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医学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医学课范文1
1实践与研究
1.1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在继承原有的精品课程优质成果的基础上,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1)教学团队方面,原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依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教学团队的主力军。(2)教学内容方面,将原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与基础医学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相结合,充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3)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教学资源方面,通过整合、规范原有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提升了教学资源的质量,实现了精品教学资源的共享[3]。
1.2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核心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集精品、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网络开放课程,精品是基础,转型是关键,共享是目标。我院在由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课程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和升级的内涵,同时加强规划和协调,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根据我院实际工作和高等教育教学的需求,结合基础医学课程的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等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不同学习者的需求[4]。
1.3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关键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不仅只是简单的将知识点、教学录像等资源以WORD、PPT等形式简单的到网上。而是将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的表现形式及功能做了调整,根据基础医学知识的特点,重点强化实践教学。例如在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模块中加入病例讨论、自主实验、虚拟实验等,增加了习题测试模块,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增加了交流互动模块,开设在线咨询或留言功能,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实现实时在线交流,及时解决疑难问题[5]。
1.4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坚持实施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核心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将微课、MOOC、翻转课堂、移动公开课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及创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共享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辅导,而不是简单的放一些教学材料和视频。这个平台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整体,老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到网络平台的资源,学生线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6]。
2取得的成效
2.1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参与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升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创新了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设计、组织及实施能力。
2.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真正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3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充分发挥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基础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7]。
3存在的问题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
3.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没有促进其快速、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如:经费保障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以及监督评价机制等。不能更好的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3.2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存在冲突
在大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同时,教师如何保护自己网络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如何保证自己在他人作品时不侵害到他人知识产权?是目前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基础医学课范文2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1目前高职教育的一般特点
围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则坚持以“够用”、“必需”为原则,构建了“强能力”、“重应用”的课程体系。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为标准。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的社会认可度高,说明毕业生所具有的岗位技能、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
2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二学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需的人文与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认知实训,为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应用能力打基础。第三、四学期,进行专业领域学习,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循岗导教”的原则,以完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校内实训室,完成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重点职业技术的核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六学期,通过毕业顶岗实习,着重强化训练学生岗位职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
3检验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它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医学课程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及病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体解剖学主要介绍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关系等;组织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展及发育机理;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病理学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几个医学科目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为医学基础课程,而病理学则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4传统的教学讲授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仍沿用传统模式,理论教学内容多,缺乏针对性、应用性,专业基础课验证性实验多[1]。在以往授课安排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要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学习完正常机体的结构及功能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病理学,其弊端是过于强调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这几门课程都交错有相似的内容,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例如,组织学要学习血液的组成、血浆、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及血细胞的发生,在生理学的血液这一节,也要学习这些相同的内容,这无疑是重叠、繁冗的,同时,生理学血液中还要学习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而这些内容恰好与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的血栓形成有着前后的对应关系,所以,如果能把这些课程中有关联的内容有机的整和到一起,在同一科目中,设置血液这一独立的章节,先学习血液的组成、形态及功能,再学习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血量、血型和输血,后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在此基础上学习血栓形成,既保证了内容的连贯性,又避免整体学时的浪费。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的是正常机体的结构及功能,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状态下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在第二学期讲授病理学时,往往有这样的困惑,无论是病理学总论还是各论,都首先要复习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的人体正常结构,然后再给学生介绍病理改变,但往往学生对上一学期学过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已感到模糊,所以要利用课堂上相当一部分时间再去复习以往学过的内容,否则学生对各种常见病理变化基本无法理解,甚至有时需要用20~30min的时间去复习旧知识。例如,学习病理学的肺炎,要先复习肺的微细结构;学习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要先复习肝小叶的结构;学习肾小球肾炎要先复习肾的剖面结构及微细结构......。如果能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既能促进学生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例如,消化系统先介绍其构成,然后是各主要器官的结构及功能,包括,胃壁的结构、肝小叶的结构、肝门静脉系统及肝的血液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接着学习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在心血管系统内容的安排上,在解剖学的心脏形态结构的学习后面接续生理学的心脏生理内容,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心肌的生理特性;在解剖学的动脉和静脉的学习后面接续生理学的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器官循环,在此基础上,学习病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及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授课效果势必会大大增强,也会节省相应的重复学习时间。因此,在课程整合上,内容的安排尤为重要。在课堂的授课方式上,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查找资料,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去总结、答疑、扩展,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重要的知识更好的掌握。并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对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及时淘汰陈旧的内容、删除重复的内容,充分体现实验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
基础医学课范文3
[关键词] 双语教学;专业知识;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33;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108-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越来越需要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一门外语结合起来运用的新型人才,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它是为了适应时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正在全国推广并展开[1]。那么何谓双语教学,如何有效实施及其意义何在?本文以基础医学课程为例从上述几方面展开讨论。
1 什么是双语教学
根据目前国内界定,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获取同步,即教师用外语(主要是英语)编写外语类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的讲义,进行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进行讲解并组织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2]。笔者的体会是双语教学就是教师以各种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文稿演示、课后讨论等)运用一定量的非母语(一般是英语)进行教学,达到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与之相关的外语的效果。
2 基础医学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目标,基础医学专业以顺应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适应现代化生物医学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所需为前提,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科研型人才,能够进行基础医学教学和相关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够通过阅读国内外科技文献获取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动向,为今后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3 教师如何开展双语教学
结合近几年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估和学生们反馈的情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确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且效果显著。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改革了教学模式,对基础医学五年制的学生开展组织胚胎学双语教学,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实践证明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1]。但是,有些研究认为,理想双语教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性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3],要使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卓有成效地开展并非易事。进行双语教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用一门外语熟练清晰地表述出来;另一方面双语教学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量的英文专业词汇。所以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下面笔者着重从“教”的角度谈谈如何开展基础医学双语教学。
3.1 提高师资力量
本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一些教师到国外访问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摩国外医学教学课堂,也培养了教师用英语思维来传达医学信息的能力。此外,一年一度的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优质课评比大赛也积极促进了教师优化双语教学课堂,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3.2 因“科”施教
不同科目的讲授需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形态学科目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时,提倡用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讲授方式,因为形态学的科目较易理解,教师在必要时用中文加以总结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等偏重理性思维的科目时,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讲授方式最优,例如可以用英文幻灯片、中文讲授,总之,合理选择讲授方式才能兼顾专业知识和相关英文词汇,避免顾此失彼。
3.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讲究中英文字的比例,切忌全版的英文或全版的中文,应多选用一些中英文双语注释的图示,它们能够在强化中文信息的同时给予英文提示,反复地刺激学生对中英文的理解记忆。又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给予一定时间的自由讨论,然后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简单的英文代表小组总结发言,这种方式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师生互动性,也使讲的同学和听的同学都得到一次基础知识和专业英文词汇的强化。再如在课堂上放一些自带英文讲述的教学视频也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3.4 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
设置适当的双语考试题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把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潜能发展,可以促进医学专业的学生双语学习的热情[4]。比如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英文试题或者中英文结合试题的方式;同样答题也可以要求用全英文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
4 学生怎样应对双语教学
前面在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这一问题时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一下,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从学生的角度谈谈怎样学习基础医学双语课程。
初次接触双语课程的医学生很容易走入一味专注于专业英语学习的误区,这是必须要避免的。有人认为医学英语语言的学习不能以牺牲医学专业学习质量为代价,双语教学中第二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不能本末倒置[5]。那么怎样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呢?
4.1 做好预习工作
这一步最好使用中文教材。预习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理解教材上讲解的基础知识,找出重难点做上标记,这样课堂上我们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且有的放矢;其二,在对下节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建立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后,重点关注中文教材上标注有英文注释的专业词汇,尽量记忆,因为中文教材中的英文注释一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词汇,老师上课时也是会经常提到的,预先对这些单词有个印象,上课时就会轻松许多。
4.2 重视听课质量
专心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握重难点是老生常谈了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往往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用英文发言的学生,他们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还是医学英语词汇方面都掌握得比较好。听说结合可以不断地刺激强化你的专业知识和英文词汇。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高听课效率。
4.3 课后及时巩固
听完课后的当天或者最迟不超过两天应该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我们可以以老师的课件为主线进行复习、整理和小结。用英文写病案讨论、实验报告等可逐渐培养我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若有余力,阅读与该章节相关的英文文献或英文原版教材也可以起到巩固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训练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总之,应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听觉、视觉的接触量来反复强化医学专业知识及英文词汇,长期坚持下来收效甚大。
4.4 注意学习方法
在基础医学的双语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性记忆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同学反映医学专业词汇生僻难记。的确,医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单词是由拉丁文衍化而来或直接采用拉丁文,生词量大且不太常见,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实掌握医学英语的构词规律特别是词根词缀的使用就可以化难为易轻松应对。笔者从解剖学词汇中试举几例:表方位的前缀有antero-,postero-,supero-,infero-等,因此遇到带有方位的名词的英文表达时再相应地加上方位词就可以了;又如词根optic表示“视”,记住它就可以记住有关“视”这个家族的词汇,像optic chiasma, supraoptic nucleus, medial preoptic nucleus等;此外记住简写也能帮助我们回忆起英文单词,如SCM就表示sternocleidomastoid,仔细看这个看似很长的单词实际上是由sterno-(胸), cleido-(锁骨), mastoid(乳突)三个词根构成,记住这三个词根很容易就记住这个词了。
5 总结及展望
学习了三年的基础医学双语课程,笔者自身最为真切的感受就是前期的大量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对于笔者后期双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平时读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英文期刊,至少在语言这一关上是不成问题的。这些都得益于基础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基础医学专业的实行是顺应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是实现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积极推广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将是大势所趋。
当然,目前双语教学工作尚未完全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特别是对基础医学五年制学生开展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笔者相信提高师资力量,重视课堂教学,增进师生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基础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丁艳,周雪,章为,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4):476-477.
[2]俞阿勇,颜笑健.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健康研究,2009,29(2):169-171.
[3]刘学红,张泳,张金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115-117.
[4]赵兴利,刘春明.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119-121.
基础医学课范文4
随着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广州医科大学借鉴国内外课程整合的经验,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将基础医学实验按照学科的逻辑联系,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整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有职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对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已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将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综合型”课程已成为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而作为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室教学却仍然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整合课程的教学效果[2]。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往往从属于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创新思想受到禁锢[3];而以学科为单位的实验教学存在形式上的枯燥和内容上的重复等弊端,影响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由于职业教育主要是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面临不断被压缩的困境,在实验内容上也趋于简单化、分散化,导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下降,也错过了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机会。本研究在基础医学理论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整合,改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根据职业技能需要创新实验内容,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4,5]。
1整合实验教学实施过程
1.1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材的编写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整合从2012级药学专业开始实施。课题组通过与药学专业教师及从业专家进行访谈,了解药学专业从业方向及所需职业基本技能,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基础医学实验项目的设计。从药学专业从业的多元化角度出发,改变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以职业所需基本技能为中心,删减与专业关系较小的实验内容,整合学科之间相互承接的实验内容,增加与药学专业从业相关性较大的人体实验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思考。教材以系统为单位,按照形态学实验(含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内容)、机能学实验(含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容)和综合性实验的顺序组织编写,并编写了一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设计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培养职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1.2实验教学条件的准备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整合依托教学设备先进的基础医学实训中心才能得以开展。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建立为形态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不仅解决了医学职业院校教学标本数量不足的矛盾,而且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机能实验中模拟实验系统的应用也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并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校内的实训中心建设工作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时间,从而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内容。
1.3实验教师的培训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整合对于实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6],需要实训中心教学人员的全力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任务。为此,学校对承担实验整合课程的任教老师和实验老师进行长达一个月的业务培训,主要是从形态学实验和机能学实验两个方向进行培训,达到形态学科的教师可以顺利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能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机能学科的教师要学会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教学工作。在整合实验教学授课过程中,对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组,尽可能地安排各科老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1.4实验整合教学的实施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整合课程在2012级学生中开始实施。实验课程以系统为主线,按照整合教材的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包括正常人体与疾病大体结构观察、正常人体与疾病微细结构观察、正常人体机能与疾病病理生理变化3个模块。在结构观察实验中,主要以数码互动技术为主,在机能变化探索中增加虚拟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减少动物的使用等。教学场地也根据专业的要求延伸到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和专业实训基地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每个月安排一次实验室开放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并定期安排实验老师进行指导。根据专业要求,对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形态学实验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体重要器官的结构位置和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因此,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选择各个系统最主要的器官及常见病变进行观察,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数码互动技术可以提高形态学知识的直观性,也解决了人体标本与病理标本不足的教学矛盾。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侧重于正常机体功能的变化调节及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借助动物实验观察健康和病理状态下动物的机能指标及化学物质或药物对动物机能的调节作用,并通过模拟实验或模拟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动态观察机体功能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遵循临床疾病发展规律、正确指导用药的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学时控制在4学时。本研究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思维习惯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部分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设计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的原则,既淡化学科概念,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涵括了形态学变化、机能活动观察、机制分析及诊断、治疗为一体。如在循环系统的实验教学中,先以图片和数字学习平台展示的形式,介绍心脏和血管的形态学特点,如心脏的结构、位置(形态学特点);血压是心血管功能的一个良好的指标,怎样才能准确客观地记录血压?血压的相对稳定依靠机体的调节机制(生理学神经反射调节机制和体液调节机制);如果在大出血的情况下(出血性休克的机制),怎样应用药物抢救失血性休克(药理学基本机制)。实验课将原来形态学、机能学开设的实验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自我实践过程中既掌握了技能,又对富有变化的“血压”掌握得游刃有余。但综合性实验内容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较高,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科学,时间安排上要有连贯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实验整合实施的效果
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连续实施3年,主要是在药学专业中实施,从2014级开始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实施。实验整合教学模式在3年中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目前已基本适应专业要求,实验整合课程逐步顺利实施。
2.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新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调查问卷从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满意度、整合教学对学习态度的作用、整合教学对职业态度的作用、整合教学对学习能力的作用、整合教学对创新能力的作用等五个方面对实验整合课程进行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2级、2013级和2014级学生中“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只有3.33%、9.44%和13.54%,而“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分别占到了10%、9.43%和8.33%,说明学生对基础医学实践整合教学表现出比较好的接受度,但学生对于新教学模式的作用并不十分肯定。通过座谈会,了解到现行考核评价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验成绩并未出现明显的提高。在调查“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认为整合实验难度较高,特别是综合性实验内容要求过高。而在学生座谈会中也有部分学生提出由于学习的知识掌握并不牢固,综合性实验对学生要求较高,不仅要求较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而且实验技能要求全面,学生完成项目比较吃力。但同时93.7%的同学对于数码互动技术和机能模拟实验教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对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表2中可以看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整合在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职业态度的初步形成、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学生的认可。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教学整合模式对个人能力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仍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的作用是持否定态度。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按照既定程序实施实验项目,而由于整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的问题较多,学生完成实验项目比较吃力。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也是实验整合教学发展应解决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既是整合教学的目标,也是整合教学发展中需解决的难点之一。值得关注的是整合实验教学班三年来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项,这说明整合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2学生实验考核成绩
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实施实验课程整合教学的学生实验课成绩进行分析。考试逐步由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培养、重素质提高转变[7]。实验课的成绩主要包括三部分成绩:第一部分是预习成绩,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获得;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通过经典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操作中获得,考核重点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沟通合作能力及实验报告书写等;第三部分是实验考核成绩,主要是通过完成实验笔试获得。在实践整合教学实施3年中,学生的成绩出现较大波动。在2012级参与整合教学的学生有60名,85分以上的有20%,低于70分的高达26.67%;2013级参与整合教学的学生有53名,85分以上的有20.75%,低于70分的有15.28%;2014级参与整合教学的学生有96名,85分以上的36.46%,低于70分的高达26.42%。这可能与实验整合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和稳定有关,可见实验整合教学考核评价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讨论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而且可帮助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严谨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一些弊端[8]。本研究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借鉴国内外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合,初步建立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3.1增进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
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验证与探究,而忽略了基础医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割裂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导致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影响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实验课程整合教学突出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宏观到微观,由形态到机能的训练,直接为学生建立一种专业思维模式,特别是综合性创新实验,不仅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职业”中,学生的成就感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3.2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于医学职业教育的学制短,知识的需求与教学时间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更为突出。实验整合教学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将相互关联的实验进行有序重排,减少重复的实验操作,节省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尤其形态数码互动系统及虚拟实验室的使用,既解决了教学资源与学生规模之间的矛盾,又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在本研究中以职业技能为基点设计人体血压综合性实验项目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学生对这种在专业实训基地由基础医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的接受度很高,此教学模式不仅节省了实验教学动物,而且更加“接地气”,学生在将来工作的场所完成与职业相关的操作,不仅增进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无形的工作能力。
3.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服务于理论教学,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多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而实验整合教学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其框架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增加了很多基础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及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为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进行自主学习,这与现代教学中“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由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使实验过程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预测和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就督促学生必须通过有效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获得了学习的能力,而且也逐步建立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体现了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的真谛。在现代的医学教育中更加提倡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而实验教学是实现培养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够利用校园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节约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这样新的教学体系值得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柯海萍,李伟东,章皓,等.基于专业群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75-76.
[2]冯洁.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02-104.
[3]邢朝斌,吴鹏,田喜凤,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整合与实践[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2):279-
[4]潘丽,涂腊根,王桂平,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实践[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1):85-87.
[5]李泽桂,徐迪雄,陈俊国.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1-12.
[6]刘利兵,刘芳娥,陈健康,等.开展综合型医学实验课程的初步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2(2):101-103.
[7]刘智,苏颖,王志宏,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51-52.
基础医学课范文5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核心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
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2.5.2加强实践操作考核。
为改变护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我校将以往单纯过程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由原来的实验报告、出勤、提问、作业等评价成绩,增加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协作完成,考核项目如:基本常用手术器械识别、血压测量、心音听诊、标本辨识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结语
总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从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师培养、实验教学等方面全面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2011-12-31)[2016-02-01].
[2]金叶.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护理专业困境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63-64.
[3]王岚,闫贵明,曹晓娜,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2):100-102.
[4]郑金伟,叶菊风,李闪闪,等.国内护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理论成绩影响的Meta分析[J].医学信息,2015(43),78-79.
[5]李根亮,李韬,李曙波,等.医科生对实验教学中实施TBL教学法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108-109.
基础医学课范文6
[关键词] 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c)-0142-03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gram and practice of the clinical medicine in a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TIAN Dan1 ZHANG Juncang2 WANG Xianchao1 YE Xiaolong1 WANG Jun3 DONG Xiaojian4
1.Academic Administration,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2.Training Department,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3.Xingcheng Sanatorium of Shenyang Military Region, Liaoning Province, Xingcheng 125100, China; 4.Med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The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his paper defines the “organ-system” main line of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gram of the clinical medicin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vestigation of experts with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 integration program. Then, integrate curriculum of basic medical course and lectures is changed into 6 course modules from the 18 basic medical courses. Initi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gra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teaching quality faculty and students. This implementation helps students learn thinking, ideas and trends in line with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gradually form an overall system. Meanwhile, process evaluation and outcome evaluation of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ogram is used to prove its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Medical university; Clinical medicine;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Establish
随着社会卫生服务保障要求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事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成为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期望。而今,医学各学科知识不断的扩张和交叉,衍生出大量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而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表现出内容重复、衔接不好、与临床脱节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相左[1]。所以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其中又以课程整合首当其冲。本文旨在探讨医学院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
1 医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当前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教学整合改革存在诸多问题:①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目前医学课程整合过程还存在着分散设计的问题,没有树立整体的课程整合理念。②医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显示,与分科课程相比,整合课程改革中学生在标准测试中得分较高或与之持平,尚不能完全确定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的绝对优势[2]。③师资培养及教材建设的问题。传统分科教育的环境中,教师缺乏医学课程整合的理念[3]。缺乏对整合课程的宏观认识也是课程整合改革前进的桎梏。同时,教材的问题也制约着课程整合的发展。
课程整合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以发挥其整合优势。实施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树立科学的课程整合理念,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整合结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根据临床需要[5],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综合,避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的进一步结合,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6-7]。
2 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
2.1 构建方法
2.1.1 专家咨询,反复论证 与各相关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和资深教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论证,多次与各相关教研室讨论课程内容设置,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衔接情况,初步确立了模块内、模块间内容设置和衔接顺序,并拟定合适的病(案)例。
2.1.2 开展PBL教学,建设病(案)例库 派出骨干教师赴多所高校参加教学改革的学习和观摩。邀请专家开展PBL教学培训,定期开展PBL教学推介会、PBL教学及案例编写经验交流会,并编写了《PBL案例教师手册》及《PBL案例学员手册》。
2.2 整合方案
结合国际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国家执业医师和军事医学考试大纲,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临床医学专业共开设18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后设6个课程模块(图1),分别为基础医学总论、正常人体形态学、器官系统、细胞与分子基础、免疫与感染性疾病、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模块。
图1 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
调整前总学时101时,其中理论课655学时,实践课364学时。经过调整,总学时862学时,共精减157学时,精减比例为15%;理论课精减177学时,所占比例由原64%精减至55%;同时增加了76学时的PBL教学。
2.2.1 “基础医学总论”课程模块 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总论内容整合形成。总学时为61学时,其中理论58学时、PBL教学3学时。
2.2.2 “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块 由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2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31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15学时,其中理论7时、实践130学时、PBL教学6学时,共精减16学时(精减比例为7%)。
2.2.3 “器官系统”课程模块 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各论部分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326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46学时,其中理论101学时、实验42学时、PBL教学31学时、考试8学时,共精简80学时(精简比例为25%)。
2.2.4 “细胞与分子基础”课程模块 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5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12学时,调整后为177学时,其中理论110学时、实践52学时、PBL教学15学时。共精减35学时(精减比例为17%)。同时将发育生物学(20学时)增设为选修课。
2.2.5 “免疫与感染基础”课程模块 由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病理学6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190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164学时,其中理论108学时、实验32学时、PBL教学24学时,共精简26学时(精简比例为14%)。
2.2.6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 由教学实验中心、药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4个单位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重点对原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设计性实验学时比例。该模块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验52学时。
2.3 整合效果
2.3.1 师生反馈满意率高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等形式,针对机制改革及运行情况,对学员和教员展开调。教员中,88.3%对课程整合“非常赞成”,91.2%认为“按需组建教学组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利于课程整合,对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98.5%认为教学基本要求评价和精品课教员评审对提高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促进作用很强”;学员中,91.6%感到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96.6%对学校外聘名家讲座和讲课表示“热烈欢迎,希望进一步加强”,88.7%认为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对培养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90.2%对实验室开放度“表示满意”。此外,师生对整合后的网络信息资源满意度分别为91.7%和90.8%。
2.3.2 教员教学能力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渐进机制的建立应用,对教员提高教学积极性、主动关心教学、研究教学、提高教学、争当名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效果。
2.3.3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课程整合、资源共享和教学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技能训练更加扎实,开展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校生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科研项目1200多人次,独立完成课外科研项128项,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超过6分(Cancer Research);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与一等奖、全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优秀奖、全国医学院校首届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全国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励100多人次。
2.4 方案的特点
与其他院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整合相比,本课程整合方案有如下的特点:
2.4.1 以卫勤保障为着眼,突出军事特色 以卫勤需求为牵引,突出军事特色。根据战场卫勤保障需求,突出军事医学特色,针对现代战创伤向多因素、多途径、多处伤发展的特点,强调人体的整体观,按照“模块化、整体化、实用化”的思路,打破学科壁垒,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线,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医学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在组织学生早期接触实践的安排中,利用暑假组织学员下部队当兵锻炼,通过与部队战士“五同”(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学习、同生活),使学员体验部队生活,增进对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军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军人意识,提高军事素质,培养优良作风和适应能力。
2.4.2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创新水平 着眼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医学人文素质,在前期精简了157个学时,初步缓解了学员的学习压力基础上,开展“三早活动”,即从一年级开始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开展讲座、深入医院、开展主题日活动等帮助学员了解职业要求,增强了学员对医疗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员维护健康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从二年级开始早期接触科研,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增强学员创新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利用寒暑假组织学员开始早期接触实践,寒暑假组织“感触医疗”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社会实践报告会,增强学员对社会医疗问题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
2.4.3 以整合内容为核心,突出整合特点 整合方案从学时的压缩到课程的设置,从教师的培训到教材的更新,处处体现整合的特点,着力打破常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将有内在联系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整合覆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总结等各个方面。整合的彻底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使得教师与整合后的教学方式相适应,教材与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相适应,考核与整合后的学习内容相适应。突出整合特点,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施。
2.5 方案改进
编制更加详细的效果评价量表,对课程整合效果进行完整评价,找出漏洞和缺陷。通过三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教员-学员-教管人员”、“三位一体”的角度分析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际效果,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师资培训,进一步强化整合后教学的师资队伍,深入做好课程整合配套教材的选编工作,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3 总结
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整合改革正在探索中逐步实践,在实践中也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虽然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课程整合的改革,但对于如何实施课程整合,以及整合后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均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整合课程将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整合方案,虽仍有不足,但是也形成了以军事性、创新性、整合性为标志的自身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力争将整合方案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范慧慧,朱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9-11.
[2] 高海玲,管英俊.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发展及焦点问题探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2):207-208.
[3] 司道文,张宇新,张子明,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三步走”的改革探索及设想[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4):2238-2240.
[4] 孔维佳,彭义香,付燕,等.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8):68-79.
[5] 顾鸣敏,黄钢.中美英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整合的比较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5):68-69.
[6] 乔远东,穆敬雯,张金波.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