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的爱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夏娃的爱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夏娃的爱情

夏娃的爱情范文1

关键词:当北京遇上西雅图;基督教神学;救赎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23-03

当下有些人生活在一个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席卷一切、掌控一切的“怪圈”里。他们美好的爱情和崇高的道德理想被利益的洪流冲得七零八落,就像那些过去的老黄历,被人遗忘在破旧的神龛里,间或还有人会匆匆瞥上一眼,内心却只是泛起一阵不痛不痒、无足轻重的涟漪。或许还有些淡淡的困惑,但也和青春一道,被窗外的风吹散,消逝不见了。《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这样一部颇为精致而唯美的电影,讲述了一个身负“小三”恶名的拜金女和沦为“软饭男”的老好人的都市爱情童话,笑点和泪点都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淡淡地戳痛了这个时代的某根神经,只留下淡淡的忧伤和惆怅,甚至连喜悦和幸福感也都是淡淡的,氤氲如雾,似有似无。但是,这部看似“淡淡”的电影却用隐喻的方式探讨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现代社会爱情和道德的双重困境,在委婉地表达着大家对“无力去爱”和道德日益丧失底线这些现象共同的焦虑,言说着这个时代所不能承受之轻,但它同样也在客观上以隐喻的方式描述了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救赎方式――远离浮华,赎回真实的人性,重建对“真爱”的信仰。“真爱”在片中成了某种代表着最高的善的具有超越性的源端,犹如福音书中说言的“来临中的上帝”。

许多人把他们的信心放在了今世可见的事物上,他们在无意识中已经开始追随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实际上没有上帝的位置。现在已然是一个“后基督教”的时代。为了在一个更利于平等对话的层面解析《北》片中对当下我们面临的生存困境的隐喻,唤起读者从形而上的角度进行反思,笔者尝试借助基督教神学的话语工具来进行比较和观照,从神学的视角出发,寻找片中关于“救赎”的种种具有超越性意义的隐喻。

一、倒塌的圣殿:背离真爱的人,必将流散四方

《约翰福音》云:“上帝是爱,是人世的光。”若抽离信仰本身,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更像是一个形而上的道德原点,是人格化的最高的善和最高的美。如同上帝之“灵”,纯洁的爱情也是一种形而上的“道”,它就是我们这个不信神的时代最高的美和最高的善。正如彼岸的基督是基督徒的信仰一样,真爱也是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信仰,它是时代的光,是我们苍白单调的人生历程中的亮色,是滋养灵魂的“面包”。不少世人把爱情也当成了获取利益的工具和资本,真爱已然有了污点,供奉真爱之“灵”的圣殿在拜金之潮的冲击下颓然倒塌。这仿佛是《旧约》中背弃耶和华的犹太子民在现代社会中的历史重现。犹太民族因而遭受天谴,流散四方。我们这个时代对爱情失去信仰的人,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爱情和婚姻都支离破碎,如同那倒塌的圣殿,我们在一夜间变成了心灵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影片开头,文佳佳和Frank作为两个飘散在异国他乡的落魄人,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相遇了,他们已然就是背弃真爱信仰的狂妄的现代人的缩影。文佳佳的身份是职业“小三”,Frank则是“软饭男”,这样的身份安排,集中而又深刻地喻示了某种“爱情原罪”的真实存在。这样熟悉的场面,就如同迷失了方向和自我的现代亚当和现代夏娃的再度相遇,他们必将发生一段看似平淡,实质却轰轰烈烈、意蕴深长,折射整个人类社会的救赎故事。

二、女性主义的“上帝”视角

虽然背负着爱情的原罪,文佳佳美丽、可爱、阳光;Frank敦厚、沉静如水,都完美得不可思议,他们是人类的精华,一如上帝精心打造的完美造物――夏娃和亚当。电影从一开始讲故事,就带着一种怜悯、疼惜的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他们,充满了“母性”的温柔和包容,并把观众带入其中。对影片人物而言,这既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每一个具体的人自己的故事。坐在影院里的观众既是文佳佳或Frank的具体化身,又是作为旁观者的上帝,跟着导演的思路怜爱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只不过,这个“上帝”并非《旧约》里那个严苛、暴虐的“父”,而更多的是饱含慈爱的“母”神。

确实,电影画面自始至终充溢着一种柔美、包容的母性之美,镜头尽量避免从男望的客体来讲述“女人”的故事,而是刻意地把它处理成“妈妈”的故事。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不是生就的,而宁可是逐渐形成的。我们从一开始就看到一位在形成中的母亲,因为这个身份,所有的叙事内容、所有的人性之陋,就都在母性的光环下被镀上了一层玫瑰色。导演以非常世俗化的方式演绎了女性神学话语中关于人性救赎的严肃话题;或者说,这个当下的世俗故事应和了神学体系中关于人性救赎的隐喻。

三、文佳佳:前一半是夏娃,后一半是玛利亚

基督教神学中对女性的看法呈现出“魔鬼之门”和“救赎之母”两个极端。第一位女性――夏娃受魔鬼诱惑,导致亚当一起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以夏娃为代表的大部分女性因而被视为是魔鬼的帮凶,是“魔鬼之门”和“死亡之门”。而童贞女玛利亚作为耶稣的生母,是上帝选中的唯一没有沾染原罪的圣女,和耶稣一样是世人救赎的工具。而且,玛利亚有着充满母性的慈悲和温柔,是“高高在上的严苛父神”的绝妙补充。殉道者查士丁(JustinMartyr)①认为:夏娃的罪恶来自对上帝的背叛,而玛利亚的荣耀则来自于她对上帝的信仰与顺从,一个是背叛上帝走向堕落,一个是信仰上帝而成为圣灵降临的对象。

在影片中,爱情就代表着最高的道,如同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却无人认识的“圣灵”。文佳佳最初因拜金而背叛了真正的爱情,至少在形式上,她选择了与爱情伦理相悖的身份――“小三”,她因此而背上了爱情的原罪,并被“流放”到了遥远的异国他乡。遭受了这种普世的“道”的惩罚,她在“流放”中慢慢领悟着生活的意义,并孕育着“道”的化身――象征着自我救赎希望的孩子。历经艰险,最后孩子顺利出世,文佳佳也修成正果,完成从背负原罪的夏娃到圣母玛利亚的神奇转变。这个过程颇有些佛家“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但这种救赎,最终因为纯洁孩子的降生而实现,则又完全是浸透着基督教色彩的神学隐喻。孩子的孕育、降生,所带给文佳佳的变化就是――人性的苏醒和母性的回归。从文佳佳身上伟大的母性力量中,我们看到,导演意在说明,隐秘不现的“大道”始终没有放弃拯救这位“夏娃”的努力,文佳佳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出于暂时的迷茫中的、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潜在圣母”。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这也喻示着,每一位女性就可能因为成为母亲而完成救赎,既是对自我的救赎,也是对男性世界的救赎。

四、Frank:女性眼中最完美的男性,代表着需要充满母性的“女神”的救赎的男性世界

人的堕落始自亚当和夏娃,而人的救赎则要靠信仰基督和玛利亚。耶稣基督是男性救赎的希望,以玛利亚为代表的贞信女是女性得救赎的榜样。随着女权主义思想的兴起,基督教神学领域也出现了女性主义神学,这股神学思潮主张女性至上,认为女性或者说母性在基督救赎人类的事业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追根溯源,早在教父时代就有神学家认为,玛利亚由于其贞洁的生活和对上帝的顺服,以及她怀圣灵生耶稣这一上帝赋予她的使命,已使她免除了夏娃给人带来的罪孽,而成为人类救赎的起点,是堕落了的人类与上帝相联系的桥梁。

吴秀波扮演的Frank,温柔敦厚、沉静若水,如一坛岁月酝酿的陈年老酒,醇味厚重,百味杂陈,集合了中国女性最理想男的所有优点。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他其实代表了在危机和冲突之中迷茫、彷徨、等待着弥赛亚降临的男性群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福音运动确信:人类的基本问题不在于人类败坏的本性,而在于影响我们的邪恶的社会环境。女性神学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由男性主导的世界已经走到了堕落的深渊,女性要重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后基督教时代,严苛的“父”神和救赎者基督离他的子民越来越遥远,弥赛亚降临之前,那个温柔慈爱、充满母性的玛利亚才是这个时代大众真正的救赎“工具”。玛利亚充当了上帝恩典的一条渠道,把上帝之爱传给人间,其作用与基督无异。

电影前半部分的文佳佳整个就是一个市侩而狂妄的拜金“夏娃”,叫人又爱又恨。金钱对于彼时的她,就是一种具有性的符号,扭曲了她的心灵和意志,令她迷失了本性,一如魔鬼用以唆使夏娃犯罪的蛇。后半部分的文佳佳逐渐摆脱金钱的控制,随着母性力量的复苏和善良本性的回归,她渐渐觉悟,实现了从夏娃到玛利亚的惊人转变,从被“道”抛弃的人而变成“载道”的救赎者。反观Frank,作为片中唯一正面塑造的男主角,身边围绕着众多女强人:特会挣钱的妻子、独自开办月子中心的黄太、特立独行的周怡、有着Frank梦寐以求的行医执照的华人女医生,连女儿也是古灵精怪,异常聪颖。在这样的环境中,Frank始终被压抑着,发不出自己的声音。集众多男性优点于一身的他,却背着“软饭男”这样一个世俗的罪名,他的存在只为等待来自文佳佳的爱情救赎。而救赎的实现,在这里就是回归象征“母体”的爱情本体,Frank在爱情之道中才完成了事业和人性的双重价值。

五、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老钟和可疑的儿子――暗处的魔鬼路基菲尔和道成肉身的基督

在电影中,老钟始终都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他没有出场,却是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给人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主的感觉。在基督教宗教神学中,这个老钟的所有特点都指向了魔鬼――路基菲尔。上帝代表着最高的善和最高的道,魔鬼就是其对立面,它一直在败坏上帝的得意之作――人。在如今这个时代,最能蒙蔽人心的东西就是金钱,片中似乎拥有无穷财力,引诱文佳佳为之出卖肉体和灵魂的老钟怎么看都是现世中的魔鬼。

根据电影中的交代,文佳佳怀的是老钟的孩子,但没有出场的“老钟”似乎对这个孩子不甚关心。英文差劲的文佳佳独自来美国生孩子,一方面是为了凸显母性的伟大,一方面也是在暗示老钟对这个孩子并不太在意。这个孩子在他看来可能更多的是威胁其家庭稳定的定时炸弹,是文佳佳借以“转正”的手段。在得知是男孩时,他在电话中欣喜了一阵,但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关心欠奉,连孩子出生都不在身边。文佳佳离开老钟后,老钟居然让她独自带着孩子过日子,这实在不像亲生父亲的所为。所以,老钟或许并非孩子真正的父亲。老钟给了文佳佳一切物质享受,作为交换,文佳佳让渡了自己的身体和部分青春。老钟并未承诺给文佳佳名分,文佳佳为了前途着想,找个“备胎”也并非不可能。

这就埋下了伏笔:电影中对此含混带过,并没有给出孩子身世的其他线索。我们不妨把这个孩子看成一个象征符号,他来自没有“原罪”的未知者,没有沾染老钟的铜臭,也没有任何其他世俗人物的种子。他是象征着文佳佳实现救赎的起点。

孩子降生之后,魔鬼的化身――老钟又回归了(结案了),他还派司机回来接文佳佳。这其实正应和了基督教神学中一个数千年的话题:魔鬼成功诱惑了亚当,使其堕落,也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诱惑和控制耶稣。连他的司机――黑衣、黑墨镜、黑车――完全就是地狱使者的扮相。他要的只是文佳佳手中的孩子――救赎者,文佳佳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所以,回到老钟身边的文佳佳,大部分时间都独守空房,最后老钟对她的离去也并未做过多的挽留。

但是,摆脱了老钟的文佳佳居然带着他的儿子独自生活,这看似极不合理,仔细分析,又尽在情理之中。人性的力量越强,魔鬼的力量就越弱。已经醒悟的文佳佳决意要离开,除了钱,老钟已经没有办法来留住她了。母性力量使然,文佳佳亦绝不会把孩子留在这样一个铜臭的堕落环境中。当然,道成肉身的救赎者――孩子也必然不愿和老钟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她在Frank身上找回了久违的真情,心中燃起了爱的希望,她要变得坚强、独立,迎接真爱的到来。且看影片中的两句点题的台词:“钱多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个知冷知热知心的好男人疼着你。”“我在努力让自己的肩膀强壮起来。或许会苦、会累,但是每一分钱我都挣得硬气、花的踏实。我觉得只有到了那一天才有资格对我爱的人说。嘿!我准备好爱情从天而降了。”

诚如世俗神学派大师迪特里希-朋霍费尔②(DietrichBonhoeffer)所言:人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并利用之,逐渐独立于上帝而存在,成熟起来,坚固自己,并逐渐融入世界之中,这才是救赎的真正意义所在。”文佳佳既摆脱了魔鬼,也独立于高高在上的神,她已然在真爱的信仰中找到回真正的自我。

六、结语

神学在当下的语境中更像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熟悉的陌生人”。事实上,根据词源学的解释,“神学”(theology)由两个古希腊语词――“Theos”(神)和“Logos”(道,话语,学问或逻各斯)构成,神学因而可以被诠释成:神的道、神的话语、神的逻各斯、关于神的学问等等。统而言之,其本质就是关于神的学问。乔焕江教授认为,基督宗教两千年的神学历史就是在为耶稣这个已经不能眼见的原点在辩护和省思。这种对不能眼见之物的坚信说进行的辩护,也正是神学相对于其他学问的绝对地位所在。因为这一绝对性,神学对其他知识形式有着绝对审视的功能。换句话说,在当下基督教文明的语境中,神学为思想者们提供了一个站在形而上源端的高度来追问“存在何以存在”的崇高视角,成了对一切存在的历史性解释背后的终极解释。一滴水中蕴含着整个世界。基督宗教的上帝就是人的另一面,这样一个无所不在的心灵的“神”寄托了人类对自我救赎的终极渴望。

当下社会中,神学秉持的彻底理想主义的姿态就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它在事实上也成了理论哲学走向终结后人类最后的形而上家园。相较于已然式微的理论哲学,基督宗教神学在痛苦而严肃的追问彼岸世界何以可能的同时,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母性情怀,表现出了对形而下的俗世生活超乎寻常的关切。《北》片是一部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言说当代社会爱情神话的优秀电影,它以唯美和隐喻化的方式探讨了“爱情对人性的救赎”这个母题,和基督宗教神学对上帝救恩论的现代诠释旨趣相投,很多地方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契合。影片的镜头语言始终没有离开当今世俗社会中的爱情琐事,但其叙事基调洋溢着柔美而温情的“母性”之美,恰似一朵时代绽放的精神之花。

参考文献:

[1]圣经.新旧约全书[M].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

夏娃的爱情范文2

“天啊!我是什么?!”镜中的东西长着一颗硕大的头颅,细颈与躯干浑然一体,仿佛由那弱不经风的身体直接裂开般,垂着两条枯枝似的手臂。

“我打算称你为......人类。”头顶一个滑稽的声音说道。

“那,你又是谁?”他仰面问道。

“我是造物主,是我让你了解到自己的存在。”那滑稽的声音似乎打算向他炫耀一番。

“呃,但是......我的样子大概已丑陋到不配存于世间了罢?”他的注意力又回到了镜中的自己身上。

“为什么?这世上不是有很多的丑陋却得到了最完美的存在吗?”那声音努力地想让自己变得严肃些。

“不,我想要更完美的东西。”他坚持地说道。

“你要想好,有时候,完美仅仅是一个无用的图腾而已。”

“人类这个词本身难道就不是另一种变相的图腾吗?”他开始用手去遮挡自己盯住镜子的双眸。

声音沉默,继而妥协。

“去找寻这世上最伟大的四位贤者,向他们借取四件最珍贵的宝物,然后回到这个地方,我将会赐予你完美!”那声音逐渐扭曲,最后戛然而止。

他确定了自己的目的之后,便开始进行自己毫无目的的旅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之后,他才遇到了第一位贤者---坚毅。坚毅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珍贵的宝物---梦想送给了执著的他。

与坚毅的邂逅,并且最终得到梦想让他喜悦无比,他再一次踏上了旅程,翻过世间最高耸的山峰;越过了世上最深邃的河流,在一片荒芜的沙漠中,终于见到了第二位贤者---艰辛。

“你真的想要我的宝物吗?”艰辛对着早已疲惫不堪的他问道。

“是,有了它,我才可能得到完美。”

“能否得到这个宝物其实全看你自己,打开我手中的盒子,倘若你这一路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你便可以得到它;反之,里面也可能空空如也。”艰辛的手中不知何时多出了一个盒子。

他打开了盒子,发现了第二件宝物---收获。

也许是造物主认为他寻找贤者的旅途过于枯燥,或者是造物主自己亦希望人类的生活中能多一些波澜,于是在他再次起程前,造出了另一个人类,外表多少与他不同,所以为了同他区分,造物主称她为“夏娃”。

与夏娃的邂逅如梦幻一般,他似乎也在困惑自己所追求的完美究竟是什么,疲惫的他开始停歇,并开始试着思考,与夏娃的生活单纯而充满快乐。不久以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与夏娃将自己的孩子称为“爱情”。

爱情出世的那一天,他遇到了第三位贤者---肩负,肩负悄悄地留下自己的宝物之后,便匆匆地离去了,于是,他便莫名其妙地得到了第三件宝物---责任。

快乐的保质期异常短暂,几年后,爱情失足跌落山崖,粉身碎骨;而夏娃也在极度哀伤之中离他而去。突来的打击让他不知所措,然后逐渐变得茫然,麻木......他又想起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带着手中的三件宝物又踏上了未完的旅程。

他又回到了当初起程的地方,又看到了那面始终在等待着他的镜子,以及镜子旁边默默伫立着的最后一位贤者---坚强,坚强将自己的宝物---承受塞到了他的手中,然后带着微笑逐渐消失于他面前。

“我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请你将完美赐予我吧!”他昂着头,高声对着湛蓝的天空吼道。

怀中的四件宝物:梦想、收获、责任、承受一同飞向了空中,汇成万丈光芒。伴着光芒,四位贤者:坚毅、坚信、肩负、坚强一同出现在他面前。

“这是造物主赐予你最后的宝物---肩膀,多多少少可以让你,人类,与其他物种不同吧。”四位贤者一同说道。

他兀自感到双臂充满了无尽的力量,胸膛愈加地挺拔,他走到了镜前,发现镜中的他颈部以下,当初瘦削的地方出现一道宽阔的骨架,支撑起原本无力垂着的双臂,弱不经风的胸膛此时已变得无比强壮、魁梧。

“这就是造物主赐予我的肩膀?是比当初好了很多......但却依旧不是我想要的完美。”他欣赏着镜中的自己,同时对着天空喃喃地道。

“那是我所能做到的极限,人类,你的旅程并没有结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贤者和他们的宝物等待着你去采撷。我只是希望,人类,不要将我赠予你的肩膀等同于一件无用的图腾,不要忘记你曾拥有过的梦想,承受过的痛苦,得到过的收获,以及长久以来所肩负的责任。”天空中原本滑稽的声音居然变得异常深邃。

夏娃的爱情范文3

[关键词]天使 魔鬼 美貌 善良 邪恶

[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58-01

《德伯家的苔丝》是著名作家哈代的第十二部小说,也是哈代最为经典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苔丝被假冒的少爷亚力克后没有得到丈夫安琪儿的原谅并过着悲惨生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三个主人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物性格。哈代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天使与撒旦的对比图画。

一、美貌与善良并存的天使

苔丝可以说是故事的第一个天使,她是一个既具有美貌同时又有着坚韧性格的女孩。她的美貌吸引了无数男人,其中不仅包括她的亚力克少爷还有她的丈夫安琪儿。虽然苔丝不像她丈夫取名为为安琪儿(天使的意思),但是,她的内心纯洁,对爱情坚贞,是一个真正的天使。首先,天使都有一副动人的美貌。苔丝的美貌不仅仅为她赢得了爱情也成为了性的象征,深深地吸引着其他男性。当她首次出现时,哈代对她的描述是“她那生动的艳若牡丹的嘴,加上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就为她的容貌和形象增添了动人之处”。所以当苔丝去德伯家的时候,她的美貌深深地吸引了亚力克少爷。她的美貌使她变得性感,但是她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她的美貌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她同游行队伍中的其他女孩子不同,“她是惟一能以这种引人注目的装饰而感到自豪的人。”尽管在一次舞会上安琪儿没有选她做他的舞伴,但是苔丝还是给安琪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苔丝离开后,安琪儿十分后悔没有邀请苔丝跳舞。安琪儿也深深地爱上了苔丝。苔丝很自重,很有尊严,当她的父亲受到讥笑时,她总是感到很羞愧;当苔丝的同伴嘲笑她的父亲时,苔丝警告她如果再嘲笑她的父亲则不会再和她说话。

然而天使不仅有一副动人的脸孔还有善良的心肠。苔丝非常善良,不忍心欺骗安琪儿,因此在同安琪儿结婚以前,她告诉了安琪儿她被亚力克少爷这一事实。虽然苔丝曾经原谅了安琪儿所犯的错误,但是安琪儿却没有原谅苔丝,尽管这并不是苔丝的错。然而面对安琪儿的狠心,苔丝仍然没有怪他。在以后的日子里,苔丝过着艰难的生活,为了抚养孩子她不得不从事辛苦的劳动。为了不引起其他男人的爱慕,她甚至将她的眉毛切掉。最后由于她的家人被赶出了原来的房子,无家可归,她不得不出卖自己跟亚力克在一起,只为能给她的家人提供安身之所,为母亲和兄弟姐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可以说苔丝就是一个天使,哈代通过对苔丝美貌和行为的刻画,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天使形象。

二、逃离了天堂的天使

故事中的另一个天使形象则是苔丝的丈夫――安琪儿。正如他的名字Angel所暗示的,安琪儿是一个天使,他也很善良,他热爱大自然,对其他工人很友好。当他爱上苔丝时,他全心全意地去追求,毫无戏弄之情。在苔丝身心受到煎熬的时候,安琪儿关心她、爱护她,帮她走出悲伤的阴影。他就像天使传达上帝福音一样,向苔丝和其他人传递着他的温暖。但是他却没有苔丝那么完美,他就像逃离了天堂的天使,拥有着善良的心的同时也沾染上了魔性。安琪儿出生在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成为牧师传递上帝的福音,但是他拒绝了。他可以原谅所有人的错误却不能原谅他深爱的苔丝,他折磨着苔丝的同时也折磨着他自己。他善良的心在面对苔丝时变得狠绝,虽然最终他认识到了他的错误,但是他还是深深地伤害了苔丝,他也是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之一。

三、邪恶的魔鬼撒旦

同天使相对的就是魔鬼,撒旦是魔鬼的首领。根据《旧约》所说,撒旦引诱夏娃吃了禁果。在《苔丝》中,亚力克了苔丝;在《旧约》中,撒旦变成了一条蛇,能言善辩,引诱夏娃堕落。亚力克则是一个帅气的男人,他一看到苔丝就想占有她,不断她。在多年以后再次见到苔丝,他抓住了苔丝的致命弱点,以此来引诱苔丝落入他的圈套。他承诺苔丝,会给她的家人安排好的住所。最终苔丝为了家人不得不委屈自己嫁给了亚力克。可以说正是亚力克引诱了苔丝,使她被安琪儿遗弃,正如撒旦引诱了夏娃使得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亚力克是造成苔丝悲剧的最直接原因。他毁了苔丝的生活,让苔丝生活在地狱中,他是个彻底的、邪恶的魔鬼。

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哈代给我们清晰地描绘了天使与撒旦的对比形象。善良的农村姑娘犹如天使般纯洁,相信着爱情的美好,为了家人宁可牺牲自己。但是,这个纯洁的天使却受到了恶魔撒旦的引诱,犯下了过错。虽然不是自己有意犯错,却也没有得到所爱之人的原谅,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

【参考文献】

[1]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阮炜.20世纪英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夏娃的爱情范文4

[关键词]呼啸山庄 基督原型 夏娃原型 撒旦原型 失乐园原型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63-02

在英国文学史上,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

1848)是一位被主流文学埋没,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女性作家。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创作了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这部作品虽然在刚问世时并未引起评论界的关注,但在她去世后的一百多年中,文学评论界对她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她的评价也越来越高。这部一向被认为是最难理解的作品,却令读者爱不释手,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小说一改过去传统的浪漫爱情模式,没有写男女主人公是如何相识、相知、相爱、相守的,而是通过新租户――洛克乌的来访开篇,透过女仆纳莉对山庄怪事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这两个家庭及与一个外来者――希克厉之间的爱、恨、情、仇。

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之一。他一生著作颇丰,共26种。1957年弗莱创作的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影响极其深远。何为原型(archetype),弗莱明确地将它定义为“一种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正是它“把一首诗与其他的诗篇联系起来,并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本文将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呼啸山庄》的基督原型、夏娃原型、撒旦原型、失乐园原型进行剖析,旨在让读者深入理解爱与恨、堕落与上升、自然与文明的共识。

一、基督原型――奉献、牺牲

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降生为人,是为了拯救世人。埃德加这一人物就具有基督的奉献、牺牲的精神。我们认为基督是受难的形象,他总是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默默不语。埃德加深爱着卡瑟琳,当她得脑膜炎病重期间,“哪怕慈母看顾她的独生子,也不能比埃德加看护她更专心致志了”。(118)虽然埃德加知道卡瑟琳爱着希克厉,但还是在她重病期间日以继夜地守护在床边,容忍她的暴躁、胡闹、不可理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有爱就有一切,希望在人间。卡瑟琳生下小卡茜后,卡茜失去母爱,埃德加独自一人抚养小卡茜,倾注其父爱精心呵护她,把她视作心肝宝贝,倍加疼爱。都说父爱是伟大的,埃德加的父爱和亨德莱的父爱,乃至希克厉的父爱比起来,远比他们的高尚,令人敬佩。埃德加临终的时候,心头充满了幸福。他亲着女儿的脸蛋,喃喃地说道:“我要到她那儿去了;你呢,宝贝孩子,将来也要到我们这儿来呀!”(246)他走得那么的平静,没有留下一点挣扎的痕迹。

二、夏娃原型――堕落与毁灭

《圣经》伊甸园中的夏娃因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而被罚下人间,她的行为是堕落的同时也是自取毁灭的。卡瑟琳与希克厉是从小的玩伴,他们互相爱慕,直到一天,两人赛跑,来到了画眉山庄,卡瑟琳被狗咬伤,在山庄住了五个礼拜后,就一直和林敦家有来往。一天,卡瑟琳让纳莉给她保守一个秘密,就是埃德加・林敦向她求婚,她答应了。卡瑟琳又说:“现在我嫁给希克厉,可辱没了自己;因此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怎样的爱他;而我爱他可不是因为他长得俊俏,纳莉,而是因为他比我更是我自个儿。不管咱们的灵魂是用什么料子做成的,他和我是同一个料子;而林敦呢,却就像月光和闪电光、冰箱和火焰那样和我们截然不同。”(71)从卡瑟琳表白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体会到了她是爱恋希克厉的,但是门第观念的不同,虚荣心的驱使让她违心地嫁给埃德加。这说明卡瑟琳禁不住金钱和门第的诱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使自己一步步走进深渊。希克厉的突然离开带走了卡瑟琳的心,她失魂落魄,因无法承受内心的煎熬,卡瑟琳在其女儿出生两小时后就离开了人世间,她无法原谅自己,是自己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许这种毁灭也是一种解脱,一种慰藉。

小说中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蓓拉・林敦也像夏娃那样没能禁得住希克厉的诱惑,她太爱希克厉了,以至于不知道他在惺惺作态欺骗她,报复她的家人。希克厉对她婚前和婚后截然相反的做法,让她彻底灰心了,她认为他是魔鬼,她害怕、恐惧,却又那么的无助,她不敢告诉哥哥,不敢求救别人,只能自己一个人孤立无援地抚养儿子,这是她自己选择的生活,一条通往毁灭的不归路。伊莎蓓拉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但更令我们觉醒,她的任性、无知导致了她生活的困境,而其致命的根源是希克厉利用了她的天真无邪,为达到自己报仇的目的,甘愿找替罪羊。

三、撒旦――魔鬼的化身

撒旦在《新约圣经》中的形象就是一条古蛇,它诱惑亚当和夏娃吃下禁果,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希克厉实际上就是撒旦的化身,他因为卡瑟琳嫁给邻居阔少爷埃德加而心生怨恨,愤然离去,想着有朝一日一定回来报复他们。他真的如愿以偿,几年以后,他以富翁的身份返回了呼啸山庄,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在但丁的《炼狱》的伦理架构中有两种原罪:暴力和欺骗。每一种原罪都涉及暴力和欺骗的某些方面。从伦理上讲,欺骗比暴力更为低下,因为它依靠伪装和隐瞒,这使得我们很难认定它是否就是罪恶。希克厉是彻头彻尾的骗子,他先是拿出一笔很可观的租金给了亨德莱,这样他就可以在呼啸山庄住下来,接着他来到画眉山庄拜访卡瑟琳,当卡瑟琳知道希克厉回来了,兴奋不已。希克厉利用伊莎蓓拉对他的爱慕而采取报复,他把伊莎蓓拉搂在怀里。纳莉气愤地嚷道:“犹大!奸细!原来你还是一个伪君子,是不是?一个存心不良的骗子!”(P98)“这又是他性格上的什么新花样呀?”林敦太太吃惊地叫了起来。“我对待你‘真是狠心’――所以你要来‘报仇’!你准备怎样报仇呢,你这忘恩负义的畜生?我怎样狠心对待你了?”“我不是找你报仇”,希克厉回答道,凶猛的气焰低下了一些。(99)从这里我们看到希克厉是要报仇的,但他的对象不是卡瑟琳。

在卡瑟琳生病期间,希克厉和伊莎蓓拉走得更近了,并对她表示了痴心妄想。林敦小姐拗不过他,就依了他,离家出走了。她给纳莉寄来一封信,叙说了她婚后生活的困惑:信中这样写道:“希克厉先生他可是个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疯了?如果不是,他可是个魔鬼?”(120)再次提到希克厉是魔鬼,他肆意虐待妻子,他让亨德莱整天酗酒,在卡瑟琳过世六个月后,亨德莱也故去了,他由呼啸山庄的客人变成了呼啸山庄的主人,把亨德莱的儿子哈里顿教化成了自己的仆人,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不管不顾,并想方设法让自己生病的儿子与小卡瑟琳结婚,等儿子过逝,就可以独霸小卡瑟琳从父亲处继承的那笔财产。这一幕幕场景,我们都可以看出希克厉是魔鬼的化身,一个为了报仇不择手段,没有良知的、忘恩负义的小人。

四、失乐园原型――呼啸山庄

夏娃的自甘堕落证明了伊甸园并非是人间乐园。曾经的呼啸山庄的确是“人间的伊甸园”,欧肖先生,那位老东家和欧肖夫人、哥哥亨德莱和妹妹卡瑟琳及他们的仆人幸福地住在呼啸山庄,可是有一天老东家从利物浦带回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们平静而幸福的生活被搅乱了。卡瑟琳和希克厉很要好,但亨德莱却恨他,从小受到亨德莱的虐待,为他长大后报复这一家人种下了祸根。现在的呼啸山庄没有了往日欢愉,童年时代的乐园变成了没有生机的宅子。宅子尽头的枞树萎靡不振,倾斜得厉害,还有一边倒的荆棘,乞求阳光的布施,“呼啸”在当地真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就像这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伊莎蓓拉嫁给希克厉后住到了呼啸山庄,她在这里没有得到爱情,而是成为了爱情的牺牲品,她遭到希克厉的毒打,没有温暖可言,终于两个人吵翻了,分手了,伊莎蓓拉逃了出来,向纳莉再次叙述她的苦楚及今后的打算。呼啸山庄另外的牺牲品就是哈里顿,希克厉用最粗暴、最卑劣的方式抚养亨德莱的儿子、卡瑟琳的侄子,把他培养成文盲和无赖,扭曲其人格,蚕食其灵魂。

本文从基督原型、夏娃原型、撒旦原型、失乐园原型四个方面分析了《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就像荣格所说:“谁讲到了原型意象,谁就道出了一千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与此同时,他把他正在寻求表达的思想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了永恒的王国之中。”《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生与死、堕落与救赎、自然与文明的交织是彼此对立的,又是互相统一的。希克厉在整整十八年的生活中被卡瑟琳的阴魂痛苦地折磨着,最终他放弃了复仇,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放、升华。这种天长地久的爱就是“人间大爱”,希望在人间。

【参考文献】

[1]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99.

[2]艾米丽・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18.

[3]艾米丽・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46.

[4]艾米丽・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71.

[5]诺斯洛普・弗莱(著),孟祥春(译).世俗的经典[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名出版社,2010:69.

[6]艾米丽・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98.

[7]艾米丽・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99.

[8]艾米丽・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20.

[9]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三联书店,1987:120-122.

夏娃的爱情范文5

     爱情,是最纯洁,最美丽的感情,每个 热闹都在寻找,都在向往.在人生的每一条道路上,都会有很多难过的坎.爱的征途更是如此,有人走错了方向,有人跌倒了,但也有少数得人得到了甜美的爱情.嘤嘤软语中的缠缠绵绵能够持续到几时呢,似乎人间的爱情都有限量,就算和和美美,也好景不长,给自己心中留一道抹不去的疤痕,买一个饿从此心如止水的教训.

      "有一种爱,像那夏虫永长鸣,春蚕吐丝吐不尽......",这种爱如死之坚强,它震动了天地.纵然遭遇那风雨嘶吼,勇敢的人们还是爬山坡,淌大河,因为他们坚定的信念中有这种伟大的爱在安慰,鼓励并滋润着他们,虽然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爱,但它远远超越了死亡权势和恶魔的一切诡诈.

      有一位美丽的摩押女子,她叫路得,是何等地有福气!她多向往伯利恒,多想去那里,风里雨里撑起个家,路再遥远有要回去.外邦女的心早已渴想永生神.她是那么的顺眼,那么的孝顺,她与波阿斯爱情更是她与神的爱情,那爱情的祝福充充满满地追随着她.

夏娃的爱情范文6

从此

世间的色彩不再单一

绚丽的爱恋统治着世界

产生了名为相恋的情感

当牛郎织女决定一生厮守

从此

夜空中的星辰不再孤单

华美的爱情宣言

造就了如诗般的童话

当人与人心灵的碰撞

从此

人的世界如大海般奔腾

谱写了一首首动人心弦的绝唱

古往今来

多少世间恋曲

让我们潸然泪下

又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

原来这一切源于

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文字

上一篇理赔协议

下一篇一分钟演讲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