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生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人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人生活

老人生活范文1

“距离确实可以产生美”

家住福州金山新区的张老先生中年丧偶,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结识了一位丧偶不久的中学退休教师王怡。不久便结了婚。

然而,再婚后由于个性差异,没几天两人就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了起来。后来越吵越频繁,两人终于闹成分居,不到半年,两人的婚姻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天,王怡因食物中毒住进了医院。纯朴善良的老张,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王怡子女无法承担的照料重担。王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馨,便决定不再离婚,但要求与老张进行“婚内分居”:每周一、二,两人一起过,其他时间则分开。刚开始时,老张还想不通,可时间长了,慢慢也就习惯了。如今,两位老人就这样分居着。两人都拥有各自原有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不在一起的时间,也会打打电话聊聊天,有时也会结伴到各自子女家做客。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两人说话很直率:老张尽管善良,但个性太强,有点神经质,经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砸东西,过后又后悔,而且,可能还因为过早丧偶,不大会料理生活,总是到处乱扔东西,卫生观念很差。而王怡是教师出身,为人比较呆板,又有洁癖。两人现在分了居,眼不见为净,距离产生了美。

当笔者问及他们将来如何打算,会不会考虑一起生活时?两人都表态:“万事随缘。但至少在现在,还没考虑这个问题。”

人们对“再婚分居”褒贬不一

针对这种新潮而又无奈的老年婚姻新现象,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大致说法如下:

王先生(66岁,退休干部):老人“再婚分居”,有助老人再婚走出“短平快”的怪圈。有资料表明,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无配偶的达35%。在无配偶老人中,有再婚意愿的达37.6%,付诸行动的只有6.9%,然而,再婚后的离婚率却高达70%~80%。在我所认识的再婚老年朋友中,再婚后离婚的概率更高,13对中只有1对感情还算稳定,其余8对已经散了伙,另外4对,前景很不乐观,估计“兔子尾巴长不了”。我个人琢磨着,老人再婚缘何如此这般“短、平、快”?然有子女、财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个人认为,性格无法协调、过于“实用化”择偶是导致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夫妻相处是一门艺术,如果是“再婚分居”,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减少相互干扰,这种夫妻更像情人或朋友,除了人格平等、性格方面较好协调外,而且还去除了“女方想在经济上找依靠、男方想找个保姆型老伴”有碍感情的成分,这种做法,可以给婚姻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更多的内涵。

许女士(45岁,公务员):老人“再婚分居”,我个人认为是不正常的生活方式。正常的夫妻是不会找各种理由分居的。幸福的婚姻,除了感情要素外,在一起生活、相扶相携,融为一体、共御一切人生风浪,我认为这才是高尚爱情的全部。当然,老年人有别于中青年人,但老年夫妻更需要的还是在晚年生活相随相伴,互相照顾,共度余生。而这种“再婚分居”,给人感觉似乎是怪怪的,也有点不大现实。我个人觉得,这些不能常住在一起的老年夫妻,大多不是出于浪漫,更多还是因为无奈,其中不乏不好相处、子女不同意或不愿为对方付出太多等诸多因素。我只觉得,正常的夫妻是不会找各种理由分开的,分居的背后,其实就是逃避。如果两人真的相爱,他们不可能不想住在一起。人为地制造距离,不是爱情的淡化,就是爱情的死亡。这种婚姻生活,名不副实,外表华丽、情节动人,但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只是虚假和造作。

老人再婚还是住在一起好

老人生活范文2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调查过程与结果,归纳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认为,在政府工作方面,要加强政府监管,促进政策落实;增加养老福利,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养老宣传,培育养老观念。在养老院管理人员方面,要切实为老人提供称心服务;关注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构建家庭氛围。在社会各界人士方面,要帮助增加对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多关注养老院的老人。在老年人方面,要正确对待各种养老方式;自觉融入老年人集体中,积极参加养老院举办的各种活动,愉悦身心。

【关键词】 养老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对策;江浙沪地区

民政部2010年6月10日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到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13亿人,比2008年增长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1]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面临着很多问题,社会养老成为老年人退休后的一个必要的选择。为了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提高养老院老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安享晚年,我们必须关注养老院目前的运行状况。

一、调查过程

项目组成员主要对江浙沪地区选定的20-25个养老院的老人生活情况进行取样调查,为了使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减少特殊情况带来的结果偏差,本调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将每个省市划分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区域选择2-3家养老院进行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从养老院硬件设施水平、养老院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养老院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起居、饮食、人际交往、娱乐等)、养老院老人的精神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二、调查结果

1、养老院硬件设施状况

养老院的设施应当由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来决定,而现有的落后设施限制了老人的日常活动。实地走访发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养老院资金相对充足,老人可以享受到较好的硬件设施。养老院会配备老人健身休闲的公园,娱乐用的文艺室,闲暇时可以去的图书馆,生病时可以去的医务室,每个楼道,楼梯,走廊都配有扶手,每个房间都会安装空调,甚至部分老人可以享受单独的豪华房间,电视机,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等。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院条件明显落后,部分设施老化或破损。很多都是7、8个老人一起住一间,里面只有一个电扇,房间里的床铺也普遍比较破旧。平时休闲娱乐只能是在院子里晒晒太阳。过道,楼梯都没有扶手,对老人来讲比较危险。

2、养老院护理系统状况

养老院的护理工作辛苦,薪水一般不高,平均水平只有4000元左右,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条件落后地区一般都是40岁以上的妇女,经济发达地区也不低于35岁。教育水平较低,多为来自外地或农村的中年女性并且很多都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妇女,尤以经济落后地区为甚。

同时,现有的养老院大多以“养”为主,缺乏有效及时的医治人员,若老人有意外情况,一般都将其送到附近的医院进行救治,一些养老院与医院距离较远,送治途中可能延误救援时间。

3、养老院的老人生活条件

老人由于年龄偏高,对食物味道的敏感度下降,传统意义上的烹调方法可能会使他们食之无味,因此需要加入更多的盐、胡椒粉和香料。同时,需要设置营养师负责老年人的营养工作。目前,我国养老院缺乏营养专业技术人员,三分之二以上的养老院都只有厨师和助手负责老人的一日三餐,而访问厨师的结果是近一半厨师认为饭菜可口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甚至认为吃饱了就好,几乎没有想过为老人膳食进行营养搭配的问题,阻碍了营养工作的开展。

经调查发现,部分养老院卧室内的设施陈旧,成为了摆设。更有一部分养老院老人房间内没有任何带色彩的装饰,就只是简单配备了生活必需设施。此外,养老院的房间颜色以冷色系为主,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粉刷都没有很好地处理,容易加剧抑郁心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院卧室普遍比较干净、明亮、舒适,但也缺少适当的装饰。

参加娱乐活动和体力活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2]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小部分养老院老人的社交娱乐活动单一,老人大多只是每天聊聊天,晒晒太阳。多数养老院老人平时活动比较少,但是经常会有政府和社会组织来表演节目,给老人送温暖等。只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院会有活动室,图书馆,公园等供老人在一定时段内休闲娱乐。

4、政府的政策效力与监测力度

政府在引导和扶持养老院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公平、政策监测力度不强的现象。

城市和乡村的养老院设施条件状况差异较大;市中心养老院规模大,入住人数多;乡村地区养老院规模小,入住率低下。公办养老院较易获得土地和政策支持,经营方便;民营养老院靠政府补贴维持,因为经济实力不够、政府分配不均等,经营有难度。

政府对维持养老院功能性的规范缺乏检测和监控。多数养老院的软硬件设施较差,如:床位拥挤,室内闭塞,空气不流通,供暖设备陈旧,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达标等。

三、存在的问题

1、社会福利机制有待健全

社会养老的福利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养老的宣传力度不够;组织关注度和福利投入不够高;社会养老服务队伍数量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政府在养老方面投入不足;国家的养老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管;养老院制度规范有待加强。

2、缺乏现代养老观念

“送老人去养老院就是不孝顺”的观念,仍然占据着不少人的思想,他们认为,花钱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对亲情的背叛。

老人生活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亲子互动;劳动负担;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由于大规模的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引起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是由于城市公共政策、社会政策未及时跟进,未能有效解决随迁人口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而致使大量老人、妇女、儿童滞留在农村,形成所谓的农村“留守人口”。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缺失,农村留守老人在身体健康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仍然肩负家庭农业生产劳动和照顾孙辈的重任,加重了农村老年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应承担的劳动强度和应有的生活状态。这种变化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贵州属于劳动力流出大省。从2000年开始,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导致大规模的老年人滞留在农村。这一群体虽然已引起政府各部门和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对这一群体的总体特征仍认识不清,缺少覆盖范围较广、规模较大的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2012年7-8月笔者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暑假期间,对贵州省农村老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贵州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希望对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这次调查范围覆盖贵州省九个地州市30个村庄,成功访谈了282位留守老人。其中,男性占48.2%,女性占51.8%。年龄50-59岁占11.3%,60-69岁占43.1%,70-79岁占33.1%,80岁及以上占12.5%。民族包括汉族和10个少数民族,共计11个民族,其中汉族老年人样本占41.4%,苗族占20.0%,布依族占15.7%,侗族占8.9%,土家族占5.4%,其他少数民族样本量最多的也不足4%,样本分布基本反映了贵州民族构成状况。说明这次调查获取的样本量较为合理,数据质量较高。下面以这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贵州省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作一分析。

二、状况数据分析

1.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是关系留守老人生活质量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主要从个人收入水平和主要收入来源来考察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状况。从收入水平来看,根据调查数据计算,贵州农村留守老人平均月收入①为396元。从这个数据来看,似乎贵州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收入还不算太低,但如果除去实物收入部分,他们的实际现金收入仍然比较少,且分布不平均,收入差距较大。进一步的分析数据显示,留守老人个人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的比例为8.5%,100-300元的比例为48.6%,300-500元的占21.3%,500-1000元的占15.2%,而1000元以上,仅占6.4%。可见,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经济收入极度贫困的老年人仍然占有一定比例,如果按照年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每月收入在192元以下者为贫困,贵州留守老人有33.0%仍然处于贫困线以下。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的比例占了一半多,为57.1%,而收入较高的留守老人比例偏低。这不仅说明贵州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总体偏低,而且收入分布不平均状况较为严重,收入的平均值被少部分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拉高,留守老人经济收入的贫富差距较大。

从收入来源上看,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自己劳动所得的比例占48.2%,将近一半;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子女的占21.3%,仅1/5强;来源于未外出子女的占12.1%,来源于社会保障的比例占11.0%,二者均只占到1/10强;而来源于自己退休金、配偶支持、其他亲属支持、积蓄等的比例均未超过3%。可以看出,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绝大多数留守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贡献大于未外出子女,这也符合人们的预期。而值得提出的是,贵州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虽然已经建立,但对增加留守老人收入的要求仍然有限,还未成为留守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原因在于给付标准过低,只有极度贫困的留守老人才依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但凡能够通过劳动创收或有其他经济来源的留守老人,一般都没有把社会养老保障收入作为主要经济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标准有待提高,在增强留守老人应对经济风险方面提供更多一些保障。此外,还可以看出,留守老人在经济方面主要依靠核心家庭成员,其他亲属、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给微乎其微。

2.健康状况及生活照料

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身体健康状况,有人认为活得长的同时,还要活得健康,老年人才能安享晚年。仅仅活得长,而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仅给其他家庭成员带来照料负担,也会影响自己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次调查对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采用五级计分标准(“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很好”)进行测量,然后根据留守老人的自我主观评价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计分。结果是,7.1%的留守老人感觉身体状况很差,22.4%的比例感觉较差,感觉自我身体较健康和很健康的比例占36.7%,而33.8%的比例感觉身体一般。表明近三成的留守老人身体状况较差,但多数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来说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其子女才放心外出务工;而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其子女即使外出务工,也会留年轻人在家守护,独子家庭则不外出务工。

在生活照料方面,主要考察的是当留守老人生病时,主要依靠谁来照顾。问卷列举了10个可选项,可以多选。统计结果显示,41.1%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顾,其次28.8%依靠邻居照顾,14.2%靠朋友照顾,另有17.4%靠未外出子女照顾和10.6%由孙辈照顾,由亲戚照顾的仅占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顾的分别为0.4%和0%,这两者在留守老人照顾提供方面几乎空白。此外,有13.5%留守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而2.5%的留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顾。可见,配偶是留守老人主要照料提供者,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需要注意的是,留守老人的照料提供者开始超出了核心家庭范围,邻居和朋友在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由村委或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的制度化照料则几乎为零。这说明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开始向核心家庭之外寻求帮助。

3.亲子互动与精神慰藉

为了考察由于子女外出是否导致亲子互动减少,问卷设计了外出子女回家次数和留守老人跟子女电话联系的频度两个指标。从统计结果来看,外出子女长期不回家(“长期”指5年以上)的比例占7.9%,两年回家一次的占9.7%;一年回家一次的占63.2%,比例非常高;而一年回家两到三次仅占19.1%,比例相对较低。我们认为子女为了节约外出成本,大多数选择每年春节回家一次,与老人团聚之后,又再次外出。这意味着大多数留守老人一年才能与外出子女相聚一次。所幸由于现代通讯发达,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可以通过电话进行沟通和联系。数据显示,36.6%的留守老人跟子女电话联系较频繁,但同样也有37.5%的留守老人表示较少与子女电话联系,而跟子女联系频度一般的比例占25.9%。虽然总体来看,留守老人与子女见面次数不多,电话联系也不算频繁,亲子互动受到一定影响。亲子互动的形式由面对面交流,逐渐转向电话交流。但一旦家里有重要事情,留守老人还是主要跟外出子女商量,这一比例占68.4%。说明尽管子女外出,但家里的重要事情,留守老人仍然需要跟他们商量决定。

精神状况是影响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我国大多数认为由于子女外出,留守老人常常会感到内心空虚无聊,精神状态较差。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留守老人中偶尔和经常感觉到无聊的占31.9%,近1/3。其他则感觉一般或不无聊。由于无聊而跟外出子女打电话谈心解闷的比例为32.5%,也是近1/3。大多数留守老人则选择与未外出子女谈心解闷的占56.7%。尽管一些留守老人会感到精神空虚无聊,但他们总体的精神状况还比较好。统计结果显示留守老人精神状态较好或很好的比例占49.8%,精神状态很不好的比例仅占2.5%,其他为一般或较不好。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虽然是年轻人应尽的重要义务,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状况的重要因素,但在就业竞争和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老年人对子女的精神慰藉要求并不高,对子女回家次数、电话慰问次数等并不是很在意,他们一般都非常支持子女外出,并能够理解原谅子女在精神赡养方面的供给不足。

4.劳动负担状况

几乎所有观察者都认为由于家庭缺乏主要劳动力,而耕地需要保证不被撂荒,留守老人实际承担了本应主要由子女承担的农业劳动。与非留守老人相比,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加重。同时,照顾孙辈的责任也落在了留守老人身上。根据数据统计,贵州农村留守老人目前仍下地干活②的占64.5%,接近三分之二;需要照看孙辈的比例占51.6%。可见,留守老人下地干活的比例较高,且下地干活的留守老人中,有54.4%的同时还要照看孙辈,这一点无疑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现在许多家庭考虑到孩子教育问题,且外地入学条件逐渐放宽,他们许多人将孩子带在身边,以便安排家庭生活和孩子的教育,但也仍然有一半多的家庭将孩子留给农村父母,让他们代为照管,这不仅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同时还由于肩负孩子教育重任,心理负担也较大,影响留守老人提高生活质量。从留守老人的主观评价来看,有36.7%的比例认为自己劳动负担较重,但同时也有33.5%的留守老人认为自己劳动负担较轻,认为劳动负担一般的占29.8%。而与此对照,留守老人中认为自己劳动能力较弱或很弱的共占44.0%,认为自己劳动能力较强的仅占28.0%,认为劳动能力一般的占28.0%。说明有部分留守老人迫不得已承担了过重的劳动负担。

由于留守老人劳动负担主要源于干农活和照顾孙辈(家务劳动被视为无论子女是否外出,都主要由老年人承担,因此我们认为家务劳动很大程度上并不构成农村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为了考察究竟是农活,还是照看孙辈加重了老人的负担。我们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得出:既下地干活,又照看孙辈的留守老人中,有48.4%认为自己劳动负担较重;仅下地干活,不照看孙辈的认为自己劳动负担较重的占40.7%;不下地干活,仅照顾孙辈的认为自己劳动负担较重的占22.7%。说明留守老人劳动负担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子女外出而不得不下地干活,而照看孙辈的劳动负担要轻得多。

三、总结与探讨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1)经济收入方面,贵州留守老人收入水平总体偏低,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将近一半的留守老人经济收入来源于自己劳动所得,来源于外出子女的仅占1/5强,收入来源单一,社会养老保障的作用有限。(2)身体健康状况方面,近三成留守老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差,大多数感觉身体状况在一般以上;生活照料主要由配偶提供,呈现出向核心家庭之外扩展的趋势,邻居和朋友在生活照料上发挥了较大作用,而由政府提供的照料制度缺位。(3)亲子互动逐渐由长途电话交流取代面对面交流,纯粹的情感交流减少,但大事仍需要与子女商量;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方面未出现较大问题,尽管偶尔感到精神寂寞,但仍支持年轻人外出,对年轻人的精神赡养要求不高。(4)劳动负担方面,有1/3多的留守老人表示劳动负担较重,且这种劳动负担主要来源于子女外出而导致的田间劳动增加,近8成的留守老人认为仅仅照顾孙辈不对其劳动造成负担。

经济收入是所有老年人而不仅仅是留守老人面临的主要困难。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物质需求上(经济收入)的满足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国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方面,因为他们认为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本质是收入困境(周祝平,2009),在养老体系中,经济供养是养老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叶敬忠,贺聪志,2009)。且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子女外出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他们对留守父母的经济支持的能力,因而子女外出对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杜鹏,等,2004, 2007;冷静,2009)。本研究支持这一结论,子女外出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但支持水平不高,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留守老人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但少数留守老人出现子女外出后陷入生活困境的情况。最重要的是,留守老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最高的月收入可达4000多元,最低的仅为30元,依靠其他亲戚救助才能维持最低生活。这一点是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的,值得引起重视,并希望通过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降低和减少给付条件,提高给付标准,使得更多留守老人能够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由于作为养老主要载体的子女外出,留守老人的居住安排发生改变,如两位老人分别为不同子女从事家务和照看孙辈,大多数时间需要亲自下地干活,他们不但没能获得子女的照料,反而还加重了自身劳动负担和心理负担,同时由于居住上的分离,使得两个老人互相照顾成为困难,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已有研究指出: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导致原本由外出儿女承担的照料老人责任向留守老人尤其是女性留守老人和其他未外出子女转移,加重了当前照料提供者的劳动负担(贺聪志,叶敬忠,2010)。而本研究得出:贵州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非常迫切,留守老人生病无人陪伴和照顾的情况常常发生,而且已经开始向邻居、朋友等群体“溢出”,即在没有核心家庭成员照顾的情况下,留守老人已开始向其他人群求助,孙子女也承担了一定的照料任务,但村委会对此却没有任何对策回应。本次调查还发现,精神慰藉并未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迫切需要,他们最为急切的困难是提高收入,在生病的时候能够得到陪护和照顾。表明农村地区急切呼唤建立政府主导的、以社区为依托的制度化的照料体系,切实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困难。

四、政策建议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农村土地。当前,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土地耕种落在留守老人肩上,或是将其流转给其他人耕种,农业生产投入不足,耕种质量下降,耕种收入较低,一些地方农村土地出现撂荒的情况。而一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受限于土地分散,土地流转困难,机械化操作难以实现,耕种效率低下,因而也不愿意收领土地来耕种,从而造成土地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因此,为了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尽快制定土地流转制度,促使土地集中,便于根据土地的土壤性质、灌溉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将土地进行重新平整、规划,重新承包给需要的农户。以少数农户带动大量留守老人进行耕种,老人参与劳动按照劳动贡献由承包商发放工资。这样既集中了土地利用,提高了生产率,又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扫清了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同时达到减少留守老人进行田间劳作的比例和减轻其劳动负担的目的。

(2)拓宽农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往往被农业劳动束缚,没有机会从事其他产业;当然,农村就业形式单一,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也是留守老人缺少就业机会的原因。因此,如果土地能够被重新规划承包给少数农户,大量的留守老人就能够从耕种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其他劳动,从而拓宽收入门路。由于农业分散化经营不具有规模效应,留守老人从事农业劳动大多采取粗放型耕种方式,农产品产量不足,农业收入也就不高。因此,当留守老人摆脱农业生产而投入第二三产业,其劳动能力将得到提升,收入渠道拓宽,收入也就有所增加。

(3)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农村社区老年人照护制度。调查发现贵州农村留守老人获得的社会养老保障支持较为有限,仅有1/10的留守老人将社会保障收入列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且大多数是贫困老人,说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给付标准较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使其成为更多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切实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同时,由于子女外出而生活照料存在困难,留守老人除了依靠配偶照顾以外,只能依靠邻居或朋友。政府和村集体应考虑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建立农村老弱病残人照护制度,通过制度化陪护制度或设立社区护理代办处(李振堂,2012)来解决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困难。

(4)加快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老人文化娱乐生活。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逐渐发展,农村老年人对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将会增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村老人没有自己的娱乐场地,经常只能三三两两聚集在某家门口或某个角落聊聊天,也找不到合适的娱乐方式。一些老人有时候会在一起打牌、下象棋等。当然平时需要照顾孙辈和从事田间劳动也使得老年人没有多余的娱乐时间。但没有娱乐场所和娱乐设施限制了老年人的精神娱乐,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农村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娱乐生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来看,可以租用村中闲置的房子,购买一定的娱乐设施供老年人使用,也可以在村委会的办公楼房开放一些房间供老年人娱乐,暂时解决“老有所乐”问题。

注释:

①这里的“月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实物收入和捐赠收入等所有收入,现金收入包括子女供养、社会保障所得和其他亲属孝敬等。

②“下地干活”是指耕种土地等农田劳动,不下地干活并不等于不做事情,不下地干活也可能承担家务劳动、照看孙辈或从事其他劳动。

参考文献:

[1]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

[2]杜鹏,李一男,王澎湖,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1).

[3]方菲.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9,(3).

[4]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5]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冷静.山东沿海地区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调查分析――以青岛为个案[J].山东经济,2009,(5).

[7]李振堂.农村社区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方略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4).

[8]孙慧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以豫东农村为例[J].调研世界,2010,(9).

[9]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

[10]叶敬忠,贺聪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9,(4).

[11]周祝平.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09,(5).

老人生活范文4

关键词:空巢老人;实际困难;应对

全国老龄办相关人士介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一、空巢老人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具体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

二、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

空巢家庭主要是孩子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开家而形成,随着城乡差距与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年轻人外出上学、经商、打工或工作,结果出现大量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农村,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成立新家庭,距离老人近的子女,偶尔还能照顾老人。如果离得很远,几乎可以说没联系。有些空巢老人认为自己还有能力照顾自己,跟子女住在一起会影响孩子工作和生活而不拖累他们。也有空巢老人是由于子女不孝,对老人不尽关心和赡养义务。有的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缺少交流与沟通,造成空巢。

三、农村空巢老人实际困难分析

1.生活保障方面

农村的空巢老人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大部分老人少有积蓄。现在农村老人除了五保户老人享有补贴及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而且我国新农保水平还很低,所以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有的国家给予一些经济补贴,由于农村取钱不方便,由他人带领,也不一定能给到手里。

老人劳动主要是种地,收入低。有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生计,对父母经济补贴不稳定,且标准低,又没有约束机制。空巢老人还要照顾孙子女,仅靠自己务农的少量收入,既要生活又要看病,生活艰苦。

2.无人照料,安全隐患突出

与城市老人相比,有的农村空巢老人还得自己砍柴生火做饭,有的还得自己挑水,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尤其是老人生病,子女不在身边,不仅孤独无助,有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以及灾情的威胁等。

3.缺乏精神慰藉,心理问题突出

空巢老人对子女有着很强的情感依赖性,当子女离家后,感觉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会陷入焦虑不安、郁郁寡欢、悲凉无助的状态,这些不良情绪有害身体健康,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不低于肉体上病痛的伤害。

缺少交流的老人甚至会产生厌世念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所以在一些西方国家,老年人自杀现象很普遍。

4.隔代教育,生理和心理负担重

照顾孙辈不仅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与劳累程度,而且对孙辈的教育也成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因为老年人没有足够的精力管教孙辈,也无能力辅导小孩学习。同时,当前农村网络发展,各种负面的信息对孩子造成不好影响,许多留守儿童也有各种心理和行为上问题,老人管理起来力不从心。

5.疾病困扰,甚至出现死去无人知晓的悲剧

大部分空巢老人疾病困扰,例如北京市回民医院曾对北京某街道的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做过调查,此次调查的有效调查对象共855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8.1%(753人)。近年,甚至出现许多报道空巢老人死去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农村空巢老人实际困难应对策略

1.注重老人个人心理调节

(1)减少对子女心理依恋: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

(2)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包括积极面对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

(3)转变负面心理,保持快乐心情:老年人常见负面心理有无价值感;能力减退感;要强心理;孤独心理 ;怀旧心理等。

(4)正确面对死亡 :正确对待身体的衰老与死亡,坦然面对人类的生死,乐观的生活。

2.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子女要增加与父母的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如果在一个地区,尽量离父母住的近一点。对于在异地的子女,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可以通过电话与父母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3.有关部门对老年人维权要给予充分帮助和支持

司法机关要依法优先将困难“空巢老人”纳入司法救助对象,酌情减免他们的诉讼费用;各基层司法所和乡镇、村(居)调解委员会要为空巢老人维权提供各种帮助,提供涉老法律方面问题的咨询答疑解惑,积极调解空巢老人权益纠纷,支持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发挥农村社区工作的作用

农村社区内开展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日常照料服务,目前农村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服务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

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应该给予空巢老人精神关怀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使他们重新实现自我价值,社区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

5.国家对于空巢老人的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系教授韩克庆认为,空巢现象反映出了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有待完善;护理服务急需发展。韩克庆认为,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国家对于空巢老人的保护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首先,对于孤苦无依、生活困难的部分空巢老人,政府有责任进行免费救助,通过机构供养的方式,让他们安度晚年。

其次,对于大多数空巢老年人来讲,国家要兴办养老福利机构,发展养老护理服务市场,运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解除空巢老人缺少日常护理和社会照料的困境。

6.社会方面

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应该成为全社会责任。

首先,营造一个全社会敬老助老的氛围。加强传统孝文化教育,弘扬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这样有助于老人问题根本解决。

其次,加强老年社会服务建设。 农村尽快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办敬老院等,推进农村社会福利事业进程,让老人老有所养。加大文化投入,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为空巢老人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

最后,家庭、组织和社会要共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子女外出要妥善安排老人;乡、村组织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与发动好心群众给予空巢老人帮助和关爱;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例如成立“帮耕队”、 “红白理事会”等,帮助空巢老人排忧解难;社会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完善和执法力度。

结语

农村空巢老人正遭受危机的困扰,他们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问题,现今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要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金辉.关于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社会支援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24)

老人生活范文5

[关键词]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010-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强度不断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大中城市转移,这样,便形成了农村空巢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的养老、医疗、文化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关注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我们对湘西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空巢留守老人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湘西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4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16.6%。目前有33.6万名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占全州老年人口总数70%以上,空巢留守老人159923人,占全州老年人口的33.1%,全州外出务工人员66.7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3%。

二、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家庭养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养老体系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随着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相当多的老人固守乡村,养老的难度日益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差

据调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绝大多数空巢留守老人每月都享有低标准的55元养老金,部分空巢留守老人享受低保,目前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农村空巢留守老人基本上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老人的劳动主要靠种地、养殖。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简朴,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不高。

(二)家庭氛围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随着老年人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精神慰藉成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据调查,子女外出后,与老人通电话成了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家探望。由于子女常不在身边,老人很容易产生心理孤独感与寂寞感,心里话无处倾诉,可能造成老年孤独者或其他心理疾病。

(三)就医难、医疗费昂贵问题

目前,对于农村空巢留守老人来说,看病是一大问题,“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后,虽然缓解了就医问题,但在医疗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无钱看病。二是药费昂贵无力就医。所以老年人即使有病也因为无钱看病、药品贵而不去医院医治。

(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缺乏

农村空巢留守老人集中生活照料的养老机构相当缺乏。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有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社会化养老服务,但目前农村除了只能满足“五保户”需要的敬老院外,而向其他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缺乏,农村空巢留守老人平时生活照料主要依靠邻里之间和村干部照料。

三、关于解决农村空巢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各级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增强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物质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农忙时节和农村公益事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又可以缓解空巢留守老人无人照管等社会问题。

(二)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

各级政府在舆论宣传上,要大力宣传养老、敬老、爱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爱老先进,使子女应该承担的赡养和照顾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另外,教育外出打工人员应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常回家看看,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更好地孝敬老人。

(三)推进农村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对村级老年活动室场所和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变一无活动场所,二无活动设施的状况。要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积极组织空巢留守老人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健康知识讲座等,满足空巢留守老人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将空巢留守老人作为首要对象,让老人们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积极开展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工作,从经济上保证空巢留守老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

(五)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机制,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额度,切实解决空巢留守老人“就医难”“药费高”等问题,让空巢留守老人真正得到实惠。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在财政上支持农村医疗保障事业,规范医疗市场,拓宽筹集资金以及建立医疗保障基金,为空巢留守老人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

老人生活范文6

摘 要 目的:调查石龙社区患有慢性病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需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护理需求问卷及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对石龙社区患有慢性病264名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264名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下,对社区护理需求量很大。结论:社区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低,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也是社区护理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空巢老人;慢性疾病;生活质量;调查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60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the survey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CHEN Ju-xiang

(Shilo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Dongguan 523320)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arrying out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by doing a survey of the life quality and nursing needs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Methods:Conduct a household survey of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used the self-design questionnaires for community nursing needs and GQOLI-74.

Results:The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have poor life quality and they have great needs for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Conclusion:The empty-nest elderly have poor life quality.It′s a major commitment for the whole society and a future effort for the community nursing surviceto care abou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ose old people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quality.

Key words Empty-nest elderly;Chronic disease;Quality of life;Investigation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1,2],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人口的新难题,同时,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3,4],所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其护理需求,开展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对慢性病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生活质量下降因素,实施社区健康促进策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在石龙镇老城抽取5个社区,选择在5个社区内居住5年的空巢老人264名为研究对象。男121名,女143名。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岁。纳入标准:(1)满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2)意识清楚,可用言辞表达,有阅读能力或者能与调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知情同意能配合调查空巢老人。(3)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空巢老人(患有其中1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3种慢性病者)。

1.2 调查工具

1.2.1 自行设计的社区护理需求问卷 社区护理需求问卷表内容包括有:(1)定期体检需求。(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药指导需求。(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需求。(4)运动康复训练与指导需求。(5)心理疏导需求。(6)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需求。(7)慢性病防治指导。社区护理需求按程度分4个等级调查,依次为很不需要、不需要、需要、很需要。

1.2.2 生活质量调查 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5,6]进行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将问卷调查的数据编码入数据库,数据录入和整理由研究者本人带领2位录入员,组成数据录入小组,录入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录入和核对工作,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遴选分类、标注和整理。

2 结 果

3 影响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3.1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本组264名空巢老人年龄偏大,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岁,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其中有的老人患有1种慢性病,有的老人患有2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3种慢性病者,他们的健康状况差,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动上缺乏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及时就医和治疗,严重影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表1显示,264名空巢老人中,对定期体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药指导、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运动康复训练与指导、心理疏导、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等护理需求量很大,提示加强社区护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3.2 空巢综合征 空巢老人由于长期和子女分居,长期生活在孤独缺少交流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这对其身体健康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空巢综合征。空巢综合征会使人的神经系统调节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或原有疾病加重[7],从而使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此部分人群对慢性病防治、健康体检,尤其心理干预等方面的护理需求明显较大。表2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分项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低下。

3.3 空巢老人的适应能力 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不仅要面对生理、躯体功能及容貌变化,还要面对社会地位、他人关系等重大改变,如退休、生活闲暇时间的安排等,再加上子女的相继离开,造成空巢老人自尊和自我接受能力下降,导致适应能力下降,从而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健康的控制能力降低,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生存质量降低[8,9]。

4 提高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4.1 加强社区护理干预 以护理需求为导向,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网络,实施社区护理 。建立全科医护团队,定期对空巢老人家庭访视服务,针对性进行健康行为指导和饮食、用药指导。为空巢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做好慢性病的规范管理,及时录入随访信息。开通24 h老人热线。随时解决问题。社区护士每年为空巢老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工作。

4.2 鼓励老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鼓励空巢老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如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多结识朋友,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在中心成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俱乐部,每月开展活动,每月邀请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1次,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老人观看相关疾病常识录像,赠送限盐小勺、限油小壶,开展趣味性游戏,增加老人们的防病知识。

4.3 心理护理 社区护士定期慰问空巢老人,为他们解决困难,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自信心,培养空巢老人良好的积极心态。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家庭访视和心理交流,有助于减少空巢老人忧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对其抵抗力的增强及疾病的控制大有裨益,不仅可以减少老人们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4.4 社会支持 鼓励子女多与老人沟通,常回家看看。同时呼吁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空巢老人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老人义工制度。

5 小 结

综上所述,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低,不尽人意。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也是社区护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 苹,程爱东,周晓萍.牛街地区空巢老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78-479.

[2] 姜 娜,孙梦霞,廖淑梅,等.岳阳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1028-1030.

[3] 王 颖,何国平.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B):100-102.

[4] 王艳梅,李 萍,张丽娟,等.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2C):490-492.

[5] 陈玲玲,林 婷,姜小鹰,等.福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需求情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8):920-922.

[6] 邹秀梅,王建乡.上海市奉贤区农村空巢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42-543.

[7] 孙梦霞,廖桂香.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空巢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1,9(3):62-64.

[8] 张 贤,尹惠茹,周 欢,等.社区空巢老人自我概念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6):817-818.

[9] 徐小林,丁松宁,赵华硕,等.社区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0):2973-2975.

上一篇混凝土机械

下一篇深秋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