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疫情的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疫情的感受范文1
老刘是大院里公认的一位有热情的老人,经常看到他和邻里街坊在一起开心地聊天,不论和谁都能搭上几句话,一旦话题投机,便是谈笑风生,大家都觉得能遇到老刘会给自己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就是这样一个人见人乐的开心老人,却不愿意和老伴交流,用他自己的话说:老两口面对面经常是“无言以对”。老伴是一个文静的知识分子,喜欢居家看书,喜欢独自散步,喜欢一切安静的事情,唯独不乐意看到老刘在家中“忙前忙后”的样子,不愿意听他的唠叨,更不要说和能言善辩的老刘“侃大山”了。在老伴看来,老头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一刻也不能消停。
于是,老刘就这样经常“被安排”出来活动,他也好像习惯于自己找人、找话题、找“乐子”,用这种消遣方式打发寂寞的时光,说够了、玩累了,再回家和安静的老伴相伴。老刘说,原来上班时间匆忙,不觉得时间空余,也不觉得和老伴无话可说是个问题,但退休后,对外不再有事可做,家里这种不和谐的感觉就明显了,好在自己能适应。说这话时,老刘还是一副乐天派的样子,可他心里,或许还是多少有点无奈吧!
生活案例二:琴瑟不合的尴尬
一次退休人员聚会,我遇到许久不见的范姐,乘车邻近座位给了我们一次交谈机会。范姐说遇到我这个从事心理专业的人不易,话题便不由自主地转到自己与丈夫的关系上。我比较熟悉这对夫妇,虽说他俩性格不同,但感情基础还是蛮不错的。言谈中,范姐说丈夫年岁大了之后不如以往厚道宽容了,变得爱较真、爱挑剔,凡事总要理论一番,总是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弄得家庭气氛有点不和谐。范姐说为了缓和紧张气氛,她不得不主动联络昔日老友经常外出走走,换换空气,换换环境,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换换心情。范姐说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两口子老到该相依为命的年岁了,反倒如此话不投机了,不得不用躲避的方式应对尴尬的关系?
心理分析
其实,夫妻发生争执时暂时分开,可以避免双方继“针尖对麦芒”,是缓解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后面没有缓和关系的表示,没有向对方传递出你的关注和温暖的话,估计对方会更加不满,并不能真正和解。通常夫妻一方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另一方的态度做出解释,然后针对其态度做出反应。比如说:丈夫感觉你离开仅仅是为了不和他争执,不过是临时采取息事宁人的一种方式,这样想,他可能就会消消气:但是他如果认为你的离开是出于厌倦而躲避的话,或许他就很难接受自己在关系中“被抛弃”,就会更加愤怒,你回来之后看到的是更加不对劲的情绪状态。
面对家庭中一方的“不通情达理”,另一方需要静下心来重新感受一下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好好梳理一下夫妻感觉,就可以找到关系不顺的症结。因为每个人对伴侣的脾气秉性最为熟悉,最清楚用什么办法能够舒缓关系,改变最终还得指望自己,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吧。
前面两个案例就像是众多老年家庭生活的一面镜子,不少家庭都是以这种模式生活着,延续着再平常不过的夫妻感情。我觉得,案例中的两对夫妻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多年来习惯的状态和另一半“共存”了,尽管有一些不合拍,但能生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适应。想想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繁杂琐碎,就像是“一地鸡毛”,说不清,道不明;一生中发生在家庭里的磕磕绊绊,永远无从论是非,判对错。对于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夫妻们,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老人身边的那个伴儿或许就是他(她)的一个影子,活着时围在身边转,时常碍手碍脚,少不得吵上几句怄怄气;可一旦老伴不在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无人说话、无影相随的日子是多么的寂寞冷清呀!
据报道,国外的心理学家曾经对年轻夫妇和老年夫妻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却是结婚时间越长,夫妻之间反倒越陌生,而婚后两三年间,才是夫妻最渴望交流,了解最透彻的时段。看来,肯于相互交流才能让两颗心的距离靠近,而不是依赖时光的打磨让彼此更为了解。这种结论实际上也是给我们一种提示:一旦当爱情融入于忙碌琐碎的柴米油盐之中,当爱情悄然地演变为亲情之后,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到无须修饰的时候,怎样经营爱情,怎样润色婚姻,在争执不满中学习和摸索,夫妻之间的“功课”就开始了。
心理处方
从恋爱激情到步入婚姻,双方经历着自己所能营造的诸多浪漫,最初的感情往往都美妙得出奇、感动得落泪,正是这些美好的情景和记忆让人们基本不去设想未来婚姻“长途跋涉”中会有多少艰辛和感慨,不去思考怎样经历人生最漫长的考验――在有生之年去实现执手一生的诺言。在这一生中,夫妻要把自己对亲密关系的种种期待、幻想转变成现实,而“现实版”中不仅有温馨、幸福,也会有矛盾、冲突和不如意,甚至可能要经历大喜大悲,乃至终了大失所望。这个过程毫不客气地检验夫妻双方是否有心理准备去接受(承受)对方大大小小的缺憾,一路坚持走下来。如果说把走入婚姻当做开场曲的话,那真正的大戏在后面,在未来那一天的平凡无奇甚至是庸碌重复的光阴里。
疫情的感受范文2
关键词:亲情干预;年轻人;乳腺肿瘤;情绪;预后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也不断提前[1]。研究指出,乳腺癌病例数每年以3%~6%的速度递增,发病年龄比西方国家平均提前 10~15年[2]。我国发病年龄<45岁的乳腺癌占乳腺癌总人数的27.3%,远高于美国的年轻乳腺癌患者比例[3]。由于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负性心理情绪,如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这些负性情绪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身心康复[4]。本研究通过对个案患者施行充分的亲情干预,使其得到比其他患者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通过观察该患者亲情干预后焦虑情况、对疾病认识以及几个客观指标的变化情况,阐述亲情干预对年轻乳腺癌患者情绪和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33岁。2009年12月无意间发现左乳肿块,此后逐渐增大并出现疼痛及内陷。2010年2月8日行彩超检查,显示肿物位于左侧乳腺外侧象限,实际占位4.0 cm×3.2cm,左侧腋下可见低回声肿大淋巴结,1.4cm×1.0cm。2月9日行左侧腋窝淋巴结穿刺,细胞学示(左侧淋巴结)可见癌细胞。2月11日行双乳增强MR示:左乳肿物,符合乳腺癌,BI-RADS6级,多中心型。2月12日在北京肿瘤医院行4周期 CBP+PTX(卡铂+紫杉醇)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2010年5月14日于该院乳腺外科接受左侧保留皮肤根治性乳腺全切除+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左侧扩张器植入术。5月21日起行4周期CEF方案后辅助化疗,此后于2010年10月25日~11月26日行放疗。结束放疗后继续他莫昔芬片10mg、2次/d口服内分泌治疗。
1.2亲情干预方案参照CNP[5]制定亲情干预方案,从术前、术中和术后各个环节落实亲情式医疗。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我能为患者做什么”、“如何使患者放松”的思想内涵,与患者交流、给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允许和鼓励患者家属全程陪护,给予患者更多的亲情关怀和温暖。患者及其家属通过病房电视屏幕播放的乳腺癌的知识了解和乳腺癌得病的可能原因,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对疾病的了解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在患者手术过程中,患者家属也穿上手术衣,全程陪护。手术住院期间,患者家属每天下午均陪伴在病床旁。放化疗时,患者丈夫每次都抽时间陪同。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随着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提前,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罹患乳腺癌,这对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由于乳腺癌本身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疾病本身会引起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负性心理情绪。加之,当前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和术后的放化疗,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绝大多数年轻乳腺癌患者在得知罹患乳腺癌和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后都会出现哭泣、无助的表现,这些负性情绪可能会对患者预后有负面的影响。通过对比该患者与其他未实行亲情干预或亲情干预实施不充分的患者相比,发现该患者充满了自信和生活的信心,焦虑得分比其他同期住院的年轻乳癌患者低,多项可测量的客观指标,如睡眠时间长、血压和心率低等也优于其他同期住院的年轻乳癌患者。
总之,亲情干预充分考虑了年轻的乳腺癌患者易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医生、护士、麻醉师,尤其是患者家属对患者的鼓励和关心,耐心解答患者的所有问题,使患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温暖。这些积极的正能量一定程度上利于患者自身免疫力的调动,对于控制肿瘤的自身发展和恶化、提高化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金虎,王建炳,姜勇,等.北京市社区妇女干预前后乳腺癌认知情况调查及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2):114-116.
[2]阎成美,王艳华,黄丽婷.乳癌住院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19-20.
[3]王宁,王斌,王雅杰.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2):134-138.
疫情的感受范文3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内容情感 意象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几千年来我国诗人辈出,佳作如林。这些古代诗词,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以简洁明了的词语表现丰富多彩、深邃的意境,让读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近几年的古诗词鉴赏题在高考中几乎从未缺席。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提出的是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下面具体谈谈从意象入手鉴赏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也可以是人文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作用之二,是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作用之三,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作用之四,是如《毛诗正义》所说,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取比类”就是取意象。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罪被割断喉管,一个可能的选择,就是借助意象,藏匿锋芒,作委婉的表达;作用之五,是与现实社会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因为当时对某一社会理想、社会力量、社会人物的判断上的天真,缺乏远见,后来在该理想幻灭,该力量、该人物走向反面时,使作者尴尬,使作品成为殉葬品。需要强调的是,意象入诗也不是万能的。人的丰富深邃微妙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不可能一一对应,人的情思不可能随时都找得到恰当的意象来表现。有时,意象表现也可能还没有“快人快语”的直抒胸臆来得痛快。因而,片段的甚至通篇的直言其意,包括直述其怀,直发其论,直赞其美,就成为必要。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明朝诗评家胡应麟曾说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下面就结合一些诗词来分析几个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把握了月,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如唐人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疫情的感受范文4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程;留守儿童;情感陪护
初中物理以其趣味性、科普性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那么能否利用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喜爱,以及物理实验的课外延伸性,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方面的陪护呢?
一、关于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异常,主要表现在:第一情绪方面,表现出对学习没有兴趣,与父母难以沟通,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第二,行为方面,表现为多动、学习困难等,少部分会出现暴力倾向等。
2.留守儿童心理异常的主要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心理问题,重要原因是缺少家庭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缺少情感交流,心里堆积的负面情感越来越多,便产生心理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异常问题的解决途径
留守儿童心理异常问题的解决途径多种多样,其解决方案关注两方面:一是合理的情感填充,即通过校园生活形成的其他情感来填补亲情缺失产生的心理空缺,如师生之情、对学习的热情等;二是注意力转移,通过参加有意义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缓解心里的负面情感。
二、关于初中物理实验课程
1.什么是初中物理实验课程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是基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学科拓展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实施方案主要是根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活动。
2.物理实验课程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物理实验课程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制定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实验活动。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在“课程目标基础实验室”进行课本实验的再操作,可培养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并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性探究学习;对于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定时开放“自主提高实验室”,让学生对课本上的课外实验以及自主设计、改进的实验进行操作实施,并将实验过程及成果进行交流,辅导老师再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分析解答;对于科技探索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以物理实验社团的形式,每周定期开展基于物理学科的科技探索活动,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对全校进行公开展示。
三、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与留守儿童
1.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开展对关爱留守儿童的潜在意义
因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厌学心理,对学校的传统教学都不太感兴趣,而物理实验因生动有趣更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接受,能够让平时学习中被动的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由于参与大量的物理实验和科技探索活动,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变得更为密切,形成良好的师生情,同学情。这让留守儿童内心的情感交流缺失得到有效弥补,减少负面情感的存在空间,使孩子们能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成长。
2.初中物理实验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实践措施
(1)时间的选择
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是留守儿童最容易感受到孤独的时候,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物理实验课程活动的开展选择在这些时间段进行,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帮扶效果。
(2)活动的开展
a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根据物理实验课程特点,结合留守儿童需求,组建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物理实验探究社团”,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下集中开展活动,展示介绍最新科技信息,组织进行不同难度等级的分层实验操作,开展趣味科技制作等,以及机器人等制作竞赛活动。
b常态开展科学竞赛活动
以两周为一个竞赛周期,第一周布置竞赛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方案设计等,在两周后的集体活动中进行竞赛展示。如课题“鸡蛋撞地球”,要求让鸡蛋从楼上落下而不摔破,下落经过的楼层越高得分越高,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设计方案,有的用泡沫塑料包裹,有的用支架做保护层等,通过多次试验获得最优方案,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又缓解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消极情绪和负面情感。
c积极开展科学知识讲座
以月为单位,每月组织一次面向全体物理社团成员的科技知识讲座,主要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声光力热电”等知识点,分模块进行科技宣传和知识宣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活动的评价
疫情的感受范文5
1、《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岁月老去的唏嘘与叹惋。
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来源:文章屋网 )
疫情的感受范文6
关键词:职校班主任;管理;合理控制情感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头羊”。对于班级的管理和建设起着主心骨的作用。对于职校的班级管理来说,班主任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职校的班级管理通常比其他学校的班级管理要棘手一些,学生不仅学习基础较差,而且学习习惯也不佳,一些学生甚至存在着品行上的问题。因此我们作为班主任,必须改进自己的管理艺术,才能有效地提高管理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
一、职校生在管理上的难点
(一)学习基础较差
职校生大多为中考落榜生,其学习基础有限。不少在初中阶段就对于学习缺乏兴趣,进入职校后,也常常抱着“混个文凭”的想法,学习积极性较差,对学习漫不经心。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迟到,早退,旷课,甚至夜间溜出去上网……因此,如何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学习,成了我们管理中的一大难点。
(二)行为习惯较差
职校生由于大多不爱学习,通常行为习惯也比较差。比如一些学生不尊重师长,顶撞老师;一些学生打架斗殴,甚至与社会上个不良青年泡在一起;还有的学生早恋,乃至偷尝禁果……同时,这些学生通常较为叛逆,不服管教。而一些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常习惯于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更是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三)对未来缺乏规划
跟普通高中毕业后大多参加高考不同,职校生毕业后通常要直接参加工作。这就要求他们从入学开始就要有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但是多数学生因进取心较差,对未来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在校期间始终处于茫然状态,对自己的人生缺乏一个合理明确的定位。这不仅会导致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实习与就业。
(四)一些学生家境较差
中职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境较差,正因为家庭条件原因才放弃上普通高中的机会而选择了中职。他们通常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校期间也面临较多的后顾之忧,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忧郁情绪,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二、班主任管理中合理控制情感的要点
正因为职校学生身上存在着诸多特殊之处,因此在对其的班级管理上也需要我们反复进行推敲,根据他们的具体特点设计管理方案,促进他们顺利度过在校生活。一般来说,班主任管理中合理控制情感的要点在于以下方面:
(一)唤起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针对于一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信心的状况,我们要积极唤起他们的学习信心,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做到“软”“硬”两手抓。“软”的一面在于,要主动找他们贪心,告诫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努力学习在任何时候都不迟。尤其是可以结合当下的就业形势和他们的前途来进行分析,告诫他们如果不抓紧学习,那么将来毕业后很有可能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硬”的一面则在于,教师要加大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督促的力度,身体力行地促M他们认真学习。比如在自习课的时间,班主任要随时在场敦促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不是班主任自己的课程,班主任也要尽量到课堂,掌握他们课堂情况。
(二)帮助他们纠正行为习惯
针对于一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的状况,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改正行为习惯。对此,班主任要定期与他们推心置腹进行交流。比如一些学生较为叛逆,在校期间常常违反纪律。此时我们就要一平等的姿态与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找出他们内心里的结。然后再对症下药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帮助他们进行未来的规划
针对于一些学生对于未来较为迷茫的状况,我们要有意识地与他们多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进行未来的规划。然后促使他们根据规划,来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具有动力。
(四)主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针对于一些学生在家境较为窘迫,生活较为困难的状况,我们要主动对学生表示关心,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如发动全班对其进行捐款等。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结束语
职校班主任常常被公认为“难做”的工作。其原因在于职校生身上所存在的种种特殊之处。对此,我们应当积极改进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案,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促使他们以积极进去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经柏龙.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D]. 孙俊才.上海师范大学 2008
[3]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D]. 邱莉.上海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