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1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57-01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一、古诗词释义
古诗词是中国文章独有的一种文体,这种中文文体要具备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二是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来分类: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外出时间较长(或久戍边关、长期流离等),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送别诗。古时候由于交通上的不便利,亲人(朋友)之间往往很长时间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抓住诗歌的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便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古诗词的教学难点先行找出来,然后帮助学生逐字逐词弄懂搞清楚。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词时,一是要告诉学生题目中的“鹳”字是形声字,读鹳(ɡuàn),鹳雀形似鹤;二是对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熟悉;三是告诉学生“多义词”不能够把他单独拿出来进行理解,而是要结合上下的诗文来作理解;四是对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要多学生进行重点交代,作重点解释。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诗歌的的意思弄懂弄透。我们知道古诗词是讲求凝练的,是用极为有限的词句来尽可能的表达作者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说古诗词的句法是有一定特点的。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歌时,笔者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按照时下白话文的意思给小学生进行了讲解理顺诗词的句子,疏通语意,让小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弄懂弄透。
教师的课堂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歌时,笔者显示给学生讲了作者李白当时的生活窘境,是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后的作品,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中写的“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水流湍急、顺水舟走得很快、沿途重叠的山峦等景致都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的表露。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2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2分)表达的情感: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愁,也抒发了久别怀人之情。(2分)
【考点精析】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项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文体;鉴赏古诗词,须通过“意象”这一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从哪里下手能最接近诗人在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呢?答案是“意象”。意象,正是我们“破译”古诗词的“密码”。
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古典诗词中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形象。因此,我们不能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领会由意象所形成的画面,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方法指引】
如何正确解答这类和意象直接相关的考题?
一、要明白分析意象类题或与意象有关的题在高考中是如何设问的。
常式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第二种题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二、注意积累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我们熟记一些常用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在备考指导中,将意象联系诗歌题材分门别类,如“离别类”“思乡类”“爱情类”“悲情类”“战争类”“品格类”等意象。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举例。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之情。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少教多学
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课堂应从学生兴趣培养入手,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创新、自己动手,展开“少教多学”,扭转学生课堂学习无趣的现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提前预习,奠定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做到“少教”,就需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做好准备,这样一来,教师就无需花费太多时间用于简单知识的讲解,就可直接进入文本重难点的分析中了。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中,笔者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初步了解文本大致结构,把握文本生字词,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晋侯、秦伯发动战争的原因或借口是什么?烛之武是怎么说退秦师的?倘若郑伯派烛之武见晋侯,他是否可说退晋师呢?”通过这样的预习,让学生基本把握文本内容,从而更轻松地展开教学,为“少教多学”奠定基础。
二、再现情境,加深体验
对于古诗文了解,多数学生仅限于表面,未深入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究其原因,多源于教师的“多教”,未引导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情境再现文本情境,引领学生深入领悟古诗文中的深厚情感。如,在教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再现文本场景,让学生在阅读时体悟到在这样一个桃李芬芳的季节里,作者同堂弟们畅饮赋诗的生活场景,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到文本中看似消极的语句,其实蕴含着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这样一种“少教多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且情境的再现,也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入把握。
三、突出主体,活跃氛围
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展开各类课堂实践活动,引领学生采取各种形式来演绎文本,如讲故事、编话剧、演小品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自主学习环境。如,对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其文本语言描写简练生动,人物形象典型,故事起伏跌宕,基于此,笔者就组织学生尝试着将文本改编为简易剧本,共同创设人物、设计台词,引领学生根据文本自由发挥想象,进行一次课本剧演出。通过这样一种形式,锻炼学生归纳、改编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主动阅读能力,为“多学”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需具体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展开“少教多学”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诗歌 景与情 手法 高考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古诗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如何才能轻松巧妙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我觉得准确把握诗歌特点,抓住其景与情的关系,准确审题,明确答题的步骤,就能做到答案准确而不失分。
一、明确诗歌特点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清代李渔也曾说过:诗不过“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他的这些理论是对中国古诗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读懂古诗的关键所在,更可以作为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指导思想。
二、正确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读懂诗歌
1.抓住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这样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也就很容易把握了。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的是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有草、涧水、芳树、花、春山、鸟,这样就能知道诗歌的内容是描写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
又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的意象有阳光、江山、春风、花草、泥土、燕子、沙滩、鸳鸯,这样也能很快懂得诗歌描写的是明净绚丽的春景。
2.分析写景的技巧,把握诗歌手法
“诗言志”,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要鉴赏诗中的景,就需留意写景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也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还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明暗、虚实、香臭、酸甜、苦辣、冷暖等。留意了写景的技巧,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3.明确景与情的关系,把握诗歌情感
(1)从景与情的距离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缘情设景、融情于景、因景生情等。面对这么多的专业术语,我们的学生很容易被弄蒙,甚至有时连我们教师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就允许学生在考试时统言之“借景抒情”,不要去细分细说,免得弄巧成拙。
例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2)从景与情的感彩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例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三、利用诗歌景与情的关系,轻松攻克诗歌鉴赏题目
准确把握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内容、手法、情感,这样即使面对异彩纷呈的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也会觉得容易上手解决。
例如:2007年山东卷考的是徐兰的《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题目:分析“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照应诗的最后一句,桃花是家乡温馨美好的景物,雪是塞外清冷生活的代表。作者通过两种景物的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生活的厌倦。
这里考的是对比的艺术手法,但解决这个题目时却需要紧密围绕诗歌的景情关系来分析。
此外,江苏卷考查借景抒怀,浙江卷考查寓情于景,湖北卷考查对比。只要仔细分析,正确运用情景关系的相关术语这类题目就可以成功解决了。
高考中有不少题目要求再现诗歌描写的艺术场景、诗人的形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这类题目也要通过情景关系来解决。
例:2007年全国卷II考的是王维的《新晴野看》
新晴原野旷,纵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题目:说明尾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题目表面是要求分析场景,实际要结合诗人王维的形象才能正确答题。
这一联诗人描绘新晴之后农人忙于耕作的景象,这种热闹与前文中的静态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立于原野喜欢静观世象,但又在这一派生机中难以掩饰其喜悦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动景与静情形成对比,全诗也因此活了起来,布满了生命和生活的气味。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5
正因为如此,古代诗歌鉴赏也成为了高考的必考题型。作为高中生,了解、学习进而鉴赏一首诗歌,需要从哪些角度进行呢?怎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歌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检测一下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
一、能够迅速抓住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吗?
阅读任何一首有文字难度的诗歌。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可能会对具体诗句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阅读答题的困难往往是:1 对诗句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不理解;2 对古代文言字词不熟悉;3 对诗人的身世、诗歌的写作背景不了解;4 对诗歌中的一些有特殊含义的事物(如典故、古代诗歌意象等)不明白;5 曲解诗句;6 未耐心、仔细揣摩诗句等。这些因素都会妨碍同学们对一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的理解。
但有些文学素养好的同学却可以通过:1 对作品注解仔细阅读;2 平时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3 平时对主要诗人的身世、背景有了解;4 对诗歌常见意象的积累;5 紧紧抓住诗句本身。不做无关联想;6 耐心仔细地阅读诗歌来顺利克服这些阅读障碍等,在阅读一、二遍后迅速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整理出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
[例题1]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 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 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 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案]B、D。
[解析]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关键词句“迥”“高”“围”等以及由此形成的意境。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采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斯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句一气相贯,既可显出楼高望远,更可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例题2]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里的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很多同学在做这道题目时。会错误地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道世、不得志的思想。这是主观武断的看法。
二、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诗歌的艺术技巧、语言风格吗?
这是理解鉴赏的高级阶段。要求同学们在读懂诗歌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对诗歌的创作有进一步的理性判断分析。要做好这一步工作。必须有相当的有关知识的积累,包括:1 古代诗歌常用的各种修辞手法;2 各种衬托、结合手法(悲喜衬托、动静衬托、虚实衬托、点面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结合等);3 篇章构思技巧(如象征、借古讽今等);4 怎样分析关键字、词、句(如动词、形容词等)的表现力;5 常见的表达方式。要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要熟悉这些术语,还要知道鉴赏的几个步骤,最好再掌握一些典型的例子,以帮助你理解判断。
[例题3]
从艺术特色评析下面这首唐诗。(不超过150字)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答案解析]这是一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十分讲究炼字造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如首句一个“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句末一个“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
[例题4]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描写战争的古诗范文6
1、关注题干。诗歌鉴赏题,总有一句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这些题干,我们往往忽略,但是其中暗含不少可用信息。例如,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您要做的是唐诗还是宋词,了解这些就等于知道诗歌创作的总体背景。另外,也告诉您要做的是诗还是词,诗词是两个不同的题材,在答题思路上也稍有不同,利于调动我们答题思维的方向。甚至有的题干会告诉我们更多关键的信息,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卷的题干是“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们要解答的是一首唐诗,题材是边塞诗。了解这些。我们就可以用大脑中储藏的边塞诗的知识来答题,确保答案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题干不容忽视。
2、标题和作者不容小视。我们所接触的诗词大体有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题材。而这些题材在标题中有所暗示。例如:200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的标题《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仔细分析这个标题,“金陵”是南京的别名,“凤凰台”一个南京的古迹,“登”是动词,登上。标题合在一起:登南京的凤凰台。由此可知,该诗应该是一首怀古诗。再结合我们所熟悉的诗人李白的经历,可以得知,本诗李白借登临南京凤凰台这一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感情,了解这些后,我们自然会想到怀古诗的相关知识,例如,对比手法的使用,抒发昔盛今衰之情等。
3、诗歌中景物描写。古代大多数诗词中,多数都有景色描写,诗中的景即我们所说的意象,抓住这些意象,作者感情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对这些意象的积累和识记。例如:见到“柳”我们会想到送别,见到“酒”我们会想到忧愁,见到“南浦”我们会想到送别等等。另外,如果景物多,就考虑到诸多景物放在一起营造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诗歌的感情基调,往往也是作者的感情。例如200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征人怨・柳中庸》原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其中“马策与刀环、黄河和黑山”等都是暗示战争的词语,在解题中它们就应该引起师生关注。
4、诗词中注释不能忽略。有的诗歌鉴赏题中有注释,这是解题的很重要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设想:为什么命题人要加注释?如果没有这个注释是不是就影响学生答题?可见注释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注释内容并不固定,有的注释是介绍作者或是本诗写作的背景,了解这些就了解到写作本诗的动机,利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的注释是对诗句中部分词语的解释,了解这些至少对该诗句的答题意思有了解,利于解题。例如:2005年江苏卷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如果不注意这个注释,我们或许不知道何为“苗发”,但是通过注释,再结合标题,我们知道,诗人开始怀念朋友了,下面的题目是不是做起来就容易许多?
5、命题人设置的题目,往往也有很多暗示。题目是考察学生,也是命题人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所在,了解这些题目对理解诗歌内容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三问“(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通过这一问中“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即可。所以,诗歌鉴赏中的题目不能单纯当做问题出现,或许里面也有答题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