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探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探险范文1
一天,高高、鑫鑫、小麻雀在森林前相遇,他们决定一起到森林里探险。
森林之旅开始了!他们走啊走啊,渐渐地,他们觉得又累又饿。饿了,总得吃东西吧?!于是,他们让鑫鑫去采野果。小麻雀向四周看了看,摇头晃脑地对鑫鑫说:“嘻嘻!鑫鑫啊,你看,西边儿就有一颗大果树,上面结着许多红果子,你去摘几个回来,我们大家分着吃,凭我那老练的经验,那果子,准没毒!”高高和鑫鑫相互看了一眼,无语…~
良久,鑫鑫出发去找野果了。走到西边儿的小路旁,看见一颗大果树,树上真的结满了红色的野果,鑫鑫简直要流出口水了!他定了定神,攀着树枝就往上爬,谁知,那“树枝”是一条酷似树枝的蛇!因为鑫鑫扯到了它的尾巴,所以它恼羞成怒,咬了鑫鑫一口。鑫鑫疼得躺在地上直:“哎呦!哎呦!我要死了!我要死了!谁来救救我呀……”高高和小麻雀闻声赶来,采来草药敷在鑫鑫的伤口上。过了一段时间,鑫鑫的伤痊愈了,他们又开始结伴同行。
一会儿,高高看到前面有一个又红又大的野果,他可高兴了,撒起脚丫子就跑,顾不得后面的“小心点呀!”“快点回来!”“危险!别去了!”。他边跑边想:他们怎么那么??卵剑∥也皇敲皇侣穑坑谑撬???罚?埃骸拔颐皇拢”鸬!??彼?盎姑凰低辏?土?舜?欣畹舻搅艘桓瞿嗵独铮???攀Т耄?咕⒄踉?祸析我蚕呕盗耍??艘换岫?呕指垂?础v析蜗蛩闹芡?ィ?吹搅艘桓?痔伲?析渭泵Ρ脊?コ断麓痔伲?莞?吒撸?担骸澳憷?√伲?野涯憷?侠矗彼蛋眨?褪钩龀阅痰牧ζ?读似鹄础8吒呓ソネ牙胂站常?詈蠡?瘴?摹
森林探险范文2
关键词:永定仙岽;森林公园;建设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紧紧围绕发展闽西现代林业、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的目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建设森林公园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仅龙岩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人家等旅游场所接待的游客就达200多万人次,直接收入达2.5亿多元。2012年初,福建省林业厅批复同意龙岩市设立永定仙岽森林公园,这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地区知名度,解决地方劳动就业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永定仙岽森林公园发展条件
仙岽森林公园地处永定县东南部的仙岽国有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5'~116°56',北纬24°22'~24°37′,面积2054.7hm2,分为仙岽和漳溪2个片区,森林覆盖率达80.3%。其中,公园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条件优越:
1.1 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独特
公园地处博平岭支脉,为汀江一级支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湿润温和。这里群峦叠翠、郁郁葱葱、苍穹古树、纵横交错、蝶舞花间、鸟鸣枝头,是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的后花园。公园内山高木秀,怪石嶙峋,现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有海拔1150~1530m的高山草甸、高山植物园、永定“杉木王”、“偷天蛤蟆”、“仙人指路”、“杨漳飞瀑”等天然景观;有藏传佛教般的仙洞神庙、神似革命圣地——旧址的大湖洞古寺等人文历史景观。此外,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就在主景区仙洞山脚下,观赏自然美景之余,又可体验土楼民俗文化,是建设游览、休闲、观赏、健身疗养、科普教育等多功能风景区理想场所,是客家土楼旅游格局的必要补充。
1.2 具备良好的森林植被、动物资源
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保存着成片的中亚热带原始阔叶林,植物种类繁多,有206科、1886种,野生动物有67个科、240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天然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闽楠、香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7种,二级重点保护25种,如云豹、黑麂、穿山甲、蟒、锦鸡等。
1.3 交通便利,发展条件优越
公园与永定县城相距40km,距双永高速公路15km,土楼旅游公路直通公园山下,交通极为便利。公园区域界线明确,山林权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具备《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规定的开发条件,符合《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要求。
2 促进仙岽森林公园发展对策
2.1 百年大计,规划先行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是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森林公园要与时俱进,实现科学永续发展,应当根据公园的自然人文优势,通过旅游市场SWOT分析,设计出符合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又具有进一步发展提升空间的总体规划。因此,如何促进仙岽森林公园的发展最基本和最系统的工作应当是根据公园的资源禀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秉承“天人合一、和谐天成”的理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挖掘森林生态文化内涵,突出森林公园发展差异性
森林公园具备大面积的森林面积,富集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对集中,能够为人们提供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服务。而森林文化又与森林公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森林文化通过森林公园的各种设施、景观表达出来,并为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森林公园的健康永续发展,应当积极挖掘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找准目标市场,创立独具特色的“品牌”,保证森林公园的不断发展。首先,应当在仙岽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时,创新思路,结合仙岽森林公园自然特点和人文情趣,挖掘其文化内涵,创立一种市场认可的,大众偏爱的特色森林公园品牌,并对该品牌进行包装、推广。如可以利用仙岽森林公园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资源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资源优势,建设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景点解说点或者科普长廊等基础设施,打造成仙岽森林公园独特的森林科普教育品牌,在为人们提供了解森林、认识森林、探索森林、保护森林良好场所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公园的自身发展。
其次,结合仙岽森林公园内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高山草甸、高山植物园、永定“杉木王”、“偷天蛤蟆”、“仙人指路”、“杨漳飞瀑”等天然景观。藏传佛教般的仙洞神庙、神似革命圣地——旧址的大湖洞古寺等人文历史景观,及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等独特的景观优势,应当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态品牌文化推广宣传手段,积极集中举办相应的宣传推广活动,并结合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及当地的民俗风俗习惯,开展踏青、休闲垂钓、探险登山、红色旅游、追忆先祖、重走先辈足迹等活动,不断扩大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培育起森林公园独特的旅游品牌,进一步拓展森林旅游市场,促进森林公园的快速发展。
第三,研发整合健康养生产业,促进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转型发展。仙岽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丰富,保存着成片的中亚热带原始阔叶林,这里群峦叠翠、郁郁葱葱、苍穹古树、纵横交错,是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的后花园,因此,仙岽森林公园应当利用公园内丰富的植被覆盖优势,学习吸收国内外最新的休闲养生相关理论与成功典型,研发整合休闲养生等健康促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森林公园的旅游品位和内涵。仙岽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0.3%,可见公园的空气质量是非常优越的,空气的负离子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保健作用,因而,在仙岽森林公园建设中,应当积极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如森林氧吧景点,结合森林中的林木、清泉、山石、溪涧、瀑布等景观,开发出以空气负离子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包,培育出一套健康、养生、休闲的自然生态品牌。
2.3 保持和维护好森林公园自然野趣
仙岽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地貌、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优势,应当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持其森林景观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在景区内建设的观光辅助设施应当考虑到景观的承载能力,尽量不建或者少建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尽量保护景观的自然氛围和野趣,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吴文玉,李喜喜,郭燕妮.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J].林产工业,2011(38)
2 李江.浅谈森林公园的规划发展——以七贤岭森林公园为例[J].黑河学刊,2010(4)
森林探险范文3
关键词: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安徽枞阳
国有将军庙林场位于枞阳县东北隅,始建于1958年1月,地处无为、庐江、枞阳三县交界处,总面积2 259 hm2,国家重点公益林2 141.8 hm2,总蓄积1.4万m3,森林覆盖率81.6%。从2000年3月的一次大火之后,该场根据森林防火形势的严峻性成立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在历届场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和全体防火队员的同心协力工作下,该场森林防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次被县委评为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有效地保护本场及周边的森林资源的安全,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林区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将枞阳县将军庙林场防火对策总结如下。
1火灾的预防工作
1.1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开设三十多千米的人工防火道,每年安排本场职工砍尽防火道上杂草、杂灌,扒尽可燃物,阻隔火灾的蔓延,同时从2006年开始每年进行生物防火道的建设;维修旧的瞭望台和新建一个瞭望台,以便更好地观察、发现火情[1];加强山上公路的建设,有利于阻隔林火,并保证扑火队员和物资畅通无阻及时运送到火场。
1.2确定防火期
每年防火期为10月至翌年5月。防火期内有专职人员全天24 h值班,严格执行本场拟定的防火制度,以预防火情及在火情发生后确保火情传递畅通。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在山上的各路口树立森林防火牌,强化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与各相邻的乡、镇、村开展联防工作,保持信息畅通。有针对性地强化火源管理力度,在防火期和节假日、重点地区严格做到人员到岗到位,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火情,以便及时进行扑救[2]。
1.3制定扑火预案
由指挥长领队、队长带队,明确责任。大力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以及防火队员对防火知识的学习、掌握,加强灭火演练,备足、检修维护灭火器具,充足油料[3-4]。防火紧要期进行防火队员集训,集中食宿,保证信息畅通,严阵以待,以确保及时发现火情,发现火情后迅速出警,尽快将火扑灭,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2火灾的扑救工作
2.1扑救前准备
一旦发现火情立即启动扑火预案。根据火情情况逐级上报,参考预案,临时制定扑火实施方案,集结、调动扑火队员穿上防火服装,戴上头盔,带足灭火器具、油料以及后勤保障和通讯设备,如是下午,要带上照明工具,以保证晚上的安全工作,迅速赶赴火场,做到及时、有效地扑救,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2.2火灾扑救过程
扑火队员到达火场后,根据火场面积和火势大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封锁火头,限制火势的发展,把火消灭在最小的范围内。如果火场面积已经很大,或者火势很强,应该分派人员从火两翼开始进行扑打,逐渐逼近火头,降低火势,直至将火线全部扑灭。火被扑灭后,必须在火烧迹地上进行巡逻,要及时、彻底地消灭火场内的余火,对靠近火场边缘还在燃烧或冒烟的立杆倒木,用水浇灭或搬到安全的地方。留守部分人员看守火场,以防余火复燃,检查火场是否已经达到“三无”,即无火、无烟、无气,最后撤离火场。
2.3火灾扑救中的人员安全
如果是场外火情,扑火人员对地形不熟悉,开展火灾扑救工作要有对地形熟悉的人员带领,指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扑火队员开展扑救工作,严格按扑火操作规程操作,听从指挥,遵守组织纪律[5]。扑打强度较大的火时,不独自猛打硬拼,要注意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不在悬崖陡壁处打火,加强扑火队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防火队员的生命安全。
3火后总结
火后要清点人数和带回灭火器具,回来后由专职人员对灭火器具进行检修、维护。组织扑火队员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每次在火场出现的情况,解释现象,分析原因。讨论什么样的火能灭,什么样的火不能灭;什么样的地形可以灭火,什么样的地形不可以灭火,在灭火过程中谁做得最好,谁在灭火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克服方法,从而给防火队员一个直观的认识,以使他们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牢记在心,以使防火队员在今后的灭火战斗中做得更好。此外,应开展防火工作培训、宣传和巡查,提高防火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扑救火灾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4参考文献
[1] 刘远愧,徐绍梅,张世平,等.景宁县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246-248.
[2] 杜小茹,卢玮,徐婵娟,等.长青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种业,2010(3):19-21,13.
[3] 吴明波.乡镇林业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思考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8):64.
森林探险范文4
关键字: 森林;涉林案件;森林保护
广义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1.2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 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1.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1.5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2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森林保护对策
3.1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3.2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3.3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3.4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
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森林探险范文5
关键字: 森林;涉林案件;森林保护
广义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1.2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 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1.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1.5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2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森林保护对策
3.1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3.2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3.3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3.4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
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森林探险范文6
中图分类号:S718.5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017-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eighth forest resource continuous inventory, the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Yunnan province was estimated using biomass conversion factor continuous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bon reserve in Yunnan Province was 7.76 x 108 t, with broad-leaved forests showing absolute dominance in terms of area, volume, biomass and carbon density and also playing a greater role carbon fixation. Furthermore, natural forest was stronger than artificial forest in all aspects. Finally, results of forest resource dynamic analysis points out that the area of artificial forest in China has greatly increased and the forest area and forest volume have been increasing..
Key words:forest carbon storag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Yunnan Province
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困扰,此时森林的固碳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加上国际上将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等产生的碳汇作为抵减附件I国家强制减排的额度,森林碳储量的测量及潜力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云南省是中国的林业大省,本文在此背景下以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测算云南省的碳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
1概况
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碳库,占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碳库的60%,土壤碳库的45%。陆地生态系统与空气交换CO2的90%发生在森林,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把大气中的CO2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1-2]。近些年来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引起了气候的变化,于是国际会议相继召开来减少空气中CO2的浓度,尤其是《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通过的一揽子协议,将造林再造林碳汇活动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允许发达国家缔约方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以抵销其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3]。这样林业生态效益实现了经济货币化,于是学者开始研究森林的碳储量与动态变化:就国家尺度而言,方精云(2004)认为我国的森林面积依标准不同有较大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平均森林面积为(106~128)×106 hm2,森林总碳库为(4.61~5.79)PgC(1 Pg=109 t),碳密度为(43.7~45.3) tC/hm2,过去20年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为0.37PgC[4];续珊珊(2015)利用我国第二次至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了我国乔木林碳储量现状,实现了对乔木林碳储量总量、结构和地理分布的动态分析[5];就区域尺度而言,伍格致等(2015)运用生物量清单法测算湖南省2014年森林优势树种的总碳储量为
7.015 849×108 t,2011―2014年的4年间平均总碳储量为
6.343 941×108 t,总碳储量呈现连续上升的趋势[6];孙根紧(2015)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研究发现,1994―2013年我国西部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和森林碳汇总量均呈不断增长趋势,2013年分别达42.441 3亿 t和103.556 7亿 t[7];Fatih Sivrikaya等(2013)用1991―2002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析了土耳其东南部Hartlap规划园碳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森林碳储量从
390 367.6 t上升到427 826.9 t,增长了9.6%,其中针阔混交林碳储量的比例从1991年的70.6%下降到2002年的67.8%,但绝对量增加了14 274.6 t[8];石雷等(2010)用森林恒等式法估算东北地区的森林碳储量,2004―2006年间森林碳储量约为1.2 PgC,东北地区森林在过去25年里表现为碳源,每年释放3.64 TgC(1Tg=106t)[9]; Brooks M.Depro等(2008)研究发现,2010―2050年间,美国减少对集体林的采伐会引起固碳量年均增长
(1.7×107~2.9)×107 t,这一数值将抵消美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1.5%[10]。
2数据来源与估算方法
数据来源于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云南省部分,森林碳储量的估算采用方精云等人提出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11],受基础数据的限制,云南省森林资源碳储量的动态分析采用的数据是第二次至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2.1林分碳储量估算方法
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符合森林生长的这样一个规律:即林分生物量与林分材积的比值(也就是换算因子BEF)是变化的,并且随着林龄、林分状况、立地等变化。所以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能够更准确地估算国家或地区的森林生物量。
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的计算过程是先计算出某一树种的生物量,然后根据生物量和碳转换系数进行估算,用生物量乘以碳转换系数就得到此树种的碳储量。生物量的计算公式为:
B=aV+bA
式中:B代表某一树种的生物量,V 代表某一树种的蓄积量,A为某一树种的总面积,a、b为各树种的计算参数;碳转换系数Cc会随着树种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所用数值参照续珊珊的论文[5],碳储量C=B×Cc,即可以得到各树种的碳储量。
2.2经济林、灌木林和竹林的碳储量估算方法
这3种林地类型碳储量的估算方法也可以采用生物量乘以碳转换系数的方法,然而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云南省数据只有各地区经济林、灌木林、竹林的面积,而没有统计到蓄积。因此这3种林地类型生物量的计算方法均采用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乘以面积,由于云南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各时期竹林面积都集中在杂竹上,没有统计毛竹的面积,所以这次竹林的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统一以杂竹来计算。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本文森林碳储量只研究了地上植物的碳储量,忽略了地下地表沉积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碳储量,另外,因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中没有统计草本的面积和蓄积,因此本文未涉及。
3结果分析
3.1现状分析
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森林面积为1.91×107 hm2,其中有林地为1.75×107 hm2,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为16 410 hm2。有林地中,乔木林面积为1.53×107 hm2,经济林面积为2.12×106 hm2,竹林面积为1.10×105 hm2。云南省的森林覆盖率为50.03%,蓄积为1.69×109 m3,本节对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按林龄、优势树种、不同起源分析。
3.1.1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
1)林分碳储量。依据云南省2013年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出云南省森林各类林型的生物量与碳储量。表2列出了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方程中云南森林各优势树种的计算参数(其中针阔混不在计算之内)。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云南省的森林林分面积为1.37×107 hm2 ,蓄积为1.53×109 m3,生物量为1.56×109 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13.72 t/hm2;阔叶林的面积和蓄积分别占林分的57.63%和59.70%,碳储量占74.84%;阔叶林的面积是针叶林的1.36倍,碳储量却是针叶林的2.97倍,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阔叶林的单位蓄积量、单位生物量和单位密度都大于针叶林。所以说,阔叶林不管是碳储量还是固碳能力都强于针叶林,所以阔叶林比针叶林在云南省森林固碳中起到的作用更大(这里的单位密度是对应的林分碳储量与面积之比)。
2)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的碳储量。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的碳储量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知,林型的面积从大到小是经济林、灌木林和竹林,但是就平均生物量来说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综合起来碳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这3类林型的总面积较大,占全省的20.23%,但是固碳能力有限,只占全省森林的8.16%。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3类林型在整个云南省森林碳储量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3)不同林型的碳储量与碳密度。前面部分已经计算出林分、竹林、经济林与灌木林的生物量与碳储量,这里可以计算出云南省森林的碳储量总量,并分析各类林型的碳密度。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计算得出,2013年云南省的森林碳储量中,针叶林占25.15%,阔叶林占74.80%,竹林、经济林和灌木林综合占0.05%。而对于碳密度这个统计指标,最大的是阔叶林,为73.41 tC/hm2,最小的是灌木林,为0.10 tC/hm2。只有阔叶林的碳密度在平均碳密度之上,而其他4类林型的碳密度都在平均碳密度之下,阔叶林的碳密度是针叶林的2.19倍。
3.1.2不同优势树种的森林碳储量
根据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将林分按29个优势树种来统计面积和蓄积,计算所得29个优势树种的碳储量差异较大,不方便比较,因此本文按照各优势树种占总碳储量的比例大于3%(包括3%)和小于3%进行比较,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碳储量所占比例大于3%的树种有冷杉、云南松、针叶混、针阔混、栎类和阔叶混6类,这6类占总碳储量的86.33%。在所有的优势树种中碳储量最大的是针阔混,为4.11×106 tC,所占比例为48.09%,最小的是刺槐,为4.02 tC,所占比例为2.25×e-5。针叶林碳储量所占比例为22.80%,阔叶林所占比例为67.83%,针阔混交林碳储量所占比例为9.37%。
在所有优势树种中,碳密度最大的是铁杉,高达139.05 tC/hm2,碳储量为4.67×106 tC,碳储量所占比例为0.55%,属于针叶树种;碳密度最小的是刺槐,碳密度是4.02 tC/hm2,是阔叶树种;针叶林中碳密度最小的是柳杉26.33 tC/hm2,碳储量所占比例为0.04%,;阔叶混交林和栎类的碳密度分别是81.25 tC/hm2和77.30 tC/hm2,这2类树种的碳储量合起来占全省林分的62.19%,在全省的碳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3不同龄组的森林碳储量
云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把林分按龄组分成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龄组。森林各龄组的碳储量计算结果如表7 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各龄组的碳储量大小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的碳储量最大,达到2.17×108 tC,过熟林的碳储量最小,为1.27×108 tC,但是过熟林的碳密度为109.57 tC/hm2,远远大于幼龄林的碳密度40.73 tC/hm2,因为随着林龄的增长,面积呈下降趋势,蓄积量呈现增长的趋势,这样也相应地导致了碳密度的增加。
1)同一优势树种不同龄组的碳储量。从表7可以看出,同一优势树种在各龄组中碳储量差异也较大,从优势树种来看,柳杉、柏木、桦木、樟木、枫香、V树、刺槐、阔叶混这8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龄组是幼龄林;华山松、云南松、杉木、桉树、针阔混这5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龄组是中龄林;只有油杉这一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是近熟林;思茅松、高山松、其他松类、栎类、榆树、其它硬阔类这6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是成熟林;冷杉、云杉、铁杉、落叶松、针叶混、楠木、木荷、杨树、其他软阔类这9种树种碳储量最大的是过熟林。
2)针叶林和阔叶林不同龄组的碳储量。针叶林碳储量最大的龄组是中龄林,数值为3.54×105 tC,阔叶林碳储量最大的龄组也是中龄林,数值为7.56×105 tC。随着林龄的增长,针叶林碳储量波动不大,而阔叶林碳储量则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针叶林碳储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阔叶林碳储量受林龄的影响要大一些(表8)。
3.1.4不同起源的森林碳储量
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第八次清查数据,基于起源将乔木林分为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而在统计的数据中乔木经济林只统计了面积没有统计蓄积,所以只计算林分这一部分,不计算乔木经济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碳储量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
从表9可以看出,天然林面积为1.33×107 hm2,蓄积为1.58×109 m3;人工林(不包括乔木经济林的面积)面积为1.96×106 hm2,蓄积为1.10×108 m3,由此可以看出,天然林在面积和蓄积方面都远远大于人工林,在云南省的森林资源中占据主要地位。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面积分别占林分总面积的87.16%和12.84%,碳储量占了林分碳储量的94.08%和5.92%,天然林的密度是人工林面积的1.08倍。
为了方便比较,表10列出的树种同时存在天然林和人工林。
从表10可以看出,就碳储量而言,天然林碳储量最大的是阔叶混,数值为4.08×108 tC,占天然林碳储量的61.39%,人工林碳储量最大的是云南松,数值为8.19×106 tC,占人工林碳储量的26.99%。在天然林中,碳储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阔叶混、针阔混和云南松,它们的碳储量分别是4.08×108 tC,7.64×107 C,6.29×107 tC,三者总和占天然林的82.35%;在人工林中,碳储量排在前三的是华山松、针叶混、针阔混,它们的碳储量分别为8.19×106 tC、4.03×106 tC、3.69×104 tC,三者总和占人工林的52.47%。
就碳密度而言,天然林碳密度最大的是桦木,数值为142.66 tC/hm2,人工林碳密度最大的是阔叶混,数值为55.68 tC/hm2。从整体上看,天然林的碳密度几乎都大于人工林的碳密度,这与森林的结构功能有很大关系,天然林较人工林植物种类丰富。天然林中伴生下木、幼树和其他活地被物,层次结构复杂,单位面积生物量高,碳储量大,因而碳密度较大,也因而天然林在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大。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大多数为同龄林,树种组成较少,层次结构相对单一,生产周期短,同时,由于云南省人工林抚育管理不善,造成人工林单位生物量偏低。碳储量也较低,因而碳密度较小。
3.2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基于数据的限制,云南省森林资源的动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第二次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从表11可以看出,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面积、蓄积量和碳密度有很大的下降,原因为当时人们只注重发展经济,忽略甚至是忽视了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只注意到了经济价值,造成了森林资源的急剧下降;第三次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森林面积、蓄积和碳密度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表明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我国人工林面积得到了很大增长,因此森林面积和蓄积也呈现增长态势。
4结论与讨论
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云南省森林碳储量,结果为7.76×108 t,就林分来看,阔叶林无论在面积、蓄积、生物量和碳密度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在固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阔叶林中幼龄林的碳储量所占的比例较大,而针叶林近成熟林的碳储量所占的比例较大;就同时存在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树种来看,天然林各方面的统计均要大于人工林;因历史原因造成云南省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森林资源发挥碳源的作用下降,后因现代林业思想的指导和公众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认可,云南省森林一直在发挥着碳汇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彦.低碳经济时代下的森林碳汇问题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3):260-268.
[2]黄方.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J].广西林业,2006(5):42-44.
[3]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方精云.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整合观测数据及遥感信息.中国碳循环与碳管理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
[5]续珊珊.我国乔木林碳储量及碳汇动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8):968-972,1010.
[6]伍格致,周妮笛.湖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其经济价值测算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8):127-132.
[7]孙根紧.我国西部地区森林碳汇估算及潜力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13):182-186.
[8]FATIH SIVRIKAYA,EMIN Z B,NURI Bozali.Spatial dynamics of carbon storage:a case study from Turkey[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3,185.
[9]石雷,方精云.利用遥感手段评估东北地区25年来的森林动态变化.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录[C].2010.
[10]BROOKS M. D,BRIAN C M,RALPH J A.et al,Public land ,timber harvests,and climate mitigation:Quantify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n U.S.public timber lands [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