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探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探险范文1
一天,高高、鑫鑫、小麻雀在森林前相遇,他们决定一起到森林里探险。
森林之旅开始了!他们走啊走啊,渐渐地,他们觉得又累又饿。饿了,总得吃东西吧?!于是,他们让鑫鑫去采野果。小麻雀向四周看了看,摇头晃脑地对鑫鑫说:“嘻嘻!鑫鑫啊,你看,西边儿就有一颗大果树,上面结着许多红果子,你去摘几个回来,我们大家分着吃,凭我那老练的经验,那果子,准没毒!”高高和鑫鑫相互看了一眼,无语…~
良久,鑫鑫出发去找野果了。走到西边儿的小路旁,看见一颗大果树,树上真的结满了红色的野果,鑫鑫简直要流出口水了!他定了定神,攀着树枝就往上爬,谁知,那“树枝”是一条酷似树枝的蛇!因为鑫鑫扯到了它的尾巴,所以它恼羞成怒,咬了鑫鑫一口。鑫鑫疼得躺在地上直:“哎呦!哎呦!我要死了!我要死了!谁来救救我呀……”高高和小麻雀闻声赶来,采来草药敷在鑫鑫的伤口上。过了一段时间,鑫鑫的伤痊愈了,他们又开始结伴同行。
一会儿,高高看到前面有一个又红又大的野果,他可高兴了,撒起脚丫子就跑,顾不得后面的“小心点呀!”“快点回来!”“危险!别去了!”。他边跑边想:他们怎么那么??卵剑∥也皇敲皇侣穑坑谑撬???罚?埃骸拔颐皇拢”鸬!??彼?盎姑凰低辏?土?舜?欣畹舻搅艘桓瞿嗵独铮???攀Т耄?咕⒄踉?祸析我蚕呕盗耍??艘换岫?呕指垂?础v析蜗蛩闹芡?ィ?吹搅艘桓?痔伲?析渭泵Ρ脊?コ断麓痔伲?莞?吒撸?担骸澳憷?√伲?野涯憷?侠矗彼蛋眨?褪钩龀阅痰牧ζ?读似鹄础8吒呓ソネ牙胂站常?詈蠡?瘴?摹
森林探险范文2
关键词:永定仙岽;森林公园;建设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紧紧围绕发展闽西现代林业、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的目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建设森林公园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仅龙岩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人家等旅游场所接待的游客就达200多万人次,直接收入达2.5亿多元。2012年初,福建省林业厅批复同意龙岩市设立永定仙岽森林公园,这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地区知名度,解决地方劳动就业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永定仙岽森林公园发展条件
仙岽森林公园地处永定县东南部的仙岽国有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5'~116°56',北纬24°22'~24°37′,面积2054.7hm2,分为仙岽和漳溪2个片区,森林覆盖率达80.3%。其中,公园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条件优越:
1.1 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独特
公园地处博平岭支脉,为汀江一级支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湿润温和。这里群峦叠翠、郁郁葱葱、苍穹古树、纵横交错、蝶舞花间、鸟鸣枝头,是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的后花园。公园内山高木秀,怪石嶙峋,现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有海拔1150~1530m的高山草甸、高山植物园、永定“杉木王”、“偷天蛤蟆”、“仙人指路”、“杨漳飞瀑”等天然景观;有藏传佛教般的仙洞神庙、神似革命圣地——旧址的大湖洞古寺等人文历史景观。此外,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就在主景区仙洞山脚下,观赏自然美景之余,又可体验土楼民俗文化,是建设游览、休闲、观赏、健身疗养、科普教育等多功能风景区理想场所,是客家土楼旅游格局的必要补充。
1.2 具备良好的森林植被、动物资源
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保存着成片的中亚热带原始阔叶林,植物种类繁多,有206科、1886种,野生动物有67个科、240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天然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闽楠、香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7种,二级重点保护25种,如云豹、黑麂、穿山甲、蟒、锦鸡等。
1.3 交通便利,发展条件优越
公园与永定县城相距40km,距双永高速公路15km,土楼旅游公路直通公园山下,交通极为便利。公园区域界线明确,山林权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具备《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规定的开发条件,符合《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要求。
2 促进仙岽森林公园发展对策
2.1 百年大计,规划先行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是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森林公园要与时俱进,实现科学永续发展,应当根据公园的自然人文优势,通过旅游市场SWOT分析,设计出符合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又具有进一步发展提升空间的总体规划。因此,如何促进仙岽森林公园的发展最基本和最系统的工作应当是根据公园的资源禀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秉承“天人合一、和谐天成”的理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挖掘森林生态文化内涵,突出森林公园发展差异性
森林公园具备大面积的森林面积,富集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对集中,能够为人们提供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服务。而森林文化又与森林公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森林文化通过森林公园的各种设施、景观表达出来,并为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森林公园的健康永续发展,应当积极挖掘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找准目标市场,创立独具特色的“品牌”,保证森林公园的不断发展。首先,应当在仙岽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时,创新思路,结合仙岽森林公园自然特点和人文情趣,挖掘其文化内涵,创立一种市场认可的,大众偏爱的特色森林公园品牌,并对该品牌进行包装、推广。如可以利用仙岽森林公园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资源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资源优势,建设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景点解说点或者科普长廊等基础设施,打造成仙岽森林公园独特的森林科普教育品牌,在为人们提供了解森林、认识森林、探索森林、保护森林良好场所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公园的自身发展。
其次,结合仙岽森林公园内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高山草甸、高山植物园、永定“杉木王”、“偷天蛤蟆”、“仙人指路”、“杨漳飞瀑”等天然景观。藏传佛教般的仙洞神庙、神似革命圣地——旧址的大湖洞古寺等人文历史景观,及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等独特的景观优势,应当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态品牌文化推广宣传手段,积极集中举办相应的宣传推广活动,并结合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及当地的民俗风俗习惯,开展踏青、休闲垂钓、探险登山、红色旅游、追忆先祖、重走先辈足迹等活动,不断扩大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培育起森林公园独特的旅游品牌,进一步拓展森林旅游市场,促进森林公园的快速发展。
第三,研发整合健康养生产业,促进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转型发展。仙岽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丰富,保存着成片的中亚热带原始阔叶林,这里群峦叠翠、郁郁葱葱、苍穹古树、纵横交错,是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的后花园,因此,仙岽森林公园应当利用公园内丰富的植被覆盖优势,学习吸收国内外最新的休闲养生相关理论与成功典型,研发整合休闲养生等健康促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森林公园的旅游品位和内涵。仙岽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0.3%,可见公园的空气质量是非常优越的,空气的负离子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保健作用,因而,在仙岽森林公园建设中,应当积极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如森林氧吧景点,结合森林中的林木、清泉、山石、溪涧、瀑布等景观,开发出以空气负离子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包,培育出一套健康、养生、休闲的自然生态品牌。
2.3 保持和维护好森林公园自然野趣
仙岽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地貌、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优势,应当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持其森林景观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在景区内建设的观光辅助设施应当考虑到景观的承载能力,尽量不建或者少建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尽量保护景观的自然氛围和野趣,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吴文玉,李喜喜,郭燕妮.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J].林产工业,2011(38)
2 李江.浅谈森林公园的规划发展——以七贤岭森林公园为例[J].黑河学刊,2010(4)
森林探险范文3
关键词: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安徽枞阳
国有将军庙林场位于枞阳县东北隅,始建于1958年1月,地处无为、庐江、枞阳三县交界处,总面积2 259 hm2,国家重点公益林2 141.8 hm2,总蓄积1.4万m3,森林覆盖率81.6%。从2000年3月的一次大火之后,该场根据森林防火形势的严峻性成立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在历届场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和全体防火队员的同心协力工作下,该场森林防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次被县委评为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有效地保护本场及周边的森林资源的安全,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林区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将枞阳县将军庙林场防火对策总结如下。
1火灾的预防工作
1.1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开设三十多千米的人工防火道,每年安排本场职工砍尽防火道上杂草、杂灌,扒尽可燃物,阻隔火灾的蔓延,同时从2006年开始每年进行生物防火道的建设;维修旧的瞭望台和新建一个瞭望台,以便更好地观察、发现火情[1];加强山上公路的建设,有利于阻隔林火,并保证扑火队员和物资畅通无阻及时运送到火场。
1.2确定防火期
每年防火期为10月至翌年5月。防火期内有专职人员全天24 h值班,严格执行本场拟定的防火制度,以预防火情及在火情发生后确保火情传递畅通。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在山上的各路口树立森林防火牌,强化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与各相邻的乡、镇、村开展联防工作,保持信息畅通。有针对性地强化火源管理力度,在防火期和节假日、重点地区严格做到人员到岗到位,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火情,以便及时进行扑救[2]。
1.3制定扑火预案
由指挥长领队、队长带队,明确责任。大力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以及防火队员对防火知识的学习、掌握,加强灭火演练,备足、检修维护灭火器具,充足油料[3-4]。防火紧要期进行防火队员集训,集中食宿,保证信息畅通,严阵以待,以确保及时发现火情,发现火情后迅速出警,尽快将火扑灭,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2火灾的扑救工作
2.1扑救前准备
一旦发现火情立即启动扑火预案。根据火情情况逐级上报,参考预案,临时制定扑火实施方案,集结、调动扑火队员穿上防火服装,戴上头盔,带足灭火器具、油料以及后勤保障和通讯设备,如是下午,要带上照明工具,以保证晚上的安全工作,迅速赶赴火场,做到及时、有效地扑救,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2.2火灾扑救过程
扑火队员到达火场后,根据火场面积和火势大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封锁火头,限制火势的发展,把火消灭在最小的范围内。如果火场面积已经很大,或者火势很强,应该分派人员从火两翼开始进行扑打,逐渐逼近火头,降低火势,直至将火线全部扑灭。火被扑灭后,必须在火烧迹地上进行巡逻,要及时、彻底地消灭火场内的余火,对靠近火场边缘还在燃烧或冒烟的立杆倒木,用水浇灭或搬到安全的地方。留守部分人员看守火场,以防余火复燃,检查火场是否已经达到“三无”,即无火、无烟、无气,最后撤离火场。
2.3火灾扑救中的人员安全
如果是场外火情,扑火人员对地形不熟悉,开展火灾扑救工作要有对地形熟悉的人员带领,指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扑火队员开展扑救工作,严格按扑火操作规程操作,听从指挥,遵守组织纪律[5]。扑打强度较大的火时,不独自猛打硬拼,要注意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不在悬崖陡壁处打火,加强扑火队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防火队员的生命安全。
3火后总结
火后要清点人数和带回灭火器具,回来后由专职人员对灭火器具进行检修、维护。组织扑火队员进行讨论、交流,根据每次在火场出现的情况,解释现象,分析原因。讨论什么样的火能灭,什么样的火不能灭;什么样的地形可以灭火,什么样的地形不可以灭火,在灭火过程中谁做得最好,谁在灭火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克服方法,从而给防火队员一个直观的认识,以使他们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牢记在心,以使防火队员在今后的灭火战斗中做得更好。此外,应开展防火工作培训、宣传和巡查,提高防火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扑救火灾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4参考文献
[1] 刘远愧,徐绍梅,张世平,等.景宁县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246-248.
[2] 杜小茹,卢玮,徐婵娟,等.长青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种业,2010(3):19-21,13.
[3] 吴明波.乡镇林业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思考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8):64.
森林探险范文4
关键字: 森林;涉林案件;森林保护
广义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1.2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m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 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1.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m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1.5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2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min就有超过20hm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森林保护对策
3.1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山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3.2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3.3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3.4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
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森林探险范文5
【关键词】 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发展对策
1 引言
森林生态旅游是上世纪50年代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是指以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为主要载体和依托,为人们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生态旅游。本文从分析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入手,对如何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谈几点想法。
2 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
Barnwell对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绿色旅游是一种能同时满足旅游地居民和游客共同需求的环境友好的旅游。Sullivan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平衡经济利益和发展的旅游策略,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能使旅游地自然环境和社区同时受益的新途径。“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发展国家战略”中对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总之,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自然资源的旅游,它应在有效的管理措施下运行,并以生态环境、经营者、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四方共同受益为目标,达到环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游客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托,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森林旅游的持续发展。
3 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
3.1 旅游资源盲目利用
生态旅游热的兴起和不计成本或少计成本而引发的森林生态旅游利润虚增现象,促使许多地方纷纷把森林生态旅游确定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但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导致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经营,更无法保护资源,造成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某些景区不研究旅游生态容量,在特定的节假日不能合理安排游客数量,破坏了资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状态,导致一些资源因游人过量失去原有特质而逐渐丧失观赏价值。
3.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游客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匀,致使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严重的威胁。
3.3 景区环境污染加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加之人们的生态意识薄弱,导致景区内生活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3.4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员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职工,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而且存在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违约经营、坑蒙欺骗游客的现象。
4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
4.1 有利于林业收入增加
林业是人类利用森林具有特殊的多功能、多效益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森林旅游业正是这种社会协调组织形式的良好生产经营方式之一,森林公园是这种社会协调组织形式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和村民收入来源结构的调整,村民人均收入中,依靠林副产品的收入从过去的71%降到现在的62%,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过去的4%增加到现在13%,这是可喜的变化,表明对木材生产、毛竹采伐加工等资源消耗型产业的依赖性在逐步减少。因此,无论从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还是从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无论是从社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角度,还是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观察森林旅游业,都充分说明了森林旅游业是社会林业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林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4.2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森林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区域招商引资环境,还有力地促进了林区和农区的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掘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像地处陕西省眉县的太白国家森林公园是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过去由于林业生产的单一经营模型,森林采伐难以为继,林场经济每况愈下。近几年来,建设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年接待游客27多万人次,收入570多万元。
4.3 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据国家旅游局调查,旅游企业每增加1名员工,社会就增加5.3名旅游服务人员。全国森林公园年接待国内游客5000多万人次,就可使50万人就业。如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从事旅游服务的职工120多人,是林场职工总数的60%,而当地从事商业、饮食、旅店、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旅游服务的国家、集体单位职工和个体户的各类服务人员近1000人。
5 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开发资金限制,部分离市区较远的森林公园景观开发时,与之相配套的水、电、路、吃、住、购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各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也有部分未能连通,游客进入不便,降低了旅游收入。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让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同步。只有好的基础设施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良性经济增长。
5.2 利用森林文化引导
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认识和创造,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之上的反映在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首先,只有生态文化才能使森林旅游成为一种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活动。其次,生态文化能够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森林生态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现代的森林文化集中到一点即森林的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森林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森林经营的一种独特形式,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森林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森林旅游文化以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它的核心。
5.3 建立开发补偿机制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补偿是生态公益林补偿的一种延伸,它是以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为前提。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补偿机制,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民受益,政府统筹,社会集资投入”的新型机制,解决过去存在“公众受益,由少数负担和部分受益对象不明确,无人投资,建设缓慢”的状况,以保证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积累,用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促进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5.4 完善管理监控体系
在管理上除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森林旅游的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等地方规范性文件,规范森林旅游市场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维护旅游单位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运作过程中,可以采取下列办法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监控,其基本方法是:当一个生态旅游区开发时,首先,测定该区域内动植物的分布状况、数量、种类以及保护级别;其后,定期对以上项目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对开发经营者采取处罚措施,并强制性地要求其调整保护措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恢复。
6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积极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生态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森林探险范文6
关键词:森林资源;病虫害;检疫现状;防治策略
引言: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年我国森林因病虫害致死的树木高达4000万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00亿元。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各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而森林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基层森林病虫害的检疫现状,随后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可行性对策。
一、基层森林病虫害检疫的现状
1、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分析
森林病虫害的爆发频率和灾害影响与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关,如果林区植被的多样性丰富,就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抗病和抗虫效果。在林业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为了追求营林面积和林区经济效益,大量种植单一的经济类林木,导致人工林区内部的生态多样性偏弱,给病虫害的爆发提供了可趁之机。因此,我国森林病虫害主要发生于人工林中。对于基层林业部门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林区监控设备,很难第一时间掌握林业病虫害的发病情况,也就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从而错失病虫害防治的最佳实际,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病频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
2、森林病虫害的检疫现状
黑龙江森林资源丰富,但是其中的多数林区都分布在山区或农村,因此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防治工作难度大等特点,给病虫害检疫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除此之外,黑龙江本地的病虫害种类较多,分布面积较广,也是制约检疫工作高效率开展的一大因素。除了常见的松毛虫、松材线虫外,松突圆蚧的分布面积也呈现出扩大化趋势。部分林区内部也分布有小规模的松鹤天牛、桉树病虫、等。面对日趋多样化的病虫害种类,给现行的检疫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例如,国内部分地区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林区病虫害的种类、密度、分布、流动趋势进行宏观监控,为检疫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是黑龙江目前对现代化监控技术的应用还没有普及,尤其是在基层林业部门,仍然沿用传统的检疫手段,也是制约病虫害检疫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森林病虫害的发展趋势
1、由人工林向天然林扩散
目前病虫害的发展趋势正由人工林向天然林扩散。天然林由于生态链比较完整,各个生物群比较稳定,很少发生病虫害。近年来,因为气候的异常,加之人为的破坏,天然林也开始发生面积较大的病虫害,林木的长势逐渐降低,很多的林木因遭受病虫危害而死亡。
2、由海拔低处向高处蔓延
病虫害的蔓延由海拔较低的林区向海拔较高的林区蔓延,如天牛危害,原来仅在海拔1000m以下发生,现在于海拔1500-2000m内都有可见,虽然危害还不是很严重,但是已经在逐步蔓延,发病面积也逐渐扩大。
3、由乔木林向灌木林发展
森林病虫害原来主要是对乔木林的为害比较严重,现在灌木林受病虫害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如沙棘金龟子和沙棘透翅蛾对灌木的为害较大,灌木林受到病虫害的为害,直接导致森林生态的破坏,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护影响非常大。
4、病虫害种类增加日趋严重
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在逐年增加,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很多害虫在不断变异,一些次要害虫不断成为主要害虫,新生害虫也在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难度。总之,“常发性”病虫害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偶发性”病虫害日渐严重。
三、基层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1、做好入境植物检疫工作,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苗木调运入境的检疫不严已经成为现阶段外来病虫害传播的主要方式,也给基层森林病虫害的检疫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源头上的防范,不断更新检疫技术,规范产地检疫工作和调运检疫程序。
2、做好病虫害的测报,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依据
推动调入苗木的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更上新台阶,不断完善病虫测报预警系统。坚持定期进行监测活动,从而准确地把握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且要做好病虫害情报的。在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要积极组织展开防治活动,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3、对苗木进行科学的养护,增强苗木的抗病害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创造出最适合苗木生长的外在环境;选择抗病虫能力较强的品种并加以引进,有效降低病虫适生寄主的数量。按照不同苗木的特征,组建多层次的人工植物群落,积极引进一些有益植物,发挥出植物多样性的优点,从而让城市森林系统更加科学。
4、普及生物防治技术,确保生态平衡生物
防治技术主要是天敌防治,病虫不会对其产生抗性,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人、畜和环境的健康。只要天敌形成了固定的种群,就能够长期地对害虫进行控制,但是天敌防治对于技术上的要求相对严格,成本也比较高,所以必须要和其它的防治手段相结合,发挥出综合防治的有效性。
5、适的选择化学防治手段
以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部分林业人员一味的进行化学防治,喷洒大量剧毒性农药,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但是也对生态多样性造成了破坏。化学防治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防治效果好,但是也要进行适当的控制。例如,可以选用一些新型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一方面发挥病虫害防治效果,另一方面也不会对现有的森林生态构成负面影响。
6、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全民防治的意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上,要坚持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高全民防控意识,倡导所有公民参与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考虑到基层林业部门人手不足的现状,当地林业部门应当积极开展宣传,充分利用地方电视台、报纸、广播等途径,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风气。
结语:我们必须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控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我国林业的发展大局,积极树立森林健康观念,不断加强林业病虫害调查监测和检疫防治工作力度,坚决防止外来有害物种侵入,积极推行无公害防治策略,从而确保我国林业建设稳定、持续、高效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病虫害对基层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参考文献:
[1] 陈慧杰,李瑞龙.国家林业局关于确认全国无检疫对象苗圃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的通报[J].中国农业信息,2013(07):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