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就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定向就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定向就业

定向就业范文1

目的:了解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为更好地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的基层中医人才,缓解基层卫生人才短缺难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果: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人才匮乏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协议规定与就业希冀差距大,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有待完善。建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服务基层意识;完善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重视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在职培训,满足其继续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

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就业意向

为落实《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的精神,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医学定向生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连续三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专业毕业生[1],以期缓解基层看病难题,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2,3]。传统中医药凭借“简,便,效,廉”的优势在基层人民群众中有口皆碑,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基层中医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短缺以及中医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突出。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培养对于改善基层中医人才困境,缓解基层中医匮乏,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4]。目前,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更多关注基层卫生需求,较少从学生的视角去研究此项政策。调查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需求以及协议期满后的意向,对于调整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教育计划,完善相关政策,更好地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中医人才具有一定意义。

1数据来源与方法

1.1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自主设计的问卷,从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薪酬期望值、履约倾向性、协议期满后的意向以及基层工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来了解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于2014年秋季学期在成都中医药大学297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进行,回收问卷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81份,回收率95.96%,有效率98.60%。

1.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将样本数据录入Excel软件,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以及其对医学定向生政策实施的意见与建议。

2调查与分析

2.1基本情况在调查的281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大一学生98人,占34.9%;大二91人,占32.4%;大三92人,占32.7%。户籍多以农村生源为主,有204人,达到72.6%;城镇生源64人,占22.8%,较多;农转非13人,占4.6%。性别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有168人,占59.8%;男性有113人,占40.2%。独生子女有130人,占40.2%,非独生子女151人,占59.8%。281名学生来自四川省各地市州,成都、绵阳、南充等地生源较多,定向单位主要为川西北高寒藏羌区、攀西老凉山地区、川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川中丘陵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生源地与定向单位在同一地市州的有150人,占53.4%,而有131名学生与生源地外的卫生机构签约。多数学生基于经济和就业的原因选择报考定向生,调查显示,有176名学生(62.6%)认为定向生不必为学杂费担忧,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50.9%(143人)的学生看重的是不用费时费力去找工作。

2.2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就业意向调查就业意向是个体在就业选择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含糊的需要,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实际就业行为[5]。问及对定向单位的满意程度,281名学生中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有159人,占56.6%;不满意的居次,占23.1%,整体满意度偏低。薪酬意向调查中有44.1%的学生认为其毕业后可找到月薪3000至4000元人民币的工作。无协议牵制,在基层工作年限意向调查中有58.4%的学生愿意在基层服务的年限为2至4年,不愿意去基层与愿意在基层服务6年以上的人相等,为11人,占3.9%。无协议牵制下,工作地区意向调查中,65.1%希望在县/区级找到合适工作,其次是市级,有58人占20.6%。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毕业意向调查中持“观望”态度的人最多,其有更好的选择就违约,没有就履行合约,为141人占50.2%,乐意去定向单位,有84人占,29.9%,仅2.1%坚决不去定向单位;协议满后2.5%会选择坚守岗位,继续服务基层,最多的是认为六年累积足够经验,到更好的医疗机构发展,人数是134,达到47.7%的比率,其次是选择性态度,认为自己有较好的发展的话就留,没有就离开占33.8%。详见表1。

2.3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对于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本研究采用复选形式进行调查统计。281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82.2%的学生在满足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条件后会更愿意留在基层;其次是单位提供进修机会,有205人勾选,占73.3%;选择解决住房问题会更愿意留在基层的学生也较多,有127人,占45.2%;得到领导的重视与赏识有27.4%选择,定向单位在生源地有28.1%勾选。可见,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福利待遇、进修机会。详见表2。表2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

3讨论

3.1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人才匮乏具有积极意义虽然学生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偏低,但是在其毕业后意向调查中,29.9%的学生乐意去定向单位服务基层群众;17.8%的学生被动去定向单位工作:包括不愿去定向单位,受合同牵制被迫在单位工作至约满和受合同牵制被迫在定向单位工作,一旦时机成熟立刻违约两种情况;仅2.1%的人坚决不去定向单位。总体上看,免费定向生下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可能性较高。且大部分学生表示满足一定条件后其愿意长期服务基层,由此可见,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解决基层中医人才缺乏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3.2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无协议牵制,在基层工作年限意向调查中,多数学生只愿在基层工作2至4年,仅3.9%的学生愿意在基层工作6年以上,无疑定向协议规定的服务期6年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偏长。定向中医学生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不高,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其可以找到在县城的工作,定向协议中规定签订乡、镇医疗机构不满足其就业地区意向。协议规定与就业希冀存在差距,有50.2%的人对于学满后的就业打算处于“观望”态度,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他们就违约不去定向单位。去了就业单位,大部分是“过路客”,仅2.5%的人会继续为基层服务,明确表示会离开的人高达52.0%:包括累积经验,到更好的医疗机构发展和考虑换职业两种情况。可见绝大部分在校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目前没有扎根基层,长期为基层卫生事业做贡献的坚定信念。

3.3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有待完善访谈时,多数人表示医学专业学习投入成本高,人才培养 时间长,专业技术性强,工作风险高,而基层工资微薄,发展空间小,工作环境不理想,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矛盾是其不愿长期在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在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中,82.2%的人表示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条件下他们会更愿意在基层服务。且他们对于自身继续教育与在职培养也甚为关注,73.0%的人选择了此项。如若解决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矛盾,提高工资和福利,为其提供较多学习机会和较大晋升空间,其会更愿意长久地在基层服务。要让基层对医学免费定向生充满吸引力,还应完善工作期间的相关政策。

4对策与建议

4.1完善定向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基层中医药事业欲谋发展,首先要保障中医药人才的生存。完善定向生优惠政策,从他们关注的利益点着手会效果倍增。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应在工资待遇上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设立专项津贴,缩小乡镇与县/区级医疗机构的待遇差距[6]。将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工资待遇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保障基层中医人才的生存环境。当然切实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环境,解决学生入职后的生活问题也需双管齐下,如此可提高基层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吸引力,提高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变基层为吸引中医人才的“磁场”。

4.2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在访谈中,有部分学生担忧在中西医不均衡发展的今天,其在基层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可见,学生重视工作中自我价值的体现,唯有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其才会有长期服务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的意志与信念。因而,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政策,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保障中医药的服务功能则至关重要。改善基层中医药环境,给予基层中医药足够的发展空间,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存在价值,进而保障基层中医人才结构稳定,才能让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简而言之,基层有中医人才大展宏图的机会才能吸引更多热爱中医事业的人才于基层长期发展。

4.3重视定向生在职培训,满足其继续教育的需求医生职业专业性、技术性强,故而医生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而中医强调师承,在业务上宜选派有经验的医师对其加以指导,充分发挥“老中医”传帮带作用,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在在职培训、在职进修以及提升个人发展空间方面提供更多可行措施,将其具体化、标准化。在职进修在满足学生继续教育需求同时可提升医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在基层工作可提升业务水平,提升业务水平为更好的服务基层”的良性循环。

5小结

本研究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匮乏具有积极意义,培养的基层中医人才下基层的可能性较高。但是,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不能吸引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扎根基层,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定向生优惠政策需完善,以提高基层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吸引力。重视定向生的在职培训,满足学生入职后继续教育的需求。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让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真正缓解基层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Z].中国网,2010(561).

[2]冯秋季.河南省订单定向医学生农村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5):394-396.

[3]范文燕,等.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45-47.

[4]万秀珍.基层中医医院中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2013,21(3):275-277.

[5]付义朝,等,首届免费师范定向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0(4):144-152.

定向就业范文2

 

定向就业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各类企业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需求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专业学生进行培养、职业指导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就业模式。

 

一、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定向就业模式的实践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亳州市一所市属高等职业院校,在2003年升格以后,依托亳州市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要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为了加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就业模式,培养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所需的人才,其中以与上海达丰电脑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的“达丰电子班”最为典型。

 

(一)签订定向就业培养协议

 

经过长期合作,校企双方达成协议,在应用电子技术类专业中开设“达丰电子班”,按照企业的需求实施定向就业模式,并明确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方通过协商就“达丰电子班”的管理、教学与实习等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协议,用以规范和保证“达丰电子班”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成立相应的组织结构

 

为了加强“达丰电子班”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双方成立联合教研室,具体落实和执行工作任务。上海达丰电脑有限公司委派专人专门负责 “达丰电子班”事宜;学院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双方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及时解决“达丰电子班”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达丰电子班”进行培养与考核是定向就业模式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就业情况的成败。在“达丰电子班”的培养过程中,首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联合教研室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加入企业特色课的模块,培养符合合作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特色课模块的教学主要由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电子技术人员担任。同时学院派教师下到企业基层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为企业提供服务。其次,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方的互惠双赢。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按照自身的需求投资建设应用电子装配生产线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条件;由企业按照要求对学院实训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由企业应用电子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实训指导。

 

再次,双方共同参与“达丰电子班”的管理。学院提供办公场所和设备,安排一名专职辅导员,企业选派专人担当职业规划设计辅导员,共同加强对“达丰电子班”的管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达丰电子班”学生实行双重管理。尤其是在学生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入企就业过程中,校企双方按照要求共同参与学生实习就业的指导、考核与管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通过联合办学例会制度、联合办学院校动态月报与“工作协调单”等多种方式加强联系与沟通并解决实际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加强对“达丰电子班”学生的管理,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最后,引入企业文化,对“达丰电子班”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双重熏陶。在“达丰电子班”的培养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引进学院、引进课堂。通过开设企业文化课,邀请企业成功人士(特别是校友)到学院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组织与企业有关的文体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达丰电子班”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与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达丰电子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方向根据企业的需求,每年校企双方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大一第二学期经过双向选择组建“达丰电子班”,实行定向就业模式。在“达丰电子班”的培养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企业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综合素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与意愿安排就业岗位。

 

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定向就业模式的思考

 

“达丰电子班”的组建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定向就业模式的基础,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一方面要精心选择有用人需求且发展较好的企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创办特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行业经济建设的能力,这是定向就业模式的前提条件。学院与企业成立相应的领导结构,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联系与沟通,是定向就业模式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定向就业模式开展过程中,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及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训教学的基础,学院和企业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培训和考核,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行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定向就业模式与学科式两种培养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院的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技术培训相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就业能力。

 

企业定向就业班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是定向就业模式开展的最终落脚点。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用人需求,安排好订单,录用所有符合企业要求的企业定向就业班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定向就业班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学院平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创新精神与吃苦耐劳精神,进入企业定向就业班学习后,要积极地为订单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高职生定向就业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同时,高职生定向就业模式开展还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定向就业范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体育锻炼 目标定向

体育锻炼兴趣指的是学生积极认识体育学科、从事体育锻炼的心理倾向,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育情感、体育动机以及体育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目标定向指的是个体参与活动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机变量。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已经成为教学领域新的指导理论,与素质教育目标非常吻合。通过研究目标定向,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体会体育锻炼的快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职业院校四个年级的学生,共526名,其中男生369人,女生157人,年龄在18岁~23岁之间。区分性别和年级,考察他们体育学习兴趣的特点和差异,探讨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与目标定向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自制《体育锻炼兴趣问卷》,包括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育情感以及体育动机等问题,获得相关的研究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的体育兴趣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锻炼兴趣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这可能与女生的月经期、害羞、不自信以及娇气有很大的关系。

(二)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的目标定向

根据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各维度上总体差异不明显,但是不同年级之间大一与大四之间在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参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

(三)体育锻炼兴趣与目标定向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职院学生目标成就动机与体育兴趣呈正相关,与回避目标的消极情绪呈负相关。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目标定向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明确目标,并逐步实现目标。

三、讨论

根据研究表明,学生的目标定向与体育学习兴趣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学生的目标定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目标定向,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因此,体育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进行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学习目标。

(一)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定向

体育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定向,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挑战的优秀品质,提高体育锻炼的乐趣。由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性,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女生的体育情感,增强体育锻炼的动机,并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另外,还要重视大四学生的体育锻炼倾向,缓解毕业、就业以及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

(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

老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安排,会影响到学生的目标定向。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潜在价值。

(三)营造自主课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老师在讲,学生按照老师的安排作出相应的行为,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思维扩展的培养。如果老师能够营造自主的课堂[4],多给学生创造自由选择和参与讨论决策的机会,学生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责任感和自立感,有利于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另外,老师提供的多种选择不能有所偏向,以免影响学生的目标定向;老师应该保证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及能力进行选择,并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平.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2(7):89-90.

[2]罗文锋.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2)55-56.

[3]张丽娟.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分析及教育对策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3):92-96.

[4]邢晓虎.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定向就业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职业不确定性 影响因素

现代社会,工作和职业的选择不仅仅满足温饱的手段,而是人们为了实现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更高层次的发展自我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职业的选择不仅仅是青年时期的重要任务,实质上它贯穿人的一生,成为我们生命中至关重要、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和能力。

职业的选择是一种复杂的历程,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后仍然不知所措。以美国为例,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3%―32%的18岁青年学生仍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科系和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生涯定向情形的普遍和严重[1]。早期,黄淑芬对台湾大学及辅仁大学学生所作的调查,亦发现多数大学生的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moratorium)的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起,职业不确定性现象就开始引起职业心理学家、学校职业咨询工作者及处于职业选择阶段的青少年家长的关注[2]。

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第一线生产、服务、管理的实用型、技艺型、实干型人才。经济的增长必然促成了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担负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大批人才的重任。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职业不确定性的概念界定

刘泽文、刘华山、张建新在《青少年早期职业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中提出职业不确定性具有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表现。本文的职业不确定性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职业目标、职业定向的认识不足,出现对职业选择的焦虑、迷茫、改变、逃避等心理表现形式。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

我通过编制《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不确定性调查问卷》,试图从学生的性别、年级、高考专业选择、高考失利的补偿心理、个性、早期工作指导和经验、家庭环境等7个方面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不确定性的因素。选取200名高职院校1―3年级大学生为被试,剔除无效问卷6份,得到有效问卷194份。被试主要的统计学特征如下表所示。

2.1性别

在随机调查中发现,56%的男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56%的女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在性别方面,高职院校男女生对职业选择的差别不明显。

2.2年级

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职业不确定性也逐渐下降。一年级中有56%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二年级中有60%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三年级中8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会逐步开始理性地思考。这一点也正好对应Glenn和Sears提出的“成熟稳定假设(aging stability hypothesis)”,青少年处于人生当中变化最剧烈的阶段,而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并接受固定的生活方式以后,职业中的变化就会减少。[3]

2.3高考专业选择

当前的高考和应试教育使得考试成为孩子学习唯一的指挥棒,调查显示,34%的学生表示在高考之前就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35%的学生表示高考后填报专业的学习是因为其他人的意见或决定,而只有59%的学生表示自己对现在所学习的专业是满意的。我们不难看出,在职业生涯知识缺乏之下,仅仅是为了最后的高考笔试,让学生在高考之后,依据自己的成绩和意愿在暑假短短的一两个月内作出志愿的选择是不科学的,很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两年之内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个人清晰的奋斗目标。

2.4高考失利的补偿心理

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把高考失误、没有考取理想的本科院校一直视为自身的遗憾。调查显示,有48%的学生表示现在想通过自考、转本、读研等方式改变自己的专业学习现状。

2.5个性

通过调查发现,那些能够拥有“我的性格开朗、活泼,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和“我有较多的机会和身边的人谈谈将来选择工作的事情”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

2.6早期工作经验

在调查学生是否做过兼职工作方面,做过的学生有47%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未做过的学生有60%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对其职业选择的确定性影响不明显。结合访谈发现,高职学生从事的兼职工作通常是低层次的技术性工作,比如促销员、服务员等,而参与与自己所学专业的技术性工作的兼职经历是很少的,所以,低层次的技术性工作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确定性影响是较少的。

2.7家庭环境

调查显示,35%的学生表示“父母对子女将来的职业选择能够提供较好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家庭可能对其职业选择帮助不大。家庭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第一片沃土。心理学家麦尔指出:“一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对子女的职业选择提供指导和帮助对其职业确定性的影响是有利的,在那些表示“父母对子女将来的职业选择能够提供较好的指导和帮助”的学生中,88%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明确的。

3.职业不确定性辅导策略

3.1职业教育思想的向前延伸

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88%的学生表示没有在上大学之前接受过学校提供过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68%的学生表示高考之前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职业兴趣是什么,65%的学生表示其父母在对孩子的职业选择上没能提供较好的指导和帮助。对职业选择和思考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从现实角度而言,大学专业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就业选择,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高考是其唯一的目标和选择,很多学生只是为了高考而高考,对于什么才是自己职业的选择考虑不多,造成在选择大学专业的学习与择业上出现诸多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应该融入到中学阶段,逐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的职业选择,帮助学生尽早地消除职业选择方面的困扰,以及择业困惑和迷茫,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3.2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萨柏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提出15―24岁为人的职业生涯中的探索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通过学校、交际活动和各种工作实践经验,经过自我认识、检验而增强自我观念和职业角色的合理性,力图更多地尝试和探索,并进行试探性的职业选择。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大一新生做起,尽早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学校能够提供学生专业学习的利用资源,了解本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学校和教师都要切实地思考和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学校教育与个人理想之间找到可行的结合点,努力寻求学生个人的小计划与现实的大计划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最大限度地汲取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实现自身的择业理想。

3.3合理开展二次专业选择

“以学生为本”一直是学校教育恪守的理念。为尽可能地克服学生在高考志愿选择上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学校提供学生重新设计和规划自身的专业选择,启用和完善学生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的二次专业选择有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Ashby J D,Wall H W,Osipow S H.Vocational certainty and indecision in college freshmen.Personnel and Guidence Journal,1966,44(3):1037-1041.

定向就业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格局,成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为地方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就整个教育体系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还属于一类新兴教育,历史相对较短,体系不够完备(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理论探索不够成熟,对高职的认识不一致。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对职业性的追求理应成为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原则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关于“职业”的概念,我们一般理解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相应地,“职业教育”应被理解为一种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目的在于为个人获得胜任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因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让个人拥有胜任某一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而实现谋生目的的教育类型,是一种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接受者的顺利就业为基础的谋生型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指的是如何依据现实条件来确定教学目标,彰显办学特色。定位问题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才能发挥自身优势。

搞好定位问题,首先要确定以何种导向为目标。导向,是指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即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就业导向,是对整个高职教育办学的方向性指引,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社会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培养适应期短、能及时为企业所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一个总的目标指引,它制约着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开发设计、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的实施、教育质量评价等,都要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其核心是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能够充分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指出了高职应以就业为导向。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精英的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应该表现在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确定自身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开发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充分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

我们知道,人才队伍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一类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类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完成,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定位于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克服办学的浮躁心理和攀比心理,不能过多地考虑“高等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不能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误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学生的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经济管理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应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前提,不能以普通高校传统的学科型来组织教学,而应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按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组织教学。坚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变纵向为横向,即把纵向的按学科、分门类的课程变为横向的以岗位能力为前提,按照劳动过程需要而将各种课程重新组织成综合化课程。在培养模式上,要以“订单”为纽带,要与行业和企业紧密结合,这是根本方向。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具体方面如下:

(一)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为直接目标,培养学生的规格应定位在实践操作型技能人才上。在专业开发设计方面,要根据企业、市场需要,针对一定区域或行业对某方面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一定的职业岗位群为中心,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适时开发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

(二)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应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围绕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根据专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实施能力模块教学。在课程内容与结构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苛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备性,应对理论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删繁就简,以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尺度,根据学生动手技能操作的需要确定理论知识的取舍。

(三)在教学过程的实施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实验、实训、实习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应达到1:1,将理论教学渗透于实践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教学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在车间、在工厂、在企业进行,服务于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根据实践需要,对理论知识急用先学。在时间安排方面,应较多地采取“21”或“10.510.5”模式,即2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或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到企业实习半年,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毕业前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由于学生有半年至一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基本上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四)在培养模式方面、要较多地采取“订单式”、合同式、校企合作式、行业依托式等模式,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紧贴企业、行业的需要,实现“零距离”、“零培训”的培养目标。在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方面,要以实践、动手、实际操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动手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的倾向。在办学效果的评价方面,要以就业情况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根本指标,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首要指标,学校应根据就业动向和社会评价评估检验教学效果,调整办学的思路与对策。

综上所述,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导向,将满足就业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才会最终赢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董步学.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2]陈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个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年大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4]邹林斌,李新民.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原则及途径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2).

[5]郑国强.论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理念[J].职教论坛,2006(8).

作者简介:

定向就业范文6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此外还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1)房屋、建筑物为20年;(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5)电子设备为3年。当企业选择的折旧年限与税法规定最低年限存在差异的,需纳税调整。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是一个估计值,它要受到科技发展、使用环境、使用强度及维护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其确定都赋予了较大的弹性空间。企业可通过选择折旧年限,最大限度地列支折旧费用,充分发挥折旧的抵税作用。

[例1]江淮钢铁集团公司于2008年12月购入一项价值600000元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规定其预计使用年限为5―8年,预计净残值为2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1)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采用5年折旧年限:

年折旧额:(600000-20000)÷5=116000(元)

5年折旧产生的抵税效应总额=116000×25%×5=145000(元)

采用8年折旧年限:

年折旧额=(600000-20000)÷8=72500(元)

8年折旧产生的抵税效应总额=72500×25%×8=145000(元)

(2)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5年折旧产生的抵税效应总额现值=116000×25%×PVIFA10%,5=109939(元)

8年折旧产生的抵税效应总额现值=72500×25%x PVIFA10%,8=96696.875(元)

尽管折旧期限的改变,并未从数字上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负的总和,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后,缩短折旧年限对企业更为有利。缩短折旧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使前期会计利润发生后移。如例1所示:折旧期限缩短为5年,企业的应缴所得税额要减少109939-96696.875=13242.125(元)。

二、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例2]沿用例1资料,江淮钢铁集团公司于2008年12月购入一项价值600000元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规定其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当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为2000元时,年折旧额=(600000-20000)÷5=116000(元)

当固定资产预计诤残值为10000元时,年折旧额=(600000-10000)÷5=118000(元)

由于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也是估计值。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如果降低预计净残值,那么每期摊销的折旧额就会增加。从本例可以看出来,该项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降低113000元后,企业每年的折旧额增加了118000-116000=2000(元),从而使本应在固定资产报废或清理时才进行补偿的费用,提前计入成本费用中得到补偿,使前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了2000×25%=500(元),也达到企业前期抵税的目标。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可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1)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2)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但税法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使用有限制条件,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例3]沿用例1资料,江淮钢铁集团公司于2008年12月购入一项价值600000元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规定其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企业未扣除折旧的利润额如表1所示: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也称直线法,它是按照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平均每期折旧费的一种折旧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应提折旧额/预计折旧年限

=(原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折旧年限

=原值×(1一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折旧年限

结合本案例,该项固定资产年折旧额=(600000-10000)÷5=118000(元),税前利润和所得税额如表2所示:

t

5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220500+195500+270500+170500+160500=1017500(元)

应纳所得税额现值

=220500×0.909+195500×0.826+270500×0.751+170500×0.683+160500×0.621=781185(元)

注:0.909,0.826,0.751,0.683,0.621分别为1,2,3,4,5年的复利现值系数,下同。

(2)双倍余额递减法。这种方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在计提每年折旧时,用直线折旧率的两倍去乘固定资产当年期末账面净值。但应当注意,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x年折旧率

在计算最后两年折旧额时,应将原采用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用当年年初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然后平均摊销。

结合本案例,在双倍余额递减法,该固定资产的年折旧率=2×1>5×100%=40%,每年的折旧额,税前利润和所得税额如表3所示:

5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190000+189000+278400+18505+170500=1017500(元)

应纳所得税额现值

=190000×0.909+189000×0.826+278400×0.751+185050×0.683+170500×0.621

=772997.6(元)

(3)年数总和法:这种方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递减分数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一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一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结合本案例,在年数总和法下,该项固定资产每年的折旧额,税前利润和所得税额如表4所示:

5年累计应纳所得税

=200833.33+185666.67+270500+180333,33+180166,67=1017500(元)

应纳所得税额现值

=200833.33×0909+18566667×0826+270500×0.751+18033333×0.683+180166.67×0.621=774114.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