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时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时代范文1
每天早上,我就开始和各种各样的数字组合打交道。坐在电脑前,第一件事就是等待开机后输入开机密码,启动“窗户”之后还要上QQ或名MSN,当然也少不了输密码;紧接着,开邮箱看邮件,又要输入账号和密码。
忙完工作,想去天涯、猫扑等论坛等看看帖子灌灌水,又要再次和数字密码打交道,好在这些论坛几乎天天去,闭着眼睛都能敲对密码。
中午吃饭后去银行取钱,在自动取款机前,我对着一大堆银行卡仔细回想每张卡的密码分别是多少,几次提示密码错误之后,后面的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于是我开始后悔以前为什么要把不同的银行卡设置成不同的密码,搞的自己现在都分不清。
回到家,正准备休息一下,这时,坐在电脑前浏览淘宝网上五颜六色商品的老婆发话了:“老公,我们淘宝的密码是多少啊?我不记得了。”在这个越来越发达的世界坐,购物都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网上完成了,却意味着我们又要多记几个密码。
夫妻准则第11条说:老婆的话不能不听。本来就有点记忆混乱的我只能再次在脑海里N个(N大于或等于10)不同的数字组合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几次三番,终于进去了之后,在最后一步使用支付宝支付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支付密码了。老婆发扬不到黄河不死心,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打电话给支付宝公司找同密码,于是一连几天,传真身份证、打电话、发邮件,忙的不亦乐乎,等密码找回时,已是身心俱疲。
周末准备好好放松放松,双击桌面上好久没碰的游戏图标,输入账号,却怎么也想不起密码,连试了几次之后,账号被锁定了。懊恼之余却又有几分庆幸――还好忘记的不是银行密码之类的,否则又是一阵忙活。游戏密码忘记之后,也懒得找回了,引用《手机》里的一句话就是――主要还是怕麻烦!
小时候,老师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想来,老师说的还是有道理的。于是乎,找了一个本子,把银行账号密码,淘宝账号密码以及QQ、中国人同学录、艾瑞调研、互联星空、雅虎、新浪博客等等的账号密码都记了下来。
记下密码,我的脑子里却又冒出另外一个念头,如果有一天别人看到这个本子上记载或者不小心把本子当废品卖了会怎么样?
想到这里,我就不寒而栗,于是又把本子放进了密码箱里锁起来,这下终于感觉安全了!
回过头来,忙了一圈,我最后还是给自己留下 了一串数字,而且还是最长的保险箱密码!真有点自找苦吃的感觉。
数字时代范文2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
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
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
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
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
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
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
“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
(1)“互联网+期刊平台” 的形式
《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
(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
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
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
(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
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
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
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三、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的探索实践
我国期刊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相比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国外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多年的摸索,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已经初具规模。比如美国赫斯特集团、康泰纳仕集团、阿歇特集团等世界传媒巨头及其下属的《好管家》《纽约客》《名利场》等杂志,已经“冒险一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什么我国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笔者认为,我国期刊社可以通过研究国外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经典案例,获得一些启示,找到适合自身的新的发展模式。
1.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
长期以来,传统期刊依靠在内容领域的精耕细作获得大众的青睐,内容为王是出版业奉行的不二法则。然而,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面前,如果只注重内容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显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此时的发展趋势应以产品为王。产品为王简而言之就是在数字时代实现从内容到产品的升级。比如美国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科技类月刊《连线》杂志,在杂志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快速变化的阅读需求,设计卡片式的新版网页,兼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各种终端上一目了然。由此,《连线》杂志不再是单纯向读者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多媒体产品的生产者,在向用户传播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我国大部分期刊在转型时,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微信公众号和网页上常照搬期刊内容,长篇累牍不仅难以扩大杂志的影响力,还容易引起读者反感。因此期刊转型在内容和产品上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数字时代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影视数字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的加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所带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对于影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日新月异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手段对影视艺术产生了深远、全面的影响影视艺术的表达总是与媒介手段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对电影、电视、动漫、摄影等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和消费习惯的形成和改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字化是指信息(计算机颗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大型计算机、数字化智能化摄像机、编辑机、视频切换台、数字三维特技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脑灯控系统、MD音频制作系统等先进的视频制作设备的问世,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作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影视事业腾飞的基础,数字化技术也可以说是促进了影视艺术的不断地提高和创新。带动了视频技术快速发展。
数字化技术使影视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数字化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计算机使影像创作得以复兴;另一方面看到各种兴起的市场,数字技术进入数字化使影视发生革命性变化,重新定义。计算机和软件在影视各方面得到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计算机改变、增强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画画的实践活动稳步发展。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和增强电影影像的方法创建出一个个神奇的画面:用资科影视作数字式棚外场景、数字式彩色校正、滤光效果和绘画、数字式影像的合成、数字式动画制作、数字式影片修复、数字式线痕去除、数字化影像增强、数字化缺陷消除、计算机生成素材和胶片拍摄素材的集成。
影视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的命运:数字化影视创造娱乐设施的新时代。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只有进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加上无幕框的特大银幕画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临场感、真实感将是任何传媒无法比拟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娱乐节目、动感电影、虚拟现场以及各种新型节目都会为活动影像节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数字化方式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多元化、随机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数字化技术从多方面影响到电视和电影等活动影像的制作。首先影响到影视的前期拍摄及后期制作,不仅影响到制作工艺,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播放再现系统和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技术的核心是多媒体数字处理技术,一种集图像、声音和文字于一体的相互式平台。多媒体数字处理技术的应用给予了一种崭新的处理活动声画影像的可能,拓宽了艺术家的天地,给影视工业注入活力。并且多项技术变革:胶片扫描输入、计算机图形和图像设计以及处理、胶片输出记录等,胶片影像信号的数字化转换和存储问题。我们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完成剪辑已经有所突破,数字化解决了影视制作的代损失问题,数字化技术进入图像微观世界,分解像素,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带来随机改变时空的创作手段。数字化技术同时对影视活动中的特殊效果的造型和渲染、动画的制作、影像的修复、影像的合成、游戏光盘的制作等方面。可以完成影像修复、制作特殊的造型、特殊的环境气氛、场景合成、动画、人―物的替换、虚拟环境等高难度效果的制作,数字化时代带来了一个信息共存、共享、交互式工作的环境,这种以高功能的电子计算机为交互中心,以数字为共识符号的新系统,彻底革新了原来电影、电视、磁带、光盘等之间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递和显示的作业方式,随之也改变了影视技术的许多概念和内容。
影视的形式将更多地取决于艺术结构和内容,其观看方式可由观众按个性化需求来随机选择。数字技术对于图形处理的可能性更是无穷的,在电脑中,形象转化威信息,而信息可以在电脑中进行注意处理和操控的,因此任何图形转成信息后便成为数据库的信息单位,成为艺术的潜在资源。在数字化艺术中,视觉可混性不再局限于“对像”它必须与存在于电脑内流动的永远变化的世界相沟通,从而构成一个互动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实可以被虚拟,而且与观众的参与保持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数字化使影视艺术突破了实景拍摄的局限,走向更加广阔的表现领域。影视艺术家的想象力得到空前发挥,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电脑技术可以表现出一切人可以想象出来的东西。这就为电视形象的异彩纷呈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在世界范围内,当技术手段的悬殊不再是制约创作的瓶颈时,个性特点的发挥便尤其主要。大众化开始走向分众化、小众化-数字化时代,“集体创作、分工序负责”其实更多地被“集体策划、个人实施”所取代。电视节目个人独立完成的意识突出了制作人的才智和决断,使得个性发挥有了广阔的空间。数字化的历史进程,构筑了张扬视觉文化传播的新媒体平台。
影视艺术有着难以预计的表现手段,数字功能有着难以估计的表现力,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会日新月异,创作人员的科技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影视艺术的发展中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现有的设备已大大增强了表现主力,使观众的视听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技术的发展必会大大增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在所有高技术媒介的艺术实践中,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是那些将技术的力量和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完美结合起来的作品,它表现明艺术家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来驾驶这种新媒介,而且技术性语言能准确地传达出艺术家的思想。
但在数字化时代,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将变得非常个性化,数字化技术将彻底改变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及传播方式,它将给艺术品的生产与销售、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 假如说,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主要引起艺术表现内容上的革命的话,那么,科学技术上的革命就不但引起艺术品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及创造与欣赏方式的革命,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在艺术的内容中,从而部分地引起艺术内容的变革.可见,当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时,更应当看到科学技术也是推动艺术发展并导致艺术变革的巨大推动力,这一点在当今正发生的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浪潮中,将得到越来越有力的证明
数字时代范文4
令人着迷的ipod
巴西人卡卡是意大利足球豪门俱乐部AC米兰队的当红球星,有人问他如果去荒岛度假,他随身会带什么物品,他的回答是:足球、《圣经》和ipod。那么,ipod究竟是何许东西,让这位万众瞩目的巴西球星如此着迷?
这是一种苹果电脑公司推出的个人娱乐电子产品的名称,以其精致的外形设计和强大的娱乐功能,一经问世即轰动市场。毫无疑问,ipod是这个世界上最让青年人痴迷的电子产品之一。而在所有的手持数字娱乐产品中,它也许是最受欢迎的。
最早推出的ipod主要功能是音乐播放器,因其能储存上万首歌曲的巨大的容量而著称。而最新的ipod则更是功能强大,新机型不仅可以存储上万首歌曲、上万张照片,更可以支持最长达150小时的视频录像,并具有一个2.5英寸的彩色显示屏,也就是说,你可以将家庭电影随身携带。它所具有的其他功能包括,阅读有声书籍,浏览照片幻灯片,查找朋友的联系方法,查看世界其他城市的时间,或记录你最快的奔跑速度等等。你还可以使用音频线,通过家庭音响播放ipod中的音乐,或者在你家的电视机上展示 ipod中的内容。所有这些功能都可以利用苹果点击式触摸转盘,只需一个拇指就可以轻松掌控。把如此多的优点集于一身的ipod,其大小仅在一手之中,难怪使得众多消费者为之倾倒。
如果说ipod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它还不能拍摄数码相片,毕竟它不是数码相机。说起数码相机,其发展也可谓迅猛,短短几年时间,胶片相机市场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现在已经是随处可见,而且千万像素的相机也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移动通讯的发展,使得手机也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为生活必用品,而可拍照手机的更新换代也是以月计算。这种可拍照手机所拍摄的照片,还可以方便地通过蓝牙或者红外功能,把数据传递到打印机并快速打印出照片来。通过高清晰手机拍摄的照片,其清晰度可与普通的数码相机相媲美。还有GPS手持机,无论你在地球上什么位置,是高山之巅,极地雪原,还是大洋深处,都有卫星定位为你服务。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字娱乐业,技术日新月异,产品花样繁多,层出不穷。那么,未来的手持数字产品什么样呢?
3G带来更多惊奇
我们在各种科幻作品中见过了太多的神奇情节。在这些作品中,不管是出手不凡的特工007,还是执行太空任务的未来飞行员,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拿出神奇的手段,完成一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当代世界的很多发明的灵感就来自这些充满着想象力的作品。
手机的发明人之一就承认,发明手机的灵感就来自美国著名的科幻片《星际迷航》。而使用可视电话的场景很早就出现在电影大师库布里克的作品中。现在,这些幻想变成现实的时代已经来临。在现实生活中,可视电话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产品,它使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直观和富于感染力。在过去,由于网络等各种技术原因,可视电话只能是一个设想,而如今,这一设想正在变为现实。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在固定电话上实现可视通话,而且,随着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3G)的发展,手机也可以实现可视通话。
3G手机实现了基于网络的可视功能,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通信体验。同时,这种通话模式也会改变人们的工作休闲方式,并为运营商们推出更多新型个性化的3G服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作为3G新的应用方式,视频流媒体业务,可以开发出许多商业模式,有了它,时尚一族就可以用手机轻松地享受电影预告、体育赛事等实时的流媒体服务了。而且这一切,不再受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只要你开着你的3G手机。
数字时代范文5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各种数字媒体设备围绕在人们周围,最常见的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环,智能家电,汽车等等,越来越多的产品都正在和数字化结合。①《认知与设计》中提到:“正是有了计算机和因为计算机而成为可能的交互过程,我们才有了人机交互。”人机交互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领域,包括交互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用户调研等,本文我们主要探讨下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在行业内又称为GUI设计,也称为UI设计,GUI很难与交互设计割裂开来对待,本文暂且先把数字媒方面偏视觉方向的设计领域称为GUI设计,特指网页,软件,移动,虚拟现实等数字产品的界面设计。GUI设计不是单纯的美术绘画,它需要结合用户的使用环境,使用方式而设计。
从视觉层面来看,GUI设计就是软件的外衣,好看的界面设计能给用户带来的美的视觉享受,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行为层面来看,合理的界面设计能使用户易于上手,降低培训成本,增加亲和力。
1.GUI设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上世纪70年代,施乐公司(Xerox)在计算机上首次应用了图形界面系统(包含视窗、图标、菜单和点选下拉菜单),但该系统并未商业化,主要用于研究。我们现在普遍说的GUI便是由此诞生的。1984年,苹果公司了Macintosh,这是第一台成功使用GUI并应用于商业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操作系统的GUI不断变迁升级(比如微软的windows系统),将GUI设计带入了新时代。
GUI的早期的发展阶段有以下三个特点
(1)界面设计“拟物“化。
硬件的发展,使得图形界面的呈现效果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多产品开始推崇拟物设计,所谓的“拟物” (Skeuomorphism)设计,是指模拟和移植现实生活的使用习惯和视觉习惯来设计虚拟的软件界面。拟物设计风格真正开始被特别关注就是从苹果的iphone开始,当时苹果ipad的用户界面设计指南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给你的程序增加尽可能的真实感以及物理特性。程序的界面和操作跟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越为相似,用户就越容易理解如何去操作和喜欢使用。
(2)GUI设计受硬件的限制较多。
以前受计算机硬件水平的限制,图像显示的效果比较简单,很多的设计想法无法实现,随着近几年技术的进步,设计师可以相对自由的发挥想象空间,GUI的很多设计风格开始过犹不及的走华丽风格,缺少了一些对设计本质的思考,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3)GUI设计在曲折中前进。
GUI设计是一个新生儿,大多数情况下GUI设计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早期阶段,缺乏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加入到这个行业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GUI设计师的就业机会增强,但整体设计质量相对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不断好转,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师加入了GUI设计行业。
2.近几年的GUI设计状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跨平台的产品需求不断出现,GUI设计也在不断演变。
“拟物”设计风格对于界面的细节刻画比较适合特定平台的产品,比如在ipad出现之前,设计师只需要考虑手机端的界面设计,但现如今,ipad开始普及,并且手机的分辨率也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尺寸,都需要设计师从跨平台的角度去考虑界面设计,如果采用拟物设计风格,设计师很有可能需要针对不同的平台设备重新制作,增加了产品开发的难度。所以近几年“扁平化“设计思路开始占了上风并迅速蔓延开,它的核心理念是突出内容,减少界面设计对于内容的干扰,让用户沉浸在内容里。设计组件都使用简单的色块构成,强调字体的选择和版式空间的布局,这种看似简单的设计思路对于设计师来讲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扁平化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现在的GUI设计正处于另一个历史的转折路口,这里既有新时代的设计语言,并仍在快速的变化发展中,也有传统的设计思路的延续。
现阶段的GUI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多种GUI设计风格并存
扁平化设计虽然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蔓延开,但其他的设计思路并没有迅速退出历史的舞台,比如,锤子手机的操作系统仍然坚持拟物化的设计风格,也得到了多用户的推崇,所以,扁平化设计并不是唯一的完美解决方案,只能说它更适合现阶段大多数的数字产品。
(2)GUI设计中动效的运用
硬件的发展,使得软件的设计方式可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大量的动画效果被运用到了界面设计中,从二维空间变成了三维空间,GUI设计变“活”了, google的Material Desin设计思路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案例,设计不仅流于表面形式,而是更注重动画与真实物理世界规则的对应,通过动效的合理运用将扁平化的界面组织起来,可以让用户很好的理解软件的空间关系,加强层次感。
(3)GUI设计的发展迅速
虽然GUI设计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相比其他的传统设计行业而言,比如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GUI设计还是属于新兴领域,没有加入到高校的课纲里去,但实际上从事GUI的设计师人数发展迅速,而且需求量扔在不断扩大,民间的和企业中的GUI组织是行业的主要推动力。
3.对于未来GUI设计趋势的展望
对于第一些首次接触计算机的成人而言,学会理解鼠标与电脑屏幕的关系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原住民而言,现在的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未来的数字生活中GUI会演变成什么样?
设计思路的进步一直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同步的, 在漫长的人机交互史中,GUI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迭代。“拟物”设计像是一种对于过去的乡愁,终究会成为过去时,但它内在的设计精神会通过新的形式继承,这种精神就是对于人的情感关怀,扁平化设计也注定不会是最终答案,我想不管什么时代,正确的设计语言应该是能让人易于理解上手,并且包涵情感的,设计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哪种设计思路,做合适的设计。
对于未来GUI设计趋势特点的三个预测
(1)GUI设计存在感的弱化
人有五感,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当前的GUI设计更多的是在视觉和触觉的结合方面应用的比较成熟。而在听觉方面,语音识别技术这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些汽车企业比如奔驰公司就一直在研究怎么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能很好的辅助驾驶员操控汽车 ,使得他们驾驶中很多时候不需要去用手操控软件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在这种情景下,GUI的存在感正在弱化。
(2)GUI设计空间感的加强
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酷炫的界面形式,比如《阿凡达》中的三维全息影像操控台,令人印象深刻,电影虽然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但绝凭空想象,很多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经过几十年后都成为了现实,全息影像技术实际并不陌生,但距离投入消费品市场还不太成熟,一方面是硬件的发展水平还无法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很多虚拟现实的可穿戴设备中已经投入了商业市场,用户看到的GUI更多的是在空间环境中出现。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GUI的形式一定会从二维空间向三维进化,也许对于那时的GUI设计师而言,空间的想象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技能,他们从某种意义来说更像是数字时代的“建筑师”。
(3)GUI设计角色的转化
目前在很多软件项目中,GUI设计师会参与到各种层面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不仅在视觉领域,还对包括用户行为,交互设计,用户心理等,在很多现代的软件设计团队中,名称上也许会分为GUI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等职位称呼,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设计师的身份存在很多的交叉性。未来的GUI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用户体验的感知能力,才能在行业很好的立足,企业也会越来越重视GUI在产品设计中的地位。
小结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很多信息内容需要通过屏幕呈现出来,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更是提升了这种人与虚拟屏幕之间接触的概率,人们看到最多的就是软件中的用户图形界面(GUI),经过40多年的发展,GUI设计从无到有,随着目前多种数字硬件设备的出现,GUI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复杂情况的应用,它变得越来越智慧,形式越来越丰富,空间的纵深感越来强,我们有必要结合当下的状况对GUI的历史做一些总结和梳理,以及对未来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希望能为更好的改善软件设计甚至是硬件设计的体验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
数字时代范文6
本刊记者:图书零售业的危机是全球性的,对中国零售书店冲击似乎更大。以太原为例,目前除新华书店之外的独立书店,几乎都关张了,而几年前,这些店还遍布街巷。前些年在政府主导下建了许多大书店,这些书店营业面积甚至超过了1万平方米,太原也有过7 000平方米的独立书店,也陆续关闭。一些大书店,目前或缩减营业面积,将最好的位置出租,或代售其他相关类的文化产品。国外书店在这场变革中,有什么好的措施?
霍华德・阿斯特:这是个普遍性的问题。我常去欧洲一些国家,实体书店的境况大致如此。北美目前约有大型书店百余家,但数量在快速减少。关于实体书店的兴衰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称之为大型实体书店繁荣时期。当时,几乎每家大型书店都会有十余万个品种,读者可买到所需的任何门类的图书。
第二阶段在互联网兴起后,主要表现为网上书店的兴起与繁荣。网上书店起初规模较小,但发展迅速。以亚马逊为例,互联网兴起之后,亚马逊即建立了网上书店,进行线上售书。这就导致了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鲍德斯集团”于2011年宣布破产倒闭。受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排挤,濒临倒闭的大型书店纷纷开设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售书。与此同时,加拿大大型连锁书店Chapters Indigo为降低成本,坚持图书销售业务,不得不缩减图书经营范围,将营业面积租给其他商品零售业。目前而言,实体书店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究竟能维持多久,谁都不清楚。
在过去的五六十年间,北美许多经营旧书的实体书店转向网络销售,从而收益大涨。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所有的旧书都会将其书名、价格、内容简介等信息上传到Abe book的数据库中,若想购买一本已版图书,可去Abe books 检索,从那里可清楚知道所需旧书的详细信息,包括销售价格等。商家只需把旧书信息放在Abe books上,这样做就降低了销售成本,从而也降低了旧书的售价。反观亚马逊,其同时销售新书和旧书。具体做法是,当读者检索一本旧书时,页面会显示出该书新书的价格及还有几本待售的旧书。
总体来说,实体书店确实受到了网上书店的冲击,而纷纷倒闭,未来发展之路举步维艰。很多像沃尔玛之类的大型超市、商场,也会兼售图书,但其销售的图书种类很少,面积很小,且只会销售销量好的图书。据统计,北美图书市场约20%的图书,进驻了类似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大商场,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销售量最高的畅销书。还有一些独辟蹊径的书店,只销售烹饪、健康类、美容类等商业性强的流行性图书,生意红火。
此外,北美还有一些实体书店通过办图书签售会、邀请名家演讲等活动聚集人气,吸引读者眼球。这些营销活动对于实体书店的生存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竞争的重要筹码。但就目前情况看,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尽管他们想尽办法生存,但现实情况是现在北美的实体店越来越少。
英国也面临同样情况,网上书店生意红火,而实体书店则门可罗雀。坐落于英国牛津街上的具有标杆意义的大型书店water stones近日宣布,将卖给一家俄罗斯公司。目前,英国的实体书店更多的是以邻家书店的形式存在,他们多位于人群密集的社区、街道中,以规模小、精准化以及贴近读者群的特点受到读者青睐。但这种策略能够吸引读者多久,没人知道。
毫无疑问,亚马逊的网上售书模式已彻底颠覆了欧美地区的图书销售模式,但目前仅限于英语类图书,因此,其他语种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实体书店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生存状态相对较好。
本刊记者: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国出版界有一广泛认同,即“内容为王”,作为内容加工者,很多出版单位自认为只要拥有相当多的作者及作品资源,就不会被数字时代淘汰。对此,您认同吗?面对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出版社的这种优势,是否还能维持下去?
霍华德・阿斯特:现在的年轻人有疑问都会通过搜索平台直接获取结果,不像数字化之前,人们遇到问题会去图书馆,通过查找资料得到想要的结果。二者间的区别在于,搜索平台提供的是已有信息资料的简单汇总和累积,但推动人类进程是需要有创新性思维的,人类需要不断创新和不竭思考才能前进。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地选择直截了当地获得知识,而忽视了寻找知识本身的过程。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再说到图书的作用。图书的文化使命不是给予结果,而是引导、激发人们认知、想象、思考更多的深层次内容,而科学技术在这方面起不到任何主导作用。所以,我想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时要有所坚守,要引导、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编辑现在越来越难做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任何一家出版社进行选题策划时,考虑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有销售市场。在选题报告会上,某个选题提出时,出版商会站在销售市场的角度考虑这类书会卖出多少本,会赚多少钱。受众群的阅读趋向会直接决定编辑的策划方向。另一方面,北美出版商不愿意直接与作者接洽,所以越来越多的作者不得不找商,委托其与出版商洽谈。当作者将成稿交予商时,商会担当编辑的角色,对稿件进行审查,当发现文章不符合当前畅销潮流的时候,他会和作者说:“你的书写得不错,只是我找不到适合的出版商出版发行,因为这类图书不好卖。”之后,商会将成稿退予作者,并告诉作者最近的图书流行趋势,让作者效仿此类型图书重新撰写。
国外出版商现在多只与代表中国作者的机构进行洽谈。但就我而言,我一直坚持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不与机构合作,因为与作者交流更直接,更能激发彼此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编辑之友》的英文名字Editorial Friend感到很亲切的原因。编辑是将作者和出版商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在整个出版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北美,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是作者越过编辑直接找亚马逊等渠道商,与其签约出书。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功能逐渐淡化,导致优秀的编辑越来愈少。
本刊记者:在中国数字出版社产业链构建中,出版社处于从属地位,获取大额利润,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多是渠道商,这种问题是各国的普遍现象吗?
霍华德・阿斯特:北美的数字出版现状不同于中国。在北美,人们不在手机上阅读,他们如果想进行数字阅读就会购买Ipad、Kindle等电子阅读器,然后再购买想要阅读的电子图书。所以,我们从不与任何的手机供应商合作。当然,在北美也会有盗版的情况发生,且盗版现象很严重,具体侵占份额是多少虽不清楚,但肯定不是小数目。
现在亚马逊向内容提供商购买电子书版权时,有一强制性政策是,在亚马逊网站进行销售,须提供正文前20页的免费下载优惠。这是一则霸王条款,但内容提供商对此却无能为力。
本刊记者:您在讲座中提到的纸质本出版时,要附带电子出版物,是何种形式的电子出版物?光盘?且定价是纸质本的2/3,依据是什么?成本?还是惯例?
霍华德・阿斯特:北美有很多不同的电子阅读器,例如Kindle、ipad等,不同的零售商有各自固定的读者群。在北美没有人在手机上阅读,所以读者想阅读就必须选择一种阅读器,不同的阅读器有不同的格式,不兼容,因此选择一种阅读器就只能在其创建的数字资源库中寻找所需图书。在北美,整个电子书的制作流程是,内容提供商将5份~10份内容拷贝发到印度的数字技术转换平台(考虑到印度的人力、技术等成本较低),由其进行不同阅读器的格式转化,之后发至各阅读器提供商,最终到达读者。
说到定价问题。传统出版业涉及印刷、库存、发行等等环节,这些费用占到整个纸质图书费用的1/8,而电子出版只需编辑、设计等几个简单环节,成本低廉。目前,中国很多出版社出版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定价相同,因为出版社想将电子图书多挣的利润补贴到纸质图书减少的地方。我认为,电子图书的售价应不断降低,因为伴随着纸质图书销量的下降,电子书的销量会逐渐增多,价格理应随之降低。
再说定价权。目前的情况是,虽然定价权在出版商,但类似亚马逊这样的渠道巨头会在购书洽谈的时候要求出版商给予类似5.5折的较大折扣,面对这种情况,出版商很少有能力讨价还价。
本刊记者:目前中国输出的版权品种中,多为图文本,多为有着中国符号的品种。以山西出版界为例,输出最多的是少儿类、功夫类图书。我个人认为,这些书都属浅阅读品种。一些有思想深度的图书,何以走不出去?
霍华德・阿斯特:在国外,专业的学术著作通常都是政府或基金会资助出版的。就我看来,一本思想性强、具有深刻内涵的图书,如果想“走出去”,第一个问题是这类图书的翻译费用非常高,且销售市场范围小。但万事无绝对,有一些国外出版商专门向各大图书馆推荐图书,可能会对于这类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的图书感兴趣。有些图书馆或机构也可能会投资赞助这类图书。但靠这类图书获益的可能性非常小。这类图书“走出去”也可另辟蹊径,如与国外驻华机构联系进行销售,与一些全球化的中国企业联系,将图书作为礼品赠送等。
当然也有些例外,有些影响力和知名度都非常高的学者、专家,其专著“走出去”并获益的可能性会大些。
这种状况不仅在中国有,世界大同。
本刊记者:通过几天的座谈,您对山西出版也有了一些了解,可否谈谈看法。山西这样的省份,出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样的非主流书籍,如何找到一条贸易之路。
霍华德・阿斯特:我认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是一家有实力的出版单位,人才充沛,资源丰富。其年出版5000多种图书,这在国际上都属中上规模的出版单位。
说到图书“走出去”,有这种积极性是好的,但不能寄希望于走出去、挣大钱。事实上,版权输出的收益非常低,且前期投入大。在投入多年后,收益额若能占到整个企业收益总额的1%已属不易。在版权输出方面,我认为有两个积极意义:第一个意义,与其说要获取更多利益,不如说借助版权输出,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构建出版社的良好声誉和品牌形象。第二个意义,长期站在国际化的高度策划图书选题,会使编辑的思想高度不断提升,关注角度更加全面,久而久之,养成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从而带动编辑行业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这对于出版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