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武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武器范文1

黄鼠狼向来是刺猬的天敌,一只黄鼠狼就够它受的,更何况是两只呢。刺猬逃不了,就拿出对付蛇的那招来――蜷缩起身体,抱成一个如排球大小的刺球。

面对美味的诱惑,小黄鼠狼急切地伸出嘴去拱“刺球”,才触上就被扎得“吱吱”乱叫。它又伸出爪子,试图把“刺球”掀翻,结果还是被扎得乱甩爪子。那只大黄鼠狼就显得有经验多了。它先观察了一会儿后,然后从地上叼起一根十来厘米长的树枝,透过“刺阵”的缝隙来回戳动“刺球”。刺猬受了刺激,就地打了几下滚。最后一下没有滚好,抱着头的腹部朝向侧面。

大黄鼠狼瞅准机会,抬起一只腿,像打水枪一样向刺猬腹部喷出了一股又骚又臭的气味。这“化学武器”真有效,本来抱得很紧的刺猬一下就被熏晕了。它无意识地自然舒展开身体,暴露出身体最脆弱的部位――腹部。

解除了刺猬的武装,两只黄鼠狼无比开心。它们冲上前去,你一爪,我一爪,几下就将刺猬肚皮抓开,狼吞虎咽地分享起美味来。不多一会儿,肥硕的刺猬只剩下空荡荡的一副皮刺。

(一物降一物,接下来会有谁来降黄鼠狼呢?请看下集《受骗的猫》)

鼬是鼬科种类动物的通称,全世界共有177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除大洋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比较常见的品种有黄鼬、白鼬、鸡貂、水貂等。

黄鼬俗名黄鼠狼,是一种小型的食肉动物。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黄鼬身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

化学武器范文2

化学武器是指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生物的毒作用制造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有毒物质多转化为气态,所以又被称为毒气武器。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立即着手研究和制造化学武器,在三十年代初即成为世界上有数的拥有化学武器的强国之一。为了实现吞并邻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本军国主义者采纳了日本军医大尉石井四郎“缺乏资源的日本,要想取胜只能依靠细菌战”的献计,从而确定了进行细菌战的战略,想以最省事的代价,赢得侵略战争的胜利。1937年后,根据日本大本营的命令,侵华日军开始在中国战场上对中国军民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为补充其细菌战折大量需求,侵华日军先后在东北的哈尔滨和长春、华北的北京、华东的南京、华南的广州以及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设立大型的细菌战基地和工厂,又在我国63个大中城市设立分部和工厂。 侵华日军的细菌研究“成果”广泛用于战争中,曾在我国20个省内进行过细菌战。他们在进攻、退却、扫荡、屠杀难民、消灭游击队、摧毁航空基地等等方面,无不使用细菌战,在我国形成了疫病大流行,导致不少中国军民惨死。

据统计,有据可查的就有27万无辜人民死于细菌战,军方的死亡人数还没有统计进去。由于疫病蔓延造成各地流行的,以及形成新的疫源地后造成多年疫病的流行,其死亡人数更是不计其数。

七三一部队是侵华日军设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部队,也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支细菌部队,资料证实,这支部队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疯狂研制鼠疫、伤寒、赤痢、霍乱、炭疽、结核等各种病菌、并在至少5000名中、苏、朝战俘和平民的健康人体上,进行包括活体解剖和各种生物菌培养在内的大量惨无人道的实验[1]。

日军的化学战一方面是违背国际公约的历史问题,一方面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危害的现实问题(遗留武器造成损害的民间索赔),而两方面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对日军的化学战进行分析,并阐述日本应就此承担的国家责任。

二、 日本使用化学武器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理论分析

(一)国际人道主义法关于作战原则和规则的规定:

战争法是在战争中调整交战国之间,交战国与非交战国之间关系的准则[2]。其主要内容有战争的开始和结束的规则、交战国应遵守的作战原则、作战手段和方法及对战俘、伤病者、平民的保护制度、中立法和惩治战犯等。其中,规范交战国应遵守的作战原则,作战手段和方法及对战俘,伤病者,平民的保护制度被称为“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道主义法仅适用于武装冲突,其目的是在不违背军事需求和公共秩序的条件下确保对人的尊重并减轻由战争所带来的痛苦。通过一系列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确立了如下原则:

1、 区分原则(principle of distinction):

(1) 区分合法交战者和平民:保护平民,在交战中不得将其作为攻击对象。

(2) 区分战斗员和非战斗员:以是否参与武力争斗来区分,不得将非战斗员作为攻击对象。

(3) 区分战斗员中有战斗能力和丧失战斗能力的战斗员:不得将后者作为攻击对象。

(4) 区分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军用物体和民用物体。不得攻击民用目标和民用物体。

2、限制原则(principle of restriction):要求交战国对作战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遵守战争法的限制,不得实施法律所禁止或限制的方法和手段。

3、相称原则(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要求交战者所使用的作战手段和方法应与预期的,具体的和直接的军事利益相称。

4、军事必要(military necessity)和条约无规定不得免除国际法义务原则:一方面不得以“军事必要”来诋毁或破坏战争法规的义务。另一方面是不可以以条约无规定为由违反战争法规的义务。

同时国际人道主义法禁止下列作战手段和方法:

1、 禁止使用极度残酷和过分伤害的武器:

2、 禁止使用不分皂白的作战手段和方法:就是不分战斗员和非战斗员、战斗员和平民、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军用物体和民用物体,不加区别地使用武力。

3、 禁止使用改变环境的作战手段和方法:主要是指禁止使用旨在可能改变自然环境、引起广泛长期而严重损害的手段或方法。

4、 禁止使用背信弃义的作战手段和方法:1977年《日内瓦四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7条规定:“禁止诉诸背信弃义行为以杀死、伤害或俘获敌人。以背弃敌人信任为目的而诱取敌人的信任,使敌人相信有权享有或有义务给予适用于武装冲突的国际法规则所规定的保护的行为。”

(二)日本使用化学武器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分析:

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的情况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A 在大规模的战役中使用化学武器作为达到军事目的的手段

属于这种情况的如1938年的宜昌作战、武汉作战等。由于这种战役规模比较大,日军有计划使用化学武器,甚至在战争中进行化学武器实验,所以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包括准备和实际使用的化学武器的种类和数量等。

B 在一般性的战争中或者是在较小规模的战斗中,日军根据情况机动地使用化学武器。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也有偶然留下记录的情况,多数情况下已没有具体的记载。当时双方的战争参加者虽然在战后的回忆录中有所涉及,但是难以找到具体的数据。

C 对平民使用化学武器作为迫害手段

日军对当时抗日力量所控制的地区进行扫荡时,经常使用化学武器对掩藏在地道中的和平居民进行攻击,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敌后根据地和日军与抗日力量相持的地区。日本方面的文件中对此有所记载,但更多是反映在中国方面的资料里。当时,“毒瓦斯”这一名词也在民间流传,就是由于这一原因。

第一、违反“区分原则”和禁止使用不分皂白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1、 应区分合法交战者和平民

化学武器范文3

皮皮鲁是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男孩子。有一天,他将自己的玩具——陶瓷小神马放入微波炉里加热,结果,它却神奇的变成了一辆宇宙超级无敌百变战车——幻影号。幻影号告诉皮皮鲁,他是从外星球来的,他来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完成一项秘密任务,只有等完成之后才告诉皮皮鲁。之后,皮皮鲁靠着幻影号到处行侠仗义。后因幻影号没有车牌和驾驶人未成年,变成了全国通缉的车。因为幻影号被设计得天衣无缝,所以没有人能找到它。后来,皮皮鲁操用幻影号去停止了人类的战争。幻影号是去年五月来地球的,因为它的星球已预见到地球将爆发海湾战争。幻影号所在的星球预见到海湾战争会使用化学武器、核武器或焚烧油井或向海洋倾倒原油从而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而幻影号的星球和地球息息相关,如果地球生态平衡被破坏,将直接关系到幻影号的星球的安危。幻影号来地球的使命就是阻止地球人在海湾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和核武器,阻止向海洋倾倒原油和焚烧油井。

读完《皮皮鲁和幻影号》,我若有所思。皮皮鲁是一个初中的学生,而他却具有着许多人无与伦比的人格力量,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为他所折服。他正义,他勇敢,他聪明,他善良,他可爱,他顽皮……

人类的野心巨大,它们总是不断地夺取更多的权利。人们用化学武器来和核武器来攻击对方,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这造成了多少无辜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胁,那一个个无辜的人民都害怕自己的生命在下一刻就将面临死亡。书中还提到了一个8岁的小姑娘,皮皮鲁为了救她,而放弃了阻止原油入海和油井起火。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科学家们研究的化学武器和核武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救将一个国家摧毁。可想而知现代化得一场人类的战争可以摧毁人类这几千万年以来的文明。所以,人类应该远离战争,大家和平相处,牵起手来,共同创造地球这个美好的家园!

化学武器范文4

开山之作

苏联是世界上最重视发展装甲装备的国家之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苏联军方就仿照法国FT-17“雷诺”轻型坦克,研制出苏联的第一种坦克——KS轻型坦克。第一辆KS坦克被命名为“为自由而战的战士列宁同志”。俄文的这几个字赫然写在坦克车体的侧面。不过,苏联自行设计的第一种坦克是MS轻型坦克,1928年7月正式定型,共生产了960辆,一直使用到二战开始后的苏德战争。

MS轻型坦克的第一个改进型为MS-1轻型坦克,也称为T-18轻型坦克。其战斗全重为5.3吨,乘员2人,装一门37毫米火炮,另在炮塔上装6.5毫米双管机枪,动力装置为汽油机,最大功率仅为35马力,最大速度仅为16.4千米/小时。拿现在的观点看,T-18轻型坦克自然是很原始的。但是,它比起一战时期各国研制的第一批坦克还是要先进一些。

在T-18轻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XT-18坦克,便是本文所要介绍的防化坦克。那么,苏联军方为什么要研制防化坦克呢?原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化学武器已经大量用于战场,给交战双方造成了巨大的伤亡。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的伊帕尔地区的前沿阵地,大量使用液态氯气钢瓶,向协约国的英法军队施放具有窒息作用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的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开创了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先例;随后,法国军队也于1916年2月,使用了装有窒息性毒气——光气的化学炮弹。化学武器的实战应用,显示出其大面积杀伤作用和惨无人道的袭击效果。

化学武器的使用,受到全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在1925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各国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尽管如此,在一战过后,一些国家仍然在悄悄地研制毒性更大的化学武器,并研制投放、布洒化学毒剂的各种化学炮弹、化学航空炸弹以及航空布洒器等。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军方也在积极地研制相应的化学侦察器材和化学防护器材。而苏联军方研制防化坦克,便是这方面的尝试之一。

XT-18防化坦克一瞥

防化坦克的正式研制时间为1931年8月28日,工农统帅部下达了“研制化学武器系统”的命令,并随即提出了相应的战技指标。由于是由T-18轻型坦克改装,所以研制代号为XT-18化学坦克,或称XT-18防化坦克。请注意,这里用的是俄文字母,XT为俄文的缩写,意思是“化学坦克”,如用英文字母拼写,则为HT-18防化坦克。

XT-18防化坦克由苏联化学防御研究所研制,以MS-1(即T-18)轻型坦克为底盘。改装的主要内容是在原来轻型坦克的尾部加装一套化学喷洒装置。整套装置包括:化学喷洒剂(洗消剂)箱、2~5个喷嘴、容积为40升的高压气瓶、压力表等。其工作原理是:靠高压气流的引射作用(柏努利原理)形成负压,将容器里的喷洒液吸出并利用高速气流将雾化的喷洒剂喷出。在原理上,跟过去用的喷雾器是一个道理。防化坦克如以10~12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则可以在8~8.5分钟内洗消1.6~1.7千米的地段。当然,苏联军方管这套装置叫“特种设备”。到底起什么作用,全看“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容器里装的是洗消剂,它便是“防化坦克”;容器里装的是发烟剂,它就是“烟幕坦克”;若是容器里装上化学毒剂,它便成了“化学战坦克”了。所以,我们说XT-18既是防化坦克,也是化学(战)坦克,就是这个意思。

还应当说明的是,XT-18防化坦克在进行化学洗消作业时,车内的乘员要穿上防毒衣,带上防毒面具。因为早期的坦克密封性较差,在染毒区作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首先要保证乘员的自身安全。

和毒气打交道,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这里,笔者还要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半个多世纪前,笔者在哈军工当学员时,在一次防化课上,教员要求学员带上防毒面具进毒气室“体会体会”,进入毒气室后,教员要求学员用手指将防毒面具嵌开一个小缝,能嗅到毒气的刺激性即可。其实,毒气室里施放的仅是刺激性的催泪剂,毒性低,浓度也较低。进毒气室前,教员一再强调,要把滤毒罐下面的塞子拔下,这样,染毒空气才能通过滤毒罐滤清为清洁空气,供人呼吸。可是,当时偏偏有一个“马大哈”学员,忘记了拔下塞子,进入毒气室后,憋得实在难受,不得不摘下防毒面具。结果,这名学员“大哭一场”,流泪不止……此事一时传为笑谈。

研制成功的XT-18防化坦克,战斗全重为5.9吨,乘员2人,主要武器仅保留了一挺7.62毫米机枪,动力装置为一台35马力的汽油机,最大速度为16千米/小时,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结构,装甲板较薄,仅能防步枪子弹的攻击。

XT-18防化坦克仅有少量装备苏联,未能大规模列装。

1932年期间,苏联军方在XT-18防化坦克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装,成就了苏联的第一批喷火坦克——OT-1喷火坦克。其特点是在T-18坦克的炮塔上,用火焰喷射器替代了原来的37毫米火炮制成。XT-18防化坦克和OT-I喷火坦克,可以说是“同族同宗”,不过,OT-1喷火坦克的装备数量也很少。

更上一层楼的CT坦克

毋庸置疑,XT-18防化坦克具有开创性,但是,由于其基础底盘的性能太差,发展潜力有限,致使XT-18防化坦克未能得到继续-发展。当苏联军方研制成功T-26轻型坦克之后,一种新型的防化坦克——XT-26防化坦克(CT坦克),便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根据苏联劳动国防委员会的要求,要以新型的T-26轻型坦克为底盘,重新设计成多功能的工兵坦克,即CT坦克。在这里,CT为俄文的缩写,意思为“工兵坦克”,如用英文来拼写,即为ST坦克。设计组长为格里高利·史密斯,所以,也有人称CT坦克为“史密斯”坦克。由于是以T-26轻型坦克为底盘,所以,也有人称之为XT-26防化坦克。不过,在俄文资料上,多数还是把XT-26防化坦克归类为CT坦克。

按照要求,GT坦克能够施放烟幕、对沾染地段实施消毒和清洗、喷射火焰,有的还能进行工程作业。放在原炮塔位置的两个容器(一个为600升,一个为400升)装洗消液、喷火燃料或烟幕剂,视任务而定。喷射的动力源还是压缩空气,原理还是高压气体引射原理。

CT坦克的一个新颖之处是,采用了集体防护装置,即超压式防护装置。这种防护装置,成为二战后的50年代之后,苏联T系列坦克的制式装备。在总体结构上的另一个特点是,保留了一个炮塔(机枪塔),而在另一个炮塔(机枪塔)的位置上放上了储液罐。

CT坦克的样车于1932年底研制成功,设计组长史密特获得了2500卢布的奖金,其他主要设计者也获得了500~1000卢布的奖金。生产出来的几辆CT坦克的样车,都在部队进行了进一步的试验。

CT坦克的样车,战斗全重约为9吨,乘员2人——车长和驾驶员。车长除了操纵武器射击外,还要负责施放洗消剂等作业。发动机和变速箱等没有变化,发动机的最大功率达到了90马力,最大速度也达到了30千米/小时以上,其机动性比起XT-18防化坦克要强得多。

化学武器范文5

60天的“进展”

2002年11月27日核查小组对位于巴格达的三个地点进行了突击检查。这是时隔四年后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的首次武器核查。

12月7日伊拉克向联合国递交一份长达1.2万页的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

12月27日伊拉克向核查小组递交一份有500多名曾参与伊武器研制计划的科学家名单。

2003年1月16日核查小组在巴格达以南约120公里的乌凯德弹药库发现12枚空化学弹头。同一天,核查小组对两名伊科学家在巴格达市内的住宅进行了搜查,发现了3000多页与核技术有关的文件。

1月19日监核会主席布利克斯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访问了巴格达,20日,签署了关于伊拉克进一步同联合国核查人员合作的10点声明。

1月27日布利克斯和巴拉迪向联合国提交了有关伊拉克武器核查的第一份实质性报告。

60天后……

2月4日核查小组在巴格达南部一军械库又发现一个空的化学武器弹头。

2月5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罗列了证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新证据。

2月7日核查小组在巴格达对伊科学家进行了单独问询调查。同一天,美国国务院宣布关闭美国设在波兰驻伊拉克大使馆的利益办事处(海湾战争后美国将自己在伊拉克的利益委托波兰使馆办理)。

2月10日伊拉克致函联合国监核会,宣布伊已经无条件同意核查人员在执行任务中使用包括美国U-2飞机、法制“幻影”及俄制“阿纳塔诺夫”在内的侦察机。同时表示,伊将尽快通过禁止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法律。

2月11日卡塔尔阿拉伯半岛电视台播出本・拉登的讲话录音。同一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参院预算委员会作证时说,“基地”组织与伊拉克是“伙伴关系”。

2月14日在世人瞩目下,布利克斯和巴拉迪向联合国提交了有关伊拉克武器核查的第二份报告。

80天后……

2月16日,核查小组检查了伊拉克境内至少12个可疑地点,查封了一批伊拉克“萨默德”导弹。

2月18日,安理会再次召开伊拉克问题公开辩论会。

化学武器范文6

当遇到有毒气泄漏时,向侧风或侧上风方向迅速撤离。毒气有自然界产生和人工制造两种;其中人工通过化学手段制造的毒气一般被用于军事目的,属于化学武器。

毒气是对生物体有害的气体的统称。有些毒气内所含的物质能够附着于红细胞,令红细胞的载氧量减低,愈多的毒气吸入,会使得红细胞的载氧量愈低。吸入过量的毒气可以令到人窒息,甚至死亡。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