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支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支教

大学生支教范文1

支教有利于实现学生高校社会三方共赢

大学生而言,支教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国情、民情,尤其加深对我国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认识,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他们通过克服支教过程中的困难,锤炼了意志品质,培养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支教中,大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支教还提升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

尤其是对于师范学生,支教能够加深他们对教师行业的理解,找到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明确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另外,支教对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教师技能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积累了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为他们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心系灾区”支教团和“晨鸽”支教团的师范生就表示,支教使他们思想上受到了洗礼、积累了经验、看到了不足、明确了方向,使他们乐于从教、善于从教,坚定了终身从教的决心。

就高等教育而言,支教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支教还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支教学生带回的最真实的基础教育现状信息,不但有助于高校深化服务基础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形成需求拉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支教密切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是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纽带。

就社会发展而言,大学生支教缓解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和数量不足的这一突出问题,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在落后地区传播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去新观念、新科技、国际眼光和开放思路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支教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在支教中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责任意识与精神,也影响了当地的群众,有助于公民意识和责任的提升。另外,大学生支教是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锻炼成长、建功立业的有效方式,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支教中锤炼自己要注意三个方面

支教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一项目的明确、意义深远的使命,也是一次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前期的充分准备、实施中的务实灵活和后期的反思总结都是确保支教工作顺利、有效的关键环节。

支教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为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大学生在开展支教活动之前,一是要调整自我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视自己、直面困难,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挫败感和心理落差,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支教工作。二是要对支教地和支教学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支教学校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并保持与支教地的沟通与协调,及时对支教计划予以修正和完善。三是要全面提升以教师技能为核心、以综合能力为保障的“支教技能”,包括努力完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工作相关知识储备,加强教师技能、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等训练,对可能遇见的困难和危险作出应急预案,做好身心调整、物质供给、权益维护的准备等。

支教中,注重实效,检验自我,积极融入地方教育事业。一是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要注重支教地学生品格的塑造、心理的疏导、学习动机的端正、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方法的养成;注重支教学校教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普及,并积极为支教学校的科学管理和长远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要不断检验、完善自我,虚心、广泛地汲取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完成由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角色转变。例如,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而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支教服务水平。三是大学生要明确支教工作是支教者、支教对象和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应当不断加强与支教地学生、支教学校、指导教师、母校及社会团体等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能够尽快地融入地方教育,搭建起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的桥梁。另外,大学生应该清楚支教是对当地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对当地教育教学实际予以尊重和配合。

支教后,积极总结反思,完善生涯规划,促进支教工作良性发展。支教结束后及时地总结和反思,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支教工作质量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总结和反思能够使大学生找到自身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对支教中问题的分析、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的探索等都将为今后的支教工作提供借鉴,而支教工作也正是在实践---反思总结---创新---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实现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成才的“双赢”。

高校如何在大学生支教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高等院校应找准自身在支教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高校具有科研人才密集、教学资源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等显著优势及学生众多、师资力量强大、对外联络便利等潜在优势,因此充分发挥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可以进一步务实有效地开展支教工作。归纳来看,高校可以是参与支教学生的支持者,从思想引导、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巩固支教工作的基础队伍。高校可以是服务实践地的协助者,做好支教学生与服务地的对接,为服务地提供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支持,保证支教服务长期、稳定进行。高校更可以是支教工作中的研究者,结合支教实践研究支教意义与作用,制定支教详尽规划与方案,推动支教工作在一定基础上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纵深方向发展。综上所述,高校以准确定位为依据,则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支教工作。

高等院校应完善支教学生的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好支教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支教观;做好支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基本从教能力;做好支教学生服务地社会环境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能力;鼓励支教学生深入一线实践调查,培养课题研究能力。在人才输送方面,加强输送管理,确保优秀支教人才出路广;保证输送质量,确保社会需求供给足。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高校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发挥自身作用,完善对支教学生的培养与输送体系,可以扎实推进支教工作稳步开展。

大学生支教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暑期支教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3-014-04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完成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可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政策的相对不完善性,使得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于是缓解这种不平衡性的“支教”活动应时而生。近年来,大学生支教活动得到迅速发展,参加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发展,支教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明显,如何解决大学生支教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大学生支教的总体效果,成为当前大学生支教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支教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对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等问题的研究上,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在大学生支教意义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页可以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颜凯、卢向阳在《大学生支教活动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2]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面,学者认为大学生支教团体缺乏必要教学技能和知识、资金短缺和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崔卫华、刘启霞在《The Disadvantages of College Students as Volunteers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on Summer Vacation》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支教形式主义严重;不利于教学客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教学客体掌握知识;增加了教学主客体、当地学校的经济负担。[3]在解决大学生支教问题对策方面,有学者认为解决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对支教活动的认识、建立激励措施、加强对支教活动的宣传等方面。王梦奇、柯文娣在《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对口支教温江区镇子试验学校》一文中指出,解决大学生支教存在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对支教的认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组织者应制定完整教学计划,提高支教质量;端正支教态度,建立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重视支教细节,积累前辈经验。[4]

通过对以往关于大学生支教文献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学者对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大学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做了比较透彻的思考和总结,但是关于大学生支教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学者选择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支教活动进行研究,而很少运用定量分析。其次,很少有学者对产生支教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等。

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得出大学生团体暑期支教的困境所在,找出困境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和自身经历,找出解决大学生暑期支教困境的方法,为以后暑期支教团队提供借鉴和经验。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文献法、访谈法为辅。笔者根据相关假设,设计出关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同学将问卷发放出去。笔者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100份,其中无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82%,符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通过运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比例严重失调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师范生只有7位,占总数的8.5%,而非师范生为75位,占总数的91.5%。表明,参加暑期支教的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比例严重失调。首先,大部分非师范生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教学实践,他们很难把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们的心理活动规律,结果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产生更坏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的支教队员不能和受教地学生保持适当的关系。为了能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们经常会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结果造成过分“亲密”,最终影响课堂纪律。调查结果显示,70.7%的非师范生认为自己的教学课堂有点乱。其次,受到资金、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限制,许多参加暑期支教的大学生没有经过相关教学培训。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的学生接受过培训,72%的人都没有接受过培训。而80.5%学生支教成员认为专门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暑期课程设置存在偏失

调查结果显示,暑假支教期间,有47.5%的学生教授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有52.5%的人教授兴趣课程和一些辅导课程。在暑期那里类课程讲授多一点好这一问题中,有74%的学生认为应该多教授兴趣课程和一些辅导课程。在中国,暑假一般被安排在七月和八月两个月份,据有关数据显示,这两个月期间的平均气温在20℃―30℃,在这样的气温下,学生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因此以放假的方式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受教地学生参加暑期支教活动已经侵占了一定得休息时间,如果再让他们学习学期中所教授的课程,那将可能得不偿失。

(三)参与支教次数少、时间短

支教时间问题主要包括支教次数问题和支教时间长度问题。

1.个人支教次数较少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9.8%的同学在参加一次暑期支教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参加。只有17.1%的学生参加过三次或者三次以上暑期支教。这样就造成受教地学生要不停的适应新的支教队员,以及他们的教课方式。同时也给支教经验的交流与传递造成障碍。“大学生志愿者支教人员的不固定和流动性问题,会造成大学生支教没有系统性,支教内容没有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大学生支教难以对学生产生稳定的持续的影响”。[5]

2.支教时间长度相对较短

调查结果显示,支教时间长度为一个月或者一个月以上的学生占43.9%,支教时间在一个月以下的学生就占总数的56.1%。而82.9%的学生认为,暑期支教时间应该在一个月或者一个月以上。暑期支教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支教的效果。“如果一次支教的活动周期就只有支教的那几天的话,那么短期支教的影响就要小得多了,对于当地的孩子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6]支教成员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支教,对当地环境要适应一段时间的,如果暑期支教时间过短,当支教学生刚适应那里的环境,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时支教活动已接近尾声,势必会影响支教活动的整体效果。

(四)支教团队经费短缺

由于暑期支教的短期性,大部分暑期支教团体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周围的一些同学组织起来,或者通过互联网临时组成的支教团队,这两者占总数的73.2%。而正式的由学校或政府组织的暑期支教团队非常少,仅占总数的26.8%。这样,经费问题就成为暑期支教团队的又一重要问题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有37.8%支教团队的经费是由队员自主承担,由大学生所在学校承担大部分的占总数的35.4%。由于受时间、经历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中国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费大部分还是由家长提供,很少有学生靠自己打工赚钱维生。大学生做暑期支教活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不能把做有意义事情的负担加在父母身上。

(五)沟通存在障碍

沟通问题是暑期支教团队活动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主要包括支教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支教成员与受教地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以及支教团队之间的沟通问题。

1.支教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

支教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往届支教成员与下一届支教成员的交流不通畅。调查结果显示,17.1%的学生表示,往届成员完全没有向他们讲解受教地的情况,也没有向他们传授支教经验和感想,67.1%的学生表示往届成员只向他们讲解了一些,但是不全面。仅有15.9%的学生表示往届成员向他们讲解的很清楚。其次,支教成员总结不及时、不全面。调查结果现显示,46.3%的支教队员做了比较详细的总结,52.4%的支教队员只做了简单的总结,并且没有形成文字资料给与保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届成员对受教地的了解以及支教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再次,支教过程中的沟通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虽然参加暑期支教的成员在去支教地之前做过一些教案,但是由于很难把握受教地学生的特点、水平和需要,这些教案可能不适合受教地学生的需要。而在访谈中发现,有一些支教团队的成员在支教过程中很少有课程方面的交流,只是各自关注自己所教的课程,而很少和其他成员交流。

2.支教成员与受教地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支教成员与受教地教师之间的沟通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0.2%的支教成员和受教地教师有沟通,而59.8%的支教成员都没有或者很少。不言而喻,受教地教师是最了解他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如果支教成员能够和受教地教师支教有很好的交流,那将非常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提高支教活动的效率。同时,受教地的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供支教成员学习借鉴,这将非常有利于支教成员的成长。

在支教成员与受教地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6.9%的成员一直和受教地的学生保持联系,而53.1%的成员只在支教完成之后初期与受教地学生有联系,而之后就不再联系了。这样可能会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访谈中发现,有一些大学生在暑期支教的时候向学生许诺将回来看他们或者带他们出去玩,结果却不了了之,这可能会给孩子们的童年造成一定的创伤。

3.支教团队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支教团队之间的沟通方面,大学各高校之间,高校中各院系之间支教队伍沟通交流较少,没有形成合作共建的局面。[7]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支教团队是“各自为战”,和其他的支教团队之间少有联系。因此,就造成了当今社会对暑期支教团队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很少得到学校、企业给与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这对于支教团队的后期发展与壮大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策思考

(一)大学生层面

1.科学安排暑期支教成员和时间

在科学安排暑期支教成员方面,第一、要做好的是成员招募工作;第二、合理分配暑期支教成员。

(1)要做好的是成员招募工作。可以说,支教成员的质量,决定着支教活动的成败。笔者认为,在招募暑期支教成员的时候,需要注意三点。首先,志愿者招募工作应以提前开始为好。暑期支教工作最好在大学第二学期开始的时候进行,在三月能够确定招聘名单,然后开始培训、备课等工作。因为时间越充足,暑期支教准备工作可能就做得越完善。其次,尽量使男女生比例保持平衡。男生胆大,女生细心,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同时男生对于女生来讲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男女生保持恰当的比例,有利于暑期支教的安全开展;最后,支教团队里最好有师范生。师范生比较全面地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具有相关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为其他非师范生做相应指导和示范,提高支教前的备课效果。

(2)合理分配支教成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支教成员只做过一次支教活动,做过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只占少数。一方面,这会影响支教经验向下一届的传承;另一方面,受教地的学生必须一次次的适应新的面孔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支教团队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尽量招募那些愿意参加两届或者两届以上的成员。下一届的支教活动可以由一半往届成员和一半新招募的成员组成,由往届成员带领新成员,这样可以相对减少支教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2.合理安排暑期支教课程

暑期本应该是学生休息、放松的时候,如果在暑期还让学生上大量的基础课程,那就有悖于国家目前大力提倡实施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暑期支教活动以兴趣课程为主,有针对性的进行基础课程教学。首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受教地的学生一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事物,大学生的到来可以为他们带来新鲜的知识与课程。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过音乐、美术、体育等兴趣课程,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将这些课程教授于他们,同时也可以向他们传授一些环保、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养成良好习惯。“大学生支教一般会选择偏远落后的农村、山区,那里教育资源匮乏,最要害的是师资力量弱,学生平日接触的是‘应试教育’,大学生下乡把音、体、美、史等‘副科’带到山区,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同时还有社会上的潮流知识,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那里孩子们的落伍距离。不但有利于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及早发现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给予培养,这对孩子们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8]其次,支教成员可以根据受教地的实际情况,教授基础课程。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英语教师,几乎一个月从镇上请一位英语老师来为学生们上课,并且还要给很高的报酬。支教大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适当的安排英语课程,弥补孩子们在英语方面的缺失。

3.加强团队内外沟通与合作

(1)加强团队内部沟通与合作

沟通,在一个团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团队内部沟通工作,关乎着团队的质量和未来。“事实上,正式支教之前的培训以及经验交流能够使志愿者了解到他们在支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做好一些必要的物资和心理准备,并且新老志愿者的交流往往可以帮助志愿者对于即将支教地点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为他们日后迅速的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这个环节对于一次成功的短期支教活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9]首先,支教成员在支教中和支教完成后,一定要做详细的总结。一方面有利于自己对工作的反思和改进;另一方面,他们的这些总结有利于下一届的成员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支教工作的质量。其次,往届支教成员一定要和新一届成员有充分的交流,向他们介绍受教地的基本情况、学生们的特点和需要、自己在支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认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最后,往届支教团队可以选择暑期表现相当优秀的成员,为新一届的支教成员做相关支教培训。

(2)加强团队与受教地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大学生在开展暑期支教之前,对受教地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是有效地开展暑期支教活动的关键一步。因此,大学生支教团队在暑期到来之前,要和受教地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受教地以及受教地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向团队成员传达清楚。这样,支教团队才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并根据受教地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暑期支教的效果。

(3)加强团队之间沟通与合作

现在的暑期支教团队,一般都是各自为战,很少和其他支教团队之间有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支教效应,使得暑期支教的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也很少有社会组织给予资金或者物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团队之间的经验和教训无法相互借鉴和吸收,无法很好的完善支教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支教团队可以很快的在网络上联系到支教团队,他们可以组成一起,利用规模效应去寻求赞助和支持,同时也可以进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

(二)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主要包括大学生所在学校和受教地学校。

1.高校应建立暑期支教基地,并给与资金支持

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要能真正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切合大学生志愿者的需要,取得效益最大化,这不光靠打学生自身的努力,还要依托学校的支持[10]。高校是由国家出资开办的公益性政府组织,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服务。大学生参加暑期支教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可以提高大学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应该拿出最大的诚意来帮助大学生支教团队。

(1)建立暑期支教基地

为了弥补暑期支教时间短、支教效果不明显的不足,大学生所在学校或院系可以与受教地学校联合建立暑期支教基地,通过暑期支教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来弥补暑期支教时简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支教团队更有组织性,支教活动更有系统性;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支教团队的影响力,为以后支教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社会实践要真正做到长期有效、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11]”

(2)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资金支持

资金问题是大学生支教组织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支教活动很有可能无法继续下去。调查过程中发现,支教团队在暑期支教过程中的开销,大部分都在一万元左右,这个数字对于高校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于大部分支教团队的分散性和自发组织性,很少有高校设立暑期支教专项资金,这就为暑期支教的延续性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暑期支教活动的有效进行,高校应该设立暑期支教专项资金,由专门人员来监督发放。给与那些计划完整、可行的暑期支教团队以充足的资金保障。

大学生支教范文3

时间:XX年7月

地点:新乡市牧野区尚村

由于教育资源在空间地域上分配的不均衡,广大农村地区普遍面临这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作为一名当代有为大学生,我们是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一代人,我们有义务对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进行义务支援,使爱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为此,从7月8日起,河南师范大学“农业生态文化调研服务”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新乡市牧野区尚村,展开为期10天的义务支教活动,辅导村里的孩子学习功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实践队员为村里的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课程,包括博大精深的国学启蒙、妙趣横生的励志故事、新颖独特的课程活动等。通过丰 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向小朋友们讲解各种知识,寓教于乐,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随后,队员们还学生们为举办了一系列例如“照镜子”、“抢凳子”、“信任背摔”等素质拓展活动,把同学们分成不同小组,在实践队队员的带领下进行比赛。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参加,在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并且积极配合伙伴完成任务。最后,我们还奖励给那些取得胜利的同学一些铅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孩子们逐渐会养成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相信这10天的支教生活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支教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农村小学教育;贵安新区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农村教育发展[1]。我国出台了“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文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进行教育支援。贵阳市花溪大学城部分学校学生响应号召,利用课余时间,到大学城附近的贵安新区党武乡农村小学进行支教。随着支教活动开展的次数增多,在支教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凸显[2],本文试以贵安新区党武乡为例研究大学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探讨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大学生支教进一步的发展建言献策[3,4],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小学教育。

1贵安新区党武乡支教现状

1.1贵安新区党武乡农村小学现状

目前党武乡共五所小学,合1066名学生,每个小学均有18个教师,平均师生比8.4%。在教学方面,党武乡的小学主要是以抓主科为主,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英语老师,党武乡部分小学存在英语课程少,英语成绩落后等现象。对于音乐、体育和美术等这些“副科”,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没有相关专业教师,这些科目在学校实际开展效果十分不理想。

1.2花溪大学城支教现状

花溪大学城位于贵阳市西南部,由贵州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组成,目前约有数万余名师生。在贵安新区党武乡内开展支教活动的有贵州师范大学“黔爱行”支教团和贵州师范大学“三农学社”这两支队伍,据统计共有176名支教志愿者,在党武乡中心完小、党武乡民族小学和翁岗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支教课程多为音乐、舞蹈、美术和体育等兴趣爱好类课程。由于励志小学和圣泉小学位置偏远,并且尚未和花溪大学城通车,因此没有支教队伍来到这里。

2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个体方面

学生自律性差,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其次,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音乐、美术等支教科目不重要,在课堂上集中不了精神,学习效果较差。

2.2小学方面

小学教师和支教大学生的联系较少;小学的基础设施和教环境比较落后。对于习惯多媒体教学的大学生,有限的教学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3支教大学生方面

支教大学生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因此教学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不足。大学生在支教之后会发现支教和他们期望中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部分支教大学生的工作热情锐减,工作积极性下降。

2.4支教组织方面

支教组织频繁更换支教大学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支教组织培训的次数较少,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在管理上缺乏对支教大学生的激励机制,缺少对大学生支教的跟踪评估,无法及时解决支教中存在的问题。支教组织所属学校对支教活动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宣传力度不够。

3大学生支教对贵安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显示,小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的占70.2%,有提升的占19.2%,无提升的占10.5%;爱好特长有明显提升的占74.8%,有提升的占16%,无提升的占9.1%;心理健康方面有明显提升的占51%,有提升的占40.1%,无提升的占8.9%;表达交流能力有明显提升的占52.3%,有提升的占38.5%,无提升的占9.2%;但在学习成绩方面,无提升的占76.5%,由此可见,大学生支教对贵安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总体是成好的态势的,尤其在学生兴趣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校教师资源短缺等方面起到积极贡献作用。

3.1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兴趣爱好

小学生是支教最直接的受益者,经过筛选和培训的大学生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支教大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传授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电脑操作等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2积极干预辅导,关注心理健康

支教大学生对部分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状况进行调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其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定期开展有益于小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表达交流能力。

3.3缓解师资短缺,提升教学技能

大学生支教大大缓解了当地小学师资紧缺的现状,使得农村小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充分开设起来。除此之外,支教大学生还在课余帮助小学教师培训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

3.4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

支教大学依托大学城平台,组织募捐和义卖,筹集资金,给小学捐赠了大量图书资源和体育器材,充实了小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教学资源。另外,支教大学生还定期更新学校展板,既改善了学校环境,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

3.5改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发展

支教大学生通过宣讲和走访,向小学生家长传播了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大学生支教活动起到了一个联系纽带的作用,使得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之间的联系增强,充分发挥了高校为地方谋发展的作用,推动了当地的教育发展。

3.6经验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支教大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不足,使他们在支教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有一些支教大学生掌控不住课堂纪律。其次,支教大学生的流动性和不固定性,有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4解决措施

4.1支教大学生方面

支教大学生应转变观念,用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来武装自己的基础知识,用细心、信心、耐心、恒心看来对待学生成长成才,用实际教学效果来证实自己综合素质,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和自己不断成长。

4.2支教组织方面

一是支教组织单位应对支教大学生有基本的了解,建立包括支教学生的专业、特长、兴趣等方面的数据库,然后根据支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支教安排,以确保支教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二是定期开展包括教学技巧、课堂管理、备课和学生管理在内的教学技能培训。三是通过激励机制,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支教活动,提高支教积极性。

4.3小学方面

组织教师经常和支教大学生开展交流,一方面,支教大学生可以带给小学教师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可以给支教大学生传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弥补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小学教师和领导方面应当增强对支教的重视,组织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对支教大学生进行培训。支教大学生作为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探讨大学生支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在支教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支教大学生、支教组织者和小学师生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杜玉梅.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2010,(5):27-28.

[2]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9.

[3]陈艳芳,唐思晶,曾顺保等.大学生支教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2016,(5):83-84.

大学生支教范文5

暑假开始前,我就通过家里父母的关系,找到一份实习的工作,因为我学习的是师范专业,我想到学校去实习,但是暑期期间,所有的中小学都已经放假,我之后等到他们开学以后,再去给他们讲课,所以在大学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去报到,而是向学校请假,推迟一段时间再去,以便更好的参加我的教育实习。

一、浓浓的乡情

带着几年土洋结合的城市韵味,我回到了可爱的家乡——沟沿镇。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小镇的人依旧,陌生的是楼群马路的兴起。我闻着青草、泥土、河水混合的气息,望着茫茫的芦苇荡,金黄色的稻穗,一种难以割舍的心情涌上心头!

这次回来,我是作为一名师专的实习生而来的。此刻的心情啊,既神圣又忧虑。神圣的是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忧虑的是自己的业务素质能否挑起父老乡亲们所托的重任呢?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情我迈入了母校——沟沿中学的大门。

沟沿中学已非昔日我所读书的一中了,而是由原来的一中和二中于90年合并而成的。四层高的教学大楼矗立于金黄色的稻田之中,好一派乡村中学的气派呀!这所中学的升学情况在全市也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由91年34名,92年51名,93年57名,直到94年88名!我深深感到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月29日早7点,我准时到了学校。校长和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介绍了一些学校的情况。面对全校1500多名质朴,为了不辜负家乡父老的厚望,我暗下决心:站一天岗,就放好一天哨!

二、艰难的跋涉

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的,生活现实总是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周围一些老师的消极情绪却如泼来一瓢冷水:“下雨天就别来了!”“不来也没什么关系,只要听课来了,安排一节算啦!”“怎么你还天天坚持呀!”诸如此类的话不胜枚举。起初,我还真有点儿灰心失望。不过,他细想一想,也难怪这些老师!社会上流行一种混世哲学,何况又不是正式教师,实习而已。即使正式教师也未必如此吧!加之上届实习生的不良影响,给老师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由于难耐的凄凉,无事可做,又缺乏独立工作能力和自觉性,还真有受此影响的。9月9日,雨,静静的办公室只剩下我一人。说句实在话,我感到无聊极了。望着窗外带有寒气的毛毛细雨,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立笼罩着我。随手拿起一本散文集《路在脚下》看了起来,渐渐地,我忘了一切,我感受到了孤独的喜悦,细细品味着这有情趣的生活。其实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热爱生活,细心体会,生命就会折射出七彩的光环。不是吗?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自我考验机会呀!我重新实习报告网 shixi.exam8/鼓起了勇气,早来晚走,清扫办公室,不是用嘴,而是用手;不是一天,而是天天;加之我的勤学好问,终于赢得了老师们的赞叹!教研组的几名年轻教师也不攀比了,而且主动打扫卫生,帮助别的老师批改作业。我得到了我的指导老师李老师的热情帮助,她是一名富有经验的青年女教师,她并未急于让我听课,而是先向我介绍了学校、年组以及班级的情况,让我先熟悉一下环境,以便适应新的生活。然后她又具体耐心地指导我该如何备课、上课,我明白了自己所学的一点儿知识是远远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于是,我虚心向李老师请教,并经常向教研组的老师征求意见,为我试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支教范文6

近年来随着支教活动的日益火热,社会各界的关注不断增加,据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对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其中仅有2%的学生有过去偏远地区支教的经历、15%的学生有要去偏远地区支教的打算、而约有61%的学生支持偏远地区支教这一活动却不曾有过此打算、还有22%的同学不支持支教这一举措。

据调查显示,持支持态度的人数与持反对态度的人相差无几。我们对此提出疑问,那么大学生去偏远地区支教究竟有何弊益呢?

相关专业人士指出大学生到偏远地区支教主要有以下几点益处:

1.中国各地青少年受教育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区的孩子可以享受高等教育,而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受教育的环境差,文化水平低,使他们很难融入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社会福利意识低,法律意识低,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多方面的问题,会使他们选择拒绝接触外界社会,继续生活在偏远地区,他们的子女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也有一部分人会继续留在发达城市工作,但是他们基本从事体力劳动,而且工地低,勉强维持生计。少部分人会因为压力过大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金钱,造成犯罪。还有人会仇恨社会,报复社会,赞成严重影响。因此大学生去往偏远地区支教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上问题。使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大学生带去新知识、新思想,注入新鲜的血液。不仅可以为他们走出贫穷和愚昧奠定基础,增加了就业的方向,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还可以加快社会走向和谐的步伐。

2.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物质生活优渥,精神生活丰富,往往养成他们好逸恶劳的恶习,不愿自己争取奋斗,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张口要的东西就一定会得到,过于依赖父母。而偏远地区贫苦的生活环境则可以使那些大学生得到锻炼,从而正视、反思以前优越的生活,更加热爱生活,提高自身的素质,奉献社会。

3.大学生在发达城市的生活方式是高速、快捷的。但是偏远地区则相对封闭落后,前去支教的大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城市的先进的物质和文化,提高生活水平。减小两地的差异。

4.并且有些偏远地区认为社会已经无视他们的存在,不重视他们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如果有大学生去支教,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希望,恢复对社会的信任感。

5.教育是有影响力的,当一些山区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后,希望可以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在他们完成学业后,会有更多的孩子希望回到他们的家乡,凭借自己的力量来为家乡带来变化。由此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改善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

在支教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一些弊端也凸显出来。

1.大量的有志青年选择前去偏远地区支教,带来了知识、能力,而他们所学习到的高端知识在偏远地区却得不到施展的空间,真正的才华没有展露的机会,白白浪费。而且人才的大量流失减缓了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使“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对一些科研领域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2.一些偏远地区还维持着古老的生活习俗,与大学生的开放、前卫思想大相径庭。偏远地区的人由于长期不与外界接触,思想顽固不化,抵触新生事物,而大学生难免心高气傲,坚持自己,因此冲突不可避免,对大学生的安全产生威胁。

3.偏远地区的恶劣环境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大学生能去支教可谓勇气可嘉。但是恶劣的环境,严酷的生活条件,极其微薄的工资,使他们的生活变得艰难。自己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支教对自身婚姻生活的影响,当地群众的排斥、抵触等问题都令他们苦不堪言,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蒙受阴影,久久难以愈合。而他们的遭遇也动摇了其他准备支教大学生的决心,减少支教人数,产生不良的影响。

4.绝大多数大学生支教时间都是一至两年,支教过后他们还是会回到原来生活的环境,前后生活条件的差距和支教期间生活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与社会脱节。对大学生的后期生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5.大学生到偏远地区支教,通常时间都不会很长,这段期间大学生会和当地的居民以及学生们建立很好的感情基础,但支教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城市中,这样的情况会使山区的孩子们更加缺乏安全感,觉得又没有人关心照顾他们,并且再适应下一位新老师也需要一段的心理准备,这样的反反复复的变化反而使孩子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对待老师以及学习更加缺乏信心,本希望可以给他们带去更多的知识结果却适得其反。

上一篇文言文名句

下一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