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哲学与人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范文1

为什么要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探讨人生呢?这是因为哲学思维是一种可以把握人生智慧的思维。哈佛大学流行一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不在于他的知识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这句名言是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陆登庭说的,它明确地表明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是指导人们过美好生活的艺术,它不仅能帮助我们锻炼和发展思维,而且还能丰富和提高我们的境界。哲人冯友兰说:“哲学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寻根究底,把握真我,提升境界。

哲学思维有很多类型,我认为与增进人生智慧相关的哲学思维主要有反思思维和语境思维。下面分别从反思思维与人生智慧,以及语境思维与人生境界的角度加以谈论。

一、反思思维与人生智慧

(一)反思思维

反思思维是一种高品质的哲学思维。在问题的解答上,直觉思维是直接的、迅速的和自发的,它与有意识的思虑无关,只需较少的注意力。与此不同,反思思维是对思想的思想,是反复的思考,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与有意识的思虑相联,要求注意力集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善于反思的人通常会反问自己的直觉,而不是简单地信赖由直觉获得的答案。反思思维是一种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强的人,能深谋远虑,遇事三思而后行:他能避免急功近利,杜绝肆意妄为;他能防止头脑发热,减少意气用事;他能战胜独断专行,远离专横跋扈。研究表明:善于反思的人记忆力更强、反应速度更快、更难上当受骗,更会赚钱、寿命更长。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活了98岁;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活了102岁,都是明证。反思能力越强,越能深思熟虑,通常而言,哲学家比普遍人更能深思熟虑。哲学家爱追问形而上的问题,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擅长在常人无怀疑处怀疑,这些都是深思熟虑的表现。深思熟虑是哲学家共有的气质,哲学家是一群“密涅瓦的猫头鹰”。

实验证明,受过哲学本科教育的人的反思能力是没有受过哲学教育的人的2倍以上;受过哲学研究生教育的人的反思能力,是没有受过哲学教育的人的3倍。这表明,哲学教育有助于反思能力的提高。

(二)人之为人

哲学因其对人生不断反思,是使人成为人的一门学问,其旨趣在于教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做一个圣人,如何做一个完美的人。对于哲学的这种作用,先哲已有论述。梁启超曾说:“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是什么关系?”冯友兰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贺麟明确地说:“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

中国哲学乐于思索人生,外国哲学也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在多年的外国哲学教学中,我最赞许的三个观点是:“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不值得过”“认识你自己”“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三个人生信条都与反思思维直接有关。

大哲苏格拉底曾主张“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不值得过”,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反思生活。在我看来,人是有理性的,对于生活要有所反思,有所规划,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行尸走肉。“宁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不做快乐的猪”,这是哲学反思的要求。

思考人生、规划人生,必须建立在“认识你自己”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倡导:“认识你自己”;耶稣诘问:“失去本真自我,赢得整个世界又有何益”;莎士比亚强调:“最重要的是:成为本真的你。”那么,如何认识真正的我们呢?我认为,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保尔・柯察金的“回首往事”+海伦・凯勒的“假如…”,就是最好的认识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假定:你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面对着死亡,那么,你会如何看待你的一生?你将如何过好剩下的日子?当你站在人生的终点回首往事时,你会认为自己逝去的年华是在虚度因而悔恨吗?你会认为自己即将消逝的一生碌碌无为,因而羞耻吗?或者,你会认为自己这一生充实、有意义、没有白活吗?等等。这种方法需要借用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设想,不断进行思想实验。假如你只有3天寿命了,你最想做的3件事是什么?假如你只有3个月的寿命了,你最想做的3件事是什么?假如……?假如你只有60年寿命了,你最想做的3件事是什么?通过这种思想实验,你可能发现你真正需要什么,并因而把握真正的自我,把握人生的真谛。

在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荷兰哲学家是斯宾诺莎。他以道德高尚著称于世,罗素称赞他“是人格最高尚、最受人爱戴的伟大哲学家”,“就伦理道德而言,他是至高无上的”。斯宾诺莎提出过“从永恒的观点来看”的人生信条,“从长远的观点看”是我对斯宾诺莎观点的改写。在我看来,凡夫俗子是难以谈论“永恒”的,但可谈论“长远”。从长远的观点反思人生,就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也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当人生遭遇“少年无名师”“中年无贤妻”“老年无子嗣”“终时无好名”之类的憾事时,从长远的观点看,并非世界末日来临,不必灰心丧气,无需怨天尤人;当人生面对“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类的幸事时,从长远的观点看,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

二、语境思维与人生境界

哲学与人生范文2

1、教师提供试题,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作答,于17周随堂测试并上交。

2、要求:

(1)以个人为单位,不得互相讨论或者是使用手机,实行开卷测试;

(2)完成时间为40分钟;

(3)要求字迹工整、条理清楚、认真答题;

(4)卷面成绩60分及以上视为合格;

附1:考试题目: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姓名: 分数:

一、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

1、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外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

3、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

4、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

5、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 )

6、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两个特性。( )

7、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联想思维。( )

8、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9、感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0、辩证逻辑思维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几种思维方法。( )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10分)

2、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分别是什么?(10分)

3、实践的含义。(10分)

三、解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理想按内容和性质可划分为?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30分)

附2:评分标准

姓名

平时成绩(40%)

考试成绩(60%)

哲学与人生范文3

【关键词】中职;哲学与人生;生命

生命教育在人生征途中是一种必修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中,是人生舞台的生命流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尊重和珍惜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碰触到人性中最为柔软的一面。在中职课程改革创新方面,也不失一项大胆实践的壮举,对提高《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教学魅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正确认识自己,量力而行定目标

哲学观强调物质先于意识,是首要的决定因素,物质是客观世界的载体,人要改造世界,必须要认识世界,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个体的行动目标。在中职课堂中讲授相关知识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思想,教育学生要想使人生出彩,必须要咬定“实际”不放松。第一,认真分析自身实际,定“蹦起来、够得着”的目标,使个人能力和目标选择平衡角力;第二,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使人生选择和社会发展相链接;第三,能适时把握机遇,及时作出选择,扶正自己命运的方向盘。

二、用“一分为二”观看问题,端正人生态度

世界是各个事物的“毛细血管”编制的大平台,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协同一起发展的形态展示,也有矛盾互为穿插的样貌披露,事物之间在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彼此偎依、浑然一体。在实际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深入体味辩证法的方法论精髓,掌握其核心要义,让学生学会正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恰如其分的处理好分布在生活中各个角落的矛盾和难题,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

1.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剖析问题,巧手织就和谐关系网,展现阳光心态

让学生认识并重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善于拨弄关系之弦,奏响事物联系主旋律,指导人际关系向“乐善”之路铺展。事物之间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人际关系作为萦绕在我们周边的重要联系网络,对个人发展举足轻重。在人际交往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相处之道,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平等待人等诸多开展和优化人际关系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多多引其精髓,遍撒学生心田,让真善美在学生心间茁壮成长。

2.教育学生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挫折和失败

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幻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前进与掣肘相互平衡的产物,人生是处在曲折中的发展,是动态美的立体呈现。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可能永远是顺境,顺境也是在如影随形,当你在顺境中沾沾自喜、对酒当歌时,逆境已经在为你布置好了陷阱,在顺境中“乐极”之时,就是逆境之始,在逆境中悲哀惆怅、孤独愤懑时,只要不失进取之心,定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启发学生将发展观用顺境和逆境做道具,进行提炼、浓缩,阐述顺境和逆境的相互转化正是事物发展的结果,逆境是磨练意志的“角斗场”,顺境是使意志蜕化的“后宫”,最后教育学生要用积极理智的心态去对待顺境之美和逆境之殇。

3.左手握“矛”,右手拿“盾”,用矛盾解析人生,用矛盾面对人生

矛盾存在于世界万事万物中,是推动世界发展和变化的助推器,没有矛盾存在就不会有事物发展、世界变化。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要树立发展观必须要领会矛盾论,人生发展离不开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引导学生把握事物整体,透过现象看本质,切不可想当然将问题偏而处之、简而化之,要准确分析事物内在的矛盾。

三、坚持走“实践与认知相互统一、和谐发展”之路,锻造人生发展利器

人生漫漫,如何在迢迢征程中大放异彩、令人瞩目,做出骄人成绩,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步入人生之路应面对的首要问题。如何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中进行此内容渗透,达到启智人生、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入点。教师可以借助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从人生理想入手,进而引发学生对理想实现更为广泛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搞清实践和认知的辨证关系,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到生活实践中分析是与非、对与错,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进一步发掘人生的真谛,提高学生知行统一、善于进取的能力。

总之,在中职政治教学中,把生命教育的支流汇入到整个中职政治教学体系的大河中,让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中领略生命的奇景,让生命教育成为中职政治课堂的璀璨明星,是每一位政治教师推动中职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发展意识,造就现代工业“蓝领”的必有之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哲学观的先导元素,要把学生引到正确的发展轨道,必须首先要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度化,教育他们珍惜生命、健康为重,以健全的身体、高昂的干劲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参考文献:

哲学与人生范文4

关键词:职业高中;钻研教材;学习爱好

德育作为职业高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和利用十分关键。结合当前职业高中的德育实际,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就要利用好《哲学与人生》教材,其中不但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而且要正确掌握学情、激发学习爱好,还要精心设计备课、认真组织考查,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授教养。因此,对《哲学与人生》教材的利用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实现,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提高职业高中德育的整体质量。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结合职业高中德育实际,要想利用好《哲学与人生》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并认真备课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钻研《哲学与人生》教材

在职业高中德育中,《哲学与人生》作为重要的教材,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的内容,并抓住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才能为职业高中德育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认真钻研《哲学与人生》教材,对职业高中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2.把握《哲学与人生》教材的特点

《哲学与人生》作为职业高中德育的主要教材,对职高学生有着良好的启发作用,通过必要的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可以重塑职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高职业高中德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围绕《哲学与人生》教材认真备课

二、正确掌握学情,激发学习爱好

在职业高中德育工作中,要想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除了要做好备课工作之外,还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爱好,达到巧妙利用《哲学与人生》教材的目的。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基于职高德育实际,在选定了《哲学与人生》教材之后,只有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内容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提高教学效果。

2.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职高德育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具体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为了突出职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需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3.把握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功课,认真组织考查

结合《哲学与人生》教材的内容及实际特点,要想提高职业高中德育工作的效果,就要做到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功课并认真组织考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哲学与人生》教材精心设计课程

选择《哲学与人生》作为教材之后,需要根据职高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德育得到有效开展,实现对《哲学与人生》教材的有效利用。

2.把握学生特点,围绕《哲学与人生》设置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应对学生的特点有准确的把握,并根据《哲学与人生》教材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保证职业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对德育教学特点的把握,组织对教学结果的考查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授教养

基于职业高中德育实际以及职业高中学生的现实素质,即使合理选择了《哲学与人生》教材,也要将课后辅导工作作为重要补充,留意分层教授教养。从职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来看,受到职业高中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单纯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授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只有在课堂教学之外,根据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积极留意分层教授教养,保证职业高中德育工作能够在《哲学与人生》教材的辅助下,使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重点开展课后辅导工作,并做到留意分层教授教养,对提高职业高中德育质量和推动职业高中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所以,教师应认识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机遇和困难,并做好教材选择和教学调整。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14(2).

[2]王实玲.《生活与哲学》教学探讨[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1).

[3]鲁双喜.《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原则[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8).

[4]尚翼翔.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空白艺术[J].宁夏教育,2014(3).

哲学与人生范文5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从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四)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体会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糟粕,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因此,有人曾质疑:21世纪,我们还需要接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其中有很多精华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给予它们新的理解,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对现实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细细品味,仍然会获得很多感悟,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的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受到冲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西方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很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放松了自己,对未来

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网、恋爱上,白白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取得荣誉,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将自己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人修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充实。在儒家看来,人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此就要努力充实个人的学识和涵养。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认为,人无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贫本文由收集整理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道家哲学认为,虚假的名誉会给人带来伤害,庄子认为:“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行与能力相适应,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

(二)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在义利问题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在义利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又当如何去抉择呢?当前,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误入传销组织,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道义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贵皆烟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认为应当去掉过分的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庄子反对争利,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必要时,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当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这无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但是进入大学以后,远离父母,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如果还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的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努力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凡事多做换位思考,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的实践,倡导言行一致,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

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某些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表现,如在考试时违反考试纪律,与人交往时不讲诚信,面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使人们在心中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如此不讲道德吗?”

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愤图强、恪守诚信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入人心。

哲学与人生范文6

关键词:休闲体育;价值认识;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3-0052-04

Abstract:The literature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leisure, sports, leisure sports and the future of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research. That: leisure and sport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ulture, life extension and balance needs of sports; Sports and Leisure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interaction; leisure activities, the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 needs; human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value of leisure sports Recognizing similarities. China′s future sports development will reflect the following trends: Sports Leisure will driv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e future of sports will achieve from the "From tools to toys," the changesFurther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leisure sports; China′s leisure sports subjects and will be further refined, leisure sports professional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Key words: leisure sports; value of knowledge; future direction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始终有休闲娱乐行为的存在,这种行为是上古人类的本能,同时也体现了人类的本性需求和自我调节。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地球的主宰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逐步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追求建立良好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因此休闲运动成为人们消除疲劳排解压力的主要手段,体育作为大众休闲的主要方式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于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的认识不尽相同,关于休闲体育的论述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怀着愉悦的心境,以一定的身体活动为手段并获得某种心理体验为目的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1]。关于体育休闲的论述为:体育休闲是人们在闲暇的时间内,以体育为途径或载体,为达到娱乐、消遣、刺激和宣泄等多种目的,获取直接的生理或者心理的满足而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休闲活动[2]。虽然二者的概念定义不同,但是其本质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消除疲劳调节平衡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滋养。今天,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和益处外,也同时带来的是人的物化与自由的丧失、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德行的泯灭。因此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以及健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休闲体育的重视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1 休闲与体育的哲学解读

1.1 生命的延续和平衡需要体育运动

众所周知哲学的根本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问题。哲学也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不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形式和条件,也是生命存在、发展的形式和条件。生命既是自然界物质运动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界一种客观的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的蛋白质核酸生物大分子体系,也就是生命运动形式的物质承担者。生命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和自我调节过程也就是生命运动的过程,对于生命来说运动是绝对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离不开运动[3]。恩格斯说“物体的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在活的机体中我们看到一切最小的部分和较大的器官的继续不断运动,这种运动在正常的生活时期是以整个肌体的持续平衡为其结果,然而又经常处在运动之中,这是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 这说明我们说生命在于运动绝不是否定相对静止,生命运动的形式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也进一步说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平衡和稳定状态的出现是运动调解的结果,是通过不断的矛盾斗争中实现的,也是相对静止平衡与运动的相对统一。人体也同样是一个静态体与动态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说人体是一个静态体是因为人体的生理结构包括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皮肤和神经系统等等是相对的表现一定的静态;说人体是一个动态体是因为人体的机能生理机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体育运动正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和发展人体的。作为人体的自身运动――体育运动来说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之一。

远古时代的先贤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体育运动,作为人们认识体育运动的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现象的哲学,它既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说他是辩证唯物的是把体育运动看作是唯物的,是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辩证的,即揭示体育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体育科学观,即揭示体育运动和体育科学的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把体育各门科学的共同性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揭示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近年来,科学家从人的生物、生理、心理、脑化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和角度对体育和休闲活动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包括体育在内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的成分,体育和游戏除了具有长期的益处外还具有一些直接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效果,合理的参与体育运动与休闲活动无论是对于人的个体性、群体性和社会活动都能够使人的精神活动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在紧张的生活和社会压力中达到消除和排解疲劳的目的。美国学者曾以其国内的100万中老年为研究对象,对其日常运动程度和死亡率的关系做过调查,方法是把45岁以上的人按年龄分为9个组,然后再按平时的运动程度分为四个组。得到的结果是:45-49岁年龄组内平时经常锻炼的小组,年死亡率为0.23%,完全不运动组的死亡率为1.06%。再如65-69岁年龄组,完全不运动的小组一年内的死亡率为10.33%,平时有少量运动的小组死亡率为3.85%,每周坚持三至四次运动的小组死亡率为1.38%。由此证明,适量的运动可以减少死亡率,同时也说明了生命的延续与平衡需要运动。

1.2 体育与休闲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

从字义上来看“休”,对于“休”字我们今天会理解为休息,但从词源学上看人倚木为休;“休”字的最早涵义是“美善”、“吉庆”、“福禄”的意思。古代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诗•商颂•长发》中注释“休”为吉庆。“何天之休”,郑玄笺:“休美也”。“闲”的基本意思是范围引申为道德法度,“闲”通假“娴”。今天我们将休闲两字连在一起,假如不脱离原来的词源涵义,休闲应该指的是一种生存状态。而在西方的英语国家里,表示休闲的单词为leisure,《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于leisure的定义,指出其来源于希腊文字的schooll,scholar的语源、字解说明了休闲在古希腊常泛指“学习活动”古希腊时代,一些贵族或自由民因其有奴隶代为劳动,因此有自由时间享受休闲活动,休闲在古希腊是一种学习活动且是自由状态以及是具有精神启蒙作用的积极意义[4]。英文中的“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trainig)分别由“文化、教育、训练”组成,说明了体育与文化、教育、培养的同宗同源性[5]。柏拉图说,诸神怜悯生来就劳累的人们,因而赐予他们一系列的节日,并由酒神、诗神、太阳神相伴,由此他们的身心获得滋养,变得高大而正直[6][5]。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中对于休闲与体育的描述是殊途同归的,休闲和体育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休闲和体育在人类的发展和进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也为文化、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休闲是人存在的组成部分,一般意义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滋养。真正的休闲价值是为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生存状态或生命状态[7]。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们在创造用于生产和生活工具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用于休闲的活动的器具,如:秋千、跷跷板等。人类漫长的发展与进化的过程中创造了体育运动与休闲,休闲与体育始终与人类的发展相依存,并且存在于个体、群体和社会活动中。苏格拉底说“神赐予人类以两种技术――音乐和体育――爱智与激情――由此达到和谐”。这是休闲体育的魅力,是体育的文化精髓[8]。柏拉图说“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他认为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能训练,音乐也不是乐技的练习。真正的作用在于陶冶身心、健全人格,达到能言善举、能解音律、举止娴雅的境界[9]。亚里斯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体育是一个优秀公民所必需的。心性、理智、美德依赖于健全而健康的身体。他把天性、习性、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而所有这些都应使教育服务与休闲[5]。马惠娣研究认为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体育是休闲的行为之一,他们都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创造的来源。关于体育活动存在的理由,有研究认为,人有了超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之外的能量,所以必须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将它消耗掉,并转化成其他能量。由此体育运动对人的调节作用显现出来。运动和休闲也是人的平衡的辩证统一体,对于运动我们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肌体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二、紧张的工作学习过程。对于前者,肌体经过体育活动后会产生疲劳,休闲即为相对的静止和放松,由此来恢复身体的平衡。对于后者,人在从事紧张的工作和学习时同运动相比是相对静止的,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后的适当运动也是对于静止后的运动调节。因此,运动和休闲也同样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

2 休闲体育的社会文化学解读

2.1 休闲活动是人类发展的本性需求

根据目前的人类起源理论,人类起源于非洲,由非洲南方的古猿演变而成。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化、迁移的过程中开始掌控地球,在人类的迁移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种,进行长途跋涉到达亚洲的是黄种人,以后相继告别非洲的和到达欧洲的是白人,还有部分散落在太平洋岛国的红种人。离开非洲的时序和原始的人种差异,造成今天人类的遗传差异和人种差异。对于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先祖是一种活泼的动物,并具有暴力的倾向。然而“尽管黑猩猩是暴力的,但是他们群体中有强有力的控制平衡能力,这种控制力之一就是可以对暴力进行发泄的“游戏”、“竞技”活动[10]。在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关于用运动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宣泄剩余的精力的记载,从甲骨文、《山海经》、《诗经》、《礼记》、到现代的《帝京岁时纪胜》都记载了大量的与休闲运动相关的资料。其中《诗经,毛诗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也”。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寻找和猎取食物上。但是当人们成功猎取食物后,生活中食物的所需得到满足后,注意力开始转移到了嬉戏和娱乐上面。这种转移的意义有三方面,一方面宣泄剩余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嬉戏和娱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原始的生存本领和捕食技能,第三方面在娱乐和嬉戏的过程也成为教育和指导下一代的手段,并从中获得愉悦。游戏作为休闲的一种是人类的本能。1955年,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n Huizingga)从哲学的视角对于人与游戏者进行探讨,发现游戏对于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于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游戏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生活文化的中心,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内容。他指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11]。纵观今天的体育项目,最早起源于游戏的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高尔夫、篮球、网球等等。正像德国学者席勒曾经说过的那样:“只有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是他完全是人”。人类学的研究认为,除非以忍受磨难为代价来换取利益,否则没有人会愿意痛苦的进行身体活动,所以说休闲与享乐是人类的本性是有着社会文化根源和生物学基础的。

2.2 人类对于休闲体育的发展和价值认识具有相似性

2.2.1 西方休闲体育的价值认识

劳作与休闲是人类存在的组成部分,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休闲,没有劳作就没有休闲,没有休闲人类就不会有高级的劳作形式[12]。目前西方学者研究认为,古希腊的希伯莱文化是西方休闲思想的学术渊源和文化渊源,是西方人所固有价值观的原动力。《圣经》中就这样记载着(上帝说)“你们要休闲,才能感悟到我是神(Have Leisure and Know That Iam God)”。亚里士多德说“游嬉,在人生中的作用实际上都同勤劳相关联。人们从事工作在紧张的劳作后,就需要休闲与娱乐,所以在我们的城邦中,游戏和娱乐应规定在适当的季节和时间举行,作为药剂,用以消除大家的疲劳”。瑞典哲学家皮普尔的观点认为“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休闲是上帝赐予人的恩赐。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把休闲誉为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条件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给人们放松的心情,并提供了精神放松的途径,工作与休闲之间应保持平衡的状态。他的思想已经成为西方传统认识的一部分。因此希腊人对于联系文明和进步的休闲非常感兴趣,从而产生了游泳、投掷、赛跑、角力等游戏和体育竞技运动。就目前来看,在世界各个国家里人们的休闲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和价值的认识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放松身心和消除工作生活中的疲劳(见表1)。

在西方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能够说明西方人的休闲哲理: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位到海边度假的富翁遇到了一位正在睡觉的渔夫。于是富翁走上前去问渔夫“这么好的天气里正好下海捕鱼,你为什么在此睡觉啊?”渔夫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捕十公斤鱼,平时撒网五次。今天天气非常好我只撒网两次就完成了任务,所以就没事睡觉了”。于是富翁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借机多捕几次呢?那样不是可以捕更多的鱼。”渔夫回答说“那样又有什么用呢?”富翁说“那样的话你可以在将来买一艘大船”。“那又会怎样?”渔夫回答道。富翁接着说“那样你可以办一个鱼类加工厂,雇佣更多的人,你可以做一个大老板将来就不用捕鱼了”。“那什么呢?”渔夫反问道。富翁说“你可以坐在沙滩上睡睡觉,晒晒太阳”。渔夫说“我现在不就是在晒太阳吗”?这个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的休闲价值观念。也说明了人类对休闲活动的追求和自我调节能力。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2.2.2 中国古人的休闲价值认识

中国古人对于休闲的理解与休闲作为外来词汇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即将休闲理解为人的生活态度或人生的哲学之道。中国古代的儒、道、释家思想都认为休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儒家思想中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体现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这六艺之中,乐、射、御都包含了体育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在儒家的休闲哲学中核心概念是“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就儒家的人生哲学而言“仁”体现的是一种“忠恕之道”,而“忠恕之道”在具体的层次上体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等具体道德纲目和待人接物之道。儒家思想中非常强调道德与幸福之间的联系,对于儒家来说君子仅仅道德高尚和肩负道义还不够,还要有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从休闲方面来说的,也就是说作为“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君子不仅要为社会做贡献,还要通过人文修养和各种“技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人格美。孔子在教育中对体育的内容也是十分注重的“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意思是说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礼乐客节。这是因为周衰礼废,射者不讲理,孔子抑之云。群体生活为个体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提供条件,个人必须在社会中实现休闲是儒家强调的基本观点。道家的观点与儒家不同道家认为休闲完全是一种个体自适的行为,道家强调休闲的个体性和生命感受的独特性,强调“清静无为”从而达“道”;道家强调“静观玄览”;而释家的休闲理念根植在一种透视主义。所谓透视主义,是将宇宙终极实在视之为一个过程,否认有绝对不变的本体。因此,一切对于价值与意义的理解,都仅仅是从某一个角度给予的解释。释家讲究“清静心性”,倾力于善,劝诫六大皆空并携佑众生。综上所述,无论是儒家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家的“静观玄览”;释家的“清静心性”,都是一种极高的休闲境界。其本质都在于培育人的理性和道德,目的在于陶冶身心,也在强调人类本性的回归。中西方对于休闲的价值理念认识看似不尽相同,但是实乃殊途同归的东西方两大文化脉络,这两大文化脉络对于休闲的本质认识是相同的那就是休闲是人类的本性需求,笔者认为休闲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生俱来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开端。那么休闲体育的产生和兴起是伴随着人类新的生活需求不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体育作为休闲的一种形式,当它进入生活中带给人们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扩充了生活的容量和内涵;另一方面,使体育更加凸显强身健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同时体现了更加鲜明地时代特征也融入了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3 我国体育休闲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体育休闲将带动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运动休闲作为游戏和娱乐方式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国有了类似英超、德甲、环法自行车赛、达喀尔拉力赛、NBA、拳王争霸赛……形成职业竞技市场,人们才能充分享受运动竞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形成良性的休闲氛围。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定公休假日已经达到135天,这将为人们的旅游、健身、娱乐体育休闲等提供实践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经济收入能力也在逐年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休闲消费创造了空间,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7年长三角16个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逼近2万元,达到19719元,增长14.4%。江苏8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18099元,增长15.9%。浙江7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21014元,增长12.9%;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3623元,增长14.3%。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是17175,比2008年涨了8.8%。北京地区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底,工行北京地区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5037.25亿元,成为国内第一家突破5000亿的一级分行。这说明一个北京人在工行的存款就有几万元。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后人们的消费能力也逐年增强,也同样预示着我国居民的体育休闲消费比例也会逐年上升。拥有富足物质生活后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不关注健康就不能享受生活,健康和生命将是生活事业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增进健康和释放压力的手段――休闲体育运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参加和投入到体育运动的人数增多也预示着带动更多的体育用品的需求与消费。这必将带动体育用品行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运动休闲方向将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

3.2 未来的体育将实现从“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休闲体育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我国学者成思危认为,大约一万年前,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当工匠和手工业者出现时,则剩下了17%的时间用于休闲;到了蒸汽机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休闲的时间比例增加到23%;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项工作的速度,使人们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作为人们生活水准的参照,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的城市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恩格尔系数为67.7%;截止至2002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7.9%,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7.7%,这说明我国居民用于休闲娱乐的消费开始持续增长,这也预示着我国居民将会有更多的消费会投入到用于体育休闲上。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发展开始由专业竞技向职业竞技方向迈进,同时我国也开始吹响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进军号角。体育彰显综合国力的“工具”角色中又增添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的“玩具”,成为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休闲体育的价值进一步凸现,将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正所谓当生活中有了休闲,当休闲中有了体育生活质量就会提升。

3.3 我国的休闲体育学科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逐年增多

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国正向消费型国家过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消费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日益明显,对于体育和身体锻炼以及运动休闲方面的投资比例逐渐加大,休闲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需求。对于这一庞大群体的指导与培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结合休闲体育发展的趋势,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在国外关于休闲体育与休闲娱乐专业的设立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对于我国来讲才刚刚起步。在《2006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名单》中,休闲体育专业首次出现,成为广州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的试点目录外专业,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2008年开始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的休闲体育专业开始招生。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七所体育院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并招生,其项目主要既包括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等常规项目,也包括户外运动、高尔夫、台球、瑜伽、攀岩、滑雪、民间体育、时尚体育、体育游戏等热点项目。未来几年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学科专业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围绕着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和方向设置、师资等问题的科学规划将进一步实施,我国培养的优秀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将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袁建国,等.休闲体育促进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12-13.

[2] 陈玉忠.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26.

[3] 黄捷荣.体育哲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8:27.

[4] 王国祥,等.20世纪的社会进步与人类的休闲体育需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24-25.

[5] 马惠娣.休闲与体育的文化渊源及现代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4.

[6] Josf pieper.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M].Random House,Inc,20.

[7]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76.

[8] 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86.

[9] 柏拉图.理想国(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卢元镇.竞技:人类进步的表征与希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