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竹林深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竹林深处范文1
刚刚看完了聊斋志异,觉得其实守候也是一种幸福,哪怕是明知道没有终点的。
是王元丰与小翠之间的眷恋。即使没有聪颖的天资,即使跨越的是人与妖之间的障碍,即使中间更是有着重重阻碍,无所谓了,既然决定了守候,就早就想过了会有分开的一天。那一种守候,是在竹林深处,在那个初次见面的地方,埋藏着深深的眷恋。前生,我不知你我是否相遇过,前生,我不知你我是否也定下过这般约定,所以才有了今生。我只知道,今生,我们相遇了,我们没有错过那段一生中难忘的日子,今生,我们定下了来生的约定。来生,我不想去想象会发生什么,但是,在翠竹林深处,我们定下了约定,不准遗忘,你曾经说过,来生,竹林深处,再次相遇,实现今生还没有完成的梦想。
是宁采臣与小倩之间的情深意重。只是一眼,便深深的爱上了。放弃了一切,只为你能安好,只为你能快乐。我不能在身边守着你,便只求你能记得我,不需要时时刻刻想起我,但我会在天边守候着你。亦是重重阻碍,亦是无法相互依存,但是,是温馨的悲剧。灰飞烟灭?魂飞魄散?若是你能安好、幸福的活着,我即便如此也心甘情愿。这不是奉献,不是牺牲,是心甘情愿为你。第一次,为了小倩与宁采臣没有千里共婵娟而心碎,但是第二次,我觉得,永恒的离别是见证了他们之间美好爱情的最好证明,死亡,是定格他们对彼此之间守候的最好方式。就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故事一样,我常常在想,若不是两人最终都化作蝴蝶,那么他们是否也会经历常人的争吵,冲淡感情,开始不理解对方,到最后……是不是,死亡把他们的爱情定格在了最美的时候。不必为小倩感到悲伤,为何刚刚遇到便要分离?其实,这才叫彼此牵肠挂肚,这才叫彼此深深的明白对方存在的意义。
是小谢与陶望三之间恍惚之间明白的爱意。即使之前你眼里看到的不是我,我也会心甘情愿地守在你身边,或许你的眼睛永远不会看到我的存在,我还是会安安静静的在你身边,直到有一天,你习惯了我的存在。陶望三之前对小谢并不是一见钟情吧,是彼此相处的久了,是陶望三习惯了小谢在身边,以至于突然醒悟,如果有一天身边没了这个女子,会不习惯的。这就是所谓的日久生情吧。明明知道,身边相伴的是鬼,明明知道不会有好结果,却还是默许了这段感情,却还是没有顾虑那么多。这是现代已经找寻不到的果断和坚持了吧。没有考虑那么多的问题,只要现在过得快乐,过得满足,何必要去考虑那些让人心伤的事呢?
是守候,是最深的眷恋,是竹林深处,我们初次相见的地方,等你履行你的约定。
竹林深处范文2
【关键词】超深基础;高水位;防水;后浇带;预埋注浆管
预埋注浆管施工技术主要运用在混凝土中的施工缝、冷接缝等之中,其主要是对该缝进行永久性密封。通常来说,它适用于新浇筑与既有的施工缝之中。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可在施工缝中注入水泥浆、聚合物浆液等多种固化材料,此时如果流水渗进接缝时,我们可以采用PVC管将水泥浆液注入,从而达到密封的效果。下文结合某工程为例,主要分析了预埋注浆管施工技术在地基工程中的应用,以此作为参考性依据,具有一定指导性作用。
0.工程概况
本工程大致分为地上结构和地下室,其中地下室主要有3层,地上结构主要为4层,其总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米,该工程的建设规模极大。该工程地基凹槽的南侧有某池塘存在,其基坑主要分类高低两跨,其高跨的标高为-20.800m,低跨的标高为-21.700m,其整个凹槽的深度最深达23.400m。该工程地处四面环水的位置,其竣工之后测得以下数据:其东西向长度为225.90m,南北方向宽度为111.65m,在地下室的南北方向设置了6条后浇带,东西方向设置了2条后浇带,其中有些后浇带的宽度相对较大,而且我们需要等到基础施工以及养护工程完毕之后才对其进行封闭,这无疑给施工人员加大了难度,极不容易控制后浇带的施工质量。
本工程基础底板后浇带部位防水:(1)阴阳角部位3l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附加层;(2)满铺1道3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3)满铺4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4)在后浇带底部中心位置设置1道通长橡胶止水带。虽然整个防水施工过程都已保证了其施工质量,但是我们还需要在其中加一道预控措施,即在后浇带施工缝部位中采用预埋注浆管施工技术,这一施工有利于解决因基坑大而带来的地下室施工缝出现渗水的问题,提高了地下室后浇带部位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其不再出现渗水的情况,提高了其补救能力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1.工艺原理
在地下室的后浇带部位,由于预留了适当的施工缝,这就加大了防水工程的施工难度,所以在进行防水工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对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预埋注浆管施工技术进行合理的施工,等到对后浇带的施工缝彻底清理干净之后,施工人员应该在其施工缝周围每个3m之处设置一段注浆管。
在设置注浆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其固定在后浇带的止水钢板中,另外,我们需要对每段的注浆管增加一段增强型PVC注浆管,并将其两端暴露于外部,以便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对其进行合理的养护,从而达到防水的效果,并提高其渗漏的补救能力。
2.材料要求
(1)预埋注浆管采用一次性DB19型不锈钢弹簧注浆管。其具体参数如下:注浆管外径20mm;注浆管内径10mm;骨架与外层编织布之间应完整,不得有松开和脱落现象;外径变形30%的压强不小于70N/mm2;滤布渗透系数不小于0.003cm/s:等效孔径应小于0.074mm。
(2)注浆导管采用配套使用的XZ-I-6x2型PVC导管。其主要参数如下:注浆管外径10mm:注浆管内径6mm;最大工作压强1.0MPa;最大爆破压强3.0MPa。
(3)连接件为配套的喇叭接头。
(4)固定件为专用固定夹。
(5)注浆液采用化学注浆液(水性和油性聚氨酯、丙烯酸盐浆液和环氧树脂)或者超细混凝土。
(6)封口材料选用环氧树脂胶泥。
3.操作工艺与注意事项
3.1施工操作工艺
(1)注浆管在后浇带封堵前安装。安装前首先剔凿后浇带侧壁表面,剔掉浮浆、碎石团等疏松部分,清除表面的油污,保证侧壁表面坚实、平整。
(2)DB19型不锈钢弹簧注浆管两端分别套入喇叭接头,保证连接牢固、严密。喇叭接头的柱端套入增强型PVC管中,增强型PVC管末端套上保护套,并用绑丝绑扎牢固,保证导管封堵严密。
(3)预埋注浆管设置在结构构件中轴线位置。基础底板后浇带中间埋设止水钢板,注浆管采用专用固定夹固定在止水钢板或混凝土侧壁上,固定夹间距不小于250mm。注浆管放置在靠近侧壁阴角部位,采用专用固定夹将注浆管与止水钢板固定牢固,管上部与底板上部钢筋绑扎牢固且注浆导。
(4)注浆管每3m一段(一段最长不得超过6m),分段放置,相邻注浆管采用搭接连接,搭接长度不小于300mm,搭接部位两注浆管用火烧丝绑扎牢固。
(5)调整、恢复底板后浇带部位的上部钢筋,并绑扎牢固,达到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2施工注意事项
(1)在防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该工程的特殊性,我们应尽量选择水性聚氨酯化学注浆液以作注浆材料。通常来说,等到地下室后浇带施工完毕之后、养护完成之后再进行注浆施工,其实施工人员需要注意的是:保证基础底板浇筑的混凝土为抗渗混凝土,要求混凝土的养护不得小于14天。如果后浇带某部位出现渗漏情况,可及时对其注浆处理,从而保证其达到防水的效果。在本工程施工中,由于建设规模较大,我们需要对底板浇筑的混凝土进行20天的养护,而且在注浆之前,由施工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然后再根据基础底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注浆。
(2)在注浆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采取低压低速的灌浆方式进行,而且设备在施加压力的过程中严格控制,以免骤然加压,达不到防水的效果。在注浆过程中,我们需采用高压注浆泵进行注浆,其注浆措施是:从注浆管的某一端进行注浆,而另一端应自然放置,此时施工人员就可对其进行逐一注浆。
(3)整们主浆过程中须监控压力计数据,化学灌浆压力宜为0.2~0.4MPa。当注浆管另一端开始出浆后,保持压力3~5min,即可停止本管道注浆,改注相邻注浆管。
(4)待管道内浆液达到初凝而不外流时,平地面切除外露PVC导管,再用环氧树脂胶泥把灌浆嘴处抹平、封口即可,没有进行注浆的注浆管,在注浆嘴部位向下剔凿出20mm的凹槽后,同样用环氧树脂胶泥进行抹平、封口。
4.结束语
在本工程建设中,由于四面环水,就需要施工人员对工程进行防水工程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预埋注浆管施工技术,这一技术方法适用于对施工缝、冷接缝等永久密封中,首先,采用该施工技术提高了施工的质量,有效的避免了地下室后浇带部位出现渗水的情况;其次节约了工程造价,提高了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后,这种技术方法能够及时的、有预见性的将质量隐患排除,大大的提高了该部位的补救能力,并且更容易找出渗水的部位。总而言之,相对于其他施工技术而言,该施工技术具有实用性、经济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竹林深处范文3
关键词: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SF-MPQ评分;BI评分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5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疾病,20~40岁的青壮年患病较多,是下腰痛和腰腿痛患者的常见病因,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心情抑郁等,给自身及家人均造成负担。其发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是因为神经根因腰椎间盘纤维环变性破裂或者髓核突出而受到刺激和压迫[1]。大多数患者可经过规范的保守治疗获得缓解甚至痊愈,但也有10%~20%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解除压迫[2]。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医院2016年2月―2016年12月中医骨科门诊及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2~55岁,平均(40.4±4.6)岁;病程3~6 a,平均(3.6±2.1)a。试验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30~60岁,平均(44.5±3.8)岁;病程3~7 a,平均(3.5±2.6)a。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基线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2] (1)出现下列症状之一:局部腰痛或者腰痛伴随一侧或两侧下肢的放射痛;双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异常;腰椎主动活动受限。(2)出现下列体征之一:①患者立位时见腰椎畸形,腰椎生理前凸消失或者呈侧突,甚至后凸;腰椎脊旁压痛阳性。②仰卧位时发现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累及的下肢神经根范围出现异常皮肤感觉和深浅反射障碍。③俯卧位时腰椎脊旁压痛(+),股神经牵拉试验(+)。(3)辅助检查:腰椎CT或MRI检查明确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硬膜囊受压。
同时出现上述症状、体征的异常,并且腰椎CT或MRI证实腰椎间盘突出方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中医骨科常规临床治疗+身痛逐瘀汤内服,药物组成:牛膝9 g,地龙5 g,秦艽5 g,川芎6 g,甘草5 g,羌活5 g,红花9 g,桃仁6 g,当归10 g,五灵脂6 g,没药5 g,香附4 g,黄芪15 g,苍术6 g,黄柏6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治疗仪由南京鼎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药物仍为身痛逐瘀汤,取穴大肠腧、气海腧、关元腧、秩边、环跳、腰眼、委中、委阳、承山、昆仑等穴位。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治愈:腰腿痛完全消失,腰部可正常活动,直腿抬高试验可达70°以上;显效:腰腿痛仅在劳累后出现,休息后能自行好转;好转:腰腿痛较治疗前好转,腰部活动亦有所改善;无效:腰腿痛的症状和相关体征持续存在,无改善。
1.5 观察指标 (1)根据上述疗效标准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观察临床疗效改善情况。(2)简易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各评价1次,指标包括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AS)、疼痛情绪评分(PRI-S)和疼痛感觉评分(PRI-A)。(3)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各评价1次,比较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单位以(x±s)表示,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2组患者简易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比较 见表2。
2.3 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常发生在L4/5、L5/S1,轻者腰痛休息后可自行缓解;重者腰痛可放射至大腿后侧及小腿后外侧及脚外侧,转动、咳嗽、喷嚏时均加剧,甚至出现腰椎侧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保守治疗多以对症止痛、局部封闭药物为主,虽然能适当缓解疼痛,但是长期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越发突显出来,譬如毒副作用、依赖性等[4]。而中医保守治疗多以中药配合中医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更值得肯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的“痹证”、“腰痛”等范畴,患者平素气血亏虚,若遇外力刺激,筋骨损伤,气血运行受阻,瘀血阻滞;或感受风寒湿邪,壅滞经络,不通则通[5]。身痛逐瘀汤起源于清代的《医林改错》,具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广泛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且临床报道效果较好[6],故本课题选用身痛逐瘀汤作为对照组。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通过利用机器通电后产生中频电流电场,从而产生一种定向推动力,将药物的有效成分快速、定向地经皮肤进入到人体肌肉组织中,使药物直达患处;同时,电流电场产生的强大推动力还能松解病灶粘连,减轻无菌炎症,缓解肌紧张,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是最近比较热门的新兴外治法,临床上及患者的认可度均高[7-8]。
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联合身痛逐瘀汤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PRI-A、PRI-S、VAS评分,升高患者的BI评分,与单独身痛逐瘀汤内服相比,效果更加显著,说明了身痛逐瘀汤联合中医定向透药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痛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福音,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淑芳,李佳霖,周媛.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8):334-338.
[2]中国骨科相关专家小组.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J].安徽医学,2016(01):1-7.
[3]卫生部.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张黎恒,廖黎颖.针灸联合中药敷贴治疗劳损性腰痛的临床研究与治验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2):1457-1458.
[5]卢雄才.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7):3505-3508.
[6]喻秋萍,唐萌芽,王峥峰,等.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J].中医正骨,2016,28(6):24-27.
[7]付蔷,李超,崔清国.针灸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2):192-194.
竹林深处范文4
坚持有效制衡原则完善公司治理
完善银行公司治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坚持有效制衡原则,尚福林强调,深化银行业改革要强化对股东、董事的行为制衡,完善对高管层的激励制衡,提升银行内部监督制衡力量。
同任何股份制企业一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既要防止股权过度集中可能导致的大股东控制问题,又要防止股权过度分散可能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尚福林表示,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应更多运用市场机制遴选优质股东。加强对主要股东的行为约束,对股东严重侵害银行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问责,必要时可强制要求转让股权,防止股东不当作为。要清晰界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边界,防止出现“经营型董事会”。细化董事履职要求,完善履职评价制度,防止出现“会议型董事会”。
过度注重短期效益会损害银行的长期发展,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带给全球金融业的沉痛教训之一。尚福林表示,下一阶段的银行业改革发展要加快完善与风险挂钩的薪酬体系和延期支付机制,着力解决薪酬与风险不对称问题。逐步探索试点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切实将高管层的个人利益与银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作用发挥并不充分。尚福林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员的产生及薪酬决定机制独立性不强。接下来要重点改进独立董事和监事的提名机制,提高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发言权。增强对独立董事和监事履职评价和薪酬考核的独立性,提高监督制衡的意愿和能力。
坚持差异竞争原则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尚福林表示,不同的银行机构应深入分析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支撑能力,在“全球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社区性银行”中找准战略定位。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避免“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立足目标市场,发掘特色强项业务,专注核心精品业务,围绕核心探索开展新业务,努力做细做精,降低核心产品的可替代性,形成独特竞争优势。通过高品质、高契合度、高附加值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为客户创造良好服务体验,打造叫得响的特色品牌。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有赖于高效专业的运营管理支持。对于银行业而言,既要加强垂直化、集约化的条线管理,又要增进各条线之间的横向协同配合,提高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围绕核心业务及关联延伸业务,加大资源投入,优化考核评估,推进业务产品集成创新。加快管理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增强系统支持保障能力。
坚持风险隔离原则审慎稳妥推进综合化
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居主导地位,在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不少银行机构都完成了综合化经营的布局。对此,尚福林表示,下一步的改革要实行机构隔离,为综合化发展奠定组织基础。要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要求,通过设立独资或绝对控股子公司的形式,强化与子公司的机构隔离。明确与子公司之间管理职务不得兼任,以增进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独立性。明确对子公司的责任底线,锁定风险责任上限。赋予子公司独立发展空间,鼓励其独立参与市场竞争,推进集团良性发展。
要围绕整体战略,强化与子公司的业务隔离。合理设定子公司的业务职能、市场定位、经营目标。明确与子公司之间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交易,相关业务标准、价格和收费不得优于独立第三方,并定期审查、定期披露,防止不规范业务往来和利益输送引发风险传染。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业务联动,增强协同效应,避免盲目扩张、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和风险失控。
在一定时期内,如果子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达不到所在行业平均水平,商业银行要主动退出,防止子公司经营不善影响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如果子公司发生重大风险事件,集团应严格明晰其风险责任界限,避免风险兜底,防止风险蔓延引发更大的问题。
坚持业务“栅栏”原则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看家业务,本质上是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承担风险的信用创造活动,主要赚取利差。尚福林表示,要按照风险管理和承受能力,设定业务范围和规模;对本质上属于信贷的任何业务创新,都必须严格按信贷标准管理,且不能附加不合理条件,不能违规乱收费。同时,可以自主探索对公、零售等信贷业务的事业部专营机制,按照客户需求特点创新具体产品,提高信贷管理精细化水平和服务匹配度;推进信贷资产汪券化常态化发展,加快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但风险必须真实转移,对留存风险必须相应计提资本和拨备。
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尚福林强调可建立专营机制,按照相应标准对资金募集、投放、风险等进行严格管理,主要赚取管理费,严禁利润分成,严禁风险兜底,严禁“脱实向虚”。要实行归口业务管理、专户资金管理、专门统计核算,确保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和运用一一对应、期限一一对应。可以探索理财业务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新模式,推动理财业务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逐步成长为银行常规重点业务。
对于渠道业务,尚福林表示银行仅为这类业务提供买卖渠道便利,主要赚取手续费,既不存在信托关系,也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要做好与信贷、理财、投资等业务的“栅栏”隔离,严禁“飞单”销售,严格收费管理,严防责任关联和风险兜底。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与多种金融机构开展多个产品的销售合作。
有价证券投资是银行为管理流动性或缓释风险,在证券市场上购买组合投资产品,并承担市场风险、赚取价差收益的业务。尚福林表示,此类业务极易放大风险,必须严格设定自营交易种类和限额,并在限定范围内重点投向资本占用少、流动性强的证券品种。
坚持集团并表原则强化全面风险管理
针对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发展态势,尚福林表示,一方面,要推进风险全口径并表。站在全局角度,按照风险责任归属原则,加强母子公司的上下并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表内表外业务的内外并表;按照政策一致性原则,加强境内境外的本外币并表,防止风险隐匿、转移、传染、放大。
另一方面,要推进风险全方位管理。根据银行总的发展战略目标,合理确定整体风险偏好,设定全口径大额风险暴露限额和风险容忍度,严格控制整体杠杆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评估对各类风险的实际承担、动态变化和关联关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工具、方法,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坚持信息披露原则提高社会公信力
竹林深处范文5
【关键词】胸腔穿刺抽液;腔内注药;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中图分类号】R5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13-1
近年来,结核病人逐渐增多,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病人也逐年增多。本病如治疗不当,会造成病程迁延不愈或产生严重并发症等,我院在进行早期、联合、足量、规律、全程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胸腔穿刺抽液和腔内注药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患者,共89例。男56例,女33例;年龄11~63岁,平均28岁;住院时间最短2周,最长6周。
1.2临床表现发热、盗汗、消瘦43例;刺激性咳嗽31例;胸痛48例;所有患者呼吸音均不同程度减弱,叩诊浊音。
1.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多28例;血沉增快63例;痰液涂片抗酸杆菌均阴性;肝功正常87例;胸水1例为血性,余88例为草黄色。
1.4X线检查单侧胸膜炎并胸腔积液78例;双侧11例。
1.5胸腔穿刺抽液检查大量积液48例,中等量33例,小量8例;胸液涂片结核菌培养阳性20例。
1.6超声波检查可见液平段88例。
1.7治疗
1.7.1抗结核治疗化疗原则为早期、规律、联合、全程、适量。采用2SHRZ/(4―7)HR治疗方案。用量为异烟肼(H)0.4每日顿服,链霉素(S)0.75每日肌注,利福平(R)0.45每日顿服,吡嗪酰胺(Z)0.5每日3次。化疗期间注意肝功。
1.7.2胸腔穿刺抽液及腔内注药治疗胸腔穿刺抽液在B超定位后进行,一般每周2―3次,抽液量首次不超过1000毫升。每次抽液后腔内注射地塞米松10毫克,山莨菪硷注射液20毫克。穿刺后嘱患者多次翻身以利药物充分接触胸膜,胸水大部分吸收后停止穿刺抽液和注药。
1.7.3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期注意休息,进食易消化并富有营养的食物;化疗期间常规应用护肝药及维生素类药;合并感染者给抗感染治疗。治疗期间定期复查。
2疗效评价
综合治疗89例中,66例1―2两周内临床症状消失,胸水完全吸收,23例2―4周内临床症状消失,胸水完全吸收,6例4―6周内临床症状消失,胸水完全吸收。半年内复查X线胸片,其中13例有轻度胸膜肥厚粘连,其余病例无改变。随访2年,仅有1例复发,疗效较好。
3讨论
3.1抗结核治疗是结核性胸膜炎的基础治疗,所以我们采用2EHRS/4HR或2SHRZ/(4―7)HR的全身正规治疗。
3.2结核性性膜炎患者由于炎症直接损害及高敏性的变态反应,使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体液及血浆外渗,从而造成胸腔积液吸收缓慢,且不宜控制。而大量积液不仅压迫心肺及血管,使气体交换面积及心输出量减少,加剧临床症状,同时,因胸腔积液中富含蛋白,如不及时处理可积于胸膜,造成胸膜纤维化和钙化,个别甚至广泛肥厚粘连引起胸廓塌陷,出现肺功能障碍。可见抽放胸液与全身化疗同等重要。
竹林深处范文6
【关键词】 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069
宫颈癌治疗措施之一是手术治疗, 对于Ⅰa~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手术方式多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此类手术的并发症较多, 其中膀胱功能障碍较为常见, 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尿潴留, 提高了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几率。为了减少术后膀胱功能障碍, 本文观察系统性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对此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实施宫颈癌手术患者60例, 上述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47.6岁,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8.1岁;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3 min;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7 min;观察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671 ml;对照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668 ml。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患者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的过程中实施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在手术过程中对宫骶韧带浅层外侧的腹下神经分离后保留, 保留输尿管隧道外侧的下腹下神经丛, 在切断子宫主韧带时, 对其内侧或下方的神经纤维给予保留, 对进入输尿管内口和膀胱颈部的神经纤维给予保留。术后留置尿管。术后清洗外阴,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锻炼膀胱收缩功能。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 患者在术后10 d拔出导尿管, 患者有尿意自行解小便时, 记录尿量, 观察残余尿量情况, 如果残余尿量超过100 ml, 提示患者的膀胱功能未恢复;导尿管拔出后超过41 h仍然没有尿意, 再次置入导尿管, 对患者进行再次留置尿管, 记录尿量, 如果残余尿量<100 ml, 提示膀胱功能恢复。观察两组患者膀胱知觉恢复情况(膀胱知觉分:①正常:患者感到尿意, 膀胱容量在200~400 ml;②增强:患者感到尿意时, 膀胱容量<200 ml;③降低或消失:对尿管进行夹闭4 h以上时, 患者没有尿意, 引流尿量超过400 ml);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容量大小;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10 d膀胱知觉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0 d膀胱知觉恢复情况:膀胱无知觉共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10 d膀胱知觉恢复情况:膀胱无知觉共9例。观察组膀胱无知觉所占比例为6.7%;对照组膀胱无知觉所占比例为30.0%;观察组膀胱无知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膀胱容量和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0 d的膀胱容量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方法, 其经典手术方法是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对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1, 2]。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范围较大, 术中创伤程度较大, 术后容易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患者可表现为术后膀胱容量改变、下尿道和膀胱功能减退等, 且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3-5]。而膀胱功能受盆腔自主神经支配和影响, 之所以发生膀胱功能减退主要是术后损伤到了盆腔自主神经。为了降低患者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程度, 在术中应对盆腔自主神经进行保护, 避免切断或损伤。而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手术过程中, 重要是切除子宫相关韧带时, 要对此类神经的保护和保留[6, 7]。本文中, 观察组术中实施了盆腔自主神经保留, 观察组患者术后膀胱无知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膀胱容量小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 说明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中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有助于减少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 有助于膀胱功能恢复,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曾朝阳,周国平,谭琛. 电针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17):2678-2682.
[2] 冯凤芝,向阳. 保留及盆底功能的宫颈癌治疗策略.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7(2):558-560.
[3] 钟柏冰,李水莲. 宫颈癌手术治疗新进展. 医学综述, 2010, 7(3):1025-1027.
[4] 王芬. 盆底重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0, 5(4):29-30.
[5] 屈秀芳. 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中华全科医学, 2012, 9(1):1493.
[6] 申沛,朱前勇,王武亮.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下泌尿功能障碍的病因研究进展. 妇产与遗传(电子版), 2013, 4(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