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兴八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兴八首范文1

【关键词】秋兴八首(其一);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有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从考试大纲来看,在各类文学体裁中,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最难鉴赏,而《秋兴八首(其一)》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且鉴赏这类的古典诗词又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

二、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学习小组汇报探究杜甫诗风及成因的结果。又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作品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之所以确立如下目标,我的主要是依据是新课标。一是新课标规定: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板块建议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三是必修三教参,建议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如《望岳》《春望》等,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和适合学情的学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一定要结合班级的学情,所任教班级的优势是:班级是文科实验班,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已经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劣势是知识底蕴不深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鉴赏能力不佳。鉴于此,为了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方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二)学法

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一)导语

同学们,提起一个人,我们都不会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关心国家前途,低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他同情人民疾苦,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今天我们继续与诗圣同行,学习被《唐宋诗醇》称为杜甫“一生心神结聚之作”的名篇《秋兴八首(其一)》(板书:题目及作者放幻灯片),导入之后通过单项比赛的形式构架本节课程:

(二)诵读(比赛第一关)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名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诵读指导;听名家诵读(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三)鉴赏

1.口头说画――走近杜甫(比赛第二关:说画)。根据这首《秋兴》口头说画,在这幅画里,你想画些什么呢?要求:每人限说一幅;说明你为什么这么构思。目标:让学生抓住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或几个意象联系上下句进行理解,并在讨论中深入感受自己原有的体验。

学生交流准备2分钟。学生口头说画。

2.口头作文――我是杜甫(比赛第三关:作文)。要求:化身为杜甫,穿越时空回到766年的四川夔州,走进杜甫内心。目标:引导学生于形象层面上对本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突破办法: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探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角色转变,我制作了幻灯片:杜甫766年档案解密。

学生交流准备2分钟。学生口头作文。

设置背景音乐为刘天华先生的《病中吟》本曲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以此来切合当年杜甫心中苦闷如病,表达他内心的忧虑与彷徨。(“病中吟”并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有一种内心的失落和彷徨。)

(四)拓展(比赛第四关:探究)

汇报课前就布置的三个探究问题,完成本课学习的拓展环节。袁行沛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中说:“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风格研究,已经脱离单纯的艺术分析,而深入到人格的领域,是对诗人所做的总体把握。要求:《秋兴》与《登高》作横向对比;杜甫早晚期诗风作纵向对比,并探究其成因。学生分组汇报探究结论;教师评价(学生主要从社会原因探究诗风成因);教师陈述自己的探究结论。

1.诗风:沉郁顿挫。沉郁:内容厚实丰满,意境恢宏阔大,感情深沉含蓄。

秋兴八首范文2

他就是21岁美籍华裔男孩林书豪,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他没有去攻读MBA,却一头闯进了NBA。他是华裔,却在黑人球员占主流的职业篮坛脱颖而出,成为目前人气最高的美国篮球新星。

2010年7月22日,他与美国职业篮球金州勇士队签约,成为第一位进军NBA的美籍华裔,翻开了华人运动员在美国体育界的全新篇章。

“球痴”父亲训练肌肉记忆

林书豪今天的成功,得益于他有一个酷爱篮球的父亲――林杰明。

林杰明出生于台湾,众所周知,台湾的学校更重视的是学业成绩而对体育运动不闻不问。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杰明接触到了篮球,随后,他就不可自拔地爱上了这项运动,并且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赴美求学,理由很简单:攻读博士学位,看NBA。

1977年,刻苦攻读的林杰明获得了到普度大学攻读计算机工程学博士学位的机会。到了美国,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视,巨大的幸福感让他眩晕,他看到了NBA自70年代末之后最辉煌的时代,贾巴尔、摩西・马龙、J博士、乔丹、大鸟,还有魔术师。

林杰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洛杉矶,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筋疲力竭,他开始寻找一些放松身心的方式。他的兴趣由看球转移到了打球,但问题是,他完全不会打球,因为之前他从未碰过真正的篮球。再加上他1.67米的身高,也让他感觉从事这项运动确实不简单。

于是,他开始将注意力投回到激烈的比赛本身。在电视前,他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那些球星们的动作。这时,他暗自做了一个决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打篮球!

几年后,他的第一个孩子约书亚(Joshua)已经5岁了,林杰明开始向他传授从那些录像中学来的技巧。随后就是林书豪(Jeremy),最后是小儿子约瑟夫(Joseph)。

林杰明制定了严格的家庭训练制度:每周训练三次,每次90分钟,风雨无阻。一家人因为这个制度而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每天一放学,孩子们会迅速完成家庭作业,然后从晚上8:30开始与父亲一起训练90分钟,项目包括基础技术训练以及2对2的对抗赛。林杰明确信:成功来自于扎实的基础,从这个年纪开始苦练,这些技术将在他们的肌肉之中根深蒂固。

孩子们很快被父亲的激情点燃,随着稚嫩的脸庞逐渐成熟,90分钟的训练课程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奔放的灵魂,他们疯狂地在一切能打球的场地鏖战数小时直到筋疲力尽。除了球技上的进步,还有体质上的改变。三个孩子中,林书豪的球技最好。

高一时林书豪就入选了校队,一年后他入选了分区年度最佳二年级生阵容,随即又两度荣膺分区最有价值球员。然而,在学校里,因为亚裔的身份,歧视和嘲讽一直伴随着他。每当他走进篮球场的时候,就会有人不屑地说:“快回去吧,中国人,这里是篮球场,没你的事!”还有人说:“看他那细长的亚洲人眼睛,能看得见篮板吗?”高一时,林书豪的身高只有1.60米,在一群发育早、身材高大的美国学生中,林书豪就是个“小不点”,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

面对受委屈的儿子,父亲林志明告诉他:“即便有些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也必须保持冷静,绝对不能因此动怒。只要你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林书豪果然做到了。高中最后一个赛季,他交出了场均15分7助攻6篮板5抢断的华丽数据,率队取得32胜1负的惊人战绩,并最终在加州二级联赛成功夺冠。总决赛他独得17分,而更大的成功是:他赢得了母校和死敌亨利・M・冈恩高中全体球迷的助威喝彩。这时候,林书豪的身高也蹿到了1.88米,甚至超过了那些曾经取笑他的学生。

哈佛,我来了!

除了在篮球场上取得傲人战绩,在学业上,林书豪更是一点也不马虎,门门功课全优。全家人都以为林书豪一定能够进入名校并获得篮球奖学金。

他将自己的成绩和一张刻有自己打球视频集锦的DVD送往了常青藤联盟的全部8所大学,还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以及他梦想中的学府――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然而,只有少数的学校给予了回复。“实际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我不感兴趣,斯坦福则是在假装感兴趣,而加州大学的回应是再联系吧。”林书豪说。

对于这其中的确切原因,林书豪无从得知,但他确信肯定跟自己的血统有关。根据NCAA(美国大学体育总会,它是由全美国千百所大专院校所参与结盟的一个协会)最新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在NCAA一级联赛的所有大学中,美籍华裔球员总共占所有球员数的0.4%。正如《旧金山编年报》上说“在美国篮球界,身为亚裔球员,你的头顶上总有一个难以穿越的玻璃天花板,透明却坚硬。”纯正的亚洲血统,是林书豪篮球道路上的无形障碍。

最终,哈佛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因为哈佛是常青藤盟校,而常青藤联盟的所有学校都不提供运动员奖学金,所以林书豪必须要承担高昂的学费。父亲林杰明全力支持儿子读哈佛,因为读了哈佛就意味着儿子能够登上NCAA一级联赛的舞台,这意味着父亲的梦想就要在儿子的身上得以实现。

林书豪终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哈佛,这个世人眼中的一流名校,并不适合林书豪的篮球梦,它不会因为你在篮球方面的天赋,而在学业上给你任何特殊。就像《洛杉矶时报》说的,从哈佛这样的常春藤名校走出来的美国总统,都比进入NBA的球员多多了。但林书豪似乎注定要以这样的方式成长。

2006年,林书豪刚进哈佛时,哈佛大学的篮球队还从未在8所学校组成的常青藤联盟里拿过第一名。这所美国最权威的大学在篮球方面一无所获。

出乎林书豪意料的是,哈佛,这个美国一流学府迎接他的依然是冷嘲热讽。在2007年夏天参加旧金山的Pro-Am夏季联赛,当他走进球馆开始热身时,有工作人员跑过来提醒他说:“这里举行的是篮球比赛不是排球!”当他在客场打比赛时有人在看台上大声对他说:“滚回中国去吧!”刹那间,林书豪真想大喊:“我受够了!我只是热爱篮球,这有错吗?”可是,他还是选择了沉默,因为能证明自己的只有成绩,只有成绩才是最有力的回击!

他的教练也告诉他:“即使你比别人都出色,也不一定有人看好你。身为亚裔,你不仅要格外努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

是的,身为亚裔又热爱篮球的林书豪注定要承受歧视,注定要等待成功。

在美国体育界,种族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而篮球更是一项属于黑人的运动。尽管随着姚明、易建联这样的中国NBA球员的出现,让美国人开始了解亚洲篮球,了解中国篮球,但在多数美国人眼里他们只是亚洲人中的异类,全靠巨大的身体本钱,这丝毫不能够改变美国人认为的“亚洲人不会打篮球”的印象。虽然在此之前在NCAA一级联盟中也有过一些亚裔球员,但又有多少能够让美国人提及或者记住的明星球员呢?亚裔球员能够在NCAA一级的学校打球已经是一种荣耀,如若是能打上先发那更是凤毛麟角,连亚洲人自己都不敢奢望哪一天亚裔球员能够成为NCAA一级联盟中的明星球员。

而林书豪想成为这样的明星球员,不仅如此,他还有更大的梦想――进入NBA。在哈佛,林书豪急切地想证明自己,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篮球上。

梦想终实现

在哈佛的第一个赛季,林书豪场均只有18.1分钟出场时间,平均4.8分1.8助攻1抢断,表现一般。急切的心情并没有给林书豪带来好的成绩,“欲速则不达”,此时,他才体会到这句中国成语的深刻意义。父亲也说:“你首先是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完成学业是你首要的职责。”林书豪开始合理分配学习与训练时间,该学习时,一定全身心地扑在学习上,学习累了再到篮球场上挥汗如雨,这样学习与打球二者相得益彰。但既然选择了打篮球,就意味着比别的学生少一些参加PARTY、玩乐的时间,但为了实现梦想,这又有什么不值得呢?不仅如此,他还当上了哈佛大学校报的编辑。

进入第二个赛季后他的场均出场时间上升到31.3分钟,场均得分也飙升到12.6分,助攻3.6次,抢断1.9个。林书豪开始崭露头角,但是要进入NBA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因为一名在常青藤联盟打球的球员引起NBA球探的关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一位NBA球探曾经表示常青藤的球员根本不会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第四个赛季,场均可以砍下16.8分4.5助攻4.3篮板2.6抢断1.2盖帽,投篮命中率达到了52.5%,三分球命中率也有32.1%。林书豪得分、助攻和抢断都排球队第一,篮板排球队第二,哈佛大学教练托尼・埃梅克给予林书豪的评价是:“我一生见过许多好球员,但是林书豪太出色了。”

2009年12月6日,他在对康涅狄格大学的比赛中独得30分,几乎将这支NCAA64强战常客拉下马;三天后,他又拿下了25分,连续第二年击败波士顿学院。7胜2负的开局创下了哈佛大学男篮25年的最佳战绩。一个身高仅有1.91米的华裔后卫成为比赛的主宰,NCAA赛场上似乎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林书豪震惊了整个美国篮坛。那些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人也成了他的拥趸者,他终于用成绩赢回尊严!就连哈佛校友、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都称赞林书豪的表现:“我一直不明白我们的篮球队为什么没有好成绩,现在他们终于有起色了。”

评论说:“林书豪拥有正统的控卫身高(1.91米),聪明的头脑(哈佛的高材生),以及不错的身体条件,在进攻端他可以轻松突破对手后暴扣,可以在篮下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将球投中,作为控卫他也能很好地完成球分配的任务。”就在很多人都认为林书豪进入NBA只是一个程序问题时,在美国职业篮球NBA2010年度选秀时,他屈居第二,冠军被约翰・沃尔拿下。又一次,他的才华遭到了漠视。

但,这仅仅是上天给林书豪的一次考验。

2010年7月17日,在小牛对阵奇才的夏季联赛比赛中,新科状元郎约翰・沃尔和林书豪展开了面对面的较量。沃尔在开场前双方球员介绍时得到了现场球迷的热烈欢迎,很显然,很多人是冲着约翰・沃尔来的,这一点林书豪也非常清楚,自己只是防守沃尔的人。

在小牛落后的情况下,沃尔和麦卡格尔在高位相互掩护试图阻止林书豪,但林书豪绕过防守者转移到空位地带。面对已经崩溃的奇才防线,林书豪随即一个空中270度大转身,在和对手有身体接触的情况下右手跳投命中!

林书豪的这次如杂耍般的进攻让全场球迷沸腾,以至于当林书豪被吹犯规时现场球迷几乎发生骚乱。林书豪有些糊涂了,自己犯规观众怎么会嘘声一片呢?他们支持的是约翰・沃尔啊!而随后,他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观众冷落了沃尔转而为他加油啊!林书豪一下子感到了一种幸福的眩晕!

那场比赛约翰・沃尔得了21分,而林书豪却拿下了关键的11。林书豪和沃尔的表现同样出色,当沃尔带着精彩时刻走下场时,林书豪则作为球迷的最爱结束了比赛。

林书豪在这场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引起了NBA各大专家的关注,有专家说:“他速度非常快,投篮准确,重要的是在哈佛的读书经历让林书豪拥有超高篮球智商,他可以在NBA掀起一股新的东方风潮。”而此时,林书豪也以优异成绩从哈佛顺利毕业,拿到了经济学学士学位。

终于,林书豪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很快,小牛、湖人和金州勇士三支NBA球队都向林书豪抛来了橄榄枝,深思熟虑之后,林书豪选择了金州勇士队。他认为,自己无法在小牛和湖人出人头地,因为这两支NBA球队后场囤积了多名经验丰富的后卫;勇士则不同,这支年轻的球队攻强守弱,非常适合自己的风格。

2010年7月22日,林书豪正式与金州勇士签约。他创造了新的历史,成为第一位进军NBA的美籍华裔球员。而现在,一股林书豪热正席卷加州,热潮的背后,是巨大的商机。金州勇士队表示,将在下一赛季开始前,推出一整套以林书豪为品牌的球市商品。

秋兴八首范文3

伴福有弟依荣文达韵

同作《辽东怀古》八首

(2009年6月13日)

近日,为贺公主岭市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福有弟在《关东诗阵》发表《依荣文达韵亦作〈辽东怀古〉八首》,这是继《续刘建封句》之后又一大构佳作。余反复品读,多有所得。乃不揣浅陋,忝伴福有,愧步荣公,再成八首,续貂为贺。

其一

尘封人迹隐星躔,觅觅寻寻总觉鲜。

神女多情难史笔,采薇无力撼山川。

四族并起发祥地,三郡同开设邑年。

虽是强秦威不到,豪雄谁肯忘北燕。

其二

雄才大略眼胸宽,威治营盘法治官。

横槊吟成追雅颂,挥鞭算尽比张韩。

安边无惧征伐远,靖内多忧整肃难。

碣石遗篇留浩气,平乌犹似定泥丸。

其三

羞于奸巧与权谋,只觅奇功不觅侯。

冤塞三江悲梦断,风吹一叶叹天秋。

南军弃甲奔如豕,北旅挥戈气若牛。

知是朝中无勇将,忠魂怎可挽沉舟?

其四

轻观正统蔑尊卑,开国雄心世所奇。

血染鞍鞯兴霸业,甲生虱虮蓄王资。

四方有意归庐殿,七恨无情壮铁师。

抱憾关前终驻马,中原未见易旌麾。

其五

刀枪剑戟刃飞霜,一隅枭雄唱大荒。

才舞旌麾克沃沮,又挥兵马向辽阳。

丸都坟恨春秋短,豆谷宫期日月长。

纵是纷纷成往事,终留青史泛余香。

其六

何处昏鸦噪暮云,颓垣衰草接荒坟。

难寻风雪孝廉路,不辨虚实太白文。

三素声羞家国恨,二驹名重帝妃分。

兴亡一瞬谁能解,谈笑杯倾日几曛。

其七

风云叱咤古今倾,势压南邦控上京。

铁腕常施夸冷艳,金鞍不弃展威名。

殿前每用韩公计,阵上常驱伏虎兵。

归政雄心终不泯,梦中犹取汴梁城。

其八

千秋青史锁烟尘,细检明察辨伪真。

为恨奸谋频拍案,因钦忠烈慎为人。

问心总使情趋雅,怀德常防志堕沦。

莫谓书生无一用,吟鞭指处可回春。

注:荣文达(1847-1903),字可民,吉林怀德(今公主岭)人,善诗文,晚清与刘春火良、房毓琛并称“辽东三才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奉天大学堂总教习,是年五月卒。著有《鹿萃斋集》。

(作者系省人大人代选委主任委员)

季节风

迟玉军

晨来得静悄悄的。

昨夜溅起的雨雾还没有完全散尽,一点点地暴露出山的肌肤。屋畔的溪流里涨满了哗哗的水声。叽叽喳喳忙碌的鸟语,分明早已啼破了静寂的黎明。几只赤脚的春雀,大概慑于地面的凉意,不停地踮动着。雾开始活泼起来了,像一个奔放的野妮,在欢乐地舞动。柔和的阳光早已把手臂伸向她的腋窝,咯咯的,山终于醒了。

秋兴八首范文4

一、夯实基础,创设氛围,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从课改之初,就一直受到新理念的熏陶,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曾经也试图这样去做,可总是收获甚微。提出一个问题,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真的站起来回答了,又很少有人能真正答到点子上,这样原本准备一节课完成的内容,总是无法完成。还有的学生站起来之后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或者干脆闭口不答。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不想很好地表现自己,而是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或者是原本会回答的可是课堂的紧张气氛让他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交给他们不同题材文章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而且,不论是课上课下笔者总是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让他们敢于在老师面前亮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有的时候和老师的意见并不一致。

在上《秋兴八首》(其一)时,许多的内容都不需要笔者来讲解,学生就可以自己完成。比如,对诗题的理解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对作者的介绍学生可以结合以往的知识储备来完成。这时笔者会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其积极性。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时候,笔者先带领学生回顾以往所讲的赏析诗歌的方法,学生的记忆被唤起,想起了“诗歌鉴赏五步法”——看诗题、想作者、通诗意、明手法、品情感。然后学生自己就可以分组按照这种方法进行赏析了。赏析完以后,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其他组进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他们的讨论热火朝天,有时甚至还会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真的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立足文本,深挖文本,提升学生的能力

许多刚刚由初中升上来的学生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初中时语文成绩很好,到了高中时就不行了呢?怎么初中时读读背背的方法到了高中就不适应了呢?确实如此,初中时候,语文的学习更多的局限于课本,只要你不懒惰,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考试时总会在试卷中碰到熟悉的面孔。可是高中的试卷更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哪里还能再找到书本上的原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原本死板的读读背背的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如何提升呢?教材是最好的抓手,文本意识绝对不能丢。

在教学《秋兴八首》(其一)的时候,笔者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感知意象、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品味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于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重点意象,体会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有何作用。学生很快找到了意象,首联中的玉露、枫树林,颔联中的江间波浪、塞上风云,颈联中的丛菊、孤舟,尾联中的刀尺声、捣衣声。接着笔者请学生讨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着写作背景很快发现这些意象都能给人带来萧瑟凄凉之感。如首联颔联中的玉露、枫林、波浪、风云等意象,表现了巫山巫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笼罩在一片萧瑟阴森的气象之中。接着笔者又请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描绘这样的景象呢?结合背景,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写景的目的所在。首联颔联情景交融,既是写自然界的萧瑟冷清,也是暗示诗人内心的感伤。颈联见菊开而落泪,系孤舟而生故园心,是触景生情。尾联不直接言情,而是以景结情,给人余音袅袅之感。这样就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下次阅读诗歌时就有了突破口,就明白阅读诗歌要从意象抓起,去品味诗人通过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同时也就把握了诗人抒情的手法。

三、联系文本,适当延伸,注意学生能力的迁移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一节课上重点培养他们的一到两种能力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一两种能力的培养上,又显得过于单一。因此,在每一节课上,笔者都注意学生能力迁移的训练。

比如学习《秋兴八首》(其一)时,当学生悟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表现手法及人的情感时,笔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你最欣赏诗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这下有话可说了。有的说:“我喜欢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一句中‘伤’字用得好,比‘落’字更能传达一种深深的感伤。”有的说:“我喜欢颔联,颔联中‘兼’字和‘接’字用得好。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巫山巫峡自下而上,在上而下,全都笼罩在一片萧森的气象之中。”借此笔者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使之明了品味语言的方法:有没有使用修辞?有没有使用传神、具有变现力的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有的说:“我喜欢诗歌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联押韵。”借此笔者引导学生掌握律诗的特点。还有的学生说:“这首诗歌的构思很巧妙,首联写景,为颔联蓄势,颔联承上展开,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尾联再次写景,而实际上是以景结情,给人留下余音袅袅之感。”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去把握杜甫诗歌中奇妙而严谨的构思。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也明白了赏析诗歌还得注意赏析语言、音律、结构等,使他们的能力更加多样化。

四、储备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却让人大费脑筋。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成绩好的同学,越对学习感兴趣;越是成绩差的同学,越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什么呢?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缺少学习的能力,每每总是在学习方面受挫,几乎从未品尝成功的喜悦。试问长此以往,谁还能对学习保持兴趣呢?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我却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如何让学生经常体会成功的喜悦呢?必须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促进自己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此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比如在教学《秋兴八首》(其一)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对比阅读的环节,让学生比较阅读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体会他不同时期诗作的特点。笔者选择的是《望岳》、《前出塞》(其一)和本诗。一首是学生初中时学过的,一首是课外的,一首是刚刚学习的。这样学生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如对杜甫生平经历的了解以及对《望岳》这首诗的了解,再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来赏析《前出塞》(其一)所表达的情感,再加上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漫游时期,杜甫满怀报国热情,作品多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困守长安时期,国家遭受了空前之大难,诗人自己也倍尝艰辛,看尽冷暖,于是作品更多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担忧;西南漂泊,作者进入人生的暮年,历尽了人生的一切苦难,所以诗歌中多了感伤的意味,创作的艺术也进入了更为精醇的境界。

了解了这些,学生是不是对杜甫及其诗作更感兴趣了呢?拥有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下次再遇到诗歌时,学生是不是更愿意看了呢?兴趣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的。

高效的课堂是真正有魅力的课堂,这课堂首先要是学生的课堂。夯实基础,立足文本,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浇灌高效之花,在课改的大路上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沈龙明.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秋兴八首范文5

首先我们来看《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闻名,秋风用一“急”字给人肃杀之气,天用“高”字使得独自登高的诗人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尤其渺小和孤单,猿鸣用一“哀’给人无尽的悲凉之感。渚和沙用“清”、“白”这样的冷色调给人清冷之感,“鸟飞回”让我们马上想到诗人在“旅夜书怀”中写的一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长期羁旅漂泊无依的诗人不正像这天地间孤零零的一只沙鸥吗?所以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看到落叶飘零,诗人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而黄叶飘落还能落叶归根,自己漂泊十年之久却还无法返回家乡真可谓老无所归,这是何等的悲凉。长江――“一泻千里,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韶光易逝,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长江不尽,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和我一样命运多舛.壮志难酬?面对生命的短暂,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诗的首联虽然极力描写出了萧杀悲凉的秋景,但颔联萧萧而下的落木,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雄浑高远,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雄浑,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所以整首诗的写景部分真可谓是“萧瑟中的雄壮”。

宋代罗大经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之秋。

所以全诗最后两联作为抒情部分既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哀,也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真可谓“悲苦中的圣人”。

其次《秋兴八首》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苍凉之状。但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给人雄浑壮阔之气,所以前两联写景的特点也是“萧瑟中的雄浑”。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可是我杜甫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整首诗似乎只是通过写景抒发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但颔联中 “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诗人在漂泊无依的时候还不忘国事,真可谓是“悲苦中的圣人”。

最后《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此时登上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很高兴。但“昔”与“今”,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化为一声长叹,我们仿佛看到阴沉沉的天底下,两鬓如霜的杜甫衣衫褴褛,带着一身的疲惫步履蹒跚,艰难的登上岳阳楼,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却是在自己颠沛流离,友人故去,贫病交加的时候,再加上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眼前浩瀚汹涌的洞庭水丝毫激不起他昔藏胸中的豪气,而只能衬托出他沙欧似的渺小、孤单,不仅让人悲从中来。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个“坼”字诗人写的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从中间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明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景象。所以前两联的写景仍然具有“萧瑟中的雄壮”的特点。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秋兴八首范文6

旅美作家。出版有散文随笔集《垂钓于时间之河》,《书时光》,《空杯》,《一池疏影落寒花》等。

《西游补》的作者董说好奇,自称“发明”了四言律诗。据刘复先生《董若雨传》,他的诗集里有一首《隔年历创四言律体,限一东》:“葬笔冢里,同秋梦中。祭思旧腊,式改新枫。往日无短,寒山转空。谁能剪烛,快读一通。”刘复说,算不上创造新体,“因为四言诗的中两联相对,在古人诗中并不是没有见过”,还举陶渊明《时运》末一节为例。

六言诗作者不多,王维和王安石,各有名篇。四句说足,意思恰好。若要成律,凑成八句,句式单调,势必令人难忍。九字句多见于词,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十一字句一样,偶尔一句还行,多则不堪。

杨慎的《升庵诗话》讲到九字诗,举了三例,并明言是九律,其中录有一首《九字梅花》:昨夜西风吹折中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野树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半枯半活几个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杨慎博学多才,喜欢拿文字开玩笑,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为后人所喜,流传甚广。在民间传说中,差不多是解缙唐寅纪晓岚一类人物。但他正经所作的诗,却看不出多大才力,唯一的好处,是似乎不太费劲,仿佛一挥而就的。十几岁时读他的《春兴八首》,很佩服,也对他太太的“其雨其雨怨朝阳”印象深刻。

这对夫妇,在文学史上,和赵子昂那一对,情形相似。杨慎玩游戏的诗,就像那些药名诗,人名诗,藏头诗,数字诗,五行诗,好奇的人叫好,觉得聪明机巧,其实是没法读的。《升庵诗话》中的三首九律,杨慎自己的一首相对好一些,其余两首都很俗气。杨诗虽中规中式,句子也实在繁冗,只有末尾“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一句稍显自然。

尤侗在《艮斋杂说》里说九言诗少见,举出杨慎的一首,说“句法拖沓,诵之不甚上口。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也。”其实,连“不可无一”也可以免了。尤侗论诗,本非当行,而词学精深的况周颐,在《续眉庐丛话》里,居然对这首诗称道不已,不免令人奇怪。况先生说:“九言诗,昔人间有作者。长句劲气,于古体为宜。若作九言律体,亦如七言律之妥帖易施,则求之名人集中,殆亦仅见。”又说“是诗余旧喜诵之”。他承认九言律不容易妥帖,至于九言古,又哪里去找一首杰作呢。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专论各种诗体的由来和变迁,谈到九言体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