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赤壁赋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赤壁赋知识点

赤壁赋知识点范文1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拆字游戏,哪位同学知道“虫二”的含义?对,就是“风月无边”。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杭州西湖湖心亭,被清风明月无边无际的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美。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边风月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去领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无边风月吧。

2.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又被称为赤壁,相传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仙谤朝政”系狱乌台,案后元丰二年(1080年)二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名誉上是官,实际上是被软禁、被监管的政治犯。苏轼在黄州度过了四年艰难困苦的生活,他的人生陷入了最低谷,他痛苦、愤懑,但贬谪生涯也使他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人生,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在元丰五年(1083年)七月,与客泛舟赤壁后写下的《前赤壁赋》。

比较两段导语,可以说各具特色,前者新颖、简练,有吸引力,后者朴素无华、信息量大。那么,在教学时如何选择呢?或者说哪一种设计更好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导入环节设计的思路、原则以及艺术性,而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又是受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制约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多数停留在激趣层面上,其主要目的是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聆听教师的分析、讲解上,以保证学生领会知识点。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着力点和课堂教学的归宿点就落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条件,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上。(2)课堂教学变成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就要改变过去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的模式,而采用学生提出问题或师生互动式质疑的模式,师生合作、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3)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化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鼓励个性化理解和自主表达,重视和保护课堂生成等。因此,新课导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激趣表层,要力求深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师生间的探究交流创造条件做好铺垫。

据此来看,上述两种设计虽各具特色,但设计的思路、原则却不相同:前者重点在激趣,也涉及作品的内容“无边风月”,但太笼统,无实质性的东西,功能仅限于激趣层面;后者涉及“题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为下一环节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相关信息,为解读文本做好了铺垫。前者比较适合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配合教师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等环节;后者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核心,教师的着力点和课堂教学的归宿点落在如何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造条件上,符合新教改精神。下面笔者再用课例来探讨导入环节的设计思路、原则和艺术性。

赤壁赋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尝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中均占有很大分量,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功利性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过度讲究字字落实,破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机械地学、被动地练,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往往肢解了传统文言经典名篇的美感,使那些感动千古以来无数志士才人的佳作名篇变得索然无味支离破碎[1]。其结果必然是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惘然无所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从而自觉地萌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自身的阅读和感悟来吸取知识,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提高对文言文鉴赏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精神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本身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并且调动一切有效的资源,进行调配、整合、加工,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使课堂活色生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首先,是整合教材资源。教材的编排有它固有的模式和要求,但是,课堂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例如,在讲授苏轼的作品时,为贯彻“专题研究”的新式教学理念,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思考和把握,笔者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四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整合后发现,虽然前后《赤壁赋》是散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诗歌,但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创作的,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整合对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领悟苏轼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的思想变化,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利。同时,在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上,还能达到以诗解文、以文解文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从文体教学角度观之,这种整合还有利于获得新的视角。其次,是整合教辅资源。在授课前,笔者让学生观看有关苏轼生平介绍的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名家的诠释来取代教师苍白乏味的讲解,还把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苏轼》相关视频放在教室的计算机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同时印发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评论性文章作为早读材料,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前赤壁赋》作为重点鉴赏的篇目,在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诵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诵读,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之前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写作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接触文本时能够快速入文,并且更加自信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时的从容不迫、乐观自信和坦荡的胸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被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所深深震撼。再次,是整合学生学习资源。当学生有了较为成功的阅读体验之后,笔者就会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鉴赏其余的作品,并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又能节约课时,提高课堂的效率。至于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子,则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进行,尽量让学生在既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并在课后设置练习题或测试卷来进行检查,有时也会在专题讲授完毕后,通过知识竞赛的方法来巩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倡导读写结合,以文言文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来促进文言文的阅读。笔者这里所提及的写作并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而是让学生以文言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片段式的小练笔,让他们对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在训练中获得新奇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还会把一段文言文的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再让他们对照原文,来比较一下自己的表述是否恰当,学生对这种做法非常感兴趣,往往一段枯燥的文段就可以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时候笔者也会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相应的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在讲授《六一居士传》的时候,因这篇文章写法特殊,表达饶有趣味,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笔者就联想到学生的微信昵称、QQ签名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用文言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微信昵称或QQ名名字的由来,结果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都兴致勃勃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写出了不少基本符合文言表达规范的幽默诙谐的段子。如刘梓容同学的微信昵称是“安之若素”,她写道:余之网名“安之若素”是也。所谓安之若素,即安余心于四海,不忧不喜,不骄不躁。余之心易受困于世俗,乃为此名,以使余心安,以明余之志也。安之若素,非常人可达也。余为此名,无它,亦希余得超乎常人,而不为一平庸之人也。又如吴思淇同学这样诠释他的微信昵称:吾尝数易其号,以昭吾之所好,然为吾志之,三号耳。一号曰:临窗画楼,半生清欢。或曰:“此号何谓也?”吾答曰:“于水亭之上,临风而立,闲适处之。于楼阁之中,赏湖水粼粼,修心养性可也。可谓偷得半生清欢,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故号此。”一号曰:尺素流年。时间如流水,水过无痕,而镌刻吾心。吾正值弱冠,而流年逝去之体悟与日倍增。故吾为此号以勉自。一号曰:小轩窗。苏子有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此苏子悼亡妻子之所作也。吾感其情深,悟其痴念,故取号“小轩窗”。这些小练笔虽然表述还比较稚嫩,但已可看出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言的语感和表达习惯,反过来也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感知能力。

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篇章抒情性较强,或者记叙抒情兼具,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够通过抓住主要的情感词句,或许有助于学生准确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比如,在《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更将笔墨铺陈在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中。前后两部分均有明显的情感词句。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的情感,再由此去逆推,寻找情感产生之由。抓住了集会“信可乐也”,则不难将前一部分的记叙中足以使人生“乐”的因素一一找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一浮现。学生在寻“乐”的过程中,也不断加深对盛会盛况的体验。而抓住“岂不痛哉”,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何情绪有如此流转?不难去寻觅文中由乐而思考人生的部分,进而寻求答案。再比如《项脊轩志》一文,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围绕项脊轩这个书房,朴实地截图生活细节,展现了对家庭变故,及关系亲近的几位女性的感喟与追念。这篇文章中间部分,学生容易找出一个总结情感的过渡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则可根据此句,寻根溯源,将全文各部分的记叙串联起来。在寻找可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项脊轩翻新后的样貌和雅致,在宣召可悲部分,学生仿佛经由作者精心选择的几个细节,一一体会祖母的疼惜,母亲的关爱,妻子与其的琴瑟和鸣,以及妻子早逝之后作者的心灰意冷。带着情感词去解读其经历,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寻找并获得共鸣。可见,在抒情性较强的散文阅读中,通过情感词句来回溯相关片段的做法,可以更好理清脉络,体味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获得对文言文的深层次理解,涵养中华古典文化情怀。总之,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头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力图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赤壁赋知识点范文3

1.注重背诵积累,夯实基础。

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需尽可能地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减少机械记忆,多进行理解记忆。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共有39篇,这些篇目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值得用心学习和背诵的。很多教师围绕高考指挥棒,只要求学生背诵规定的篇目,这样的做法急功近利,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不利的。虽然高考不考课内文言文,可很多知识点却能在课内文言文中找到对接点。如2012年安徽卷第4题如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看到A选项可以联想到《陈情表》中“刘病日笃”。B选项中“向”字的用法在《兰亭集序》中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在《过秦论》中有“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向”字在这几句中均作“先前”解。而D选项中“度”应为“推测、估计”之义,在《鸿门宴》中可以找到印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像这样的试题,如果对课文内容熟悉,简直是囊中取物。

像这样课内与课外知识点的对接,有的是直接联系,有的是间接联系。背诵课本内的文言文名篇不仅能增强语感,而且能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积少成多、由感到悟的过程。

2.注重知识积累,总结规律。

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

要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文言字词和句式积累得越多越好,而且要善于梳理文言字词,对文言语法规律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变,让学生举一反三。

高考考纲中要求掌握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和18个常用文言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课文教授中多已讲过,但学生大多讲过就忘,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将知识系统化,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实词的整理应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等方面着手,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对一些字词的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讲到同样的字词时不断调动学生去回顾、强化已学的用法。如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字的用法为例,可让学生找出全文中出现的“负”字,探究其用法: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依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背负)

学生在自己探究总结的过程中,印象更加深刻,之后在文章中遇到同样的字,可让学生自己回顾这些例句和用法,进一步强化理解。

文言语法现象中比较常见的是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学生文言语法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语法规则,而是为了更准确、更迅速的理解文言作品。因此,在教学时不应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语法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认识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通过大量的举例、诵读让学生“意会”。

文言有自己特有的表达习惯,有些句子的内部语序、表达习惯都跟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特别是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积累这些特殊句式,掌握句式特点,是理解文言文的又一关键。如《祭十二郎文》中“惟兄嫂是依”,是个宾语前置句,“是”作为提宾的标志不译,正确的语序是“惟依兄嫂”。这样的句式在如今使用的成语中同样能找到印证: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都是属于宾语前置。像这样去寻找古今之间的联系,找到类似的语法现象,更能让学生理解接受。

(2)要注意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阅读文言文,仅仅积累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如果对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了解,对文章的理解就可能出现问题,甚至闹出笑话。例如在中学文言文中,出现了很多与官职的升降任免有关的词,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积累: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是指改任、转调,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另外,“乞骸骨”指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像这些与官吏到任离职有关的词语也可一并进行积累。

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学过的古代文化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整理,积累掌握好课内所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识,可以为课外迁移阅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赤壁赋知识点范文4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一种像学习英语的感觉,先要翻译,扫除文字的障碍,才能理解课文的意思。这与现代文比起来,无形中就多了一道程序,加大了难度。扫除这种心理障碍和困难的方法也和学习英语很相似,只有从转变思维和积累词汇入手,夯实基础,不断提高。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抱着意向性学习文言文,直逼高考,强调高考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让学生有适度的压力,有目的地去学习文言文。这似乎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让学生做到心知肚明地学习,反而是一种直奔主题的简洁方法。同时在适度的压力下,学生接受适度的被约束,逐渐会转变为自我约束。

其次,让学生学会欣赏文言文的美。很多学生羡慕那些大家出口成章,文言名句、古典诗词信手拈来的潇洒。这时候,教师就应身体力行,在课堂上,扮演一回文豪的角色,使学生首先佩服你这位老师,从你身上体会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从而爱上古典文学。可以尝试教师自己声情并茂吟诵古文名篇,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记得你这位老师,体会到文言文的美。也可以搜集当代美文中引用文言名句的例子,这些文言名句往往会使现代美文增色不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言知识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现实功能。更为实际的方法,是选取当代常用的成语,指出其出处,使学生明白,我们时时处处都还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逍遥游》等篇目中的成语。

再次,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对于国学,学生只知其博大精深,只有亲密地接触后才能够真正领略其魅力。文言名篇的学习正是这样一个渠道。如对《赤壁赋》《六国论》等千古名篇的学习和背诵,无论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生的一生中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更有《孟子》《论语》等国学经典篇目,使得学生对儒家文化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会对祖国璀璨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就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1.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吼。”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文言文读多了,就能够把握文言文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如同读现代文一样驾轻就熟。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诵读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注意总结和积累。文言词汇的学习只靠零散地学习是不行的,还要注重总结和积累。每一课学完后注重总结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久之,便能举一反三。实词的积累没有捷径,只有多学多记。虚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当然要靠教师多重复,多提示,学着前面的课文,要不断回头找出学过的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特殊现象更需要教师将其系统化,让学生养成总结摘录的习惯,加强记忆,融会贯通。迁移的训练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在教学前后《赤壁赋》时,进行比较学习,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找到适合自己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方法外,还应该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自己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理论。

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教会他们猜测的方法。在能够大至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个别实词和虚词靠猜测读懂其意思。遇见不理解的词汇也可运用组词的方法。文言词汇多为单音节词,不知道其确切的意思时,将其组词再还原到整个句子中,看是否通顺。当然,这两种方法适用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在有一些文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运用。

4.注重学习与交流。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遇到障碍,马上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会想到放弃文本的学习。注重小组或同桌之间的讨论和互助学习,不仅能互通有无,(下转第72页)(上接第61页)互相帮助,还能起到督促、矫正和提示的作用。一些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如果仅在独自学习的封闭环境下,有可能一直错下去,更改时会有相当的难度,但交流学习中会马上发现问题,杜绝错误的延续。

赤壁赋知识点范文5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局面?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如果给文言文教学寻找几注活水,让他们带动整个文言文教学之水活起来,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可变得富有生机、乐趣无穷。

第一注活水: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以学为乐,就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否则,就是强制的教学,死板的课堂。

导入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围绕课文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对学生起启发引导作用的话,一般来说包括解题、作者、背景、故事梗概等。其实这里就可以引入一注活水。我认为以故事导入为佳,因为高中文言文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不少故事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如讲苏轼的《赤壁赋》前,我请学生讲《赤壁之战》的故事;讲《项羽之死》前,我请学生讲《霸王别姬》的故事;讲《鸿门宴》时,我请学生讲《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故事。很多同学都举手争着发言,一个比一个讲得出色,课堂气氛活跃非凡,学生兴趣来了,课堂也就被激活了。

第二注活水: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得多了,其意不解自晓。“读”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读才能激发联想和想象,离开了读,文学作品就变得索然无味;读,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让“读”去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又是活跃课堂的一注活水。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多媒体音画读;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接读;课前导入朗读、优美章节选读、相关材料推荐阅读??有一次我在教《滕王阁序》时,请学生范读,一位学生尽情投入,摇头晃脑,给寂寞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出色的范读赢得阵阵掌声,同学们也大声朗读起来。兴趣起来,课堂不活也难。毫无疑问,这样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不仅给课堂注入“活性因子”,还可把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美品读出来。

第三注活水:通过温馨和谐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课堂上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且所占的时间也较长,可以说这是一注最大的活水。师生互动包括师问生,生问生,生问师等形式。而一贯以来,师生互动多是“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方式。我认为如果采用“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回答”或“学生问老师”的方式,更能使师生平等相处,课堂气氛更浓厚。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倡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就等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正真还给了学生,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如学习《劝学》一文,我讲透讲深第一段,后两段则放手让学生去提问去讨论,并且引用竞争机制,制定详细评分表。各小组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弄清重要虚词的含义,有的清理古今异义词,有的专搞词类活用,有的专整特殊句式??各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交流,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最后环节是全班一起归纳总结,达到资源共享,评价出优秀的小组。这样做有可比性、竞赛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无形中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第四注活水:通过新颖别致的训练题来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高,可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灵活的习题,让学生愿意去做,乐意去练。这样的形式很丰富,不仅仅限于解释字词、翻译句子。如学完《苏武传》后,可设计如下习题:

1.阅读式的练习。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苏武的作品,加深对苏武这个“忘却富贵、铭记衷心”的人的认识。

2.写作式的练习。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中的一段歌词,请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茄声入耳心恸酸。

3.表演式的练习。请学生在“卫律劝降”和“武与陵的对白”这两个片段中任选一个做表演,以便更好的理解苏武的忠义。

4.画一幅《苏武牧羊》图。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画出苏武的风骨。如何将苏武的精神形象表现出来,相信不少同学都非常感兴趣。

习题款式多样,人人都有乐意去完成的题,正所谓“皆大欢喜”,此时“闷”早已了无踪影了。

赤壁赋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古代汉语 “焉” 动态语法 用法 意义

文言虚词是高考的必考知识点,而“焉”字是高考考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虚词。许多老师教虚词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虚词的各种用法,殊不知,死记硬背是无法教导学生学会区别“焉”字的用法的。那么,如何有效快速地区别“焉”字的用法和意思呢?

一、 判别的原则是先“用法”后“语义”,决不能从“意义”角度区别。

如果从“意义”角度区别,则永远无法区别。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与“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这两个“焉”字如果从意义上讲,是不是都可以讲成“哪里”呢?但是,这两个“焉”的用法相同么?答案是否定的,前一个是副词,后一个是代词。

从“意义”角度去区别虚词“焉”字的用法,死记“意义”,是没有用的。区别“焉”的不同用法,要重用法,轻意义,所以,永远不要试图从“意义”角度识别虚词的用法,因为虚词的所谓意义都是语境的、临时的。

二、如何判别文言“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动态语法是用独特的数学模型、力动态等分析方法凸显语言的组织构架和语义流向的时空关联,更能提示语言结构的本质。因动态语法理论有难度,也不是本文重点,因此本文对动态语法不做纯理论上的探讨,请读者谅解。只借助最简单的“位置法、删除法、替换法、换位法”解决“焉”字难题。

“焉”字主要有四种用法,分为语气助词、词尾助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和兼词。判别“焉”字的用法时,可分为以下几步。

1.用“位置法”和“替换法”初步确定其可能的用法。“焉”字在线性句子中的位置只有这样几种:(1)“焉”处于词尾,有动词词尾,如“眷焉顾之,潸然出涕”(《诗・小雅・大东》);有形容词尾“我心忧伤,焉如捣” (《诗经・小雅・小弁》);有叠词词尾,如“盘盘焉,焉”(《阿房宫赋》)。这类“焉”相当于词尾“然”――凡位置处于词尾且能用“然”来替换的都是词尾助词。(2)“焉”处于句尾,有“代词”、“助词”、“兼词”三种用法,可用“替换法”区别出“代词”用法,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这类“焉”相当代词“之”――凡位置处于句尾且能用“之”来替换的都是代词。(3)“焉”字处于句首(或动词之前,因有时主语省略,为减少区分难度,统称为句首),有“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两种用法。

2.用“删除法”判别“焉”字的用法。不管是在句首,还是在句尾,代词包括疑问代词都是不可以删除的,删除了会影响句意表达且不通顺。而助词和疑问副词(疑问副词也是副词)都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之后句意清楚且通顺。(1)采用删除法先区别句首的“焉”,能删除的就是“疑问副词”,不能删除的就是“疑问代词”。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这两个“焉”皆不可删除(代词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所以不删除),是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这两个“焉”删除之后完全不影响句意表达,只是语气程度不同罢了――凡句首“焉”可删除的,皆为疑问副词,否则就是疑问代词。(2)采用”删除法”区别句尾的“焉”,能删除且不影响句意的,就是助词,而句尾作代词或兼词的“焉”要充当句子主要成分,不可删除。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置杯焉则胶”(《逍遥游》)(“焉”字在谓语之后也视做句尾),“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前两个是兼词,后一个是代词,皆不可删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这两个“焉”皆可删除,是语气助词――凡句尾可删除的“焉”皆为语气助词。

至此,“焉”字用法只剩下句尾的代词用法和句尾的兼词用法没有区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