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机农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1

农业部公布的国家级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占了30%以上,并有5个全国最大的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位居全国前列。绿色(有机)食品正逐渐成为江西省食品行业中最具扩张力和生命力的朝阳产业,成为开放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成为把江西建设为沿海发达地区与城市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突破口。

2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宜春市万载县是江西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先行探索者,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正着力打造“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万载县发展有机农业,具有以下优势:

(1)扎实的产业基础。1999年,万载县在茭湖乡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第一个有机农业示范园区,拉开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序幕。经过十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全县有机农业已成为强县富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2)良好的品牌效益。200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万载县评为“有机(绿色)食品十强县”,2010年3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确定万载县为江西省唯一的有机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2010年底,江西省宜春市被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联合授予全国第三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其中万载定为有机食品加工承接地。

(3)过硬的产品质量。目前,万载县已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水稻、有机木姜、有机欧洲小葱生产基地,有机稻、木姜、小葱、百合、竹笋、紫薯、草莓、毛豆、蜂蜜、山茶油等30余个品种通过欧盟BCS、ECOCERT等国际权威机构的有机认证。万载有机产业受到了世贸组织132个会员国的认同,有38个国际有机认证品牌。

(4)系统的体系建设。万载县始终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发展有机农业,强力推动,高要求进行产业规划、引导、扶持和监督,构建了政策支撑体系、生态支撑体系、组织支撑体系、产业化支撑体系、监控服务体系、标准化支撑体系告示十大现代有机农业制度支撑体系。为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万载县引导农村土地大规模向优势产业集中流转,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标准化+市场”新型合作模式,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类经济专业合作组织96家,成立注册的合作社30多家。目前,万载县有机农业生产区覆盖10多个乡镇,有机土地认证面积达1.8万hm2,其中有机耕地面积0.7万hm2,有机野生采集面积1.14万hm2,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该县共有水稻、竹笋、蜂蜜、山茶油等3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际专业机构有机认证,建成有机食品加工龙头企业6家,下线企业100多家,1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2008年出口创汇达5000多万美元,年销售收入突破4.6亿元。

3发展江西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200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对有机农业的基本标准规定为“有机农业是以导致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安全食品、良好营养、动物福利和社会公正等一系列过程为基础的整个生产方式系统”。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发展有机农业,能充分发挥江西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提升江西的区域竞争力。

(1)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要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建立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符合江西省山江湖工程“立足生态,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2)打造江西有机产品品牌,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近几年随着人们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的意识增强,绿色、有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有机产品给市场带来巨大商机。在有机产品高价位、高利润驱使下,一些非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不惜造假,将非有机产品冠名以有机产品销售,欺骗消费者。加上某些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较弱,导致市场中假冒产品层出不穷,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削弱了有机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竞争力。因此,为了增强市场公信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有机产品龙头企业,打造和保护江西本土的有机产品品牌,已成当务之急。

(3)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广生态文化,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这首先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对化学投入品严把准入关。对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加强监管,杜绝高毒、假冒的化学投入品使用。定期抽查土壤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情况,禁止农田周边建立高污染工厂。其次,鼓励企业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再次,向企业加大有机产品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和诚信守法意识水平。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生物农药;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收稿日期:2011-06-17

作者简介:张雪峰(1977―),女,辽宁沈阳人,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及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中图分类号:Q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04-03

1引言

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固有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高毒性和环境迁移性,使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以及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为有效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有机农业作为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其生产规模得到大幅增加,到2003年全球有机农场数近10万家。至2008年末,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已达2 800多家,有机食品市场规模已达81亿元。

有机食品对农药要求严格,只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生物农药才能用于有机农业的生产。有机农业生产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和生态预防基础上的可持续生产系统,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近年来,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和新技术示范推广都有了快速发展。

2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线虫、植物、昆虫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农药具有高效、无残留、无抗药性等优点,在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008年,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市场对生物农药的需求规模约36亿元,远远低于国际20%的水平,预计未来5年保持约20%的增长速度。生物农药在抗性管理、使用间隔期和残留方面具有优势;具有低的使用间隔期限制(0~4h),通常在作物收获前都可以使用;在植物叶子和水果上的残留可以被接受。生物农药对人畜毒性小,环境兼容性好,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性。至2000年,我国已注册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品种77个,占农药有效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产品7.1%,产量接近10万t制剂,使用面积0.27亿hm 次。在国外有机农业生产中,普遍认可使用来自植物和微生物且具有杀虫治病活性成分的生物农药类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在温室有机农业产品生产中,由于温室的特殊环境条件和以病害和小型害虫发生为主,适合使用微生物制剂。通常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使用的真菌剂如百僵菌、蜡介轮枝菌和玫烟色拟青霉菌,也可使用皂角液、植物种子油。黄瓜叶甲的防治通常使用沙巴蔡芦、鱼藤酮或除虫菊,对马铃薯甲虫防治以Bt制剂使用广泛,同时真菌制剂和昆虫病原线虫和虫生线虫等寄生虫线虫制剂也可以有效控制病害。

3生物农药的种类

有机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生物农药,按其来源分类,微生物农药按微生物(病毒、线虫和细菌)分类、来源于昆虫的信息素农药(性信息素和激素)和天然植物提取物(除虫菊素和从被囊动物提取的杀虫化合物)。

3.1微生物源生物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占整个生物农药95%,微生物源农药的主体为真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病毒等。

3.1.1微生物源杀虫剂

微生物源杀虫剂占整个生物防治剂90%以上,应用最广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Bt),我国年产量达3万t,第2代细胞工程和第3代基因工程杀虫剂可以克服杀虫谱窄、持效期短、药效慢等弊端。国际上开发Bt资源主要研制广谱高效制剂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质粒消除、原生质体融合、结合转移、基因重组来提高杀虫晶体的产量、扩大杀虫电谱和延长有效期[1]。据报道,制备生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产品达100多种,广泛用于防治稻苞虫、稻卷叶螟和粘虫、松毛虫、茶毛虫和玉米螟等多种害虫。

3.1.2微生物源除草剂

从微生物中发现许多除草活性的物质,主要有杂草菌素(用于防除水田稗草等禾本科杂草)、细交链孢霉素、茴香霉素。近年来,从微生物代谢产物开发新型除草剂最成功的有双丙氨酰磷和草胺磷,双丙氨酰磷是从发酵液中分离的一种有机磷双肽化合物,德国赫司物公司又以双丙氨酰磷为模板,人工合成开发出草胺磷,双丙氨酰磷和草胺磷都为非选择性内吸输导型高效除草剂,广泛用于果园、苗圃、橡胶园等防除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

3.2植物源生物农药

3.2.1植物源杀虫剂

从植物体中提取的具有抗菌抗病毒或杀虫效果的成分,或是从植物体中分离纯化有农药活性的新物质作为结构模板,进行结构的多级优化,从而制造低毒高效的新农药。其中2个主要产品是从菊属植物花中提取的除虫菊素[2]和从印楝树种子提取的印楝素和Queium(AgraQuest website)。目前,国内植物源农药的产量规模和应用范围与微生物农药比较还相对较小,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3]。菊科植物的除虫菊,对菜青虫、蚜虫、蚊蝇等多种昆虫有毒杀作用;万寿菊提取物对豆蚜虫、菜青虫等具有毒杀或驱避作用;楝科中有印楝、苦楝、和川楝,印楝素为提取物,对果树害虫和蔬菜害虫有拒食作用;卫毛科中的苦皮藤的提取物对水稻、玉米和蔬菜害虫有防治作用。

3.2.2植物源生物除草剂与杀菌剂

植物源除草剂和杀菌剂的生物活性没有商业化的合成除草剂的活性高,因此,市场有限。

3.3动物源生物农药

从动物体内分离的激素、信息素、毒素等动物源生物农药,常用于生产的是昆虫信息素,全球已合成昆虫性信息素类1 000多种,成为有机农业害虫治理的主要手段。对各种蜘蛛和黄蜂等动物毒素研究发现,这类毒素结构相似,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肌肉接点,阻断以谷氨酸为介质的神经兴奋的传导,这是一新的作用靶标,必然作为开发新型杀虫剂。据报道来源于甲壳动物外骨骼的几丁聚糖可被用于防治白粉病和葡萄孢病原菌[4],由动物产生的毒素或激素如脑激素和性信息素等,可以抑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干扰害虫的新陈代谢,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Jones等[5]在美国西部的果树农场的综合管理中利用补食性昆虫和蜘蛛降低了作物的被害程度和减少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增加产出[6]。

4生物农药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1生物特效农药

以菌治虫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它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对人畜均无影响,无残留毒性,害虫对细菌不产生抗药性。性诱杀虫剂是利用化学不育剂使害虫失去繁殖力,造成绝育而达到杀虫的目的,美国科学家利用此项技术成功防治危害牲畜的螺旋锤幼虫。

4.2动物饲料添加剂和药品替代产品

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下,天然饲料科技得到有机农业从业者的接受和支持,经过研究的新饲养方法与常规抗生素饲养法不同,它利用含有的益生菌、有机酸、脂肪酸、酵素、有机矿物质、天然霉菌毒素吸附剂,取代含动物性成分的同类产品以及许多其它相关产品。

4.3天然植物源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在未来10~20年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总趋势是向高产量、低成本、高效率、低污染、无残留方向发展。新型添加剂如金属螯合物、小肽、酶制剂、饲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添加剂、寡聚糖、卵黄抗体等将广泛应用,常见的植物性饲料添加剂为松针叶、刺五加、胡枝子、杨树皮等。

4.4中草药类兽药产品

畜牧产品的安全问题如药物残留、病菌耐性日益受到关注,开发中草药类兽药产品是生产有机畜产品的需求。其主要来源于被称为具有抗压力、适应因子及改善免疫功能的植物提取物,可解决抗生素和有害化学合成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减少和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和蔓延,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中草药成分复杂,使用后能显著增强动物体质,减少用药,降低动物性产品的生产成本。

4.5非化学替代抗生素类产品

从酒精酵母细胞壁提取的甘露寡糖等寡糖类饲料产品,经过精密分析研究证实能起到和抗生素类饲料相同的性能,产品成分稳定,安全无害,有利于畜牧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调节。

5结语

有机农业倡导生物农药的使用,所以有机农业也是发挥生物农药作用的广阔领域。虽然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高于化学农药,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却不可估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物农药属高难技术领域,其研发和生产都需要高投入,进行作用机理、毒理学和环境行为学试验。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优势,但多数天然产物化合物结构复杂,不易合成及合成成本太高,受植物的采集季节性且分布的地域性,生物农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有些生物农药的毒性也较高且活性成分稳定性差,易分解,这些问题有待于在有机农业生产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3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优势。生态环境良好。宝应县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工作,关停重污染源、强化污染治理、坚守环保审批底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先后创成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县创建于2012年5月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占比95%以上,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符合III类水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为发展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农业资源丰富。宝应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以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为主的“四水”特色明显。荷藕产量及品质居全国首位,获国家原产地保护,是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基地。境内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水产品资源丰富,其中“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实施“产业化兴农”战略,将有机农业作为宝应“一主两特一新”的特色产业推进。大力推进水生蔬菜、水产、粮食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存在困难。技术人才缺乏。宝应工业不够发达,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现象较普遍。留守劳动力受文化程度制约,对新技术认知程度较差,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发展的支撑能力、组织实施能力不足,影响了有机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推广普及。资金投入不足。从一般的粮田转变为有机食品基地,需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有机转换期”,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压力较大。同时,转换期内部分品种会出现减产,且不能标注“有机产品”,只能以普通农产品价格出售,具有一定经济风险。而宝应财政收入欠佳,对有机食品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农户积极性不高。企业有机生产意识有待加强。企业对有机生产标准、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不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识不足,管理不够完善,个别企业在隔离带设置上未能满足有机生产的要求。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有机农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康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6

1 安康市有机农业的竞争力分析

1.1 矿资源丰富――“中国硒谷”

陕西省安康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安康市国土资源公布的数据,安康市现有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金矿就达到65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其中在陕西和中国位居前列的矿产有金矿、汞矿、毒重石、瓦板岩、重晶石、锑矿、锌矿、天然珍稀矿泉水等。特别是其富硒资源,据不完全调查整个安康市境内富硒的区域含量高达2.5~6.6mg/kg,横跨跨度达到近500km,为中国之最。

1.2 安康市的地理优势及特色农产品

安康市地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降雨量均在910mm左右。这样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气候,也是因为其气候的特殊原因,安康也被誉为我国中药材的摇篮。

此外本地区的特色茶叶、魔芋、中药材、油菜均具备优秀市场竞争力。根据安康市市农业局公告显示,截止2015年,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值达到233.4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24.9%),同比增长32.6%,生态富硒产业在全市GDP占比为26%。

2 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劣势

2.1 市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安康市作为陕西省境内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91元,比上年增加2180元,增长8.7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比上年增加728元,增长9.75%。截止2015年年底安康市全境需要领取救济金的弱势群体达到近2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数63.8万人,同期减少12.3万人,虽然大幅度减少但其经济滞后的困境任为解决。经济发展滞后是当前阻碍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有机农业发展观念落后

安康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任然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多采用的是人力与畜力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其生产力低下、机械化水平落后。而且由于区域农业教育力度不足,大多数农民仍然习惯使用化肥农药来进行耕作。对有机农业的观点不理解认识度较低,不愿意进行改变,导致有机农业产业化在安康境内推进受阻。

3 安康市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3.1 国内“绿色产品”消费观增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消费者从前期“便宜消费观”,得到了扭转。人们越来越追求食品“无添加剂”、“绿色无公害”、“有机化”的属性。这种观点大大促进了当前有机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安康市进行有机农产业发展的信心。

3.2 安康市政府高度重视

安康市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安康市要发展,必须从绿色、生态出发,打造“绿色陕南”和“和谐安康”。不断派出工作组推进知识下乡、科技入村,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迈向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化生产行列。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交通、电力等基础,寻找更多更大的销售市场,以确保农产品的出售不受阻碍。

4 对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建议

4.1 加强生产链的建立

加强安康市地区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发展,保证各个生产链条齐头并进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政府要进行基础农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艺,有效的延长有机农产品的产业链,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产- 加工- 包装- 销售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与养殖业合作,构建地方有机肥生产链,减小成本,扩大生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2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打造金字招牌

有机农产业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或者生产加工就能做大做强,必须依靠政府或者科研机构对产品进行研究或者创新,比如可以共同培育新型农业品种;改良或创新新兴培育技术,提高种植技术;加大力度研发无公害保鲜、贮存技术,确保农产品的贮存。

参考文献

[1]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成效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5

    1有机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物质而不断造成健康隐患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机食品的销售量还不到食品销售量的1%,但其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售潜力相当可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多数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而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如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有机食品市场占整个食品市场的5%,婴幼儿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在2%~3%之间,90年代初已注册登记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加工的工厂有1716家。美国几乎在所有的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有1/3的美国人会购买有机食品,1980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7800万美元,2000年为60亿美元,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有8000多个有机农场,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3500亿日元左右,年增长率为30%左右。当然,“3?11”地震后,核电站泄漏事件,给了日本有机农业以沉重的打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

    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走向正规化。其中,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发的有机茶第一次出口到荷兰;1994年,辽宁省开发的有机大豆出口到日本。以后陆续在我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

    2发展有机农业对社会的贡献

    2.1关于环保食品发展

    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口味好、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多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它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2.2关于生态平衡

    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据调查,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利用率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过剩化学物质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引起病虫再猖獗,农药用量则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2.3关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农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受关税调控的作用愈来愈小,但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控制愈来愈大,只有高质量的有机农业产品才是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关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增收问题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3潍坊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3.1传统农业优势

    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潍坊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更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精髓。

    3.2生产条件优势

    潍坊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一些地方仍是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农民能够很少用化肥农药就能完成生产过程,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3.3农村劳动力优势

    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市农村劳动力富余,这也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

    3.4出口优势

    我市农产品的出口渠道通畅,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将有较大发展需求。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5有机农业认证优势现在,潍坊市有机农业认证面积已达到9.3万亩,377种产品,包括蔬菜、杂粮、果品、畜产品等,其中90%以上是通过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4加速发展有机农业的建议

    4.1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2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政府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

    4.3技术指导的跟进

    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建议组成专家技术指导体系,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使生产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好杂草防除、病虫防治、营养供应等技术问题,使有机农业更好更快地顺利发展起来。同时,应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4.4产品包装的标准化

    有机农产品,其收获与销售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分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统一内外包装、统一农药残留检测、统一加贴有机标志。

有机农业发展范文6

白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后发优势逐步彰显,已经成长为一个极具投资潜力的新兴城市。在加快培育形成后发优势的同时,白城市已着手建设吉林省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区域商品集散地。“四大基地”建设的提出,为白城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带来契机。

1.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意义重大

有机农业是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有机农业既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要求。白城市虽然为吉林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良好条件。加快发展白城有机农业,是进一步发挥白城农业资源优势,推进白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

1.1发展有机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可行之路 依托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有机农业,不但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还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成功之路。

1.2发展有机农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的重要途径发展有机农业不但直接效益十分可观,而且后发优势更强,更具有生命力和效益驱动力。在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农民自愿加入,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同时带动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有机农产品认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三大产业领域,形成同一区域内结构最完整、衔接最完善的有机产业链,有机种植(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有机种植(养殖),在创建完美的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同时,不断地延长农业产业链。

1.3发展有机农业将有力地推动白城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国际看,世界有机农业发展步伐正在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从国内看,有机农产品已逐步成为消费的时尚和主流,成为众多经营者,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追逐的目标。客观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收入,提高市场竟争力。

1.4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涉农企业整合发展 有机农业要求在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品以及加工、包装、贮运、消费等众多环节实现有机化或无污染。因此,将给种植、养殖、肥料、农药、种苗、饲料、兽药疫苗、农产品加工、餐饮、贮运、农产品流通销售和研究、教育等相关产业、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和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将引起新一轮的产业整合和资源重组。

1.5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白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城市生态环境状况不佳,生态条件比较脆弱。这一区域应利用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充沛的光热条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近年来,虽然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但掠夺式发展第一产业的局面仍没有扭转。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农产品质量滑坡。有机农业应用生物或天然的投入品,减少污染,提高地力,可以大大地改善白城的生态环境。

1.6发展有机农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和省一直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久的将来,国家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将给予更大的支持。

2.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强优势

发展有机农业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方拉动,实施全方位市场定位。白城市已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条件。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气候条件适宜 白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理经纬度大,光照充足、积温高、空气清新洁净无污染,十分利于开发有机农业。年平均气温4.2℃~4.6℃,年平均日照时数2906小时,年积温3300℃~3350℃,无霜期152~158天,年降水量400mm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

2.2土地资源丰富白城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科尔沁沙地北缘,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相领邻处,地处北纬44°13',东经121°38'~124°23',东西宽210公里,南北长229公里,总幅员2.5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一位。

2.3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白城市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泡沼星罗棋布,海拔在110~160m之间,过境江河有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较大的泡沼有月亮泡、向海泡等。目前,全市共有抗旱井10万亩,水浇地面积400万亩。引嫩入白等工程竣工后,水浇地面积将增加200万亩以上。

2.4品牌农业有一定基础 目前白城市已成为水稻、烤烟、肉牛、芦苇、棉花、淡水鱼、油料、糖料、杂粮杂豆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大鹦哥绿豆、黑水西瓜、福顺辣椒、万宝粉条、大安白鹅、通榆草原红牛、瀚海珠牌葵花仁等名优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全市已有吉林省名牌农产品达94个,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77个、国家级绿色农产品标志23个。目前全市已有12家企事业单位通过欧盟瑞典IMO、北京中绿华夏、北京五岳华夏、北京五洲恒通、北京中安质环、北京陆桥、辽宁方圆等七家认证机构认证66个有机农产品,涉及耕地面积6371公顷、草原面积20万公顷,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22.3万吨。

2.5各级领导重视农业发展 白城市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科技承包、丰产方、万元田棚、园区农业等农业生产创新活动,在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和品牌农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也有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3.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目前,白城市有机农业已进入起步阶段,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从实际看出,全市有机农业发展缺乏监督、指导与服务,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标准不高、认证混乱等问题,任其发展将造成品牌的杂乱和市场的无序竞争。从外地经验看,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大体克服以上矛盾,解决政府想办办不了,也办不好的问题,对有机农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为宗旨,积极宣传推广有机栽培技术和有机食品生产,提倡农业生产优先使用当地自然资源,生产加工安全食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共生共存。目前,白城市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65个。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推进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有机栽培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技术保障水平,整合全市农业资源,开发有机农产品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加认证品种、扩大认证规模,形成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

3.2推进白城生态工程建设白城市生态条件比较脆弱,但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规模,发展潜力较大。如能结合吉林省西部治碱等生态工程开发有机农业,实现生态工程与开发有机农业统筹安排,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能大大增强白城农业发展的后劲。

3.3提高白城市对外的影响力 随着有机农业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加速创建白城有机农业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白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大。

3.4强化有机农业行业自律 开发有机农业也要象发展其它产业一样,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同时,注重加强引导,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这是有机农业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等作用,使参与的市场主体守法经营、规范运作,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

4.把握发展有机农业的几个关键环节

4.1明确指导思想,确保科学发展指导思想应定位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服务农民和企业,促进白城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植(养殖)大户为依托,形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联合体,全力打造白城市有机农产品品牌。

4.2加强有机农业宣传,改变传统农业意识 开发有机农业,要改变传统农业意识,树立发展现代农业观念。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超前搞好规划,积极抢占有机农产品市场。

4.3搞好相关项目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白城市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晚,经济条件差,进一步发展资金馈乏制约大。因此,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在有关技术部门指导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开发有机农业。通过立项,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以此为支撑,启动有机农业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