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伤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伤的文章范文1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我的人生真的好渺茫,看不到一个微弱的发光点。尽管生活中我表现得那么坚强,心在流泪,脸上却时常挂着笑容。尽管我在大家心中永远是那个儿时快乐的女孩,是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姑娘,是那个爱撒娇爱无理取闹的梦儿,可我心中的孤独与忧伤,绝望和无助,都已深深的烙在脸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印记……
笑看城市座座楼房平地起,园林美景数不胜数,夜间霓虹灯照亮整座城市,让人心花缭乱,心旷神怡。静观农村乡风淳朴,有着耐人寻味的乡村气息。可我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女孩子为何嫁进这座城市得到的只是哀愁?令人向往的城市在我心中变得暗淡无光,成了一座伤感城市。
我真的不明白,我们同生活在一个天地,为何所受的苦难不一样?为何别人是得到而我是失去呢?如果这是上天注定我今生要承受这些,那我期盼所属于我的痛苦快些来吧!让我尽快的去品尝我的苦难吧!
感伤的文章范文2
每每读到这样的邮件,心里都一阵生疼,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写作业的时候,上课的时候,莫名地就有一丝细微的悲伤涌上心头了,以致无法把正在进行的事情继续下去。或者,对着那些凄楚、绝美而颓废的文字默默流泪,偶尔还会将这些无法排解的感伤写入作文。老师说我中了“毒”,我却固执地认为,这就是青春,是华丽丽的悲伤,是辞藻掩盖下最真实的简单和朴实。
其实,到现在,我也无法给青春下一个很满意的定义。借用郭敬明的一句话:本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却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遗忘。有些事,经历了,就变成了年华,随水而逝,说不清其间的少年是怎样的忧伤或意气风发。
2011年高考试题改卷完成之后的某一天,跟好些参加今年现场阅卷老师聊起改卷的感受。谈及作文中情感流露的问题时,老师们似乎都对高考作文以及平时的教学作文中同学们流露出的感伤、颓废表示担心,有老师说,这是因为同学们容易简单地崇拜文字的美,或者一厢情愿地认为伤感的美更动人,以至于作文丧失了“阳刚之气”和“苍劲之雄”。
我承认,有时候,这种感情细腻、充满感伤情调的抒情类文章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因为这样的文章往往饱含作者心灵情感的浸润。因为青春年少,不论我们是否愿意,都在经历着一些我们喜欢或不喜欢发生的一切,所有在青春里演绎的故事似乎都是如此感伤和无奈,即使青春本不应是这样的感伤和无奈,而我们要承担一些痛,一些刺伤,一些孤独,所以我们如此敏感和脆弱。就像同学们说的,青春的短暂易逝,时光不能回头,注定了美好的残忍,于是,恋上了感伤。
但有一点,我们似乎忘记了,所谓的“爱”与“伤”都不是青春的主题,真正的主题是――成长。青春飞扬的写意,哪怕只是乏味的生活、平淡的事件,也会因为我们心境的映射而具有别样的风致。那样的一字一句同样是对内心的镌刻。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容易放大自己的悲伤,所以有了这种情绪和爱好。
感伤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李清照 感伤情怀 原因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4-01
诗言情,情的内涵丰富广博。当品读李清照的诗作时,我们会强烈地感应到她那柔情似水的情怀。当深入李清照的诗作,我们发现在这个宋代才女的心灵之中,感伤情怀的意味浓得让人心醉。写诗以抒感伤情怀,是诗人常有的艺术创造。可是,为什么只有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才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憾呢?主要原因是:李清照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蕴含的内涵之美使然。下面论者试作分析。
一、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自出生背景和教育历程。她出生诗书之家,气质高贵,多情优雅,心思细腻。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①父亲李格非给了李清照以正义才华,母亲给了李清照以多情多思。加之她天资聪慧,多才多艺。有超强的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因此,她遇到事情,会比一般女子感受更深;思考问题,会比一般女子更广远。别人想不到的,她想到了;别人不会痛苦的事,她偏偏欲罢不能。我们来读她的作品《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②
此诗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感受和热爱。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清晨时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二、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于文化传统和现实的社会重压。封建文化传统,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要守三从四德,没有独立人格。女子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受歧视凌侮。而李清照偏是一个十分要强的女子,她要与男子平起平坐。她有远大的抱负,她要为女子争取做人的尊严。她有一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表面写英雄项羽,其实是李清照的心灵独白。可见她的抱负之大,自强之烈。
可是,一个女子如何撼动文化传统?如何改革得了社会习惯呢?连诗人陆游对她都颇有微词。因此,她注定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独自品尝感伤的浓酒!
三、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于她始终徘徊在婚姻幸与不幸之间。有人说,宋词是一朵情花,而李清照更是这朵情花最佳的意象代表。她天生丽质,多情婉约,心思细致。在少女时代,她相遇了心中的白马王子。请看《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但她想看看来客,又不敢表现自己看人的样子,因此她装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神态。此诗,其实是李清照的怀春诗,是一首爱的初恋诗。
天公此时对李清照似乎特别关爱,让她与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是李清照的知音,港湾,爱巢。俩人生活和谐,相敬如宾。如此一来,一旦分别,一旦失去,必然伤心痛心。请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的《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相思之伤。
爱神好像是为了考验李清照,给她设置了人生的苦难。因为社会动荡,国家破碎,外敌入侵等原因,赵明诚很快逝世了。留下她一个人。从此,李清照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后来李清照在昏迷之中,被亲人安排了一场不幸的婚姻。李清照没有获得新的爱情,反而得到摧残,严重的心灵伤痛。
四、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于国破流离。李清照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金兵大举入侵,她也饱受国破家亡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江宁、建康、芜湖、越州、杭州、金华等地,至晚年仍客居他乡,这种苦痛无异对李清照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创伤。请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词中表达多种感伤情怀,内涵丰富,感人至深。爱的幻灭,忧国忧民,青春似水,救国无门,人生短促……种种情缘交集一起袭击诗人多愁善感的情怀。
综上所述,主要从四方面论述李清照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和内涵之美。当我们读李清照,品析她的感伤和痛苦时,我们并不感到消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由李清照的感伤意义决定的。李清照的感伤,不是逃避,不是消极,不是颓废,不是堕落;相反,是面对现实和苦难的挑战,是积极改变命运,是寻找前途的努力,是升华人生价值的意义的抗争。这种感伤,是一种深厚的情怀,是一种力与美的表达,它能够促使我们珍惜人生,创造人生,享受人生,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参考文献:
感伤的文章范文4
【关键词】悲剧生命 孤独感 感伤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个"怨"字,便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基础,使得感伤这种涵含在"怨"中的情绪,从而沉淀在了文学创作之中。时光追溯到了宋代,在鼎盛一时的宋代词坛中,出现了朱淑真这样一位性情中人,用她的心弦奏出一阙阙凄凉的词作。她宛若一只凄美的荆棘鸟,将整个悲剧生命,都溶入了她的创作之中。
朱淑真是一代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的女作家。她多才多艺,尤其以词著称。《白玉斋词话》说她:"幼警慧,善读书,文章幽艳,工侩事,晓音律。"《诸山常词话》卷二说:"朱淑真才色冠一时"。朱淑真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堪称宋代词坛才女中的双壁。朱词在当时广为流传,但李清照于后世声名卓著,朱淑真于后世却少有人知,这都源于其手稿被焚,"百不存一"的缘故。其仅有的二十七阙词,在热烈大胆地抒发内心的情愫之时,却又难掩笔端的感伤。对此,笔者试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1.感伤的来源
朱淑真太过伤感,她的词作往往给人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而她又常常在作品中使用"断尽肠"、"断肠"这样的词语,如: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栏杆闲依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谒金门》)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鹊桥仙》)
在朱淑真传世的200多首诗词中,出现"肠断"、"断肠"这样的字样不下二十余处。此外,含"断肠"之意的句子就更难以尽数了。正是因为这样,后世辑录她诗词的学者们才将她的作品集题为《断肠集》。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生卒历来众说不一。对于其生平事迹冯梦龙《情史・朱淑真》云:"早失父母,嫁市井民妻"。《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载朱淑真事迹,亦云:"按诗话:朱淑真……早失父母,嫁市井民家。"明代钱塘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说朱淑真"父母无识"。明代徐伯龄则认为朱淑真为"钱塘民家女"。魏中恭《断肠集序》说朱淑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及"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由此得知,朱淑真的婚姻乃由父母支配。关于朱淑真的婚姻,有新旧两种说法。旧说以为朱淑真嫁市井民家。此说最早见于《魏》序,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田艺蘅《诗女史》、冯梦龙《情史》、张宗槁《词林纪事》、陈文述《西泠闺咏》等,均沿魏说。新说以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为首。"况氏以《断肠集》中诗如《贺人移学东轩》、《送人赴试礼部》、《春日伤怀》、《寒食咏怀》、《舟行即事》、《秋日得书》等为据,驳斥了前人认为朱淑真嫁于市井民家的说法,得出以下结论:夫家姓氏失考。似初应礼部试,其后官江南者。淑真从宦常来往于吴、越、荆、楚之间。《香海堂馆词话》、《香艳丛书》载述与况氏相同。"(《朱淑真事迹索引》黄梨嫣)
不论是新说还是旧说,都有一个结论,那就是朱淑真的婚姻生活甚为不幸。陈霆说:"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语。"(《诸山堂词话》卷二,《词话丛稿》本)细阅《断肠集》中的作品,可谓一字一泪,不难看出她对丈夫的厌恶之情。如其在《愁怀》中这样写到:"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其对于丈夫的厌恶就在此一览无余了。对其丈夫的厌恶源于她的夫婿缺乏才趣,这一点在其"共谁裁剪入新诗"、"与谁江上共裁诗"等诗句中不难看出。魏仲恭在《断肠集序》中写到:"自古佳人多薄命,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观其诗,想其人,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故负此生也。"朱淑真的才华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疑是一个挑战,然而她不幸的婚姻又给她的整个生命打上了悲剧的烙印,使得其词作伤感苦闷,悲怆凄凉。其词多为相思之作,如: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姻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仇恨又依然。辗转衾稠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江城子》)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减字木兰花》)
朱淑真的这些相思之作显然不可能是寄给她的丈夫的。黄梨嫣女士从其《湖上小集》:"门前春水碧于天,座上诗人逸似仙。百璧一双无暇缺,吹箫归去又无缘。"等作品中推断出,朱淑真在婚后仍有婚外恋情。宋代是专制主义更为集中的时代,"三纲五常"在这一时代中更为神圣化,因此朱淑真与其情人的婚外恋情迫于外界的种种压力,若即若离,使得她情怀悲切,爱恨迭生。正是由于这种欲爱不可,欲罢不能的情绪凝结于胸中,使得其词作基本上全为怨曲悲歌,流露着无尽的感伤。
2.感伤的创作心理机制
感伤的气氛围绕着朱淑真的大部分词作。笔者认为这种感伤的情绪具体化在其词作之中,是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因素形成的并试从以下加以分析:
感伤的文章范文5
可是,当我站在黄河边时,心情却再也无法飞扬起来,满怀的豪情壮志之中,夹杂着一丝浓浓的感伤。一股泥浆似的浊流携着泥沙,带着泡沫,在垃圾的沉浮中缓缓向前……此番情景实在是让人触目惊心!
无需赘言,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过去、现在都在尽心竭力地哺育着她的儿女们,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明;可是做儿女的回报又是什么呢?请看一下这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吧:
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占全国总数12%的人口与 15%耕地的发展。专家曾指出,黄河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 7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40%的警戒线。早在1972年就开始了第一次断流,此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次断流,断流的天数越来越长,断流的长度也越来越长。到了1997年,首次出现了跨年度断流,且断流时间长达266天,断流地上溯到河南省开封,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与河争地,与河争水,不但用掉了已分配的可用水量,还用掉了输沙用水和生态用水,流域生态系统呈现出整体恶化的趋势。
每当看到这些数据时,我的胸口上就像压了一块巨大的石头,久久透不过气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不能在喝干了母亲的乳汁后,还要喝她的血,还要往她身上泼脏水。
假如没有了黄河,中华民族会怎样?
【阅读感悟】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她滋养了我们华夏儿女,创造了中华的灿烂文明。可是,我们又是如何报答母亲河的呢?黄河现在污染严重,并且经常断流,你听到了吗?母亲河在哭泣。我们不能再等了,赶快行动,保护母亲河吧!
【基础训练】
1.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成语。
(1)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 )
(2)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 )
2.在文中选出适当的词语。
( )的土地 ( )的胸怀
( )的过去 ( )的今天
( )的河流
3.可是,当我站在黄河边时,心情却再也无法( )起来,满怀的豪情壮志之中,夹杂着一丝浓浓的( )。
A.飞扬 伤感 B.激动 感伤
C.飞扬 感伤 D.激动 伤感
【能力训练】
4.“我站在黄河边时,心情却再也无法飞扬起来……夹杂着一丝浓浓的感伤。”为什么呢?
感伤的文章范文6
心底的忧伤依旧停留在昨日的码头,无数的梦层层叠叠堆积在心海的深处。在黄昏的江滨堤岸上,迎来送走多少的斜阳和静静的月出;独坐沙滩静听流水声,旁人不知我亦独乐在自己的思绪中;回忆年少轻狂的青春岁月,追忆痛苦挫折中的成长,牵挂着远在天堂的亲人,想念生活中美好的点滴;心似一朵朵飘动的云彩,时时徘徊于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间,不经意在朋友的感动中执笔泼墨,胡乱涂鸦出让自己记忆深刻的点点动心……
现实中的自己快乐亦如他人,谁知我心;静夜中的我卸下疲惫面具的同时,亦锁不住自己忧伤的情怀;只在柔和的音乐中,随心所欲的敲击出心海朵朵浪花,编织出自己片刻的柔情与感伤,让文字化为一组组的记忆轻轻展示在自己与他人的面前。或许是倚仗虚拟中的隐秘,或许是心情的一种发泄,或许是记录人生动感的节奏吧……
许多朋友感动于粗糙文字中的感伤,担忧于我文章中多变的情绪,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孤寂,时时轻柔的问侯、温情的支持及敞开心扉的真诚,让我为之久久感动,却不知该以什么样的语言来表示我难以释怀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