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结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天结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天结束范文1

我说我想体验生活,于是一大早老妈就让我去买菜。不料在菜市场里算钱时,我被卖菜的老奶奶算得头昏脑涨。等我晕头转向地走出菜市场后,才发现数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的我多付给了那老奶奶3元5毛钱。

吃饭时,听老妈说城北有个知名作家签名售书,那可是我仰慕已久的作家,我赶紧放下饭碗,朝城北奔去。当我匆匆赶到时,场内已经挤满了人,台上站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主持人:“投影仪上是××先生这部新作中的一段,在场的各位如果能上台说出这段话的意旨,便可免费获得这本新书以及……”

在学校期间就精通于各种语文阅读理解试题的我高举着手,努力挤进人群。在主持人的帮助下,我终于登上了台。我激动地握着话筒用颤抖的声音说道:“这篇文章使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并成功运用了……的抒情方式。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自认为分析得十分透彻,可当我说完,台下一片哗然。这时我瞥见坐在台边的那位知名作家正皱着眉头看着我,我快步走到他身边,问道:“××先生,难道我分析得不对吗?”他站起身来,轻声在我耳边说道:“这位同学,你确定你刚才分析的真的是我的作品吗?”

我尴尬地离了场,拼命往家里跑,我开始后悔来这个鬼地方了。

一进小区,就看到两个老外向我走来,我又激动了,我不能再像三年前见到老外时那样落荒而逃了。高中三年来,我背默了数以万计的英语单词,做了无数单选题、完形填空题、阅读题和句型转换题,我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已经突飞猛进了。这时他们已经来到我面前了。“Hello!Welcome to China!”我毫不犹豫地向他们打招呼,并且认为这句英语我说得非常流利,但是他们中的一位马上回了一句更流利并且我没听懂的英语,我顿时呆住了,只好结结巴巴地回了一句:“Sorry!I,I,I……还有急事!先走了!”然后撒腿就跑。

一天结束范文2

——题记

“你知道吗?昨天《钱江晚报》上又有很多新闻跟战争有关。俄罗斯车臣恐怖组织又制造了多起恐怖活动;伊拉克战争都结束好久了,但是还时不时的有平民被美军无理枪杀……”“就是,就是。听说,现在伊朗、朝鲜,还有我们的台湾都不太太平。”“你说,我们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听着前面同学的小声议论,连我这个平时不太关心政治的内向女孩,也不免有些感慨万千。

其实,战争是由来已久,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虽然我很幸运的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我生活在一个比较安定的年代,生活在一个比较太平的国家,于是我没有机会经历那充满血泪的战争。但是,在幸福的暑假生活中,我却经历了一次次“战争”的洗礼,而这一切全拜《三国演义》所赐。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三国演义》一书战争过后的场景一点也不为过。大多数人读《三国演义》关注里面的战争描写,眼睛里看到的往往是英雄的形象,却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身上。然而,我却无法把自己的眼光,从他们身上移开,因为他们所遭受的是非人般的待遇,他们面对的是死亡。我清楚地明白,不管战争胜利属于何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永远是穷苦百姓。

“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政权割据,为了吞并其他人的地盘,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归根结底为了自己的利益,握有兵权的“将军”和“仁义之士”竟然如此轻易地挑起战争,如此轻巧地制造杀戮。

乱世出英雄。混乱的年代对于这些英雄来说也许是如鱼得水,但是对于喜欢和平的老百姓来说都是一场浩劫。不管是黄巾之乱、诸侯之争,还是三国鼎立,最大的牺牲者依然是老百姓。即使是仁义如刘备,在逃难的过程中,还是无情地把老百姓抛下,以至于曹军追上逃难的百姓,尽情屠杀,血流成河,苦不堪言。

一天结束范文3

一、 贴近生活实际的主人公形象

青春电影以校园生活为主题,为了丰富故事情节,导演一般会突出表现角色的与众不同。细数我国近年来的青春片,从《老男孩》到《何以笙箫默》,多数影片的主人公总是拥有“校花”“学霸”一类的头衔。这些附加词语仓促地为角色下了定义,缺乏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发掘,导致观众被主观带入,失去与影片的互动机会。贴标签的做法很可能会造成角色形象的脸谱化,这无疑是人物塑造上的失败。在影片《春天不是读书天》中,导演放弃了过多的侧面烘托,而是全程跟随菲利斯的脚步,由观众自行品评人物性格。

菲利斯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为了给自己争取一天的假期,他骗过了父母和老师,并且将好友凯伦、思朗邀约出来,三人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一天。他能歌善舞,在狂欢节的游行车上即兴表演,丝毫不惧众人的目光;他调皮逗趣,用电子琴和假人制作物理装置,完美混过父母的检查;他真诚善良,帮助凯伦走出了家庭阴影,能够理解朋友的苦衷。菲利斯,这个少年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青春气质,年轻的面孔、无穷的活力、耀眼的自信,所有事情都能应付得游刃有余,他足够洒脱,却不至于让人觉得离经叛道。最令菲利斯出彩的剧情是他们的免费午餐,三人去高级餐厅蹭饭,因为没有邀请函,被门卫厉声叱责,菲利斯突发奇想,冒充芝加哥香肠大王,现场串通思朗,演出了一段完美的双簧,让门卫信以为真。一个如此聪慧活泼的少年,自然深得同学、师长乃至镇上居民的喜爱。

“人生苦短,如果不经常停下来看看,你会错过很多事。”这句属于菲利斯的经典独白,巧妙地勾勒出一个伶俐的少年形象。菲利斯帅气、机智、善良,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同时,导演也没有避讳他身上顽皮、冲动的小瑕疵。优点与缺点的兼顾,共同构成了这个贴近生活的天才少年形象。部分青春片塑造出的人物总是极其完美、毫无缺点,过度发掘了电影角色的艺术性,而忽略了人物本身的现实性,这类偏门艺术创造出的只是华美的空中楼阁,缺乏实际内涵和现实意义。相比于脱离生活的完美人物,这种写实的角色塑造方式更加恰当,优缺点兼具的设定亲切讨喜,像菲利斯一般生活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主人公,才能够充分引发代入感,勾起观众对青春的美好追忆。

二、 配角设置有力衬托和建构主体

导演约翰・修斯一直致力于通过镜头展现青春的多面性,在他的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生活状态的青少年,他们或生活优渥,或命运多舛,正是@些零碎的人格,组成了多种语态下的少年群体。为了体现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影片紧紧围绕主人公菲利斯,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配角形象,更全面地展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少年们的生活百态。

在这部影片中,最能衬托菲利斯的性格特点的两个人物是凯伦和珍妮。他们都是菲利斯最为亲近的人,却生活在困扰之中,正是菲利斯帮助他们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凯伦家境优渥,但父母关系紧张,父亲的控制欲造成了他的优柔寡断。从最初的怯懦到最后的勇于反抗,凯伦的性格变化受菲利斯影响很深,菲利斯的独立自主,让凯伦感到羡慕和一丝崇拜。在片中,凯伦的家位于偏僻山区,整栋建筑如博物馆般精致而冷清,他形容父亲为“爱车胜过爱子”,将自己当作一个物品来控制,完全剥夺他的发言权。凯伦父亲的法拉利更是本片的一个重要道具,在影片开始,这个有些软弱的少年反对菲利斯借用这辆车,害怕父亲最爱的座驾出现闪失,当他意识到停车场员工私自驾车兜风时,一向少言寡语的凯伦爆发出一声狂躁的尖叫,最后,他竟然亲手毁了父亲的豪车,这象征着凯伦正式告别过去懦弱的自己。脱离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的生活,决然成长为独立的男子汉,青春的蜕变用一件小事就足以证明。

姐姐珍妮则对菲利斯感到不满。在家里,弟弟占据了父母更多的关注,在学校,弟弟屡次逃课却仍未被记过,在他装病后,焦急的同学们甚至为他组织捐款。这一系列事件刺激了珍妮,她嫉妒弟弟的得天独厚,想尽办法要抓菲利斯的现行。但是,在影片的最后,菲利斯用自己的善良与关心,让珍妮懂得了释放,也让她真正明白了问题所在。原来,姐姐的痛苦只是自寻烦恼,一个人的快乐取决于她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别人的做法。当惊险刺激的一天结束,所有的误会和矛盾都随之解开,一切的根源只是青春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年少时常有的负面情绪,最后都会成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青春经历。

三、 完整而流畅的影片情节线索

电影《春天不是读书天》在剧情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线索明确,整部影片围绕着菲利斯一天的逃学经历展开,用100分钟的时长,全面记录了发生在短短一天中的悲欢离合。导演凭借以小见大的手法,将短暂的一天漫长化,通过菲利斯三人的刺激冒险,细腻地表现了80年代青少年的心理与思想变化。

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一场纯净美好的恋爱,一次充实有趣的冒险经历,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时代的梦想,在《春天不是读书天》中,它们都被菲利斯一一还原。而这一切不过用了短短一天,像一个短暂而淋漓尽致的美梦。影片开始的契机非常偶然,清晨的一缕阳光,让少年突然厌倦了学校生活,决定叫上心意相通的伙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逃课之旅。菲利斯没有去歌舞厅和酒吧,也没有去挑战社会的底线,而是度过了真正充实的一天。3人驾驶着凯伦父亲的爱车,肆意驰骋在芝加哥的街道上,登上摩天大楼的顶层,处于35英尺高空下的一切景色都以平静的姿态展示出来,只有主角3人处于最中心的位置,萌生出一种青春的自信和理想。他们冲进博物馆,在名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面前停留,在美丽幽深的窗口驻足。尽管身边都是衣着正式体面的成年人,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地穿着牛仔裤、皮夹克,丝毫不在意来自成人世界的目光。与此同时,镜头猛地转向学校,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少年们绕着跑道漫无目地奔跑,老师们念叨着:“你们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两相对比,展现出导演对教育制度的反思,当青年们被套上沉重的利益枷锁,青春的亮色也就此剥落。同样是一个阳光晴好的午后,菲利斯与同学们的选择究竟孰优孰劣,将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循规蹈矩的服从学校的安排是一种选择,冲出束缚,用更有意义的方式度过一天同样也是一种选择。在修斯的镜头中,逃学并不代表无所事事,触碰社会道德的底线,相反,片中的逃学只是一种逃避规则的符号,它象征着比默守陈规更加新奇而有意义的事物。修斯并不认为反叛是绝对的反义词,而是着力描写青春的勇敢无畏,正是这种勇气,为平淡的生活点缀上难忘的快乐。

“当清晨醒来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今天会这样度过?”菲利斯向凯伦提出的问题,同样也是每个人青春的问号。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与其默守陈规坐在座位上,不如冲出校门来场冒险,在无规则的世界里尽情游戏,暂时放下学校里的金科玉律,忘却现实世界的烦恼。既然青春给予了我们资本,又何必永远循规蹈矩?

四、 明丽气质与暖色调的相映成趣

在约翰・修斯的作品中,青春不是争斗与叛逆,不是离别与无奈,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应该用爱来表达。在《春天不是读书天》中,导演摒弃了暴力美学和极端主义,敏锐地捕捉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变化,用平实快乐的美好,替换了张扬的荷尔蒙,从而让青春变得纯净,充满了爱和希望。

约翰・修斯在本片情感基调的把握上,秉承了他一贯的作品理念。无论是《十六支蜡烛》,还是《早餐俱乐部》,以及使他名声大噪的系列喜剧片《小鬼当家》,修斯都一直坚持着清新写实的风格。这部作品已经初步具备了《小鬼当家》的雏形,显得幽默而低调,尽管影片也涉及到了亲情冷漠、交通治安意识淡薄等问题,但并不显山露水,而是通过喜剧的形式将冷色转暖,融入本片的整体气氛。

“迷茫”这个词汇总是出现在青春片中,《春天不是读书天》也不例外。尽管菲利斯是个乐天派,但他心中非常明白,三人很快就要各奔东西,思朗要继续留在高中学习,她和菲利斯现在非常相爱,认定了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但没有人能准确无误预言未来。凯伦则更加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未来毫无打算。友情、爱情和职业的不确定性,的确令人无奈和伤感,但导演没有让他们成为影片的主流,修斯和菲利斯一样坚信“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至于未来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交给未来安排。反观我国当下的青春电影,不少作品极力渲染青春的朦胧和伤感,同时将过多的目光放在中学时代的爱情上,@种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深思。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本就是朝气和活力的代名词,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苦恼,但多年后回看,都已是过眼云烟。用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少年时代的事件和情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将成人世界的规则,强加给尚处于不确定中的少年,无疑是对那个纯真年代的误读。

迷茫和伤痛,早已成为青春类型片不再新鲜的主题,无边的灰暗吞噬了本该属于青春的绚烂色彩。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春天不是读书天》非常具有代表性,导演愿意真诚地感受青少年的心声,并坚持以青少年的方式说话办事,约翰・修斯对青春的回忆,不是笨拙地横冲直撞,而是用真实的爱来打动每一位观众。

一天结束范文4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秉承奥运精神,乘着市会的东风,XX中学,第42届田径运动检阅大会暨第七届体育节艺术节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学校向精心筹备本届体育节的体育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表示节日的祝贺!,

老师们,同学们!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体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为积极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为进一步推动全校师生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发现体育人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市第二运动会中,我校有907人,10个系列的队伍接受了大会检阅,荣获大会组织奖,40多名运动员参赛,成绩优异,夺得了高中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市人民面前展现了良好的素质。

举办第七届体育节、艺术节,这是全校师生期盼已久的盛会,是我校文化、艺术、体育的大融合。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校园有了体育,就有了生命的阳光和向上的朝气。

本节体育节、艺术节是对我校艺体工作、师生体育、艺术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又一次检阅,也是同学们身体素质、竞技才能、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展示,崇尚一流、追求卓越、健康人生是我校师生信奉的理念。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参与体育节,个个争演员,为拥有的全面素质而骄傲,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自豪!

体育节、艺术节是各班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顽强拼搏精神的综合体现。我们相信,本届体育节、艺术节必将更好地展示XX中学学子高昂的热情和良好的学风,并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

重视体育强校,倡导全员健身;重视艺术修养,倡导特长展示,是我校长期坚持的理念。几年以来我校艺体活动氛围日趋浓厚,广大师生积极投入,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希望运动员、裁判员严格遵守竞赛规则,认真履行权力义务,发扬奋发勇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的精神,赛出竞技水平,赛出道德风尚,赛出个性风采,赛出团结友谊,创纪录,上层次,出新人。通过本届体育节,在我校更进一步掀起人人关注体育,人人重视健身的热潮。

一天结束范文5

[关键词]油田 集输工艺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U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019-01

前言:我国最早出现集输工艺概念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玉门油田人们将喷出的原油进入小山沟,然后筑坝储集,将油田的气体全部放空,再利用地形的高差,通过砖砌管道把原油输送到外输站中。到了40年代中期以后,原油可以通过敷设的油管来运输,再用蒸汽管伴热,在选油站进行油气分离,原油被储存运输、部分气给工业和居民当燃料,剩下的气体被放掉。50年代以后,随着新油田的不断的出现,集输工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着集输工艺的发展油田的集输管网、分离技术、接转技术、原油脱水技术和原油储存技术也在相应的发展。到了70年代,人们开始不断的完善集输工艺,想让集输工艺更加的完美。

一、油田油气集输的工艺流程

我国的油田油气集输工艺主要包括:油井产物的计量、油气分离、接转、油罐烃蒸气回收、原油脱水、原油稳定、油田气处理等内容。(见图1)

油井产物的计量是通过计量分离器把油井的产物分成两相和三相的两类。两相的产物是气体和液体,三相的产物是气体、游离水和乳化油。然后再用流量仪表分别把两相和三相产物计量出来,但是误差允许的范围控制在±10%以内。

油气分离的目的是方便油气的处理、分别储存和运输的需要。油气分离是通过油、气、水的比重各不相同,用重力或x心的方式把它们分离出来,油气的分离器也有两相和三相两种。最后将分离出来的油、气、水进入不同的管线,进入下一步工序。

接转是给油气增加动力的一个过程。因为油气经过分离之后,通过自身的动力不能继续运输了,这时候就需要对油气进行转接增压。液体和气体需要分别增压,液体一般用油泵来增压,气体则需要用气压缩机来增压。

油罐烃蒸气回收是通过将原油罐内的气压保持在微正压以下,然后再用真空压缩机通过灌顶抽出烃蒸气,压力的控制和压缩机的使用必须通过自控仪表来控制。

原油脱水是根据原油的物理性质、含水率、乳化程度、化学破乳剂性能的差异,再通过热化学沉降法和电化学法分别脱除游离水和乳化水。原油中含有的盐分和砂子也会通过原油脱水排出去,脱除的污水会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之后再排入注油层。

原油稳定是将脱水后的原油运输到稳定塔,然后用真空压缩机把原油中的空气全部抽出,送往油田气体处理装置处理。在稳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液化气和天然汽油,经过稳定好的原油就可以从塔底流出,装到贮油罐。

油田气处理是将油田中脱除的硫、水、液烃等回收起来,再进行二次利用生成我们需要的天然气和天然汽油。

二、油田集输工艺存在的问题

1、原油的流体粘稠度较高

在油气通过抽油机提升到井口时,其本身就拥有大量的压能和热能等能量,但是在集输的过程中,这些能量会跟管道不断的摩擦,然后被消减掉,这时候如果再进行常压储罐,这些能量将会被彻底释放。集输过程中能量的消耗的主要原因是原油的流体粘稠度较高,而且流速快慢不同。因此在原油的集输过程中,必须降低粘稠度,再把输送管网进行合理的优化。

2、原油不同抽取时期的含水量不同

部分油田会出现在原油的不同时期开采含水量会随之变化,比如在开采初期含水量较低,原油粘稠度较大,到了开采后期原油的粘稠度会随着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使井口的加热降稠设备形同虚设,这也会使集输过程中的再次加热设备形同虚设。因此,在原油开采的后期我们应该及时调整策略。

3、集输设备对原油能量的影响

在原油集输过程中有很多能量提供的设备,同时也是重要的耗能设备。如果想要有效的提高原油的运输能力,就需要在集输工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集输设备,因为不同的集输设备和不同的处理工艺都会对原油的运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有效提高原油集输效率的策略

1、加热的原材料就地取材

原油集输过程中的加热设备所需的原材料进行就地取材,利用集输过程中的天然气和天然汽油作为原料。

2、油田集输工艺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加强原油的运输能力,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油田集输中的水泵、分离器等设备的能力,大力推广三相高效分离器,最主要的是需要简化原油处理工艺,加强污水及油泥沙的处理技术,资源的再次利用等。

3、不断地优化原油集输工艺

我们需要从源头上提高原油的集输工艺,从集输工艺的设计、配套技术以及现场的管理都需要进行优化。还要对集输工艺中用到的设备,都需要认真挑选,对技术人员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原油集输工艺的质量。

总结:我国的油田集输工艺很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部分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后期的不断完善,可以让石油更加充分的开采和利用。

参考文献:

一天结束范文6

天宫一号的由来

天宫一号的任务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确定。2002年,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通过。但天宫一号尚未定名,只是称为“目标飞行器”。2006年,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并命名为“天宫一号”。为什么要以此命名,一种说法是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和与宫殿一样舒适。另一种说法是与“神舟”、“嫦娥”相呼应,有一种真正的空间站雏形的概念。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天宫一号的名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属载人航天器,高10.4米、重8.5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设计在轨寿命两年。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也被称作“目标飞行器”。而之后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被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并进行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自动对接,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次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中国3位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飞行器,之后顺利完成手动交会对接。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为后续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攻克交会对接世界级难题

无论是目前的小型空间实验站,或是今后建立大型空间站,都离不开一个关键部件:对接机构。此前,世界上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美国,但能够独立研制对接机构的只有俄罗斯,连美国用于空间交会对接的对接机构一般也是向俄罗斯采购。

当时通过摸底和寻价,发现俄罗斯方面的开价堪称“天价”:不仅购买对接机构技术的设计专利费就要1亿美元,其后引进成熟的技术和现成的产品还要加钱,另外还不排除被搭售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的可能。考虑到今后中国载人航天要建空间站,多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以及天地往返运输任务也会较频繁,所以我国决定自主研发。

但17年前,对接机构要做成什么样子,实现工程化的技术难点在哪里,很多概念都只是停留在模型和图片资料上,一切都是未知数。对标国际先进,我们一开始就提出了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思路――研制能与国际空间站相匹配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这种对接机构适应性强、承载能力大,便于航天员在不同飞行器之间自如进出.但与之相应的难题便是重量大、对接初始条件要求严格、构造复杂。

为了将这个方案论证清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团队搜集和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在字里行间筛选点点滴滴可用的信息,翻译俄罗斯对接机构的相关书籍。前后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装满了整整10个大箱子,仅论证报告的撰写就用了3个多月时间。但是,如何把理论转换为设计方案,又如何把方案变成符合工程应用需求的实物,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如何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对接过程。

俄罗斯采用的是“吊挂”方案,即把两个飞行器吊起来,利用钟摆的原理来模拟初始对接过程,但这种方案在稳定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刚开始时,尝试用滑车的方案,但试验下来发现摩擦力太大,无法模拟飞行器在太空中的环境特性。后来,八院科技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气浮平台的方案。但这个方案的关键是需要建立两个平整度高和稳定性好的平台,整个平台在任何情况下平面高低起伏不能超过3‰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20。通过查询各种资料,发现只有泰山花岗岩才能满足上述要求。于是,科技人员亲赴泰山石矿区,在那里仔细考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开采到了两块70多吨重的大石头。接着,又用5个多月的时间加工成两个20吨重的精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两个8吨重的飞船模型只须用手指轻轻一点就可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设置各种初始对接条件。俄罗斯专家参观后,不由赞叹:“这是当今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对接机构试验台。”

成功,往往就是最后一小步的坚持。对接机构第一次地面模拟试验时,科技人员准备了3套参数,把所有的零件、部件都准备齐全了。虽然第一次试验就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但也暴露出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分离角速度过大的问题就成为一只拦路虎,足足困扰了科研人员一年。角速度是物体转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手表秒针的角速度是6度/秒。角速度过大,在太空环境中就可能导致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发生碰撞,甚至不能分开,后果严重。一开始测得的分离角速度是0.2度/秒,这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于是科研人员开始了攻关,分析、试验;再攻关、再分析、再试验……但试验结果始终没有大的改观。

眼看任务周期一天天临近,如果再找不到原因,将会影响整个交会对接任务的进度。搞科研最大的痛苦在于攻关,而这又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经过170多次的反复试验、分析和改进,最终科研人员用最严苛的环境条件来模拟,将分离角速度做到了0.1度/秒。2011年11月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成功分离,科研人员一年半的艰辛付出终于获得了令人惊喜的回报,分离角速度实测下来只有0.04度/秒。

为了航天员能吃上热菜热饭

电源系统对航天器来说,如同人体的心脏和血液一般重要,为航天器源源不断地提供电能,是航天器成败的关键。它吸收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作为航天器上所有设备提供运行的动力,同时又把多余的电能存储起来,以备在没有光照的时候保障航天器仍能正常工作。

在天宫一号之前,这颗“心脏”的动力并不算大,神舟六号上的航天员为了节省电能,在天上吃的是冷饭冷菜。最后建成的空间站和其他航天器相比,不仅是体积和试验设备的增加,更要求为航天员提供一个可以长时间工作的舒适环境。为此,必须在天宫一号的供电模式上实现重大突破,采用更大功率的高压母线系统,为后续空间站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9年前的一个冬季,作为一支承担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电源系统研制任务的团队,天宫一号低轨高压电源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八院科研团队肩上。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国内没有任何相关的研制基础。通过前期的一些调研,科研人员曾乐观地认为低轨高压电源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关键材料是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购买或借鉴的。可仅仅过了一个春节,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便接踵而至。首先是俄罗斯的技术合作项目出现了中断,接着是日本将半刚性太阳帆板的关键材料、美国将氢镍蓄电池的关键材料、欧洲将高压元器件相继对中国实施了出口封锁。

国外的技术封锁逼迫着研制团队只能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空间电源技术。5年中,他们除了广泛联合系统内单位,还牵头电科集团、兵器集团、中科院、上海交大、东华大学等国内相关领域最优秀的50多家单位,开展了100多项技术攻关。攻关项目涵盖电子、机械、化学、材料等多个领域。经过艰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了比国外还要好的玻璃纤维网、离子交换膜、固体剂、高压继电器等近百项新材料、新器件、新技术。

2009年6月21日,神舟八号已基本完成了研制任务,可这时却发现原有总体方案有一定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风险,需要将供电能力设计值提升40%。这对电源系统来说是颠覆性的改变。系统、产品和测试设备全部需要重新设计。按照正常程序至少要两年半时间,但留给研制人员的时间只有短短8个月。

那次决策会从中午12点开到了第二天凌晨5点,会议室里烟雾腾腾,大家都在思考:这么多新技术要上,还有那么多地面试验都要重新做,8个月的时间能行吗?如果不行,那就意味着其他系统已做好的工作就要停步或放缓,所有协调好的计划节点就要为此更改,我国的交会对接试验势必就要为此而推迟。为了总体方案的可行和不突破最后的节点,经过对技术的充分评估和对进度的反复测算,研制人员最后决定:拼了命也要干成!于是,调度按时间节点倒排计划,计划安排精确到了小时。

当拿到计划表时,研制人员不禁感叹:这简直不是给人排的计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第811研究所集中了所内最优秀的各类资源,全所专家参与论证把关。在这8个月的时间内,除了春节休息两天,所有设计师都吃住在所里,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为了进一步压缩时间,把原本串行的产品研制改为并行研制,对生产工人实行“三班倒”……就这样,8个月后,终于攻克了这一道难题,产品提前十几天交付总体。

筑起中国的“太空家园”

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空间站阶段无法回避。空间站是人类向深空进军的重要试验平台,许多关键技术需要在空间站验证。同时,空间站也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造福地球的重要平台。

空间站潜在的技术突破和可能取得的重大实用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建造空间站是通向未来更高更远目标的必由之路。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尚未成为国际空间站(ISS)的成员国,但随着天宫一号的发射和未来空间实验室设想的不断实现,我国将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空间站的活动。正如美国宇航专家詹姆斯・奥伯格所言,中国载人航天的飞速发展,不仅证明高科技水平日趋提高,也将使其获得与国际空间站完全合作的机会。

太空授课的中国航天实力

6月20日,王亚平太空授课51分钟实现不间断直播,在普通老百姓看来是科普,背后却是强大的航天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