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数学

新课标数学范文1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数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 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二、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从中央教育台和湖北教育网台上接收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丰富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四边形》时,利用从中央教育台接收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教材中的主题图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哪些是自己已经认识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自己不认识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再用幻灯片展示四边形的物品,提问: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1:黑板面、课桌面,学生2:课本面、文具盒面,学生3:电视机面、大门面、伸缩门……,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新课标数学范文3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

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以情感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应用情感去教化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朋友式的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关注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以激励性的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感觉.

2.结合教学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尽量将所授内容设计成生动有趣的问题.

3.利用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因为初中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大胆创设能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实际问题.

三、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预习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他们提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

2.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才能听好教师的课呢?一是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集中注意力;二是抓重点,做笔记,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三是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在教师的讲课中解决;四是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五是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的结论(或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3)类比与联想.类比即为多个实例进行比较,就是的思维方法.(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归纳出来思维方法.

四、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

有些教师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讲解、复习的习题,学生总是理解不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不切实际,不符合学生听讲和理解的实际.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灵活列举课本中的例子.

例如,浓度问题,可以用生活中糖水或盐水的配比来做例子,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就容易接受,加深对浓度问题的理解,从而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新数学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教学中,要按照新的教学标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动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同时要实现新课标要求的课堂互动教学.教师要创新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

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互联网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进行数学学习.

新课标数学范文4

一、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没有实施新课标之前,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完全由教材决定的,教师根据教材写成教案,课上就是“教教材、走教案”。今天的课堂教学,提倡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做教村的奴隶,一步步“活化”教材,使之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如今我们意识到,教材只有某些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这就要每个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的教学理念,不再把教学课程只局限于数学学科等狭隘的范畴来理解,而应该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学科性,更要体现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注意适时适度的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美育教育、并与艺术科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以往的“纯数学教学”。如在教学了“图形的认识”以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把学过的图形拼组成一幅图画,并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画由什么图形组成,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更让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创新”的魅力。新课标就是要这样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既让学生发挥了学习主动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数感,做到更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正常发挥。那么小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学数学?我认为,主要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更应该让他们“做数学”。“做数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探索,是学生理解数学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单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多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讲授居先,学生视听在后”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师生之间是比较稳定的“授受关系”。当然,通过“反馈”的方式,师生之间也有一些双向交流,但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讲授。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知道了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每一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这样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找规律”时,引导学生找出课室中的规律的事物,学生们找出了课桌、讲台的位置等等,改变了过去的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又有的教师在教学“用数学”时,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收集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的体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学生敢于提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新课标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数学范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标

其实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数学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教学中我们都这么理解。既然数学这么重要,但好多学生却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不得不学数学,造成讨厌数学,甚至有好多学生考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做数学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教育该如何操作呢?下面就我对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开放教学观念 搞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再以考分为唯一的指标。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学教育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是文课的专利,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首先要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及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走进生活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习惯。

其次要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新课标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传统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教学中就更应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才是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而忽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已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新课标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新课标数学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40-02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对新时代的老师、学生、课堂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创设数学情境进行教学活动,逐渐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落实修订后的数学新教学大纲的精神,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的环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本文中笔者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结合当前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从开篇激趣,引入新课;开放探索,创设情境;分层处理,整体感知;精选习题,巩固新知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并作了一些尝试,现概括如下:

一、开篇激趣,引入新课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洛姆?希摩尔?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的生动引入非常重要。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它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 这一课时,学生对概念很陌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导入新课是关键的一步,教学中先设计一幅幻灯片或一个课件,如图:

一块长方形绿草地如果AB长为50m,BC长为30m,那么,中间连接相对两角的小路AC长为多少m?先让学生讨论解法,再根据勾股定理小结得:AC的长为√3400 ,并设问: √3400 能不能进一步化简呢?(要求:不准用计算器、也不准查表)。

进一步再问,如果AB = x m,BC = x / 4 m,又怎样求AC的长呢?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节课需要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二次根式”。让学生带着一连串问题学习新课。

二、开放探索 创设情境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重模式轻创造、重记忆轻能力,其中削弱和减轻的是使学生长期受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当务之急。

如:在讲“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一课时,先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

(1)由= x = 2 的解是x =±2,

能否得到由= x = a的解是x = ± a ?为什么?

(2) x< 2 的解集{ x -2 < x < 2 }是怎样得到的?

(3)╪x╪>a(a>0)的解集是 { x x > a 或 x < - a }

为什么要用“或”连接?能用“且”字吗?两个字分别在何时使用?有何区别?

(4)例题中还提到,若得到“- 5≤ 500 - x ≤5”可以吗?解不等式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们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回答,加深了对“绝对值概念”、“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集合的交集、并集概念”、“不等式的性质”及“解不等式”等方面知识的理解。

(5)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纠错更能让学生牢记数学概念,倍感成就。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课,学生在判定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时,最容易忽略(a ≠ 0)的首要条件。因此,设计如下例题:

例:当m为何值时,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其中,部分学生会得出如下结论:

要使方程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x的最高次幂是2,即m2-2 = 2,解得:m = ± 2,

因此,当m = ± 2时,原方程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剖析:此解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没有考虑二次项系数m+2≠0这一条件,事实上,当m =-2时,原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并非一元二次方程,

集体纠正:要使方程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x的最高次幂是2,且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即 解得m = 2,因此,当m = 2时,原方程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师生共同点评:a≠0是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方程ax2+bx+c=0只有(a≠0, a 、b、 c为常数)时,才是一元二次方程。通过这样的练习和点评,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就能牢固记在心里。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使整个课堂的教学重点,得以解决。

三、分层处理 整体感知

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成就感,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这种心理,努力帮助他们获取成功,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促成进步。

由于学生能力水平、知识程度的个别差异等因素,致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致。他们往往对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有所期望,并期望在活动中成功;而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活动,则反应冷淡,那么,教师如果想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就必须将知识分成难易不等的几个层次,以适应层次不一的学生。

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都是分“练习、习题A组、习题B组、习题C组”四种类型,教学中笔者往往把它们按照学生基础牢固承度,也分成三个层次处理应用:

(1)紧扣小节内容、思路简单、反映教材基本要求的题目为练习题和A类题,这类题就请基础一般的学生解答。这部分学生通过解答A类题,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以便获得成功的喜悦;

(2)反映教材较高要求的题目为B类题和C类题,这类题就请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

(3)对于数学爱好者,指导他们在完成以上层次的习题外,再浏览适当的“数学读物、同步练习”等,并且对教材上的“想一想、读一读”,要求阅读、思考、以使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功的喜悦。

又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前者要求能列出方程解答即可,后者就要用列方程和算术方法进行对比练习,乃至更多的解法。

通过知识的分层处理,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他们获得了成功,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精选习题 巩固新知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减负”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依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内外作业,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归纳、理解。习题的多样性、代表性、综合性能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智力的发展。相对于教师而言,既做到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又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来自由发挥。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快乐课堂”,多留给孩子们一片慰蓝的天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秀琴.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J]. 考试周刊,2012,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