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发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的发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的发现

生活的发现范文1

杨柳姿

春日,阳光,杨柳,风。

碧波粼粼的护城河,在春的细心装扮下美不胜收,岸头的杨柳散开一头柔美的青丝,在微风中优美地梳理。阳光娇羞地跌在她的肩头,她含着,伸出慈爱的手臂将他抱下,拥入怀中,柔风又起,她披着一身春色,舞尽世间一切美的纷呈。

只可惜,我似风般路过,没有发现她少女的娇美,忽略了她母亲的温柔。

莲叶情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翩然而至,带来了莲,也带来了叶,一池清水,荡涤着叶对莲的深情。

还在睡梦中,田田的叶已恢复原状秋莲撑开田田的伞。缤纷的幻梦中,莲蓓蕾了,叶却恪守着古典的荣誉;修炼于泥土之中。多情的莲绽开娇艳的花,却忘了将目光投向你。可你无怨悔,只是在太阳毒辣时,将莲荫护在你浓浓的情意之中。

又可惜,我没有在池边稍作停留,于是,错过了莲的妖艳,和叶的奉献。

秋露心

轰轰烈烈的夏落下帷幕,秋带着一身宝物悄然降临,我漫步丛林,踏着落叶,呼吸清新,却不曾发现,那么多晶莹的露珠心碎在我的身后和脚下。

露,至纯至清,她在夜幕中现形,太阳下隐匿。她滋润着秋风中斑驳的落叶,饱满了庄稼地里贪婪的稻谷,但是,她的存在无声,她只求默默奉献出爱,不渴望太多的赞美。

她太渺小,却又如此伟大。

白雪魂

她是不小心坠入人间的天使,她是迁客骚人笔下永远的神圣,她是童话故事中不老的女王。

雪,是世间的精华。她折射出冷冷地光,却带给农民最火热的希望;她不苛言笑,却让孩子们欣喜若狂;她习惯沉默,却在无言中引发着哲人的沉思……

她的纷飞,是灵魂的升华。

生活的发现范文2

一、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源自学生生活

技能技法是美术课程建立的基础,离开了技能的学习也就失去了美术课程的本质,但各种技能技法总会与抽象的理论概念相关联,这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是不符的,他们必须要从具象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体验,这就要求对抽象复杂的技能技法进行生活化的转换,这是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实践运用,体现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观。因此,美术课程在设计时将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结合具体的带有生活气息的课题作为学习内容,如六年级的教科书(人美版,下同)中有《亲亲密密一家子》《参观券的设计》《家乡的小吃》等课题,三年级的教科书中有《我们的社区》《生活与艺术中的花》《身边的设计艺术》等。在一、二年级教科书中生活化的课题体现得更为充分,如《长呀长》《钓鱼》《洗澡》《画影子》等大量有趣的课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美术技能。

二、基于生活体验的教材使用原则

欣赏课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发展健康的情感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弱化欣赏课的课程地位,原因有二:①教材提供的欣赏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②教师不易把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情感素养不像技能创作一样有具体可观的作品供教师评价。基于生活教育的美术课程研究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六年级第11册课题13):

本课展示了中多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有剪纸、泥塑、地方戏曲、云锦等内容,这些历史文化虽然很有代表性,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无法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地亲身感受。陶行知主张“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那就从学生身边去寻找教学素材,笔者根据教材中的一幅《牡丹亭》昆曲图片展开设计,学生从来没有欣赏过昆曲,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特意去观看了一场昆曲演出,拍摄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江南园林式的演出环境和听客轻声交流的方言是学生熟悉和了解的,所以学生观看时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去现场感受昆曲的艺术美。整节课虽然只安排了与昆曲相关的内容,但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在课后拓展环节,笔者给学生罗列了苏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励学生采用合作方式去研究某一项文化遗产,收集图片、文字等资料,也可以到实地去探访体验。

三、学生生活认知是开展美术教学的基础

生活的发现范文3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一个个既生动又引人深思的数学题。而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例如:建筑师们利用几何形体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商店运用各种统计图看清销售情况;妈妈到菜市场买菜需计算出每种菜的总价……这样的问题不计其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二、联系课堂实例,生活是数学之源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结合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去。

小学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许多经验,他们通过实物如球、橘子等了解圆的一些特点,知道鸡蛋、鸭蛋等比球等圆形物体更椭;通过桌面,积木等实物,会近似地使用长方形、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词汇。

因此,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就能够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2.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

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强调将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的同时,也应尝试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到超市感受购物的过程。在学习了“正”字统计法后,让学生自己统计全班吃饭的人数,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等。这一系列的实践练习都是发生在学生的生活中,它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是数学知识的运用。但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纸上谈兵”,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要动手动脑亲身操作。学生还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需要,很自然地认识到今天在学校学习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三、数学生活化,建立有效教学策略

孩子学数学到底在培养孩子什么?不是公式、理论,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关键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欲望。所以,数学的教学要注重生活化,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数学生活化

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要有服务学生的意识。教育者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2.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灵活捕捉生活的素材

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而且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3.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们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逐渐锻炼出来的。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景,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创设富有探索性的场景。

4.注重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1)培养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现。在教学时,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习。教学中教师就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

生活的发现范文4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这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无穷的乐趣,下面就是我在生活中的新发现。

暑假里,奶奶去市场带回来了一盆不仅外表好看,而且又十分有趣的的含羞草。你瞧,它身披一件翠绿色的外套。仔细一看,羽毛状的大叶子里面,均匀地散布着一片片细嫩、娇小的叶片,活像一个害羞的小妹妹,真可爱呀!我用手轻轻地碰了它一下,发现它居然慢慢地合拢了它那绿色的叶子,便不由自主、惊讶地喊道:“奶奶,奶奶,快来看哪,你买的含羞草真神奇呀!居然自己会动的!”奶奶走过来,笑着对我说道:“呵呵,它是‘害羞’了呀,你不要经常碰它,它会‘生气’的。”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了头,说:“哦。”

为了搞明白含羞草为什么会自己合拢叶子,便跑到客厅,疑惑地问正在看报的爸爸,“爸爸,为什么含羞草会自己合拢叶子的呢?”“哦,是因为含羞草的叶柄下有一个鼓囊囊的包,叫“叶枕”,里面含有充足的水份,它有敏锐的感觉。当你用手触摸它的叶子时,叶枕中的水马上会流向两边,叶枕瘪了,叶子就垂了下来。含羞草不只是被手摸的时侯才垂下叶子的,遇到雨天或者强风的时侯,它的叶子也会垂下;而当风雨过后,水份慢慢恢复时,叶子也就恢复原形了。”“哦,原来如此。”我边说边点了点头。

你说,小小的含羞草,居然会隐藏着这么大的奥妙,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四年级:粉豆豆17

生活的发现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教育;科学教学;现实生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84-02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科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通过科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当前初中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科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得科学教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于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教学大多是依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这样一来,不仅会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造成阻碍,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因此,必须改变当前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实践证明,加强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提升科学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作用

1. 提升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

将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提升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任何科学都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能够随处观察到科学现象。学生通过对这些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观察,再结合教师所讲述的科学理论知识,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同时,通过观察不同的现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还能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来。

2. 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提高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的讲述也偏重理论,这样,就会对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造成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低下。而将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3.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由于教材的篇幅以及课时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如果只是依靠科学教材来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知识的积累是十分不利的。而将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认知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科学现象,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方法研究

1.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在进行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学导入环节都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教学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节课的开端,精彩恰切的导入,会为课堂教学开一个好头。课堂导入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堂课的成功导入环节是关键。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就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进行“昼夜的成因”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设计类似“你们看过日出和日落吗?”“日出和日落分别是从什么方向进行的?”等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每天常见的自然景象进行观察以及回想,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然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这样一来,就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同时通过问答的形式也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 在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之所以要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解释科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实验。比如说将一根木棍放到装满水的透明容器中,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光的折射这一科学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教师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在课后作业中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课后作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巩固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完成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改进。因此,对于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说,加强课后作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科学课程的课后作业同样也偏向理论性,缺乏实践性与探究性,这样一来,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阻碍,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而作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土壤污染的治理”一课后,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土壤污染的情况以及污染成因。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了解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学生形成保护自然生态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思考如何改善当前的土壤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4. 将科学实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科学实验对于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科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而科学实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则是将科学实验生活化,这样一来能够让科学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以及理解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浮力”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面积不同的物体放置到水面观察其浮在水面的状况,也可以调整水的酸碱度来观察水的浮力。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作用以及浮力的特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教学导入环节、教学过程、课后作业以及科学实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知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季永强.谈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J].中学物理,2015(03).

[2]郭玉英,姚建欣.基于核心素养学习进阶的科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生活的发现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生活中的化学

人教版新的化学教材,以研究性的内容和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活动较多,在进行日常教学中,就要着重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主。本文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改革,得出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从而让学生愿意去探究化学问题,学会思考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呼吸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一项基本能力,如何了解和认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空气,是我们学习本章节内容的重点,在本章节中笔者照本宣科地来讲空气的组成,氧化反应的定义等内容,而是先从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谈起,引出空气的话题。

1.模拟雾霾天气下人类的生存状态

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内,环京津包围圈内,多次出现雾霾天气,给人类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雾霾天气下人类生存的情况,在课前准备中,先是用一些无害气体模拟了雾霾天气,学生进入模拟环境后,有的会用手捂住口鼻,有的会用手不停的扇动,试图撇开难闻的空气。模拟结束,学生对空气好坏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空气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上述的模拟雾霾天气,学生了解到空气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氧气是人类呼吸生存的重要资源。空气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人类生存的质量。借此来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探究与空气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材中的关于空气中含有氧量的实验,在实验之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有人操作实验,有人进行实验报告记录。选取红磷作为固体反应物,它们能够与空气中的氧反应,而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在这项实验中需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密闭的容器中红磷燃烧时的不同变化,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判断可燃物能否使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体积变小,气体的压强变小。可以引发学生想象判断在狭小的空间内,如果发生火灾,可以根据身边可燃物的类别判断火势,尽快寻找求生出口。

二、自然界的水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常常见到的纯水与自然水,还有化学应用中的硬水和软水,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水的组成,怎么保护自然界中的水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做了尝试。

1.水与人类的关系

在课前准备几份咸度十分高的食物,请学生现场演示水与人类的关系。实践证明,吃掉咸度十分高的食物的同学,在过了差不多不到半个小时,就会感觉到口渴难耐,就有想喝水的欲望,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水,人就会变得口干舌燥,心慌不安定,如果马上给予充足的水喝,精神很快就会焕发,由此可以得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

2.探究与水有关的化学问题

由上述事例可以得出,人的生活离不开水,通过喝和品味了解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水的物理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理解起来非常的直观。而在接下来的电解水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借以此,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关于水的组成,水的化学反应等实验中来,引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来解决我们常见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三、化学与生活

除了人类生活必需的空气与水之外,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细小的事物都与化学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能通过化学知识来解答。

1.生日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同学过生日,我们点燃蜡烛庆祝,为什么我们在吹灭后,刹那间看到有一小股白烟出现?

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就是因为生日蜡烛制作的材料是由石蜡和棉线做成的烛芯,外部还有其他材料,蜡烛的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汽,温度低,在刚点燃时还不能够充分燃烧,所以短时间内点燃烛心会冒出由蜡烛蒸汽形成的白烟,也就是我们看的现象了。

2.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

为了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这一现象,同时在教室用三盆植物进行了探究性化学实验。有一部分学生认定植物的光合作用只与二氧化碳有关,我们设定为现象一;有的学生认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只与水蒸气有关,我们设定为现象二;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植物的光合用与水和二氧化碳都有关系,我们设定为现象三。通过实验我们看到:实验一,只供给植物二氧化碳,没有供给水份,植物出现干枯;实验二,只供给水不供给二氧化碳,植物颜色变黄;实验三,可以看到在既有水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植物不但长得十分旺盛,而且植物颜色十分健康。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参考文献:

[1]蔡广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探究性教学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9(167).

[2]毛金津.浅谈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J].学周刊,2012(01).

上一篇消费观

下一篇网络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