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内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3―0009―04
金融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Bagehot(1873),他注意到了金融中介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King和Levine(1993)使用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更快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效率提高总是高度相关的。Fry(1988)在研究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模型的基础,运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料证明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Levine(1997)指出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等功能,这些功能又分别通过影响资本形成和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
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路磊(1998)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资产与国民生产总值高度相关,随着金融资产规模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并且两者在时间上呈现平行上升的趋势。谈儒勇(1999)通过对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冯军(2002)运用中国1978-1999年数据,分析了中国货币、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并结合Gma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中国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的结论。
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周立、王子明(2002)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陈先勇(2005)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经济金融的不平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金融支持系统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省的经济和金融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且成都在历史上就是四川钱庄、银行聚集地之一。鉴于金融发展对不同区域增长存在差异性,本文拟分析四川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四川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环境。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变量选择
本文借鉴Marco Pagano(1993)模型构造AK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本的社会边际产出、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提高金融中介影响私人储蓄率这三种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即:
g=A(φs)-δ (1)
其中g代表经济增长率,A代表资本的社会边际产出,φ代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s表示为私人的储蓄率,δ代表为折旧率。以等数的形式,将方程(1)重新整理如下:
g=A+Inφ+Ins (2)
方程(2)中表示3个主要机制的集合,通过这些机制的作用,金融市场可以引致内生经济增长。本文将选取一定的变量来代替上式中三个机制的行为特性。由众多文献可知,A的行为直接受资本产值率的影响,由此,本文将用四川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K/Y)的比重来表示。φ的行为(也可认为是金融发展效率的指标)则用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来表示。s(私人储蓄率)则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重来表示,一般来说,高储蓄率会产生高投资率,高投资率能推动经济增长,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增长率决定储蓄率,而不是储蓄率决定增长率(Rodrick,2000)。
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一般用GDP或用人均GDP来测量经济的增长。Heston(1994)指出,人均GDP数据易比总GDP数据出现更少的错误,因为一些影响GDP水平的估计错误也影响对人口的估计,这样错误可以被抵消。基于此理由,本文用人均GDP来衡量四川省经济增长(g)。则本文可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g=a0+a1In(K/Y)+a2Inφ+a3Ins (3)
在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指标中,一般要引入Goldsmith(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来反映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通常采用戈氏指标,即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其基本计算公式为:FIR=金融资产总值/GDP,以衡量一国的经济金融化程度。由于我国目前在地区层面上缺乏金融资产总值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使用戈氏指标,而只能利用存贷款的数据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一个窄的衡量指标(周立、王子明,2002),本文也借鉴这一指标设计方法,即:FIR=存贷款之和/GDP。
故方程(3)进一步变为:
g=a0+a1In(K/Y)+a2Inφ+a3Ins+a4InFIR+u (4)
二、四川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四川地处内陆的现状,本文选取1990~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了减轻数据变动幅度,对有关变量取对数值(见表1)。本文所有的实证分析均借助于Eviews5.1软件完成。
由表1可以看出:四川省人均GDP逐年增长,自1990年以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左右,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规模(FIR)持续上升,由1990年的1.091增加到2007年的2.207,这说明在四川省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上层结构的增长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加迅速,金融资产规模超过经济基础结构的规模。储蓄转向投资(φ)指标从1990年的(1.296)到2007年回归到理性适宜值(0.658),说明金融中介效率不断提高。私人储
蓄率(s)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一直在50%以上,这反映出居民投资渠道的匮乏和消费意愿的低下,说明金融市场尚不完善,居民消费尚待启动。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
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在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等传统方法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时,如果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则容易产生伪回归,从而使模型不能真实地反映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因此,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首先应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Dickey&Fuller(1974)提出的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都是平稳的,即Ing,InA、Inφ、Ins、和InFIR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这样就具备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
2 协整关系检验。协整检验主要是用于考察非平稳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因此,在前述单位根检验结果证实变量都具有非平稳性后,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方法来考察四川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相关性。根据Jonhansen检验可知,Ing、InA、In中、Ins和InFIR之间存在唯一的一个协整关系,根据方程(4)建立的协整方程如下:
Ing=11.229+2.295InA-0.272Inφ+2.048Ins+0.822InFIR (5)
(29.629)(9.178)(-0.909)(5.216)(3.207)
R2=0.973修正后的R2=0.964 F=117.555
可以看出,方程(5)的拟合度很高,且各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即资本产值率)、私人储蓄率和金融发展规模分别以2.295、2.048和0.822的程度促进经济增长。而储蓄向投资的转向则对经济发展起负作用,可以看出目前四川省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缺少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手段。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结果只告诉了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根据AIC原则和sc原则并结合L.R.检验,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4,对各变量的因果检验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4阶和5%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都是金融发展规模(FIR)和私人储蓄率(s)提高的Granger。经济增长促进私人储蓄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增长使居民收入得以增加,一部分居民收入会在短时间内转化为银行存款等金融资产(孙力军,2008)。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在长期关系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即资本产值率)、私人储蓄率和金融发展规模与四川省经济增长都是正相关。而储蓄向投资的转向则对经济发展起负作用,可以看出目前四川省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缺少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手段。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仍有待提高,表现为个体及私营获得贷款的比重近年来虽有增加但未超过1%,金融贷款主要流向效率较低的国有经济。
2 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经济增长都是金融发展规模(FIR)和私人储蓄率(s)提高的Granger原因。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的产值率A)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这与四川省的实际情况也相似,因为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呈增加趋势,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而储蓄转向于投资的比例(φ)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四川省金融市场不发达,没有完善的投资渠道。
(二)政策建议
金融经济发展范文2
摘要:金融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各种因素诱发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经济金融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目前,金融领域几乎积淀了中国改革的全部成本,国有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使金融成为一个最易断裂的链条。能够及时地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处理和化解,稳定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尝试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金融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促进;阻滞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1.3 金融发展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效率首先,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向力图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险。这使更多资金会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正是基于这一作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才能拥有充足的资本支持它最终完成。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再者,金融体系能降低监督成本,改进对资金使用者销监督。资金所有者在投资时需要核实项目质量和项目回报,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提高投资成本。同时资金使用者夸大投资收益、掩盖经营问题的内在倾向又会使这种监督成本加大。为此。金融能借助其专业技能和中介地位来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的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此外,金融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垃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2.1 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就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将其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实现。但这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金融机构有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FB确。由于不能确定这两个条件能否满足,金融风险就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即使银行经营稳健,储户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面临“囚徒困境”时仍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以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同时贷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致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有限。
2.2 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的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使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全金融业的危机,从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令其风险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使局部性金融困难能快速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
2.3 金融资产的高度流动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令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经济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令各地区金融资源融合和互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风险能很快传染到别国或别的地区。与此同时,信用存在的有借有还、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特点以及银行垄断或政府干预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将其掩盖,使其得不到及时解决并日益严重。待到这种金融风险渐进累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时,就已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加剧对经济和社会的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势之猛,使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财富水平倒退10年,使泰国的国民财富损失近一半。这场危机还使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意味着比前一年下降1/3.而危机的成因就在于长期累积的金融风险的最终爆发。
金融经济发展范文4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金融体系越完善,就能更好地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经济发展得也就越快;反之,经济发展就越缓慢。同样,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金融市场与金融结构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由此看出,努力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水平的滞后,将有碍于经济增长。将上述金融发展理论应用于农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理:农村金融发展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农村生产经营提供一切金融服务,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动员和金融资源配置,从而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国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它并没有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国内对整个中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对区域性的某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结论的不同可能与学者采用的实证检验方法和度量指标不同有关。尽管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是连接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对农村经济增长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也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农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河北香河县成立我国近代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完全由市场主体自愿参股,政府主要发挥监督、管理与引导作用。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入不仅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也给农信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其改革。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处于劣势状态,函待提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几经改革,但发展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低。我国贷款几乎全数投向了工业和服务业,而农业仅仅占据了极小的比例。这些现象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在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上效果并不显著,即农村金融存在抑制。研究显示农业并不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金融并不存在抑制,与前面进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规模时得出的结果相反。但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农业贷款的余额大于农业存款,只能表明它相对于农业存款是有效率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农业的发展上,农业贷款的供给就是充分的。很可能是因为农业存款余额本身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农业贷款与存款相比才具有相对优势。
3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农业方面存在抑制在本文中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贷款的供给不充分,尤其是真正用于农业的农业贷款不足,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那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为何存在抑制,即农业贷款为何不足。我国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即我国农业贷款不足,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足。需求性抑制,即农户对该部门资金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农业贷款规模小也存在,但它只是从属现象。
(1)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资金的供给不足
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所,但是它们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向农村尤其是向农户提供充足的资金。
(2)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受到严格管制,减少了农业资金供给来源
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往往是官方金融组织的数倍,使借款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同时它的组织行为不规范,部分经营混乱,容易产生金融欺诈,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扰乱金融秩序,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另外,由于农村地域范围广,交通不便等原因,政府对农村金融组织监管的运营成本较高,难度很大,因此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严格的金融管制,限制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减少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来源。
(3)农业贷款风险高,农户缺少贷款抵押物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且风险较大,因此农业贷款涉及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农民收入低,借款之后还款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从规范经营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繁杂的抵押担保等手续。由于农户本身资产较少,其拥有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并不能作为抵押物,金融机构缺乏放贷必需的担保物,再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大大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中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现象相当突出,甚至很多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农村市场。这样一来,农户无法进入融资环节,严重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4)农户融资需求不足
市场交易中,风险大成本高。面对这些风险,在缺乏克服风险的政策工具的条件下,多数农户选择经营传统农业,不敢也不愿意改变,如改种植经济型农作物,发展牧业渔业等,从而减少了农户对资金的投资性需求。
3.2对策分析
3.2.1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收益
考虑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农户的借贷能力等原因,贷款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然而在三农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必须要解决当下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型支持,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收益,使其将资金投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农业结构调整。
3.2.2减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成本
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以后,面临一个收回贷款的问题。如果贷款不能如期足额收回,必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长此以往,金融机构便不愿意再提供农业贷款。因此,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让金融机构能够如期足额收回农业贷款。
金融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金融经济发展范文6
(一)金融发展理论概述1955年,E•S•肖以名为《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的著作,格利以名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的著作,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E•S•肖和格利构建了金融发展的模型,此模型具有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到繁变化的特征。该模型论证了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作用成正相关的命题,即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则金融发挥的作用越大。1966年,帕特里克在其论文《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充分论证了许多金融问题,核心问题为货币供给和需求推动。研究表明,金融体系通过刺激投资和储蓄的方式,来制约资源配置和改进资本构成。如在实践中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政府会运用金融优先发展方式,去推动货币供给总量,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1969年,在35个国家100年经济发展信息基础之上,戈德史密斯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相关率正相关。这一重大结论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根基,为今后的金融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和分析方法,很有积极指导意义。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其研究结果说明金融要素、金融体系的完善在经济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研究经济的发展,必须从金融领域入手,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研究金融体系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减少金融抑制,最终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理论概述就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国外学者理论研究结果的借鉴学习基础之上,我国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列举如下:1995年,张杰提出金融成长的定义,指出金融成长范畴有两个方面,即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张杰从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三个角度研究了其对金融成长的影响。最后提出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理论。1997年,王光谦提出金融对经济增长有三方面的贡献。贡献之一:金融借助高科技,以提高生产力和实现资源再配置及规模效益的方式,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之二:金融借助经济转型,来提高储蓄-投资要素,拉动经济发展。贡献之三:金融产业借助自身价值创造,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2003年,计承江提出发挥金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找准均衡点。需借助金融“杠杆”找准城乡统筹建设的着力点,找准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支撑点,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2004年,周小川强调了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之上,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三)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两者关系的理论概述党的十六大会议正式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之说,此后,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2007年,郭建民和蔡国华指出,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各地县普遍存在。其具体表象是县域资金外流和信贷投入总量不充足的问题。他们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金融,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职能,来体现合作性金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去克服县域金融抑制的现象。同年,另一学者李文森指出,“三农问题”的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县域金融所面临困境。因为县域经济范畴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弱势群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反之则较落后。解决县域金融问题的重点是解决好两组矛盾:即金融企业商业化运作和县域经济效益不高之间的矛盾,及民间金融良性扩张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之间的矛盾。如今,在我国学术领域针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还较少,还未构成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还不系统、全面,这就需要对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二、金融支持理论综述金融支持指国家和各级地方金融机构借助多种金融工具,来推动某个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动。其途径是借助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快,反之亦然。
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业也很发达。
(一)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金融支持水平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当金融发展到相当水平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金融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高效运行,金融工具需多样化。金融的发展会导致金融机构增多,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
(二)以金融推动主体不同的分类以金融推动主体的差异,将金融支持分为两类,即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1.政策性金融支持学术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理解有异,存在国家金融支持、制度金融支持、政府金融支持等不同认知。政策性金融支持不是根据一般认知的效率准则去实施,而是根据政府政策目标而制定的,相关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它较好的兼顾了社会的效益与政策的。2.市场性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将市场机制做为前提,各产业通过金融机构来取得资金支持的一种融资方式。市场性金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以社会存款为资金来源,借助负债完成信用创造,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等特征。从而实现资金支持各类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
(三)以金融支持形态不同的分类以金融支持形态的差异,把金融支持分为:金融制度支持、金融总量支持和金融结构支持三类。1.金融制度支持金融制度支持是研究各种金融制度、政策对经济所产生作用的理论。主要内容有: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法律和金融组织的形式等方面的制度。2.金融总量支持金融总量支持是以多个金融相关指标为依据,研究某个选定区域的金融机构规模大小、投资总量额度、货币资金量多少等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3.金融结构支持金融结构支持是以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金融工具不同等差异,从而支持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往往可能造成其经济的落后,甚至停滞。政府通常是给区域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激励制度,刺激金融机构提高货币数量、吸收存款,促使相关机构增加租金机会,从而利用创造的租金机会,来调动国民经济相关机构的投资、生产及储蓄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区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有力的金融支持,两者关系密切。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差异。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金融制度、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的差异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故通过金融发展来转变落后的金融现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一条根本途径。三、金融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处于主导地位。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发展水平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落后地区亦如此。
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就是县域的金融发展。
(一)县域资本与县域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结果。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必须以资本合理配置为前提。县域经济存在资本投入不足,劳动力供给充足等特点。金融工具的多寡,金融市场类型多样化及金融机构的多少等因素制约着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要发展必须改善以上因素,刺激县域经济主体投资与储蓄的需求,集聚丰富的社会资金,使其流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