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散文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秋散文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秋散文诗

中秋散文诗范文1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要求,特意追求心理隔离状态,后者是被迫地不情愿地与他人隔离。”作为当代著名学者的余秋雨,他散文中的孤独显然主要是前者。他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为主基调,带着深邃的反思眼光穿越历史,在孤独中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撑,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精神意绪游历于历史村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弱女怪才、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中,“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深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这种实际的切身体验与历史的哲理思辨紧密地融合,浑然一体,最终凸现出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余秋雨正是在孤独中实现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赋予自然山水以沉重的文化反思,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后的《山居笔记》等转向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观照,而《霜冷长河》则更倾向于对世俗人情、现实人生、伦理道德的省觉,但不管风格如何变,孤独意识始终都得到了崇仰。笔者认为其中的孤独意识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由宇宙、故乡意识生发的孤独

《乡关何处》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起笔,指出崔颢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因此,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空荡荡的感觉之中”。乡关何处一问可以说也是由此而来,它超越了一般的感情范畴,上升到了宇宙意识、乡关意识的一种空旷久远的孤独,涉猎人们的归属,人从何处来,怎样把握自己的哲理思考层面,这种孤独朦胧而又清晰、迷离而又深刻。

(二)与世俗相抗衡而产生的孤独

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中为我们集中呈现了这样几位怪才画家的精神小天地,他们或以孤鸟丑石自比的朱耷,或用洒脱的墨色、无羁的线条表露出不妥协的孤高的徐渭,或以明老遗民的悲剧感悟沉郁苍茫、奇险奔放的风格与绘画主潮冲撞的原济,他们招引的郑板桥,齐白石们 “于门之外饿而不去”宁做 “青藤门下走狗”。唤起了后代孤独者心中强烈的人格呼应,他们的孤独绝非文人的恃才孤傲,更非无所依托的自作清高,而要与世俗的苛责与非难、与难以忍受的幽寂与孤苦相抗衡。没有追名逐利的争宠,又不争先恐后地去归隐四方,这岂是世俗层面所能比及的境界?故而这种孤独来得特别豪放不羁,特别痛快淋漓。

(三)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

《坡突围》是体现这种孤独的典型。余秋雨援引苏辙的话道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感叹。余秋雨把坡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他的一些经历与苏不乏相似之处。余秋雨在一些外界批评的强大围攻下深感孤独,《坡突围》其实也就是余秋雨的突围。它很好地抒写了这种孤独。文章最后一小节余秋雨对成熟如此说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满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确实,成熟就会孤独,超凡就会孤独,崇高就会孤独。显然,这种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主要是精神上、品格上的。

余秋雨散文对历史予以生动地再现,对民族、对人生进行思辨,对沧桑炎凉、悲怆豪迈的大千世界给予诠释和审视,在孤独的洗礼中,抒写自己对各种文化及其内涵的痛彻感悟,揭示丰富博大的人生奥秘,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达到了独立人格的一种最高境界。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的产生不仅与社会现实有关,还与学者自身的特点及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关。

(一)社会现状使余秋雨产生孤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意识形态与经济活动巧妙联姻的时代, 90年代中期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就是内外矛盾激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极为敏感的文化学者,余秋雨感同身受,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社会的大症候,而这种社会大症候显然会造成人的一种困惑、茫然和孤独,故而余秋雨才会把眼光投向自然山水,反思民族文化。

(二)学者的领会是孤寂而痛苦的

学者的书斋生涯虽然空间狭窄,但他们的视野总是通向历史,而一旦深入历史,就愈感到历史惊人地相似,惊奇于历史的伟大,也就愈孤独。余秋雨无法逃脱学者的习性,他喜静、好沉思。他说道:“今后的我,仍然或者‘苦旅’,或者‘山居’,不愿沉入街市的喧嚣,即使喧嚣中夹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尽管他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但那只不过是他稍稍转移孤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这自然就造成其散文创作中流露出的孤独意识。

(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驱动产生孤独

余秋雨出于一种学者的负责的虔诚态度和使命感,跋山涉水,对传统文化进行追寻和反思,对其蕴涵进行阐释, “真正的学者将生命和学术联系在一起,在严峻的学术追问中寻找中国文化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未来远景,能以真血性、真情怀去担当一个世纪大苦难,并开出新境界的是真正的学者、哲人”。

另外,余秋雨进入历史文化中又被其本身的伟大雄奇、博大精深所震住,“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照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叹息”。这种巨大的气压也把秋雨先生逼向孤独。

余秋雨在其散文中崇仰的孤独意识,散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旷,“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脱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前,“我欲乘风归去”的高远。余秋雨正是通过孤独的精神苦旅,进行了一次大气的回归,一场静心的停泊,一个沉默的文化歇宿,并酝酿着又一次新的旅程,摩西塔克说:“孤独在人生的日记中写下了悲愤苍凉和风风雨雨之页,而在这些页码的字里行间,都昭示着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成熟的风范和优美的品质,昭示着使人更加亲密,更加相爱的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的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中秋散文诗范文2

三年级秋季叙事记叙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当你在成功的阳光中沐浴着,你的心情是无比自豪;当你被失败的月色包围时,你是以泪洗面,还是振作起来?用信心,一颗坚持到底的心让成功的阳光重新照耀在你的身上。生活,一波三折……

有一次,我去上素描课,老师让我画风景—石头屋。我瞟了瞟图画,心想:“哼,这么简单的画谁都会画,小儿科。我拿起笔,大笔一挥开始画起来。经过一小时多一分,我的得意作品诞生了。这时,老师的目光落在我的画卷上生气地说:“什么?!石头画成马铃薯,树林画成大西瓜?!重画!!”听了老师的批评,我的心像被火焚烧着一样,辣得直跳。“哈哈哈……”全班哄堂大笑,还说我画上的石头是大便,树林是一层屎。迎着他们轻蔑的目光,奚落的眼神,我的肚里翻江倒海,呀,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转,心里酸酸的。这时,我的耳畔边响起了一句谚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我一定要重振军威,让我的下一张画画得更好!

我又取了一张白纸,仔细地观察着图画上的每一个景物。我聚精会神地描绘着一栋栋石头屋。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正细心画着一个景物,头上大滴大滴的汗珠往下掉,这时,我感觉到手臂酸痛,口中有种淡淡的咸苦之味。再抬起头,觉得脑袋特别的沉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画一幅好画真不容易呀!两小时过去了,我终于画好了。这时候,老师的目光又落在我的画卷上。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想:不知道老师还会不会批评我啊!想不到老师拿起我的画卷,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滔滔不绝地说:“你们看,育灵画的线条多流畅,立体度多强……,这一次迎接我的不再是冷嘲热讽,而是一声声诚心的赞扬。赞扬声一阵接一阵,我心潮澎湃,心身仿佛浸在了蜜罐里。我激动地想:这甜蜜是经历多少次辛苦才得来的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各有各的魅力,不是吗?

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需要你去战胜它,克服它,画画如此,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一波三折……

中秋散文诗范文3

关键词:大自然;活课堂;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20-1

一、新《纲要》凸显农村幼教资源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它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着力于组织适合幼儿的活动,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我们领会到《纲要》的教育内容,强调了“四化”的特征。即:

“情景化”――“环境会说话”,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活动化”――活动既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内容的本身;

“过程化”――强调活动过程与方式方法本身的教育功能;

“经验化”――强调注重儿童的经历、感受、体验的教育价值。

二、新“课程”――大自然中的课堂

带着《纲要》的精神,结合我们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中的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把目光投向我们农村广阔的天空,引领我们城里的孩子面对大自然,与真实接触,向自然发问。你会发现大自然才是孩子们的最爱,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天地,是孩子们能够真实演示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发源地。

案例:大班语言活动:《秋天的雨》

城里一所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秋雨带来的五彩缤纷的色彩,秋雨带来的好闻的气味及自然界的快乐。用买来的教学挂图,把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枫树、一席席金色的田野,各色的应有尽有地呈上画面,同时还买来了各种水果,加上配套录音磁带。通过一遍又一遍,变换花样,找出理由让孩子们边看挂图边听录音欣赏散文,终于让大部分幼儿会心地感受了散文中秋雨带来的美景和欢乐。然而出乎意料中,有一个小朋友发表意见:“老师,水是无色的,我们在中班就做过实验了,雨水也是无色的”。可见,这孩子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秋雨带来的缤纷五彩。

农村老师同样上《秋天的雨》:

镜头(一)稻田

一群孩子和老师一起唱着歌漫步在家乡熟悉的田梗小道,田野里一片金色,饱满的稻谷穗咧着嘴巴迎面点头招呼,很快地这金色的海洋之间点缀着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如诗如画。“老师,这是梗米,还是糯米?”“老师,这稻粒圆圆的,应该是梗米。”“这稻粒鼓鼓的,我奶奶说今年又是丰收年。”教师激情洋溢地说:“秋天,刚下过一场雨,这稻田像染上了一层金色,好美啊!”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指指点点,讲讲说说……

镜头(二)小堤坡

孩子们在溪沟堤边的小坡上,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枫树下面,经过了一阵子看、摸、讲、议的自由观赏后,有的坐在地上双手托着脸蛋,眯着眼睛,有的躺在地上张开双臂舒展身体,无论怎样的姿势他们都专注于陶醉在老师那充满感情的优美动听的散文诗《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她把黄颜色给了银杏……黄了的树叶扇呀扇呀,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她把红颜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飘呀飘呀……”

农村的孩子们就这样,在亲历了真实活动的背景下欣赏着散文《秋天的雨》,不仅感受而且还享受到了散文中秋雨带来的美景和欢乐,理解了散文中运用的比喻表达方法,妙不可言。

三、新途径――城乡互动,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

在以前的教研活动师资培训中,我们开展了每学年都有的农村老师进城学习,听城里老师的专题讲座、示范课,观看城市幼儿活动现场,或者是城市老师送教下乡,基本上都表现出城市幼儿园观念新、令人羡慕。如今的一切都在改变。手拉手活动――晓店乡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宿城区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挖山芋。

镜头(一)迎接

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坐着公交车从城里来到晓店乡,刚下车就被早已等候的农村小朋友热情地包围着,他们亲热得手拉着手,带着自备的工具(铲子、小筐)兴高采烈地走向山芋地,一路上,城里的孩子不时地问:“山芋是长在山上吗?”“山芋多吗?我要挖好多好多。”

镜头(二)山芋地

刚到山芋地,城里的孩子们就像到了一个新的童话世界,奔跑着,大喊着:“我来啦,山芋你好!你在哪里?”

等老师帮我们把山芋秧划过去,我们就开始挖。

乡下的小朋友真是热情宽厚、不厌烦、不怕累,一遍一遍地讲,一次一次地挖,一个一个地把山芋装进城里朋友的包包里。

镜头(三)送别

中秋散文诗范文4

“是布什,都是因为布什。”我回答。

虽然对布什政府的失望及布什的连任是我们举家搬迁的契机,但真正的原由实在是为了两个女儿。为了让她们走进一个未必井然,但充满活力,更国际化的环境;为了让她们能成长得更健壮、更宽容、更具适应能力;为了让她们亲历祖国的语言文化。

北京的国际化自不必说――不出市区,你便可以从爱丁堡公馆出发,到棕榈泉会友,在蓝色牙买加喝上一杯咖啡,在阳光上东聚齐,再一起驱车去纳帕溪谷参观南加州风格的样板间。你也可以从阿凯迪亚出发,到优山美地一游,在莱蒙湖小憩,再沿着公园大道漫步,到曼哈顿花园用午餐。起初,这一串串名胜名城的洋名令我十分好奇,心向往之,感叹今日之北京足以抵得上一个世界公园,只想尽快抽时间去领略一下世界风情,也好让女儿们不出北京就得以体验世界文化。但没过多久, 我便发现这些周游世界的洋名后面只不过是北京的一个个高档小区, 里面居住着来华工作的外国人、中国的“土产新贵”或“洋产海龟”。我不禁失望了,怅惘了。

中文,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底蕴、优美象形文字的语言,如何变得如此贫乏无力,都不足以命名一个个新兴的小区?

记得刚上初中时,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我读到一首散文诗,是这样开头的:“朋友,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如今,我只记得这开头的一句和它给我心头带来的莫名其妙的愁,为我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秋而愁。三十多年之后,在遥远的另一国度,我读到一本英文小说,“Elizabeth Costello”,小说的主人公伊丽莎白早已迈入生命的秋天,连连悲叹她宛如秋天的心境――那是一种忧郁的、怀旧的心境。啊!我心头一亮,一个字,久违的母语中的一个字,在心中闪现。一个“愁”字,把我从伊丽莎白的秋天心境拉回到儿时为生命中秋之将至的感伤――那不都是心上秋吗?一个字,一个音节,多么传神达意!

有一天,14岁的小女在我们观唐别墅(我们居住的小区尚保留了一点中华韵味,令我略感欣慰)的厨房里做肉桂面包卷,我照例做她的小工,打鸡蛋,化黄油……不一会儿,肉桂的香气便从烤箱散发开来,弥漫了厨房,飘进客厅卧室。有几个卷做得过大,膨胀得变了形。“多像牛粪啊”,我脱口而出。女儿大笑,我也大笑,笑我的粗俗比喻,也笑二者的出奇形似。笑得我们眼泪溢出、直不起腰、相互搀扶;笑得我们肺里充满了肉桂卷的香甜…… 我突然又心头一亮,“天伦之乐”四个字在我眼前舞动。多么贴切尽致!多么意义深远!还有什么乐比天更高呢?任何他乐――诸如金钱、名誉、成功之乐,与天伦之乐相比是惨白的、不经久的。

我常想,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一种如此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语言。现如今何以连命名小区都不够资格了?莫非面对经济的腾飞、文化的舶来,古老的汉语已不足以表达21世纪的中国时尚吗?或者是开发商们想借用这些洋名唤起人们对另一个高雅时尚的地方或文化的联想,藉此标榜自己的高雅时尚?或者像某些批评家们所言,这种洋化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文化无根性?我们不妨借用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句:名字算什么?我们所称的玫瑰换个名字不是一样芬芳?

中秋散文诗范文5

一、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外化的表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强化作文教学内部因素,又要重视作文教学的外部因素,这样才能取得整体的优化效果。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中获取营养,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1. 学其法,进行仿写。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机地把学生掌握的这一规律,运用到作文中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有着鲜明的行文特点,学其法仿写作文《美丽的植物园》《秋菊》等可以说没有难度,而这一作文训练反过来又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结构,真可谓相辅相成。

2. 感其文,进行补写。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言简意赅,一个标点,一句概括性语言,都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切口。如《掌声》一文中写轮到小英讲故事时,描写了小英的动作和神情,没有写她的心理活动,这就给写作训练提供了材料。

3. 延其后,进行续写。所谓的续写是指学了课文后,针对其内容上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训练。如学了《花瓣飘香》最后“一盆花送给小女孩”这句话,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各种不同的情节,充分表现了小女孩的美好心灵。

二、 在生活实践中现场训练

常言道:“近水知鱼情,靠山知鸟音。”“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充实。”学生怕写作文,不会作文,其主要原因是生活单一,没啥可写。儿童的天性是好玩。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作文,比如游览、参观、小实验、小制作、体育比赛等。组织这些活动,要尽可能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学习,获取素材,练习写作,同时积累和发展自己的作文能力。进行现场生活训练是学生习作有话可说的基础,我们应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方法,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学生在有了深刻的体会后,再去写参加过的活动,就想得到,写得出,并且有兴趣写作文,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在体艺活动中挖掘素材。体育、艺术活动和比赛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活动,除了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班内可以开展拔河、踢毽子、棋类等小型比赛,通过精心设计,使它跟写作接轨。如本学期的“秋季运动会”就是一个很让同学们兴奋不已的活动。在这期间,我要求学生自愿报名,设计入场式口号,及时写宣传稿,亲身参与或观看这一活动后,同学们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文。

2. 在参观游览中挖掘素材。大自然是天然的习作课堂,万事万物都是写作之源。为了让学生下笔成文,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然后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让他们写出洋溢真情的文章。如镇上新建了一个休闲广场,我便带着孩子们前去参观,让孩子们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孩子们三五成群,观察得很细致,事后写起来很是顺手。

3. 在课堂中模拟生活。静止的画面,文字的素材对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写作有困难,对于这样的习作,我在课堂上采取师生即兴表演小品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利用班队活动创造生活。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班队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堂课,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有猜谜、智力竞答、脑筋急转弯,有知识竞赛,有师生情感交流会,有中秋赏月,也有科技小实验。每次活动不但调节了学生的学校生活,还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 在课外阅读中以读促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对开拓学生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一,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觉阅读习惯,必须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心无旁骛地进入书的海洋,享受其中的快乐,从而爱上看书。可以隔几周搞一次读书会、读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记读书笔记,可根据自己的基础,摘录好词好句,撰写主要内容和感受等。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广泛地进行知识积累,使学生乐读善读,读有所得,读以致用。有时,还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仿写。有的学生看了散文诗《假如我是白云》后兴致勃勃地写出《假如我是小鸟》《假如我是大海》等习作。

四、 在热点的话题上进行习作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关心新鲜、有趣、使人兴奋或气愤的事。在这些事中,学生的真情得到了充分流露。儿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可以把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在作文教学时,我注意抓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再设法把一这热点引到作文上来,鼓励他们说真话,表真情。由此学生写出了《当你乱扔垃圾之后》《杨利伟飞上了太空》《伊拉克战争之我见》等好作文。

五、广读多背,储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