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硕士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硕士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硕士论文

数学硕士论文范文1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一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例

学科专业: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网络教育资源开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人类社会己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技术对教育的革新作用显著,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纳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探讨如何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在教育教学领域轰轰烈烈地展开。为深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求我们应熟练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教学应用方式,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运用知识的交互发生机制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究依托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也是适应目前教学资源微型化、个性化、交互性的发展趋势。结合视频学习特点,笔者通过Adobe captivate4屏幕录像软件,以SPSS中数据初步分析和数据高级统计为例,开发SPSS微视频教学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便于其自主建构数据统计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相关课题的数据分析中。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级5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学习,对学习者而言,能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拓宽其知识视角,深化知识建构的层次。

    具体来讲,该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

      (1)明确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直观,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首先,单一的文字教材呈现方式易使学习者感觉枯燥,产生疲劳,继而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将画面与教师的讲解配音融为一体,学习者可以边学习边操作,便于他们进行持续的探索。其次,微视频独特的播放方式,可以供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可以反复演示观看,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尤其是对于操作性知识而言,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效果显著。

(2)探讨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方式,方便教师的利用    将微视频教学资源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微视频的多媒体技术优势。与此同时一,教师可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解决学生在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两者结合,既发挥了微视频辅助教学的优势,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前后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传统模式与借助多媒体视频片段进行辅助教学的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而发现传统学习中的不足。至于教师应该在课前或者课后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文章在后文的结论中也给予明确的解答。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 1微视频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视频是相对于文字、图片等单媒体而言,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的综合性媒体,具有表现力强、蕴含信息量丰富、形象生动等优点。随着3G网络的普及、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移动互联时代已全面到来,它全方位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视频而言,更是在逐步进入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微视频时代。[}l微视频的出现及其“普众化[z]”的趋势,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超视像”的新媒体时代。

    对于微视频的概念,整个网络视频行业乃至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其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从开始的短片、短电影,到后来的数字短片以及现在的微视频、短视频、微电影、短电影等。[3]其中,数字短片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播放媒介盛行起来的,在短时间内播放结束的数字影视内容。[4]根据其定义及相关的网络释义,微视频与数字短片、微电影、短电影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称谓的差异。

    学界对微视频的定义,大多采用优酷网总裁古永锵的表述:“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 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至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30秒至20分钟左右的,内容广泛的,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记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5]短精快、用户参与、操作便捷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6]

    本文主要探讨微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前述学者对微视频的相关研究,笔者界定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是多以3-5分钟的长度呈现,依据教学规律制作的供学习者自控学习步调,自主的去实践,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频片段,它是一种可以让学者通过手机,电脑,MP4等视频终端随时随地反复播放的视频资源。

2. 2微学习理论

    移动设备的普及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微型学习的到来。[']2004年微型学习的概念第一次提出,随着媒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情境的改变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广泛深入,微型学习已然成为教一育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g]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微型学习来代指微学习,两者都来自Micro-Learning这一概念。微型学习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的双向互动交流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奥地利学习专家林德纳(Lindner )把微型学习定义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的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和微媒体的新型学习方式。[9]具体来讲,微学习是一种“以多媒体、跨平台、小容量的网络微内容为学习单元的个人学习方式”。[10]从实践层面来讲,“微学习”欲处理的是规模相对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及时间相对比较短的学习活动;从研究层面来讲,“微学习”指的是在多样化的教育境脉情境下对学习研究采取的一种微观视角。[川

    微媒体承载的微学习内容,是指以实用短小的内容组块来呈现学习内容,并由此组织起来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松散连接和自包含的知识内容或模块,常以移动终端作为终端载体,如便捷式终端(手机、PDA等手持设备)。[12]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密不可分。移动微型学习是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融合后的结果,是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微型化学习方式。[13]微型学习由于其具有的移动性、片段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一种实用的学习目的,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14]李娟等从学习理论和情境创设两方面出发,对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总体构架进行了分析。[IS]微型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有效形式,应发挥广大学习者的智慧与热情共建微型学习资源。[ 16]

    微型学习以其具有的短时间、小片段、个性化、多媒介等特征,在未来的非正式学习及混合学习等的普及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把微视频引入教学过程中来,利用微视频时间短,播放内容精确等特点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让学习者更加充分的利用数字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文章研究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微学习的相关理论。

2. 3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1954年,斯金纳针对当时传统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以操作性条件和强化的原则来重新安排教学程序,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_民学习的每一步骤都得到强化。‘’‘,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做出的反应之间的连接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一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连接而成。

    具体来讲,程序教学是一种以行为主义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以及积极强化原理为其理论基础,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其具有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的原则。U91关于程序教学内容的编制,斯金纳分解出许多方法细则:如编制者必须先熟悉整个教材内容,找出具体的终端行为;据此,分解出许多中介步骤或细目;将细目分布均匀,编写简单明晰;细目与细目之间密切联系;选择个体有效的反应予以强化;单元大小应符合学生的反应限度;己学过的术语或事实,应间断性地呈现在后来的细目中,等等。[ZOO

数学硕士论文范文2

以往的研究表明,有关图书馆学热点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别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主观上得出。如,柯平先生通过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回顾,分析其所处的内外环境,提出图书馆事业中应该重视的7个热点,其实也可视为图书馆学未来研究的7个热点;另一类则是采用信息计量学等实证的方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得出。如,邱均平先生等通过对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中七种代表性学术期刊(1999一2008)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的九大研究领域。

上述两种研究,一种是定性的,一种是定量的,在图书馆学研究中都很常见。华薇娜曾抽样统计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部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进行比较,发现美国学者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超过定性方法,而国内学者则以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居多。

本文则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定量统计,又有定性分析。

1.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6—2010年间CNKI中优秀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新颖,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4〕,样本量不大不小,适合作为统计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网络图谱分析。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2.数据采集

2.1数据库选择和样本采集

选择2006—2010年CNKI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CNKI的信息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编辑、整合,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其次,据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显示,全国设置图书馆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和研究机构一共有64家,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最后,文献信息都具有半衰期,图书约为5年,期刊约为3年,因图书馆学发展的速度较其他信息科学缓慢了一些,邱均平教授认为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半衰期定为5年较合适,故本文选择2006—2010的五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2样本采集

对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类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得到64所院校、研究机构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2903篇(截止到2011年3月),其中前15名见表1。

从表1可见,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5所院校的优秀硕士论文数都超过60篇,总计为2130篇,占到全部论文的73.37%,基本上与文献信息分散的“二八定律”吻合,说明数据在概率分布上是有效的。经过年限二次检索,得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计1993篇,占到收录论文总数的68.65%。这其中还要进行交叉领域的进一步选择。图中:丄属图情交叉主题的论文;U属图档交叉主题的论文;W属情挡交叉主题的论文;IV属图情档交叉主题的论文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的优秀硕士论文中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单独学科主题的论文,也有两两交叉甚至三者交叉的论文。我们把纯情报学、纯档案学和属于I的范围的论文予以剔除。共得到图书馆学主题的硕士论文820篇,占2006—2010年图情档优秀硕士论文总数的41.14%,见表2所示。

据表2可以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的增长率,并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占图情档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比例。

3样本初步统计分析

3.1样本统计

论文集选定后,从820篇学位论文中提取出每篇的题目及关键词,然后利用WPS表格软件进行统计,得到未经过处理的原始关键词共1887个,出现总次数为3462次,即平均每篇论文约有4至5个关键词。其中出现次数超过10次(包含10次)的关键词共有38个(占总个数的2.01%),总计出现783次(占总次数的22.62%)。所有关键词中频次超过10次的初步统计如下:

                                          

因关键词是非受控语言,在选取的时候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在统计时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关键词用不同语言进行标记,如“博客”与“Blog,,、“图书馆2.0”与“Library2.0”等;二是关键词的语义相同而字面却不一致,如“高校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语义网”与“语义网络”、“公共图书馆”与“省图书馆”等;三是有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没有实际意义,需要剔除,如“图书馆”、“服务”及“模式”等。

第一类问题比较简单,直接将英文的关键词替换为汉语的关键词,再进行统计即可;第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则是根据关键词及文章的标题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或重新拟定关键词,而后将所有的关键词用统一的关键词代替进行统计;第三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直接将关键词剔除。经过分析、替换和剔除后出现次数超过15次(包含15次)的关键词共有22个(见表4),总计出现903次(占总次数的26.08%)。

                                         

3. 2初步分析

处理后这22个关键词共出现了903次,占全部关键词出现总次数的26.08%,符合集中分散的“二八定律”,表明这22个关键词属于高频关键词,能够说明2006—2010这5年间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观察表5,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开放存取、语义网、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均占到关键词总频次的1%以上,尤其是“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出现频次达到总频次的3%左右,表明有关“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属于我国图书馆学硕士选题的热点。在列的有些关键词排名不是特别靠前,如Web2.0、图书馆2.0等,但这些词也表明了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的某种新动向。而一些关键词,如用户、网络环境等,仅从字面上观察无从判断其研究的确切方向,但在后面通过共词分析和组配后可发掘其中隐藏的信息。

4.多元统计和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通过初步统计分析得到一些简单、明显的结论,这还不够,因为每个关键词都是孤立的、分散的,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运用共词分析法可以将关键词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获得论文的主题方向。这里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抽取代表图书馆学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高频关键词,也就是表6中所列关键词;二是统计关键词在论文中两两出现的累计次数,组成共词矩阵;三是绘制代表关键词间关系的点线图,揭示高频关键词间的联系;四是对绘制的点线图作进一步分析。

4. 1建立共词矩阵

通过先前的建立“标题一关键词组数据库”,对820篇学位论文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词间的两两统计,得到一个共词矩阵(部分数据如表5所示)。共词矩阵为一对称矩阵,两关键词相交的数字代表其一同出现的论文的篇数,如“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相交的12,表明有12篇论文同时使用了“高校图书馆”和“用户”这两个关键词。

4.2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

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是共词分析的关键所在,对图谱中“点”、“线”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研究的热点及各研究主题之间的微观关联。

4.2.1绘制高频关键词间的“点线图”

高频词间的点线图原型来源于陈超美博士的“QteSpace信息可视化,,〔,根据共词分析得到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矩阵,用大小不同的点来代表出现次数不同的高频关键词,用粗细不同的线来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这样就形成一个高频关键词之间关系的网络图谱(见图3)。

图中:1信息资源;2高校图书馆;3用户;4知识管理;5数字图书馆;6评价方法;7本体;8信息服务;9公共图书馆;10个性化服务;11开放存取;12语义网;13信息检索;14知识服务;15知识产权;16Web2.0;17网络环境;18数字36422点线图分析可以看出图中较大的点为信息资源、高校图书参考咨询;19知识组织;20危机管理;21图书馆2.0;22图书馆员。馆、数字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关联紧密的有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与高校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用户、信息服务;与数字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知识产权;与公共图书馆关联紧密的为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与图书馆20关联紧密的有Web2.0和信息服务。从个别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的点最大,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高校图书馆,二者之间具有最强的联系,表明有关信息资源的研究最主要是关于高校图书馆方面的;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虽然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是二者所联系的其他关键词并不是最多的,说明有关二者的研究在主题的散布上并不是最广泛的。也有个别关键词比如危机管理,与其他关键词发生极少关联,表明所代表的选题比较专门,研究领域狭小。

5.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分析

通过对CNKI中图书馆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关键词的词频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图谱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取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

一是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成为研究热潮,图书馆学研究顺应了这个潮流。硕士研究生们也在思考如下问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挖掘,参考咨询及知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服务创新,以及馆员知识共享,等等。

二是高校图书馆研究。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量一直是稳中有升,它承担着整个图书馆界新管理理念的引入、新技术应用、新服务方式试验等的重任,因此,有关高校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这也在图书馆学硕士论文中体现出来。

三是和谐诉求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时下,和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诉求,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也不例外。和谐社会讲究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对外服务则提倡读者第一、读者至上,对内管理则应以馆员为本。只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让公众满意,只有其内部管理让大多数馆员满意,图书馆建设才能谈得上和谐。而如何让公众满意,如何让馆员满意,如何让图书馆成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中心这些重要议题,仍然将吸引众多学子的研究目光。

四是法治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数字化浪潮中,几乎所有图书馆都无法回避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包括:特色资源的优先数字化,所需关键数字资源的外部采购;数字图书馆如何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免费使用的关系问题;如何组织数字信息资源,以便于检索利用,等等。

五是信息资源建设与保护。如何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至少达到基本保障的水平,拥有自身的特色,并且组织得井然有序,使用便捷且得到长期的保存成为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的又一热点。文献的开放存取、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保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数学硕士论文范文3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 ,1916年4月30日—2001年2月2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美国数学家。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1936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4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1年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香农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为信息论和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主要论文有:1938年的硕士论文《继电器与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1948年的《通讯的数学原理》和1949年的《噪声下的通信》。

(来源:文章屋网 )

数学硕士论文范文4

1.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2.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

3.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4.山东省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

5.我院首次颁发音乐硕士、学士学位

6.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7.有关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

9.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

10.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 

11.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音乐硕士诞生 

12.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的研究生教育情况 

13.关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及质量的探讨与思考

14.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 

15.中美德音乐表演专业硕士教育的并置比较

16.台湾师范大学在职音乐教学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17.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

18.我国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19.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积聚能量 服务社会——记流行音乐作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论坛

20.从NBPTS音乐教师专业标准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

21.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2.浅议英国的音乐表演硕士教育

23.音乐教育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

24.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2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 

27.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28.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9.2000-201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综述

30.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假劣之风当遏止

31.新疆音乐学硕士点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32.中美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要求比较之思考——以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为例

33.儿童钢琴音乐在硕士研究生论文中的研究状况综述

34.中美音乐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之比较及思考

35.社会现实下的分享与抗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教学与毕业要求

36.音乐硕士研究生扩招现状与分析

37.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38.留美硕士座谈音乐治疗学 

39.论音乐学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40.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论文的社会调查方法审视

42.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点介绍 

43.简论加强音乐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44.学术的探讨 人生的启迪——王耀华老师一堂普通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的记录与感想

4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教师调查问卷简析

46.音乐学系92届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4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学生调查问卷简析

48.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定位思考

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以音乐舞蹈生为例

50.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我国应当设立音乐表演类硕士专业学位

52.音乐治疗的临床操作规律  

53.音乐艺术硕士教育研究中的标志性参数 

54.论艺术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构建的学科价值与意义——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术活动周为例

5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分析

56.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实践的教学保证

5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问卷的调查分析

58.《民族乐器演奏》选修课程在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59.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的数学实证

60.音乐学硕士“声乐教学与研究”方向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学生马淑慧获音乐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

62.武汉音乐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63.音乐学硕士“声乐类研究方向”名称需准确和规范 

64.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65.吉林艺术学院喜获音乐学、绘画艺术(油画版画)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66.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67.長江師范學院艺术硕士(音乐)学科简介

68.来自汾河畔的歌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70.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

71.音乐类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评估

72.音乐节奏与英语节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选题理念 彰显传媒音乐特色——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74.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及启示

75.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

76.思考与实践——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西方音乐史教育

77.技巧·修养·境界——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三个基本追求

78.对吉林大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79.从博硕士论文看流行音乐传播的研究

80.皖西锣鼓——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支奇葩——读田耀农先生的硕士论文《皖西锣鼓研究》

81.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2.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会导师”的可行性研究

83.音乐殿堂里解译密码的行者——记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健

84.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85.《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序言

86.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  

87.音乐和语言神经基础的重合与分离——基于脑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较  

88.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89.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90.四川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举行毕业音乐会

9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92.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就业形势

9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报告 

94.国际关系中的音乐与权力 

95.关于歌剧《党的女儿》中音响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96.春花秋实 继往开来——武汉音乐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97.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谈研究生教育 

98.为了一个承诺,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促进音乐地理理论建设

100.开启心灵 共筑前沿——访著名音乐心理学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动终端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云平台构建研究 

102.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104.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106.音乐疗法配合长强穴按压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107.音乐疗法在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 

108.美国音乐版权制度转型经验的梳解与借鉴 

109.音乐干预在痴呆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10.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审视

11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112.中国当代音乐学家  

113.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概况 

114.“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之探究 

数学硕士论文范文5

――怀特海

(一)

2000年春节,我调来南方工作还不到10年。有一天,突然接到中学闺蜜的电话,她用低沉的语调告诉我,初中教我们数学的黄老师患胃癌于上个月去世了。我愣了几秒,忙问:“是教我们代数的黄老师吗?”闺蜜说:“是的。你忘了吗?当初代数你学得最好,每次都考100分,黄老师经常表扬你。”听到这,我的鼻子不由自主地酸起来,一时间满脑子涌现出黄老师当初教我们代数的一幕幕情景,却也还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不可能,不可能,黄老师那么好的人怎么会说走就走了呢?”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黄老师才40来岁,她身材娇小,但却非常有魅力。黄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好,课堂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总结本节课重点、最后10分钟测验,四个环节紧紧相扣。每天下午放学前,黄老师必定会抽出10分钟时间到班上公布并讲解当天课堂测验的结果。因为黄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同学们的代数学习问题基本做到了堂堂清、堂堂会,学习的积极性也似乎比学其它科目要高很多,以至于后来大家在同学会上一起回忆黄老师时,不少男同学表示自己中学数学学得一般,但代数还不错。

其实在我心里,黄老师对我的影响远不止教我学好代数,更多地是让我懂得了即使是拿了满分,也仍有可以改进之处。黄老师经常在我的作业本上留下很多充满期待和鼓励的话语,那些用心写下的字句给我年少的心灵注入了滋润的雨露,让我在开阔解题思路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是黄老师让我明白:师德,有时其实就是一种螺丝钉精神,严谨、周密、一丝不苟,不断将真理的光芒照射到学生心灵深处。

(二)

2007年春节的大年初三,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似曾熟悉,但就是猜不出。等对方说出姓名后,一种强烈的内疚感油然而生,并久久不能平抑――打电话给我的竟是自己20多年前的高中班主任谢老师。我和谢老师聊了半个多小时,年逾古稀的她在嘘寒问暖间传达的全是对远游学生的挂念,以及盼望有生之年还能师生共聚的愿望。那一刻,我的眼睛潮湿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说实在,高中那时,谢老师就是同学眼里的“女神”,她不仅形象气质好,教学能力也非常出众。谢老师身材曼妙,皮肤白皙,仪态端庄,也非常懂得装扮自己,总是一副洋气十足,自信满满的样子。但是,谢老师不是人们眼中的“花瓶”,相反,她的教学能力非常突出。

谢老师是责任心极强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前,谢老师都会提前充分备课。她的案头除了课本,还堆放着不少厚厚的参考书;她的教案总是写得密密麻麻,重点句子还常用红笔勾勒。因此,谢老师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归纳总结都非常准确、全面。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谢老师都会引经据典,丰富教学内容,开阔我们的视野。因此,在谢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们丝毫不会感觉到沉闷,反而是非常享受。

除此之外,谢老师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她的班级管理能力。谢老师经常组织班级开展各类活动,并开展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每周的主题班会上,谢老师总能通过各种别具新颖的主题思想和方法形式让同学们产生心灵成长的动力。同时,谢老师还特别善于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进入班级给我们补点语文课,这种行为虽曾遭到少数贪玩男生的反感,但她总会想出办法让他们规规矩矩配合“补课”。

是谢老师让我明白:师德,有时其实就是一种奉献,是一种执着,是一种对教师职业的忠诚。

(三)

2003年春节前夕的某一天,我正在超市购买年货,突然我的硕士导师李老师来电询问我的硕士论文进展情况。当我还支支吾吾不能明确回复她时,她又问:“你现在干什么呢?”我说:“在超市购买年货呢。”她停顿了一会说:“你能否年后把论文初稿就写出来发我,争取6月底能够完成论文答辩?”我一听就急了:“可能不行,我原本就打算下半年才答辩的。”没想到导师为此在电话里用了10分钟和我讲了当年自己完成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建议我不要因为过年耽误自己的论文写作,赶快找个清静地方好好把论文初稿写出来。最后,李老师还嘱咐说:“需要老师帮助就来个信息,我会打电话和你交流。”放下电话,我也无心购物了,速速赶回家中,和家人交换了导师的想法和建议。家人听后一致赞同,愿意配合并创造安静的环境让我能够独立开展自己的论文写作。

就这样,我难得经历了一个“忘记过年”的寒假。更难得的是,整个寒假里,导师主动给我打了四次电话和我探讨我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细节问题,甚至其中有两次通话的时间都超过了一个小时。最后,因为导师的督促和指导,我的硕士论文如期顺利通过答辩。

李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为人特别亲和;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非常能干。在我眼里,她就是一位极富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女强人。在她的身上,我感受最多的就是大爱,凡是和她有过交往的人都会对她交口称赞。她身上少有矫揉造作,少有贪婪和虚荣,更多的是真情流露,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在我心目中,她就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

是李老师让我明白:师德,有时其实就是一种对知识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一种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

三个春节电话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但对师德的思考和感悟还远无法结束。

数学硕士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巧构三角形 不等式

解答一道数学题,如果直接从条件到结论用定势思维去探索解题途径比较困难时,可以根据题设及其特点,用已知条件中的元素为元件,用已知的数学关系为支架,通过联想,展开丰富的想象,构造出方程、函数、数列、复数及其新的图形,从而得到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就是构造性解法。这样常使数学解题突破常规,另辟蹊径,具有简捷、明快、简明的优点,下面是我在教学中通过构造单调函数的方法来解题,从而使好多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的一点体会。

例1、求证|sinα|+|cosα|≥1

解:在单位圆中作α角,则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A ,过A 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由正弦线与余弦线的定义知|sinα|,|cosα|分别为α对应的正弦线OM和余弦线AM,而单位圆的半径恰为OA=1,在三角形OAM中OM+AM>OA,即|sinα|+|cosα|>1,当α角的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三角形变为一条线,取等号

                           Y

                                     A

                                 α

O          M    X

例2在高中数学竞赛上有一题,设0<a,b<1,证明+++≥2

解:此题可以看成为正方形内任一点P到四个顶点,即到O(0,0),A(0,1),C(1,0),硕士论文B(1,1)的距离,即证PO+PA+PC+PB≥2如图所示

                       A    P  B

                      O      C

设P点的坐标为(a,b),因为P在正方形的内部,所以0<a,b<1,连接PA,PO,PC,PB,OB,AC

在三角形PAC与POB中PA+PC>AC,PO+PB>OB

所以PA+PC+PB+PO>AC+OB,而AC与OB为正方形的对角线,故AC=OB=

即PA+PB+PC+PO>2,当P点为AC与OB的交点时,取等号,此题得证

例3  求证不管x为何值时,下列不等式恒成立

+≥4

证明:把此式子变形为+≥4

这可以看作是直角坐标系中动点P(x,0)到A(1,1),与B(5,3)的距离之和.作出A关于x轴对称点A’(1,-1),则A’B和x 轴的交点C(2,0)到A,B的距离之和最小,且最小值为4,所以上式成立.如图所示

                         B(5,3)

                A(1,1)

 P             

C(2,0)  X

              A’(1,-1)

在x轴上任取一点P,要证不等式成立,只要证PA+PB≥CA+CB即可

由对称性的性质知:PA=PA’,CA=CA’而在三角形PA’B中,显然有PA’+PB>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