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木兰诗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木兰诗课件范文1
这个人就是詹姆斯?弗兰科。
凭借《127小时》成功提名奥斯卡的他,无疑是如今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男演员之一。
除此之外,他还在继续攻读自己的多个学位,业余时间还要写作、绘画,并策划执导自己的新片。
难怪他会对记者说自己讨厌睡觉,因为他的时间确实永远都不够用。
充满活力且干劲十足的詹姆斯?弗兰科似乎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热情,除了表演之外,编剧、导演、制片人、绘画、写作、甚至行为艺术,都成为他的兴趣所在。
十多年前,出于对表演的热爱,他放弃了正在UCLA(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文学课程,投身影视圈。到了2006年,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詹姆斯?弗兰科决定重返UCLA,将剩余的课程读完,为此,他必须奔波于片场与学校之间。在此期间,他拍摄了《蜘蛛侠3》、《菠萝快车》、《米尔克》等影片。同时,他也以3.5分的GPA成绩如愿得到UCLA的文学学士学位。关于这段时期的故事,最有趣的莫过于一学期拿到62个学分的传奇经历。要知道,在他们学校一个学期只要拿到19个学分就可以。用他的解释,因为要拍电影,不能专心学习,害怕被教授和同学认为自己回来上学只为镀金、玩玩而已,因此只能倍加努力,才不会被人小瞧。为此,他学习的课程遍及各个学科,从美国文学到希伯来文学、从法语到哲学,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除了课堂上的神话之外,詹姆斯?弗兰科的多才多艺也始终为人所称道。演员之外,他还是一名作家,《时尚先生》以及《华尔街日报》上都曾刊登过他的文章。2010年,由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帕洛阿尔托》出版。他还一直是一名绘画爱好者。对四处奔波的他来说,这无疑是非常好的放松。2006年,他在洛杉矶剧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画展。
儿时的詹姆斯?弗兰科有些内向,为此他在业余时间跑去学习表演,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从此爱上了这个行业。最终,他选择从UCLA退学,进军表演。在进行了大约15个月的表演训练之后。他终于获得好莱坞新喜剧教父贾德?阿帕图的青睐,加盟青春校园喜剧《怪胎与书呆》。
詹姆斯?弗兰科的演艺生涯,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娱乐的、商业的;另一部分则是文艺的、独立的。他饰演的角色也始终在这两类游荡,也许从爱好上,他更倾向于后者,不过从市场反应上,第一部分无疑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知名度。
很明显,加盟《怪胎与书呆》剧组对詹姆斯?弗兰科的表演事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不仅因为这是由他参演的第一部剧集,更重要的是因为本片他认识了塞斯?罗根、马丁?斯塔尔等人。如果把高学历、爱文艺的詹姆斯?弗兰科形容成书呆子,那塞斯?罗根无疑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那个生来的搞怪能手,学历不高,是个脱口秀高手。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却意外成了好朋友。
与塞斯?罗根的相识,无疑激发了詹姆斯?弗兰科心中的喜剧因子。2008年的那部《菠萝快车》成为两人坏品味的集大成者,那部疯狂的大麻喜剧,也让詹姆斯获得了金球奖以及MTV电影奖等奖项提名。
詹姆斯?弗兰科自己还是更喜欢文艺、独立的一面。贾德?阿帕图曾讲起那个关于读书的故事,拍摄《菠萝快车》的时候,别人都会借着拍戏之余小歇一会,只有詹姆斯?弗兰科会煞有介事的拿起一本书认真的阅读。而且,这并不是一本休闲读物,而是《伊利亚特》。他还会读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哪怕是在拍《菠萝快车》这种恶搞喜剧的时候。
再看看詹姆斯?弗兰科喜欢的电影吧:《蜂巢的幽灵》、《好奇心》、《拉孔布?吕西安》、《不羁的天空》、《邪恶的夜晚》、《权势下的女人》、《首演之夜》、《阿尔及尔之战》、《推销员》、《给我庇护》、《蚀》、《奇遇》、《工作》、《三女性》、《秘密的荣耀》。这恐怕是一个连很多资深影迷都未必会看全的纯文艺电影榜单,其中收录了约翰?卡索维茨、安东尼奥尼、罗伯特?阿尔特曼、路易?等各种电影大师的名作。
他喜欢自我挑战,第一次重要的挑战来自传记片《詹姆斯?迪恩》。对许多人来说,那个早夭的好莱坞明星绝不仅是一个偶像那么简单,他甚至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某种文化符号。很多评论人甚至已经准备好了看詹姆斯?弗兰科怎样出丑。显然,他们失望了。在《詹姆斯?迪恩》中,弗兰科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包括金球奖在内的多项表演奖。《娱乐周刊》称赞詹姆斯?弗兰科并没有过度倚重自己略似詹姆斯?迪恩的外形,而是将这个角色赋予了更多情绪,在他平和的外表下,暗藏着种种激动和不安。
木兰诗课件范文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诵读方法,以读促学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有这样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第一节课老师发给学生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要求,查找工具书了解作品,读准字音,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再利用第二节课以比赛的形式展示预习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中体会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引导学生注意三方面:一是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特别是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语;二要注意体会花木兰的精神境界;三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这首诗。
四、教学目标
1、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以自读――小组合作――问答――评价的方法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课件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言: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题解和背景介绍由学生依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三)听范读录音核实字音指导朗读。
(四)组内试译,以兵教兵,兵练兵的形式回顾预习的内容。
(五)抽签翻译,每组一名同学到前面翻译,其他同学提问,质疑,评价,教师适当点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熟练掌握课文翻译。
(六)研读课文(问题先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增删,明确要点,总结归纳)
1、千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诗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其中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3、诗运用了大量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妙处。
(七)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让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九)布置作业
木兰诗课件范文3
在语文课堂上,我一直苦苦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是要教给学生们什么东西?到底是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诚然,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绝对不是培养工具。但由于某些语文教师对语文工具性的绝对认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过份的执著于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因而,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学性课文被肢解成为考点罗列的考试演练场所。事实上,这种人为的砍斫不仅使这些文学性的课文失去了它们固有的文学美质,而且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因缺乏必要的训练失去其生成发展的根基。更直接的问题是,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一根粉笔一张嘴,重点难点加要点”的满堂灌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这绝对是失败的教育。
那么,如何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何把原汁原味的文学美感尽可能直接的传达给学生,如何真正的从素质教育上下工夫,如何结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原有传统的“手写式”教学方法,这些就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下面我就以《木兰诗》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有关问题的一些想法。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性很强,所以图示法尤其利于讲授此类课文。我采取的就是图示法,用一幅幅图画来反映整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讲,就象小时侯我们看的连环画,图画和故事情节联系得十分紧密恰当,色彩丰富,形象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观赏图片的同时不自觉的掌握了课文内容。高尔基说:“艺术的作品不是用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象。”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甚至在尚未完成对课文原文的记忆之前已经牢牢的记住了那几幅图画,而图画又跟课文原文紧密相关,学生在课后回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对画面的记忆追本溯源的回到课文本身上来。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这并不是完全的理解。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所以在每幅图画展示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又加入了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及理解,并且用配图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避免了纯粹用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学生在接受具体而直观的信息的同时,也在积极的进行总结概括等抽象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锻炼。
比如课文的开头部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我就用两幅图画来展示课文内容(见图一、图二)
从木兰停机叹息引出母女对话,说明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家中无成年男子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事,毅然决定代父从军。(心事重重、军情紧急、忠孝两全、)
(图一)(图二)
课文的画面感本身就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何况课文纯粹是运用文字来达到画面的效果的,所以展示范图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字句,学生能够比较快、比较准确的掌握课文内容情节。
如分析课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段,因为是描述性文字,而且非常凝练却又意蕴丰富,所以学生理解课文必须掺入自己的想象。这段文字虽寥寥数(图三)
语,却很具画面感,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木兰横刀跨马、飞度千山万水的矫健英姿,凛冽北风传送孤寂的打更声,冷森森的月光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活脱脱一幅塞外战地景致,正如(图三)所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用边地战场的残景来反映战争的冷酷无情、悲壮惨烈,同时又与“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少女木兰形象构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性。有了画面
的提示,学生的想象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依据,
甚至可以引发他们对战争场面更多的想象,
在他们的脑海里诱发更多的生动画面,起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
同样的,在课文主题的挖掘上,通过图(图四)
示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如(图四)所示,我们就能够从画面中木兰的两种不同装束体会到她既有巾帼英雄的豪气干云,又有纤纤少女的儿女情怀;既有对国家的忠,又有对父母的孝。这样的人物形象就显得十分的丰满和富有人情味了。
另外,课文的审美价值不光是体现在画面感上,文字的优美也是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课文文字的音韵十分和谐动人,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等,无不铿锵流美,读来使人有珠圆玉润之感。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象语文课。这给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忽略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提了一个醒。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木兰诗课件范文4
一、多媒体有效教学可以起到引领入境的作用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上课一开始我们可以先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学生的心从课间收回来,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一下,为这节课打下好的基础,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上课了。例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学生很难入境,因为刚刚上课,感情无法完全投入,怎么办?我这时就利用多媒体,先放一段《母亲》的歌曲视频,把学生的情绪培养起来后,再进入课文就容易得多了。
二、多媒体有效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知识
多媒体有效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学语文里不仅包括记叙文、论述文、散文还有诗歌和说明文以及文言文,特别是文言文特别难懂,有时学生难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更直观地给学生展现出来,让他们更深层地理解其中的意思。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这一课时,我首先放一段那个时期战争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大概年代和局势,然后使用了Falsh所制作的动画,伴随着配乐的课文朗读,花木兰替父从军、从军途中、获胜归来等几个过程的画面逐渐展示导入这节课,我觉得这样学生会记忆更加深刻,当他们忘记每句文言文怎样翻译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当时的图片或视频,这比只用口头描述要具体、深刻得多,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不易忘记。
三、利用多媒体能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适时、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像说明文这样的文章如果不辅助其他教具,只凭教师口述,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没有激情,整堂课即使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却都昏昏欲睡,因为他们不知道你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所以根本就不会感兴趣,如果有了多媒体就会不一样的。例如,《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如果用多媒体就会显得生动有趣。首先,教师出示各种云彩的分布,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其次,教师出示一幅幅美丽的云彩的画面,然后再根据课文分析它们各自属于哪种天气,让学生对于文本中云的描写有了初步的形象积累;最后,展示出一幅幅云彩的实景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认为它们最像什么,并比比看谁说得最好、最美、最生动,学生的积极性立刻就被调动起来。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达到了课内和课外“双赢”的目的。
四、多媒体在颂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里有颂读课文,就是让学生通过颂读更能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感情和融入到课文中去,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有效教学完成这项任务。例如,教读《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先通过多媒体把保尔·柯察金当时去墓地前的情况以视频的形式播放了出来,跟随背景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颂读了一遍。学生看着视频电影,感受着保尔当时的背景,才真正明白了保尔当时的心境。接着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在贵州省某个旅游景点,一家人乘坐的缆车突然发生事故,爸爸妈妈用四只手把自己孩子托起,结果父母都在事故中身亡,孩子却幸存下来,视频结束后,我又用多媒体播放了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曲,同时告诉学生这首歌就是著名歌星韩红为这个故事编写演唱的。让学生彻底明白生命的意义,而不是只局限于课本,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事情都体现出生命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木兰诗课件范文5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农村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更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从而创设出语文教学的最佳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可采用如下方法:
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孔夫子闻《韶》,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农村学生也渴望追求“现代”,同样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着朴素的感悟。针对这一特点,利用CD、mp4等提供的乐曲来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到与语文相通,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在课文的朗读录音中加入古曲《将军令》,激昂奔放的旋律正适合木兰在战场上英勇驰骋;再用轻柔悠扬的曲子表现木兰平民女儿纯朴的一面,乐曲的对比使人物形象得到了完整的展现,学生更容易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这种在课堂上恰当地利用音乐对人心境的感召力,可以愉悦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渲染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技术手段营造的氛围中梦回古代,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
2.利用图像展示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但借助于图像却可把作品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图像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利用现代媒体均可如愿达到。静态图像可用实物投影机投影,也可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运用多媒体将文章中的优美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一一展示出来,并配以清新舒缓的乐曲,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直接感受,再加上他们的现实生活积累和想象的翅膀,名家笔下的春之美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学生眼前,浮现于他们的脑海中,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与积极投入的情绪高涨。通过鲜明画面和缭绕乐音,再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欣赏品评,学生很容易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既保证了学习过程的积极进行,又能极好地受到美的熏陶。动态图像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更有其独特的魅力。如,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课件中插入闻一多演讲的录像片段,人物那激昂的语调,有力的手势,愤怒的表情,极大地丰富了文字语言所提供的刺激信息,学生受到深深的震撼,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更真切具体地体会演讲中所包含的无尽韵味和深沉情感。
3.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大。课堂上要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的立意、选材、谋篇及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所表露的感情。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丰富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素材。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素材渠道都可以利用,只要善于发现、积累和运用,资源是无穷尽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及时反馈信息,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有效地体会了文章的精妙、感受到美的魅力后,跃跃欲试的动手的心情往往很明显地显露于脸上,及时地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敢于抒发内心的情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春》的实际教学中,分析完文章的精妙之处后,及时用多媒体播放四小段配乐朗诵的写景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再次感受并体会写作的方法技巧。然后,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写出一段自己最有体会、最想说的话。多数学生完成后,选取部分,用展示平台显示在屏幕上,由学生自己点评,找出优点和不足。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命题作文和老师的逐份批改,既省时省力,减轻了老师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效果何止几倍。自己动手,自己点评,自己展示,这些让农村孩子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程密度
由于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因此,不论从理解或记忆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辅助教学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能使课堂容量、课程密度达到饱和的程度,这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很强的优势。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有的还能让学生直接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接受更多的知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总之,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生动而又高雅,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习兴趣,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一改单一单向地传输,而丰富为全方位立体主动地接受和创造。即使农村学校、乡村师生,也可以借助现代手段实现传统文字的升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非遥不可及的“梦”。
参考文献:
木兰诗课件范文6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个性导语,能够迅速点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利用故事导入、生活案例分析、播放歌曲、展示图片、观看视频、提出问题、展示实物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诸多直观感触,学生学习兴趣被成功激活,课堂教学自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利用课件制作展示,为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材料,由此生发的力量是巨大的。
课堂导入形式多样,教师须要针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如《端午节》学习时,教师先给学生来一段童谣: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教师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材料,学生学习情绪也快速增长。教师让学生自由谈论端午节的习俗,学生针对当地端午节常见习俗展开讨论。有学生说,听奶奶说,我们这里过去端午节都要吃鸭蛋,家家门上都要插艾草,小孩子都要佩戴红绳,有的还要穿五毒吊带肚兜。也有学生说,现在我们过端午节,吃咸鸭蛋、吃粽子,到公园去游玩,相比过去更丰富了。
从学生表现可以发现,教师诵读童谣、播放短片,已经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畅谈端午节见闻,为课文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学生对端午节产生更多讨论话题,也有效促进学生“先学”意识,因为本教材是专门介绍端午节内容的,学生自然会展开多重阅读学习,为参与课堂谈论做好知识储备。
二、科学质疑,调动学生学习思维
阅读教学展开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介入思考,并展开讨论应对,这是常规教学的一般做法。学生在问题讨论、分析、比对、归结中能够获得丰富学习认知,但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强度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不妨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展开讨论,教师介入回答,阅读教学呈现多元性。特别是教师介入问题解答,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基本观念,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精神。
引导学生展开质疑活动,这是学生“先学”的必然选择。学生只有深入阅读学习文本之后,才能给出价值度更高的疑难问题。如《三峡》,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提出众多疑难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雄伟秀丽风光的?抓住三峡哪些特点展开的?作者写山也写水,侧重写什么呢?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有什么变化?和郦道元笔下三峡相比较,三峡景色是不是不美了呢?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归结,然后发动学生一起探求问题答案。教师引导:三峡景色非常丰富,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描绘的。我们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现三峡景色特点。三峡大坝建设给三峡带来巨变,这个内容不是课文内容,大家能够联系现实来设问,说明学习思维的成熟。如何展开对比,还须要联系相关现实情况。教师随即播放三峡大坝建设后的短片,给学生以提示。
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很快就形成问题集锦。教师根据学生设问进行整合优化,最后形成课堂讨论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讨论学习。学生在教师提示引导下,顺利启动学习思维,逐渐理清问题脉络,学习效果自然达成。
三、合理评价,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课堂评价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对传统课堂评价方式进行全面改进,提升课堂评价维度,由此生发的激励效果必然大幅度增加。传统阅读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教师给出评价带有权威性、终结性。这不利学生自我成长,也不能全面体现学生成长过程。因此,教师不妨发动学生展开自评、互评、小组集体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活动,给学生充裕的评价机会,并以此作为学习激励重要手段,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练其学习认知能力。
《木兰诗》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演唱豫剧《花木兰》歌曲,课堂气氛顿时被点燃。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学习,教师给出问题设计:本文共7节,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花木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找出精美的语言进行赏析。问题给出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学生回答问题,文本详略得当,写花木兰美好心灵时较为详细,写战争过程非常简单,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花木兰人格魅力。教师给出评价,学习认知很到位,说明你学习很专注,查阅相关资料很细致,值得大家学习。有学生回答,花木兰是一个淳朴、勤劳、勇敢、智慧、活泼、有报国之心的巾帼英雄。教师给出评价,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是伟大女性的代表,你的评价非常中肯,具有较强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