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拓创新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拓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范文1

[关键词]航海事业 开拓创新精神 内涵及特征 创新实践 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5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创新性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勇于开拓进取,为新的目标努力奋斗,必须首先认识开拓创新精神的内涵。

一、开拓创新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开拓精神是一种创造精神,表明主体不满足于现状,不囿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用开放的、积极的态度看待世界和未来,通过创造出新方法,不断设立新的目标特别是人类尚未完全探寻的领域,勇于攀登,不怕失败,不断进行新的挑战,创造新事物,达到新高度。开拓精神也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勇于探索新事物。

创新精神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个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创新个性、创新品德等一切创新素质的总和。具有以下表现形式:首先,创新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创新精神是人所特有的,其主体是人,只有人才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其次,创新精神是一种主体性精神。只有个体真正具有自主意识,作为独立的主体积极主动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形成成熟的创新创造思想。最后,创新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创新性的理论思考必须转化为用于实践的动力,经过创新性的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成功。开拓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它是一种创造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创新的途径是开拓,通过大胆开拓新道路新途径,才能获得新的发现,取得新的进步。

(二)特征

1.批判性。批判也是一种怀疑精神,就是认为现已取得的成就或达到的目标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都留有更新、补充、改进的空间。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总是对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2.科学性。开拓创新不是脱离现实的胡思乱想,也不是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胡作非为,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理性思维的支配下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科学精神是一种唯物主义精神,就是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冒险性。开拓创新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潜在着未知的风险和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这实际上也是在冒险。冒险精神就是在科学思维和理性实践的基础上,敢冒风险,挑战极限,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怕失败,坚忍不拔。冒险精神是航海事业中海上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茫茫大海孕育无限机遇,勇于探险,才能开创海上世界新局面。

二、航海事业中开拓创新的作用

(一)开拓创新精神是创新航海实践活动的动力和先导

在航海事业中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即使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由于海上工作者具备开拓创新这一迫切精神,也会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现有海洋领域的开发范围、船舶设备和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海上军事力量建设情况,对已经取得的海洋事业方面的成就进行再审视和反思,坚信海洋的秘密是无穷的,我们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已经发现的海域也是尚未得到完全、彻底的开发,寻找需要进一步开拓的环节和领域。这就需要海上工作者创新航海理论,改进航海技术和船舶设备,继承我国古代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航海家们勇于开拓的伟大冒险精神,敢于在浩瀚的海洋中进行探索,不怕海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勇于攀登,在开拓中进取,把创新思维付诸创新实践。

(二)开拓创新精神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精神之魂

开拓创新精神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精神财富,融入到社会进步中,促进国家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当这一精神上升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主导精神之时,就会成为一种社会导向,鼓励人们开阔思路,勇于开拓新途径和新道路,从而使创新层出不穷,在社会各领域充分涌现,出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当开拓创新成为社会的主流、国家的主旋律时,人们会更加渴望追求真理和新事物,自觉加强海上指导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与时俱进形成新的海上、船上工作意识、方法、技巧,更加深入海洋探索,改进航海技术、航海方法和船舶机器设备,创新海洋军事实力建设和管理,我国航海实力必然大大增强,自然有力地促进了海洋强国的建设。因而,开拓创新精神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峰.简析创新精神的基本结构[J].教育探索,2001

开拓创新精神范文2

一要勤于学习,做提高能力素质的先锋。

青年干部的优点是学历较高、知识面较宽、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是,面对信息化、知识化、市场化的时代,如果故步自封,浅尝辄止,不适时扬弃和更新自己,就难以顺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潮流。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力争多做一点、学深一点、用好一点,真正学懂弄通,掌握精神实质。

领导工作涉及的面很宽,需要懂的东西很多。青年干部要努力去适应,加强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反映时代进步的经济、科技、管理知识,以及凝聚前人心血和智慧的哲学、文学、历史、法律等知识。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既要善于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又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学,博采众长,汲取养分,启迪智慧,努力成为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当好表率。

二要勇于实践,做敢于开拓创新的先锋。

青年干部活力四射,勇于实践,在工作中就要发挥其接受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事物的优势,与时俱进,富于开拓,勇于创新,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工作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青年干部绝不能有那种“干多干少无差别,干好干坏一个样,四平八稳混日子”的消极状态和“多做事情多出错”的明哲保身哲学,而是要具备“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和敢作敢为的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是对传统事物的否定,是扬弃和继承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青年干部在实践中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创新还必须有自我否定的精神,要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认识和经验,否则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框架,因而很难连续创新。创新还要有勇于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要创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经济,达到新境界,就必须进行开拓探索。而开拓探索是要冒风险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有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敢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

三要严于律己,做践行根本宗旨的先锋。

开拓创新精神范文3

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

“素质”一般是指人在一定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修养而形成的内在特质,它是人从事一定活动必备的主体条件,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等。在正常人身上,这些素质虽然都必不可少,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和个人修养不同,各方面素质又有强弱和大小之别,其中有一种素质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核心素质。

领导干部的素质是领导主体从事领导活动、履行领导职责必备的基本素养。它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不同时代的领导者都有与其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核心素质。

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认识水平比较低,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发展比较慢。虽然劳动技能也在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也在逐步改进,但是速度和幅度不大;虽然社会也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上台后,基本上仍然延续旧的经济方式和政治秩序。对于领导者(统治者)来说,由于社会变化的范围比较窄、节奏比较慢、压力比较小,前人和自己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领导(统治)经验十分宝贵,凭这些经验就能够实现有效的领导(统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经济时代的领导者是经验型领导者。

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生产实现了工业化和技术化。这一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规模生产复制产品。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产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即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一般说来,由于知识更新和技术改进速度较慢,一个新的产品一旦投入批量生产,就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更新的产品进入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者的责任,就是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之相适应,由于社会生活的集中统一性和齐一性,政治领导者和文化领导者的主要责任是利用自己学到的管理知识和特有权力进行社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时代的领导者是管理型领导者。

新世纪,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型领导者。领导者固然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创新能力,但在新的世纪和新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和首要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创新,坚持和发展也需要创新。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跳动脉搏,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把改革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此外,领导干部之所以应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在于他们不仅仅是一般创新者,还是创新的领导者。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容忍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带头创新和推动创新,担负起时代和事业赋予自己的领导责任。

从领导干部素质本身的构成来看,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素质整体中,创新能力将成为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单纯的“有知识”、“会管理”、“能力强”等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不是有效领导的关键。“有知识”还要会创新,不能创新,知识再多也没有意义;“会管理”也要会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会创新、不善创新,不能说是“能力强”。在不断发展变革的新世纪,开拓创新能力是领导者的首要素质,也是一流领导者与一般领导者的最重要区别。

二、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它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它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洞察能力、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开拓创造能力等等。创新,就是这些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素质为基础的,领导干部从事创新活动,至少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换句话说,领导干部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1.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由于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独立性是指主体具有自主性,在思考和行动时能够自由做出决定,不受他人的干扰和支配。创新与个性和独立性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虽然是社会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最初的创新总是由个别人做出的,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如果个人受制于人,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不能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只能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考和行动,就不可能有创新。

当然,这里的个性不是指怪僻、任性和故意同别人唱反调,独立性也不是指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封闭状态。如果领导干部将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不接触社会,不参加实践,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关起门来搞创新,必然是闭门造车。即使有所谓“创新”,也难以合乎实际和推动实践发展。保持个性和独立性与走群众路线是不矛盾的。领导干部只有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不断创新。

2.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经验广义上也是知识)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四年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受用终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过时和老化。知识经济时代则不然,如果以现在公认的知识半衰期6年计算,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其四年所学知识可能有30%已经老化。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和无能无用的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领导干部只有站在时代前列,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

3.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它们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才会自觉地把国家政策和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曾有丝毫创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当然,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一定就能创新。要创新,还必须借助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求异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新思维又是整合性思维,它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创新思维还是联想性思维,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超时空联想等多种形式,加以引伸或移植,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领导干部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推动实践创新,就要自觉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4.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创新是对传统的否定。如果把传统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圣不可违反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传统有两类,一类是合时宜的、有益的传统,一类是不合时宜的、有害的传统。领导干部既要乐于接受和继承有益的传统,也要敢于否定过时的传统。在现实中,传统往往是与权威、上级、书本、原理、原则、经验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主义,而是遇事问个为什么,不盲目相信和崇拜;这里的“批判”,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对对象采取分析的态度。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上级,珍视经验,依靠专家,但又不迷信他们。当这些东西与实践发生矛盾时,他们会自觉地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因而能经常创造出新的成果。

同时,创新又是对现实的超越。“现实”即当下的客观实际。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来说,客观实际是第一性的,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超越实际的条件和可能。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为了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就应该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满足于现实和既有的结论。否则,就不可能创新。

创新还必须有自我否定精神。创新不但要敢于否定他人,而且要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认识和经验,特别是那些在工作中做出重要成绩的领导者。现实中不乏这样的领导干部,新到一个岗位后,为了打开局面,一般能够推陈出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一旦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陶醉于这些成功经验之中,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框框,因而很难继续创新。

创新还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要创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达到新境界,就必须进行探索。而探索是要冒风险的,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尤其是领导干部,创新不成功,不但会造成一定损失,而且还有可能丢掉乌纱帽。因此,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有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敢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四平八稳,是不会创新的。

5.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就范围和社会影响而言,创新分为局部性创新和全局性创新、战术性创新和战略性创新。全局性和战略性创新是根本性创新,离不开对全局的观察、了解和把握。只有站在全局高度,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进行全局性战略创新。

领导干部的创新主要是战略性创新。领导者不同于一般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更不同于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是管全局的,其主要职责是对全局的运转和发展进行战略谋划,提出发展的大思路,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因而尤其需要培养训练驾驭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洞察全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宏观指导能力,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发现、把握、利用机遇的能力,以四两拨千斤、用重点局部推动全局的能力等等。

三、为领导干部培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机制

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要使领导干部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和争相创新,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一套有利创新的社会机制。

1.创新激励机制。人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一旦发挥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是它也像自然资源一样,不开发利用和善待保护,不会自己发挥作用。因此,只有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追求创新、个个争相创新的开拓创新局面,推动社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就领导干部而言,最大的创新激励不是金钱,不是荣誉,而是科学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要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政绩考核制度和任人唯贤的选拔任免制度,把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和任免干部的重要标准,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机制。对于那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业绩突出的干部,要大胆提拔任用;对那些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思进取、政绩平平的人,不但不能委以重任,而且要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激励创新的社会机制,引导领导干部不断进行创新。

开拓创新精神范文4

一、存在问题

1、缺乏依法执教意识。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于个别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屡教不改的学生,总是心躁气急,大声训斥,最终使师生关系形成僵化对立局面。经过认真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种严重伤害学生自尊的表现。这样不仅损害了人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而且严重违犯了依法执教的职业要求。

2、关心学生不够到位。由于性格原因,对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宏观管理,对于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常常不注重细节,因而让部分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温情和关爱。

3、终身学习理念不强。对于终身学习理解不够深刻,在平时的教学中,满足于自己的现状,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总觉得自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足以胜任当前英语教学工作。因而不善于钻研业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累积新鲜的英语知识,虚心向同行取经、交流,做事保守,甚至不懂的问题不敢低头想别人请教,业务水平提高缓慢。

4、开拓创新精神欠佳。在英语教学中,备课不下功夫,简单地把备教案等同于抄教案,教案只用于应付学校检查,上课时照本宣科,只向学生传授陈旧僵化的死知识,甚至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1、缺乏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尤其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因而陷入固步自封,甚至违背依法执教的地步。

2、对崇高的教育事业和高尚的教师职业认识不深,缺乏热情。

3、一方面对终身学习认识不透彻,总觉得当前体制下,即便是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再多,能力再强,老爸不是李刚,你家不是银行,也是白搭。另一方面是教师工作繁重,时间紧张,精力不足,况且对继续深造经济负担难以承受,那也无可奈何。

4、总觉得:在英语教学中,投入精力,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去搞教学,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一定明显。

开拓创新精神范文5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去掉不合时宜的元素,体现时代要求。语文新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很赞同这个定位,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倒退的,我们的社会必将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方向发展。语文新课程性质的定位正好顺应社会需求。

各地都在实施贯彻语文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作为处于教育战线最前方的教师,首先应该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师道精神自古而有之。因此我国的教学观念也比较“根深蒂固”。我觉得我们应当吸取古人的师道精神中精华的合理的部分,而摒弃其迂腐不合时宜的部分。以往教师注重得多的是让学生乖乖的跟着教师设定的路线走,教师满堂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而且,以往我们的教育要求学生朝着同一的方向走,学生的个性被同化,与别人不同就会被视为异端、怪物。新课程实施,教师的主导地位没变,教师应该树立教会学生方法和提高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的能力的教学观念。时代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合作;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形势,这要求人们自主地学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这要求人们要能够在某个方面深入探究……以上这些,都要求教师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合作性的、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我国的语文教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但一个严重的缺陷是在教师中心论和教案中心论指导下的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预设。一节课从导语到课后作业,课文有几个重点,每个重点设计几个问题,提问几个学生,学生回答不理想,怎样引导到规定的答案上来,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几乎不需要学生自主地想、说、做,老师早为你预先设计好了,只要听老师的安排就是。叶澜教授对此有一段精辟描述:“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教学观念在更新的同时,教学方法也要相应进行革新。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的、有所启发的教学才不会让学生厌恶语文。据我本人的了解,很多人都“害怕”语文学习,原因主要是“觉得语文课大都沉闷,枯燥、没意思”。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实施手段。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兴趣对于学习是一种积极巨大的推动力。以往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都是固定模式:读课文、讲作者背景、课文内容、主旨等的重复。并且由于语文是基础科目,差不多每天都有语文课,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很沉闷,上语文课很累,渐渐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本职。而且只要方法得当,这并不困难。教师要多动脑、运用创新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创建一个愉快的学习气氛。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尝试多元的教学方法:可以给他们课堂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如上戏剧课,可以组织戏剧表演比赛,不一定每个人都参与演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这一做法很见效,无论学生有没兴趣,碍于面子问题都会很努力去翻找资料准备短短的几分钟“讲演”,台下的学生也会很有兴趣听自己的同学的表演。对于考核学生方面,应该采取多元角度。以往甚至现在,考核学生往往以期末的一次考试为基准,一次“定生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在非毕业班中,应当采取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方法,把过程与结果结合,把笔试与课堂、作业表现相结合。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提及老师,头脑中都会显现出一副德高望重的、很庄重的权威式的样子。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所以作学生的往往会敬怕老师,长期以来的师生关系大都存在一种长辈与晚辈的隔阂。《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博士论文,语文新课改开拓创新。”教师要和学生实现平等的对话,加强沟通,摒弃权威式的教学态度。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学生和老师的“权利”是平等的。对于学生的解答,教师不能只以“正确!”或“错误!”一刀切去做“果断”的判断结论,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味学生的观点,如果学生的解答真的完全偏离中心,也不能用尖锐的语言去评判学生。

开拓创新精神范文6

一、创新性教育管理的实践要求

创新精神来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它是创造活动的动力,是教育管理者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心理基础。创造性思维,是以新动机为先导,以思维的流畅性、应变性为基础,以思维的创造性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为核心。面对学校内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教育管理者的思维应变性强,就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走出新路子,创出自己的特点。创新速度和质量的恰当组合,是取得成功的第一位关键因素。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能适应教育管理的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性实践过程是揭示新的科学概念和建立新科学理论的过程。一个称职的教育管理者,在创造性实践中,要能很好地了解、把握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管理者有了不断学习的理念,才能促进教育管理的创新。

专业知识是教育管理者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管理的基础。只有懂专业知识、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管理者,才能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学习,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研究专业发展规律,做内行的管理者。这样,才能够进行创新性管理并实现预定目标。通晓教育理论知识是实现教育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教育规律,熟稔教育管理制度,有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自信,并善于及时捕捉信息、把握机遇,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为开展创新性工作创造条件。除此之外,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必须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营造民主氛围,淡化制度,注重文化环境,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寓有形于无形之中。

教育管理者要具有团队精神,注重群体效能;注重长远建设,敢于承担风险;善于关心人,注重心理投入、情感投入,以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去激发和引领教职工共同实现教育管理创新的目标。

二、创新性教育管理最终体现在以人为本上

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它贯穿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职能中,成为推动此循环的原动力。

1.计划创新

这既要体现计划的严肃性,又要体现计划的灵活性;既要考虑计划的超前性,又要考虑计划的可实现性。计划工作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2.组织创新

要求组织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因事设人,分工明确;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部门间要有团队协作精神。

3.领导创新

这主要表现在: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民主决策,职权分明;讲究领导艺术,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如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下属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创新才能的机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做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建立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信任、和谐的关系,以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的关系。

4.控制创新

控制创新指建立信息反馈体系,采用量化标准,检查、督促计划的执行,注重管理效率和管理绩效。

教育管理要创新,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否成功,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多次甚至反复的试验、探索才能取得成功。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有勇于探索的创造性精神。

三、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创新教育管理之中

1.把教职工放在首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把教职工放在第一位,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质所在。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唤醒领导和教职工“以我为本”的觉悟,使教职工形成从我做起的优良品德和习惯,形成责己严、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价值观。人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认为,“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的热情受到了打击,我们的蓝图没能展开,我们只运用了我们身体资源的极小部分”。教育是让人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教育管理应该给予人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条件。教育管理以人为本,把管理目标内化为教职工认可的理想,把管理纪律内化为教职工认同的思想,实现规章制度和师生职工思想、追求、情感的统一。

2.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积极弘扬、确立、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育管理应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和学生应当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

3.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独特的学校文化

上一篇爷爷和小树

下一篇圣诞节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