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苏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洞仙歌苏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洞仙歌苏轼范文1

2003年初,我们在分析上年度景区游客流量变动趋势时,发现一个市场异动迹象:境外市场这一块,韩国团在悄然增长。表面看,团量时大时小,并不惹眼。其绝对值也不算大,在整个大盘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若把第四季度团队人数累计相加,其总量排名已经悄悄升至海外团前五名。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变化!我们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快速反应。

一、寻根问底,定量定性调查并举

2003年的正月初一是在2月1日,比往年提前了。各旅游景区和旅游经销商因此一片忙乱,年终总结、年检、结帐、培训等等,诸事繁杂。应该说,此刻并非市场营销的最佳时机。但是,市场机会从来是不等人的。患得患失,只会贻误战机。我们当即调整工作部署,对韩国团入境游市场展开了寻根问底的调查。

1、各大片区经理立即将手里的日常工作转交给内勤人员,全部赶赴所辖片区有海外组团和地接能力的旅行社,逐一拜访韩国部(或日韩部、出境部)的部长、经理、导游、计调,甚至会计,详细了解该社本年度韩国团业务运作情况,包括人数、线路、报价、走团方式、收益状况、游客反映、对来年的预期等等,要求尽可能穷尽该社韩国团资料。考虑到旅行社处于极度繁忙的时期,要求片区经理拜访时既要问题逐一问到位,又要尽可能缩短拜访时间。同时,还要有极大的诚意和耐心。

(注意点:本地片区经理除了拜访当地海外地接社,还要利用一切有效途径,摸清其他景区过去一年韩国团接待的真实数据及其营销动向。)

2、票房主管在市场营销部专人指导下,重新编制动态的海外游客流量变化简明报表。区别于静态的普通财务报表,该简明报表的编制,必须体现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主要趋势线简单明了;二是重要细节绝不漏过。除了纵向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还应有横向的交叉比较。对于趋势发生改变的海外团,应清楚标示发生变动的具体时间点,并上溯三年,将该国旅行团来我景区的时间、数量、来源、排名、地接社、地区分布的增减细目图表化。

(注意点:韩国团增加三个问题:全年走团量连续三年位列前十位的,是哪些地区的哪些旅行社?哪几个韩国地接社是最近一年新出现的?一次性团量较大(50人以上)的韩国团队,分布于几月份的星期几?)

3、市场宣传人员要通过媒体渠道和各种人脉关系,尽可能搜集韩国对华旅游的实际市场状况及其走势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内热门景区如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接待韩国游客的相关数据;研究和搜集韩国对华旅游宣传的报媒、网站、平面印刷品、影象资料,并比较分析韩国旅游业界对华市场宣传手法跟我们的异同;通过媒介渠道和旅行社中对韩国社会有较深认知的人士,了解韩国本土文化的基本特性。

(注意点:由于中韩92年才正式建交,韩国入境游起步相对较晚。国家间多年的隔绝,有可能造成文化认知和信息传播方面的偏差。因此,要特别留意那些可能会影响到市场宣传效果的细节。比如:考虑到我景区“影视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双重产品特性,要仔细了解韩国主流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抱持何种基本态度?是否有需要特别注意的相关忌讳?再比如:我们国内早已普及VCD和DVD,但是韩国是否会象日本一样至今还在使用录像带?如果是,那么,录像带是采用我们国内通用的PAL制式还是不常用的N制式?)

二、把握大势,快速切入分销渠道

通过全方位的迅速调研,我们在一周内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严格说,从专业市场调研的角度看,短短一周时间里收集的市场信息,是不完整、不规范的。信息疏漏、偏差甚至谬误,也一定在所难免。对于不完全信息怎么处理?我们就抓住一个主线:看趋势。经过梳理,最重要的信息归纳为两条:

第一、从国家旅游管理部门、江浙沪主要海外旅游经销商、国内热门风景区三方面数据来看,韩国入境游出现增长不是我们景区的个别情况,也不是某个地区的偶然现象,而是一个整体趋势的变化。在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亚太旅行协会研究数据显示:2002年韩国出境旅游人数为712.34万人次,成长率高达 17.1%。其中,1-8月份到中国旅游的人数为143.87万人次,成长率为29.5%。中国大陆已成为韩国游客到访的第一大目的国,且持续成长。韩国居民出境旅游的前五大目的地国家依次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泰国、菲律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持续低迷的日本出境游市场,虽然在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幅回升,累计出国旅客达1652.28万人次,绝对值超过韩国全年出国人数的一倍多。但是,成长率仅为1.9%。而1-8月份出国人次均呈负成长。

第二、江浙沪地区的各大海外组团社和地接社,正在抓住机会迅速开拓韩国市场。但是,由于韩国团的增长来势太快,旅游经销商尚未形成固定的行程和线路。以无锡地区为例,来自各大海外地接社的韩国游客,有的走自然景区,有的走宗教景区,有的走我们央视基地,还有的交叉走。更有的地接社,今天的线路明天就变换。表面看,显得杂乱无章,毫无规律。

对此,我们的判断是:这极有可能是旅行社在最终确定线路之前的权衡比较。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全面介入这一快速成长的新市场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新市场,无论是国内的著名旅游城市,还是旅游城市里的各大景区、饭店、旅游经销商,在看得见的未来,都会奋不顾身地冲进来竞争搏杀。而各级旅游经销商为了求得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是绝不可能长期不确定旅游线路的。此时正值年初,正是旅行社研究落实全年线路的时机。等到线路和行程尘埃落定,景区如果没有纳线,即使再怎样风光优美,价格低廉,促销强劲,都将难以改变出局的市场现实。

面对这样的市场态势,营销战略的第一要务,已经超越了如何娴熟运用营销元素“魔方组合”的技术层面,而是看谁出手更快、更准、更坚决。所谓“兵贵拙速,不贵工久。”

那么,从哪里入手,切入旅游经销渠道呢?我们对来自旅游经销商的综合信息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韩国团的团费普遍偏低。部分不在无锡过夜的韩国团,在无锡行程中的日消费甚至只有10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旅行社出于盈利考虑,必定会对景区提出降价要求;另一方面,在未来的旅游线路无锡行程中,景区的选择,不会超过两家!

与其等到其他景区日后以低价冲击市场参与竞争,逼迫我们降价应对,不如由我们自己采取主动,给后来的竞争者预设价格竞争的壁垒。而春节前正是给经销商年终返利的时机,如果将针对性、功利性极强的价格促销行为,转化为景区真情回报经销商的柔性诉求,既可以提高旅游经销商的积极性,巩固境外团的已有市场份额,又可以不显山露水地切入韩国团这个未来的新市场,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我们果断决策,一改以往的按照团量大小累计返点的传统票务政策,三天内即出台了面对海外组团社、地接社的年终额外奖励系列政策和一步到位的韩国团特别优惠措施。旅游经销商在意外惊喜之余,都非常愉快的接受了我们提出的将我景区列为韩国团无锡行程首选景区的要求。

三、线路推演,确定营销工作重点

旅游经销商同意将我景区纳入未来的韩国团华东线路,并且作为无锡行程的首选,我们初步取得了第一轮市场营销工作的战略主动。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旅游经销商的承诺,本质上来说,基础还是非常脆弱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产品和渠道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就旅游产品的角度而言,在“无锡十八景”之中,我们景区“影视文化”的产品特质,对于深受美国电影文化影响的韩国游客来说,并不占有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跟我们同样处于一线品牌的4A景区,无锡有五个。另外四家,有的是佛教概念,有的是自然景观,有的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都是能够为韩国游客所接受的。

就渠道的角度而言,涉及到的问题更多。至少有三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客观存在:

1、分销环节多。

从境外游客、境外组团社,到国内一级、二级旅游经销商,再到具体行程中的某一个景区,这是一串长长的链条。跟一般产品经销商不同,旅游经销商直接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环节越多,出现问题的概率越大。只要有任一分销环节“掉链子”,整个线路就会立刻受到影响。

2、线路未定型。

华东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六个海外团相对集中的城市,各大旅游经销商目前处于“各走各的路”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无法长久维持的。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未来的韩国团华东线路,必有一个整合的过程。整合也就意味着矛盾、协调、妥协、变化。因此,这条线路定型之前,存在着若干不确定的未知因素。

3、同业竞争强。

无锡地区的其他景区跟各大旅游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如同我们一样长期而紧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欺欺人地认为,旅行社为了兑现对我们的口头承诺,会完全不理会其他景区的心理感受,不在乎其他景区的利益诱惑。

怎样才能让旅游经销商的承诺,变成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避免流于一纸空文呢?我们对未来的韩国团华东旅游线路,做了形成模式的假想推演。在2003年6月18日发表于《中国营销传播网》的《一条古战船载动39万游客》一文中,笔者曾经指出,对于一条相对成熟的旅游线路来说,地接旅行社对于旅游线路中具体行程的调整变动,具有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力。但是,对于处于初创时期的一条入境游线路来说,情况是否也是如此呢?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所谓成熟线路,至少应该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

1、游客对于该线路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认可度、满意度很高,而投诉率相对较低。

2、线路行程各环节的服务品质有保证,协调衔接流畅、危机处理机制完善,组团社能放心地交出自己的团队。

3、即便给消费者大幅让利,各级旅游经销商和上游景区依然有利可图,从而形成旅游产品制造商、旅游经销商、消费终端游客三方同时得益的多赢局面。

但是,在一条不成熟的尚未成型的旅游线路中,地接旅行社依然能够拥有成熟线路中那样的重大影响力吗?答案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虽然地接社具有丰富的境外团接待经验,但是,由于上游景区以及其他行程环节如餐饮、住宿、购物点等,对突然大量涌现的陌生海外团队接待经验不足,因此,服务难以完全到位、游客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的情况,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出于对自己商业信誉受到影响的潜在忧虑,这一时期的组团社,态度应该是比较谨慎的。他们在尊重地接社意见的同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理性判断,而且会对自己的旅行团的走团情况,密切跟踪并保持足够的关注。

综上所述,在一条并不成熟的旅游线路中,景区要保持自己在旅游分销渠道中的优势地位,完全依靠地接社是不行的。作为位处上游的旅游产品制造商,我们必须越过层层级级的旅游经销商,直接面向离终端消费者最近的韩国本土组团旅行社,开展面对面的营销工作。这样,既可以让广大的韩国本土旅行社对我们景区有直观认识,同时,由于他们对本土游客有深刻认知,他们的建议和忠告,自然能让我们景区的服务工作有的放矢,从而大大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而游客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又能反过来增强各级旅游经销商的信心,从而真正巩固我们景区在分销渠道中的首选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决定把下一步的营销工作重点,确定为韩国本土的组团旅行社。

四、兵分两路,深入韩国本土市场

离春节只有半个月时间了。考虑到韩国人也有过春节的习惯,加之帮我们办理出境手续的旅行社,韩国部的朝鲜族导游都要赶回延吉过年,春节前赴韩,从时间上难以成行。因此,我们打算先完成景区内部的各项准备工作,如韩语解说词、指路牌、导游图、纪念品的设计制作,韩国游客餐饮口味习惯研究,导游基本韩语会话训练,以及旅游经销商春节联谊活动等等。至于赴韩时间,旅行社建议我们定在2月底,这样,可以避过春节旅游高峰期,让各项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周到一些。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时候,一条消息传来:当地政府将在春节后组织全市各旅游单位集体赴日韩促销,而且旅游促销代表团的规模将是历年来最大的一次!这一重要信息,印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判断:市场机会是平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在如今的旅游市场已经不存在。当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各旅游相关单位,显然都敏锐洞察了韩国入境游这一新的市场机会,并且下大决心投入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介入这块新市场,谋求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作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景区,政府组织的大型旅游促销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参加。但是,这样一来,我景区就有可能淹没在声势浩大的政府促销活动里;景区直接赴韩促销和参加政府促销团两者并举,又会大大增加我们的营销成本。而且,当地旅行社的韩国导游,到时候首先要为政府服务,必定不可能再有时间为我们做向导。怎么办?经过一番谋划,我们决定采用古代兵法中的奇正用兵谋略,来他一个“鱼和熊掌两者兼得”。具体做法如下:

1、“巧打时间差”。

首先,我们做了一个基本判断:政府牵头的大型旅游促销团,由于涉及全市旅游行业的几十家单位,组织工作面广量大, 2月中旬之前断难成行。

经与旅行社紧急协商,我们将景区原定于2月底的赴韩行程立即调整,提前15-20天。同时,景区照样报名参加政府促销团。

春节一过,我们集中了几乎全部的市场营销主力倾巢而出,在旅行社“韩国通”的引导下,深入韩国汉城、釜山、济州等主要城市,逐一登门拜访所有的韩国对华组团社。在一周时间里,我们马不停蹄地拜访了38家韩国本土旅行社和相关的韩国主流媒体。赠送的所有韩文旅游介绍资料和景区音像制品,都是完全符合韩国人文化习惯的。比如,考虑到韩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矛盾态度,我们在对韩宣传资料中,只突出强调“三国文化”的独特概念,刻意淡化了其他方面的文化诉求。因为《三国演义》的故事在韩国流传甚广,我们景区接待过的一名普通的韩国人,甚至能准确说出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量为82斤!他们对“三国文化”,抱持着十分欣赏的积极态度。

韩国旅行社参加过不少中国大陆的政府旅游促销活动,但是,对于央视旗下的一个景区直接登门拜访的举动,甚觉新鲜,对我们景区营销人员的敬业精神也十分敬佩。走访的实际效果非常理想,大大高于我们的预期。许多韩国旅行社老总,当场就爽快地答应将我景区纳入其对华旅游线路。某实力雄厚的财团甚至主动要求跟我们合作,在韩国共同建造一个“微型三国城”供本地游客参观。

而政府牵头的旅游促销代表团,原定于2月中旬的赴日韩行程,事实上直到2月底才得以成行。

2、“争取发言权”。

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的大型旅游促销活动,全市各旅游相关单位自然全力以赴。各大景区无不使出浑身解数,组织精兵强将,力图在日韩行程的各项活动中精彩亮相。在这种情况下,跟其他景区比规模、斗声势,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我们最终做了一个让其他景区大吃一惊的方案:报名一人!而且不带任何宣传资料,不提任何特别要求。但是,这一名代表不是基地的普通管理人员。他既代表无锡基地,更代表央视高层。

旅游主管部门看到我们上报的名单,立刻感受到了央视基地对政府本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对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尊重。于是投桃报李,主动安排我方领导在关键场合重点发言。而这正是我们所期望得到的——“发言权”!

临行之际,我方领导因事无法离京,遂全权委托熟悉无锡基地旅游业务的相关负责人赴日韩。此时,日韩所有行程已定,我方与会代表于是按计划重点发言。由于我们景区的营销人员刚刚对韩国本土旅行社和相关主流媒体进行过强力营销,并给韩方留下良好印象,我方与会代表自然而然地成了韩国媒体和旅游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

洞仙歌苏轼范文2

二、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三、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四、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五、虽桂华飘下,玉轮移影,归兴犹未。——曹勋《尾犯·中秋》

六、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七、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八、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九、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十、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十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十二、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十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十四、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十五、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十六、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对月》

十七、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十八、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十九、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陈羽《中秋夜临镜湖望月》

二十、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二十一、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二十二、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二十三、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二十四、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中秋寄远》

二十五、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十六、独坐犹过午,同吟不到西。——陆龟蒙《中秋夜寄友生》

二十七、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二十八、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二十九、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三十、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李朴《中秋》

三十一、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三十二、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三十三、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

三十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三十五、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三十六、月月势皆圆,中秋朗最偏。——许棠《中秋夜对月》

三十七、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台湾民谣《中秋旅思》

三十八、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三十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四十、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齐已《中秋月》

四十一、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四十二、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四十三、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四十四、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四十五、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四十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四十七、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四十八、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四十九、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五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五十一、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五十二、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五十三、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陆龟蒙《中秋待月》

五十四、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五十五、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五十六、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五十七、露从今夜白,月是绞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五十八、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洞仙歌苏轼范文3

1、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可怜闲剩此婵娟。——《思佳客·闰中秋》

3、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5、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6、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7、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8、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9、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0、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1、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12、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13、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4、月月势皆圆,中秋朗最偏。——许棠《中秋夜对月》

15、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7、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8、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陈着《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9、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0、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1、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好问《倪庄中秋》

22、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5、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2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7、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8、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薛能《关中秋夕》

29、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2、空碧无云露湿衣,众锈外涌清规。——齐已《中秋月》

33、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4、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3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6、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8、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9、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0、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1、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42、从今三夜看婵娟。——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43、分不尽,半凉天。——《思佳客·闰中秋》

44、可怜闲剩此婵娟。——《思佳客·闰中秋》

45、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6、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47、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8、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49、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洞仙歌苏轼范文4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豪放派的境界,然而从整体上讲,苏轼的婉约词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很多都是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情深意重的悼亡词

苏轼为人,情至深,意至重,对宇宙人生万物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才气过人,内心的感情在他的笔间自然流露,让人深深地感动。最能体现这方面的是他的《江城子・记梦》,这首词是他纪念亡妻王弗而写。上片写实,苏轼与亡妻分别十年,一开始便笼罩着十分凄凉伤感的气氛。十年中,苏轼的人生又经历着几番沉浮。几度奔波,与妻子的坟墓相隔千里,想在坟前对妻子说说悲凉的心情都不能。“十年”、“千里”,时间的长久与距离的遥远既深沉了感情,又寄寓了世事沧桑的感慨。下片写梦境,梦里实现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相逢”。“小轩窗,正梳妆”是全词一片凄凉黯然氛围中一点难得的亮色,这个场景,或许是妻子生前最为熟悉的,现在生死重逢,回到温馨的从前,都已物是人非,千言万语只化作千行泪水,平常场景的描写更充满感人至深的浓厚情意。“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使心中有再多的蜜语甜言,此刻也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现在再也见不到“小轩窗,正梳妆”的亲人了,能看到的只有凄清月色下一座孤坟,“明月夜,短松冈”的意境甚是凄凉。以发自内心的率真语言,表达生死不渝的夫妻之情,词人敦厚的天性,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慨,倾注其中,沉滞深刻,感人肺腑,令人不忍卒读,凄凄惨惨戚戚也无法形容苏轼心中的悲凉。

二、缘情绮靡的咏物词

东坡的婉约词中,也不缺乏“缘情而绮靡”之作。这些词颇多传统的风采,如苏轼婉约词经典之作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不仅写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杨花喻为思妇,赋予其情思,难分写杨花还是写思妇,杨花与思妇达到水融、貌似神合的境界。既咏物也言情。全词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正如张炎《词源》中说:“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另如咏柳的《洞仙歌》、咏红梅的《定风波》、咏石榴的《贺新郎》、咏孤鸿的《卜算子》,均借物以寓性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水龙吟》咏唱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春色三分,二分为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尽显一片幽怨缠绵。

三、清新优美的农村词

苏轼第一次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他作于徐州任上的五首《浣溪沙》描写了农村情景,词人以亲切的态度,欢悦的心情,平易的笔调,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仲夏农村的风情画,又是一组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生动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田园画。“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苏轼农村词歌咏了劳动生活,表现了与农民的友谊。如“麻叶层层茼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写养蚕的劳动生活与和睦淳朴的乡村生活情趣。又如:“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买黄瓜。”写乡间随风飘落的枣花和织布的声响,在动静互见的画面上,突出了一个卖瓜人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祥和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苏轼平生景仰陶渊明,仿效他亲身参加劳动生产。在劳动生活中,苏轼发现了生活的哲理,尝到了劳动的乐趣,并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综上所述, 苏轼的婉约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以诗为词”, 拓宽了词的题材内容,“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其悼亡词情深意重、咏物词缘情绮靡、农村词清新优美,其词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词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催海正.东坡词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2.

[2 施海勇.论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刷新[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6).

[3] 刘石.苏轼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洞仙歌苏轼范文5

关键词:芦苇;意象;题材;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芦苇意象与题材的搭配模式

1.1 芦苇与荷花

荷花婀娜多姿,有红色和白色,是观赏价值很高的一种花卉。荷花作为水景中的重要景观,是亭台楼阁、回廊幽径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周围会配植一些水生植物,其中就有芦苇。“池荷杂岸苇,香气散月夕”,荷花与芦苇的结合的景色令人沉醉。

孟郊是这样结合芦苇与荷花的,“蒹葭得波浪,芙蓉红岸湿”;杜牧是这样描述的,“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王维则吟“芦笋穿荷叶,菱花I雁儿”。在诗人的笔下,芦苇与荷花的搭配总是让人有一种贴近自然的感觉,不仅如此,有时两者还能体现出旷达自由的江湖意蕴。如郭印《和何子应游金璧池二首》其二:“徜徉清水曲,盼峦绿杨边。欲并师商席,同登傅说船。万荷齐舞扇,一苇独行天。满目江湖趣,无劳涉大川。”可以看出,文人们对芦苇与荷的关注不在于色彩姿态,而是老成美和意境美。

1.2 芦苇与蒲草

蒲草与芦苇一样,都是杂乱丛生,生命力旺盛。曾巩仿佛偏爱芦、蒲的结合,《送陈商学士》:“溪头蒲苇各萌芽,山海最繁花已堕。”还有《上杜相三首》其三:“转觉忧余好尚孤,较量唯合老葭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杨万里也钟爱芦苇这个意象:“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支花暗练花明。”

1.3 芦苇与茅

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和芦苇一样是生命力旺盛的草类,茅草经常用来盖房屋,和芦苇一样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邓肃对“白苇黄茅”钟爱有加,曾写道:“穷山触目纷茅苇,此意昏昏谁可洗”、“齑盐昔者谩儒宫,苇白茅黄处处同”、“请公文急出新格,一变茅黄兼苇白”。

《洞仙歌》中有句诗很有意境,“望孤村,两三间,茅屋疏篱,溪水畔、一簇芦花晚照。”如此几个词便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芦苇与茅的搭配总是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微妙感觉,表现出幽静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作者自得其乐的感情。如苏轼《送任惩ㄅ谢浦菁婕钠湫肿巍罚骸盎浦菪】じ粝谷,茅屋数家依竹苇”;史浩《满庭芳・柴作疏篱》:“柴作疏篱,茅编小屋,绕堤苦竹黄芦。老翁蜗处,却自乐清虚”;吴潜《疏影・嗤琼笑玉》:“落雁寒芦,翠鸟冰枝,近傍三间茅屋”。

1.4 芦苇与竹

苏轼曾说:“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芦苇与竹很相似,中空外直。司马光在《松江》其二中写道:“长芦瘦竹映渔家,灯火渺茫寒照水”。外形相似的两者经常同时出现在郊外风景中,杨万里《出北关门送季舍使虏》:“霜外汀洲芦叶晓,雪余园圃竹梢斜”,还有赵讷轩《句》:“门外须臾风竹定,橹声摇曳出芦花”。

自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了“黄芦苦竹”的结合,后来很多文人都沿袭这个意象组。周邦彦的“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张炎的“苦竹黄芦,都是梦里游情”、白玉蟾的“黄竹绕檐黄蚁战,白芦映水白鸥眠”,还有“红蓼丹枫,黄芦白竹,总胜春桃李”。芦苇和竹一样可以表达淡泊不羁的心境,如郑刚中的《修修窗前芦》:“修修窗前芦,孤瘦倚青玉。心虚知夜凉,风叶乱相触。使我入幽梦,如在江湖宿。方兹困炎曦,爱尔眼中绿。奈何柔脆姿,行犯秋气肃。霏霏霜露中,菱荷等摧覆。大抵无劲节,不及岁寒竹”他还写道:“小小轩窗冷逼人,竹无俗韵水无尘。正如芦苇潇湘浦,不见樊然花柳春。”

1.5 芦苇与大雁

芦苇和大雁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被结合在了一起,《尸子》里面记载:“雁衔芦而捍网,牛结陈以却虎。”“雁衔芦”意思是大雁为了自卫嘴里面含着芦苇,也比喻为了躲避有谋害之心的射弋者,让崔涂的“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李白也曾用芦苇和大雁的意象来比喻自己的悲惨遭遇,《鸣雁行》:“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D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

不仅是在诗歌中,芦苇与大雁在题画诗作中几乎也成为固定的搭配,一想到宋代画家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映入眼帘的就是芦苇和大雁。可见芦苇和大雁的组合历史悠久,被各路文人雅士引用到作品中。

1.6 芦苇与鸥鹭

鸥鹭和芦苇显然构成一幅秋高气爽的图景,黄庚《秋吟》中的“芦花零落点汀洲,白鹭飞边泊小舟”就是一幅爽朗的清秋图。也可以构成孤寂的冷秋图,如《赠画山水兄弟》的“秋声飒飒芦苇寒,惊飞白鹭起前滩”,《和水禽》的“白鸥远远随潮上,隐映寒芦两岸秋”,还有《西江月・待雪》的“萧萧风叶乱黄芦。寒入一滩鸥鹭”。

此外,二者的结合可以表现出一种清闲自由的环境和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如“一副纶竿一只船。蓑衣竹笠是生缘。五湖来往不知年。青嶂更无荣辱到,白头终没利名牵。芦花深处伴鸥眠”。文人们对芦苇意象从“写形”逐渐到“写神”。

2.芦苇意象的情感意蕴和人格象征

2.1 芦苇意象寄托离愁思乡之情

最早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为芦苇意象披上了一层清冷的面纱,成为秋季的代名词,文人墨客都喜欢借此咏物言志,表达悲秋伤怀、离愁思乡、客旅惆怅的思想情感等。

秋天芦花变白,落叶纷纷,触发人们感怀岁月的流逝,方回在《次韵汉臣闵口渡》中感慨:“岁月匆匆雁往回,马头西去又东来。不知自有乾坤后,几度芦花谢复开。”《秋日》中“芦已成花衰鬓白,枫犹染叶醉容丹。人间岁月几羊胛,身外勋名一鼠肝。领略秋光无限意,东篱闲掇落英餐。”

白居易在《风雨晚泊》中的“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表达的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可见一斑。漂泊者本就居无定所,思乡心切,芦苇意象便成为人们表达客旅惆怅之情的不二选择。方岳在《闻雪》中说“黄尘没马长安道,残酒初醒雪打窗。

客子惯眠芦苇岸,梦成孤浆泊寒江。”侯w在《暮雨》中说“暮雨生寒衣袂薄,楚乡客子正伤情。扁舟莫向芦边宿,夜半西风有雁声。”

2.2 芦苇意象象征隐士

芦苇是水生植物,渔父居于水边,芦苇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景物,芦苇意象便象征了远离世俗喧嚣的隐士们,表达作者超脱世俗、固守情操的淡泊情怀。如徐积《渔父乐》:“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隐者以芦苇为伴,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身心的平静和淡泊。武衍曾享受:“数弓蔬地一方池,吾爱吾庐只自知。芦碧补交杨柳缺,柽红搀上藕花迟。翠阴围合疑无日,鲆庀羯剩有诗。君欲重来须更待,嫩烟浮动晚晴时。”

3.结语

芦苇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与不同的植物动物的搭配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漂泊者随遇而安,思念家乡,芦苇意象便添加了一丝萧瑟和凄冷。隐士们不慕名利,超脱世俗,追求身心平静,芦苇意象便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可见芦苇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红平.芦花秋雪西溪一缕魂――浅析西溪诗文芦苇意象[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7):158-158.

[2]程杰.论中国古代芦苇资源的自然分布、社会利用和文化反映[J].阅江学刊,2013,5(1):119-134.

洞仙歌苏轼范文6

种植海棠在唐宋十分流行,观赏海棠的风俗从发展到繁荣用了不长的时间,所以海棠成为宋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海棠词更是在宋词中大量涌现。全宋词中咏花题材的词有2189首,而海棠题材有136首,在咏花词中排名第四,在宋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词的配合和炼字、海棠词中颜色词以及修辞方面对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宋代海棠词;语言艺术;修辞艺术

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单单体现在文章中也会体现在诗词上,语言的生动活泼、工整考究成了词中的重要一项,在这类不需要很多字,就能表达出很深刻的意思和丰富感情的文学体裁中词的语言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且作为词中最典型的宋代中的海棠这一具体的意象附加在词上之后,使得语言艺术成为了海棠词艺术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下面的就是宋代海棠词的语言艺术分析。

一、宋代海棠词中词的配合和炼字

若诗词是精美的建筑物,那么词就是构成它们的建筑材料。宋词中的海棠词当然也不例外,而凝练优美的词句就是砖瓦,想把一首词写好,必须用好词,这就需要谈到海棠词的选词和用词,如果善于利用,都可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性,而海棠词的作为宋词中的特殊描述花的一类词,选词用词上也有其特别的讲究和艺术特色,使得这些海棠词雅致而有韵味。需要在下面的论述中逐一分析。

1.海棠词中词的配合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含义,就是词义。有些词能相互配合,有些词就不能配合。词相互配和使得词句更加工整,比如李莱老《西江月》(海棠)一词中“绿染晓云冉冉,红酣清雾冥冥”绿与红在颜色上相配合,“染”和“酣”这两个动词将绿叶红花写活,又有“云冉冉”“雾冥冥”既点明天气,又写出云雾飘渺悠然之感。短短十二个字将海棠在清晨的雨雾中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又生动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动词与形容词的相互配和而产生的如此富丽精工,又简洁易懂的佳句。李清照的《如梦令》颠覆了词语间的习惯性搭配,将原来语义上不相匹配的词语组合起来,造成“陌生化”效果。“绿”无所谓肥,红无所谓瘦;绿的是叶,红的是花,肥替换了多,手替换了少。这一转换替代,打破了读者的感觉定式,又能托出她的心绪,既新颖别致,又生动传神。

2.海棠词中的炼字

那些经过反复推敲而使用的更加传神恰当的就是炼字。如同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意境全出”[1]因此这个字用的精妙,富有表现力这就是炼字,下面就具体分析,宋词中海棠词在炼字方面的艺术特色。像这样的创造性的配合在海棠词中无独有偶,词人通过自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来使用词语,这样却使得读者反而更能接受和欣赏。又比如萧崱《朝中措》一词中“杨柳染深绿意,海棠啼损红痕。”杨柳和海棠一树一花构成了一种搭配,最精彩的要数“染深”和“啼损”四字。其中最值得推敲的“啼”字取“啼妆女”中“啼”的意思,形容女子姿色迷人。东汉时,女人们用在眼睛下面画上一种似哭泣过后的样子的妆容,用在形容花的盈盈美貌,非常恰当。海棠花开的样子是无声的,而忽加一“啼”字,视觉和听觉就相通了,就如同伯牙用琴声表达的高山流水之音子期可以领会一般用听觉的印象来形容视觉。读罢就会感受到不受字面意思而去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意会词人的言外之意。如果不用这个字,就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这个情景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中的“怯”“花孤冷。海棠聘与花应肯。”中的“聘”等等例子这些词出现在海棠词中让海棠花在词人笔下变得精致典雅。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在锤炼语言上下了功夫,咏花词更是如此。综上,词的搭配和炼字不仅能避免的整首词歌诵起来生涩难懂,而且凝练精悍。在词意上也有含蓄委屈的意味,提升了海棠词的雅格。这在海棠词这样的优雅充满美感的词中是极其必要的。

二、宋代海棠词中颜色词的运用

对于描写海棠花的词来说更是少不了对海棠花颜色的描写,作为语言艺术的一部分,颜色词的运用所体现的宋词中海棠词的语言特色进行细致的分析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这些描述海棠颜色的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运用颜色描写海棠花,一类是运用其他事物名词来表现颜色,最后一类是将形容海棠的颜色的词与另外一种颜色的词放在一起突出海棠。对于前两类在海棠词中结合海棠的实际情况,出现频率最多是红色系的这一类似的颜色。在这些海棠词中出现这些红色也多用作形容词和名词。而对于第三类词人也多选绿、翠等表现绿色的词语衬托海棠。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分析海棠词中颜色词运用的艺术特点。

1.直接运用表示颜色的词

海棠在宋代时期深受人们的喜爱,沈立在《海棠记》中记载了海棠的颜色:“其红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矣。”[2]由此可见,海棠以其花色艳丽最为词人留意,常见的花色除了单纯用红,还有嫩红、潮红、残红、嫣红、殷红、乱红等词。又有曹勋《蜀溪春》“天与蔷薇,露华匀脸,繁蕊竞拂娇黄。”歌咏黄海棠的词中,用到直接描写的嫩黄,属于特殊的情况。海棠词中单纯用花红形容颜色的多是少有感彩的描述,比如,“十月小春天。红叶红花半雨烟”(李石《南乡子》)“日日作东风。海棠相次红。”(陈三聘《菩萨蛮》)等。这些海棠词中的颜色只是单纯表示海棠红的。有些用程度修饰的颜色,只是为了区分花红的深浅明暗,比如海棠词中出现的嫩红、潮红、嫣红、殷红等词。而也有在“红”前字加上修饰词之后,不仅形容了海棠的颜色,还带有了词人结合当时情景的感彩,比如“醉痕深晕潮红。睡初浓。”有沉醉于海棠的浓浓醉意在其中。“问篱下闲花,残红有在,容我更簪朵。”用“残红”形容落花,表现了荒凉之感。

2.运用其他名词表现颜色

以单纯的词语描绘海棠的艳丽在一些词人眼中,并不足以表达他们对海棠的赞美和寄予,所以词人展开自己的想象结合海棠的特点,使用了大量相似的事物来表现海棠的颜色。其中胭脂一词在宋词中的海棠词中最为常见。其原因之一是胭脂与海棠的颜色相近,且大片的花晕开的样子,如同胭脂晕开的颜色,更增添了词人具体的感知,也更加含蓄优雅。具体的词有:“嫩梢万点胭脂,移西溪、浣花真景。”(曹勋《月上海棠慢》)“前日海棠犹未破。点点胭脂染就珍珠颗。”(张抡《蝶恋花》),“晚来雨过胭脂滴。”(李处全《忆秦娥》)这些用胭脂形容海棠花颜色的还有细微的分别,被雨打过的海棠,词人们喜欢用“点点胭脂”来形容一朵一朵开着,或者未开的海棠,用“胭脂滴”“胭脂透”形容红的的花被雨洗过的样子。凝聚水珠显得花娇艳欲滴,红的通透用这两个词再合适不过。典型的词句有“犹及见、胭脂半透。残红几点,明朝知在否?”(张扩《殢人娇》)写尽了雨后只剩下如胭脂般透红的残花的悲凉景色。除了用胭脂这种常见的事物来描述海棠的红以外,还有“海棠初绽红生肉”(蔡伸《醉落魄》)“海棠初雨后。似露粉妆成,肉红团就。”(方千里《玉烛新》)用“肉的红”来形容海棠的红,这其中要数苏轼的《东坡海棠》中“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用美人脸上的红晕来形容花色,用美人的姿态和妆容使读者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还有“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晁补之《洞仙歌》)中“涂粉施朱”,以女子在脸上化的朱粉色的妆来描述海棠颜色。辛弃疾曾在词中用了更特别的形容词“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辛弃疾《定风波》)用猩红色的血描述海棠的颜色,读者对海棠的红有了红胜血的强烈感觉。海棠不仅仅有红颜色的,在范成大《朝中措》这首词中,“海棠如雪殿春余”将海棠和雪联系在一起,具体形象的描绘了海棠的白。这些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形容海棠花色的词句给了读者创造了丰富想象的弹性空间,充满了艺术气息。

3.运用两种颜色词对比

对于颜色的描绘,词人们可谓是精心雕琢,在海棠词中常见的红往往不单独出现,其他的颜色和海棠相辅相成,呈现了艺术般的画面感。红色和绿色搭配属于对比色,而绿叶红花都是大自然的景物,两者相互映衬,构成富有情调又和谐的画面。例如“朱颜绿鬓,作红尘、无事神仙。”(陆游《汉宫春》)“春未老、已惊台榭,瘦红肥绿。”(辛弃疾《满江红》)。海棠作为植物的一种,有红花,就有绿叶,这样自然的搭配,却不觉俗套。除了红色和绿色,海棠本身的花色也不单纯只是红色,在陆游的《朝中措》一词中“芳林曲径锦玲珑。腻白借微红。”描绘出了以白色为主的海棠,渐变出微微红色的颜色。而“惨淡轻阴,都养就、朱朱白白。最好是、梨花带雨,海棠映日。”(王质《满江红》)是对比梨花的白,和海棠的红。这两种对比色,突出春日的生机盎然。无论是“遮红掩绿”还是“似红如白”,这样的对比色出现在海棠词中都是相得益彰的,都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一种外在体现。

三、宋词中海棠词的修辞艺术

如若说选词用词是海棠词语言艺术的外在体现,那么海棠词的修辞艺术就是海棠词深层次的语言艺术。好的修辞可以使整首词形象具体,而在诗词中,修辞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使短短的诗词焕发出富有生命力的气息。下面是结合具体宋词中海棠词,详细分析集中常见的修辞。

1.海棠词中的比喻

在宋词的写作中,比喻是一种经常和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海棠词因大多与赏花感时有关也同样有很多使用比喻的词句。如宋代词人张鎡的《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一句总写了海棠花和叶。在这三句中,词人连用三个比喻,“绿云”将海棠的绿叶比作云,写出其枝叶稠密,绿阴宽阔,点出千叶海棠枝叶茂盛的特点。“明霞”将海棠比作红霞,极喻海棠花红艳亮丽的颜色。而将整个海棠树的样子比作“文绣”则形容花叶色彩组合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绘出绿叶红花重重叠叠,色彩斑斓的画面。又如“海棠开遍,零乱一帘红雨。”(赵必象《锁寒窗》)将盛开的海棠花,被风吹落花瓣的景象比喻成一帘红雨,花瓣簌簌而下的样子就如同下了红色的雨,雨的密集很好的诠释了飞花的状态。在陆游的《柳梢青》中“宝杯浸、红云瑞霞。银烛光中,清歌声里,休恨天涯。”一句中将海棠鲜艳华丽的颜色比作彩云和红霞。由此可见以海棠的姿态和颜色作为本体,词人们大多会贴切的用自然中常见的天气或者使用的器物作为喻体。运用比喻修辞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能在不见海棠的情况下展开联想,而喻体比本体更容易理解,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这样读起来简约,又能进一步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而又不失风雅。

2.海棠词中的拟人

在咏花词中,词人都喜爱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花中,而各种花都以美丽婀娜的姿态见于世人眼前,所以拟人的方式就被广泛的运用于宋词中,把海棠当作人来写,赋予海棠人的言行或者思想是宋词中海棠词常见的一种手段。苏轼词中有一句甚为有名“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将竹篱间开放的海棠赋予生命,“嫣然一笑”即海棠开后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不免落俗,把海棠刻画的自然高雅。黄彻谓之“冠归绝今”,作者亦深喜之,“平生喜为人写,盖人间刊石者,自有五六本”。这样的让海棠“笑”不止坡一人,词人大多都将开的艳丽的海棠以“笑”拟人化。如“过雨花容杂笑啼。”(王之道《浣溪沙》),“粉妆新丽笑相迎。”(陈三聘《浣溪沙》),还有两首用到了嫣然一笑,灿烂的笑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开的同样灿烂的海棠,生动又恰当。作为一朵花,本省是没有声音表现出来的,但是当诗人将情感融入海棠之中,想要想海棠诉说什么亦或不想让海棠说什么的时候,海棠又被词人赋予了人格。比如“海棠似语。惜芳情燕掠,锦屏红舞。”(周密《扫花游》)词人在看到这样的海棠时,它的活力,以及风的吹动使海棠舞动,都好像是海棠想要诉说什么。这是词人的寂寞和空想,使他无人倾诉,而渴望有人想他诉说,这时海棠就成了那个能慰藉他的东西。同样的心境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把酒问花花不语,花外梦,梦中云。(周密《江城子》)春去无情,作者同样有着寂寥愁苦的心情也想同花说话,却换来了花的无声的回答。同样是拟人不同词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春回地暖,海棠作为春天的植物,在春天含苞待放的姿态,也可爱的被词人拟作“含羞”“半醉扶不起”“半羞微敛”等,将海棠含苞待放赋予娇羞的少女的形象,单纯,美丽。大体上,海棠词中拟人的修辞以海棠开放的姿态为主,把开了的,未开的,结合诗人自己的心境向读者展示出来。以他们的艺术经验,从而塑造了许多人格化的形象,昭显了海棠词精妙的艺术。

3.海棠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者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北宋中期以前,使用典故在词中并不多见,但之后却成为重要的修辞手段。海棠词中也有用典的现象,下面结合最常见的几种用典阐述海棠词在语言上的艺术。《杨太真外传》[3]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说明皇宫里种植海棠较多。“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正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4]这样“海棠春色”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从此海棠也有了美女佳人的意思。而宋词中海棠词中有十多首都用了这一典故。引用这一典故除了有以杨贵妃的美艳妖娆来形容海棠的神韵的之外,也有部分以杨贵妃醉后未醒,借以形容海棠花的半开未开的娇小温柔的花姿。使得这些词不过于直白,浑厚和雅。除了“海棠春睡”的著名典故以外,世人认为大多数的花都是有香味的,而在宋代海棠词中出现了“海棠无香”的典故。对于海棠是否有香味此事未见正史记载,只是由民间传说是西王母寿辰时,如来献了几盆奇花养于广寒宫中,一宫女见花好看央求嫦娥送她一盆,偏不巧让西王母看见,一怒之下连人带花都打下人间,这花正巧落在一户人家,老汉见天降奇花,又和自己叫海棠的女儿一样美,就叫这花海棠花,从此海棠就留在人间生长了,但是它的香魂却没有了。虽然只是传说,依然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海棠香气的关注。而宋词中的海棠词中以无香做典的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借海棠无香来表示自己的真情和恨意无处寄托,表达一种惋惜之情。而另一种恰恰相反,借“海棠无香”一典与海棠繁盛红火对比,哪怕海棠无香也能承载惜春之情,“莫恨无香,最怜有韵。”虽然没有香味,但是海棠作为花的韵味还是能感受的到,这也是一种天然的情致了。从语言艺术方面分析,海棠词无论从选词或者用词,都遵从了宋词精雕细琢的特点,搭配得体,语句优美。结合海棠这一植物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海棠词中对于花色的使用特点,发现词人们不仅能够用具体的词汇将海棠的颜色清楚地描绘,而且还艺术的运用联想,将颜色相同的具体事物用来形容颜色,使得这样的海棠词既不单调,更加有欣赏价值。修辞方面,海棠词与其他宋词一样大量使用了集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用典,使得海棠栩栩如生更加亲切的展现出来。

作者:冯岩凯 单位: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李葆瑞.诗词语言的艺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唐松波.语体.修辞.风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殷光熹.宋词探美[M].北京:线装书局.2008.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