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1
美丽的姑娘仁增旺姆,眼睁睁看着她的少年一步一步走远,她多想拽住他的衣襟啊!泪水长流中,她铭记着他临行前的一句承诺:等着我,我们会相见的。
一年又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星空下,布达拉宫红色屋顶平台上,已是普惠罗桑仁钦的仓央嘉措,眼光越过一座座灵塔金顶,眺望着他遥远的故乡,心中千呼万唤是他心爱的姑娘,他望瘦了风,望瘦了月,望瘦了人。而隔着千重山万重水的故乡,仁增旺姆也在日夜思念着他,她天天跑去那挂着经幡的树下,眺望着天边的布达拉宫。
三年后的一天,无法抑制思念之情的仓央嘉措,偷偷派亲信来到家乡,暗中约见了仁增旺姆,捎来他的口信。仁增旺姆一刻也不曾停留,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飞到她的爱人身边。他们在布达拉宫重逢了!他是高高在上的活佛,而她是万千膜拜信徒中的一个。穿过那些膜拜的头顶,他们纠结的眼神,再也无法分离。
从此,仓央嘉措有了双重身份,白天,他是住在布达拉宫里的活佛六世达赖喇嘛,坐在无畏狮子大法宝座上,威仪天下。而夜晚,他则还原成俗人,甘愿被爱情灌醉。这期间,他为他的仁增旺姆,写出大量的爱情诗篇,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的真言//那一月,我拨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当然,他们都清楚,这样的爱情注定没有指望。自从三岁那年,他被确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后,他就失去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权力。他们的相爱,无异于着双脚,在荆棘上跳舞。
风雨终于来了。当时的情形错综复杂,掌控了他,就掌控了整个。他过度的“放浪形骸”,无疑是授人以柄。这对苦命的恋人,已感到乌云压顶的沉重。她躺在他的怀里,他搂紧她的人,不知什么时候一松手,就可能再见不着了。他问她,是否愿意这样终生相守?她毫不犹豫地答,除非死别,决不生离!
还有什么比这句承诺,更能穿心入肺呢?他脱下身上的僧衣,毫不可惜地扔到辅佐他走上佛路的第巴桑结嘉措的脚下。他决心放弃他的达赖喇嘛的权位,放弃布达拉宫的辉煌,他不要做活佛,他要做人,他要和他的仁增旺姆,一起回他们的故乡,结婚,生子,过寻常的日子。
然而,他太天真了!这个时候,做不做活佛,已由不得他了。终于有一天,他再也没有见到他的仁增旺姆了。他疯了似地,对着远处的群山叫喊,他豆花似的爱人,却再没有回来。
他的心,滴着血。身边的权力之争,这时,却越演越烈。一直护着他的第巴桑结嘉措,在一次纷争中被杀了。1706年,在权力之争中获胜的拉藏汗,把仓央嘉措从无畏狮子大法宝座上拉下来。康熙皇帝一纸诏书,他踏上了被押解去北京的路。
1707(时间有多种版本,无从考证)年的冬天,仓央嘉措在青海湖畔神秘地失踪了,这一年,他年仅25岁。
300多年过去了,布达拉宫门前的转经筒,转过一世再一世。多少人事,都被历史的风尘,淹没得严严实实,再无痕迹可寻。然而,仓央嘉措和他的爱情,却如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世世代代,盛开在青藏高原上,盛开在人们的心里。
大家都记得他流传很广的《见与不见》,这位历史上生平迷离、极具才华、又最受争议的喇嘛写出了他的心声: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2
听过很多歌手唱这首歌,尽管演唱得都很深情,但总觉得还差点什么,到不了我的心田。后来,听齐豫、齐秦演唱时,才有了那份感觉;那种说不出的感慨。歌声里那份淡淡的忧伤,让情感的溪水,像在铺满落叶和青苔的石上静静地流淌。
先是齐豫起声,唱得轻叹缓慢、如痴如怨。然后齐秦接唱,沉稳荡气。而二人合唱,则深情委婉,给人予空灵悠远的感觉。随着歌声的旋律,在听者的心中,悄然构起一幅幅,属于你,属于我,却又各不相同的画面。
尤其到了副歌那段:“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尽管那也是虚幻想象中的誓言,却让人为之动容。比起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等说词要实在得多。
这里的“连”,指的就是连理枝。这句极尽直白与含蓄的誓言,源自一个凄美得让人碎的传说。
相传,有两条鱼,一条叫蓝鱼,一条叫晶鱼。他们相约,在修炼成形后,便到人间结为夫妻。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就在他们行将功德圆满之际,被渔夫所获,失去了生命。在黄泉路上,他们来到奈何桥头,孟婆在等着他们,二碗孟婆汤里映照着这对苦命怨魂。泪水滴在了对方的碗里。他们知道这孟婆汤就是忘情水,喝了就让人忘了一切前缘。过了奈何桥便是万丈红尘,但他们坚信,在茫茫的人海里,定能林下相逢,找到泪珠里的另一半。于是他们约定来世相见:
“连就连,相约定百年。若谁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缘是缘,三世守望牵。管它几度轮,浮生如梦天地间。”
歌词用了第一段,并略有改动。整首歌,没有一个“爱”字和“情”字。在这直白的简单中,恰恰让人感悟到了,相爱之人的决心和执着;对爱情的痴婉和坚贞。有前面主歌部分的比喻铺垫,到了这儿才有了真情实感的兴起。难怪有人听到这,会为之一震,心生感叹,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藤缠树,真诚淳朴的恋情已令人神往。而“等三年”,才是真正撞击人们心灵的劝世钟声。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信念!
欷歔之余,不禁试问:奈何桥头的誓言如今还灵验否?
《在那东山顶上》
《在那东山顶上》是著名青年歌唱家谭晶的成名曲。她用像,又不像藏族歌手的独特嗓音,把这首歌演唱得唯美飘渺。似乎让人看到了信马旗迎风飘动,令人神思的色彩。她以清丽纯正的音质,唱出了对心上人无比思念的动人情怀。
这首歌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谭晶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还得益于歌词和他的作者。
词作者:仓央嘉措,西藏六世达赖喇嘛。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诫。对诗造诣很深,也创作了大量的情歌,并在西藏地区广为流传。但在二十五岁时却成了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有人说他是诗僧,也有人说他是情僧。我们可从他首极负盛名诗句可见一斑: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他的诗简洁明了,却蕴含禅机,富有哲理,当我读到《那一世》时,很是感慨:那样的散文诗,就是当今也能恭列前位。
他是西藏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也是藏族同胞所喜爱的人物。他常以一个平常人的姿态行走人间。无论在金碧辉煌宫殿里,还是阴暗逼仄的小酒饱里,他都选择了绽放,散发属于他自已的一缕幽香。那短暂的一生,犹如一朵静静开放在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
《在那东山顶上》,是仓央嘉措从后藏入驻布达拉宫后所作。
传说,三百多年前的拉萨城内,有一家不知名的小洒馆,当地人称它“黄房子”。那年,仓央嘉措奉命寻找“度母女神”在人间的化身。度母女神是集所有女性之美于一身的神灵。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仓央嘉措带着疲惫的身影,走进了这家叫“黄房子”的小酒馆。与一位有着月亮般皎白容貌的少女擦肩而过。仓央嘉措楞了片刻,猛然醒悟:“这就是自己在苦苦寻找的度母女神的化身!”。他转身追去,门外,风雪已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东山顶上,而那位少女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苍凉的月色中……。仓央嘉措在懊悔之际写下了这样诗句: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
年轻的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阿依呀依呀拉尼,玛杰阿玛。
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
如果不曾相知,怎么受这相思的熬煎。
阿依呀依呀拉尼,玛杰阿玛。
这首诗与他的《十诫诗》有它相近或相通的地方, 但形式完全不一样的。歌中藏语“阿依呀依”是大姐、大妈意思 ;现泛指女服务员。这里特指美丽的姑娘。而“玛杰阿玛”就是那大大有名的“黄房子”!
如果有缘,哪天,我走进“玛杰阿玛”,会点一杯思怀的青稞酒,坐在临街的窗口,望着东山顶上的明月。在曼妙轻扬的音乐中,幻化成当年的那个夜晚,静静等待度母女神化身的光临;静静地等待那个雪夜来客的身影。他们不再擦肩,只听到那个身影深情地表白: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3
我也为我自己哭泣,我怎么至今才知道你,才知道你那感天动地,令人气绝的诗歌?我多么孤陋寡闻,我多么崇洋媚外,我多么不相信中国居然也有但丁式的爱情!
让我穿越时空来到十七世纪末,我看到站在金碧辉煌,仙气缭绕的布达拉宫门口的你。你苍白的脸色,忧郁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佛光闪闪的高原,( 散文网: )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我读懂了你的眼神,你的心灵在备受非人的煎熬。
我想,那一定是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早上,你在佛堂里突然发现了一位美丽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女信徒。刹那间,你的灵魂被震撼,多年被压抑的如火山爆发,就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在圣母院门口看到跳着舞的美丽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这一眼,让他放弃了自己多年的信仰,陷入的深渊,无力自拔,最终害己害人,玉石俱焚!
我想,那一定有多少个无眠的夜晚伴随着你。佛教是你从娘胎里就传承下来的信仰,佛要你断绝一切尘世的欲念;但那美丽女信徒却像魔鬼,萦绕在你的心里,吸吮你的脑髓,撕裂你的肺腑。灵与肉,情与理,像两条蛟龙在你心里翻滚撕咬。你咬住牙格格地颤抖,你努力想让理智来战胜疯狂的,如同洪水猛兽般的,可一切无济于事。白天你无心讲经,只会痴痴呆呆地站在经堂里,无望地等待着那位女信徒的再次到来,晚上你躺在被窝里任泪水肆意横流。
我想,布达拉宫经堂的柱子上一定刻满了你痛苦的手指甲印,你一定紧紧抱着柱子,把指甲深深地嵌入木头中,想让肉体的痛苦来替代精神的痛苦。你一定发疯似的跑到雅鲁藏布江边,把头扎入冰凉的江水,想让自己从狂迷中清醒过来。你一定在草原上疯狂地奔跑,从早上跑到晚上,妄想逃避自然、逃避生活、逃避自己、逃避人类、逃避佛祖。有几次你一定痛苦得难以忍受,竟用双手紧抱着脑袋,想把它从肩膀上,砸个稀烂。
于是,这非人的折磨凝结成非凡的诗篇: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有时,你的理智会占上风,你会平静地对自己说: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有人说这诗是后人所作,我不考证其真伪,我只相信这样的诗只配从你痛苦的灵魂中流淌出来。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4
1、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
2、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3、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4、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5、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见。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6、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7、笑那浮华落尽,月色如洗。笑那悄然而逝,飞花万盏。
8、我是佛前一朵莲花,我到人世来,被世人所悟,我不是普度众生的佛,我来寻我今生的情。
9、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10、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11、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12、一个把帽子戴在头,一个把辫子甩背后,一个说请你慢慢走,一个说请把步儿留,一个说心儿莫难受,一个说很快会聚首。
13、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4、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15、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16、在那高高的东方山顶,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17、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5
有小桥流水,有烟雨巷陌,有荒漠戈壁,有旷野草场,有峭壁,有大海。温婉与壮阔的,细腻与粗犷的。使我沉醉的,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要让我的四肢百骸都浸染在这场与神奇、美丽邂逅的梦里。
在五月,有花在绽放,有花在飘零,落英满地,花开如海。在这个有些许微风的季节,我想去大理,看看洱海。倾听渔民们关于南诏公主和苍山猎人的爱情故事。我想临着洱海,让关风吹过脸颊,感受南诏公主绵绵无尽的遗憾。水如明镜,看着自己深深的倒影在波光滟滟中摇晃。借一只渔船,天与水分的不再那么清楚,只是看到鱼鹰嬉戏。这一场蔚蓝色的梦,就在洱海边,悠扬无尽。
我想置身于竹海之中,蜀南的竹海,是一场青翠的梦。穿着简单的帆布鞋,走过忘忧谷,清风摇曳、竹影婆娑。或许在那一刹那,我会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感觉。在繁华的都市,需要一本书,一杯清茶,一个明媚的午后才可以使心真正静下来。可是在竹海中,踏过的每一步,都是一树繁花,花开无声,可是却香了肩头。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的《那一天》让我对布达拉宫充满了向往。不为贴着谁的温暖,只为了心中的信仰,做一个虔诚的信徒,磕长头匍匐在山路,听转经筒的声音,听诵经的真言。我想要看看布达拉宫上空的蓝天,我要看看拉萨的乱雪。天蓝与雪白交织在一起,是我不曾感受过的高远。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场旅行,而是心中的朝圣。贴着心脏最真实的温暖与悸动。
或者,我想要去到更远的地方。我想要去埃及,去感受这个古老的国度。“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不管离开埃及多远,都会再次回到埃及”,我是这样的深信这句话,尽管它古老又神秘。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对埃及便有了一种解不开的情节,或许是因为一部部美丽缠绵的小说,又或许仅仅想离拉美西斯二世更近一些。这个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法老王,用他的功绩和美丽的爱情传说征服了我。“我,已经是埃及的法老,我可以给你想要的一切。如果是合理的,那么你要一,我给你二。即使是不合理的,我一样可以做一个不明事理的君主,满足你。”想去到埃及,到金字塔里触摸这些刻在石壁上最动人的情话。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大片一大片蓝紫色的薰衣草,那时候,普罗旺斯是最浪漫的一场梦。那一梦,是源自《又见一帘幽梦》中云帆和紫菱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于是,普罗旺斯在幼时的心底埋下一颗种子,而后生根、发芽,长成一棵结满浪漫果实的树。普罗旺斯,还有执着的向日葵,向着太阳,诉说着一场沉默的爱。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6
拉萨位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3650多米。这里是河谷平原,四面有八瑞相山环抱,城中布达拉山金顶,气势磅礴雄伟。日照时间极长,年日照3000多小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很适合农牧业的生产。这里是地区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拉萨虽然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但它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是世界屋脊第一城。
大昭寺:山羊所建的神佛之地
民间一直有一个说法——“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高原的历史总是与古老的民间传说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口语传承的文化风貌,平添了神秘。
史籍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松德赞所立《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已经出现了近1200年了。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传说松赞干布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风和日丽,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他便做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
关于大昭寺的来历有一段传说。在1300年前,拉萨平原还是一片荒原和湖沼,藏王松赞干布的王后尼泊尔尺尊公主,试图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供养她从家乡带来的明久多古神像,即释迦佛祖八岁等身像。但寺庙白天建起,夜里倒塌;今天建起,明天倒塌。
正当尺尊公主苦恼和沮丧之时,文成公主从长安来到了这里。尺尊听说文成公主善于堪舆地形,便到文成公主驻地登门求教。
文成公主经过测算,测出地形如一巨大魔女仰天而卧:拉萨城中心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牛奶湖)是魔女的心血汇成,在此处填湖建寺可以镇魔。
史书记载:“为了使仰天躺在地上的女魔四肢受到控制,人们在她身上钉了12根钉子用以固定。”这12根钉子相传就是现今大昭寺主殿内的12根柱子。
要建成供奉释迦牟尼的寺庙,还必须调集lOOO只白山羊,从北郊的果噶拉山驮运土石,把卧塘湖填平,才能完成这样的功德。
松赞干布和尺尊公主采纳了文成公主的主张,征集了许多民夫和1000只白色山羊,开始填湖建寺。一时从湖边工地到果噶拉山麓,驮运土石的白山羊络绎不绝。这段路程实在太远,驮的东西太重,不少山羊倒毙路边,还有更多的腰背磨烂,痛苦万状。
大昭寺开光的时候,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王后,感念白山羊的功德和付出的牺牲,吩咐匠人雕出一只白色山羊,安置在大殿一角,让它和大昭寺其他神祇一样,享受信徒香客的朝拜和祭祀。
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的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RA”为“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
从此,拉萨成了红尘中的“神佛之地”。
大昭寺至今还保存着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白山羊驮土图等,这些都成为大昭寺壁画里的珍品。
八廓街:桑烟弥漫的转经道
在古城拉萨中心,有一条特殊的街道。它以环状姿态守护着大昭寺,划分着旧时拉萨与外面的界限。它虽然只有短短1000多米,却是无数人心中的神圣之路,它用宽广的胸怀调和着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时尚,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虔诚的信徒来此聆听佛陀的声音,也吸引着各地的游人来此感受它的特殊气场。
这就是八廓街,一条藏民族的千年转经路。一条融合了宗教、建筑、商业与爱情的神奇之路。
八廓街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东郊的老城区。在拉萨,无论是游客还是朝圣者,甚至是那些没有到过拉萨的人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八角街的。但当地人还是爱称呼它“八廓街”,八廓街会成为八角街,这里面还有个趣谈:据说的近邻四川人在拉萨占很大比例,而在四川话中,“廓”与“角”的发音相近,所以,就把八廓街误读成“八角街”了。后来,望文生义,许多人甚至以为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了。误读虽让人产生了迷惑,但却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它、记住了它。
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塘湖修建大昭寺,以供奉尺尊公主和亲带来的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这就是最初的八廓街。15世纪后,随着大昭寺逐渐成为藏传佛教传播的中心,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八廓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并最终发展成为如今的规模。
每天清晨,随着两旁店铺开门营业,临时摊位也陆续摆放上了琳琅满目的物品。这里到处可见千姿百态的铜制佛像、做工精细的银制酥油灯、小巧玲珑的手摇经筒、古色古香的印经木板,以及色彩缤纷的唐卡、经幡。也有闪亮夺目的绿松石及各类饰品。不论东西的真假,质量的好坏,在那里买到的东西本就沾染着佛的气息,以它们送给亲人朋友,那种意义已不是金钱可以估量的。
无数佛教信徒转动着经筒,念诵着经文,在这条以大昭寺为中心的环形道上顶礼膜拜,他们随便从某一个点切入,也可以随便在哪一个点上离去,一切顺其自然。
行走在八廓街的青石板路上,除了被充满民族风情的商品吸引,被虔诚的信徒感动,让人陶醉的还有两旁那些古老的藏式建筑。在五色经幡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它们古朴厚重的墙体布满历史尘埃,大小不一的石材恰到好处地衔接成型,变成一座座坚固的房屋。室内梁枋及家具以红、黄、绿、蓝原色绘制艳丽彩画,聚合成热烈的色调,恰如藏民族淳朴、热情的性格,房屋门、窗上小下大的边框边饰都使用黑色,寓意为“牛角”,传说能给人带来吉祥。这种装饰不分建筑等级,普遍应用,是统一藏式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与建筑整个儿上小下大的结构相呼应,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重、庄严感,颇有独到之处。但也有专家分析,说寒冷,而黑色聚热,因此门窗边框用黑色能使房屋更温暖。
八廓街最著名的建筑要算黄房子“玛吉阿米”了。这栋小楼之所以能使用黄色,因为这里曾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秘宫,是仓央嘉措与情人幽会的地方。“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的情诗记录了一位高僧和俗世女子的爱情传奇。
靠窗坐下,一边喝着醇香的奶茶,一边把店里专为客人提供的精美藏纸笔记本铺开在厚重的黑色木制桌上,写下自己对爱情的期许和对未来的祈愿,那一刻,时光会穿越红尘,仿佛听见仓央嘉措吟诵的诗句——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布达拉宫:只有灵魂可以触摸的高度
关于布达拉宫,我喜欢用我的一位诗人朋友的话来形容——堆在天上的积木。他说人间的词汇无法形容。
布达拉宫建在玛布日山上,成了玛布日的顶,或者说玛布日就是布达拉宫的基脚。玛布日默默地承载着一座圣殿,在众目睽睽之下隐藏着自己。可它终究因布宫的大名而在多如牛毛的群山中拥有了至高地位。玛布日在汉语里的意思是:红山。我猜想不出是它质具红色还是因为布宫年年粉刷宫墙的红色颜料浸染了山体。
布达拉宫背面有一片水清林幽的所在,古柳蟠生,碧波清澈。高原凛冽的寒风和绚烂的阳光把古柳雕刻得富于张力、苍劲不凡,看惯了江南垂柳的千娇百媚,绝不会想象出世间还有这种形态的柳树。这就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宗角禄康。里面的龙王潭是布达拉宫附近最著名的水域,水中倒影的布达拉宫别具风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喜欢那些老树和安静的湖泊,似乎在那样的地方走走,高原反应也瞬间减轻了许多。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公元641年,对于文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头顶天生一个阿弥陀佛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汉唐王朝的先进文化也被带入了高原。史书记载文成公主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李雪雁。16岁的花季少女李雪雁奉命进藏,到拉萨时已是年满19的大姑娘,路上三年经历过的艰难险阻,光是想象一下,你都会对这个奇女子钦佩不已。
松赞干布把整个红山都当作了地基,为文成公主建成了布达拉宫。建成后请人一数,恰好999间宫室,便下令再在红山顶上筑起一间凑足千数。这一间叫法王洞,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一干近臣妃嫔的塑像。后来因战乱失火,布达拉宫几成废墟,但一千多年来保存得最好的,就是这间法王洞。所以,布达拉宫只有法王洞是初建时的产物。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他主要修建了白宫部分,他圆寂后,第巴?桑杰嘉措主持修建了红宫。政教合一的体制安排在白宫议政,在红宫进行宗教活动。历经相当长时期,布达拉宫才有现在的规模。
从平措堆朗大门到白宫大门,是一条窄窄的廊道,没有窗户,右侧有好几个深邃的墙洞,这些墙洞既能通风借光,又能保持廊道的幽凉,还能让人对厚达数米的宫墙一目了然。
站在白宫门口,返身南望,远山祥云缭绕,拉萨河如衣带飘过,城市尽收眼底。布达拉宫不仅是政治与宗教文化的中心,也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现在红宫里最可看的便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佛殿,尤以重建布宫的五世达赖灵塔殿最为壮观。五世达赖1652年曾带3000僧俗官员前往北京,得到清顺治帝敕封的金册、金印,他将此金印作为自己执掌政权的主要标志。他也是仅次于松赞干布,第二位对藏族统一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布达拉宫的壁画通过十多年修正护理已逐步恢复原貌。壁画十分精美,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宣扬佛法和佛祖的无量功德,仅西大殿二楼就有壁画698幅,取材涉及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佛经故事等,还有民俗、体育、建筑等方面,有的以单幅表现,有的以横卷形式将画面相连缀。
300余年来,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的大量的历史文物,有佛塔、塑像、唐卡、经文典籍,还有表明历史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以及金银器、玉器、瓷器、珐琅和工艺珍玩等。
玛布日山脚下,也就是布达拉宫脚下,有个洞穴甜茶馆。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洞,里面没有任何装饰,原原本本的山石岩体就突兀在你眼前,恍惚间,你似乎远离了城市……此时再回望布达拉宫,想必你也会产生这样的神秘观感:发现它已不是一座建筑,而是湛蓝天空下盛开的一朵圣洁的莲花,红宫则是莲花的花蕊。
三大寺:擎起那一缕温暖的佛光
如果说,拉萨是一把理解的钥匙,那么,寺庙和喇嘛则是一把理解拉萨的钥匙。因此,要触及拉萨的灵魂,必须首先要走进拉萨的寺庙,走近缥缈的梵音和修行的喇嘛。
西出拉萨10公里,当路旁的山坡上那个仿佛白色米堆般的白色建筑映入眼帘时,哲蚌寺便近在咫尺了。在拉萨,哲蚌寺是座身世显赫的寺庙——它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庙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寺庙。在藏语里“哲蚌”意为堆积大米。
哲蚌寺位于根培乌孜山南坡,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抵达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画在岩石上的三尊佛画像。画像一大两小,俗称“师徒三尊像”。离画像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年一度雪顿节展佛用的大铁架。
从哲蚌寺山门外,朝上望去,这个容纳过万名僧人的所在,建筑群沿山势逐层而建,气势恢宏,鳞次栉比。进入山门是按顺时针方向行进——不变的朝圣之路、转经之路。
该寺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动工兴建的。哲蚌寺建成后,很快发展为格鲁派寺院中实力最雄厚的寺院。哲蚌寺的建筑很多,出名的除了“甘丹颇章”、“措钦大殿”,就是四大“扎仓”和所属康村等。
能赶上雪顿节上哲蚌寺无疑是最幸运的,能够亲见展佛的一幕:喇嘛们抬着几吨重、卷成柱形的刺绣唐卡佛像往展佛台方向走,那些旁边的人流都希望自己也能沾一沾佛的恩泽,纷纷上前帮忙抬举,但有的人个子很小,肩膀够不着佛像,于是就双手紧紧抱着唐卡布卷,让自己全身悬空起来,这时没人呵斥他们——谁都想以自己的方式亲近佛。
色拉寺与哲蚌寺齐名,寺在拉萨北郊的色拉山上,在拉萨三大寺中是最后修建的一座,传说山下原长满了色拉(野玫瑰),因而得名。色拉寺创建于公元1419年,是宗喀巴的弟子释迦益协受宗喀巴委派主持修建的。
色拉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麦巴扎仓、结巴扎仓(二扎仓属显宗)、阿巴扎仓(属密宗)及三十二个康村。
色拉寺以辩经最为出名。除了周日,每天下午三点在各个辩经院都举行辩经,这种活动并不是一种表演而是僧人们日常的功课,他们通过辩经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地位。僧人们辩经时机智敏捷,神气活现。说到得意处,“啪”地一个搓掌,右手斜插下去,俨然对方观点不堪一击。
三大寺院中,相较于其他两寺的大气磅礴,色拉寺无疑是最灵秀的。那些山崖间的树木、山涧的水流、光滑的山石,像极了国画,意境优雅而深远。如果你喜欢登山,那里可是拉萨人最喜欢的登山处。许多人会奋力爬上去,再从那面光滑、倾斜的山壁上滑下来,一时间,大人孩子都如同到了游乐园,欢笑不断。累了,去树林歇会儿,渴了,就掬一口山泉。那种人间的欢愉与尽在咫尺的佛像庄严丝毫也不冲突。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它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及其两个弟子于1409年亲手创建的,可以说是格鲁教派的祖寺。
甘丹寺修建在高山之巅,崇山峻岭中,汽车沿着之字形土路盘旋,从山下上到寺院约10公里。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全盛时期有近4000僧侣。
或许是因为甘丹寺相对来说离拉萨市区距离更远,而且历来更注重佛教理论的研究,所以,甘丹寺并不像哲蚌寺、色拉寺那么声名远扬,到这里来的游客也相对较少。
“赤多康”是甘丹寺最早修建的佛堂之一,也是宗喀巴和历任法台的卧室,1720年索朗多吉进行了扩建,到18世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加盖了金顶。由于殿内保存有宗喀巴和历任法台的衣物,所以又叫存衣殿,是宗喀巴大师当年生活之地,也是他圆寂之处。
寺内还保存着历代甘丹赤巴的遗体灵塔九十余座,并藏有许多明代以来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工艺品,其中有1757年清代乾隆皇帝赐予该寺镶满金银珠宝、书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盔甲,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汗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由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等组成的整套二十四幅的缂丝唐卡“唐绣”。这些文物难得一见,除非在特定的节日。比如该寺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甘丹绣唐节”。
时光荏苒,三大寺驻守着拉萨,与她一道聆听着岁月的呼吸,为她擎起那一缕温暖的佛光。
异乡客:沉浸在拉萨的阳光里
初到拉萨的人,会为这里炽烈的阳光所沉醉。这阳光是透明、摄人心魄的,阳光下的一切也是耀眼夺目的。
一些异乡客沉浸在拉萨的阳光里,就再也不舍得离去。八廓街里、拉萨河畔遍布着许多很有情趣的小酒吧,小餐馆,它们的主人都曾是游客,却被这里迷惑,就把自己漂在了这里,成了拉萨的半个主人,他们大部分绝不是为了生计,只是为了享受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也为了以这里为起点,选择不同的季节,邀朋约友一起去看林芝桃花满山,去看纳木错湖水清透湛蓝,去看藏北草原绿草茵茵,去看珠峰白雪皑皑……
四处转悠时不要忘记三件宝:太阳帽、墨镜、风衣,这些装扮很实用,也会让你瞬间洒脱不羁,与高原阳光的炽烈相得益彰。
在拉萨,你该去那些藏漂们的酒吧、餐吧坐一坐,你可以听到很多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你也可以住藏式家庭旅馆,享受地道的藏家生活;还可以去朗玛厅消遣,观摩原生态的民族歌舞;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去个老字号的甜茶馆喝杯香浓的甜茶,吃一碗滋味浓郁的以牦牛骨汤制作的牛肉面,体会一番拉萨人日常的最爱;还可以去专门的藏餐馆吃一份糌粑团、生牛肉沾辣酱、血肠等,配酥油茶、青稞酒或本地产的啤酒都是不错的选择。
购买特色纪念品可以去八廓街的迷踪小巷转转,不管小路条条,你只管往一个方向走,基本能找到出路。即使迷路,也不打紧,拉萨每个街口都有便民服务站,问问他们,是既清楚又可靠的。那些街道里面,到处都镶嵌着商铺店面,有热闹的、有寂寞的,指不定哪个里面就有你中意的宝贝,许多货品来自尼泊尔、印度,很具异域风情。手工制品也不少,基本没有统一标价,所以有时间还是要多走两家、多做比较。累了,可以随便钻进一个小餐馆,点一份咖喱牛肉饭、酸奶、甜茶、藏面、藏饺等,这些食物都很清淡好吃,而且不贵。也可以去专卖店购买藏香、藏药、唐卡、寺院开光的饰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