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腔静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腔静脉范文1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 R364.1+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20-02
Clinical experience of 36 cases o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
SHAO Jiefan, QIU Jie, XU Chunhui
(Cancer Hospital of Huainan Dongfang Hospital Group, Huainan 232035, China)
[O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vena cava filter in 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treating 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Methods: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 were placed in 36 patients by the way of femoral vein. Results: All the filter were placed successfully. PE didn′t occur after the filter placed. Conclusion: IVC filter can effectively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ulmonary embolism and improve the safety ofthrombolysis treatment.
[Key words]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 DVT; Pulmonary embolism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导致肺动脉栓塞的最主要原因,95%的肺动脉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盆腔血栓的脱落,60%~70%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发生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一旦发生,可引起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猝死。目前,国内外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而溶栓治疗有潜在增加肺栓塞的可能性,此时,下腔静脉滤器(IVCF) 置入术后再抗凝治疗可阻止栓子上行,避免或减少了PE 的发生率,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本院2006年8月~2008年6月,为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施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以预防肺动脉栓塞,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5~82岁,平均58.5岁。病程3 d~5个月。病变部位:左侧22例,右侧14例。有明确诱因者5例,3例为外伤后,2例为股静脉穿刺埋管后,不明原因31例。所有患者均为下肢肿胀、疼痛,其中5例有过阵发性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36例均经彩超证实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全下肢DVT 12例,1例伴髂-股静脉狭窄,局部DVT形成3例。
1.2 方法
本组应用的滤器包括:Simon-Nitinol 5枚,TrapEase 11枚,Vena Tech 10枚。术前彩色超声明确释放滤器的髂股静脉通路和下腔静脉均无血栓形成。经股静脉途径置入,其中,经右股静脉34例,左股静脉24例。穿刺成功后,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通路无血栓形成,根据肾盂显影判断肾静脉开口的位置,放置滤器输送器,在X线透视下将滤器放置在肾静脉开口之下的下腔静脉,滤器顶端位于右肾静脉开口下0.5~1.0 cm处,造影观察滤器形态。对无抗凝禁忌者,术后肝素抗凝,3 d后改用华法令,华法令抗凝6~12个月,对于血液高凝的给予终身抗凝,以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和国际标准化比值(PT+A+INR)作为监测指标,控制INR于2.0~3.0。
2结果
36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髂静脉及腔静脉穿孔、无滤器位置偏斜等并发症。溶栓治疗1 d后即出现肿胀,患肢肌张力降低,皮温下降,皮肢出现皱纹,水肿及胀痛感减轻,18例3~5 d后肿胀及疼痛逐渐消除,肌张力及皮温基本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有症状的肺动脉栓塞。
3讨论
近年的研究表明,肺栓塞实际是一种常见病,且病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为51%~71%[1],而深静脉血栓是引起PE的主要原因,自1969年第1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成功以来,经大量临床应用,己显示出明显优势,目前主要采用此法[2]。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用金属丝制成的医疗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内,拦截血流中较大的栓子,以避免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形成致死性的肺栓塞。安装滤器时应准确定位肾静脉位置, 腔静脉滤器需置放于肾静脉开口以下的下腔静脉内,以防位置过高阻塞肾静脉血液回流,引起肾功能障碍,故准确定位肾静脉位置尤为重要。将滤器置放于肾静脉下缘1.0~1.5 cm处为宜。安置滤过器的适应证:①下腔静脉、髂静脉及下肢深静脉内存在游离悬浮的较大血栓;②下腔静脉系统内存在血栓,但伴有抗凝溶栓的禁忌证如颅内出血;③已经发生肺栓塞并有可能再次发生肺栓塞者;④慢性肺动脉高压伴高血凝状态。禁忌证:①下腔静脉直径过大、过小,与滤器设计不符;②孕妇X线影响胎儿;③广泛严重的肺栓塞,生命垂危。在下腔静脉滤器的选择上,临时滤器仅适用于短的急性血栓,如已明确为全下肢的或长段血栓,则宜选用永久性滤器[3]。滤器置入的并发症:①大血管管壁穿刺孔伴发血肿或动静脉瘘;②过滤器可能会发生移位进入心脏、肾静脉甚至腹膜腔内;③过滤器放置不当导致静脉阻塞;④少数患者放置过滤器后仍然发生肺动脉栓塞。经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因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4-5]。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使肺栓塞的发生率降至2.7%,采用积极的介入治疗取得的效果是大家所公认的,而且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程显生,何建国.肺栓塞的流行病学[J].中国循环杂志,1998,13(2):65-66.
[2]Dorfman GS.Percutaneous veva caval filter[J].Radiology,1990,177(5):578-579.
[3]汪忠镐,张建,谷涌泉.实用血管外科学与血管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50.
[4]景在平.血管腔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7.
腔静脉范文2
【中图分类号】R410.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54-02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有效方法,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少、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有关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例患者,均有下肢肿胀、皮温升高腹股沟区压痛,部分患者有浅静脉怒张。患者均经超声检查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胸部CT及放射性同位素肺灌注扫描示肺栓塞。
1.2 手术方法:在数字减影下常规消毒铺巾,在健侧股静脉穿刺,导入鞘管做一次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的直径等信息,如髂静脉、股静脉有栓子,应改用经颈静脉途径。将选定的入路皮肤切口开大,用扩张器扩张后,插入与输送装置相匹配的导管鞘。经导管鞘将滤器送入预定位置。撤出输送装置及导管鞘,压迫静脉穿刺部位10~15分钟,术毕立即摄取腹部平扫,观察滤器的位置情况。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是开展的一项新技术,费用较高,病人担心疗效易出现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向家属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手术经过及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用成功病例现身教育,以取得病人合作。
2.1.2 饮食:患者宜进食含低脂、粗纤维、清淡饮食,如青菜、豆制品等,多吃粗粮,排便困难引起腹腔压力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此类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因此术前1h可进食半流质饮食,不必强调禁食[1]。
2.1.3 及患肢的护理: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患肢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疼痛,甚至活动障碍。对此,应给患者安排一个安静舒适的病室,采用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同时利于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致肺栓塞[2]。
2.1.4 术前的常规准备:术前常规备皮,备皮范围:上至脐部,下至膝上10cm,两侧至股外侧,并做碘过敏试验。服用抗凝剂的患者要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对于不习惯床上排便者,嘱其练习床上排小便。适当休息,术前一日晚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用镇静剂,保证良好的精力和体力以适应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肢体护理:拔鞘管后局部压迫10~15min,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沙袋压迫6h,穿刺侧下肢伸直12h,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下肢远端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3次用皮尺测量患肢足、踝、小腿、膝、大腿周径并记录,观察水肿消退情况。
2.2.2 溶栓抗凝治疗的护理:为预防术后血栓再次形成,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出血是溶栓抗凝治疗的主要副作用,因此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牙龈、大小便有无出血,并随时注意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拔针头后帮助按压穿刺点4~6min,确定无渗血后仍需定时巡查。对于老年人,护士要注意经常与之交谈,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以判断有无脑出血的发生[3]。
2.2.3 促进造影剂排泄:造影剂对肾脏有害,术后应鼓励多饮水,并观察尿量、颜色及性状。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2.4 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按时下床活动,以避免新的血栓形成,但近期避免过度弯腰动作和重体力劳动,以避免滤器移位。
2.2.5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戒烟,少量饮酒或戒酒,进食低脂、多纤维素、多维生素饮食。经常更换,活动四肢。出院后坚持服用抗凝药物半年,定期来院复查。
参考文献
[1] 李素玲.下腔静脉滤器植合消融器消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2,8(8):210
[2] 王申.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放置下腔静脉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5,13(4):200-201
腔静脉范文3
【摘要】 本文报告了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低脂肪、清淡、易消化饮食,预防便秘。术前观察皮肤温度、颜色、疼痛程度,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抗凝药物的副作用,正确地使用弹力绷带,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协助患者及早活动。3例患者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
【关键词】 血栓;下腔静脉;滤器;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淤滞及高凝状态所引起,血栓与血管壁轻度相连,容易脱落成为栓子而形成肺栓塞。同时深静脉血栓形成使血液回流受到明显的影响,导致远端组织水肿及缺氧,形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1]。2004年8月~2005年8月我科收治了3例不同诱因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实施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无一例发生并发症,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76岁,有多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房颤病史及大量吸烟史,喜欢高脂饮食,体型肥胖。因急性左心衰于2004年8月31日收入院,行PCI术后病情好转,20天后发现患者右下肢水肿并逐渐加重,右下肢胀痛且发红,右下肢静脉血管超声示右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溶栓、抗凝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例2,患者,女,35岁,孕足月剖宫产后第二天发现左下肢肿胀较产前加重,且伴有疼痛。左下肢静脉血管超声示左股静脉血栓而转至我科,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抗凝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
例3,患者,女,78岁,因车祸后致右下肢胫腓骨骨折及骨盆骨折,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1个月后患者右下肢肿胀、疼痛且逐渐加重,经血管超声确诊为右髂外静脉、股静脉血栓后实施滤器置入及抗凝治疗,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提供低脂肪、清淡、易消化饮食。预防便秘,以防增加腹压影响静脉回流。指导并帮助例1患者戒烟及减肥,说明尼古丁能使静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患者积极配合,成功戒烟。控制该患者的饮食,讲明利害关系,患者住院40天,体重减少7kg。
2.2 术前护理 (1)观察皮肤温度、颜色、疼痛程度等。经常检查肿胀程度是否改变,以软尺测量患肢周径,同健侧下肢比较并做好记录。同时以硫酸镁湿热敷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水肿。(2)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的症状,如出现呼吸困难、胸痛、低血压、低血氧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同医生积极采取救治措施。(3)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避免膝下垫枕,以免阻滞静脉回流,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2.3 术后护理
2.3.1 股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 患者术毕穿刺部位纱布包扎,沙袋压迫4h以止血,密切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情况,适当减少术侧肢体的活动量,并经常给予按摩。
2.3.2 溶栓及抗凝药物的护理 例1患者术后应用尿激酶溶栓后给予华法林口服,例2、例3患者均予以华法林及阿司匹林等抗凝治疗,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凝血6项,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观察患者牙龈有无异常出血、血尿、黑便等,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因为阿司匹林有胃肠刺激等副作用,嘱患者饭后服用。
2.3.3 静脉输液部位的护理 例1患者在泵入溶栓药物时,选择患肢踝部以下静脉,但不应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严格消毒局部皮肤,动作准确、熟练,将针头以及输液管固定牢固。每3~4天更换1次静脉留置针,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炎症。同时避免输入刺激性药物。选择踝部以下静脉泵入药物,是利用下肢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在大腿中上1/3处弹力绷带加压,阻断浅静脉,减少药物经近端开放的静脉进入体循环。应用微量泵泵入药物,使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溶栓药物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增加血栓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加药物的作用。
2.3.4 应用弹力绷带的护理 术后患者在使用弹力绷带过程中,注意其松紧度要适宜,不宜过紧,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并经常查看,注意患肢的血运情况及患者的主诉。
2.3.5 术后患肢活动护理 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鼓励并协助患者及早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例1、例2患者术日即在床上活动下肢,第二天下床锻炼,由易到难。术日给予例3患者肢体的按摩,逐渐变被动活动为主动活动。
2.4 心理护理 例1患者性格开朗,对疾病缺乏认识,不相信疾病的严重性,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充分认识。例2患者内向,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谈心,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例3患者沮丧,急切出院,向其说明车祸只是意外,并说明疾病的康复过程,使其安心住院。这样针对各自的心理动向实施护理,使患者能够认识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尽早康复出院。
治疗深静脉血栓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肺栓塞,特别是疾病早期,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不紧,极易脱落,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往多以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为主,近年来为预防肺栓塞多选择机械性阻隔法,效果理想。本组3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法下腔静脉内置入滤网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无一例发生肺栓塞,患者均康复出院。
(致谢:感谢护理部王力主任审阅,谨致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腔静脉范文4
关键词 静脉腔外瓣膜成形 静脉环形缩窄 下肢静脉曲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13
静脉疾病的诊断的分类:既往对于静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多是由于对静脉疾病的诊断标准往往无法统一和不可重复,有些常用的术语如“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静脉炎后综合征”等都不能明确说明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位置。下肢静脉系统由于解剖结构变异多,瓣膜功能改变细微或明显交织出现,以及具有侧支循环代偿功能和阻塞后再通能力等特点。血管外科学者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完整,能包括静脉疾病的诊断各方面特点诊断和分类体系,以指导静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判断。1994年一组国际专家组成的美国静脉专题研讨会一个特别委员会,提出了CEAP分类法。CEAP法于1997年第2届有关静脉疾病的泛太平洋血管外科研讨会上与会者所认同,现已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
CEAP方法的具体内容:总体分类,见表1。
临床分类:包括疼痛、充血、刺激症和肌肉痉挛以及其他与将静脉功能不全有关的主诉。见表2。
病因分类,见表3。
解剖分类(AS,D,P):病变可累计一个两个或全部三个系统,见表4。
病理生理分类:返流性(DR),阻塞性(PO),返流和阻塞性(PR.0),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判断返流性或阻塞性。
诊断程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症状性(疼痛,水肿)无创性检查多普勒超声扫描,空气体积描记仪、光电体积描逆行或顺行静脉造影。
近3年来,采用股浅腔外瓣膜成形术及静脉环形缩窄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2~2005年3月收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80例,年龄27~74岁,病史6个月~27年,平均165个月。分型:①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发病率高,欧美国家达20%~40%,国内学者调查华东4省1市做出推算。我国患者约有8千万~1亿人(1993年)其表现是下肢即大隐静脉即小隐静脉曲张,轻者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肿胀感足靴部色素沉着以致溃疡形成,下肢静脉曲张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常常以其发病出现。该组病例70例,104条肢体(87.5%)。②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是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病变主要原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进展为慢性期,表现为下肢胀痛,肿痛,浅静脉扩张或曲张,后期可出现足靴取溃疡,该组病例8例,11条肢体。③静脉先天性疾病也属于回流障碍性病变,先天性血管畸形大多由于胚胎期发育异常所致,其表现类似下肢浅静脉曲张,该组病例2例,3条肢体。
治疗及手术方法: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70例124条肢体,采用浅静脉腔外瓣膜形成术62例93条肢体,采用静脉环形缩窄术8例11条肢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8例采用浅静脉腔外瓣膜成形术,其中1例2条肢体,既行浅静脉腔外成形术两行静脉环形缩窄术,因为扩张增粗的静脉在行静脉腔外成形术后瓣膜仍不能关闭,所以还需要缩窄术,静脉先天性疾病,遇到2例3条肢体,均为先天性瓣膜,采用静脉环形缩窄术。
静脉腔外瓣膜形成术:是通过静脉壁的缝线,使二个瓣叶附着线形成的夹角,由钝角转为接近正常的锐角,恢复瓣膜的正常关闭功能。瓣膜重建部位一般均选择股浅静脉近侧第一对瓣膜。①适应证:具有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经影像学证实股浅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且有瓣膜游离缘过长,松弛,脱垂的特点。术中指压实验确定静脉血逆流过瓣膜充盈瓣膜远侧静脉腔。②禁忌证:由瓣膜相对短小引起的相对性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先天性瓣膜结构异常如单叶瓣。不在同一平面的三叶瓣,瓣膜缺如以及由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瓣膜破坏病例。不易选本方法。③麻醉:为使股三角这获得最佳暴露,患者取仰卧经术侧略曲髋,屈膝,对侧臀部轻微垫高。皮肤准备包括下肢部,外阴及整个手术侧下肢,麻醉首选连续硬膜外阻滞。④手术步骤:于腹股沟韧带下,股动脉波动内侧做略呈弧形切口,游离大隐静脉,直至股总,股浅,股深静脉是完全暴露。如果是单纯的大隐静脉曲张,这时先结扎5个分支,再处理主干,正确辨认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瓣膜附着部位略呈苍白且有“W”外形,瓣膜处静脉壁较薄并呈蓝色。缝合第1针:用5-0无损伤血管缝线自瓣膜交会点下外侧的瓣叶附着处进针,由交会点下瓣叶附着处出针,然后向外柔牵缝线在同一平面的另一侧瓣叶附着处进针在静脉壁外打结缝针应穿过静脉壁全层,由上到下纵向缝合,直至瓣叶附着缘最低处,后壁两个瓣叶附着处以同法作一系列缝合,此时,静脉宽经已见缩小。
股浅静脉壁环形成形窄术:本术式瓣膜重建部位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术前准备手术切口同上。⑴适应证:患者有慢性下肢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经下肢静脉造影证实:股浅静脉逆行造影流程度Ⅱ级Ⅲ级以上。⑵禁忌证:由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性的瓣膜功能不全,或先天性瓣膜结构异常,不适宜选用本术式。⑶麻醉:同上。⑷手术步骤:①切口与暴露股静脉,操作步骤同上。②正确辨认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确定后在瓣窦下游离股浅静脉长约2cm,轻柔刺激经游离的股浅静脉,使之呈痉挛状态,静脉宽经缩小约1/3。③完成股浅静脉环形缩窄。取7-0双针无损伤血管缝线,在瓣膜环最低点下两个毫米,至静脉后壁开始,沿静脉壁两侧缝至前壁,结扎缝线,使第一对瓣膜远心侧的股浅静脉保持痉挛状态时的口径。④也可利用取自曲张大隐静脉主干或人工植物,裁剪成宽约3~5mm的静脉(人工植物)片,包绕于瓣窦下,通过前后左右数针缝线使之与静脉壁固定,缩窄程度同上(约1/3)。
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防治:⑴注意事项:①需定位正确,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通常在卵圆窝下4横指。②如术中发现股浅静脉有双支变异时处理较粗的一支。③无论用缝线和静脉片都应掌握缩窄程度,过松影响治疗效果,过紧会造成回流障碍及术后继发血栓形成,以保持股浅静脉游离后痉挛状态下的口径为度缩小约1/3,不是缩小到1/3。④缩窄完成后应作指压法瓣膜功能实验,验证瓣膜关闭功能。然后,挤压小腿后侧肌群,观察缩窄部位静脉的通畅性。⑵并发症及其防治:①缝先穿入静脉腔,可能造成静脉壁撕裂出血,或自缝线渗血,压迫治止血不能完全避免血块脱落再出血。因此,缝线不应穿透血管壁如发生应拆除另行缝合。②过紧的缩窄缝线或静脉片,均应拆除重缝。③术后如证实病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需做溶栓或手术取栓治疗。
优缺点比较:目前治疗慢性静脉疾病,尤其是下肢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方法很多。①直视下瓣膜成形术:需切开静脉壁暴露瓣膜手术操作复杂,又有损伤瓣膜并发血栓形成的危险;②血管镜到引完成静脉腔外成形术:虽然血管镜监视指导了正确缝合,但费用昂贵;③带瓣膜血管移植: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术后血栓形成潜在危险大;④本术式:操作简单,又避免切开静脉壁解剖学基础合理,是最容易推广的手术方法,但该手术操作有一定的盲目性,瓣膜修复的最理想程度,不如直视下(切开)修复的好。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痛,肿,静脉曲张,色素成着,溃疡,都基本消失;②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③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好转;④无效:临床症状存在或反复出现。
结 果
本组80例118条肢体,治愈6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
对照结果:对照组选择30例,从本组选择了30例。病史长短、症状、临床体症及X线造影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近的做对照。其结果,见表5。
随访结果:随访54例,最长1例术后18个月,最重1例患者双足靴部皮肤溃疡已经愈合,无1例比术前加重,无1例复发。
讨 论
应用股浅静脉腔外瓣膜成形术和静脉环形缩窄术使原来关闭不全的静脉瓣得以关闭,可防止高压静脉血逆流,使浅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使下肢肿胀,胀痛减轻或消失,小腿远侧色素成着及溃疡减轻或消失,患者可从事正常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与其他术式相比,本术式具有合理的解剖基础,由于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定,可认为是多种瓣膜成形术中最容易推广的手术方法,一般外科医师都能完成,而且病员广,我国近1亿患者一但开展将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长建.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技术及评价.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59.
2 全国第3届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腔静脉范文5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胸膜腔穿刺术 临床应用
Vein leaving alone needle in pleural cavity puncture clinical practice
Li Baoming Yao Shixiong Li Jixiu et al.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 vein leaving alone needle in pleural cavity puncture application value.Methods:The vein leaving alone needle substitution tradition pleural cavity puncture pulls out the fluid treatment in view of 10 example inferior chest water depth insufficient 2cm good chest cavity puncture.Finally the puncture success ratio 100%,does not have complications and so on hemorrhage,pneumothorax,pleural membrane response,in the puncture process the young trouble cries noisy,the body sways from side to side and grown-up performance and so on patients cough,expectorate does not have the influence to the puncture.Conclusion:The vein leaving alone needle substitution tradition pleural cavity puncture needle in the young trouble,is physically weak the patient,the chest water depth insufficient 2cm good pleural cavity puncture method security,effective,the wound small,the complication few,the influence factor are few,also price inexpensive,ease of operation,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ed application.
Keywords:Vein leaving alone needle Pleural cavity puncture method Clinical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64-01
胸膜腔积液可见于内科多种疾病,临床常应用胸膜腔穿刺术行胸水检验、胸膜腔内注射药物治疗及抽取胸腔积液减轻相应的临床症状等,对年幼不能配合穿刺的患者、咳嗽症状难以控制者以及胸水量较少的患者,应用传统胸膜腔穿刺针行胸膜腔穿刺时容易出现气胸、出血、胸膜反应等并发症,而应用静脉留置针行胸膜腔穿刺则安全、价廉、方便。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1年7月应用静脉留置针行胸膜腔穿刺10例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1年1月至2001年7月我科住院的经胸部正侧位片及B超诊断的单侧或双侧胸膜腔积液患者,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年龄在12岁以下者;胸水深度在2cm以下者;给予止咳对症处理后咳嗽症状仍然较重者。本文选择病例,年龄最小者5岁,年龄最大者64岁。
1.2 治疗方法:术前床旁B超行胸水定位,确定穿刺点、胸水深度、胸壁厚度。成人取坐位,幼儿由家长怀抱,背向穿刺者。常规消毒穿刺部位,铺无菌洞巾,以2%利多卡因注射液1-5ml行局部麻醉,以静脉留置针(规格型号:20G*29mm;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从穿刺点垂直刺入胸膜腔,到达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从后端连接注射器,抽取所需胸膜腔积液或(和)向胸膜腔内注射药物进行治疗,术毕拔出静脉留置针,局部辅以一次性输液贴即可。因拔出针芯后胸膜腔内为软质塑料管,所以可以放心进行抽取胸膜腔积液或向胸膜腔内注射药物的治疗,不必担心因患者哭闹、咳嗽等因素造成气胸、出血等并发症。
2 结果
穿刺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胸膜反应0%、气胸0%、出血0%、感染0%、肺水肿0%、纵膈摆动0%。
腔静脉范文6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on 50 cases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and investigate the main points of nursing for the operation. Methods 50 cases with low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treated by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were given the preoperativ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are. Results All the 50 patients underwent the surgery successfully, the blood vessels in the obstructed segment were open, the blood flowed,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pulmonary embolism and filter displacement and so 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combined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is a simple, convenient and safe way for preventing pulmonary embolism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a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Low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Vena cava filter; Thrombolysis; Perioperative nursing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临床常见疾病。它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两种类别,DVT和PE的主要区别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进展阶段的表现[1]。DVT多发生于下肢,随着栓子不断的脱落,并通过下腔静脉到肺动脉易引发PE,而PE是引发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病因[2-4]。目前公认的预防PE的有效方法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通过拦截在腔静脉中的脱落血栓来预防PE,该方法具有并发症少,出血少的优点。该院自2012年4月―2014年1月共收治了50例DVT患者,并为其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IVCF),采取溶栓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4.93±7.41)岁。50例患者患有下肢肿胀,皮肤发热疼痛,浅静脉怒张,部分皮肤变紫,周径增加、小腿疼痛症状加重,不能行走或行走困难等症状。经多普勒检查,证实为DVT形成,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3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17例,双肢同时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50例早期均予以抗凝溶栓,但治疗效果不佳。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①术前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对于新入院的患者,给予普及该疾病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有发病原因、常见治疗方法、疾病预后、护理知识。因患者对IVCF联合溶栓的治疗方法了解甚少,易产生抗拒和不配合的行为,给予DVT患者和家属由浅入深地介绍滤器的重要性,讲解该手术的必要性、目的、简要过程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强患者的信心,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
②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禁止一切剧烈的活动,禁止按摩挤压患肢,以防血栓脱落。术前做好碘过敏试验、凝血功能、肝肾心功能的测定,术前4 h禁食、水;术前30 min排空大小便;标记患肢周长,观察周径变化。肌注稀释的鲁米那钠0.1 g,以达到镇静作用。
1.2.2 术中治疗与护理 首先帮助患者以舒服的仰卧于病床上,术中开通静脉通道,以利于发生意外时的抢救。护士熟练操作积极配合医生,供给术中所需物品。医生在X线透视下放置滤器,下肢单侧DVT选择健侧股静脉入路,双侧DVT选择右颈内静脉入路;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行髂静脉、下腔静脉造影。观察下腔静脉形态、管径和走向,确定双肾静脉开口位置。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滤器和释放系统,将其放置于肾静脉开口以下0.5~1.5 cm处(术中所用了滤器为Cordis Trapease滤器21枚,Braun Vena Tech滤器13枚,Simon Natinol 滤器16枚)。释放完毕再造影复查滤器的形态,观察血流通过情况、腔静脉有无血栓,同时经鞘管给予肝素5 000 IU。证实无血栓后撤除输送装置及鞘管,穿刺点压迫20 min后加压包扎。术中护士需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询问和倾听DVT患者的感受。
1.2.3 术后观察与护理 术后平卧制动6 h,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密切观察穿刺点是否渗血、肢体颜色、询问感觉恢复情况[5],若发生出血现象、足背动脉搏动异常,需及时处理。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做踝关节的屈伸、旋转、内外翻功能训练的指导。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现象,则怀疑PE的发生;若有腹痛、背部疼痛,提示滤器穿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术毕、出院前、术后1、6、12个月分别行腹部X线检查,若滤器长轴与下腔静脉长轴成角>15°时,提示滤器位置异常,若与原始片滤器位置不同,提示滤器移位。为防止术后再次形成血栓,给予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选择患者的脚踝以下进行静脉注射,尽量选择不同位置、不同静脉管进行注射,采用肝素800~100 mL静滴1次,尿激酶25万U+NS 1000 mL静滴3~5 d,或口服华法林。用药期间若观察到穿刺点有出血倾向,或血压异常、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尿血和便血的现象,须通知医生停药或减量。
1.2.4 出院指导 叮嘱病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或华法令等抗凝药物6个月以上,溶栓期间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 如花生、菠菜、猪肝等[6]。定期复查,告诉患者需经常抬高患肢,做足背伸直运动,指导患者排便不能过度用力,可使用缓泻药物预防便秘,可多食低脂类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以保证排便通畅。叮嘱患者按时复查凝血4项、腹部X线检查。若出院后发生再次发生下肢肿胀、疼痛、有出血点和瘀斑、血尿及便血等现象,应及时就诊。
2 结果
50例患者IVCF置入全部成功,在术后 2~6 h内有3例患者皮肤发现了小的出血点,经证实凝血功能PT时间延长,认为与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有关,调整剂量后,出血点消失。经过精心护理,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肺栓塞及滤器移位、倾斜等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患者出院后随访2~6个月,无肺栓塞及滤器移位发生,经检查显示患肢血流明显改善,肿胀基本消退。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概率不低[7],过去对DVT的治疗主要为全身抗凝与溶栓,但血管再通率不高,静脉瓣膜功能受到破坏,血栓术后综合症发生率较高。下腔静脉滤器是为预防下腔静脉系统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设计的一种装置,使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率由60%~70%下降至0.9%~5%[8-9],且具有简单方便、有效率高的特点,因此,下腔静脉滤器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0-11]。李谈、葛斌等人[12-13]的文献报道中,滤器均成功置入,且患者的康复效果良好,该研究通过对50例IVCF置入术后的患者6个月的随访,均无肺栓塞发生,也进一步证实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对肺栓塞预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