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唐诗咏李诗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唐诗咏李诗韵范文1
关键词:历史教育智慧 历史新课程 历史课堂
历史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其具体表现有:历史分析深刻;独具慧眼的历史的真知灼见;广博的知识;内在的启发性;在历史课堂中要随机应变。充分运用历史教育智慧便能激活历史课堂。那么,在历史新课程中如何运用历史教育智慧激活历史课堂。笔者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更新历史专业知识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几种新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等。新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且作为课程资源,不再是“圣经”,而是“学材”。那么,究竟有多少教师对上述几种新史观有所了解呢?新课标历史教材涉及的考古学、经济学知识,我们又懂得多少呢?因此,教师要更新专业知识。
怎样才能做到?
通过经常的历史专业阅读使你在专业领域里保持历史信息流通。及时汲取史学新成果,从不同的领域中得到不同的想法,把它们融入到你的课程中去,从而达到对历史更多的理解。更新了专业知识,教师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更宽广的视野来阐释历史,更好地适应和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
二、改变历史教学的呈现方式
传统的讲授法、满堂灌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高中生了。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呈现方式。关键在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讲课要讲得津津有味。与教材毫无联系的、与学生生活毫无关联的教学计划讲起来最令人索然无味。电视能在10秒钟或更短的时间里就把观众吸引住,这是历史教师可以借鉴的。仿效电视吸引观众的方式,你的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地注视并聆听你所授的课程,让学生喜欢历史,更喜欢历史课。
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呢?
教学计划应该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学得下去,而且觉得既有趣又令人兴奋。关键在于使用的方法让学生不觉得是在上课。例如把上课编排得像是做游戏。这样学生们就不觉得是在做一件严肃的事,而是在争取赢得某种东西或是进行一场比赛。又如运用史料讲故事,学生听起来不但不觉得累反而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公平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木桶效应”理论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必须关注水平最低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中,首要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跟得上。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考虑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水平不及其他同学。因此,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应始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尊重他们。这是增进师生感情的关键,而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学以致用
帮助你的学生学以致用,立竿见影。历史教师往往是用历史解释历史。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不会运用历史思维解决现实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把课堂所学和现实生活联系上。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教给他人。要向他们表明学校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地方。例如,讲授百家争鸣后,教师可以从学生“穿着”的角度来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以下几种“穿着”观点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五、关注历史课堂细节
“课堂是什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程改革最终要走进课堂,课堂特别是课堂教学细节,可以集中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透视,我们可以从微观、从小处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课程理念。
1.细节一:平等――“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生”
师(微笑着):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学生,我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生,而同学们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云霄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今天我非常幸运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平等是师生之间开展有效对话、加深感情的前提。老师用亲切的语言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和同学们一样的“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这样的谈话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没有了隔阂和身份的悬殊。短短的几句话,冲淡了一上课时的紧张、拘束,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2.细节二:学习方法指导――多角度分析问题
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认识问题:
从革命史观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新课程目标中所提到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在细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每一个角度会给我们分析问题展开一个新的视野,会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方法或途径。掌握了这种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就不再是单一的,而逐渐会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会逐步从狭隘走向广阔,从闭塞走向开放,思考问题会更加全面、深刻。
高中历史新课程需要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学情景千变万化,教师要“不断地面临着挑战,只有在意想不到的情景中,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表现出种种积极状态,抓住课堂中的普通事件和偶发事件,捕捉教育契机,才能和学生一道共同构建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而这种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即教育智慧的形成和成长,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经验最终形成的。很难想象,一个只知道照搬教案,不能因课程而变,因学情而变的教师能较好把握课历史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
唐诗咏李诗韵范文2
关键词:历史知识;优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78-01
曾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史是相通的,正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因此这两门学科在内容、教学和教法上都有许多相通的地方。2013年学校招生考试说明在语文部分明确指出,"在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要求中,强调考生要有识记中外重要作家的时代背景及代表作的能力"。可见文史结合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跨学科教学是大趋势。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影响,否则教与学无从和谐相长。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引用一些历史知识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首先,在我们在语文教学进行导入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故事法导入,即教师针对学生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课文时引用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开阔,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浓。例如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在导入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述诸葛亮的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更能够在讲述课文内容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历史知识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例如在讲授课文《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的死,学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杨修恃才放旷,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针对这两种意见老师引导学生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因此这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
再次,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历史知识还可以解决学生在理解文章时遇到的困难。在中学课本当中,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最难以理解的,倒不是完全由于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有的文章通篇都是隐喻,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凭借语文老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根本无法理解。例如他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作者鲁迅为纪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文化专制迫害而死的五位青年作家而做的,可以说,鲁迅的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些文章就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
唐诗咏李诗韵范文3
一、利用字理识字的基本原理进行识字教学
字理识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式、造字方法,运用直观的、联想的手段对字形进行分析,以达到识字的目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图示法、演示法和点拨法。比如:教学“笔”字时,首先给学生出示原始的象形字“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象形字和楷书“竹”有什么区别,并引导学生作出了很恰当的解释,“竖和竖钩都变成了点,不光人有礼貌,字宝宝也很有礼貌,做偏旁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位置缩小一点让自己的好朋友住。”然后再用形象的解说让学生记住它的字形:“古时候的笔杆就是用竹子做的,再在下面加一撮动物的毛,就做成了一支笔,这样的笔叫做毛笔。古时候的人都用毛笔写字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笔的种类越来越多,有了铅笔、圆珠笔”。这样一来,浅显易懂的解释让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不容易遗忘。再如,我教学生认识“棉”的时候,一个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老师,棉花的‘棉’因为是植物,所以它有木字旁,我们知道了它是一种植物。右边的上半部分是白字,是因为它是白的,而下面的巾字,告诉我们棉花可以制成毛巾。”:老师教“甜”字,很快有学生说出来,甜的是糖,右边是读“甘”,表示甜的意思。学生思维活跃,能讲出自己记字的方法。不但可以自主认字,还可以猜谜语识字,合字、拆字,都能引起学生识字的兴趣。所以说根据字的特点,来领会字的意思,培养识字能力是好方法。
二、利用字理识字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激发孩子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在教“奶”这个生字时,学生对奶的掌握并不难,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地拓展,先引导学生想想自己知道哪些字也是“女字旁”,学生说出了“妈、姐、好”,老师再顺势带出了“姐、妹、姑、娘、婶、姨、嫂”等字。这就是识字教学的乐趣,它可以拔出萝卜带出泥,也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使枯燥的识字变得乐趣无穷,又可以让学生轻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三、利用字理识字有效地防止学生错别字的产生
如在教学“蚯蚓”这两个字时,我边让孩子们观察字形边引导:蚯蚓它是虫子,所以你们看它们有什么偏旁啊?蚯蚓生活在土里,所以“蚯”的右边是一个“土丘”的“丘”字。蚯蚓它没有脚,所以“土丘”的“丘”不能写成“兵”,加两点。因为蚯蚓的身体是弯弯曲曲的,行动起来时一会儿身体是弓着的,一会儿是直着的,所以“蚓”字的右边是一张弓加一条线。这样的识字教学不仅非常形象、生动,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学生写错字的产生。
唐诗咏李诗韵范文4
关键词:历史影视材料;高中历史;分类运用
历史题材的影视材料非常丰富,有文献性质的纪录片,历史相关的教育片、专题片,有注重再现历史的历史剧,同时也有充斥着大量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的戏说剧。虽说都与历史相关,但是与真实历史相距甚远。高中生受热播的历史影视材料影响非常大,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视材料都会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他们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高中生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接触到的剧目属于什么类型,从而决定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利用。关于历史影视材料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结合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笔者将其做如下划分:
一、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
1.纪录片。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和音响素材,直接地表现客观事物及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的纪实性电视片。从本源上讲,是指形象化的文献,是历史叙述的影响参与,创作者希望对历史进行最形象、最贴近的重建。广而言之,凡影像记录都具有文献性。把现在的事实记录下来,就是明天的历史资料。因此,非虚构性是纪录片的本质,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则是纪录片最基本的价值。现有的纪录片都是近现代史的内容,这和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许多纪录片都可以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比如:近期热播的纪录片《》,受历史教师钟爱的《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等。
2.科教片和专题片。电视上播出的历史科教片和专题片非常多,这些片子制作严谨,针对某一段历史、某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配合着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讲解,无论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还是引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历史之谜,考古新发现,历史学家的新观点都会出现在这些科教片和专题片中,如《历史长河》《洛阳唐三彩》《考古中国》等。高中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科教片、专题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整集播放也未尝不可。如果时间有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想要运用纪录片教学,可选取片段运用于新课导入环节,或者在讲解重难点问题时作为材料出现,要求学生通过观看片段回答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观看,让其回到学校交流探讨。
二、历史剧
历史剧最基本的规定性就是历史与戏剧的结合,凡具备历史与戏剧相结合的戏剧总称为历史剧。根据一部历史剧忠于历史的程度,首先可以区分出“狭义历史剧”和“戏说历史剧”两种极端类型。狭义历史剧尽可能地忠于历史,而戏说历史剧只具有真实历史的少量影子。界于狭义历史剧和戏说历史剧之间且实大于虚的过度类型称之为“演义历史剧”。
1.狭义历史剧。相较纪录片来说,狭义历史剧加入了故事的成分,但对历史实际的基本情况十分注意,力求其比较符合于历史真实,不许有歪曲、臆造。先生说:“写历史剧,我的看法,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包括人物性格,应该符合历史真实,而次要人物、次要事件,个别是可以改动的,而且某些场合,还有必要进行改动,这是艺术的要求。”此类作品有《》《林则徐》等。这类历史影视材料相比于纪录片、科教片和专题片而言,更具吸引力,但一般篇幅较长,不适合完整地在课堂上播放。选取片段作为新课或者是某个问题的导入是很好的选择,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又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
2.戏说历史剧。1992年《戏说乾隆》在大陆热播,“戏说”一词开始为人们所熟悉,随后一系列充满“戏说”意味的电视剧,诸如《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个接一个地进入市场,并取得成功。于是,学术界便将《戏说乾隆》一类背离历史甚远,充满娱乐意识的历史剧作品归入戏说历史剧的范畴。戏说历史剧制作存在很不严谨的情况,会出现很多与历史不符的情节和穿帮镜头。由于其娱乐性强又常有当红明星参演,所以无论历史教师如何批判,如何百般阻挠,学生也抵不住俊男美女的颜值诱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从戏说历史剧中找错误。
3.演义历史剧。还有一种是处于狭义历史剧与戏说历史剧的中间过渡地带,诸如电视剧《三国演义》那样具有历史(真实)大于戏剧(虚构)特征,但在不少方面又存在虚构的历史剧被称之为演绎历史剧。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学与历史结合比较严密、有虚构但又不脱离历史大面目,而且数量较大、社会影响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演义历史剧中,如《贞观长歌》和《汉武大帝》这一类电视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截取一个片段,从中引出相关历史事件或者典故给学生讲解。
参考文献:
唐诗咏李诗韵范文5
[关键词]时事新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8801
时事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外课程资源,呈现了时代性和信息化的教育特征,这正是地理教学所需要的,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很好的“活教材”。教师应关注时事新闻,收集并运用时事新闻引出和阐释教学内容。那么,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呢?
一、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能使得学生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主动配合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方向,在自觉参与中喜欢上地理。比较常用的形式是上课前用3~5分钟展示教师或是学生精心准备好的时事新闻视频或图片、文字材料并展开讨论,引入新课教学。当相关新闻画面经过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例如,在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导入环节,播放一段2015年11月6日中央台天气预报的视频,接着介绍不久前刚发生的事情:2015年11月6日,北京迎来了初雪,南京却“任性”地又过了一次夏天。“你在北京的寒夜里大雪纷飞,我在南京的艳阳里四季如春。”通过这样导入,学生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我国南北方的天气差异,进而为后面教学“冷锋是由我国北方向南方不断推进的”埋下伏笔。这样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将时事新闻穿插在课堂知识讲解中
地理课本的很多内容往往采用抽象且高度概括的语言,非常精炼简短。学生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咀嚼,才能够细化知识,理解要点。而地理理论讲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致不高。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引入一些相应的时事新闻,以这些生动直观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探究,就能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相关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台风”这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P弃课本的例子――2007年台风“罗莎”,直接用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的新闻报道,再配以视频、台风登陆厦门路径图和受灾后的厦门等震撼图片,这样既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时事新闻学习中完成了教学内容(台风的形成、移动方向和主要危害)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新闻设计课堂练习
新闻事件中牵涉到一定的地理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因此在设计练习题目时,可利用新闻事件作背景,根据真实的地理事件编制题目,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考查学生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堂总结
在课堂总结中也可充分利用时事热点材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联想拓展,这样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可以用这则时事新闻作总结:“最热年”不断刷新,地球要如何承受?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多地的平均气温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年,世界平均地面气温比1961年―1990年的平均气温要高出0.76℃以上,上述极端现象目前并没有减弱的迹象。2016年头两个月,全球气温已再度刷新历史最高纪录。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这些具体数字,引起学生对地球母亲的关切之情,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五、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外延伸
用时事新闻进行课外延伸,有利于巩固课堂上所教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
唐诗咏李诗韵范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学地理运用
我国中学地理长期以来是一种封闭、固定的课程体系,学生在长期的接受式学习的支配下已经逐渐丧失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虽然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开展的并不是很理想。虽然中学地理在内容编制上作了很大改动,在各个章节都附有一些探究性教学的参考题目和建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很多被忽略了,或者即便是开展探究性教学也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开展,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广大一线教师并没有参考的依据。传统的“三中心”模式已经在教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即使有些教师主观上希望改变现状,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为此,亟待我们从理论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建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符合中学地理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获得感性体验
学习过程是从学习者的注意与预期开始的。因此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通过一些感性的背景资料、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的记忆。实践证明,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提出与新知识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是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时,可以首先欣赏一段有关太阳的视频资料,感受真实的太阳。在学生们开始观察、体会之后,请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太阳太伟大了,它为我们提供光和热,滋养地球上的万物;有的说,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出现了能量的损失,但这些损失是否会使太阳灭亡呢?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出示文字资料,用数字证明太阳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损失的比例却是很小的。在引导学生提起兴趣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探索之中――即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一个愉快、和谐、使学生充满浓厚兴趣的学习情境,不仅为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二、设疑激趣――组织问题探讨
这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准备是否充分,对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步步设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系列的问题要环环相扣,还要注意其诱发性和共振性;这一环节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前一阶段情境中获得的感性体验,提出一个或一组有思考容量的问题,进而分小组进行问题探讨。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了解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
设疑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
三、导出概念――改组知识结构
导出概念过程应该是问题探讨过程之后顺水推舟而出的,在课堂教学中,它与问题探讨环节没有十分明显的界线。由于掌握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学好中学地理的基础,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整理,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再学习的过程。因此概念推导过程其实质就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联系”与“综合”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的重要方法。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构成理论或概念的基本要素,准确、清楚的表达理论知识的本质内涵,使感性体验符号化,成为认知结构成分。
四、实践应用――知识迁移拓展
实践应用是地理理论练习、强化和巩固的过程,其实质是在形成新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等活动形成更完善的地理认知结构。应用阶段进行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解决化学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是否理解,静态的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动态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练习主要包括尝试性练习和创新应用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完整的理解或概括任何一种新知识,实现经验的“内化”;创新应用性练习一般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将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重新组块,即将原来以知识内容为线索的表征方式,转化为以问题类型为线索的表征系统。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够积极地把抽象化了的概念、原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并不断获得自己对新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从而修正、调整或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增强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
五、反思总结――提供反馈评价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中,反馈评价不仅仅发生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而是贯穿到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以不断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这种评价也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量化的评价方式,而是采取多层次、多角度、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以反思为主,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还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一方面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状态;另一方面要学生自己进行反思总结。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论的形成是认知结构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后者,他与具体的知识相比层次更高。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形成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促成一个掌握知识、形成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体。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是以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为依据,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科的特点而总结提炼出来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尝试实施,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刍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 梁德福; 浅谈地理探究式学习[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51-152
3.王比亚.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