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生命的文章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1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生命意识

“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显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特级教师闫学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例。

师:鲁迅病逝后,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著名的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生自由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你看见谁来吊唁鲁迅先生了?

生1:我看见了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生2:我看见……

师:当你看到这一切后,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感受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从对话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场景中,实现着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对话。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引导感悟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有些文章的结尾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就像乐章的余音一般,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它更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的哲思。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船长》一文,写了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出遇险的60人之后,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文末以一句简短的议论结束:“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有的学生提出:哈尔威船长为何不逃命?是真的来不及逃命,还是除了与轮船共存亡之外别无选择,抑或是唯有如此才算英雄?又或者哈尔威船长根本就没有死,他是船长,水性一定很好……教学这一部分时,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灵感被激活了,文章在争论中被赋予了新意,作家的人道主义创作主题获得了成功,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阐述。

学生在阅读中始终可以辨别、体验到生命的存在:牺牲是爱,放弃也是爱。文本的意义不是把爱模式化,而是把爱引向更丰富的体验中,这也是生命教育中最为核心的意义: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馈生命。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重视延伸生命

阅读只靠课堂,只限于课文是不够的,必须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整合课内外阅读知识,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1.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这是解决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书目。这些书目可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教师开学初将书目印发给学生,鼓励他们认真阅读。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与此同时,还可以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师除在课堂上结合文本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把生命意识渗透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搭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每天课前举行一分钟关于生命教育的演讲,学生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所感悟到的生命见解,也可以介绍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好书,简述其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补充谚语、歇后语等,感受生命的精髓。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生命教育;思路;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7-01

生命教育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依然面临着理论基础不足,方式方法混乱,复制操作性差,推广困难等等问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急迫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应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命教育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1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思路

1.1 处理心理危机的临床医疗角度

绝大部分学者研究生命教育都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主旨在于针对青少年自杀、伤害和浪费生命的现象提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如吴顺领和蒋洪波在512地震后、邱伟光在对抗非典中暴露出学生生命意思缺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倡导生命教育理念;王北生在心理焦虑的角度分析解读了生命教育等。

1.2 以哲学学派为基础的生命教育理论探讨

对生命教育进行理性探讨学者们是从各种视角进行的。李厚刚以老子的“道”为主线论述了生命教育思想,阎光才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阐述教育中的生命意义,文雪从教育学理论出发,提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寻找生命的意义。高锦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以道家、儒家为线索,来解读生命教育思想。刘慧在生物学的角度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体系。

2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生命教育研究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见解。但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准确定义,没有一个标准的版本。

台湾学者林思玲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有一颗柔软的心,不做伤害生命的事;有积极的人生观,终身学习,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有一颗爱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并关怀弱势群体;珍惜家人,重视友谊并热爱所属的群体;尊重大自然并养成惜福简朴的生活态度;学会思考生死问题,并探讨人生终极关怀的课题;能立志做个文化人、道德人,最求生命的理想;具备成为世界公民的修养。

台湾学者季洁芳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探索生命意义进而确定自己的生命意义;了解各宗教、哲学及各专业学科的死亡观,包括死亡的情意、历程及对死后世界的看法;引领人降低对死亡的害怕、逃避,进而能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引领人对人生最后旅程能做事前规划;引领人了解死亡所造成的失落及哀伤,并能自我调适处理,进一步帮助家人、亲朋、同事及同学。

何仁富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它还是教育的价值追求。”

浙江大学的王东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关于生命教育内涵的解释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引用的一部分,虽然他们概括的有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其目的旨在提高生命质量。

2.2 生命教育的内容的组成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何仁富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朱虹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的本体价值和生命的精神价值两方面。黄荣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关爱生命;二是直面死亡;三是生命价值教育。

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希望通过生命教育来引导了解生命的本质,启迪人们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励人们把握生命的真谛,教导人们珍爱生命的美丽。

2.3 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者们针对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阐述。徐超倡导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而邵晓红认为生命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规划职业生涯,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培养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文化观念。黄荣认为开展生命教育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一是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二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三是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四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三生教育;语文教学;德育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时的共识,尤其在当前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形势下,人们更需要通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来升华精神境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语文这一学科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功能。本文将从“三生教育”的角度对语文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进行阐述。所谓“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语文教学中隐含着“三生教育”的内容,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带来明显的影响。可以说,“三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语文教师与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责任与义务。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语文教材中的“三生教育”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生命美育、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教育以及关于人生观的教育。关于“生存”,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教育学生学会热爱和珍惜生命;关于“死亡”,教师则应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生死”的观念。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开天辟地》一文为例,课文讲述了人类祖先氏创造世界的全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身化万物这一情景,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奇妙,让学生在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震撼,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基于开天辟地这一创世神话,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更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到生死的自然规律,让学生意识到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提升自身的价值。

(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其实质上是一种文明道德教育,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以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以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爱莲说》一文为例,文章主要讲了人对于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描摹出了莲花的美好形态,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一副美妙的自然画卷,让人产生欣赏自然、赞美自然的情思,通过对《爱莲说》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增强学生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生活教育

所谓“生活教育”,便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使其掌握生活常识与生活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如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互动讨论,并适时参与其中,达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口语教育练习”,一种生活技能的展现。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策略

(一)在语文教学资源中充分渗透

“三生教育”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如此便可将“三生教育”的理念融入语文教学中。关于“生命教育”,教师讲述一些英雄故事,使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选择一些见义勇为的事迹来讲述,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崇高,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其价值。关于“生存教育”,教师可以收集关于伟人的故事或者现实中具有引导性的事件,使学生意识到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坎坷、天灾与人祸,教导学生正确对待前行中的种种困厄,养成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让生活的每一天都具有非同凡响的价值。关于“生活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宽容的心性,同时借助相关课程的教导、通过参与课外活动,改变其自私、淡漠的性格,使其学会分享、学会合作,从生活中发现快乐。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以“授”为主,而结果通常是教师费尽心力,却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缺乏激情的课堂往往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与“三生教育”的教育要求相悖。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符合“三生教育”的教育要求。

三、结语

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的相通点,将二者融通起来,以实现无声的“三生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家荣.“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0(7):97-99.

[2]张杰,杨在宝,杨亚河,等.浅论小学“三生教育”的内容及教学设计[J].教学与理,2012(33):150-151.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4

该讲评作文了。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我故意将声音压低:“这次作文的主题是生命。也许是我们生命的历程太短,对生命的体验不深,所以许多同学对这次作文束手无策。不过,生命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关于生命的故事。而且,我们自身就是一个个生命,若是我们善于发现和思考,就会寻得关于生命的故事,就会发现生命的真谛。我将卓文芝的故事推荐给大家,这个故事触动了老师的心弦。”

卓文芝在我的要求下站了起来。这是个感情细腻、落落大方的孩子,她用舒缓的语气读道:

每一个生命无论生长多长时间都会死亡,可无论一个生命体生存的时间有多长,在它死亡的时候总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前几天,四叔在街上买了一只小狗,胖乎乎的身子,很可爱。可能是对这个地方还很陌生,它的眼睛里透着害怕和胆怯,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贝贝。晚上我写字时,贝贝总爱用自己的小脑袋轻轻地贴在我的脚上。几天以后,贝贝对我家的环境慢慢熟悉起来,谁知,正当贝贝要享受我给它的爱时,不幸的事发生了。这一天,爸爸要把三轮车推出去,我也帮着一起推。我突然发现贝贝正在车底下,连忙说:“爸,等一下!”但爸爸没有听见。贝贝的鼻子正对车轮,我大叫一声,爸爸才停下来。我忙去看贝贝,它的嘴里不断地流着血,它不停地翻来翻去,好像死神在不断地折磨着它。我顿时哭了,我把贝贝抱起,傻傻地站着。我的心如一片玻璃被一个物体打碎了。它不断地挣扎着,眼睛里充满了与死神斗争的决心以及对生的渴望。我再也忍不住,转身走了。当我再次去看它时,它已经睁着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的语速渐渐慢了下来,声音中已经掺入微微的啜泣。最后,她干脆停了下来,不停地用手抹着眼泪。此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在这晶莹的泪水中接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其他学生也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向一边抹泪一边朗读的卓文芝投来了充满敬意的目光。我看到,有更多的泪光在教室里闪动。

文章终于读完了。良久,教室内鸦雀无声。

是我的掌声打破了这片沉寂,接着便是满屋子的掌声。这掌声热烈而真诚。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落过泪,也曾看过他人落泪。但今天,一个孩子因为一只仅和自己相处了3天的小狗而落下的泪,却是我至今看到的最美的泪。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相互珍爱的泪,是一种超出了一切世俗卑下情感的泪。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5

如何使青少年懂得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想,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重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年轻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让他们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

一、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授七年级上册《蝉》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一段话:“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我告诉学生,小小的蝉的生命转瞬即逝,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惜等待17年。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懂得,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因为生命来之不易。

《斑羚飞渡》一文中,面对死亡的威胁,“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老斑羚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的壮举,又何尝不是一种敬畏生命的体现呢?

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讨论“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这句话的生命意蕴,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当生命美丽绽放却没有人欣赏和认可时,紫藤萝没有选择埋怨和自暴自弃,却满树闪光地开着,给人带来启示:生命是为自己而绽放的,并非为他人而存在;人在生活中要避免迷失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中,要明确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教学接近尾声时,我结合文章的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告诉学生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都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带给学生许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当身处逆境、遭遇坎坷时,《落难的王子》一文告诉学生:“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学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拓展延伸,在课外阅读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利用课外阅读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冰心、史铁生……国外的高尔基、雨果、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都闪耀着生命意识的光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在每星期的课外阅读活动课中,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适当地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名著时,我发现学生对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顽强生命品质反应漠然,似乎缺少一种特别感受。对此,我想空洞的剖析肯定无济于事,于是在指导阅读时因势利导:海伦·凯勒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能否从身边的生活中补充一些像海伦·凯勒这样有顽强生命意识的人物事例呢?没想到学生们对这个脱离书本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发言很踊跃。

一位学生说:“我的一个堂哥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弟妹,当时他正在读高二,突然的沉重打击让他心情无比灰暗,甚至一度想过轻生。但在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亲友的安慰下,他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安慰。最后他振作起来了,第二年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个学生一说完,下面的同学议论开了。这时,我进行引导:“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不幸。在逆境中,应该学会坚强,活着就是对生命的最大敬畏和尊重。同时,活着还要讲究质量,不能碌碌无为,要让生命有价值。”这样一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走近心灵,在语文综合性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利用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又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侧重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我要求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扩展和联想,用言简意赅的话将文本和我们的生命进行一次虚拟的联结,对生命意志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以引起心灵上的强烈颤动。有一位学生写道:“短暂而又精彩的人生,未必都是坦途和顺境。当身处逆境时,我们会因脆弱而哭泣吗?”还有学生写道:“鲜花和掌声会在前方等着我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单元课文《理想》《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我的信念》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讴歌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说人生价值。学习完本单元后,我指导学生结合学习这些文章的体会和感悟,对生命进行以下相关内容的探究。如课文中的人生价值观、由落难的王子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研究等。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生命的问题,进而对生命有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更理性的认识。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6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最新范文   对于死亡,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可是当你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你就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我很惧怕死,但我很希望像作者一样,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总觉得,生命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时竟很惊叹于自己,能说会跳,更重要的是,会思考。

  前几周,偶然间,看到有关“死”的事情,直到现在仍心有余悸。在生活中,我应该算是一个比较胆大的人,可是在“死”的面前,我迟疑了,确切地说,我怕了,我怕死。我把那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代名词,不敢去想,不敢去问,但他确确实实地存在,这是铁定的事实。

  既然无法选择,那就热爱生命,这也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即使命运之神羁绊着我们,有不断的艰难险阻,甚至下了死亡通牒,那又何妨?在它没打败我们之前,或许说,只要有一丝呼吸,我们就可以选择热爱生命。

  现在的我迷茫,不知生活的方向在哪?前方似乎很美好,确乎又有些遥不可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苦苦挣扎。生活是一个未知数,现在的一切也是为了生活,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生活。有时在想,现在过得生活都不快乐,何谈以后的生活?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所以现在的我应尽可能地在学习中学习快乐,这是属于我的人生,我可以好好地珍惜它,使之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我也可以白白糟蹋它,荒废一生。这都在我的一念之间,所以我是活给自己看的,活给自己的,幸福最重要!

  曾经的我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我活得很累,似乎我不是为自己而活。我的目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只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好的一面,可是这种生活有时真的很累,当做得不好时,便特别在意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真为这样的自己感到惋惜。

  现在,有梦就去追……

  没去过的地方就去,

  没看过的风景就去看,

  在短暂的人生中去圆自己的梦。

  当离开这个世界时,不再有任何遗憾,我觉得,这就够了!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最新范文   米歇尔·埃康·蒙田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1533年出生于佩里戈尔,从小进入教会学校学习,熟谙拉丁语和希腊语,还学习过法律和哲学。1554年起,他先后在法院任职多年,然后归隐田园,潜心研究和思考。他曾在欧洲长时间旅行,成为“罗马公民”,受到教皇格列戈里十三世的接见,并且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

  《热爱生命》是蒙田的代表作之一。它篇幅短小,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文章开头是:“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这是一个简洁的、引人入胜的开头。紧接着道出了作者所关注的词语———“度日”。他赋予它以双重含义: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度日”无异于“消磨光阴”,打发时光。而“风和日丽”的时候,则要“慢慢赏玩、领略”这“美好的时光”。这一奇异的对比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接下来,作者详细解说了这两种生活态度。一是所谓“哲人”的颓废习气,二是“我”的积极的人生观。“哲人”和“我”生活方式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对生命的看法不同。在“哲人”看来,生命是“苦事”,是“贱物”。“哲人”不尊重生命,所以活得毫无乐趣,百无聊赖,生命在无谓的损耗中悄然而去。相反,“我”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它“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我”对生命心怀感谢,热爱生命,所以“我”不会虚度时光,而是活得认真而洒脱,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作者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格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作者对这句话没有作任何评论,但是他的意图却一目了然。随便打发时光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哲人”,而是真正的“糊涂人”。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来世,不在于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在于生命本身。

  蒙田在文章结尾写道:“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蒙田的《热爱生命》就像一首庄严的歌曲,歌颂生命的美与爱,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最新范文   走在林间小路,捧着这部伟大的著作,细细品味。阵风过后,地上的落叶沙沙作响,合上书本,我的心也像这落叶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我轻轻感叹,为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感慨,更为他因热爱生命而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第一次接触《热爱生命》这部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上初中,对“生命”的理解为与朋友一起快乐生活。也许是那时思想肤浅,当我读完《热爱生命》这部书后,我只认为主人公的命运悲惨,而书中所描述的在恶劣条件下与自然抗衡的主人公,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一个人物,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我接触到的人和事例也愈加丰富。于是我开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如此多遭受磨难的人能够和主人公一样,百折不挠,最终成为生命的强者?

  于是,我再度翻开这部书,深深的感悟其中的内涵。

  在美国那个现实而又残酷的年代,每个人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压迫,因而每个人都抱有一朝成为富翁的念头。书中的主人公是美国西部淘金者中的一员,怀着淘金梦与同伴一起拼搏。后来,他的朋友却无情的抛弃了他,他只得只身一人留在茫茫雪海中。在他身心遭到巨创时,大自然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匹生活在雪域中的狼,因为恶劣的气候难以生存。当这匹狼发现主人公后,就一直尾随他,想要吃掉他得以生存。这匹狼一路上拖着瘦弱的身躯,舔食着淘金者的血迹。终于,人与狼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厮杀。出乎我的意料,最终主人公咬死了狼,喝了它的血,活了下来。

  那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魄力,是人类可以改变自然规律。我想这一切都来自于对生命的渴望和决定的信念。因为他们热爱生命,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延续,也正因为他们热爱生命,才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