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范文1

论文摘要: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学而不厌,海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何搞好教育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巢会后发表的宜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惫。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乃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对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在他看来,要使人民富庶,国家强大,社会安居乐业,就必须对人们进行教育,反之,“使民不教,则民不足,民不足则无信,民无信则国不立,国不立,则仁义礼智否矣。”他还认为教育是改造和再造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把仁义道德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家质,从而为‘德治”创造前提。因此,他提倡并率先实行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私学,把教育的大门向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开放。

孔子认为“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因此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孔子的弟子来自诸侯各国,分布地区较广。他不但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人学,还欲居“九夷”施教,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的弟子还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如南官敬叔、司马牛等是来自贵族阶层;颜回、曾参等是来自平民家庭;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子贡是个商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鲁之鄙家也;颜琢聚,梁父之大盗也……”颜回等人不仅非贵族子弟,而且也非士人,出身很卑残,孔子都肯接受为自己的学生。此外,孔子也十分注重给别人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例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人愿意进步,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洁身自好,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谁也不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贵践界限,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普及教育、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也就是说,每个人先天的案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孔子还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说,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哆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经商等),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若说孔子所推行的“有教无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相对公正。那么,他所实践的“因材施教,,方法,则是对这种教育公正的进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孔子就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准确扼要的作出鉴定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论语·先进》),等等;并由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教学,面对子路和冉有请教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前者,孔子约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后者,孔子则鼓励其“闻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历史需求,而且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也轰梦一种追求高效率教学原则的科学教育方法。

3、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孔子培养人才首先注重的是德育。他主张学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把品德修养,礼义实践列于学习文化技能之前。他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把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遵循仁爱学说置于学习文化技艺之前,作为根本。孔子认为一个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爱人、济众、济民,所以他教学生以“忠”与“信”的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忠”是我国传统的为人的美德。孔子认为“尽己之谓忠”,作为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教育学生要“主忠信”,“言忠信,行笃敬”。他认为,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够“笃信好学、守死普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为祟高的道德目的而献身。有了祟高的道德情感,就会对好坏行为产生一种爱与憎的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不仁者”,而认为“好仁者无以尚之”。有了坚定的道德意志,就能够志于道。孔子的德育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子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竞相追求学业佳绩,忽略品格的熏陶与培养;人们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物资与感官享受,致使人们身心失常、心灵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杀人、自杀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的安宁。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反省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并认真借鉴孔子的重视德育的教育伦理思想。

4、注重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他从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去培养学生,以使其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四类,从德、智、行全面关心、培养学生。孔子的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书”和“六艺”。“六书”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偏重于文化知识;“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他认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礼”是人行为的准则,侧重于德育;“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侧重于美育;“书、数”是基本知识与技能,侧重于智育;“射、御”是军事课程,侧重于“体”。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高尚的品质,内外兼修,全面和谐发展。

此外,孔子还认为智、仁、勇、艺、礼、乐六个方面,构成了最高标准的成人。他把这六项任务看作一个联系的整体,同时认为,这六种因素又有自己的独立性,各自有其特殊的任务。他说:“仁者不优,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等等。这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仅仅追求在道德上的完善化的人格要全面得多。

由此可见,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砌,“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需要借鉴之处。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范文2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但我在学校语文组开展《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校本研究以来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何才能挖掘先秦诸子的艺术魅力?如何才能处理好它和必修课教学的关系?如何才能让学生落实到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上?”这些都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经过几轮的探索,由此我认为,教学效果可以分三步构建起学生心中传统文化的“三度”空间。

一、走近诸子,感受温度

先秦诸子散文虽时代久远,有较深的哲思,但它不是冷冰冰的道德教诲,不是抽象枯燥的思想学术,不是迂远疏阔的思辩玄谈,而往往是生动活泼的、奇异美丽的、温情体贴的、对社会人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感受到诸子其人可敬,更要感受到其人可亲,读其文,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

譬如,在不少学生心目中,孔子、孟子是圣人,大思想家,因而也肯定是冷冰冰的,板着面孔的。为消除这种误解,所以品读“论语选读”章节之前,我制作了课件“走近孔子”。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

1.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

2.华夏大地多个地方举行祭孔活动;

3.联合国总部大厦的大厅里悬挂孔子画像;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人击缶齐诵《论语》;

5.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的巴黎宣言,呼吁人类在21世纪的更好生存要从2500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然后节选了孔子二三逸事,还播放了电影《孔子》的片段,其中孔子周游列国落魄时听到别人说自己是丧家犬时,嘿嘿一笑,说真是像……引领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孔子恰如一个在自己身边的智慧老人,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却又大大超出常人:他在苦难面前拥有一腔救世情怀,探求着从伦理的角度构建“礼”,从道德的角度构建“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救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而讲孟子前则先结合《后汉书・列女传》中有关孟母的介绍,通过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孟母留孟妻等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孟子其实也曾经顽劣异常。

这样,消除学生对经典的隔膜,引导学生亲近诸子,感受到他们切实的温度。有了文化的认同、心灵的贴近,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读懂文本,体悟深度

学习《先秦诸子选读》,不仅要读懂文言字词,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字词背后的思想与文化。因为《先秦诸子选读》的课程价值重点体现在人文性上,学习文化经典,切不可照本宣科,只重视字词句的疏通和诵读,以致“读《论语》不知《论语》”。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试的功利性使有的老师和学生干脆将其变成普通的文言课,用大量时间去疏通、翻译文字,这种做法费时费力,本末倒置,最终导致“小学而大遗”。因为先秦诸子的散文语法句法并不典型,还有很多字义非常生僻。所以,教师教学中应重点应引导学生把握诸子思想内涵和精髓,体悟它的深度。

蹲点学校的“导教案一体”校本研究对《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设置的要求体现了这一点。字词句的梳理放在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的检测,上课的重点是对文本的探究,来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和个性。

譬如,我在教授老子的《有无相生》时,引导学生利用《全程设计》和工具书,粗知文意后立马探究其内涵。老子是位低头沉思的哲人,他的话不多,却总是那么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在教学中我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和贴近其生活实际的论说作浅显的诠释。比如,老子证明“无”的价值,典型例证来自日常经年,就是对车毂、器皿、屋室之中空即“无”的作用的体察。这种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异。看着学生会心一笑,我知道他们感受到了《老子》中隐藏的深邃的人生哲理。

三、融入自我,获取高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要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

比如学习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学说,可以引导学生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没有做到;学习了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看看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吸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有学生质疑:“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因为他的这个疑问,引导学生间展开激烈的辩论,课堂生成了意外的精彩;学习《东海之大乐》河伯和北海若的寓言,可以引导学生以北海若那蕴蓄深厚、博大而不自满的境界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长此以往,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养成一种反省自我的习惯,学以致用。

此外,还可以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被、无根豆芽、劣质奶粉等牟利的不良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学习《有无相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章,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那些做事情即将成功,却由于不能“慎终如始”而终归失败的例子,来加以思考。这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正确、深入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先秦诸子的现代价值,进而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这才是学习《先秦诸子选读》的最高追求。

结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在《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探索中,我尝试着用我对经典的领悟来拨动学生的心灵的琴弦,引领学生感悟经典,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其间收获与遗憾并存,那片浩瀚的大海,那片无际的晴空,我只能引领学生进入,希望他们能如鲲鹏般“游于无穷”。

参考文献: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范文3

关键词:孔子 仁学 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起源于西方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当今世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处于核心地位的公共部门则更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少相通之处,下面撷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对创新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模式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一、孔子对"仁"的诠释

众所周知,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即十分重视个人修养和至仁人格的培养,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典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等等是孔子认为所要达到的最高道德准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只有至仁之人,其言谈举止等,才会符合仁的标准,才能遵照仁的准则,从而对他人做出是喜爱或是厌恶的判断。

何谓"仁"?《论语》没有给"仁"做具体定义,但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爱人",指尊重人,对人好,如"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一是忠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孔曰成仁,其政治、伦理之观念亦如此。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

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丰富,涉及广泛,意义深远,其具体思想特点如下。

(一)仁者爱人

孔子把"爱人"作为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升华的过程,有着三个层次的境界:第一个层次为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价值的肯定、尊重、珍爱和发展;第二个层次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身边至亲之人的挚爱;第三个层次为博爱,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对芸芸众生有差别的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为政》从自我之仁到至亲之仁,再推及天下之大仁的进程,孔子由内而外、由小到大地将"仁者爱人"之精神不断升华与发展。

(二)仁者知人

"知者不惑"。孔子在"爱人"的同时还提倡"知人",即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护。如"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只有选拔了正直、正确的人才,才能使"不仁者远矣。"《论语·为政》中有同样的记载:"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要求季康子"举善而教不能"。这里的"知"指理性的智慧,是人格的重要因素。孔子认为"仁"与"知"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进而他指出人若不学习,就会变得"愚",就很难甚至无法"知人"。那么,如何进行学习呢?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一系列学习方法。

(三)仁道五义

什么是"仁"?孔子认为"仁"有五种具体含义,分别是恭、宽、信、敏、惠。"恭",指尊敬,尊人崇礼,敬道守法;"宽"指宽容,以广阔的胸怀海乃百川;"信",指讲信用,说到做到;"敏"有勤奋、敏捷两层含义,奋发有为,灵活应对;"惠",指恩惠,惠及他人,多多益善。做到了"恭宽信敏惠",就完成了行为层面上"仁"的建立。从本质上看,"恭宽信敏惠"是同一精神本体"仁"的五个不同方面,其中的任意一个方面都可以单独作为一种规范存在,五者相辅相成而又相互独立,作为"仁"之精神的不同产物指导人们的行为。

(四)安仁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没有私欲和杂念,心怀上德,合乎仁道,不勉强而为,随心而行。这样,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无论自己身处富贵还是贫困都对其没有影响,因此说是仁者安仁;而真正的智者,明辨是非,坚持仁道,因此不会迷失方向,再沿着正确的道路去不懈追求,就一定会有所成,从而造福社会,所以说是智者利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强调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孔子主张仁者"求仁而得仁",但"安"并非"安贫乐道",更非"安于现状",而是为了"仁"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杀身以成仁"。

三、孔子仁学思想对提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现实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经世致用上,表现为组织管理、组织建构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以人为本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几个核心要素:规范力-约束人,从心理上、行为上促使组织成员遵章守纪;导向力-号召人,引导组织成员把个人理想凝聚成组织目标;凝聚力-团结人,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内聚力强,组织成员精诚合作;激励力-鼓舞人,提升组织成员成就感与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工作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这一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孔子仁学思想以仁为核心,因而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教育以及人的家庭和社会组织等等都是他所关心的。"以人为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以仁为本"。以"仁爱"之心去对待组织的每一个成员,营造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关心人的利益,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了这样的思想才会尊重组成成员的人格、能力及劳动成果,促使每一个成员充分展示才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知人善任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公共部门而言,选贤任能是第一要务,德才兼备是根本标准,知人善任是管理艺术。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选拔知识、能力、技能与工作职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我们现在称之为"人岗匹配",这尤其值得现代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岗位配置时借鉴。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人尽其才,唯有如此我们的公共部门才会在激烈的世界竞争大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自律成仁

"恭宽信敏惠"是一种理想状态,并非人人能做到,这时孔子之"仁"强调通过自律来实现,然而个人很难做到完全自律,因而他随即提出"礼",即"克己复礼"《论语o颜渊》,意在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修身的方法,如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等。这些运用之于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要求公共部门强调规范力,制定严谨科学的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并对其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样,人人才会各行其道,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整个公共部门才能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四)贵义轻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为君子讲究的是义,小人讲究的是利。他进一步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就是用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利"该取的才取,不该取得坚决不取。孔子认为"义"重于"利",精神价值应高于物质价值,要注重道德修养,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不在利中迷失自我而导致身败名裂。这些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对于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遇到义与利的抉择时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防止因利而滋生的腐败?在公私利益发生矛盾时如何发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仁学思想是提升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人文驱动机制,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学习和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全面推进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才选拔与任用,重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对其进行探究,从孔子那里找到更多提升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之方法,以有效解决当前的人才问题、退休问题以及绩效管理问题等,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范文4

关键词 儒家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启示

1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统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儒家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境界、有修养的“君子”,也就是人文素养很高的优秀人才,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1.1 孔子为主的儒家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好学。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中有一值得注意的观念就是“好学”,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在整部论语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置于全书之首。好学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特长,也是一种心智的取向,而这种能力和取向明显指向于知识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这样就把伦理德性与好学结合起来了。

1.2 儒家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孔子所讲“学”不仅指“学文”,更强调“学道”。就学文而言,学是指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礼乐知识和经典知识。关于经典的学习,在《论语》中提到的有学易、诗、礼。孔子对经典的学习极为重视,“文”是好学的标志性内涵。这不仅成为后来儒学的主要特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实践。但是,孔子主张除了指经典和知识学习外,还有“约礼”,“修道”也都被包括在内。这样的“学”是品质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所以这样的学亦可称为“学道”。

1.3 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1.3.1 “谋道”就是“志于道”,是君子的终身追求。君子是为求道而学习。“谋道”是学者的最高目的。按一般的解释“道”就是真理,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追求真理。但是,孔子更强调其中的人文价值及其社会意义,“谋道”是为了承担起社会义务,实现社会的道义原则。

1.3.2 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就需要提高修养,培养品德。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钻研学问、修养德性是孔子最关心的事情。也是体现其教育理念的根本途径。孔子将“修德”提高到很高的地位,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体现出社会价值。

总之,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为榜样和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于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

2 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探析

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国家教育的现代化过程,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扬光大的过程,也是我国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过程。

2.1 德育优先是人本教育的实质

2.1.1 儒家的“修德”、“约礼”思想中的“克己”。“克己”就是以礼来约束自身。儒家以“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教育传统,实则是引导人们要学会在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教育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扼制各种社会弊端,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 “仁者爱人”。“爱人”有两个方面:一是孝悌为本,这主要强调亲情之爱,纵向反映与父母长辈的血缘关系,横向反映兄弟姐妹关系,这引导人们怎样处理亲属关系。二是爱有差等,即人的爱人之心是由以爱父母为中心的亲人,渐渐扩散到周围其他的人。儒家倡导的爱人之心,是要人们从爱自己的家人做起,从而逐渐培养其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

2.2 礼乐熏陶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儒家教育强调礼教,旨在使受教育者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乐即音乐,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优秀品性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它之所以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情感熏陶,既是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儒家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各方面知识技能,又富有与时俱进的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针对“应试教育”内容枯燥和重复,学生个性压抑,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儒家教育将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课程提供有利的借鉴,也将为如何提高现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带来很多宝贵的启示。

2.3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后天习得,提倡“教学相长”,自觉学习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施教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重要理念和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便于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

3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反思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探索

3.1 中国现代教育的困境与期盼。

中国现代教育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的变革经历了很长时间,但仍未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关于素质教育的运动掀起了新的教育改革。大家都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给我国人才培养造成的弊端:第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二,学生人格不健全,缺乏合作精神;第三,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教育方法上,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素质。这一切都与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的背道而驰。

而针对“应试教育”弊端中的传统色彩,就有人认为在教育改革中与要与传统思想决裂,这显然是片面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都表明:任何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都不能脱离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展的过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虽有对教育改革不利的因素,但其中也包含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以儒家教育为代表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因此,全面认识儒家的教育理念,有效借鉴儒家的教育方法,完善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进德育优先的人本教育,推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建与途径

3.2.1 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包括学生观、师生观、质量观等,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在学生观上,儒家文化主张忠孝,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当代的学生观,往往把听话、顺从的学生看作好学生,而把有个人主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视为坏学生;这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师生观上,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和权威的价值取向。“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我国教育中占支配地位,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绝对地服从权威。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质量观上,儒家文化积极入世、注重功名。反映在当今教育上,即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依照考取高校人数多少而定的。在学生质量评价上,片面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培养。

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很重要。首先,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树立教育的全面质量观,一方面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而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3.2.2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学习。

当前的学校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填鸭式教育”。在该教育模式下,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得以充分解决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改变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牟鈡鉴.儒学现代性探索[M]. 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

[2]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M].湖北:湖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范文5

[关键词] 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81-06

山东是文化大省,以《孙子兵法》为核心的兵学文化资源尤为丰富,素有“齐鲁兵学甲天下”的美誉。依托孙子文化,打造极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丰富齐鲁文化品牌体系,一直是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年来滨州市惠民县、东营市广饶县及临沂市等地大力开发孙子文化旅游景点,多次举办国际孙子文化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在整合孙子文化资源、提升和传播孙子文化品牌方面却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年年举办的孙子文化庆典活动和仪式性活动,是否实现了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活动为当地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各地的孙子兵学旅游项目又将多少旅游景点打造成了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备受关注的孙子文化产业开发既没有造就影响全国的孙子文化品牌,也没有产出走出国界的孙子文化产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从专题角度对孙子文化品牌建设进行深入调查和科学策划。尤其是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致使山东省各地的孙子文化品牌建设始终停留在经验层次的感性认知阶段,尚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成果。为此,笔者立足山东省孙子文化产业的项目实践,以当代文化品牌塑造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重点围绕孙子文化产业和品牌建设的关键问题与核心环节,理清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孙子文化内涵挖掘与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定位

在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策划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孙子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而其核心则在于孙子文化的定位。这需要把握三点:

(一)遵循孙子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精神是某一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是该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如果背离了它,就谈不上创造什么文化品牌。那么孙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孙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全胜思想为基础的实用理性精神,是战争理想与战争理性、武力运用与武德要求的完美结合。唐朝杜牧在《注孙子序》中写到:“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换言之,“本之以仁义,济之以权谋”乃《孙子兵法》之灵魂所在。可见,《孙子兵法》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谋和平、求统一、知兵非好战的优良传统的反映,是古代仁本思想和谋略智慧在兵学领域的融合与升华,其在具体形态上则体现为孙子对战争观念、战略战术、将帅素质、军队建设等诸多层面问题的认知、探索和创造。把握上述内容是孙子文化品牌塑造的根本基础。

(二)把握孙子文化的特色与个性

在品牌创立与发掘的过程中,个性往往是决定一个文化品牌定位的关键因素。优秀的品牌必有其独特的个性,品牌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就是向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孙子文化的特色与个性是什么?是其特有的兵家智慧、兵家道德、兵家思维、兵家境界。兵家智慧即兵学谋略,虚实相依、奇正相生,而就本质而言,实乃文韬武略,刚柔并济;兵家道德即武学伦理,“守土之责,安国之命”永远是武人的本份与职责;兵家思维即兵家哲学,经权、常变、攻守、利害、专分、迂直、劳逸、治乱等,无一不二,无二不一,辩证法是其核心;兵家境界则是止戈为武、以战止战、“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其最高理想。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美学和艺术价值是孙子文化品牌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三)注重孙子文化的地域特征

地域特征代表着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文化风貌与文化性格,是这一地区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能准确把握这种地域特征,最大限度彰显其地域文化特色,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塑造文化品牌。《孙子兵法》孕育、诞生于齐地,孙子文化是齐文化的典型代表,齐文化既有大河文化的责任感、道义感,又有海洋文化的开阔、智慧和魅力,注重华丽、开放,讲求实用、实效,重在创新和发展。而从山东地域文化的整体来讲,孙子兵学文化与孔子儒学文化作为齐鲁文化的两个主干内容它们又是互补的。“儒家思想对人类族群相处的本质有深刻的见解,而兵家思想则对人类竞争活动的基本规律有独到的见识,《孙子兵法》是诠释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论语》则是超越丛林法则的智慧哲学” [1],对二者合而为一,融而并用,实为山东省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齐鲁文化品牌体系的重点内容。

文化定位是文化品牌塑造成功的第一个基石,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品牌的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市场定位(或者谓市场细分)。当前,整个山东省孙子文化市场存在着产品雷同、市场粗放、销售集中等种种弊端。产品雷同表现为产品定位和功能单一,致使孙子文化市场中的多元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的关注;市场粗放则表现为没有对孙子文化产品专门化、国际化及完全覆盖市场等市场目标进行细分和选择;销售集中则表现为所有的孙子文化产品销售都集中在了一个看似庞大实质却既散又小的市场上(如孙子文化旅游)。如此一来,尽管各地开发者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依然是市场总量不大、经营绩效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为此,在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开发者要在详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欲望需求、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把孙子文化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市场类群。如:按专业与行业需求分,可分为企业策划、文学艺术、民间工艺、教育培训等不同领域的专门市场;按娱乐需求分,可分为兵学旅游、游戏动漫、影视戏剧、歌舞演艺等若干种类的细分市场;按人群分,可分为专家学者、领导者与高层经理人、大中专学生、兵法爱好者、普通民众等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还要时刻关注、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最终将产品定位在潜在顾客的心中。

二、孙子文化资源转化与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载体的建设

当前,山东各地孙子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往往表现为一个恶性开发链:对孙子文化资源缺乏全面的盘点和认识―急功近利式的“粗加工”―经济效益实现的总量少―更大规模的盲目开发―相关资金的跟进性“失血”―效益欠佳、市场冷清的“不良”工程(如惠民县孙子兵法城)。许多区域和城市的孙子文化资源以及资金、人力等文化产业资源就在这样的不断损耗中浪费殆尽。鉴于此,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与创意设计,开发高质量、高层次的文化精品,实现孙子文化资源向孙子文化产品或孙子文化服务的有效转化,形成孙子文化品牌的丰富载体,是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第二步。为此,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深孙子文化产品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有关孙子的任何文化产品的开发都不应该是对孙子思想单纯的移植和展示,而应该是本于孙子文化的本质内涵,结合时代文化主流趋势,实现对《孙子兵法》思想主题的无限拓展和延伸。只有开发出充满历史感和渗透力的孙子文化产品,才能传达出《孙子兵法》所独具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内涵。如:军事科学院教授吴如嵩先生为滨州学院千人大会堂设计的以“全胜思想”为核心的大型浮雕即体现了这样的创作理念。浮雕的中心是一块圆形的美玉,寓意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追求,同时也象征“形圆而不可败”和“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的用兵境界。环绕中心圆玉的是一个变异的八卦图,由象形的水与火寓意阴阳两极及其互动,突出孙子的思想乃是传统阴阳之道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八卦图左方的利剑,象征战争实力的“形”;右方张开的弓箭,则象征实力运用的“势”,用以揭示孙子军事思想的主体内容。

(二)加强孙子文化产品设计的创造性

中国文化产业目前最大的弱势就是缺乏创造、创意的能力,难以在文化产业领域打造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牌”。而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创意产业”这样的说法来形容现代文化产业,其主要宗旨就是为了突出从文化意义到文化产品是一个创造性转化过程。所以,任何产品要有吸引力、有市场,创意性设计是关键。如湖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朱次元在设计《孙子兵法》微雕作品时就考虑到,不管是扇面上的兵法,还是毛发上的兵法,都不足以体现兵法的真正内涵,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展示其内在神韵呢?朱次元想到了兵器,兵器是承载古代兵学文化的真实载体,又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最终,他将《孙子兵法》及思想用古兵器的形式来展示,在艺术上将微刻、微雕与发刻融于一体,取得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整体效果,成为微雕艺苑中的力作。

(三)注重孙子文化产品的价值再造

在文化需求创意设计时,要基于新的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再创造,实现合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转化,为后人留下新的文化遗产。2009年,有广州“汉字奇人”之称的邓斌、邓飞及范信琼三人借鉴印章和书法的布局,用神奇的“汉字布阵”方法,将《孙子兵法》的精辟观点融合,布出48个兵法阵列图谱,并结合“井”字图案结构形式,创作了兵学艺术奇书《孙子兵法井田阵》。它能让兵法爱好者一目了然地领略《孙子兵法》全书的精髓,帮助读者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同时通过书中对中国真实、精彩战史的回顾,让人深切感受中国古代与当代兵学的智慧。

总之,实现孙子文化资源向孙子文化产业资源的转换、将文化意义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是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打造的基础。“任何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在整体上都很难和文化市场、产业资本及产业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进行直接匹配,如果将区域历史文化积淀作为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拼装式的简单加工开发,不仅有可能‘血本无归’,而且可能对区域文化造成价值损伤。” [2]

三、孙子文化资源整合与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体系的构建

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品牌建设是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战略措施。孙子文化产业要创建自己的独特性、权威性的文化品牌,就必须对自身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已有的文化“库存”进行科学的、有价值的、系统的优化组合与系统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充实的子品牌项目建设,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孙子文化品牌体系,这是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第三步。

(一)科学规划孙子兵学旅游线路,完善孙子文化旅游品牌

孙子文化旅游是目前孙子文化产业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品牌。在现有条件下,这一品牌项目的完善,应在丰富单个景区内容和突出各景区亮点和特色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旅游线路,推动资源整合,进一步扩大品牌的规模和效益。其具体内容应包括:惠民、广饶孙子故里2~3日游;临淄齐国故都1~2日游(姜太公祠、管仲墓、东周殉马坑、中国古车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1~2日游;马陵古战场―孟良崮古战场2~3日游;阳谷县“大迷魂村”和“小迷魂村”1日游;蒙山、沂山、甲子山、五莲山孙膑遗迹各1日游。这种线路的科学设计,是孙子兵学旅游资源整合的核心内容,也是孙子文化群体品牌打造的先行基础。

(二)联合举办孙子文化节,进一步提升孙子文化节庆品牌

国际孙子文化节是提升和传播孙子文化品牌的重点项目之一,但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节庆举办地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在节庆旅游开发时,具有相关性文化的节庆举办地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构成一个统一的节庆活动,提供一顿“节庆活动大餐”。比如,滨州惠民的“孙子文化节”,可以邀请广饶、临沂、郯城、临淄等地的孙子文化项目和孙子文化产品广泛参与,甚至可以借用孔子文化的资源,使孙子文化节庆活动融进儒学文化的内涵。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可以通过提升节庆的档次和规模,进行联合促销,即由利益共同体联合行动,商定全省共同创办山东孙子文化旅游节,统一举办时间,如此就能大大提高声势和效益,形成更大规模的节庆活动及品牌知名度。

(三)创新设计“孙子思想艺术展演”,打造孙子文化演艺品牌

“孙子思想艺术展演”应该是在整合山东省传媒资源的基础上,以展示孙子思想为主线,以弘扬中国传统兵学文化为主题,融舞、乐、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大型意象艺术舞台剧。从思想内容上看,它首先要表现孙子兵学文化的丰富性,要以孙子主要思想为主线,形成系列化专题,将中国的兵器文化、兵阵文化、战略文化、和平思想等融为一体,为观众献上一套精美的兵学文化大餐。从艺术形式上看,它要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增强艺术效果,用现代元素包装古代兵学文化,实现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力争创造出一个充满玄机、绚丽多姿、气势雄伟的舞台艺术空间。这种集高雅、时尚、综合、精湛于一体的孙子思想艺术展演活动,可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使孙子文化品牌建设实现关键性突破。

(四)建立统一的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孙子文化教育教学品牌

孙子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托山东省的孙子文化资源优势,网罗各地的《孙子兵法》学术人才,整合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力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孙子兵法》教育培训品牌建设提供合作平台。孙子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将统一对外进行包装宣传,以市场运作模式进行招生、培训,实现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同时,要利用山东地区兵学文化资源遗址的天然优势,建立不同形式的孙子战略战术思想体验基地,结合实地环境和经典战例分析,启发学员思考孙子思想的社会应用价值。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孙子文化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整合,使《孙子兵法》的理论思想与《孙子兵法》的实践案例完美地结合起来。

(五)建立统一的民间工艺产品研发基地,打造孙子文化民间工艺品牌

山东省应成立统一的孙子文化民间工艺产品研发基地,下设多种类型的孙子文化工艺产品开发公司,在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下,从各个环节对现有孙子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和相关要素进行整合。首先,要整合《孙子兵法》研究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力量,科学设计孙子文化工艺产品的表现内容。其次,要促成《孙子兵法》研究学者和对孙子文化工艺产品有创作兴趣的民间艺术家的密切合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好的项目创意,以增加产品的特色和艺术欣赏力。最后,要将真正懂文化、懂艺术的专家与懂市场、懂经济的经营管理者联合起来,以更好地进行孙子文化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运作,将丰富的孙子文化民间工艺产品尽快推向市场。

(六)建设大型中国兵学文化博物馆,打造孙子文化文博会展品牌

大型中国兵学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应利用山东临沂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出土地的优势,整合相关兵学文化资源。其内容设计主要包括:银雀山汉墓遗址及出土文物展览、中国著名兵书展览、中国古代名将展览、中国著名战役展览、中国古代兵阵展览、兵学文化对外传播展览等等。通过各个专题的布展设计,可以全面展示中国兵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每个参观者都能了解中国兵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轨迹,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事思想教学基地的作用,让《孙子兵法》在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文化名牌效应。

(七)长远规划大型兵学文化迪斯尼乐园,打造孙子文化休闲娱乐品牌

兵学文化迪斯尼乐园的建设是一种长远规划设计,其选址应在济南市。其设计理念与定位是:通过仿古兵学建筑、仿古战场遗迹与高科技结合,融合传统兵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建造一座集游览、娱乐、教育、美食、影视拍摄、博览购物、节日文化活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老少皆宜的超大型综合性多功能博览游乐园,让游人在战争模拟、兵法模拟的新奇、神秘、惊险、刺激中体验快乐和兵学文化的精髓,同时带动以兵学文化为题材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和产销,并让兵学文化乐园成为山东地方文化精品的展示窗口和中国军事题材影视基地。

上述七个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相互依托,互为补充,既提供了孙子文化资源整合开发的基本支撑点,也构建起孙子文化品牌的基本内容体系,它对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完善可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作为文化品牌,人们首先注意的是它的群体品牌,其次才是它的个性品牌。因此,在实施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培育‘群体品牌’将是重要一环”[3]。

四、孙子文化交流平台建设与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传播和维护

品牌培育离不开营销策划和宣传,合理的宣传推介是培育著名品牌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显然不够,手段也明显落后。为此,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设不同类型的孙子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孙子文化品牌传播,是完成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

(一)创办富有兵学特色的孙子文化电视栏目

作为主流大众传媒,电视新闻媒体在传播媒介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然而,现实中我们在电视上很少看到有关孙子文化的节目和新闻,个别的电视剧也没有成为著名品牌、形成轰动效应。对此,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文化产业界的精英,都应该认真反思这一问题。尤其是山东省的电视媒体,自身坐拥丰厚的齐鲁兵学文化资源,为什么不能创新开办一个独具兵学特色的孙子文化栏目,以现代的包装方式,创新演绎古代兵学,深入贯穿传统与现代,最终造就一个中国最具权威的品牌栏目?

在这一方面,陕西省“开坛”栏目的成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其举办的“华山论剑”“中华大祭祖”“风追司马”等大型活动,成功盘活了陕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坛”制片人白玉奇谈到:“媒体是什么,媒体就是个台子,媒体是平台,我们媒体人就是搭台子的人。搭起这个台子不是我们自己唱戏,而是让最有影响力的人来唱戏。” [4]在发挥媒体优势打造孙子文化品牌的问题上,山东省也完全可以拿孙子文化中的某一内容作为支点,再植入一个适合的能吸引公众眼球的现代元素,从而扩大孙子文化品牌在世界的影响。如邀请爱好兵法、善用兵法的著名企业家到栏目做客,讨论《孙子兵法》对商业竞争的指导作用;发动全国媒体在海内外寻找有资格的孙子祭祖活动主祭人;号召兵迷、军迷们通过媒体讨论孙子谋略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生存状态。这实际上就是把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注入动态的鲜活的元素,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把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成现实的文化传播力量。

(二)建设全国一流的孙子文化传播网站

网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一种文化如果不能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就难以在开发利用中实现价值层面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伸。目前,山东省有关孙子文化的专题网站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经济利益的回报,缺乏专业人员维护,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某些板块缺乏互动性和娱乐性,极大地影响了孙子文化品牌宣传的长远效果。所以,依托山东知名媒体,建立一个全国一流的股份制的孙子文化传播网站,打造专业的孙子文化网络传播平台,无疑是孙子文化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其基本内容可包括四个板块:一是孙子文化网上博物馆,该板块定位于孙子文化艺术资源的视觉传播;二是孙子文化文献数据库,该板块定位于孙子文化学术资源的检索服务;三是孙子文化开发商业资讯平台,该板块定位于孙子文化产品与孙子文化项目的展示与营销;四是孙子文化论坛,该板块定位于孙子文化研讨的互动与交流。如此一来,各地各类的孙子文化资源信息,都有了一个聚集、交流和传播的平台,并通过它及时传送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每一个浏览者面前,供人们选择和享用,这对于孙子文化的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三)建设全球性的孙子文化传播学院

目前,孔子文化对外的教育和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球各个国家,已经建设了350多个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仅山东大学就已经在海外建设了7所孔子学院。孔子文化作为“标志性的中华文化国际品牌”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为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了范例和借鉴。孙子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并不亚于孔子,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方世界对孙子思想的推崇甚至高于孔子。如果能抓住齐鲁兵学文化的资源优势,依托山东省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在《孙子兵法》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筹建孙子文化学院,打造孙子文化国际品牌,必能更好地促进孙子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促进孙子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当然,在孙子文化品牌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还要注意既有产品的品牌维护问题。品牌维护是快速创建强势孙子文化品牌的坚强保证,也是孙子文化品牌长足发展的基础,它对孙子文化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保持孙子文化品牌的自我维护。由于孙子文化资源被现有行政区分割,山东各地对孙子文化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相当分散,这就难免造成不同立场和角度上的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如孙子故里之争),进而形成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甚至出现相互攻击、诋毁的现象。为此,从省级层面而言,可以由山东省相关部门组建孙子文化产业开发管理委员会,或整合相关资源,成立孙子文化产业集团公司,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规避地方部门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急功近利等行为。

其次,要注意孙子文化品牌的经营维护。由于认识不正确,或出于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目的,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经营过程中常常存在着建设性破坏的倾向。如: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孙子兵法研究顶尖专家”到处挂牌讲课;一些所谓“孙子兵法著名专家”出版的著作错漏百出;一些孙子文化民间手工艺制品粗制滥造;很多地方的文化节对孙子思想进行了所谓的时尚化的改造,甚至有穿着暴露的女子表演歌舞等等。这些现象,都使孙子思想和文化被肢解和腐蚀,使孙子形象被歪曲和戏说,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孙子文化的繁荣,而实际上是对孙子文化品牌的一种更深程度的伤害。

曾振宇认为:“文化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媚俗化、商业化。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在‘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而非迎合),文化产业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5]

为此,必须及时推动孙子文化学术资源向孙子文化产业资源的转化,对孙子文化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力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真正把握住《孙子兵法》的灵魂,把握住《孙子兵法》中那些永恒的而非只具有一时一地短暂意义的东西,从而使孙子文化品牌的设计不再是买椟还珠,本末倒置。

再次,要重视孙子文化品牌的法律维护。就目前而言,山东各地孙子文化的主要产品是文化艺术作品、动漫游戏作品或民间艺术工艺品,这类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以创意、创新、发明等知识为核心的,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它们都很容易被他人盗用和剽窃。如果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将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既可能打击集体和个人创新、发明的积极性,又会损害创造者、投资人的根本利益,给国家和个人造成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市场未动、商标先行”,只有开发者增强商标意识,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建立起全方位的商标保护机制,才是保护孙子文化品牌的最佳途径。

五、结论

山东省孙子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孙子文化品牌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积淀和逐步积累的过程。为此,山东省各级政府及项目开发者必须从“品牌经营”的高度认识孙子文化品牌的战略意义,注重整体规划和长远效益。同时,要结合孙子文化资源的特色,深入研究影响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一般规律,最终构建孙子文化品牌建设的理论指导体系和实践操作模式。这有利于将孙子文化事业和孙子文化产业发展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改变盲目投资、短期行为、政府指令为主等诸多弊端,最终推动山东省孙子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远方. 兵学与儒学“优势互补”对现代化人格塑造的意义[J].滨州学院学报,2007(5):164167.

[2] 陈元平,张国洪.中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 ――全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区域调研活动的目标与任务[N].中国文化报,20040209(5).

[3] 吕挺琳.文化资源的集群特征与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07(6):98100.

[4] 郑萍,许莹.把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为现实传播力[J].今传媒,2008(5):68.

[5] 曾振宇.“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2224.

The Basic Ideas of Sun Tzu Culture Brand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YAO Zhenwen

(Sun Tzu Research Institute,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3, China)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范文6

关键词:孟子;中庸;过;不及

1 提倡权变之过

说权变之失,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权变的积极意义,而是它的提出,会过于凸显它的作用,容易造成对社会规范的极大破坏,从而会导致公共利益的受损。

在孟子看来,杨朱主张为自己,墨子主张兼爱,他们二者就是两个极端,子莫则主张中道,但是若是死执中道而没有灵活性、不知变通,也就和执着一端没有两样了。如此就会违背了真正的“道”。取两端不行,折衷也不行,真让人困惑。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不管什么事情都必须做得恰到好处,“无过之无不及”。“执中无权,独执一也”是说,若是刻板、教条地坚持“中”而不会变通,就是“执一”,就不符合“执两用中”之真正内涵了。“权”,是指变通、通权达变的意思。由此就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到了孟夫子那里,就把“中”和“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有“中”无“权”的中庸之道已经是不完整的“中道”了。

当然,“权”的境界,远非一般人可以达到。诚如朱子所言:“至于权,则非圣贤不能行也。”(《朱子语类》卷三十七)[1]事实上,即便是孔子,也很少谈及“权”字,《论语》中,仅一次提及:“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孔子认为,“共学”、“适道”、“立”、“权”乃修学进德的不同阶次,“权”为修学达到最高境界者(是指具备大仁、大德之君子,如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方能运用之,否则必定导致“后世无忌惮者皆借权以自饰”。[2]因此,打破常规,随意行权其结果不仅不会促成道德主体的层次飞跃和传统规范的革新与进步,反而会使其前期的努力功亏一篑,甚至造成主体的堕落和毁灭。[3]

孟子将“中”和“权”视为中庸不可分割的一体,当然有其合理性。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就认为,“中和”之中与“时中”之中二者是一体的。若将“中和”之中视为其体则可,若将“时中”之中视为其用则不妥。[4]他认为“时中”亦能显“中和”之体。但孟子所说的“权”,并不能显“中”之体,虽差之毫厘,已谬之千里。过于强调“权”的作用,必将中庸分成两橛,则又有悖于中庸之道了。按照《论语》的说法,权若是修学的最高境界,则非圣贤不能行,那么要求一般学人“通权达变”就没有实质意义了。倘若中庸仅仅是圣贤的专利,就与中庸所说的“庸言庸行”,虽愚妇愚夫皆能行之的说法自相矛盾了。若这样,圣人与凡夫就划清了界限。另一方面,过于强调“权”的结果,必定会让“无忌惮”之“小人”借行权之名,行损人利己、随意冲破社会道德规范约束之实。难怪荀子将思孟学派的“仁义为中”修正为“礼为中”。他指出:“是无它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5]

当然,或许在孟子看来,“权”与“时中”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他只是提倡“中”、“权”并举罢了。但是从《孟子》所列举的诸多事例,如舜的“不告而取”(《万章上》)等等,确实反映出突破常规的变通思想,有过于重“权”之嫌,这一点他是难辞其咎的。

2 对杨朱思想理解的不及

《孟子・滕文公下》有“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之说。这可见杨朱的思想,在孟子当时是比较盛行的。遗憾的是,他的思想未能作为完整的体系而保存至今。我们只能从其他的作品中寻找它的蛛丝马迹。如《列子・杨朱》篇说:“杨朱曰:‘古人之,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著名哲学家贺麟先生、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都一致认为,杨朱的思想是中道。①杨朱的思想已明,不论是“贵己”(即“为我”),还是“轻物重生”,都是“利天下”或者“取天下”的中道。这些思想可以说是道家哲学的雏形,②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道家典籍《老子》、《庄子》找到依据。与孟子力倡的仁、义、礼、智四端、“仁义为中”截然相反,先秦道家哲学提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③道家此说亦是在理,因为若是过于崇尚“仁、义、礼、智”、过于强调“权”的重要,必然会被“无忌惮”之小人把“仁、义、礼、智”、“权”当作为非作歹的“合法”外衣。

综上,孟子在借杨墨阐发他的中庸思想的时候,断章取义,他的立论本身就有失偏颇,后世之人对扬子思想的曲解,孟子是脱不了干系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杨子的“贵己”思想,与西方所倡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不谋而合。遗憾的是,“个人主义”开出了健全的民主的路线,而“贵己”思想,几乎是在封建专制的体制下和的历史的骂声中夭折了。

3 子为父隐之过

《尽心章句上》有“瞽瞍杀人”的讨论。这当然是桃应的诘难,或只是一种假设,实际未必如此。舜的父亲杀人了,“法官”皋陶问怎么办?舜一边指示公事公办,一边却“窃负而逃”。孟子的回答似乎相当高明,一方面,即便是元首的父亲犯法,也“与庶民同罪”,这么做维护了法律的公正和尊严。另一方面,大义灭亲、有悖于人伦之事,对于至孝的舜来说,绝不可能为之。

此案例,被作为孟子“中”且“权”的典范并流传至今。舜做到了“忠孝两全”,看似完美,天子都不做了,看似洒脱,实际上简直就是漏洞百出。第一,瞽瞍杀人却逃脱了应有的惩罚,这不是对公正、人权的随意践踏?岂不是走进了“取天下”的极端?第二,舜为了一己之私(为了孝之名),竟然视天下为“敝屣”,全国百姓之福祉,全然不顾,连常人的责任心都没有,还配称圣人?第三,若任何人犯了错误都可以“窃负而逃”,这个国家还有安全感可谈吗?若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孟子的这种施设是相当可笑的。可是现实生活当中的确存在这样的事,如今的“裸官”,还没等犯罪就做好了“窃负而逃”的准备了,真可谓是舜王的翻版。

孟子的取舍明显地就表现为“执两用中”,选择既不指证,也不为父隐。他所谓的“权”,不自觉地又落入了他自己所批判的“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的窠臼。究其根源,孟子还是深受孔子影响的。《论语・子路》也谈到了父子互隐的话题。“直躬证父”这一著名案例便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争议和有识之士的忧郁。孔子怀博爱之心,以风俗不同来间接谴责直躬的行为。朱子《集注》说:“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6]情重于理,由来已久。父为子隐,在非正义的事业上主张互相包庇,互相隐瞒,最终使得贪污腐化成为必然。罗素就认为以这件事所体现的中国孝道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件事。④必然不利于公共正义事业的建立。正如刘彦生、田贵明所说的那样:“在中国传统经济体制价值观中,理是寓于人情之中的,情重于理。人与人之间,如若是能够‘动之以情’,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很普遍,以至于至今我们依旧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人情大于国法’、‘一千个公章抵不上拍下肩膀’之国粹。”[7]安希孟教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然血缘地理亲情,乃十分落伍的意识。今日商品法制契约文明时代,非所宜也。”[8]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孔子当时为了维护人伦关系而提出的,它的代价是牺牲了社会法制的公正性、公平性、和神圣性。其结果是一些人甚至将它作为父子狼狈为奸的挡箭牌,现代法制当然要对“父子互隐”说“不”!

4 仁政思想之过与不及

孟子所提出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当今社会,亦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然而,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犯了和常人一样的错误,就是为了维护舜王的完美形象,不惜为舜的过失辩护,最终导致他的仁政思想自相矛盾,也使他的中庸思想受到质疑。

《万章章句上》有“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然而却封“至不仁”的弟弟象为“有庳”王。象是个既无才又缺德的人,舜竟然搞双轨制,不仅未惩罚象,还任命他为有痹王,明显地犯了任人唯亲的过失,而作为“亚圣”的孟夫子,居然认同舜的做法,并为之开脱说“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这不有悖于其“唯德是举”、“仁者爱人”的仁政目标了吗?不是与“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自相矛盾了吗?孟子的这种思想,究其根源,是儒家所倡的亲情至上的宗法观念作祟使然(孟子反复强调“事亲为大”)。如果说,上述父子相隐的事例是达到了“父不慈子也孝”的极端,这一案例便是走到了“弟不悌兄也友”的极端,均不符合他自身所标榜的中庸之道。

刘清平指出,儒家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也会陷入一种内在矛盾:舜尽管毫无疑问是完全符合儒家血亲情理精神的“内圣”,但恰恰是由于这一原因,却根本没有可能真正实现儒家仁政思想极力追求的“外王”,因为按照“事亲为大”的儒家原则,他已经维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特殊性血缘亲情,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正义守法、任人唯贤的普遍准则,乃至最终牺牲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性仁政理想。[9]

一言以蔽之,“事亲为大”是孟子仁政思想之过,而公正、公义则是仁政思想之不及。

5 结论

孟子“中”且“权”的中庸思想,与《中庸》所说的“中和”且“时中”,在理论上是一致的,然而他自身在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过程当中,为了迎合儒家伦理、亲情之“权”,反而不自觉地背离了“中庸”之“中和”思想。

时代大概与周孔相近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所述的中道,与孔子的中庸思想就很相似。所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达到中庸(至善),可能就是恶的,比如以“勇敢”为至善(中道),那么“弱懦”(“不及”)和“鲁莽”(“过之”)就是恶的。[10]他的中道观念被习惯于循规蹈矩的西方人普遍接受,因为他们认为,公众所普遍认同的规范或者制度就是善的(中道),而没有达到标准或者逾矩都是恶的(“不及”或“过之”)。孟子的中庸思想与它也有相近的地方,遗憾的是他未能沿着这一路线贯彻到底,将中庸(中道)明确化,而是将之神化、模糊化,提倡“权变”,令人不知所云。结果如同子思所说“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虽未达圣人中庸之境,却常常借“中”、“权”之名,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注释: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冯友兰先生认为,杨朱思想是先秦道家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③《老子道德经》卷十八.

④另一件就是当时欧洲流行的“爱国主义”.

参考文献:

[1] 朱熹.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2]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七)[M].中华书局,1986.

[3]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M].人民出版社,2010.

[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中华书局,1975.

[5] 荀子.荀子・王霸.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2.

[7] 刘彦生,田贵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旧价值观的冲突.

[8] 安希孟.现代法治对“父为子隐”说“不”――从虔诚的本质到定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