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1

在教授戏剧单元前,我就有了让学生自导、自演、自析、自评的构想。当我把这个想法说与两位科代表时,当下一拍即合,于是,宋导、贾导便走马上任了。经过两个伯乐一个星期的精挑细选,《雷雨》剧组正式成立。接下来的半个月,教学楼一间闲置很久的教室便成了他们业余时间排练的场地。那间屋子的一桌一椅、厚厚的灰尘、褪色斑驳的墙壁记录下了他们所有的汗水和泪水、欢笑与沮丧。

经过紧锣密鼓的精心筹备,众多学生期待的一场《雷雨》终于拉开了帷幕。当剧组的所有演员一亮相就赢来了如潮的掌声,因为台上站着的哪里是平日朝夕相伴的同窗,分明就是那个旧时代的人物:穿着长褂叼着雪茄傲慢的周朴园、裹着花头巾穿着斜襟短袄的老迈的侍萍、梳着长辫子扎着红头绳的纯情的四凤、穿一袭碎花旗袍手拿团扇的高傲的繁漪……(这些演员为了造型的逼真,竭力地到处借服装道具,“周朴园”没借到长褂,特意到服装店做了一件……)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周朴园”的冷峻、“侍萍”的愤怒、“繁漪”的反抗、“周萍”的懦弱、“周冲”的率真、“四凤”的淳朴、“鲁贵”的无赖、“大海”的控诉以及每个人物复杂多变的情感表现,不时地赢来热烈的掌声与喝彩。

那天的演出是非常成功的,那些演员与观众无疑都经历了一场雷雨的洗礼。但我期待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狂雷骤雨,而是绵远悠长的和风细雨,我要让这场雷雨积淀成他们永恒的记忆。于是,我将那一场演出拍成照片、刻成光盘,更为珍贵的是我让所有演员将各自扮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整个排演过程的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同时,让所有观众都写出观后感。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的确,这场雷雨化成了丰盈的源泉,在学生笔端哗啦啦地愉快地流淌成条条溪流。那些文字让我既惊喜又叹服。比如“一颗晶莹的水晶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重重地摔在地上,慢慢地慢慢地支离破碎。繁漪,就是这块水晶……繁漪,我好为你心痛。当幕落下,大多数人的悲剧都结束了。就连苦了一辈子的侍萍也得到了他人的同情,而你,却要继续承受世俗的误解和非议。但是,谁也无法否认:是你,对周朴园说‘不’;是你,对这个死气沉沉的周公馆说‘不’;是你,对这个荒唐的社会说‘不’!你是一个战士,是一个先驱,是一个英雄!”“周朴园是社会的牺牲品,恋上侍萍是正常的,抛弃她是门第的要求,让江堤出险是资本家被现实赋予的本性。”“周冲,唯有周冲是个色彩鲜明的人。如果说侍萍、周朴园、四凤、周萍是灰色的雨,他便是一道虹。他的生命很清澈,爱憎很分明。”“繁漪风光过,美丽过,心中却是极度枯竭的……她爱了,而且奋不顾身,疯狂地爱。记得贾平凹说:‘恋爱时谁还要脸?’” ……在这些跳跃着智慧火花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学生理智深邃的思索,这种思索已经远远超过了课本、剧本、课堂、舞台的承载,延展到错综复杂、严峻凝重的历史与现实中,变成了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思考与体悟。

还有的篇章写下了这次排演全过程的深刻体验与浓烈感受:“《雷雨》的记忆在心底浮浮沉沉,每每唤起,便会呆呆地发笑。正如春风中含苞待放的花蕾,让人又憧憬起来,只等我们都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了,可以坐在摇椅上慢慢体会那丝丝甘甜的时光,怀念那充满份份感念的日子。”“《雷雨》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为之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感情。相信不管过多久,不管走到哪,我们之间建立的这份纯洁的感情,是无法用雷用雨来打破的。”“我们是那样的幸福,小小的年纪便可以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用一颗颗年轻的心为自己三分之一的人生添上一条惊喜的彩虹,让它为我们擦去流泪的天空。星星落在了地上,生活开始七彩闪烁。我们在KTV里留下了最痛快的欢呼声,在语文老师的美味佳肴前留下了最欣喜的笑容,在定格的照片上留下了最开心的永恒,在彼此的本子上留下了最真挚的祝福。”“《雷雨》是我生命别光亮的一盏灯,它会陪着我,直到长大成人,直到双鬓斑斑,直到入土为安。”“和《雷雨》,和其他剧组成员结缘,这些宝贵的经历将是我一生的财富。”“感谢语文老师让我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人生……这将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我的眼睛不时地为这些温暖真诚的文字而湿润模糊。我深知这场雷雨已化为最朴素、最真实、最强大的情感,打动着这些年轻纯真的心灵,让他们更懂得珍藏协作、友爱、执著、坚强、奉献……

在这些演员激动亢奋收获着成功的喜悦的同时,那些观众也并不平静,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一场雷雨:“我看见他们上演的《雷雨》有一种真正话剧的感觉。不为别的,只为那一举手一投足间的熟练,一声哭腔、一个眼神的默契,就让我感动惊诧……我原以为所有的悲剧一经学生们表演就会成为喜剧,我会从一开场笑到落幕,但我知道我错了,错得很惭愧。他们演得很投入、很认真、很生动,我在那一瞬突然对自己产生了些许失望,我想象着假如我站在舞台上我会变成那个时代的人吗?”“看了同学精彩的表演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雷雨》从头至尾地观赏一遍……”“在看我们的同学演绎这部作品时,我惊叹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他们的奉献与认真。”“我也好想扮演一个角色,可是让我错过了,这将是我深深的遗憾。但我还是为他们骄傲自豪,因为他们展示的我们高二(10)班的风采!”“表演结束后,演员们激动地相拥欢呼,我被他们的兴奋和热情感染了,一直笑着,那是自豪的笑,感动的笑。一幕话剧将同学们的心拉得更近了。”“演员们的欢呼雀跃让我想到的就是年轻,年轻的我们不畏一切困难,会在泥泞的路上踏出最坚实的脚印……我为自己遗憾!”……我坚信这次演出留给他们的遗憾会化成他们日后积极主动生活的不竭动力和坚定的信念,会变成一盏明灯,鼓舞着他们奋力前行,去收获一个又一个闪亮日子。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2

[关键词] 莫言 《蛙》 主题和结构 魔幻情节

作为在80年代“寻根文学”中崛起的作家,莫言以自己的故乡“高密县”为原型创造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概念,在莫言的作品中,“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有说不尽的故事,割不断的乡愁,原始的活力与热情从笔下倾洒。

从《红高粱》“我”对爷爷奶奶故事的讲述中,我第一次听到了“高密东北乡”,虽然这并不是作者首次用这个地名,但对于我却记忆犹深,我热爱那大片的高粱地,热爱那洋溢着活力的黄土地,还有那些存在在我生命故事里的英雄。从《白狗秋千架》中我又感受到了自然的淳朴与内敛,城市化的进程并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面对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却呈现出了一种失语的状态,他们没有发言权,没有享受文明社会带来的一切优越成果,依然在他们的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也许这让莫言从他生长的土地上得到了无限创作的灵感。在莫言的笔下不仅仅有让人忧郁的小色调,也有着让人血脉喷张的大手笔,《檀香刑》让我看到了莫言的另一面,虽然在《红高粱》中就有着日本人剥人皮的场景,但是在这里莫言的描写更让人有身临其境,惨不忍睹的笔触,当刽子手对犯人施行“凌迟”时,我的心也跟着走进了现场,“第一刀割下去,祭天!”,当肉片飞上天空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在那样的时代中我们的族民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看这部作品时,我头顶的天空一直是黑的,即使外面艳阳高照。

莫言是在讲故事,讲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的神奇的故事,同时他也是在讲历史,讲发生在我们民族中的“真实”的历史阶段,“高密东北乡”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而这里的人也是我们祖先的缩影,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有他不光彩的一面,也有他辉煌的一面,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那些辛劳的人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我将以《蛙》这一代表莫言目前创作的最高水平的作品来分析莫言的创作特色。

一、《蛙》的主题深意以及文本结构的突破

(一)《蛙》的主题深意

《蛙》作为莫言的集大成之作,在主题上有一个很鲜明的意图,那就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就像文中所说的“我们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娃”这个具有生命气息的生物贯穿始终,村中的男性不去结扎是为了生娃,村中的女性偷偷怀孕也是为了生娃,而文中两个艺术家所从事的行业也是“捏泥娃娃”再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牛蛙养殖基地也是在“代孕生娃”,娃娃,作为最原初的生命力,带着纯真与期待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最初的活力与热情,那作为题目的《蛙》与“娃”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

关于“蛙”是在写到计划生育之后才出现,那这些“蛙”是否就像文中的“姑姑”所说的那样,是那些未出生的灵魂投生的呢?为何“姑姑”会如此的害怕那些“蛙”,行走“江湖”大半生的姑姑什么世面都见过,但唯独害怕“蛙”,对于“姑姑”这样一个从事特殊行业的人来说,她在潜意识里面有着对生命最高的崇敬,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她首先要保证的是生命的完整与健康,但是在历史的面前我们该如何去选择生命?是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还是让更多的生命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同为生命,这对于“姑姑”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人类在通往更高水平的文明时该怎样走出这样不解的困惑,“姑姑”自己没有答案,那我们读到她的人有答案吗?也许这样的答案只有历史自己才能够回答。“姑姑”满身的罪恶感,让她不敢听那些音似婴儿哭叫的蛙鸣声,正如文中“姑姑”所说:“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她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这样说来,这二者之间还是免不了有着内在的联系,畏惧“蛙”也正是畏惧那些未出生的婴孩,是对生命最大的虔诚。文明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文明的进程一定是一部民族的血泪史,是全人类的血泪史。

文中的“蝌蚪”是整部作品的创作者,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蝌蚪的形状,会否联想到人在还没有成为人之前,就是这样的一个形状,“蝌蚪”作为文中的讲述者,一直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在叙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叙述自己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叙述“姑姑”的故事,他是作为一只蝌蚪在讲故事,在讲他成为人之后会发生的一切的故事,他游历在未知的世界中,既深处其中又冷眼旁观,他看到了那些和他一样的蝌蚪变成了人,也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蝌蚪在变成人的过程中化为一滩血水,这就是他,在未变成人之前已承担了成为人之后要经历的一切苦难,会看着自己的爱妻去世,看到自己的母亲去世,看到自己从小玩到大的玩伴变得不是原来的样子,看到自己也被卷入自己所不耻的洪流中,也因为他是剧作家的身份,才得以有开阔的眼界,讲述发生在北京的事,讲述外国名著中的故事。如果他真的只是一只“蝌蚪”,知道自己会经历这么多事情的时候他还会选择去成为一只有生命力的“蛙”(娃)吗?也许我们应该明白,生命不能被选择,但是我们应该去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二)文本结构的突破

莫言的《蛙》没有采取以往小说的形式,而是以写信的方式开始,以话剧的方式结束。文中的“蝌蚪”在给杉谷义人先生的信中告知对方自己要将姑姑的事迹写成话剧,以信件的方式告诉对方姑姑的故事,作者并没有一封信通到尾,而是由五封信组成,这五封信中以“姑姑”为中心人物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块神秘土地上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又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天马行空,莫言将“姑姑”置身于改革的浪潮当中,在经历了之后,中国人口大幅度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势在必行,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计划生育的政策被提了出来,那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那些医务人员,“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只是当时改革浪潮中众多劳苦的医务人员的缩影。

每一封信都是理论与创作结相合,如文中所讨论的文学的来源问题,文学应该写什么,一个作家应该怎样去写作,就像文中所说:“既然真诚的写作才能赎罪,那我在写作时一定保持真诚。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现在,我觉得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这是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就像他们捏的这些泥娃娃,既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来的形象,又加上了他们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还有关于艺术创作与梦境的关系,真正的艺术品是带有感情的创作,这些都是文学创作中要注意到的问题。

整部作品的最后是以九幕话剧结束的,在经过前几封信的介绍之后,故事的发展也到了,而话剧是最能表现冲突与矛盾的艺术形式,在这部话剧中,我不得不佩服莫言的掌控力,天马行空的讲述,各色人等的出现,语言的狂乱,甚至将陈眉置身于电视节目的拍摄之中,错乱中的错乱,但依然没有偏离主题,仍然是在写“娃娃”,不过这次是寻找丢失的婴孩,也在寻找我们祖先顽强的生命力。

作品中在写到“蝌蚪”坐船,听船夫讲事情的时候,还用到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述也是一大突破。

二、“莫式”语言大方光彩

不得不说莫言也是一个驾驭语言的高手,在整部作品中,莫言都没有用文人的语言去表现这个故事,却用了最简单最朴实却也是最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同时他还运用了很多乡间俚语和唱词,使大家对那个神秘的“高密东北乡”充满了向往,不过对于一个从乡村长大的人来说却有多了很多的熟悉感,以下就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句子。

“先出腿,讨债鬼”

“落时的凤凰不如鸡”

“瞎子点灯——白费蜡”

“臭杞摆碟——凑样数呢”

“狗咬泰山——无处下嘴”

“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无事胆小如鼠,有事气壮如虎”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枯枝发了芽”

“婴儿若要安,三分饥饿三分寒”

这些句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但却又不乏哲理,这是劳动人民在无数次实践中所得的成果,民间才是人类艺术的大宝库,这里蕴藏着无尽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这些句子琅琅上口却又意味深沉,抵得过一切华丽语言的修饰。莫言不愧为“乡土文学”的大家。

三、魔幻的故事情节

在莫言的整部作品中还透露着无尽的魔幻色彩,有的通过早期的故事讲述出来,有的通过当事人的讲述,还有的是直接的讲述。

在姑姑讲述她为什么会嫁给郝大手时所叙述的“人蛙”大战,让人心惊胆颤,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是姑姑却将这些事情讲得形象生动,就连那些蛙吃掉自己的裙子时的形态都可以描述出来,让人感觉历历在目。小狮子并没有怀孕,但是文中却描述她怀孕以及生孩子的经过,让人读来仿佛在梦中一般,还有小狮子生孩子时,“万跑”清晰的看到了母亲和前妻王仁美,并且王仁美还躺在医院里生孩子,一会在梦境中一会在现实中,让读者仿佛也置身在一个没有方向的旋窝中。还有万跑所讲到的铁拐李的故事,没有火柴了直接拿自己的腿去当火柴烧火,这些看似荒唐的故事背后,却是先民中流传已久的神话。正如文中后来所说的:“人民群众是需要一点神话的”。

文中带有魔幻色彩的人物应该当属陈眉了,她的出场总是很神秘,身着黑袍,面蒙黑纱,她申冤的供词竟然是说给包大人听,现代古代交叉出现,用同样的方式断案,却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也说明了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不是单靠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

莫言的魔幻色彩给了人们另一种不同的享受,在交叉错乱中讲述着对现代文明的一些不满,但是他一直站在背后,将话语权交给了叙述者。在这样带着深深历史感的叙述中带给我们的是沉重,这不是一个人的历史,不是一个村庄的历史,也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这是全人类的历史,是我们从未知的世界到已知的世界中的一种探索,莫言让我们从民间故事中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生活。

借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那像沉闷的小牛叫声的蛙鸣,那像忧伤的小羊叫声的蛙鸣,那像母鸡叫蛋一样清脆的蛙鸣,那像初生婴儿一样响亮和悲伤的蛙鸣啊……”[1]335这蛙鸣仿佛是人类的呼喊声,呼喊着文明的到来,呼喊着过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2

[2]莫言.红高粱家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

[3]莫言.白狗秋千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0

[4]莫言.檀香刑【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8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3

在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工作的吉姆和苏珊是一对恩爱夫妻,由于不孕的缘故,两人决定收养一个孩子。5年多前,他们通过一家专门机构从中国江门的孤儿院领养了一个漂亮的4岁小女孩。结婚多年,如今终于有了女儿,夫妇俩幸福得喜极而泣,对他们来说,小女孩就是上帝赐给他们的礼物。

很快,小女孩在芝加哥有了新家,有了新名字――格蕾丝。刚到新家时,格蕾丝时常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对着从小就戴在她手腕上的银手镯喃喃自语。有时候她还会对养父母说:“妈妈爸爸,我好孤独,我要妹妹,妹妹在哪儿?”吉姆夫妇觉得格蕾丝一定是太孤单了,于是经常带她到野外郊游。

这年是格蕾丝来到美国的第四个年头了。春游时,他们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羊羔,正凄惨地哀叫着。格蕾丝怜惜地搂着它向苏珊哀求:“妈妈,小绵羊好可怜,我们收养它好吗?”

从此这只取名迪克的小绵羊成了格蕾丝最好的伙伴,每次放学回家,迪克都会在放学路上迎接小主人,而格蕾丝总是亲热地搂着迪克说:“宝贝,你是我的好妹妹!”有时睡觉都还搂着它。

有一天,学校老师给小朋友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在“长大以后,我想成为……”后面添一个词,完成句子。别的小朋友写的都是科学家、总统和足球明星之类了不起的人物,格蕾丝写下的却是:妹妹。

当老师把这当作笑话讲给吉姆夫妇听时,吉姆夫妇隐隐感觉,在中国的生活对格蕾丝来说像是一份不完整的记忆拼图,在她脑海里留下了一些若隐若现的印记,潜意识里她似乎在努力寻找什么。

那么格蕾丝在努力回忆什么呢?这成了吉姆夫妇难解的谜团。然而一次活动让他们有了意外的收获。2005年中国的春节,中国儿童收养机构在芝加哥唐人街最大的一家中餐馆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春节联欢会,三四百位美国夫妇,带着他们收养的中国孩子来参加这个有着浓郁中国风味的节日聚会。

当格蕾丝和父母刚走进大厅时,就有一个小男孩突然走过来,生气地说:“艾伦,你什么时候把宝儿娃娃还给我?”面对陌生的“债主”,格蕾丝严肃地说:“我不是艾伦!” 男孩怔了一下,认真地说:“可你和她长得一模一样!”听闻此言,吉姆心里一动,正要往下问,男孩已经跑去参加游戏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一张中国彩色大地图放在会场正中,让这些被领养的孩子把小红旗插在她们的出生地:广东、广西、北京……

这时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小女孩轻巧地走上来,径直将一面小红旗插到广东,而且还不偏不倚地插在江门。看到小女孩,吉姆夫妇禁不住连连惊呼──这个长相甜美的中国小姑娘竟然有着一张酷似格蕾丝的脸!

吉姆夫妇意识到,这两个女孩儿可能是亲姐妹。于是,他们立刻与小姑娘的父母麦克和安妮联系。两对夫妇在交谈中发现这两个女孩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来自同一家孤儿院,都有一只爱不释手的银手镯,而艾伦刚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像在找什么人,时常对父母说:“我好孤独,我好难过!”

看着一见如故的两个小姑娘,两对夫妇激动地打电话到江门孤儿院希望得到答案。然而孤儿院提供的情况却让人大失所望:格蕾丝是父母遭遇车祸丧生后被送到孤儿院的,艾伦则是警方从拐卖儿童的人贩手中解救出来后无法找到亲生父母而被送到孤儿院的。

尽管没有得到孤儿院肯定的答复,但两家人认为两个女孩有着如此相像的容貌,两人又彼此强烈地吸引,一定是有什么心灵感应。为了弄个水落石出,两家人决定进行DNA检测,解开这个谜团。

经过六个星期的等待,令人激动的检测结果出来了,结论书上写着:从各种可能性分析,两个女孩的关系为孪生姐妹!

乐极生悲,小妹妹惨遇车祸

一对在中国失散的孪生姐妹竟然在美国相遇了,所有的人都为这不可思议的缘分激动不已。吉姆夫妇带着格蕾丝从芝加哥飞往千里之外的阿拉巴马。在麦克的家里,吉姆郑重地说:“格蕾丝,这就是你日日思念的亲妹妹!”那一刻两个可爱的小姑娘亲密地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离。

从此之后,两个小姑娘定期会面成了两家人的大日子。因为格蕾丝一天也不能离开心爱的小绵羊迪克,而可爱的迪克如今也成了艾伦的宝贝,因此双方约定双月的某个周末艾伦一家飞到芝加哥,单月的某个休假则是格蕾丝一家驱车带着迪克来到阿拉巴马。

每一次的会面成了姐妹俩最期待的日子。她们开心地带着迪克在草地上嬉戏,通人性的迪克时常用毛茸茸的尾巴挠着她们的小脸,姐妹俩清脆的笑声让人们相信她们是一对幸福的天使。

然而灾难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又轮到了艾伦看望格蕾丝的日子。当艾伦一家人开着吉普车前往机场时,一辆失控的货车突然冲过来,躲闪不及的吉普车被撞到几米深的路基下。就在这时,格蕾丝仿佛是有心灵感应,在家里变得焦躁不安。她不时跑到家门外左顾右盼,带着哭腔对苏珊说:“妈妈,艾伦怎么还不来,我的腿好痛哟!”苏姗笑着安慰格蕾丝:“宝贝,你太想你妹妹了!”

可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苏珊夫妇也不由地暗暗担忧起来。终于,晚上8点的时候艾伦的祖父打来了电话:“出车祸了,艾伦的父母受了些轻伤,可怜的小艾伦伤得很重,双腿粉碎性骨折。”

听到这个消息,格蕾丝立刻痛哭起来,“我要妹妹,我要见我妹妹!”第二天,脸上挂着泪珠的格蕾丝带着迪克跟着父母来到了艾伦的病房。看到痛得直哭的妹妹,懂事的格蕾丝忍住眼泪,小大人似的一边用手绢为艾伦擦泪,一边柔声地说:“艾伦不要哭,艾伦是个勇敢的孩子!”说着就牵着迪克在病床前为艾伦表演起节目来,逗得艾伦含着眼泪笑起来。

因为艾伦的受伤,这对姐妹变得更加难舍难分。尽管为了照顾孩子们的情绪,吉姆夫妇每个周末都驱车千里满足格蕾丝见妹妹的心愿。可是这对姐妹俩来说远远不够,每次格蕾丝与艾伦告别时,姐妹俩总是泣不成声,直到最后一刻吉姆强行把格蕾丝抱上车。

而回到家的格蕾丝没有了往日的笑容,总是搂着心爱的迪克喃喃自语:“迪克你要是只会飞的绵羊多好,这样你就可以天天放学后背着我去见妹妹了!”

看着天真活泼的女儿如今变得郁郁寡欢,苏珊心痛地搂住女儿安慰道:“你和妹妹是双胞胎,有着最神奇的心灵感应,如果你不快乐,妹妹一定会感应得到,那样她的腿会变得更加痛,你不希望妹妹快快好起来吗?”

格雷丝听后硬是把眼泪咽了回去,勉强地咧开嘴笑起来,仿佛这样真的就能减轻艾伦的痛苦,接着她又乞求地说:“妈妈,我们搬去和艾伦住好吗?”格蕾丝的话让苏珊为难地陷入沉思。

沉闷的日子在缓缓流逝,车祸两个月后,艾伦终于逐渐康复了,医生说:“艾伦年纪小,骨头愈合得非常快,完全可以慢慢练习走路了!”格蕾丝听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艾伦,我们很快就可以和迪克一起做游戏了。”

可是艾伦的恢复却不像医生所料,当她尝试着从轮椅上站起来时,双腿锥心的疼痛使她叫出声来,她重重地摔在地上。从此,她再也不敢站起来了,她从心里害怕那种疼痛。即便是格蕾丝和迪克在她面前做出快乐奔跑的样子,她也只是用双手快速地滚动轮椅去追赶她们,自己不敢离开轮椅半步。

医生说:“艾伦患上了一种叫做‘伤残恐惧症’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只有亲人的关心可以帮助她调养身心。”

格蕾丝听了医生的话后,奶声奶气地问道:“我是她姐姐,我能为她做什么呢?”她的话把医生逗乐了:“好好陪着她,一起做游戏,当她不害怕时,病就好了!”医生的话让格蕾丝愁眉不展,当再次要和艾伦告别时,她苦苦央求母亲:“妈妈,我们搬来和艾伦住好吗?”

母亲怜爱地抱起她,可再次拒绝了她的请求。

爱心投标,小小绵羊拍天价

回到家的格蕾丝闷闷不乐,看到女儿迅速地消瘦,父母很是着急。而离开了格蕾丝,艾伦的心情同样很糟糕,时常整天望着窗外发呆。

孩子们的状况让父母们很是担心,他们希望两个孩子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这个念头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止步。麦克夫妇在阿拉巴马以经营一个小农场为生,如果举家搬迁到芝加哥,别无所长的麦克一家将会无力谋生。而吉姆夫妇和环境保护局签订的劳动合同还有5年之长,如果毁约,违约金的赔偿足以使他们倾家荡产。可是若让一方的孩子离开父母,到另一方家中生活,别说已经和孩子建立起深厚感情的父母舍不得,就是孩子也同样不能离开现在的父母了。

两个家庭同时碰到了一道难解的方程式,面对苦恼的格蕾丝,妈妈只得安慰她:“爸爸妈妈会努力挣钱,等挣够了搬家的钱,我们就在艾伦家的旁边买一幢房子,那样你们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挣够了钱就可以和妹妹住在一起”成了格蕾丝最大的心愿。从此,格蕾丝成了小财迷,父母给的零花钱她一分不少地投入到储蓄罐里。有时候她甚至央求邻居雇她去帮助整理园中的杂草换取报酬。

可是这样挣钱的速度对格蕾丝来说实在太慢了,她再也无法忍受和妹妹分离的痛苦。一天,当她坐在窗前冥思苦想挣钱妙计时,突然听到母亲说:“吉姆,明天就是家畜展览节了,到时我们带格蕾丝到那里的家畜拍卖行看看,让她开心些。”

家畜展览是库克县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在那里人们除了可以看到各种家畜比赛外,还可以在家畜拍卖行里拍到自己心仪的家畜,往年苏珊带着格蕾丝去参观时,格蕾丝都会兴奋不已。

听了妈妈的话,格蕾丝灵机一动:我的迪克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绵羊,如果把它拿去拍卖,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格蕾丝为自己的想法兴奋不已,她兴冲冲跑到家畜拍卖行找到拍卖师,申请参加第二天的拍卖。拍卖师漫不经心地打发这个小不点赶快回家。可格蕾丝不肯,她伤心地哭诉了她的愿望。

拍卖师的眼睛湿润了,他被格蕾丝的故事打动了,他拿出申请表给格蕾丝:“孩子,填上你的底价,一般市场上绵羊平均一磅只能卖到两美元,回去把你的小羊喂得饱饱的,希望明天你能卖出好价钱。” 回到家的格蕾丝对第二天的拍卖充满了期待,她盼望能借此机会赚到一笔可观的钱。可是,当她一想到迪克将要和自己分手时,不由悲从中来。她伤心地搂着迪克,哭着说:“迪克,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很舍不得你,可是妹妹病了,我要和她在一起,你能原谅我吗?”格蕾丝的哭声惊动了父母,他们怜爱地抱起女儿:“舍不得就不要卖了,爸爸妈妈会想办法的!” 然而,格蕾丝坚定地摇了摇头。

第二天,当格蕾丝把迪克牵上展台时,人群里爆出了哄堂大笑!格蕾丝眼中聪明绝顶、独一无二的迪克,在那些优等绵羊面前实在是只瘦弱的小可怜,这样的小羊怎么会有买主?人们的哄笑让格蕾丝充满了委屈和绝望,她哭泣着辩解:“迪克是一只非常聪明的小羊,没有哪只比它更可爱!”看着格蕾丝无助的样子,拍卖师涌起一股怜惜之情。他牵着格蕾丝的手,动情地讲叙了格蕾丝的故事。此时,人群里一片安静,突然有人说:“我出每磅三美元!”“我出四美元!”“五美元!” ……

拍卖场掀起了意想不到的,看着自己小羊价格节节攀升,格蕾丝的小脸兴奋得通红。一轮竞拍结束后,小羊以每磅11.5美元的价格卖了出去,这是格蕾丝始料不及的高价格。正当格蕾丝还沉浸在兴奋中时,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拍到小羊的小伙子,把钱付清后,牵着迪克来到格蕾丝的跟前,微笑地说:“我想把迪克作为礼物送给你,你可以再拍卖一次。”

小伙子的举动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很多家庭加入到这奇特的竞拍中,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小羊竞买下来,然后再还给格蕾丝。而当地的一些商家也开始加入这个买进归还的循环,格蕾丝获得的拍卖金额不断增加。陪在一旁的苏珊只记得第一次拍卖的情形了,在那之后的数次拍卖,她都因为人们一直不停地高喊“再卖一次!再卖一次!”而哭得泪流满面。

这天,格蕾丝的小羊总共拍卖了35次,最后她获得了20000多美元。而最后的买主仍然把迪克还给了格蕾丝。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4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对于身处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比如会感叹: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和富有生气,再也闻不到熟悉的味道,再也听不到熟悉的人的声音,再也找不到小伙伴之间那种熟悉的亲密无间的感觉。这些都是中年之后回乡的人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世迁、岁月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因此,就使得自己心中对乡愁的感悟更加深厚,对故乡更加眷恋。

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园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怀旧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每个人都会怀念,天地间走来的那个小小自己,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那是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这一切也使得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成为成年人心中一个永远的记忆。人到中年,经受岁月的洗礼,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找不回过去的种种美好和快乐。因此,人们开始怀念故乡,思念亲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所以,乡情常在朦胧月色里萦绕,乡音常在微微晚风里飘荡,而故乡,却只能在心里,永远难忘,久久挥之不去。

思念年味

过年,是中国最正式、最传统,也最重视的节日,当然也是体验和感受亲情的最好时光。团圆,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不变主题。无论天涯海角,家家户户门上那红红的对联,亲人亲切温馨的呼唤,都在急切的召唤着游子的心。围绕一个“年”字,人们办年货,添置新衣服等,忙得不亦乐乎。亲朋好友,相互走动,上门的带些糖糕酒之类的礼物,受礼者则以酒肉款待,放些鞭炮,说一些发财、兴旺之类的吉祥话。

又快过年了,身边的同事讨论的最多的话题无非是要不要回家过年,或者在哪里过年。

俗话说,“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过年,是家庭集中消费和享受的季节。所以,小孩都眼巴巴地盼望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儿时有多么盼望过年,现在就有多么害怕过年,可能是心境不同的缘由吧。

“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失望年年望”。对于过年,年纪大点的老人盼望的就是儿孙幸福,年纪小的孩子盼望的就是压岁钱,对于我们这个尴尬年纪的人来说就真的是一言难尽了。过年似乎永远是属于小孩子的。长大了,就觉得没什么意思。

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年夜饭如常;春晚依旧;零点后的炮声如期响起,没有新意。过春节就好像二十四节气中任何普通的一个节气,在人们大脑中一闪而过,没有刻下深厚的烙印。

儿时的过年,即使没什么娱乐活动,见到炮仗都会兴奋好一阵子,想到新衣服就高兴得睡不着觉,如果盼到杀猪的那天,晚上无论多晚,也盼着吃点肉才能在回味中美滋滋地入梦,一进入腊月那是天天盼啊!天天掰着手指算,算计着离过年还有几天,想着能穿上什么样的新衣服,想着能吃到什么样的好东西,那种渴望不亚于现在的人们盼望奥运会。也许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或许是现在的人情淡了,不光大人们感觉过年无味,孩子们也感觉无聊。我问女儿:“过年有什么感受和渴望?”她说:“过年一点也不好玩,还好能有几个零花钱”。

如今过年,虽说有饭店可以订餐,有电话可以通问,有电视可以观赏,但实在难以感受到儿时那种急切的期待、那种浓烈的亲情、那种熟悉的乡音、那种纯真的快乐。

看来现在人们对于过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渴望和感想了,但是不管你怎样失望,它还是如期地到来,你也只有欢快地迎接它,高兴地回家过年。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身边,感受家的温暖;清理旧的思绪,展望新的未来,作出新的计划和安排;让亲情弥漫,让温馨永恒,让幸福久远。因此,年关临近,越发什么都不要多想,准备好东西回家过年就行。

火塘

我的老家华坪,是有名的乌木春茶的故乡。记得,我小的时候,外公喜欢喝罐罐茶。一天从早到晚,母亲总是会让火塘里的火星永远亮着,以便于晚饭后,一家人围在火塘边,母亲熬茶,外公一边抽烟,一边喝茶;我和妹妹们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着茶叶味道快点淡了,我们好吃有油渣的茶饭。对于火塘的记忆一直延续得益于母亲自从外公去世之后依然保留着的熬罐罐茶的习惯。

来到怒江之后,我们一家子居住在六库民族贸易公司楼上的一套小房间里,有一个厨房,母亲就自己弄了一个三脚架,支起了一个火塘,母亲依然会熬罐罐茶喝,即使后来和我居住在鲁掌,她也喜欢每天熬茶,或许她是以这种方式怀念外公、纪念故乡、释放乡愁,或许是她习惯了这种带有家乡味道的生活习惯吧,我不得而知,但我却因此学会了和母亲一起喝茶。

我在鲁掌教书的时候,每当采茶的季节来临,我就会去采茶,然后守在火旁,看隔壁的大妈弄,边看边学,她的技术很好,别看她年纪大,她的力气可不小,她捏出的茶的味道也很香,看会了,就学她的样子去弄,不停的用手揉捏那些刚刚炒得发烫的茶叶,即使凉爽的气候也能让我浑身冒汗。我经常是翻炒到第二次,手掌心就已经完全发红了,不过还是得忍着再揉,而且力气得大,这样揉出的茶叶味道才能出得来。所以,通常我的脸上、身上都是汗水,而火塘里的火是一直很旺,手心是一直很红很热,心里也是一直很暖。而此时,茶叶的香味在风里徐徐散发出来,我的全身上下都自然地弥漫着一股新茶的清香,那种欣喜和满足真的难以描绘,能喝到自己制成的茶是多么惊喜啊!

记得,上次我去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丙中洛的时候,进入到一个朋友家,热情好客的独龙族居民端上自己酿造的青稞酒、炸好香喷喷的包谷花,再煮上几个刚从鸡圈里拿过来的土鸡蛋,我们大家围着一个大火塘,品酒、说笑、听包谷花在铁三脚架上噼啪爆炸的响声,还有什么样的郁闷和烦恼不可以销声匿迹?我那头脑简单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儿,因为喜欢包谷花的味道,还提出一个让我们哈哈大笑的建议,说她想在这个村寨里生活,可以天天吃包谷花。我们一边在石板房内接受火烟的熏染,一边谈笑风生,随性地享受这一幅人间自得其乐的闲适和恬淡,那些烟火的气息,那些酒的香味,一直随着我们的笑声飘得很远很远。

曾经,我去碧江寻梦的时候,走过一栋不算太破旧的楼房,只见屋子中央就是一个大火塘,里面支起一个大三角,只见一个怒族妇女,惬意地坐在火塘边,一边叼着大烟斗,一边煮饭,从她身边走过,她也熟视无睹,甚至我还能闻见包谷酒的香味。因为烧火做饭,房子到处都是被火烟熏得漆黑的,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烟火味道,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纯正的味道,因为有了火塘,家的温情顿时弥漫开来。

在怒江大峡谷的乡村教书20年,无论进入哪个村寨,随处可见火塘。我经常羡慕那些家在农村,有大火塘的人家,我所居住的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是藏族、普米族、怒族和傈僳族,还是别的少数民族,家里几乎都有一个大火塘,火塘上支起一个大大的铁三角,一大家子人围着火塘,谈心、煮东西吃、喝自己酿制的米酒,要多温馨就有多温馨,我非常喜欢这种纯朴的民风。更主要的是,屋顶四周,还可以挂着很多腌制的肉,这些肉随时被火烟熏烤着,这样腌制晾干的肉更加鲜美,有那种火烟的熏味,还有肉的香味,真的是一大特色。如果运气好能去同事家吃一回,就爱一回,吃了还想再吃。我真的非常喜欢火塘的温暖,以及火塘给予我的一切美好记忆。

现在,我改行在一个文化部门工作,住的是楼房,虽然还能喝到母亲在电磁炉上熬的茶,但远离了火塘,远离了那种纯粹的烟火味道,也就远离了故乡的味道。可是,足够幸运的是,今年7月10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州文联组织举办的“怒江州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的学习,也荣幸地遇见了一个叫做火塘的女子。我们见面还没多讲几句话,大家就熟悉和亲切得不得了。她和我一样,都是很简单的真性情女子,彼此都不会遮掩相互之间的喜欢。

“我非常喜欢普米族的服装,有藏族服饰的那种大气和温暖,但又有一种独特的美。”

“那我给你准备一套。到时候我给你寄来。”

“不行,你不能给她,你们才第一次见面,又不是那么熟悉的人,凭什么给她?如果她不来兰坪做客,就更不能给她了。”坐在火塘旁边的朋友提出了抗议,自然也毫不掩饰地希望我去兰坪会见他们。

我原本就是一个纯真的女子,一旦喜欢某个人,自然就会喜欢她的这种民族和她的服饰以及文化等等东西。有时我觉得喜欢一个人也不容易,而真心地对待某个人更不容易,特别是身处现在这个处处充满着虚伪和面具的时代。可是,火塘这个女子,给我的感觉还真的不一样,她的确能够给我带来温情,哪怕只是片刻和瞬间,但我知道,我将真心交付于她,一定会时刻弥漫火塘的温暖。某些事情,不用说,该懂的一定会懂;某些人,某些温暖的记忆,会永存的一定能永恒。正如,火塘的温暖一样,无论是儿时的火塘,还是现在的火塘,那些温暖的味道从来没有改变过。

乡村味道

怒江大峡谷,每年的阔时节就是傈僳人的新年。阔时节前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了杀年猪,村庄里处处洋溢着年的味道。

周末,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一伙人去朋友的老家,亲自感受了一番杀年猪,农家过新年的欢乐气氛,体味到了一股久违的浓郁醇厚的乡村味道。

村庄,于我的心底深处,始终是一种温暖的存在,那种离乡背井的感觉总是掺杂着无法言说的疼痛与寂寥。记忆深处的村庄,是一幅浓浓的水墨画。清脆的鸟鸣声,是村庄的心跳;池塘的蛙叫声,是村庄的脉搏;绿绿的草地和森林,是村庄永不更换的衣裳。村庄,永远是我心头的一颗朱砂痣,内心深处一首珍藏的歌谣。

还没进入朋友的家门,首先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牛粪味道。有文友打趣地说道:“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味道。”我感同身受,一个村子有一个村子的风景,一个村子有一个村子的味道。不同的地方,散发出的味道也不尽相同。

乡村的冬天和乡村的太阳一样,是慢慢到来的。峡谷山高,冬天寒冷,就连太阳都蜷缩在大山的背后懒得起早。村庄的冬天是温暖的,你会看到依偎在南墙根晒太阳的老人,狗忠实地围着他,还能见到在院子里踱步觅食的一群鸡、鸭,最奇特的就是屋檐下的燕子窝,过年了,燕子归巢,在外工作的孩子们也回家了,乡间老人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世间万物都需要光合作用,都需要阳光,乡村里的阳光也格外耀眼,格外温暖。阳光下,一树树红红的柿子尽情把冬天装点,树上没有了一片叶子,柿子却又大又红,让我一见它们就欣喜满怀;一串串的包谷和辣椒把屋檐装扮成一幅画,这丰收的景象让我陶醉;一张张沧桑而朴实的脸洋溢着笑,我惊讶地看到那些皱纹和白发都透出幸福满足的味道。

乡村的根是土地,生在乡村的土地上,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活在乡村的土地上,土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世世代代的乡民,奔走在大地上,耕作在土地上,痛苦和欢乐也都在土地上。我们一起围坐在院子里,说一句地道的方言,喝一杯地道的米酒,吃一碗地道的大米,感受着乡村生活的味道。乡村的生活,吃的是粗茶谈饭,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乡里的村民,勤勤恳恳,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乡下人的日子,踏踏实实,丰富多彩。闻着熟悉的泥土的味道,这味道是令我踏实而安稳的味道,这些浮游在空气中的小颗粒,看不见,但是闻得着。我每次闻到它,总会想起“脚踏实地”这个词,感觉自己也宛如一棵大树扎稳了根,有了心灵的依靠。

吃着原生态的蔬菜,吃着油而不腻的家养的猪肉,仿佛空气里都飘满了庄稼的味道,这清香的味道是养育我成长的土地母亲特有的味道,它使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感到亲切和温暖。当我进入乡村,脚踏这片土地时,我就看到了遍地的野花、小草和苍松翠柏,我不仅闻到了庄稼的芬芳,还闻到了袅袅炊烟里,混杂着饭香、菜香、肉香、酒香、柴火味。这浓浓的气息,总让我感到神清气爽;这幸福的味道,是如此的真实而又自然。

原来,农家新年的味道,就是生活的味道,也是生命的味道啊!在此生活一天,我惊讶地发现,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简单而幸福,真实而温暖。只是身处城市的我们,被城市浸染了太久,离熟悉的乡村生活越来越远,闻到的乡村味道也越来越少。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由于城镇化,每天我国都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意味着,许多村庄大量旧屋闲置,村内冷冷清清、杂草丛生,从而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许多时候,我们目睹了某些村庄的消失,好像看到熟悉的老人慢慢变老,最后死亡,化为历史的尘埃。对村庄消失的挽留和眷恋,更多的是老人。对家园的不舍,促使不少老人宁愿不住新房子而生活在老房子里,这样的选择也只能让村庄多停留一段时间。老人们死后,村庄还是会消失的。

岁月流逝,随着时间的河流渐渐地风干,村庄的温馨逐渐散淡而去,村庄的眉目渐渐寂静如烟。但村庄,依旧会窖藏成一幅最美的图画,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一种记忆。村庄作为一种永不褪色的记忆,会以诗的意境,带着乡愁的味道,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淋漓尽致地展现。

傍晚时分,依依不舍地告别,置身在这片民间的、乡土的、淳朴的土地上,望着乡村、土地、河流、树林、夕阳、归鸟,我最后贪婪地深深吸了一口这浓郁庄稼地的清香,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禁令我双眼含泪,哽咽出声。我熟悉的乡村啊,我真的流连忘返,真的好爱你。我坚信,只要有田野在,有土地在,有溪水在,有庄稼在,有乡亲在,乡村就不会消失,乡村的味道就不会消失。

乡音浓浓,乡情永在

余秋雨说:“通常有两个地方会让人产生乡愁,一个是见到明月,一个是见到大海。”每个生命从蕴育时就已经开始吸吮着一个地方的营养,那儿的水,那儿的空气,还有那儿的风土人情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生命。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和那个地方的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你以后会在什么地方成长、生活,这种水土之情,血脉之亲是无法割断的。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让人有一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这思念,这牵挂日积月累就会凝结成一份沉甸甸的乡愁。

乡愁是故乡的一星一月、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样经典的句子使得那容易分辨的方言带上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处处弥漫着故乡的味道。乡音是故乡的土语,也可以说是人们真正的母语。因为在小时候,母亲用方言来为我们唱摇篮曲、教我们牙牙学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乡音中启蒙,伴着乡音长大,乡音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在那一声声熟悉而温暖的乡音里,我们知道了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说起方言,就会让人想起乡音,想起乡村。在许多城里人的心里,这“土气”的乡音就是劣等的身份证,是在异乡沦为异客的标志。

其实,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杨衡的《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无一例外地都在表达岁月更替,容颜更改,只有乡音和乡情未变的情怀和态度,并用这些让人回味的句子表达一种尘封的穿透岁月的忧伤。

“侠骨琴心歌正道,乡音娓娓话桑田”。乡村,犹如一名音乐家,弹奏出的音乐沁人心脾,如此令人陶醉。如果你没离开过故土,每天听见的、说的都是一样的话,你或许不会有特别想家的感觉,可有一天,当你身在异乡,听着陌生的话语,特别是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想起一种久违的声音,让你情不自禁地想哭,那就是折磨人的思乡的滋味了。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我们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熟悉的乡音。因为,这乡音早已沉淀在我们的血脉中,融入了子孙后代的骨髓中,它永远都不会消失。

乡音就是一粒种子,扎根在心田,每时每刻都在发芽、生根、乃至开花结果!人总是在离开家乡之后才会发觉家乡的美好。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牛羊、家乡的小河,童年的小伙伴、还有那弯弯曲曲的土路,时刻都能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而乡音,就是串起这个回忆的按钮。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一旦听到熟悉的乡音,故乡的一切便立刻进入脑海,并能像电影情节一样随时让人记忆犹新,这就是家乡刻在人身上的烙印,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故土情结和家园情结。

每一种乡音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乡音是家乡祖辈们在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涤之中耕耘出来的,是经过生活的陶冶所发出来的心声,这是灵魂深处的声音;乡音是经过家乡的风土人情哺育出来的,浸透着纯朴、憨厚;洋溢着热情、亲切,是温柔深情的声音;乡音是家乡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富有蕴涵的声音。人人都会说乡音,因为乡音不必用美丽、优雅的词汇去修饰雕琢,而是自然而然地从嘴里发出,融入了真切的烟火人间的味道,但却句句朴实,三言两语,瞬间就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和情感。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5

1、我的世界太过安静, 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 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 ,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 ,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 ,也许会被人骗 ,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 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2、青梅煮酒,絮语如初。冰逝尘封的心如无法逃离纠结天穹下嗍回的纸鸢,端起酒杯失落的在岁月流逝中与光阴干杯,叹息百年终归一梦,千年逝者如斯呼,无广闻晨钟暮鼓的衰鸣,唯有回忆穿肠在满腹中浅浅的余温。

3、生命决非是缥渺的梦幻,而是一种境界,让我们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吧。生命的彼岸是死亡。生命和死亡,真的不远。

4、伊人红妆,荏苒风华,独酌相思苦,亦难解凤凰劫,何茫然?不如不见。不如不识。当夜色在周围弥漫的时候,躺在沙发上泡一杯咖啡,细细的去品味,去体会爱与被爱;音乐会很快将你包围起来,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意识,云淡风清里,如水的清淡落寂于指尖瞬间划过芳华如锦的记忆,如寂寞氤氲。朝对暮,去对来,你我吟唱别有洞天。听悲鸣,感心痛,彼此置身水月洞天。

5、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 有时候念念不忘,只是爱上回忆。 一次犹豫,一次背叛,一次意外,足以让它枯萎。 挣脱一切,烟消云散。

6、家乡的味道沁心的山野的味道。家乡是我永远不愿醒来的梦境;家乡是一坛陈年的老酒,以至于我常年沉醉于对它的思念中。

7、想用一世衡量此生对情的诚挚,却恍惚觉得一切早已变质,那些地老天荒的记忆在时光的中逐渐的变得裸赤,一生的真挚已填补不了罔顾的。

8、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9、我的乡愁啊!漂浮于家乡的山峦,宛若当年的云雾缭绕。我的乡愁啊!弥漫在天空,却煎熬着我的心。我的乡愁啊!是我梦醒后的一声幽怨的的叹息。我的乡愁啊!是白袅袅中略有些淡蓝的炊烟。我的乡愁啊!是我心里的苦涩的味道。我的乡愁啊!是我心里的一个永远的痛。我始终纠结于离开家乡是不是一个注定要犯的错误。

10、我从不随便表达爱,即使再喜欢,也不会天天挂在嘴巴边说个不停!如果我真的爱你,会让你感受到那份爱的!每个人恋爱,都有自己的标准,以前喜欢就可以在一起,不论结果,现在,不如果真爱一个人,你会陷入情不自禁的旋涡中,情不自禁念他的好,情不自禁回忆和他一起走过的时光,情不自禁为他做一些事情,情不自禁在乎着他的一切。同样,他爱不爱你,爱你有多深,你也是能够感觉到的,而且这种感觉是相当真切和准确的,你不用骗自己,更不用勉强自己,如果真的不行,你要学会转身。

11、时光销殆,青春几轮。曾经的容颜在苍白的描绘中变得黯淡,曾经的故事在无力的叙述中变得颓然,悄然流逝的光阴过滤着每一份诚挚的情感,交错着无尽的悔恨坠落在时空的裂隙中。

12、不管如何探究往昔遗留的痕迹,也不能将昨日的温存寻觅,天空的雨还是淅淅沥沥。我猜想,如果不是心碎了一地,兴许能将那抹淡淡的馨香铭记。

13、遗忘 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 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 就这样慢慢延伸 一点一点的错开来 , 也许错开了的东西, 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14、经年,是一首歌,记载着那些打马而过的时光。或许,相逢,是一场花开,艳到极致,终是荼靡;或许,爱情真的像摩天轮,有时高,有时低,爱到深处方能体会它的旋律。

15、沉溺于以前与回忆的人是一个很懦弱的人,因为她(他)不敢勇敢地正视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变化。没有不变的感情,没有不变的人。

16、紫陌繁华,风舞着凉秋的羽翼,吹落深秋最后一片枯叶,年少的悸动在拂晓雾霭中幻化一道白色的痕迹。年华屈指下,一段水湄空茫的纵横交错,晶莹的冰霜翻覆着尘封的记忆,似风铃,聚散匆匆的尘世浮华,百转丹青里华灯谢幕!

17、直到手心一丝阳光散落,那偷偷藏匿了整夜的金茫,从指间悄然滑过,伴着我们十七八岁酸涩懵懂的青葱时光,飘过四季,梦幻般带来一片暖色系的美好向往。

18、更多好词好句请关注:好词佳句摘抄大全 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19、这个微笑,用尽疼痛的力气; 这回释然,用尽铭记的场地; 这场告别,用尽去爱的勇气; 这次哭泣,用尽你爱的表情; 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爱你。

20、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21、被挥霍的青春遗碎满地的忧愁,妄尽苦思只为追寻一抹淡然的醇香,或许上一刻的离分会在下一刻重温,寸断肝肠只是被衔接在心中的一种信念。

22、关系越好的,往往是越爱损你的。和她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你的毛病她永远比你更清楚。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她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她分享。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23、做一个爱笑的女孩,听说喜欢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做一个爱哭的女孩,因为我想放飞心情;做一个爱睡的女孩,睡出灿烂好气色;做一个爱吃的女孩,减肥神马的吃完再说;做一个宠爱自己的女孩,所有看的上的东西,你值得拥有。

24、青春的生命力,可不就是那春之郊野中茁壮生长的树苗么?从破开泥土的那一刹,便注定要勇往直前的命运,要永不言弃,昂首挺胸地走过生命中的每一个驿站,散播自己昂扬的生命力。

25、夜来无人饮,无边落寞下。轻轻挽起风姿花传那绚烂多彩的往事,踏着寂静的生命一路走来,在不肯安歇的脚步中时顾回眸匆匆离别的笑颜,清晰的面孔在多情书香写意无穷错过的彼岸烟火。

26、有一种心情叫失落,有一种美丽叫放弃。一次默默地放弃,放弃一个心仪却无缘份的朋友、放弃某种等待却无收获的感情、放弃某种心灵的期望、每放弃一种思绪心里便生出一种伤感。然而这种伤感并不妨碍自己去重新开始,在新的时空内将音乐重听一遍,将故事再说一遍。

27、凄凄泣泣,颊间痕,徒悲悯,掩殇糜,自啼笑皆非,岁月噬忆,锦瑟韶华不过一瞬光之光恍然,惶然,花开、终、不致荼靡,未了情,空寂寥,曼陀罗,至美至毒

28、寥寥心事,谁寄清风与月明。曾几何时我向往过向日葵那般明媚,温暖,永远的朝着日出日落的精彩轮回。终究还是抵挡不住在惆怅萦绕的心扉侵袭。把酒临风抛洒那无人诉说的满腔豪情,环顾于多少次无声无息的沉默,手拈素笺聆听孤独细婉的韵律,只影转身,凄凉怀抱。

29、自恃仅似,墨魂,未流连不念勿倾心,木兰香亦可拂悲吟,夜未眠,相思引,只为谁?箜篓丝蛛何谓犹忧,苦情人,何必执杵

30、做快乐的自己:生活其实很简单,别总是逼自己。很多事情其实没必要那么计较,干嘛让自己那么累呢?如果是因为别人让自己那么累,想想为了那个人值不值得这样做。如果不值得何苦这样逼自己。人是为自己而活的,自己快乐了,过的才是人生。

31、我们害怕岁月,却不知道活着是多么的可喜。 我们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 甚么时候,我们才肯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 忘掉岁月,忘掉痛苦,忘掉你的坏。 我们永不永不说再见。

32、当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换一种心情,也许会有新的生机出现;换一种心情,失败只是一种考验;换一种心情,所有的所有皆为笑谈;换一种心情,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33、再轻易爱,爱上就要定乾坤!江湖中,从不轻易说爱,即使爱了,也会斩断这个毒瘤!

34、呤风咏月,思量阑珊。环着流转斑驳柔情的底色,望着青松依旧伫立在荒芜的云水山巅,堪不破禅中放下的红尘枷锁,谁又能劝慰苦酒中的滋味擦干那脆弱的眼眸?

35、大风长起,悲歌长兮,韶华无涯,几多感叹。独揽一卷经香梵音,遥指那一段封存的伤痛,与山隐匿,与水冷清,旖旎锦瑟年华的琴弦,在阡陌纵横中长歌一阙长相思词令。

36、生命可终于是认可我了呵!多么安稳的感觉,我的存在正渐渐明媚起来。那些懵懵懂懂的回忆,那些跌跌撞撞的过往,也似乎不再那么痛心了,我仿佛看到远处微微亮起的灯光,照亮我为圆满修行而踏上的坎坷旅途。

37、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浩浩荡荡,哗哗啦啦地从他的心理倾泻了出来,他再也无法隐藏他的那份斯文了。

38、世事多变,几番缠绵。爱也无怨,错也无怨,似乎总是有一张素描失彩而望不到天涯咫尺的秋水。原来,我明了,面对更多的未知彷徨,只是在自我安慰孤寂的罢了。

39、心里些许的失落,原来有很多东西完全不是个人能掌控的,于是就有很多很多说不出口。于是就微笑着让该发生的发生、该消失的消失,该来的来、该去的去,该说的说、该闭的闭,该猜的猜、该想的想,该写的写、该停的停,我还是我,我一直在这里。

4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段未来得及旁白的故事,一份刻骨铭心的眷恋,就在千万次回眸中,诠释了三生石上的海枯石烂。一诺相思,一笔成殇,人憔悴,只为谁,落花流水不相随,相思赋,流年渡,无端又被西风误。

41、学会不再哭泣,学会不再透露自己的感情,他们说你冷血,你却只是在那里微笑, 你知道,没有必要试图让别人了解你,知我者为我分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带来吵闹,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感动,却不能流泪,因为一旦放任自己的感情,怕会让自己泣不成声。

42、当我想你的时候,我的心在微笑。我会在茫茫人海找寻你的背影,美好的时光,在记忆中盛开着鲜花,把一瞬化为永恒。你是我心最暖的祝福,守护着沧海桑田,你是我千年不倦的爱恋。当我想你的时候,我用思念写成文字,让句句想你的心痛,化作纷飞的花瓣雨,在时空中飘飞……

43、、我把甜蜜和痛苦都揉进梦里,却淘气的让一个清丽而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我把静谧和骚动都揉进指甲缝,却无奈的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入我荒凉的田野。爱恋是朦胧而又迷人的。

44、难得有这样闲暇的时光,着一袭宽大的睡衣,随便扎一束马尾,静静地坐在地毯上,听一首曲子水一样滑过心际,那冬天的寒凉,就在不经意间,被温暖隔到了窗外。

45、每缝高兴的时候,他就容光焕发,他那矮小、结实的身体像充了电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两眼和皮肤增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光彩。

46、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 就累了, 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 就醒了, 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 突然我乱了。

47、想到你就笑了 还需要什么呢?幸福还是糖!

48、奔跑,奔跑,奔跑!他的心激动着,他的痛快已经不能用我们浅薄的语言来表述,似乎他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有跳动的欢畅。

49、我凝望着远方,有一种思绪凝结在心头,像雾像雨又像风,有一点点浪漫又有一点点懒散。秋风温柔的掀开了我对你的思念,并深情的吻湿了我的脸庞,我闭上眼睛,感觉此时与你同在!

50、有一些情感,过去了也就变了,某些人可以让我们刻骨铭心,某些事可以让我们终生难忘,可是我们都变了,回不去了,再苦苦找寻,剩下的也不过是个遗憾。失去了便失去了,谁又能保证那本该是属于你的呢?有些东西原本就是让你牵挂而不是获取的。

51、轻轻地,你终于来了,期待已久。而我,少了喜行于色,只淡淡的感受于无声。轻掸岁月的尘埃,时光轮回里,又将开始镌刻下一个季节的年轮。

52、山盟海誓的旧约迷失在孤独的尽头,无论如何缅怀都只是一种过去式的情感,如果不是思念将这段感情无止尽的绵长,或许只需一阕断歌就能终了这为此倾覆半生的情缘。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6

一、尼采的性别观

尼采到底是不是一个厌恶女性的“大男子主义”,或者说,他是否表现为一个“正常的”异性恋者或者同性恋者?从尼采的一生来看,尼采幼年丧父,在一群女人中间长大,母亲是一个“矜持”的人,使他具有一种女性般的敏感,但是,尼采对此十分不满,他希望自己充满男子气。因此,战争来临之际,他毫无犹豫地选择当一名军人。尼采的一生发生过好几次恋情,求过几次婚。而且他和她的妹妹伊莉莎白关系尤好。这些经历表明,尼采与我们大多数男人没什么两样,他并非一个怪物。但是,另一个问题冒出来了:尼采是否因为感情生活的失败而心理扭曲呢?我们来看一段非常重要的话“:我的母亲过分矜持,已经污染了我生命的泉源。由于童年早期丧父,所以我的生命之水一直受到污染,没有一个必要的男性元素来纯化我生命的本源。因此,我在内心中对女人的娇弱与矜持大为生气。一旦萝•莎乐美以她那充分的本性冲击我,我就屈服于她,感到无比解脱——以及喜悦。”这段话告诉我们:尼采认为,女性不必太过矜持和娇弱。换句话说,女性应该活得更加自由和强大。尼采曾经渴望丧夫的母亲另找一个单身的男子。然而,尼采家庭的宗教气息很浓厚,母亲更是一个基督教虔信者。这很有可能是尼采最终成长为一个敌视基督者的最初动力。因为基督教义的禁欲,让生命个体(无论男女)活得“矜持”和“娇弱”。而我们知道,无论天主教、基督教、佛教、还是儒教,对于女性的压制均甚于男性,甚至将其视为罪恶的渊薮。因此,女性身上的弱小具有宗教渊源。尼采对女性的弱小和妥协,有一种“哀其不幸”的心理。一旦出现较为“自由”和“强大”的女性,尼采异常激动,不吝笔墨地赞扬。他称她们为“可爱的对手”“:可爱的对手——女人天生喜欢平静、稳定、和谐的生活和交往,能像油一样平息生活之海上的怒涛。这种本性在无意识地与自由人内心涌动的英雄气概分庭抗礼。”譬如上文中出现的莎乐美。他说:“我不曾珍视我的自傲与孤独;我渴求女人的热情之爱,她能把我从目睹上帝之死的恐怖世界中救赎出来。我写信给伊莉莎白说:一个深沉的男人必须有朋友,除非他有一个上帝。但是,我没有一个上帝,连一个朋友也没有!萝•莎乐美以所谓的‘爱’的暴风雨,把所有的云,所有的乌云都吹走,让上帝的鳏夫接受同袍之谊与共享交流的阳光。”

尼采在这里勾画了一个异常理想的画面——男女平等。(笔者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语形容尼采那些关于乌云和阳光的句子,而选取了一个被长期误解的概念)。他们可以真正做到“共享与交流”。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可以做同样的事情,男女的区别已经从生理上先验地决定了。因此,以争取男女平等为由,提倡让男女做同样的事情,是违反自然和极度可笑而肤浅的。男人是战士,在屠戮上帝之后恐怖的战场上,无法自我救赎。此时,女性如暴风雨般扫荡乌云,重现阳光。虽然分工不同,但是——男女同样强大。莎乐美最终并没能和他平等地坐在一起“分享和交流”,而且至死也没有一个女人达到尼采所说的这种平等,足见尼采对女性期望之高。在美学上,尼采认为,有一种女性具有男性美:“世界上某些地方存在着具有崇高的、英雄和帝王式的心灵的女人,她们具有能力作并准备作义正词严的反驳,宏伟的抉择和壮丽的自我牺牲;有能力统治并准备统治男人,因为在他们心中,男人最好的东西已超越性别界限而变成她们本身的愿望了。”对于男性,尼采寄予厚望,因为他们更具力量感和破坏性,更容易从弱小中突破出来。然而,有些男性也让尼采十分失望“:圣伯夫:毫无男人味;充满一种对一切男子气的虚假仇恨;他到处闲荡、胆怯、好奇、无聊、造谣中伤。”尼采论述瓦格纳夫妇的一段话,将他的性别观表述得更加尖锐“:科西玛•瓦格纳女士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位伟大女性;但按照我的看法,她也毁掉了瓦格纳。何以至此呢?瓦格纳‘得不到’这样一位女性,他出于感恩而迷恋她。——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自始就是瓦格纳审美趣味的下降,变成了他的女人(即李斯特的女儿)的天主教本能;那是一种感恩和谦卑,一位软弱、复杂和病态的家伙,对一位懂得保护和激励他的女人的感恩和谦卑——说到底就是那种男人对‘永恒女性’永远的怯懦行为。”瓦格纳之所以被其夫人“毁掉”,是瓦格纳自身的原因:他面对一位“伟大的”女性,表现出了“感恩和谦卑”。因此,他们之间当然无法平等地“共享与交流”。从这个层面来说,倘若尼采对于女性的那种“哀其不幸”是一种旁观式的提醒,那么对于男性的“怒其不争”就是一种彻底的自我剖析式的批评。他与瓦格纳的决裂,与萝•莎乐美的分手,同样是一种偶像坍塌后的必然结果。他们都不够自由和强大,他们都不能真正地与他们所面对的异性平起平坐。

因此,尼采的性别观很明显:男女由于他们的身体而导致分工不同(譬如男人打仗,女人生孩子),这正是男性之所以为男性,女性之所以为女性的根本区别。但男女在地位上应该真正的平等(不是一方压倒一方,更不是表面上的“和解”),而做到这样的平等,男女都必须克服“矜持”和“娇弱”,“感恩”和“谦卑”,展现出真正的自由和强大。如同舒婷《致橡树》中描绘的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为一个哲学家,特别是作为一个“男性的”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是从男性特有的视角出发的,他的哲学充满雄性色彩。换句话说,尼采从一个男性的视角进行哲学的思考,这个视角要求他站在男性立场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他是一个男性哲学家。他骂某人是个“蠢妇人”的时候,千万不可以为他真的在骂一个女人。这种情形如同一个穿着皮靴的粗犷男人,骂他的身着粉红长裤的哥们儿:“你真是一个娘娘腔!”一样。尼采认为,女性出于安全的本能,总是希望男性能够收敛起古老的男子气概,变得精致文雅无害。但事实往往是一个悖论,匍匐于女性脚下的“娘娘腔”男性,往往不能引起女性丝毫的兴趣。男子失去了血性,生活就失去了激情,前进也就失去了动力。尼采极端地挥起了他的鞭子——野蛮时代的男性象征,以期达到古老的和谐。“鞭子标志着扎拉图斯特拉自己渐长的男子气概,标志着男人扎拉图斯特拉与生活这个女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男子气概的扎拉图斯特拉,后来被描绘为生活这个女人的爱人,但是直到第三卷,当他走近生活这个女人,记起他的鞭子时,他们的爱情才得以完满。生活可能会反对——她几乎不可能再有其他做法——但是她爱他的意志和激越,一旦听到他的意志的声音,她便会臣服。”然而,对“仇视女性者”,尼采的态度很鲜明“:‘女人是我们的敌人’,一个对其他男人这样说的男人,表现了一种毫无节制的冲动,这种冲动不仅痛恨自身,而且还痛恨其满足手段。”痛恨女性就是痛恨自身,因为女性是我们身上的另一面,是伟大的母爱,是坚定的立场,无所不在的包容,无声无息的坚韧。对于“总是在受苦,却总是有勇气,而且总是保持着她的美好和善意”的佛罗琳•冯•梅森柏格女士,尼采崇敬有加。在一封写给她的信中尼采说“: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如果一个男人再将他的生活与你的生活做过比较以后,而又不愿意被指责为没有男儿气概,那么他该怎么做呢?他应当做你做过的一切,这就够了。但是,毫无疑问,他办不到,他没有确信的向导,没有时刻准备奉献自己爱的本能。”因此,尼采所说的“女人”,既有性别内涵,更是一个美学范畴,这个范畴曾经笼罩在整个西方美学史的上空。“她”曾创造了辉煌,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先天疾病。尼采极力充当一名医者,而他的良药就是:男性美学。

二、男性美学的处境——女性美学的包围

尼采对西方哲学和美学的性别有清醒的认识:从柏拉图以来,西方的哲学(至少是美学)基本都是女性化的,期间鲜有真正的男性哲学。他说:“迄今为止,我们的美学都是一种女性美学(Weibs-Aesthetik),因为只有艺术受众表达了他们关于‘什么是美?’的经验。”海德格尔的说法更加肯定:“对尼采来说,艺术哲学也就是美学;但美学在尼采看来却是男性美学,而非女性美学。”他的话语始终是围绕男性话题展开的,他的哲学是“一半哲学”——男性的一半。至于女性那一半哲学。尼采认为,那是另外一个系统,具有另外一种美——“女性美”,它与身体的动物性和习俗有关。“习俗的价值在于,一个人越从小就发自内心地屈服于它,他的攻击和防卫器官——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就越退化,他也就越美!因为使一个人成为丑的和益发丑的不是别的,正是这些器官的活动及其伴随性情。因此我们看到,猩猩妈妈比小猩猩丑,而小雌猩猩便最像人:也就看上去最美。——由此可知女性美之由来。”因此,人身上那些原始而进攻性的器官,和以这些器官为主要工具的行为,被定义为丑。而这些器官和行为的退化,则被定义为美。比如体毛的退化,产生“光滑”的美学概念,肌肉的退化,产生“优美”的美学概念;炫耀的终止,产生“朴素”的美学概念……显然,这些美学概念的名单可以开很长。它们无一不是与人的某种退化联系在一起。而对于退化的默认,造就了女性美的心理机制——“屈服”。柔弱的“小雌猩猩”是其美学模型——更加柔软、无害、天真、安静。而男性因其生理构造(他们有)和社会分工(他们不用哺育孩子)异于女性,使他们对力量有着无穷尽的渴望“:伟大的男人如同伟大的时代,是爆炸性的材料,其中聚集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其历史和生理的前提始终是,他们身上长久地搜集、累积、储存和保持的力量。”然而,男性美学虽然看似强大,却在历史上一直被女性美学所包围。尼采说,柏拉图主义是女性主义,而耶稣纯粹就是个“妇人”。女性主义——看似柔弱的哲学——并没有在历史上处于下风。在思想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理性主义、基督教思想以及现代民主思想。这些哲学都是以控制力量、削弱力量为基点的,践行的正是女性主义。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尼采竭力批判的基督教思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女人总是与颓废类型、教士们一起密谋,反对‘权势’、‘强者’、男子汉。”

男性哲学实际上一直处在女性主义的围攻之下,我们可以把雕塑《拉奥孔》看作这场围攻的模型:强壮的男性以及他的后代(儿子——男性气质逐渐衰减的无奈现实)被海蛇紧紧缠住,似乎发出深沉而痛苦的哀号。这哀号到了尼采的时期,变成了第一次反抗。到女人那儿去,要拿上鞭子——向女性主义宣战。同时,它展示了尼采的男性视角——战斗的男性、力量充盈的男性。而柏拉图和基督教,一个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支柱,一个是西方主流宗教的支柱,都只是女性哲学。理性主义用精神来剥离人肉体存在的价值,基督教用彼岸世界来诽谤此岸世界。二者都是用虚无压抑排斥实在,让虚弱者打压强健者;它们都无视生存奋斗的快乐,抬高病弱者,让人类历史变成强者被弱者包围、打压、消灭的历史。在这一点上,尼采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所谓人类进步,是一个虚幻的事实,仅仅是弱者的胜利。弱者的胜利并不能带来人类的进化,只带来强者被淘汰的事实,这正是达尔文主义的“反方向运动”“:物种并不在完善中生长:弱者总是不断地控制强者,——原因为,他们是多数,他们更聪明……”弱者借助精神、理性、宗教、道德等手段,对强者进行围攻。他们认为强者那种积聚力量和释放力量的方式,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会伤及弱者辛苦构建的平静和平衡,对弱者的生存造成威胁。只有对其围而攻之,才能解除这种威胁。历史证明,弱者的围攻有效而精细,强者一个个倒下,剩下的是获得“幸福”的弱者,尼采称其为“末人”,或者“群畜”。尼采将弱者的胜利视作人类的“惰性”,他称其为——传统。维护传统是一种“弱者行为”。传统的卫道士们力图在强弱之间维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在很多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万古不变的清规。但在尼采看来,弱者是为惰性争取权利,想让懒惰和进取获得同样的权利,以图安宁“:权利首先得追溯到传统,这种传统来自于一个独一无二的协议。签订协议的双方曾在某个时候都对协议的结果表示满意,但又惰于对协议进行形式上的更新。于是人们的生活继续下去,似乎协议也一直得到了更新。当源头渐渐被遗忘的迷雾所笼罩时,人们便误认为拥有了一个神圣的,不可改变的状态,世世代代都必须以它为基础。传统变成了强迫,即便它不再带来当初签订协议时人们追求的好处。——弱者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永世坚固的堡垒:他们倾向于让这种一次性签订的协议,让这种恩典的表示万古长存。”和自然界一样,弱者是多数,强者是少数。问题是,在现代文明的打压下,强者已经成为珍稀品种,如果强者最终消失,那么,人类就再也没有进化的可能。人,真的结束了自己的历史,成为“最后之人”。因此,尼采强调,男性美学属于少数人,是强者的美学“:所有美好的事物,从来不是公共财产:美属于少数人。”

三、有性别的美学

尼采十分关注性别问题。性别是一种区别,一种差异。尼采关注差异,这是他和很多同时代哲学家不同的地方。基于身体区别,男女在力的使用、分配,以及对力量的看法、标榜、评价都不同。在尼采看来,女性是控制力量、限制力量、惧怕力量的象征,代表了纤细、柔弱、安静、精致的美学观;而男性则是培植力量、爆发力量、崇拜力量的象征,代表了崇高、强悍、剧烈、粗犷的美学观。历史上多次给“美”定义的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未考虑到区别性。如果考虑区别,要想给美下一个唯一的定义,就会增加许多难度,甚至会主动放弃这种追求。历史上那些想要通过唯一定义来一统江湖的美学观,要么持女性观,将美视为纤小、柔滑、漂亮;要么持男性观,将美视为战斗、崇高、恐怖;要么寻找两者的交集。无论如何定义,都不能同时满足两种不同性别的审美意向和审美理想。因此,尼采讲区别,讲审美主体性别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从一种性别立场——男性立场出发,建构自己的男性审美观,型构自己独特的男性美的定义,从男性角度进行审美透视,对不符合此透视立场的审美观进行价值重估。

(一)男性美学的基石——“只有人是美的”尼采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全部的美学都建立在这样一种简单的事实上,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让我们立刻添上它的第二条真理:没有什么比蜕化的人更丑,——审美判断的领域由此被限定。”这一论断首先是人本主义的,它把一切的论述,都拉回到人自身。进而将人分为两种:进化的人和蜕化的人。进化的人健康有力,因而是美的;蜕化的人病态虚弱,因而是丑的。尼采认为,人只有通过权力意志才能达到进化,从人进化到超人。在这个过程中,进化的人自身是美的,以这种人为中心,辐射到外物,并形成与人类进化方向一致的评价标准:事物中含着健康的成分,具有进化的生命力量,或者具有这种力量的象征意义,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因此,区分美丑的关键在于人的生命力的强弱。他说“:从生理上核算,一切的丑使人虚弱和悲哀。它令人想起颓败,危险,软弱无力;人在此时的确会丧失力量。丑的作用能以测力计测出。只要人在哪里确实受到压抑,他就能嗅出某种‘丑陋’就在近前。他的权力感,他的权力意志,他的骄傲——与丑同降,与美同升……”如果承认有“美”存在,首先就要把审美的眼光聚焦到人的身上,人是美的形象,其余一切都是这一形象的背景,都只能烘托此形象,而不能喧宾夺主。脱离开人的存在,既失去审美主体,又失去了审美对象,从而使美丧失了赖以存在的根基。尼采只承认人的美,不承认人之外有美存在。因此,尼采美学是关注和研究人自身及其活动的学问。一切与人无关,或者妄图脱离“人”这个前提的美学,在他眼中都是有问题的。其次,美和丑是相伴而生的,人既可以是美的,也可能是丑的。美的人在人生中,生生不息,奋进不已,丑的人在人生中,颓废萎靡,止步不前甚至倒行逆施。进而言之,人的活动,以及人的活动所联结的“尘世”,都是尼采审美眼光关注的对象。人用活动向外部世界及他人展示自身的存在,向内传递存在的信息,强化“此在”的感觉。“此在”的感觉越强烈,生命越有活力,人就越美。人生历程是用行动塑造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人的一切活动都有美学上的价值和意义,美存在于存在者及其活动之中。存在者用身体和心灵,展示美的形象,用各种活动进行美的创造。美不是虚无缥缈的彼岸之花,也不是千年不变的黄金法则,他与人的现实存在及其活动紧密相连,人自身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人更用自己的活动进行美的创造。

(二)男性美学的标准——“英勇即好”尼采说“:‘什么是好?’英勇即好。让小女子去说吧:‘好就是漂亮动人。’”所谓英勇,就是勇敢地面对、斗争和超越存在之苦难的精神。敢于直面尘世的各种艰难险阻,不用任何精神麻醉品让自己昏昏欲睡;随时准备与种种苦难殊死搏斗,绝不被动接受苦难;在斗争中不断超越自我,在超越中获得快乐。这就是尼采的人生观,美学观。他为我们展示了一条力的射线,由一点发出,指向无限的未来,没有停顿,没有倒退,没有尽头。即使个体生命结束,这条力的射线仍能通过整体的进化,继续发挥作用。尼采把英勇的人融入人类历史前进的洪流中,为我们演奏了一曲伟大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们在轰轰烈烈中享受超越带来的,享受力量带来的刺激。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造物不会因某一个体生命力强大而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体生命力羸弱而给予怜惜。关键在于生的状态与质量,在于对特定生存状态与质量所持的审美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决定了个体所持的美丑观念。漂亮、柔软、光滑、细腻……这些历来被美学史家所肯定,被鉴赏家所欣赏的美的元素,在尼采眼中,都是女性化的,它们以其美丽的外表麻醉人,让人暂时忘记死亡的恐怖。一朵鲜艳的小花、一首柔和的夜曲、一匹华贵的绸缎、一川飘渺的烟云,一处寂静的茅屋……,这些美妙的事物,为人们织造了一片美妙绝伦的幻象云彩,人们仰望这片云彩,不知死之将至。尼采对这种美学观极为不满,因为,在这美妙的云彩下面,人生活所要面对的种种现实苦难,并没有丝毫减弱,即使暂时逃避,苦难也会通过有感觉的肉体,不断地提醒这些迷幻中的人们:死亡确实存在!美,不应该仅仅是迷幻剂,而应该是存在之终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美就不能仅仅是漂亮。苦难、病痛、恐惧、孤独、迷乱、死亡,这些被既往美学系统排除在外的概念,必须重新回归。生命正因为有苦难,快乐才弥足珍贵。正因为有死亡,生存奋斗的过程才显得格外精彩。要感受精彩、体验珍贵,人就必须与苦难和死亡进行殊死搏斗,唯有通过战斗得来的和平,才能让人感受到大快乐。人生的痛苦不会停止,悬挂在人头顶上的死亡之剑仍然锋利,但是,人能够通过积聚力量不断与痛苦斗争,不断超越自身而获得快乐。尼采说“:我不劝你们工作,而要斗争。我不劝你们和平,而要你们的工作是一种斗争,你们的和平是一次胜利。”

尼采终生都在追慕希腊的狄俄尼索斯精神。他认为,具有酒神精神的人是真正健康的人。因为用酒神精神创造的希腊悲剧哲学,是“在幸福之时,在成熟的成年期,从勇敢常胜的男子气概的兴高采烈中迸发出来的。”它是生命活力的挥洒,勇气和力量的展示,不是弱者的救赎,不是爱智慧,而是爱美。从这种哲学观所透视和建构的美,也应该具有“男子气概”,展现“生命的完满”。对希腊人来说,男子气概就是两个字:英勇!荷马是男子气概忠实的记录者。在他的史诗中,充斥着大量肌肉强健、英勇无比的男性英雄,他们有名有姓,有血脉系谱,有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经历。而其他人则作为背景,烘托着这些形象的存在价值。荷马把希腊人对男子气概的追求描写到极致。在《伊利亚特》中,最英勇,最具有男子气概的人最为突出,是其生活世界的主角,其他人物,也以其男子气概的强弱来排座次。至于那些毫无男子气概的乌合之众,根本就不配拥有姓名和形象。“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希腊人的强健男子比一般人更为高贵,后者由于无法做出伟大的行动而缺乏个体性。人性这个词,看起来是一个没有单数形式的集体名词。如果想成为一个个体,你必须成就伟大的人,这样的强健者凤毛麟角,他们就是英雄。所有的强健者都是男性,但是多数男性和女人、小孩没什么差别。如果你称他们为女人,那么就是对这些人的侮辱,就像我们对一个成年人说,‘别像个孩子似的。’当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向希腊人发出决斗的挑战却无人应战的时候,墨涅拉俄斯斥责希腊人是女人——用阴性的复数形式称呼他们。”其实,直到今天,一个普通的美国男人在对另一个男人表示蔑视的时候,也常常用“pussy”(小妞、猫、)这个词。而在中国女性作家池莉的小说中,一个女孩子对不肯付车票钱的男性说“:赖儿叭叽的,亏了裆里还长了一坨肉。”那个男子“面红耳赤,赶紧掏了钱。”看来,男性气概,一直都是一个强势、正面的名词。拥有它就高大威猛,失去他就矮小猥琐。这是男性和女性达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