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商业地产;业态;规划设计;开发模式;发展趋势
Abstract: through the to our country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design problems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us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we need a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vision to have more business perspective, the only real estate eye or only commercial vision is no good, designers from operation Angle, selection, commercial buildings formats planning position, space combination relations, traffic streamline strategy considering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necessary out of short line operation of the error, not just the traditional housing development model for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from the long term investment for business profits considerations,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design strategy, is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ful commercial real estate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commercial real estate; Type of oper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Development mode;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商业地产的定义
商业地产(BusinessReal Estate), 顾名思义, 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以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等按照用途划分是用于商业用途的物业,包括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设施及各类消费场所。商业形态包括百货商场、大中型超级市场、小型便利店、专业产品卖场、品牌专卖店、仓储型超市以及包含以上多种业态的商业步行街或城市综合体。
商业地产,其发展过程不短也不长,有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从单一功能购物发展到现在的大型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以颇具特色和风格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环境营造、主题设置、运作理念等手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多功能的空间中,把购物场变成了娱乐场,把消费者变成了娱乐者,让原本一次单一乏味的购买行为变成一场休闲、游览、娱乐的“体验式消费”活动。[1]
2 现阶段商业地产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地产开发总体上可以用“起步晚,发展快”来概括,在中国短短十余年的商业地产发展史中,商业地产的建造规模和体量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引起国际建筑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起步于2000年前后,之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进入第一轮的高峰期,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的发展势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欠缺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商业职能、交通职能、景观职能、社会文化职能等高层面的认识,限于传统地产开发观念束缚、前期策划和定位策略缺失、招商困局、资金及高级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专业商业地产建筑师严重不足,导致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成功与否面临诸多挑战。在设计商业地产建筑时,建筑师和同业人士往往仅服从于业主的主观意愿,未考虑(或考虑不周)建筑规模是否适宜,业态是否合理,建筑风格是否匹配,定位是否准确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各地已开发完成的商业地产存在着招商乏力、人气难以聚集、经营不善、空置率高等问题不断涌现。
2.1 传统地产观念束缚
目前我国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认为商业地产跟住宅一样, 抱着“卖完就走”的思路。还有的开发商采取“先开发后招商”的方式,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仅不好招商,而且也增大了后期经营困难及投资业主的投资风险。
2.2 商业定位不准
商业定位是商业地产的核心,定位的准确与否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一个商业项目定位内容包括业态定位、功能定位、商业服务对象定位、
盈利模式定位、产品定位、商业文化定位、营销方式定位等多方面。每个环节相互关联,一着不慎,可能会满盘皆输。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定位仿效之风盛行,某个项目成功后,很多开发商纷纷复制该模式,根本不考虑因地制宜和与自身合理的结合点,从而导致失败的结果。
2.3 招商困局
商业地产对招商资源的竞争将是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瓶颈。造成商业地产招商困局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由企业的战略性管理所决定的,外部原因则是由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目前造成商业地产招商困局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商业地产的招商,国际商业连锁投机行为给中国商业制造了“空前繁荣”,商业地产的过快发展加剧了商业资源的竞争等。
2.4 资金及高级专业人才缺乏
商业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具有开发周期长、资金占用数额大、回笼资金缓慢等特点,而目前国内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和
变现渠道,这导致商业地产面临一个资金缺乏的局面。同时,商业地产
是一个集开发、经营、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但目前商业地
产从业人员一般是来自地产领域或是零售领域,对商业和地产都精通
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少。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重力模型;增长极;点轴开发模式;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01-03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区域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统筹区域发展已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就是强调要协调发展,因此区域调控成为政府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区的划分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重要工具,是进行合理的地域分工和区际协作,引导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基础,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区域开发、经济投资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
一、环青海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一)区位条件分析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的交汇地带[2],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环青海湖地区地处青海省农牧结合部,距省会西宁市130公里,东接全省经济重心河湟谷地,西连柴达木盆地,是青海进入新疆、的重要通道。环湖北岸有青藏铁路、青新公路315国道,南岸有109国道通过,交通比较便利。该区域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自然资源相对富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以青海湖为依托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特色突出,在全省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环青海湖地区四县行政区域面积5.58万km2,占全省面积的7.75%。2008年末人口22.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11%,国内生产总值553 411万元,占全省的5.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 272.4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0倍(见表1)。
环青海湖地区经济发展既具有优势和各种机遇,也面临着很大的生态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总量小、质量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来看,刚察县和共和县仍以农牧业为主。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来看环湖各县绝大多数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产业偏离度很高,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区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地区GDP(万元)人均GDP(元)人口(万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城镇化率(%)
海晏县141699416763.46.1∶67.9∶2640.8∶17.2∶41.938.2
刚察县49449114994.341.3∶14.9∶43.870.4∶0.5∶29.134.9
共和县1893981445713.118.8∶45.7∶35.562.6∶3.5∶33.934.4
天峻县172065860322.09.1∶80.9∶1076.2∶2.2∶21.625
青海省961520017389552.911∶55∶3444.5∶21.3∶34.240.86
(2)区域内四县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从表1可以看出海晏县和天峻县人均GDP分别达到41 676元和86 032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刚察县与共和县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共和县总人口13.1万人,天峻县仅2万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从产业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高的刚察县为40.8%,最低的海晏县为6.1%,非农就业比重最高的海晏县达到59.1%,最低的天峻县仅23.8%。四县城镇化水平差距也很大,海晏县城镇化率为38.2%,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而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天峻县仅25%(见表1)。
(3)环青海湖区域缺乏经济增长极。
城镇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点和人口聚集的平台。经济区域需要有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并对区域腹地发展有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但是环青海湖地区没有一座城市,只有11座城镇,除共和县恰卜恰镇之外,其余城镇规模过小,缺乏增长极导致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弱,缺乏与其他区域的竞争力和协作发展能力。
(4)环青海湖区域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不协调,区域内缺乏有效合作。
环青海湖地区四县毗邻青海湖,县域间相互接连,在资源禀赋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互补性,具备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因此青海省经济区划中将其划分为一个经济区,并于2007年成立了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以促进自然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但是环青海湖经济区四县在行政区划上分别隶属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和海晏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由于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不协调,流域各县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没有实现有效合作和多方共赢。同时由于青海湖开发主体与治理主体不一致,也难以保证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在西部生态经济脆弱区域中具有典型性,因此根据地区现状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不但对于促进环青海湖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护青海湖湿地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西部同样面临生态经济问题的其他区域也有借鉴作用。
二、基于重力模型的环青海湖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实证分析
(一)重力模型方法介绍
重力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地区间的客货流量是两地区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结果,从出行起点O到讫点D的客货流量与O点的总出行发生量和D点总吸引量成正比,而与O、D两点之间的距离成反比[3]。该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出行分布的区域社会经济增长因素和出行空间、时间阻碍等因素,是国内交通规划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4]。
基本重力模型(无约束重力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qij 指i、j分区之间的出行量预测值,O和D分别表示起止点间的交通出行量[5]。∫(Cij)为i区到j区的交通阻抗函数,它反映交通区之间交通便利程度的总体差异。由于不同目的或方式的出行分布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根据出行调查的实际结果,选择合理的阻抗函数,分别建立不同目的或方式的模型[6]。
(二)重力模型方法在区域空间关系和经济区划方面的研究成果
重力模型方法在我国区域空间联系和指导经济区划方面有许多研究成果。顾朝林运用重力模型方法对中国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刻画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状态和结节区结构[7]。王钰兰等通过空间交互理论的重力模型对成渝经济区内的城市的空间相吸引强度和吸引范围进行定量计算,据此界定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解析成渝经济区的空间的内在结构[8]。冀俊、李少游通过重力模型,分析广西城市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而得出广西可能形成的城市群[9]。曹纪伟、叶桢翔用重力模型分析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对圈内的小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提出小城市应依靠交通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大都市圈来发展自己这一战略决策[10]。
(三)基于重力模型的环青海湖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实证分析
重力模型以万有引力为依据,用自然规律来反映经济社会的复杂现象,显然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对于一些确定存在很强吸引力的城市或地区,如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景点、政治文化中心,使用重力模型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3]。针对包含4个县域的环青海湖地区,采用空间重力模型来定量说明区域经济中心所在以及经济中心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强度是可行的。根据出行需求调查结果并考虑计算简便,选择幂函数作为交通阻抗函数,重力模型表示为:
式中α,β,γ为待定系数,需要根据现状 OD 调查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由于环青海湖各县之间出行主要是依赖公路客车,其单位时间出行费用基本相等,所以计算时用出行时间代替出行费用。另外,环青海湖地区四个县中,天峻县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过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离青海湖景区较远,考虑到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所以在重力模型分析中不予考虑,只计算分析海晏县、共和县、刚察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从中选取环青海湖地区的增长极。通过对三县公交运管所和交通局实地调研,整理出相关原始数据(略)。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定,得出α= 0.124 , β= 1.173 , γ= 1.455 ,即标定的重力模型为qij = Oi0.124Dj1.173 /Cij1.455
将所选地区的OD数据分别带入到上式中,可以计算出共和县对海晏县和刚察县的联系强度分别为0.0103和0.0055,自身的经济活力为0.1243。海晏县对共和县和刚察县的联系强度分别为0.0103和0.0037,自身的经济活力为0.106。刚察县对共和县和海晏县的联系强度分别为0.0045和0.0037,自身经济活力为0.106。各县经济联系势能总强度依次为q共和 =0.1234+0.0055+0.0103=0.1343,
q海晏=0.1060+0.0037+0.0103=0.1200,q刚察=0.1060+0.0037+0.0045=0.1142。
根据空间重力模型计算结果可知共和县的空间联系强度最大,目前具备成为环青海湖地区增长极的条件。从对环青海湖地区基本状况分析也可以看出,共和县无论从经济总体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能力、镇区面积等方面均居前列,实证分析结果与区域实际情况一致。另外,共和县的区位不但是环湖南岸,同时也是省内黄河谷地的起点,离省会西宁较近,处于青海省东西发展轴上,共和县的发展可以同时起到改善青海省两大重要的发展轴线(沿青藏铁路发展轴、沿黄河发展轴)的增长极分布状况和提升经济集聚、辐射能力的重要作用[11]。
三、环青海湖区域经济规划和开发战略措施
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环青海湖区域经济规划和开发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护青海湖湿地生态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倡导区域合作,点轴梯度推进,并且根据资源优势,走特色经济和新型城镇化之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一)将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结合,培育区域增长极
环青海湖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一组推进型的产业以及这种优势产业在特定地域上的集中。所以环青海湖区域经济开发首先要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促进城镇发展。
环湖地区四县应抓住机遇围绕青海湖这个国际品牌,进行产业规划,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养特色产业集群以及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链建立区域经济联系。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的作用,将城镇化与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前述实证分析结果,综合考虑环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可以在共和县规划建设一座环青海湖区域性中心生态城市,成为该区域对外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城镇产业支撑的基础上,促进农牧区人口到城镇定居就业,提高城镇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使环湖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与吸引力,并以此促进环湖经济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二)依托交通轴线,实施点轴开发,完善城镇等级体系
点轴开发理论指出在重视“点”(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交通干线)的作用。 “点―轴系统”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规律,是一种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12]。环青海湖地区是天然环状经济区,地广人稀,宜居地分散,城镇如“飞地”,彼此不相连,只有通过交通轴线连接起来,才能相互发挥经济辐射作用,所以环青海湖区域经济开发适宜增长极培育基础上的“点―轴”开发模式。借助环青海湖分布的交通干线作为轴线,立足本地丰富的畜牧业、能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把环湖地区发展成为现代畜牧业生态经济圈、环湖旅游生态经济圈、环湖城镇生态经济圈[13]。以特色产业和现有城镇为重点,依据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禀赋条件等,选择培育有一定发展前途和潜力的次级“成长中心”城镇。充分重视中小城镇的定位与发展,优化区域的城镇规模结构体系,促进城镇体系的完善。
(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与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只有提高环青海湖地区城镇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将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在少数生态极上,实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转化,收入水平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13]。
笔者实地调查发现环青海湖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进城的顾虑还比较多,乡土情结很重,这也是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该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也不宜大规模的开发。为此,结合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的长远要求和区域社会经济现状,该区域最适宜的战略选择应是走健康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3-14]。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通过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和牧区居民点规划,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于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宜居区域,改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水平,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并在规划建设中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风貌。比如将生态畜牧业与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开发地方传统特色的畜牧业产品,开展牧家乐等形式,使旅游业发展带动畜牧业持续发展,不但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转型,增加牧民收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使区域少数民族传统得以保留和发扬,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流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环青海湖地区具备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基础,推进环湖地区经济合作符合区域内各县利益,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环青海湖四县应当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形成共荣共赢的整体合作理念,根据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区域内部恶性竞争。通过产业间优势互补,以共创旅游品牌为突破口,打造极具竞争实力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品和特色服务品牌。同时环湖地区应依托优势资源和重点项目联合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共同开展区际合作,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竞争合作的区域发展格局,引导区域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通过环青海湖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建立区内利益协调机制也是推进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地方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合作关系,实现流域经济一体化,才能为流域经济发展和综合治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环青海湖区域规划和经济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打造环青海湖少数民族特色生态经济区,实现环青海湖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8BMZ-039)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唐娟,马晓冬,朱传耿,钱程.淮海经济区的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05):18―20
[2]刘青春.以小城镇建设推动青海湖景区发展[J].青海经济研究, 2009,(06)60―64
[3]刘世峰,赵洪武.重力模型的机理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01):56―58
[4]张兰,彭国雄.重力模型标定方法的分析及应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01):106―108
[5]褚琴,陈绍宽.重力模型标定方法及应用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02):51―56
[6]都国报,廖勇,郭倩倩.空间重力模型标定方法与使用范围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01):87―90[7]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 (01):1―12
[8]王钰兰,魏景赋.基于空间交互理论的成渝经济区范围界定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8,(12):194―195[9]冀俊,李少游.基于重力模型的广西城市群雏形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08):121―123
[10]曹纪伟,叶桢翔.试用重力模型研究小城市空间结构规划[J].经济研究导刊,2008,(07),143―144
[11]丁生喜.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模式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02),7―10[12]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01):1―6
[13]丁生喜.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02)38―41[14]陆大道,宋林飞,任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一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7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3
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倾力打造的重点园区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原呼伦贝尔工业园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陈旗工业园区、海拉尔产业基地整合成立。开发区沿海拉尔河横跨海拉尔区和陈巴尔虎旗,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
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开发区已入驻企业232家,先后吸引云南驰宏、云天化、大唐、华电、神华、中煤、中航黎明、山东能源等央企、国企入驻开发区,引进香港金新、上海东方希望、沈阳同联药业等一批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到园区创业发展。
在规划建设发展方面,开发区正按照已获得行政许可的《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倾力建设煤电化产业、冶金加工产业、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产产业。全力构筑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对俄蒙经贸加工基地。紧紧抓住能源依赖型和资源延伸型产业主链条,打造全国最大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褐煤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绿色生物科技基地。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珍爱自然、共生互补、繁荣富强的全国生态最美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体制机制方面,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一站式”服务。管委会由市政府授权对开发区的各项行政、经济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管委会内设综合办公室、招商协作局、建设发展局、财政局、企业服务局,建立了副主任兼部门负责人的扁平式管理机制;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中心和投融资管理中心两个事业单位;派驻成立国土分局、地税局、国税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规划分局;建立了一级财政体制,设立一级金库,与相关旗市区实行财税分成。
多年来,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75.47亿元,已形成了完善的主干道路、给排水、热、电、通讯等“七通一平”的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建设了行政中心、规划展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以及孵化楼、标准化厂房等,形成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硬环境。
二、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几点体会
(一)整合为开发区奠定了科学发展基础
为杜绝区域共存而行政主体相异而产生的内耗,避免条块分割造成的区域内资源的分散低效使用和重复建设,真正实现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化发展,经过政府批复,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2011年果断地把分散在不同行政区域但相互邻近的呼伦贝尔工业园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陈旗工业园区、海拉尔产业基地整合为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于2013年3月经过逐级报批成功地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后开发区建立了分税制度,即海拉尔区与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25%:75%的比例分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25%:75%的比例分担,陈巴尔虎旗政府和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有企业存量税收征收渠道不变,企业增量按50%:50%的比例分成税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按照50%:50%的比例分。这样既解决了争地、争项目、争资金的矛盾,又调动了不同行政主体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必须坚持超前规划原则
要强化规划对园区建设的指导和管控,坚持规划先行。我们结合全市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提前做出了统一规划。特别在园区整合后,我们又对不同园区的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修编,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打破行政分割、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由清华设计院重新做了总体规划,请中资公司重新做了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执行实行制度化。在制订园区规划过程中,我们坚持把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园区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功能分区和市政布局科学合理,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切实可行,建设有条不紊。
(三)积极探索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为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开发区实行扁平式管理,领导班子成员直接兼任各局室的局长、主任,既做教练员又做运动员,以确保开发区的管理做到简约、高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借助市场的力量,运作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积极争取和引导银行资金投入的同时,以多种方式吸引民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以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发区的两个污水处理厂都是通过BOT和BT-OT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的。
(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生命线。认真研究和对接国家、自治区的规划和产业政策,建立工业园区项目库。努力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制,通过与不同地区开发区的协作招商、建立招商协会、制定鼓励招商政策和营造电力资源的低成本洼地优势,不断的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我们按照产业规划的行业类别和市场需求已储备了200多个招商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招商项目库,瞄准开发区现有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缺失的环节,有的放矢的开展招商活动。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4
长春推出“四大板块”新规划 建设(国际汽车城、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国际影都、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2.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指的是什么?
从2020年开始实施,“十四五”期间完成,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7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智能信息网、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市政基础设施网“6网”;着力补强社会事业“1短板”。
3.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包括哪些?
“一主”:即《长春经济圈规划》;“六双”:一是“双廊”,即《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和《长辽梅通白敦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发展规划》;二是“双带”,即《沿图们江鸭绿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和《沿中蒙俄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三是“双线”,即《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和《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四是“双通道”,即《长白通(丹)大通道发展规划》和《长吉珲大通道发展规划》;五是“双基地”,即《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专项规划》和《白城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建设规划》;六是“双协同”,即《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和《长春-公主岭同城化协同发展规划》。(掌握一下就行,不用完全背诵)
4.长春市“专班抓项目”主要包括哪些专班?
按照“1+2+5”模式设立组织领导体系,“1”代表一个领导小组,即长春市重大项目专班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专班领导小组);“2”代表两个服务推进办公室,即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督查考核办公室;“5”代表五个重大项目专班(以下简称专班),即: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专班、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专班、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重大项目专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专班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专班。(现在又新成立个征收专班,掌握一下即可)
5.长春551发展规划是什么?
把长春建设成为:(1)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2)建成区500平方公里以上;(3)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19年考过,百分之九十多人都不会)
6.长春十五个县市区、开发区名称、大概位置、主导产业:
五个主城区、五个开发区、五个外五县。
朝阳区:商贸服务业、科教文化(红旗街、桂林路、重庆路)
南关区:商贸服务业、金融(市政府)
宽城区:轨道交通、工业服务业(长春站)
绿园区:轨道客车制造、农产品蔬菜(长春西站、皓月)
二道区:服务业、长吉图发展重要区域(物流业)
经开区:汽车零部件和生物化工
净月区:绿色产业、旅游(净月潭,长影世纪城)
汽开区:汽车产业(一汽集团总部)
高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新兴产业(医药)
莲花山:生态旅游
九台区:工业、金融(龙嘉机场)
双阳区:梅花鹿之乡,生态旅游
榆树市:农业(玉米)
农安县:农业(马铃薯、三辣、畜禽)、黄龙戏
德惠市:农业(大米、肉鸡、肉牛、生猪)
7.着力打造“两个万亿级”“五个千亿级”指什么?
“两个万亿级”:一是汽车产业,二是电子信息产业。
“五个千亿级”: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二是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三是医药、医疗服务、医疗仪器产业,四是影视文创产业,五是现代服务业。
8.重点打造“一点”“两线”“三片”“五区”指什么?
“一点”: 即以南部新城“四塔一中心”为重点,建设城市新地标。
“两线”:即以新凯河为依托,建设城市西部发展新轴线;以吉林大路为重点,高质量建设城市迎宾大路。
“三片”:即打造红旗绿色智能汽车小镇,重点是推进红旗博物馆、汽车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改造;打造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年内启动36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打造长春新区创新发展核心区。
“五区”:即打造西客站城市客厅、长春站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吉大新校区扩建、空港国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长春机车厂老厂区,形成城市新功能、新形象、新文化、新品位。
9.长春公主岭同城化“五统一”指的是:
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治理、城市规划。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产业发展;产业链;转型升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38-02
收稿日期:2013-09-19
作者简介:张玉枚(1971-),女,江苏建湖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从事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1992年以来,江苏开发区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江苏全省拥有13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8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各开发区作为本地区国内外经济的交汇点,起到了良好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过多年的运行,开发区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瓶颈。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开发区如何破解问题和瓶颈,实现转型升级,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所有开发区人面前的迫切课题。因此研究开发区如何抓住契机,以二次创业的雄心壮志来迎接转型与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一、镇江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镇江经济开发区是由1992年设立的镇江经济开发区和1993年设立的镇江大港经济开发区,于1998年6月合并组建,2011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3个镇、两个街道,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7万人。
镇江经济开发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区域功能逐步完善,对于全市的综合实力、对外开放、体制创新、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带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要素资源制约,“二次创业”受阻。开发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制约。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为有形资源制约,包括土地、劳动力、能源、交通、厂房等物质要素。目前开发区的单位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不高,集约发展水平不够。“二次创业”开发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制约大,对于某些低端产业,土地没到期,厂房也不卖,要“腾笼换鸟”难度较大。一种为无形资源制约,包括文化、技术、管理、企业家精神等智力要素[1]。
2.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发展不均衡。目前镇江经济开发区GDP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造纸、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三大主导产业,占全部列统企业经济总量的82%,其中化工和造纸占68%。经济发展的依赖度和风险较大,“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多元化战略效应和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服务业发展不快,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与工业企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发展缓慢,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等高端领域尚未涉足。
3.产业层次偏低,创新驱动不足。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整体产业层次偏低,多以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为主,这些企业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高、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处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低端环节。不少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薄弱,创新人才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不强,发展不快。规模企业中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4.产业链不完整,功能配套不完善。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未能有效释放,产业关联度和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规划、布局前瞻性不够,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不强,特色园区、科技创业园区、出口加工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等载体建设不快,功能叠加不强;产业调整振兴、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不配套衔接,服务引导不到位。
二、开发区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经济危机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大发展,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投资向中国倾斜的态势明显,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研发中心将是下一轮国际资本转移的重点,这有利于开发区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集聚外部要素,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发展开放型经济。但同时应看到,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能源资源争夺加剧,将对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消极影响。
2.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宏观政策主要导向,创新发展成为主旋律,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加快之势。国家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心。但同时应看到,周边强邻环伺、产业结构趋同,区域间产业同质化的竞争愈演愈烈。
3.从区域环境来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发区位列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九带”中的沪宁沿线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和沿运河发展带上,区位优势更加凸显。面对新一轮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开发区与苏南先进开发区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实现“拼抢新苏南、争先长三角”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应看到,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开展,大项目、大产业向江苏沿海地区转移的态势明显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同城化效应的同时也加剧了要素资源向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集聚,开发区面临更大的要素集聚挑战。
三、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路径
从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来看,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苏南先进发达地区更接近,借鉴“昆山的‘两端突破’”、“钢都”张家港的传统产业升级、无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会给镇江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更多的启示。
1.规划引领——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保障。开发区的规划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成败。规划是方向、是旗帜[2]。按照“以规划引领布局,以布局指导建设,以建设完善功能”的思路,明确产业定位,突出功能开发,加强载体建设。根据国家、省、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制订船舶、机电、汽配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并细化到分行业和重点企业(项目),制订高新、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目录,明确重点发展项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创新驱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1)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大对创新型项目的引进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培扶力度,突出抓好一批火炬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做强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实验室等[3]。(2)集聚吸纳创新人才。依托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创新园等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载体品牌,抢抓海外人才积极寻求回国创业、苏南创新带形成过程中高端人才加速聚拢等机遇,推进“项目+人才”的招才引智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一批拔尖、领军人才。(3)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围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处于研发与中试阶段的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形成创新型经济新增长点。
3.产业升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1)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是开发区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按照龙头核心企业—产业链—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实施相关多元化,拉长增粗产业链,提高本土配套率,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势[4]。(2)提升产业层次。一要实施产业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二要承接高端产业;三要使传统产业高新化和传统产品高端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微笑曲线”两端延伸。(3)调轻调优结构。培育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沿江大物流,发展与企业主业相关联的总承包、总集成业务,培育技术研发、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市场中介等新兴服务业;推进工业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加快实施主辅分离和工贸分离,逐步提高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
4.配套服务——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1)完善载体平台。扎实推进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提高专业化、特色化水平。建立健全支撑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在加强技术、信息、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健全完善以行政服务、行业协会、社会中介、金融保险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2)提升服务质量。以产业招商为龙头,从一切有利于项目引进出发,继续完善项目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机制,主动热情服务,强化工作措施,加强产业招商与项目服务的沟通协调,促进无缝对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构筑人才发展优越环境,落实人才政策,用好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引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生态环境。(3)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资本运作,加快组建风险投资公司与担保公司,设立创业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信贷、上市、发行债券、向上争取扶持资金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
5.统筹发展——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最终方向。(1)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坚持“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完善涉农投入机制,加快培育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创业投资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农村保险,强化三农发展金融支持。(2)加快推进区镇一体步伐。进一步完善区镇一体的规划体系,以产业新城为中心,以专业园区和丁岗、大路、姚桥新市镇为骨干,构建层次结构清晰、空间布局合理、产业联动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人口集中居住、基础设施配套、生活环境良好、功能分区科学、公共服务完善的新型城乡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 许宁.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吕政.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着手四件事[N].第一财经日报,2010-01-12.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6
全面了解**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准确把握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面临的机遇,借鉴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科学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方案,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指导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港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统筹推进的原则,加大招商力度,培育市场主体,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三)以《**新城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现有物流企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依托市区已有研究成果,制定扶持政策,整合港口资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秩序,努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组织机构
(一)聘请吴玉梅、王炳炎为顾问。
(二)成立由区人民政府区长王世益任组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易晓、**开发办副主任桂新民、**开发办副主任兼**街党工委书记魏久明、区发改委主任王建生任副组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发改委、经贸委,区农业局、水务局、交通局、国土局(规划局)、科技局、统计局、广电局、粮食局,**开发区财政分局、国土分局,**开发办秘书处、发展研究处、招商处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建生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在武湖二泵站办公。
(三)聘请**理工大学物流管理系教授**,市发改委物流处处长王强,市商委商业发展改革处处长**,市经济研究所**组成工作指导组。
四、工作内容
(一)开展专题调研。
1.**交通基础设施及货物运输的情况、问题;
2.**港、**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情况;
4.**产业发展现状和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及发展趋势。
(二)编写发展规划。
聘请**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等物流专家、学者编写**物流业发展规划。
(三)举行专题座谈。
召开物流相关企业、市区相关职能部门、物流专家学者参加的专题座谈会。
(四)外出考察学习。
组织发展战略方案起草人员到大连、成都、重庆等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考察。
(五)组织起草方案。
起草发展战略方案,征求意见并组织论证,制作规划图。
五、工作要求
(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指定分管责任人,深度参与,积极做好此项工作。
(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责任分解表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协调配合,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各自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