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想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范文1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究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向心力的来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难点的突破

“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必须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让学生判断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来源。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怎样的加速度,从而进一步得到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二、对教材中两个地方的处理

1.由于课本中用来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圆锥摆运动在课堂中很难实现让学生测量,所以本设计中安排了先用向心力演示仪去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游乐园中转椅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后,通过让学生体验在实验室里粗略测量圆锥摆模型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以落实它的向心力来源,并向学生说明我们可以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2.为说明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受到的力并不是通过圆心时,课本上是通过实例链球运动和学生自己让小沙袋做变速圆周运动的体验来说明。这里本人认为直接这样让学生体验并得到上述结论难度不小,所以本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对游乐园中过山车做变速圆周运动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到──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链球运动和体验让小球做变速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从而降低了难度。

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

1.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一部分问题。

4.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5.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模型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6.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7.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8.课堂小结。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身边的圆周运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小钢球(两人一个)。

2.动画及视频:地球绕太阳运动、圆锥摆(动画),双人花样滑冰,游乐园中的转椅和过山车、链球运动的视频及图片。

3.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师:我们先看几个做圆周运动的例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会飞出去,而是老老实实地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大家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周运动(事先给学生发了个带细绳的小球)

生:受到了拉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对以上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分析

师:这些力的指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指向圆心。

师:我们把这样的力叫做向心力。

板书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的指向圆心的力,符号:Fn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师:这节我们就来研究向心力。接下来我想把课堂交给在座的各位同学。关于向心力,你想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就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大家先考虑两分钟。同桌、前后排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讨论下。

[学生活动]:

生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生2: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生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生4: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生5: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生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生7:向心力的来源?

生8: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9: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生10: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师将这些问题一一写道黑板上)

三、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一部分问题

师: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大家思考下这些问题,看看你能不能帮别人解决这些问题。

以下是课堂实录:

生1(男):老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向心加速度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因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2(女):我不同意,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在直线运动中的,这里是曲线运动,情况不一样,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来。

生3(女):我认为他是对的。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也没说在曲线运动中不成立,所以是对的。

(师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并由上节课学习的在圆周运动中某点的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从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在曲线运动中仍成立。)

生4:根据牛二律

可以得到

四、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师:刚才我们已经得到了向心力的表达式。理论的正确与否我们必须要用实践去证明。

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去验证──利用控制变量法。

介绍向心力演示仪原理,请一位学生自己来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引导学生由多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

半径r、角速度ω一定,

与质量m成正比

质量m、角速度ω一定,

与半径r成正比;

质量m、半径r一定,

与角速度ω的平方成正比;

到此为止,以上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师将这些解决掉的问题一一画勾)

五、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实验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1.圆周摆

(1)游乐园图片及视频材料

(2)学生动手让小球做圆锥摆运动

(3)建立物理模型(如图所示)

思考与讨论:

①如图所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

②能否在实验室里粗略计算此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

分析:

①这里的受力分析结合前面落实: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合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一个分力。

②在“实验室里如何计算向心力的大小”这里,引导学生可以设计两种方法去测。

师:我们课本上就是利用圆锥摆中可以有两种方法测向心力来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去做一下。

六、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1、看过山车视频并对右图中的情况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并进一步引导向心力的来源。

分析图1落实:

①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②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

师:哪个力提供向心力?

有向心力就向心加速度,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向心力可以改变什么?

引导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师:切线方向上的重力会对物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得到切向力改变了速度的大小。

2、总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是做变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时。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时。

3、分析图2、图3,让学生获得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分析向心力和切线力的来源

4、让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体验变速圆周运动从而得到变速圆周运动物体受力情况。

再次问学生:向心力是否一定是合力?

生:不一定

(七)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曲线小段圆弧圆周运动,即利用微元法将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做一小段圆弧,然后进行研究。

八、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将学生的问题归类:说到底我们研究了向心力的大小,方向,作用效果,来源。

【板书设计】

向心力

1.定义:使物体做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力。

2.研究内容:

⑴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⑵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⑶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⑷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⑸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⑹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⑺向心力的来源?

⑻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⑼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⑽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3.匀速圆周运动:仅有向心加速度的运动。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圆周运动运动。

4.问题归纳:

⑴向心力的方向

⑵向心力的大小

⑶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⑷向心力的来源

【问题研讨】

1.这是一节探究型学习课。本堂课中学生活动较多,所用时间相应就多了,所以整堂课没有宽裕的时间用来提供例题让学生利用向心力表达式简单计算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和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3.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了要求。在探究的第一个环节一定要千方百计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以及要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激励方法和评价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又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预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同时教师必须要非常了解学生,教师平时多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兴趣点;尊重每一位学生,但不放纵学生等。对于教师本人,必须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一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参考资料:

1.人教版物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页。

理想教案范文2

1、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与现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相协调

鉴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枯燥乏味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与教育目标极不适应,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案例教学恰恰能变填鸭式为启迪式,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通过行政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阐疑、释惑,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完全进入案例角色,成为解决难题的责任人,逼着他们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对教师来说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教学反馈,根据这些反馈,教师便能有针对性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讲解、指导,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应用案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一直以来,普遍的教学活动都与实践脱节,一般的理论教学在内容上存在原理性、介绍性的内容多,操作方法和案例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少等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使学生对行政管理的期望较小,课堂上理论仅限于空谈,渐渐成为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大缺失。即使学生的知识丰富了,也不能等同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因为知识并不仅仅等于能力,特别是对像行政管理学这样需要实际应用的学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的锻炼、对具体工作的规律了解和掌握程度等。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就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二、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恰当应用案例教学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所谓课堂气氛,指的是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所形成的某种占有优势的综合心理状态。对于一般院校来讲,课堂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又总是无一例外地被课堂氛围所包围。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课堂案例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是案例教学发挥效能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氛围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氛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能有效地感染和鞭策学生进取创新,而且能激励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展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真正建构者,成为课堂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结合教学内容精选行政案例

结合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行政案例,这是开展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保罗•R•劳伦斯说:“一个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行政管理学课程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积累的案例比较多是以国外的为主,案例的针对性不强,脱离中国实际,比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做好案例库的供应工作,除了借鉴书本、网络上的典型行政案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建立立足本地的案例库。鼓励老师把深入实际编写案例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可以采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或收集案例素材,老师对其中的材料进行取舍,修改完善从而形成教学用的案例,再用来进行案例教学,这样会使案例教学互动的空间更广更大。但在行政案例的选取过程中,必须保证行政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3、老师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发现和认识过程。在传统的讲授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传授者,是中心和主角,学生是配角、被动的接受者。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则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继而因势利导,铺设阶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关键是要先设计好问题,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还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感悟与体验,因为只有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实质,从而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课程应用中应克服的困难

1、案例选编应以国内为主

案例的选择是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案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由于目前许多案例都援引国外,我国内还缺少经过专业编写的典型案例,加之国内外行政环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国外案例的过多使用会造成学生认知困惑,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充分利用国内现有资源,选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丰富国内案例教学的案例资源,为实施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讨论

学生参与在案例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中,学生是被动学习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传授、学生听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仅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而且可能导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着力营造轻松、宽容、和富有人性化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争辩。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将案例教学的目标实现。

3、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角色的转换

理想教案范文3

一次,在我讲解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中:抛掷两枚普通的硬币,出现两个正面的机会为多少?分析如下图所示:

则有(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四种情况。由P(A)=n/ma

若A=(正,正)则nA=1 n=4 P(A)=ma/n=1/4

若A:(正,反)则nA=2 n=4 Pa=na/n=2/4=1/2

则出现两个正面的机会为1/4,两个反面的机会也为1/4,一正一反的机会为1/2,当我讲到这里时。

学生1说:理论分析随即事件发生的机会,列举法易漏掉某些事件,树状图法较繁。上面分析类似于我们前面学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我们可以利用多项式分析

教师;有这种大胆的探索精神很好,那么我们一起探索一下

此时班里处于一种思维紧张状态,好多位学生已经开始动手演算了。小组开始讨论。

学生2:我们可以利用多项式分析:第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机会为1/2。记为1/2(正),出现反面的机会为1/2,记为1/2反。第二枚硬币也一样,我们可以由此得:(学生上黑板板书讲解)

(1/2正+1/2反)(1/2正+1/2反)=1/4正正+1/4正反+1/4反正+1/4反反

=1/4(正正)+1/2(正反)+1/4(反反)

由此式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一目了然的判断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出现两个正面的机会为1/4,出现一正一反的机会为1/2,两个反面的机会为1/4。但是我不知道这种分析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你能告诉我们吗?

教师:这种分析与我们的结果非常吻合,那么到底是否正确呢?是不是就可以作为一个结论呢?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如图所示圆盘(1)与圆盘(2),圆盘(1)中红色与蓝色各占1/2圆盘(2)中红色与蓝色各占1/3、2/3,则指针同时指向红色的机会是多少?

理论分机利用树状图,各种事件发生的机会应等可能,则

p(A)=N/NA=2/6=1/3

多项式分柝第一图出现红为1/2,出现蓝为1/2第二图出现红为1/3。出现红为2/3,

则(1/2红+1/2蓝)(1/3红+2/3蓝)

=1/6(红红)+1/3(蓝红)+1/6(蓝红)+1/3(蓝蓝)

=1/6(红红)+1/2(蓝红)+1/3(蓝蓝)

由式子的结果同样也可以分析出:指针一个指向红色一个指向蓝色的机会为1/2,两个都指向蓝色的机会1/3。与我们的理论分析也非常吻合。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这种分析方法确实与我们的理论分析相吻合。

学生4:老师我们小组不认为这种分析方法正确。如:课后题中玩拼纸片游戏,三张纸片如图:

随机从中摸出两张,两个三角拼成菱形,一个三角一个正方形拼成房子。则拼成菱形,就不可以用

而是(1,2)(1)(2)。则拼成菱形机会为1/3,我们小组认为它不正确。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也很好,数学结论要有理有据,不经过严密的推理。验证运算不能下结论。

学生5:老师我们小组发现了他们的问题所在,学生2与学生3所说的例子两个结果是互不干扰的,我们可以利用多项式的分析。而学生4不是,前一个结果要影响后一个结果,所以就不能用了。学生投去赞同的目光。

教师点头说:同学们,你们说他说的对不对?

全体学生:我们认为正确。

在下课铃和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在黑板上写出这一新的结论

当A、B互不干扰时(相互独立)时。我们就有这样的结论

P(AB)=P(A)P(B)

理想教案范文4

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了中学生的文化知识内涵,也从艺术涵养方面提高了学生个人素质。随着新课标准则日趋完善,初中音乐教学开始走向多元化模式,乡土音乐在实际课堂中得到了普及推广。为了更好地体会音乐知识乐趣,教师要根据乡土音乐教学实际需求,采用适合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案。案例教学法是课程知识教学的先进方式,将其用于闽南乡土音乐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第一,民族性。乡土音乐是富含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闽南乡土风情浓厚,其音乐也带有了很强的民族性,这些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指导。教师要立足于民族特征,展现出民族艺术的蕴涵。《灯红歌》、《王大姐》等诸多充满闽南乡土情怀的民歌,体现了闽南地区独特的音乐气质,彰显了闽南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以闽南语演唱的歌曲,同闽南戏曲、曲艺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密切的关联。

第二,统一性。音乐艺术涉及领域广阔,主要体现于音乐题材的广泛性,案例教学过程要坚持统一原则,将艺术与教育相互协调起来,引导学生领悟闽南乡土音乐的潜在价值。例如,“天乌乌,要下雨,海龙王,要娶某(妻)”,这首唱响海峡两岸的儿歌童谣,成为闽南与台湾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见证。唱着相同的儿歌,念着相同的童谣,两岸儿童从童稚走向青年,走向明天。

第三,艺术性。为戏曲、曲艺和民间歌曲的伴奏,以及传统民俗演艺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闽南民间器乐演奏,展现出另一种独特风韵。案例教学要筛选出符合闽南地区特点的艺术元素,将这些艺术带进课堂教学活动,为初中生创建多层次的艺术平台。例如,“笼吹”、“十音”等民间器乐演奏已经成为闽南音乐的象征,在当今的街头还常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列举这些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音乐的认知,奠定了乡土音乐内在的艺术感。

2乡土音乐案例教学应用流程

闽南乡土音乐是传统音乐艺术的构成,对当代音乐创作及思想革新具有指导性作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闽南乡土音乐教学选用案例教学模式,要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展开设计。根据笔者经验,乡土音乐案例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案例准备。闽南乡土音乐具有地域性特点,案例教学前要做好准备。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乡土音乐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案例准备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前期有足够时间熟悉闽南乡土音乐,掌握一些基本情况,这样可以减小音乐课堂的教学难度。教师选定某一乡土音乐曲目之后,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其收集相关资料信息,为课堂案例讲解做好前期学习工作。

第二,课堂分组。不同学生对音乐案例教材有不同的看法,案例教学需汇总不同的学习观点,从多个角度体会闽南音乐的艺术内涵。初中音乐课堂采用分组法,可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几个小组,以小组形式对案例进行多方面探讨。例如,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分组讨论每一个地区乡土音乐的艺术特色,更加详细地认知乡土音乐。此外,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生对闽南音乐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第三,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闽南乡土音乐讨论的结果和意见。这一过程为学生发挥的过程,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闽南乡土音乐,如:音乐特色、创作意图、表达方式等,讨论越多,学习到的知识越多。对闽南乡土音乐集中讨论,既发挥了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最大限度地表达个人想法,这是对闽南本土音乐学习的基本过程。

第四,学结。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闽南音乐本质上属于地区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总结闽南乡土音乐可以为其它地区艺术学习提供借鉴,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本土音乐艺术。例如,对探讨案例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本次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指出实际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为其它课程案例应用提供指导意见,不断提升乡土音乐教学质量水平。

3结论

理想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照相机的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正确组装、调整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3.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用作图法解决凸透镜的成像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原理的分析逐步培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与实验,就像和影、实像与虚像的成因,初步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就是对各种相关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最主要、最本质、带决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通过对各种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例如对实像、虚像的认识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由光形成,有光进入眼睛引起人们的视觉,因而与影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虚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因而决定了它们的显像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离不开分析与综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的学习.

德育目标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去拍自然风景名

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上节内容《光的折射》基础上的应用讲述,又是第四节课《幻灯机放大镜》的对比课.重点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教材首先安排学生做实验,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情况和条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并说明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成的,是实像.然后在此基础上讲照相机的原理.说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最后简单介绍了调焦、选择光圈等知识和照相机上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

教法建议

本节是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而理解它的应用,因此,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建议为实验法、讨论法、探索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两个办法.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过程.直接观看凸透镜成像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1.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2.采用作图法,作出凸透镜在具体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照相机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讲的内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1.完成分组实验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四)师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照相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方案: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照片和各种型号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继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向学生指明这节课要研究物于2倍焦距以外(画出板图)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应用(板书)

教师介绍仪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学生凸透镜的焦距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一个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4)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实像.

如果略改变一下物距,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像变大.

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光路图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将下图用投影仪打在幕布上,教师边指示图形边讲解.

平行于主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轴射出,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相交于一点,AB发出的无数条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组成了AB的像,由于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所以是实像.

教师简单介绍照相机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应的光路图,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说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最后简单介绍调焦、选择光圈等知识和照相机上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

3.总结

分析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镜成像问题.

探究活动

【课题】关于胶卷的感光度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市场上常见的胶卷的规格,在某种照度的条件下,它们使用上有何差别.

【备注】

理想教案范文6

一、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安全管理中的基本方向

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宣贯安全防范理念。

因事利导、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思想才教育与安全管理结合要找好切入点:必须紧扣生产经营、紧扣一线员工、紧扣生产现场,从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入手;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把安全理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多年来,港口始终把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融合在一起,坚守“生命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法律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遵循“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学习宣传新《安全生产法》,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查现场“三违”行为,杜绝习惯性违章,较好地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了增强员工素质、防范事故发生的目标。

2.广泛开展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

把思想教育与安全培训有机结合,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制定港口年度教育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等,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素质。二是新《安全生产法》已于去年12月1日实施。做好“新安法”宣贯普及工作,切实将“新安法”贯彻到位。三是结合季节特点,相继开展了“安全演讲比赛”、“安全生产月”、“安康杯活动”、夏季“六防”、冬季“六防”、“11.9”消防日、“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无事故”等活动。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围绕“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主线开展各项工作。四是利用多种形式,将上级文件精神、各类安全知识和常识、事故案例分析等宣送到广大员工中去,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声势。使员工的安全素质不断提高,在工作中始终牢记安全警戒线,按章办事、按规操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管理都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如果说安全教育的作用是事前警示、事后惩戒,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则重在事前预防、自我防范。而且是从思想源头上、行为意识上形成牢固防卫体系。在诸多生产力要素中,员工是最重要、最活跃、最根本的要素。员工行为是否规范,安全意识强弱等,受其自身思想支配。思想支配行动,行动源于思想。同等条件下,员工安全意识重视成度、觉悟高低,决定着对安全工作的责任心所持的态度。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行式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防范、思想觉悟、爱岗敬业等升华教育。只有员工将“爱自己、爱家庭、爱港口”的正确思想得到普及、员工的安全责任感才能增强,自觉遵章守纪,我要安全、大家安全的习惯才会养成。

三、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的“日常”工作方法

1.做好日常“警示”教育。在港口生产建设中,已发生过的安全事故教训沉重。

无论大小安全事故,都会在员工心中留下阴影。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安全生产全过程,就是要做好日常“警示”教育,预防事故发生。通过案例分析,举一反三,帮助员工认识到不安全因素对社会、对港口、对家庭、对自己带来严重伤害和经济损失。通过“警示”教育,使员工充分体会到安全无小事、事故警钟长鸣的现实意义。

2.做好日常“减压”工作。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加快,员工在工作、学习、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对安全生产存在不利。港口通过“党员与群众结对子”“员工思想动态调查”等形式,掌握和了解员工在想什么、干什么,了解掌握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需求;从而根据员工思想动态、工作表现,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解决一些工作、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员工办一些好事实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员工轻松上班,安全工作。

3.做好日常“跟班”监督。

港口坚持开展“三联一包挂”(三联,支部与基层单位联抓、争创“安全示范单位”;支委与党员联建、争做“党员安全示范岗”;党员与员工联帮、争当“安全技术能手”。一包挂,公司领导包挂一个基础工作最薄弱的自然班组)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三联一包挂”活动与开展不定期、不定点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查找”和“干部跟班劳动”等活动,起到了很好监督和引导作用。“每人一天安全员制度”“安全检查与现场动态抽查”等活动,及时发现一些不易发现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码头货物吊装过程中,领导跟班劳动、深入现场一线,有效地进行现场督导,督查生产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安全监督的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