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理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理财范文1
这一系列举措表示,银监会已经注意到了商业银行在面临银根紧缩,而中期考核的情况下,理财业务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近日,更是爆出了银行月末揽存,1000万元存两天利息16万的消息,年中考核,银行也急了。
究竟银行理财产品光线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乱象一:产品期限设计巧揽存
在目前的银行财富管理市场上,短期限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几乎成为了许多银行的主打产品。在央行连续4次加息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趋短”效应正不断放大。而在6月份,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都极力配合存款指标的考核,在理财产品设计的期限设计中,帮助顺利度过6月30日这天的存款考核。
方法一:巧用6月30日这一时间节点。按照目前银行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的规定。在理财产品的募集期内,客户的申购资金是银行的表内存款,所以体现为银行的存款,而在7月1日宣告成立时,资金则从表内转为了表外。
例如,工商银行正在发行的2011年第55期工银财富专属理财产品89天、2011年第56期工银财富专属理财产品33天,募集期均为6月22日到6月30日,起始日为7月1日;2011年第56期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32天、2011年第57期工银财富专属理财产品14天、募集期为6月27日到6月30日,起始日同样为7月1日。
方法二:理财产品结束期设计成6月29日,那么在6月30号这部分资金就又从表外回到了表内,只要客户不把钱立刻取走,则成为了银行的存款。而根据习惯,除非是为了急需用钱,客户一般是不会把钱第二天就从银行立刻取出来。
以建设银行利得盈债券型(全)系列理财产品第25期到第31期为例,其成立日期不一,期限不等,但结束日期均精准地设计为6月29日这一天。如第25期6月16日开始募集,次日成立,“倒算”出到6月29日,需要12天,于是期限就设计为12天。以后各期产品期限的设计均遵循同样的规律。
乱象二:产品收益虚高
到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攀高,不少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已达到或超过7%,而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由于“拉存款”心切,对于产品的风险和投资渠道甚至只字不提。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64家银行在境内已有8692款产品发行,接近去年全年的发行量。其中,披露预期最高收益率的8305款产品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达到3.82%。风光无限的背后,真正跑赢通胀的仍然是少数。数据显示,上半年到期7731款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CPI增速5.5%的理财产品只有186款,只占到了全部发行理财产品的2%。另外,今年上半年还有7款理财产品为零收益。其中,华夏银行就占了4款,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和花旗银行各1款。
目前,理财产品主要的投资方向是债券类产品。而债券本身收益就并不高,这就直接造成了理财产品收益的不理想。应该看到,发行理财产品看似多方共赢,其实隐藏了重重风险。首先,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为非保本理财产品,打着“高收益”的旗号吸引客户,而多数客户对“预期收益并不等同于实际收益”概念并不清晰。越是年化收益率高的产品,其风险系数就越高。即便是短期产品,也不能消除这一特性。
乱象原因一:差钱
一位银行人士称,相对于往年,今年的银行“差钱”更为严重,年中考核资金压力太大。这不仅仅是中小银行的问题,像四大行目前也出现了流动性紧张的现象。
进入2011年以来,信贷紧缩政策频出。累计起来,2011年央行已连续进行了四次加息,而自2010年以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则高达12次。如此高频率,只在2007年-2008年见过。
近年来,中国银行间市场快速增长,交易量显著上升,也成为了银行的另一短期重要资金来源。而流动性的收紧,使得今年的同业交易量放缓,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大幅飙升,目前超出了春节前的水平。据高华证券对今年下半年的判断,流动性仍然将紧张,银行的存款压力将更加大。
乱象原因二: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落后
理财产品的趋短性及揽存的现象,一方面反应的是当前银行资金的紧张,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落后。
银行理财范文2
5月1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下称“《年报》”),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2016年年初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尽管2016年银行业理财规模的增速仍在两位数以上,但增速已经大幅放缓。除了规模增速放缓之外,同业理财规模占比超过五分之一和债券配置尤其是利率债占比提升,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由于MPA考核因素的影响,预计2017年银行业理财扩张步伐将继续放缓,甚至可能出现部分银行理财规模比2016年压缩的情形。在当前负债端客户收益率快速上行、资产端收益率提升存在滞后的情况下,随着资产端重定价的逐步完成,利差将会出现边际改善的迹象,2017年上半年的理财收入会大概率与2016年同期持平。
与往年的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相比,这份《年报》不仅姗姗来迟,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多缩减。不过,仔细通读下来,该《年报》虽然每一部分或多或少都有所删减,但仍然呈现出诸多亮点。
其中,第一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情况”删减了不同运作模式产品的余额情况;第二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发行情况”对于不同期限类型产品的发行募集情况以及不同投资者类型产品发行募集情况的说明没有进行披露;第三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情况”删减了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债券类资产的情况;第四部分“银行业理财产品收益情况”对于不同期限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情况以及银行收益实现情况不再进行披露。
m然最新出炉的《年报》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诸多调整,在内容上也做了大幅缩减,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的重要变化和运行特点。
同业理财高增长不再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49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这比2015年增加了71家;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523家,比2015年增加58 家。
除了理财发行机构数量逐步增加以外,理财单只产品的平均规模也在上升。数据显示,2016年,存续的理财产品单只平均规模为3.92亿元,比2015年增加0.06亿元,主要是因为2016年同业理财的爆发,相比针对个人的理财产品,通过同业理财募集的资金具有批发性质,其体量往往较大。
截至2016年年底,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增幅为23.63%,相比2014年和2015年46.68%和56.46%的同比增速,2016年理财产品的规模增速明显大幅放缓。从投资者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银行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占比为20.61%,较2016年年初上升7.84个百分点;与此相反,比2016年年初相比,个人类和机构类产品的规模占比为46.33%和25.88%,分别下降3.2%和4.76%。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理财规模增速放缓,但同业理财成为边际重要贡献力量。从边际贡献的角度来看,2016年上半年,全部理财规模净增2.78万亿元,其中,同业理财占比为36.69%;2016年下半年,全部理财规模净增长2.77万亿元,其中,同业理财占比达到71.12%。由此可见,2016年下半年是同业理财爆发的高峰期,这与一些机构持续跟踪的理财产品发行趋势基本一致;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同业理财是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边际贡献力量。
未来一段时间,理财产品规模预计仍会缓慢上升,但相比以前,增速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回落,在目前银行自查尚未完成之前,金融监管的风险仍然较大。由于当前银行业务开展的客观环境并不好,加上主观动力也不强,因此,在交叉金融业务及理财新规未正式出台之前,预计将很难看到理财业务增速的明显回升。目前,整个同业业务的链条和规模均受到严格的管控,在银行轻资产转型过程中,如果要有效提升中间业务的收入,则零售端理财业务(非同业理财)必将成为重要的增长点。预计未来非同业理财产品业务的增速会小幅回升,且相对同业理财的增速更快。
根据《年报》的披露,截至2016年年底,非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比为79.56%,较2016年年初上升5.39%;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为5.94万亿元,占比为20.44%。从可以获取的全部官方公开数据中可以看出,保本产品的存续余额占比已经从2013年的36.23%下降近16个百分点至2016年年末的20.44%,保本产品的占比持续压缩。
值得注意的是,《年报》详细阐述了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区别,将保本理财产品定义为国际通行的结构性存款,认为其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并已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相应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已按银监会的规定计提了资本和拨备。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
在此前监管层对多类资产管理产品做出严禁进行保本承诺的规定时,市场对保本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位和划分就产生了诸多争议。回顾2017年年初流出的“一行三会”关于资管业务的新规,其中,提到资管业务是表外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同样属于资管业务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合法合规的保本理财产品是否会被划出资管产品的范畴,市场也有诸多猜测,从本次理财《年报》的措辞来看,未来保本理财产品不被定义为资管产品,在统计上被划出银行理财业务的可能性较大。
分机构来看,2016年,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占比最高,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速最快。
截至2016年年底,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分别为9.43万亿元、12.25万亿元、4.4万亿元、1.64万亿元,比2016年年初分别增长8.77%、23.61%、43.32%、79.87%。自2015年3月份开始,股份制银行的理财资金余额超过国有大型银行,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2016年,股份制银行继续保持余额占比最高机构的地位。虽然23.61%的同比增速与全部理财产品的增速基本持平,但远低于其2015年34%的增速。
再从边际贡献的角度来看,2016年,理财净增的5.55万亿元中,股份制银行的占比达到42.16%,贡献了全部理财的主要增量。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资金余额同比增速虽然比2015年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较高增速,远超2016年全部理财规模24%左右的增速,在整体余额中的占比也有小幅提升。
此外,《年报》的第五部分提到:中债登从2009年启动,于2013年建立了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2016年,登记规则更加完善,系统功能更加优化,信息登记更加准确,主要情况体现在增加底层资产穿透计算及展示方面。
《年报》还指出,理财登记系统在2016年进行了3次升级优化,其中,增加了资产管理计划底层资产穿透计算及展示值得市场关注。2017年5月15日,银行业登记托管中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穿透登记工作的通知》,这与《年报》中“理财登记规则完善,系统升级优化”的内容互相呼应,这再一次反映出监管层对于委外穿透监管的决心非常强烈。
理财收益率继续下行
从《年报》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银行业理财规模增速呈现放缓的趋势,同比增速从2016 年上半年的41%降至2016年年末的24%,如果没有下半年同业理财的高速增长,2016年全年的增速会更低。
从发行主体结构来看,中小银行的理财增速依然维持在高位,城商行与农商行2016年的理财同比增速分别为43%和80%,远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9%和24%的水平。相比于在实体网点布局和线上平台上更有优势的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规模的增长主要借助同业理财的发行得以实现。
2016年理财扩张步伐已经放缓, 目前来看,2017年理财增速仍会持续下滑,中小银行的理财规模会继续压缩。2016年年末,银行业理财余额29.0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3.6%,相较于2014-2015年理财年化增速约为50%的水平,理财增速已大幅放缓。2017年第一季度,银行业理财余额为29.1万亿元,同比增速已降至18.8%。
此前,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增速远高于国有五大行,拉动了银行业理财规模的整体扩张,2016年年末,上述银行的理财增速陆续放缓,由于表外理财被纳入MPA考核中的广义信贷口径,预计2017年中小银行的理财增速仍将放缓,部分银行的理财规模甚至将继续压缩。
2016年,个人理财占比近一半,同业理财规模则快速上升。从理财投资者的结构来看,个人理财占比为46%,零售客户仍是银行理财的主要投资者;尽管理财增速放缓,但同业理财增长依旧强劲,同业理财规模已经从2014年年末的0.49万亿元扩张至2016年末的5.99万亿元,占比从3%提升至21%,这与2016年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有关。
2016年,银行业同业理财余额达到6万亿元,同比增加100%,而普通客户、私人银行、企业客户的理财增速仅为16%、4%、25%。对于那些资产管理能力存在劣势的中小型银行而言,同业理财的过快扩张不可避免会积聚一定的业务风险,未来存在较大的调整压力。尤其是在2017年,在银行业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银行在同业间发行的理财产品的规模增长将明显放缓甚至收缩,受严监管因素的影响,银行业整体理财规模增速将回落至10%左右,对应增量规模约为2万亿-3万亿元。
从理财资金的配置方向来看,整体结构的变化不大。债券、非标、银行存款及货币市场依然是主要的配置方向,各项占比也基本与2016年中报的数据持平,非标资产的占比略有下行,从2016年中报的17.7%降至2016年年末的16.6%,预计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在10%左右。
2016年年末,理财产品配置的各项资产的占比如下:债券43.76%、非标17.49%、现金及存款16.62%、货币市场工具8.69%、权益类资产6.16%,债券占比提升,非标占比下降。在债券配置中,2016年年末,利率债在理财资产中的占比由2015年年末的4.07%提升至8.6%,这与2016年地方债的发行量较大有关;2016年6月末,信用债占比由25.42%提升至28.96%(2016年末未披露)。从银行表内资产的配置来看,多数银行大量增持地方债,减持或少量增持信用债。
从收益率来看,封闭式理财加权平均兑付收益率比2015年下降了90BP至3.79%,在资产配置结构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收益率的下行主要还是受到降息带动整体利率中枢下移的影响。考虑到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收敛将会引导利率中枢上行,因此,预计2017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继续下行的空间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监管因素对理财产品未来的配置结构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涉及非标和权益类等高收益资产。倘若未来监管新规对于上述两类资产的投资限制进一步增加,理财产品收益率或受结构调整的影响而继续下行。
随着资产端重定价的逐渐完成,利差将边际改善,即使配置结构变化不大,2017年上半年的理财收入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2016年上半年,银行通过理财业务实现收益(包括托管费、管理费和销售手续费)950.3亿元,使用理财平均余额估算,理财业务单位规模收益率约为76BP(2015年为61BP),估计2016年全年银行业通过理财业务实现收益达2000亿元左右。
考虑到由于当前负债端客户收益率的快速上行、资产端收益率提升存在滞后的情况,银行理财的利差有所收窄,预计2017年上半年,银行业通过理财业帐迪质找900亿元左右,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
从兑付客户的收益率来看,2016年,封闭式产品按募集资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3.79%,比2015年下降90BP;全部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为9772.7亿元,比2015年同比增长12.97%。2016年,终止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有88只出现了亏损,主要是优质资产相对较少以及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表现不佳带动理财收益率的回落。
理财监管趋严之势难改
截至2016年年底,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而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理财规模余额为29.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958亿元,同比增加18.6%,增速进一步放缓,2012-2015年,理财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49%。2016年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23.11万亿元,占理财余额的79.6%,较年初提高了5.4个百分点,2016年下半年,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增加2.93万亿元,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则减少0.16万亿元,保本理财已逐渐向非保本理财转换。《年报》指出,保本理财已纳入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
数据显示,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最大,且贡献了主要的增量;而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最快。截至2016年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9.43万亿元、12.25万亿元、4.40万亿元和1.64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余额的32.5%、42.2%、15.1%和5.6%,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合计占理财余额的74.6%,是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方。
从增量来看,股份制银行一直是理财规模增加的主要贡献者,2016年下半年,股份制银行理财规模增加1.46万亿元,占全部新增理财规模的49%,紧随其后的城商行理财规模增加0.66万亿元,占全部新增理财规模的24%。从扩张速度来看,2015年下半年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理财规模扩张速度持续高于同业,2016年,农村金融机构理财规模增长80%,高于城商行的43%、股份制银行的24%和国有商业银行的9%。
截至2016年年末,一般个人类产品、机构专属类产品、私人银行类产品和银行同业类产品余额分别为13.46万亿元、7.52万亿元、2.08万亿元和5.99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余额的46.3%、25.9%、7.2%和20.6%,其中,一般个人类产品、机构专属类产品余额分别较2016年6月末下降2%和3.4%;而私人银行类产品和银行同业类产品余额则分别提高0.1%和5.3%。
尤其是在2016年下半年,新增同业理财规模达到1.9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理财的71%,表明下半年同业理财集中发行。《年报》指出,银行同业类产品是指专门面向银行同业发行的、由其他银行表内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未来随着底层穿透以及理财业务监管的加强,未来同业理财的扩张速度将放缓。另外,2016年下半年,机构专属类理财产品的规模也减少了0.17万亿元。
而且,债券配置比重提升,投向实体的理财规模提升。从理财资金配置情况来看,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现金及银行存款和非标资产是理财资金主要的配置品种,2016年年末,投向以上几类资产的比重合计为91%。截至2016年年底,债券投资占43.8%,较6月末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债配置占全部理财规模的35.07%,较6月末提升6.1个百分点;非标配置占比为17.5%,较年中小幅提升1个百分点,随着2017年非标配置监管力度的加强,非标配置占比已有所下降,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理财资金投向非标的比重为15.4%,较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截至2016年年底,通过配置债券、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方式投向实体经济的理财资金有19.65万亿元,同比增长23.75%,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67.4%,较6月末增加了6.9个百分点。
2017年以来,在MPA考核加强及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理财规模扩张速度必将持续放缓,但产品将回归真正的资产管理的本质,刚性兑付将逐步打破。同时,理财结构和配置将持续优化,同业理财规模将面临收缩,个人理财会出现稳健增长。
此外,2016年同业理财扩张明显,严监管下的2017年,同业理财的增速或将持续放缓。《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万亿元,增幅为23.63%。相比上半年42%的同比增速,下半年增速明显放缓。而同业理财扩张明显,存续余额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0.61%,较年初上升7.84个百分点;农商行增速最快,较年初增长79.87%;债券投资比例有所提升,非标占比小幅增长,债券投资比例为43.76%,较2015年年末上升14.27个百分点,而非标资产投资占比达17.49%,较2015年年末上升1.76个百分点。
监管趋严的结果是理财业务将更为规范,同业理财业务规模将有所收缩,表外理财占比超四分之三的情形很难再现。而同业理财业务链条中容易出现资金空转、监管套利等现象,这也是当前监管的重点。底层资产穿透登记工作将进一步规范,理财资金委外投资或购买资管计划进行投资的,必须对底层资产及负债进行登记;遵循分层登记原则,对于多层嵌套的情况,也须按照逐层穿透原则登记至最底层基础资产和负债信息;在理财资金的投资过程中,期限错配及违规加杠杆现象将受到严厉监管。
一般而言,理财资金购买资管计划或进行委外投资,可以通过降信用、加杠杆、期限错配等方式获得更高的收益。2017年,央行牵头制定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和新版的《商业银行理财监督管理办法》的落地是对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银行理财范文3
据普益财富银行理财数据库统计分析,2010年度共有102家商业银行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0591款,发行总数较2009年度增长幅度超40%;发行规模预估可达7.05万亿元,同比增幅同样高达30%。
理财“优异生”
2010年度,理财能力综合排名前10位的银行依次是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以及交通银行。
与2009年度相比,光大银行综合理财能力排名上升2位跻身榜首,该行在2010年度风险控制能力、理财服务丰富性以及信息披露规范性这三项单项排名上均荣获冠军,同时发行能力和收益能力排名也均位列前十强,因此该行成为年度最佳理财银行也是实至名归。
深圳发展银行综合排名同比增幅达19位,该行在2010年明显提升了其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信息披露力度,同时也加大了产品开发力度,发行产品频率和产品类型丰富程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除前10位而外的银行中,农业银行的综合理财能力排名同样提升显著,增幅达25位至第14位,主要受益于该行到期理财产品收益实现能力明显增强,同时产品发行力度和产品丰富性也有较大提升。
此外,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佛山市南海区农信社、重庆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台州银行这几家城市商业银行或区域性小型银行都获得了超过10位的名次增长,他们多受益于收益能力较大幅度的提升。
建设银行因该行2010年度产品开发力度明显减弱,从而直接影响该行发行能力的降低,同时间接影响了发行产品类型的丰富程度,另外到期产品数量也有所下降,也间接导致该行收益能力和收益实现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总之,该行综合理财能力排名从2009年度的榜眼位置跌落至第11位。
外资银行中,渣打银行和恒生银行综合理财能力较高,二者分别位列第12位和第15位,主要受益于2009年和2010年度海外主要股票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的上行表现,使得二者近两年运行并于2010年内到期的一些股票、基金或商品类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收益表现较好。
东亚银行综合排名则位列中游水平,虽然该行发行产品类型丰富性表现较好,但该行到期产品收益表现还不尽人意,同时其信息披露规范性也亟待改善,综合下来仅排在第34位。
而花旗银行和星展银行综合理财能力则位列下游水平,二者排名均在50名之后,两家银行在信息披露规范性、收益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这三个单项上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信息披露需改善
一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因不透明不及时而遭到指责。
2010年度信息披露规范性排名同比降幅最大的是广州银行,一方面是受到该行全年发行产品和到期产品数量均较少(10款左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于该行对于发行信息和到期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以及及时性还有待改进,因此其排名下滑26位至第57位。
除此而外,部分外资银行信息披露规范性排名同样下降明显。花旗银行排名下降17位至第27位,一方面在于该行对于旗下到期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信息披露力度明显降低,另一方面其发行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也降低不少,包括产品发行信息的完整度和及时性均有所下降。东亚银行从2009年度排名第11位下滑至第22位,其原因关键在于该行到期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透明度下降明显,其到期信息披露得分仅排在所有银行的倒数第5位。星展银行则在发行、到期和运行信息披露方面均较弱而排名倒数第一。
而光大与深发展的信息披露力度大幅提高。光大银行在2010年加大了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力度,该行发行产品信息、到期产品信息以及运行产品信息披露得分均在所有银行中排名前三甲,因此该行信息披露规范性排名较2009年度提升5位成为最佳。排名第三的深圳发展银行同样进步显著,该行在2010年度加大了对旗下发行产品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同时对运行产品信息披露频率也有所增强,故使得该行排名大幅上升14位。
发行能力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深圳发展银行。
收益能力排名前10位的银行依次为恒生银行、兴业银行、渣打银行、民生银行、广州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能力排名前10位的银行依次为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上海银行。
银行理财范文4
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和0.4%,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这是继2012年6、7月连续两次降息后,央行再度启用利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上调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提速,在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存款利率定价自的同时,也对其经营业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滑
在经过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定向宽松以及创建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新型货币市场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总量适度充裕,推动社会融资成本降低成效有限的背景下,央行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体现了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及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的政策导向。根据央行相关人士的解释,其目的是“直接降低贷款定价基准,并带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定价下调”,毫无疑问,这将使得以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银行理财产品面临收益率进一步下降的风险。2014年6~11月保本及非保本型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平均预期收益率见图1、图2。
数据显示,2014年下半年以来,不包括结构性产品在内的人民币非保本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从5.54%下滑至5.26%,人民币保本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已4.48%下滑至4.31%。经过本次利率调整后,其投向全部或部分为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无疑将受到显著影响。根据统计得知,投向包含上述工具的银行理财产品占到所有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9成以上。
反观本次调整之后的存款利率,尽管1年期存款利率基准下调了25个基点至2.75%,但是央行将存款利率的上限从此前基准利率的1.1倍上调至1.2倍,因此存款利率大体将维持在3.30%的水平不变,而当前6~12个月保本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率已经从2014年年中的4.90%下滑至4.58%,距离3.30%的1年期存款利率仅有1.28个百分点的差距。况且还没有考虑前述贷款利率下调带来的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下行对银行理财产品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未来6~12个月保本型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与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距很可能缩窄至不足1个百分点,这类银行理财产品相较于定期存款的优势正在逐步被利率市场化的大潮所冲刷瓦解。
商业银行面临利润挑战
从利差这一商业银行目前利润的主要来源来看,在2012年两次降息后,如果不考虑随后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影响,以多数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3.00%上浮1.1倍至3.30%和同期限贷款利率6.00%(不考虑下浮)来计算,商业银行利差为2.70%。本次降息后,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立即表示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这意味着在当前包括互联网金融、P2P等多种投资渠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存款流失压力使其必须提高存款利率以尽量维系存款、减少储户流失。因此多数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很可能将一年期存款利率继续维持在3.30%(2.75%×1.2)不变,而同期限贷款利率下调0.4%至5.60%,使得商业银行利差从此前的2.70%下降至2.30%,且没有考虑商业银行对于溢价能力较强客户的贷款利率优惠。本次降息带来的银行利差缩窄将进一步压缩贷款――这一传统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摆脱传统的依靠存贷款利差作为利润主要来源的模式,积极拓展包括中间业务在内的多渠道以增加银行收入。
加快银行理财业务转型
正如前述所讲,以预期收益率为主要发行形式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特别是保本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本次利率调整后其收益率优势相较于同期银行存款渐渐消失,这也是利率市场化推进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来看,在以预期收益率形式发行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下,无论高风险还是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而当这类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下滑到和存款利率水平相当时,风险偏好低的客户将直接转向投资定期存款,而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必定不满足于这一较低的收益率,因此客观上需要银行在现有产品逐渐“消亡”的同时找到替代的产品,否则这部分客户将很容易转向其他回报更高的投资渠道。
银行理财范文5
谨防假理财 银行自身产品最保险
6月中旬至7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一定热度,多家银行保本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破5”,受众多投资者追捧。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9日,整个6月发行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不含)以上的理财产品占据总发行产品份额的15.05%,其中以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产品居多。
目前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增长已出现放缓苗头,银行理财的投资规模正逐步下降。市场普遍认为,年中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热度”是阶段性、季节性的现象,随着规模增速放缓,市场基本处于稳定阶段。过了年中关口之后,银行短期资金压力将会明显减轻,银行理财收益可能会小幅回落。
对此,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约研究员李高阳对《经济》记者称,除了有年中时间节点流动性紧张,商业银行对资金的争夺激烈的原因,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防风险,去杠杆’的政策导向,资金面趋紧,银行负债成本提高;二是MPA考核将表外理财纳入考核,创新类理财产品规模骤减”。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对《经济》记者表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上涨,季性原因是一方面,而整体来看,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都是在不断走高的。“实际上今年以来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都在提高,市场利率的上升也带动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
因此,未来的银行理财市场还是有空间的。业内也认为,从长期来看,银行理财长期收益走势仍然看涨。
在过了季节性热度的常态下,对于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消费者而言,首先要从源头上杜绝风险,要找比较靠谱的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或尽量选择自己了解的产品和管理机构进行投资,做到心中有数。
李高阳告诉记者,比较靠谱的机构有国有五大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比较大的城商行。
在银行的声誉、规模、实力、信用等级差不多的情况下,不同的银行收益率也会有些差异,温彬建议,投资者可以在风险与期限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认为,常态下,同类理财产品中的小型银行的收益率会稍高于大型银行。
另外,一定要通过正规的销售渠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主要面向较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他们大都不愿承受本金亏损的情况,目前市场上频频爆出诸如“真人假章、假人假章、假人真章”的假理财产品,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投资者不仅预期收益无法实现,本金也可能赔进去。
最保险的是银行自家的理财产品。杨晓晴告诉《经济》记者,为控制风险,银行会在产品的投资策略和风控管理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在投资策略方面,控制资产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以低风险、稳收益的产品如高评级债券、同业存单等为重点投资领域;对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控制在相对安全范围内,如部分产品会采取CPPI、TIPP等策略,在设置安全垫的前提下再博收益。”也有部分银行以委外形式选择优秀管理人管理产品。
温彬称,就算是非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也会进行评审,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比如风险等级为2级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性价比较高,此类产品标示“不保本”,但业内人士认为该产品非常安全,拿到预期收益率的概率在99%以上。
而对于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银行会加强与相关参与方的沟通和联系,如发行方和代销方,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约束各方主体。虽然收益较高,但潜在风险较大,在责任方面银行不会兜底。
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受追捧
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般都是从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等三方面来看,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前应准确评估自身的期望收益、风险承受能力和未来对流动性的需求情况,权衡好三者的关系,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产品。
银行在发放理财产品时,会详细披露所投资项目的信息,即这个项目的投资期限、投资收益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对这个项目的担保的措施。除此之外,温彬认为,银行还要披露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比如市场风险、政策变动的风险等。
温彬表示:“从产品的投资期限来看,有些家庭可能近期对资金的要求并不大,闲置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买的产品期限可以长一些,毕竟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
在安全性方面,高风险高回报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李高阳建议,风险偏好保守的投资者可以买保本的理财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或者是投资于国债、货币基金这一类的理财产品;而风险偏好相对激进的投资者可以买跟股票或期货挂钩的理财产品,还有在华外资行发行的和美元、欧元等外币挂钩的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范文6
岁末年初,不少投资者将目光对准了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但这二者究竟孰优孰劣,成了现阶段众多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一大问题。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后认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种类较多,一些投资者对二者进行笼统对比分析,易造成三大误区。
误区一:流动性
部分投资者认为,余额宝流动性优于银行理财产品。其实,并非所有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都比余额宝差。
例如,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分两类:一类是定期开放申购赎回,投资者只能在指定的交易日申购或赎回,一般银行会指定开放周期以及开放日,如每月开放、每季度开放等,相比于只能等到理财产品到期才能赎回的封闭型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流动性较好。
另外一类是类基金的开放式理财产品,在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期内,投资者可以在任一个工作日申购赎回理财产品,部分银行的开放式理财产品也可以实现实时到账。此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最好,流动性不亚于货币基金,不过目前此类理财产品数量相对较少。
误区二:风险率
一些投资者认为,余额宝风险比银行理财产品低。其实,余额宝并不保本,而保证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比余额宝风险更低。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中风险最低的,其风险几乎等同于银行存款,因为银行保证该类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的兑付。
误区三:收益率
部分投资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比余额宝高。事实上,多数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低于余额宝的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一般投资者对比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习惯于拿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比较,或者是与具体的银行在售的某款理财产品比较。
实际上这样的比较存在两个错误:一是把不同风险类型、不同流动性的产品横向比较;二是把余额宝某一交易日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与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做绝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