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立冬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立冬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制约因素;新思维;江苏
Abstract:People-oriented urban planning concept has become behaviors of urban modernization of man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Jiangsu,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highlight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reformation of culture as the new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urban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urba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to the whole planning of culture, and formulate and perfect various development programs of urban culture and the entire province’s overall planning target of 13th Five Year Plan; we should impleme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increase investment, innovate mechanism in the reform, and increase dynamism and vitality; we also should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team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people’s cultural quality and actively increase cultural life quality of urban citizens with comprehensive measures.
Key words:urban culture;urban planning;people oriented;constraint;new thought; Jiangsu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2-11(4)
1 引言
在全国各地贯彻党的十精神、加快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之际,2014年12月在江苏的重要讲话中又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并指出“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这一新的战略理念和实施路径的提出,不仅对江苏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当前以城市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下,对于促进区域社会文化转型升级、拉动城乡文化消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江苏人的现代化进程,都将是一个崭新的机遇与战略性动力资源,它的巨大作用在21世纪上半叶将更加凸现。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文化更上新台阶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路、新的大手笔。目前关于江苏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战略思考、城市文化现代化的规划方案设计以及区域升级、科教等规划已有了不少相关研究,但对于如何将城市转型升级战略和目前正在加快实施的文化强省战略相结合,增强城市现代化中的文化引导力、凝聚力、推动力,使现代性城市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却少人探索。因而本文试图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便是更加重视提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含量,将突出文化全面发展和深化改革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新发展取向。
2 城市文化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中心,自从有城市以来,人类文化的创新、扩散和变异最先都是从城市开始。直到20世纪,世界各国最先进的文化设施、文化艺术队伍都是聚集在城市,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发达程度往往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当人类文明的步伐迈入21世纪的时候,城市文化的价值和其独特的魅力日益凸现,它已决不单单是文字记录的一切成果,也不仅仅是吃、穿、住、行等城市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它已渗透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构成每一个人及每一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展现出特殊的地位和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那些文化底蕴深厚而又具有明显普世价值的城市地域文化,带着其旺盛的生命力汇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确如联合国1986年制订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政策文件中所宣称的:“没有一项名符其实的发展项目能无视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有关人群的需要、追求和价值。”因而该文件中确定的未来一段时间人类发展的两个主要目标,一个便是“在发展过程中更强调文化尺度”,一个则是“广泛促进人们的创造技能和文化生活。”所以说,在江苏文化迈上新台阶的过程中,城市文化丰富健康而迅速的发展,必将占据日益突出的地位。
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欧美城市发展中一直贯穿了对满足居民个性需要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重新崛起,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也更为突出。自从产业革命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历史阶段。但由于人类对这种快速发展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理论指导和协调能力,使得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出现某种程度的畸形,其主要表现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调,人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各种“城市病”日益严重,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这些现象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思和关注,其中以霍华德、盖迪斯和芒福德为主要代表人物。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盖迪斯强调城市与区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出了生态学区域论的观点;而芒福德则是上述两位城市规划理论先驱的理论之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难以全面概括,但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因此有人称芒福德为最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学者。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本论”的城市化取向。
人的需求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物质需求,主要指人的衣、食、住、行需求;二是文化需求,或称精神需求。城市建设应当兼顾人的这两方面的需求,不可偏废,特别要注意防止只顾物质建设而忽视精神和文化建设的倾向。物质需求的满足主要依靠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及对各种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文化需求则要求城市建设要注意把握城市的历史脉络,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营造符合当地居民心理的、有个性的城市文化氛围。
人是城市的主体,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是建筑与城市出现并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正确的理解、合理的安排,应该根据可能的经济条件与技术手段提供符合人民需求的城市及其设施,这是人本论的核心思想。
城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城市居民与人工环境的关系之密切自不待言,因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房屋、道路、市政设施等人工构建物,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矛盾,是认识城市、研究城市的理论基础。“人本论”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非争斗,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芒福德语)。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要尊重人的需要,但要尊重当地自然条件,尊重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规划和建设出有个性的文化型城市。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现已成为不少工业化国家的城市现代化行动,并取得不少显著的成效。例如:“悉尼中心区”是悉尼大城市区和全澳大利亚的金融贸易、商业零售、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及政府活动的重要中心。《悉尼中心区发展规划》的编制目的是要充分挖掘悉尼中心区的发展潜力,确保其充满活力;保护中心区历史文化遗产、宜人的自然环境;维护并增加公共场所的品质,提高步行环境的质量,从而加强悉尼中心区多元文化和综合的发展。在该规划文件的封页上标注着“A city for people”的字样,表明规划“以人为本”的宗旨。[1]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理论,而应将其贯彻到每一项具体的规划设计与实施项目中去,在这方面,《悉尼中心区发展规划》的相关规划条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为适应新时期城市现代化的需要,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各个国家的城市都在积极加快城市文化发展。日本和韩国人都认为“21世纪是城市文化时代”,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时挥城市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一环。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以东京、首尔为代表的各大城市新建众多的公共美术馆和文化活动中心,增强城市的文化含量。为确保这项事业的发展,多个城市建立了“振兴文化艺术专项基金”,以积极支持国家和城市的文化建设。[2]
3 江苏城市文化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江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文荟萃之地,直到晚清,以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为代表江苏城市区域,还是全国城市文明最为发达的地方。城市化本身是一个文化经济一体化、中外各民族文化交融化的过程。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发展,首先在于它广泛吸纳了国内、省内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逐步形成了包容八方的城市文化发展格局。就江苏而言,文化的多元互补构成了江苏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江苏各个城市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苏州市、无锡市为代表的吴文化,具有清新、柔美、鲜活的水乡气息和灵性,形成了聪颖灵慧、细腻柔和而又视野开阔、乐于创新的文化风格。南京市、镇江市历史上被称作“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在此形成了南北文化交流点上的金陵文化。
21世纪代以来,江苏省城市中各类文化事业产业齐头并进,各类型都市文化蓬勃兴起,特别是近些年,借助于“六艺节”、“十运会”、“亚青会”、“青奥会”的召开,江苏省中心城市中新建起大批公益文化基础设施和重点标志性工程,文化、新闻、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明显改善了城市文化硬件设施。同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过程中,各城市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生机勃勃,逐渐形成了多体制、多渠道、多形式兴办文化的新格局,城市文化市场建设正在积极健康地推进,市民文化生活沿着活跃、繁荣、多元的方向发展。
尽管江苏省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从江苏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来看,当前江苏省城市文化事业发展仍然显著滞后于城市经济以及科教事业的快速增长;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存在相当多的不足之处,进而构成了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明显制约。
江苏省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城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还不够理想,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自我造血功能不强,自我发展路子不宽,以致投入有限,事业受挤,活力不大,一些文艺团体的生存空间缩小,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难度较大,民间、传统艺术趋向萎缩,精神产品的生产缺乏有重大影响、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的精品力作。其次是多数城市都存在文化设施由于投入不足或者管理不善,没有发挥自身的应有作用,城区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居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比重也偏低,导致市民文化生活的层次和质量都不够高,文化生活方式还较单一被动,使得部分群众的健康的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第三是文化建设的队伍不够稳定。由于城市文化部门普遍经济效益不高,福利待遇较差,同时也由于管理上存有漏洞,文艺工作者工资待遇和其工作贡献失衡,许多专门人才或被企业挖走,或到别处另谋发展。文艺骨干流失现象严重,导致现存的城市文化队伍素质较低,人心焕散,成为当前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隐患。第四是各地各类城市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较普遍,大、中、小城市文化事业发展差别很大。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城市文化发展反差强烈,发达地区的一些集镇文化投入力度和文化设施水平,甚至超过了欠发达地区许多中小城市,进而加大了久已存在的地区间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差距。
4 江苏城市文化建设发展新思维
21世纪江苏的现代化进程迫切需要城市文化的快速跟进,文化强省战略中也迫切需要融入城市文化价值引导和文化凝聚、精神推动作用。提高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含量,说到底就是要积极培育现代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各项事业的文化含量,在综合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过程中响应中国梦的国家价值召唤,实现城市文化的现代化。为了切实实现这一新城市发展战略理念和现代化目标,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努力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4.1 充分认识城市文化建设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整体规划工作的领导,加快制定、完善各类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和全省“十三五”总体规划目标
省、市各级政府要重视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把城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纳入本地区的长远规划及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文化规划就是实施文化导向的城市创新战略,“文化规划是在对城市文化资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文化资源如何有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从而进行鉴别创新项目、设计创新计划、整合各种资源、指导创新战略实施的过程”。[3]通过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指定各类公共政策,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进而真正形成现代城市文化与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
4.2 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增加投入,形成良性的城市文化发展机制
今后一段时期江苏省城市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明显递增,各级财政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社区文化,要从政策、制度、资金、物质等方面来创造条件,提供更好的发展基础。要加大扶持力度,重视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文化事业建设,要以政府投入为主,走多渠道增加文化投入的路子;城区经营性文化和文化产业要更多采用贷款融资方式和PPP合资方式来开发,使江苏省城市文化建设在大步走向市场经济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4.3 继续深化全省城市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创新机制,增加动力与活力
改革文化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也是城市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城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培养优秀人才。城市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各文化事业单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和社会服务,对已实现自收自支的单位,按照企业管理的办法切实落实法人治理结构。对城市文艺团体的改革,要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深入的原则。在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工作;积极发展城区各类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消费市场,增强城市文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4.4 在尽快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城市文化队伍建设
城市文化人才是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主体力量,要在全省尽快建立健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努力创造和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城市环境与氛围。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社会责任感强、文化工作成就突出的文化人才队伍,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创作环境。此外,还要重视稳定和提高城市基层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要采取得力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从而形成一支门类齐全、素质较高、文化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城区文化建设队伍。
4.5 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生活质量,这也是江苏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首先要努力促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这是提高居民文化消费实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必要前提。在文化消费适度增长的同时要及时进行内在结构的合理调整,正确处理城市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与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进步的互动关系,逐步提高城市生产生活中的文化含量,促进居民闲暇生活和社区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使用。文化、科教、体育及传媒部门要强化正确导向,加大理论、舆论和有关政策的宣传导向力度,通过广泛开展有关现代文化生活、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咨询等活动,帮助市民树立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和核心价值理念,确立文明、健康、科学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合乎市情、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城市文化消费模式,在使城市居民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现代化和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许槟.面向21世纪“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规划――“悉尼中心区发展规划”的规划理念[J].城市问题,2000,( 5).
立冬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速度瞬心 动量矩定理 刚体平面运动
中图分类号:0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25-01
1 引言
动量矩定理是力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定理,但是教材中只是讲了动量矩定理对于质量心成立。本文将证明动量矩定理不仅对固定点成立、对质心成立,而且对速度瞬心成立,同时指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对速度瞬心的动量矩定理才具有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同样的形式。
2 对瞬心的动量矩定理
如图1所示C为质点组的质心,Cx′y′z′为随质点组一起运动的动坐标系。Oxyz为惯性坐标系,O为惯性坐标系的原点且和质点组的速度瞬心p重合。在惯性坐标系Oxyz中任意质点mi的相对矢径为ri,质心C的相对矢心为rc。在此动坐标系
Cx′y′z′内,任一质点mi的相对矢径ric。如果刚体只绕x轴作定轴转动,质点系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为[1]
JCε= ric×Fi (1)
式中JC为质点组相对质心作定轴转动时的转动惯量,ε为质点组相对质心的转动角加速度,Fi 为作用到质点mi的外部载荷。由于刚体对任意轴的转动惯量,等于刚体对于通过质心、并与该轴平行的轴的转动惯量,加上刚体的质量与两轴间距离平方的乘积,则相对于瞬心的转动惯量为:
JP=JC + Mr (2)
将式(2)代入到公式(1)并进行整理可得:
JPε= ric×Fi + Mr ε (3)
式中M为质点组的总质量。如图1所示,质点mi在动坐标系中的矢径ric等于其在惯性坐标系中的矢径rip减去质心在惯性坐标系中的矢径rcp,即ric=rip-rcp。将其代入到公式(3)中整理可得:
JPε= riP ×Fi -rcp× Fi + Mr ε (4)
由于有空间力对瞬心p的矩MP(F)=riP×Fi,式(4)可简写为:
JPε= M -rcp × Fi + Mr ε (5)
根据质心运动定理Mac= Fi,对上式中等号右边第三项进行简化可得: JPε= M -rcp × Mac + Mr ε (6)
对于质心C点处得加速度由两部分组成,切向加速度a 和OC连线相垂直,法向加速度a 顺着OC方向。由于整体坐标系中O点是物体运动的瞬心,所以切向速度vc=ω×rcp,式中ω为质点系对瞬心O的角速度。如果结构绕固定轴x作定轴转动,对质心C求导可得质心的加速度[2]
ac=ω×rcp+ ε×rcp=(ω×rcp)+ω× +ε×rcp (7)
(7)式中切线加速度a =ε×rcp+ ω× ,法向加速度a =ω×(ω×rcp),如图2所示。
将式(7)代入到式(6)中,公式(6)中等号右边第三项可写为:
rcp×Mac= Mrcp×(ω×(ω×rcp))+Mrcp×(ω× )+Mrcp×(ε×rcp) (8)
由于法向加速度a 和矢径rcp方向相同,所以rcp×(ω×(ω×rcp))=0。三个矢量的二重叉积满足公式[3] rcp×(ε×rcp)=(rcp・rcp)ε-(rcp・ε)rcp,即(rcp・ε)rcp。公式(8)可以写为:
rcp×Mac=Mr ε +Mr ×(ω× ) (9)
将公式(9)代入到公式(6)中可得
JPε+Mr ×(ω× )= M (10)
这样我们得到了基于瞬心的动量矩定理,其形式较为复杂。但是,当刚体定轴转动时质心距离瞬心的距离不变时有 =0,则公式(10)可以简写为
JPε+Mr ×(ω× )= M (11)
公式(11)的形式和刚体平面运动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相同。
立冬的诗句范文3
近来有不少单位和职工来信询问关于国营农林牧渔场(包括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的调动问题,为了便于统一答复处理,现将我们对这类问题答复群众来信稿抄发给你们,供参考。
国营农林牧渔场的正式职工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但由于这些单位前些年不受劳动计划控制,安置了大批知识青年,并允许户口在场的职工子女达到劳动年龄后吸收为职工,即实行“自然增长”的办法,因而在计划管理和劳动管理上与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有所不同。为了稳定国营农林牧渔场的职工队伍,国家现行规定是:各地区、各部门不得随意抽调这些单位的职工到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必须调动时,除原由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调到农林牧渔场的职工(包括国家统一分配到农林牧渔场的军队转业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因工作需要调出外,其他职工调到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要经省、市、自治区政府批准,调入单位要有增人指标。
目前,有些地方为了照顾职工家庭困难,在没有全民单位增人指标的情况下,允许一些国营农林牧渔场职工安排到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我们认为,这种办法也是可取的。
对农林牧渔场职工调动加以适当限制,主要是考虑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全面利益。希望农场职工正确对待,在现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四化”做贡献。
立冬的诗句范文4
Abstract: In the testing of a certain antiaircraft artillery servo system, the signals needed to be measured are time-invariant signal and time-varying signal.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se two signal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first-order difference method, polynomial approximation method and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by study of the quomodo of each method, the paper get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above two signals.
关键词: 数据处理;多项式逼近法;线性回归法
Key words: data processing; polynomial approximation; linear regression
中图分类号:TJ35;TP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74-02
0引言
根据某型高炮随动系统测试数据的特点,一般可分为非时变数据(即被测物理量是常数的多次测量数据)和时变数据(包括谱数据)两种,视其情况不同需分别进行处理。
由于对非时变数据可以实施反复测量,剔除粗差以降低外界干扰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因此只需要考虑排除干扰值,而不需要用预测值取代异常值,从而使数据处理过程简化。
对时变数据,不易采用反复检测以检验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在对全部数据复原时,不仅必须把因受到干扰而产生的虚假数据检测出来,还必须补上一个合理的数值,这一数值是通过预测方法来得到的,我们假设测量数据序列为X,X,…,X,相应时刻分别为t1,t2,…, tN,预测合理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一阶差分法
假设已知k时刻之前的两个采样点的值X、X,则:=X+(X-X)。为X的预测值。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数据的采样频率应是物理量变化最高频率的十倍以上,才不至于使预测误差过大。这种方法满足于很多测试情况,尤其对于具有冲击干扰的对象来讲,更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
2多项式逼近法
当采样频率低于物理量变化最高频率的十倍时,可用前三点构成二次曲线来进行预测,设测量序列的前三点为(X,t),(X,t),(X,t)满足二次曲线方程:x=at2+bt+c,则有:
X=at+bt+c
X=at+bt+c
X=at+bt+c
求得待定系数a,b,c,则tk时刻的预测值为:
=at+bt+c
这种预测方法在采样频率为物理量最高频率六倍以上时,具有足够精度。对于采样频率更低的数据,可采用更高次曲线来预测。
3线性回归法
上述两种方法适用于测量误差很小的情况,对于测量误差较大的数据,则一般采用线性回归算法,即利用前几个数据来拟合直线或曲线,进行预测。
还有,当两个物理量X和Y之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但具体的函数关系或函数中的某些参数需通过实验检测有限个数据来确定最终的函数关系时,利用线性回归预测算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在这种方法中,存在用多少次的曲线来拟合与利用前面多少个数据点的问题,这都是需要根据采样频率及被测量数据的特点来适当选择的。
在确定预测算法之后,就需要选定误差窗口W,以便根据-X是否大于W,来判断是否为干扰值,误差窗口的选择一般需经以下两个步骤:
3.1 W的选取范围的确定这项工作进行时,应十分谨慎,如果W过大,异常数据可能剔出不掉;而W过小,则可能剔出正常数据,因而都可能得不到高质量的测量结果。
假定预处理的一维数组为D(N),然后利用以下公式构成一个新的数组D′(N-1)。
D′(k)=D(k+1)-D(k)
把由此得到的数组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则得到有序数组D′(1),D′(2)…D′(N-2),D′(N-1),其中最小值为D′(1),最大值为D′(N-1)。将其看作W的离散数列,只取整数M=N,由此就把W的取值范围限定为:
D′(M)WD′(1)
3.2 W值的计算可以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来寻求合理的W。
3.2.1 固定系数法以最小的D′(1)为准,选取W=(1~2)D′(1),一般可选W=1.5D′(1),这种方法对变化不很复杂的曲线特别有用。
3.2.2 求平均值法把数组的D′(k)(k=1,2,…M-1,M)当作测量W而得到的数组,寻求偏差最小的数组,然后再求它们的平均值。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分别选用狄克逊准则,肖维勒准则及莱因达准则等来剔除粗差。
将干扰值剔除(即找到最小偏差数组)后,求其平均值,则可得到W。
设D′(1),D′(2)…D′(i-1),D′(i-1)为剔出干扰值后得到的新数组,则:
W=D′(k)
3.2.3 选择多个W上述方法适用于数据范围不宽的情况,如果数据范围很宽,有时需要选用不同的W值以适应不同的要求。
设窗口数组W(k)(k=1,2,3),MK=0.5M,则得到三个W值为:
W(1)=D′(1)
W(2)=D′(MK)
W(3)=D′(M)
当W(1)=W(2),W(2)=W(3)或2W(2)W(3)+W(1)时,则选W=W(2)。因此,在这三种情况下,就转化为唯一的W问题,使处理过程大大简化。
假如不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则已知W(1)、W(3),而
W(2)=D′(k)
用此三个W,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相应得三个数组:
D1(N);用W(1)处理
D2(N);用W(2)处理
D3(N);用W(3)处理
再把这三个数组的对应点进行比较,取中间值构成新的数组D4(N),一般D4(N)就可作为最终结果,有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原D(N)的关系进行点―点比较,以构成新数组D5(N),D5(N)的构成方法如下:
if D(k)-D(k)W(1)
D(N)=D(k)
elseD(N)=D(k)
当-X>W时,则认为X为虚假点,并用预测值取代X。在具体应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起始点的选择。有时所采用的第一点或第二点就是虚假点,因此,一开始必须寻找满足预测关系的连续三点,即满足
X-X-(X-X)W
这三点满足线形外推关系,因此是合理的起点。
②以满足线形外推关系的连续点位起始点,分别向首尾进行处理。
选取X,X为起点,向X(1)方向检测,当判别完X(1)后,又以X,X为起点,向X(N)方向检测,预测公式采用一阶差分形式。
若X(1),X(2),X(3)就是满足线形外推关系的连续三点,则直接选用X(2)和X(3)为起点。
③确定连续替代的方法。在连续检测出若干个虚假点之后民谣重新选择两点作为起始点,以免造成错误的固有趋势。但又不能在连续的两点之后,马上取下面的相邻两点作为起始点,因为下面两点仍然可能为干扰值。这时,要加判以下条件:
5W-X>W
若下面的点满足上式,则选择新的起始点,否则,继续用取代X。
以上几点是针对一阶差分预测算法而言的,对于多项式逼近或线形回归算法,也可以用类似的考虑。
以下给出时变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
确定预测算法选定误差窗口判断是否为干扰值进行替代具体替代时要注意起始点的选择、首尾方向处理及确定连续替代方法等事项得出正确测量结果。
4实际处理步骤
在对随动系统进行测试时,计算机采集的是一组时变的数据。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误差的影响,使测量结果能够精确地反映系统特性,对采集的数据首先进行必要的处理。根据上述理论并结合被测系统特性,针对误差的来源和性质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办法。
①由于数据采集时采用的采集频率一般已达到了随动系统响应频率的10倍以上,因此在对粗大误差进行去除时用一阶差分算法来预测合理的数值,用固定系数法取定误差窗口W的 大小。②通过相邻三个数据加权平均来去除随机误差的影响。③通过采集标定精确确定被测物理量与采集结果的相互关系,尽量减少或消除系统误差。
5总结
根据高炮随动系统测试中被测信号的特点,针对测试中需要用到的数据处理方法,以线性回归法为重点对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随动系统检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处理步骤。
参考文献:
[1]乡碧云.传感检测和数据处理技术在木板裁截中的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0,(5):77-79.
[2]王瑞泽,张冬云,鹿望,左铁钏.提高快速成型技术中数据处理过程精度的研究综述[J],2010,(5):215-217.
[3]陈原.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干扰数据的剔除与取代[J].计算机测试技术,2005,32(10):16-17.
[4]孙涛,张宏建.基于一阶差分的粗差剔除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02,23(2):197-199.
立冬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滑动摩擦力;教具;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5(S)-0067-2
1.传统“滑动摩擦力”实验教具的不足
“滑动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必修1)中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本章节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做好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得出关系F=μN。
以往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是手拉着弹簧测力计牵引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让学生观察测力计示数,根据二力平衡得到摩擦力大小。但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1)由于测力计指针和刻度很小,第一排的学生都难以观察,后面的学生更是无法看见;(2)手拉着测力计牵引木块“匀速”滑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匀速,因此测力计的读数忽大忽小、不稳定,学生不容易观察;(3)即使物块做匀速运动,由于弹簧测力计也在运动,读数时视线要随着弹簧测力计移动,要准确读数很难,测出的滑动摩擦力误差较大。难以探究出滑动摩擦力和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2.改进“滑动摩擦力”教具介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特意设计制作了“滑动摩擦力”教具,该教具如图1所示。
该教具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种是把图1中的竖直挡板及其附属设备去掉,木箱内侧装有轨道,轨道上有一个垫板,它可以沿着轨道来回滑动。木块置于垫板上,在支架、垫板,木块上都贴有红色的标记,用于判断它们的相对位置。可以先让三个标记对齐,学生通过观察标记的位置变化,直观判断出木块相对运动的方向。进而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第二种使用方法如图1所示,将木块和木板叠放于水平桌面上,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木块绕过定滑轮与竖直方向的压力传感器相连,用力拉动木板,使它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压力传感器的读数,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测出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当拖动下面的木板时,静止的物块就会受到滑动摩擦力。由于木板太光滑,摩擦力太小,通过反复的研究发现,牛皮纸反面的粗糙程度最合适,也便于拖动,因此用牛皮纸来代替课本中的木板,可以大大的提高实验的精确性。在实验操作中,由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无需匀速的拖动牛皮纸,这给实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过观察改进后的实验发现,当拖动下面的牛皮纸时,发光二极管显示的读数也不再跳动了,可见设备的改进是非常成功的。
3.教学案例——“滑动摩擦力”教具的应用
在滑动摩擦力这一节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基于学生在初中对滑动摩擦力的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学生都容易掌握理解,但学生容易有以下几个错误的认识:(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2)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3)静止的物体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先在实验教具的支架、垫板和木块上都贴上红色的标记,以便于判断它们的相对位置,让三个标记对齐,由于支架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可以把它看做是地面,教师迅速的向左拉动垫板,请学生注意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并作好记录。如果木块在支架标记的左边,则木块的运动方向是向左的,此时木块相对垫板滑动了;若木块在垫板标记的右边,说明木块相对于垫板的滑动方向是向右的,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接触、挤压,相对滑动和接触面粗糙,所以受到了滑动摩擦力。然后根据物块的运动状态来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由于滑动摩擦力拖着木块由静止向某一个方向运动了,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即是该方向。通过该自制教具的实验演示。能非常容易改正学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错误认识。
对于“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这样,先让三个标记对齐,用力地抖动垫板的拉绳,由于垫板上的木块并没有受到绳子的拉力,但它却能在垫板上相对支架向前运动一定的位移,说明摩擦力起到动力的作用,也容易知道该力是滑动摩擦力。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滑动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在第三个实验中,仍是让三个标记对齐,并将木块用细绳固定在支架的一端,然后向另一侧拉动垫板,很明显,木块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但木块相对于垫板是有相对运动的。从数码显示管的读数中可以判断该木块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滑动摩擦力,而木块却是静止的。这就证明了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澄清了几个容易混淆的认识,这里的实验运用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学生从中有所发现,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立冬的诗句范文6
董事会的理论研究:组织设计
董事会的结构
如何优化董事会的结构一直是董事会研究争论的焦点。Jensen(1993)主张构建一个外部董事占支配地位的董事会,以挑战和制约违背股东利益的CEO。Hermalin and Weisbach(1998)认为,董事会的有效性是其独立性的增函数,外部董事支配的董事会比内部董事所把持的董事会更有可能替换有问题的CEO。
从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各自的功能和激励来看,董事会结构很可能是专业化决策与独立监督的权衡结果。过高的外部董事比例必然会使董事会丧失专业化的特性,并使之难以维持必要的内在凝聚力。而过高的内部董事比例则会削弱董事会的独立监督能力,并可能导致董事会成为CEO的附庸。
董事会的规模
在理论上,普遍认为董事会的规模会逆向影响公司业绩(Yermack,1996)。从团队生产的理论来看,大集团容易产生成员之间的相互推诿。董事会的规模越大,任何一个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影响则越小。这就造成了一个董事偷懒的激励,也削弱了每个董事的权力。大的董事会很难成为一个论坛,并让每个董事评价所有相关问题。而较小的董事会可以有效地治愈董事的偷懒问题,并赋予董事更大的治理权限,CEO也有较强的压力认真考虑这些评论和建议。当然,如果董事会规模太小的话,董事会又无法发扬集思广益的协作精神,而且也容易被CEO所收买,或达成董事之间的秘密合谋,从而难以形成相互监督的多元决策体系。
董事会的激励
对董事激励的一个关键机制是使董事会与股东集团之间的利益协调起来。外部董事的报酬性激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当不给予外部董事报酬时,就难以激励他们尽力为股东的利益行事。此时,只能依靠信誉资本制约独立董事的道德风险。而当给予外部董事报酬时,对金钱报酬的追求和依赖会使外部董事丧失独立性,因为他们容易被支付其报酬的CEO所贿赂。董事持股部分地克服了现金报酬的困境(Jensen and Chew, 1995)。随着董事持股的增加,董事的利益会变得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并驱使他致力于管理监督。
董事会与CEO的平衡关系
公司治理权力格局的标准原则是:股东选举董事会,董事会进一步选举高管人员。但是公司治理的实践常常恰好与之相反。
Hermalin and Weisbach(1998)指出,董事会的有效性取决于董事会的独立性,而董事会的独立性则依赖于董事会与CEO之间的谈判博弈。CEO在协商中的谈判力量来自于他相对于潜在替代者的能力。当CEO通过“经营有方”来证实他是“稀缺物品”时,CEO就有较强的谈判力量。此时,董事会的独立性会减弱。CEO强势地位可以帮助他以高工资的形式,从企业利润中攫取尽可能多的租金,并且能够在其职业生涯中保持一个相对较弱的董事会。相反,较差的经营业绩减少了CEO相对于潜在竞争者的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本价值,也减少了CEO干预董事会的能力。此时,CEO的谈判力量会减弱,而董事会的独立性会加强。同时,也增加了董事会更换CEO的可能性。
董事会的经验研究:执行效率和公司绩效
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董事会组成与公司绩效:这方面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外部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Hermalin and Weisbuch(1991)和Bhagat and Black(2000)都报告到:会计业绩计量指标与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重之间存在的仅仅是不显著的关系。总的来说,董事会构成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经验关系并不确定。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理论模型表明,小的董事会要比大的董事会更有效率。Yermack(1996) 找到了支持这一观点的现实证据。Yermack检查了一组大型美国公司,并且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Q的变量。其结果显示,在董事会规模与Q之间存在显著的负面关系。
董事会活动与公司绩效:董事会活动可能对其功能的执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Lipton and Lorsch(1992)指出,外部董事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他们缺乏时间执行他们的职责。增加董事会的会议时间是提高董事会有效性的重要来源。Vafeas(1999)发现:公司绩效的滑坡会导致更活跃的董事会活动;随着公司股价的下跌,董事会的会议频率会超常增加;而且,随着董事会会议频率的超常增加,企业的经营业绩会上升。Vafeas的研究表明,频繁的董事会会议是董事会针对企业经营困境的一种事后反映,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
董事会对CEO的监督和激励
CEO的替换:Weisbach(1988)的经验证据显示,当外部董事支配董事会时,CEO的替换对公司业绩更加敏感。Weisbach声称,外部人主导的董事会在考虑CEO去留时,更加关注于公司绩效。这意味着,外部董事在监督CEO方面做得比内部董事要好。Yermack(1996)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小,企业绩效与CEO替换之间的关系更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下述观点,较小的董事会较之较大的董事会是更有效率的CEO监督者。Perry(2000)的研究显示,当独立董事接受激励支付时,跟随较差的股票回报业绩,CEO被替换的可能性会更高。这表明,当董事会有激励时,CEO替换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更强劲。
CEO及高管人员的补偿:董事会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设置企业的薪酬政策并监督其实施。相关研究结论显示,较弱治理结构的企业倾向于支付给CEO更高的报酬。他们还发现:随着被CEO任命的外部董事、关联董事、超过69岁董事和“繁忙”董事数目以及董事会规模的增加,CEO的支付也会增加。Yermack(1996)也调查了董事会规模对CEO支付的影响。他发现,CEO的支付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加而减弱。这意味着,精干的董事会能设置更为合理的管理报酬计划。
我国董事会制度的改进方向
董事会的全面深入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制度改进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经验借鉴。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任命程序大多由控股股东所把持,中小股东处于不平等的弱势地位。董事会基本由内部董事所支配,缺乏足够的代表性、专业性和独立性。
要革除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的组织弊端,需要从下述几个方向实施董事会制度的改进措施:确立董事会的权威地位,改革董事会的提名机制,力图避免董事会沦为“橡皮图章”或者公司管理层的傀儡;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性和专业化程度;适度控制董事会规模,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团队凝聚力;强化董事的激励结构(信誉关注和报酬奖励)和责任约束,鼓励董事更积极地参与决策控制和管理监督;增强外部董事对公司高管任免决策和程序的影响力;优化股权结构,尽力避免大股东的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