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在实践探索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若干,西瓜、五星等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答案就在谜语中:看上去是绿色的,吃进去是红色的,吐出来是黑色的。谁知道是什么?

(谜底:西瓜。)

师:老师只带了一个西瓜, 想分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每位同学能得到整数个吗?那么,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师:我们的祖先特别聪明。(出示图片。)他们在测量、分物、计算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时,于是就发明了一种表示平均分的数,就是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评析】此教学环节,教师创设了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课伊始就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课

1.明确“平均分”

出示西瓜图片最后演变成一个圆,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试着将一个圆形分成相等的几份。

(生口述自己将一个圆分成了几个相等的份数。)

(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分法。)

师:分得“同样多”的方法,我们就叫它――

生:平均分。

师:对,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要用到平均分,谁能说说我们可以把哪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随意说。

【评析】此教学环节,教师把西瓜图片用圆形片代替,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平均分,体现了几何直观的思想。为接下来认识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分数

(再次出现西瓜图片。)

师:同学们,愿意吃西瓜吗?现在我们就来分西瓜: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分几个?(课件出示:把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画面。)

(预设:生会说“一半“,“半个”,“半块”。)

师:半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一种形式来表示“半个”。(独立思考,交流。)

(师板书。)

师:(出示分数■,介绍分数线)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表示取其中的份数作分子,二分之一就是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二分之一写作: ■ 。(边写边说写法。)读作:二分之一。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圆形,表示出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并用水彩笔涂上颜色。

师:将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折一折,找出它的二分之一。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折出了几个图形的“ ■ ”。在每个图形的“■ ”里,“―”“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又表示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

【评析】此教学环节,教师充分地读懂课标,设计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折不同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单位“1”不同,分数单位相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找了图形中二分之一,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二分之一吗?

生:两扇小门合成一个大门,其中一扇小门就是这个大门的二分之一。

生:把一个黑板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把一块玻璃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认识“几分之一”

师:你能折出这张纸的“ ■”,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

生:■、■、■、■、■……(板书。)

师:请你用手中的纸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创造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想一想:你是如何创造的?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师:现在老师想把一个大西瓜平均分给第一组的14名同学,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平均分给两组的28名同学,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平均分给全班56人呢?每人分得几分之几?

【评析】教师又一次引导学生操作 , 用手中的纸,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创造出喜欢的几分之一。这样使学生体会了分数单位,体会了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同时把分的西瓜,分给每个同学,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三、欣赏生活,寻找分数

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再来找一找分数的影子。(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片,有:五星图、太极图、花儿图、奔驰车标志、胸针、三色国旗、四色国旗、巧克力图。让学生看到图片说分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展示,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进一步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了分数的概念。

四、智力闯关

1.火眼金睛

2.心灵手巧

动手圈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3.奇思妙想

【评析】练习设计有层次和梯度,不仅有基础的几何图形的涂色,也有动手圈一圈、猜一猜的不同思维层次的训练。学生通过练习更扎实掌握了分数中的单位“1”和分数单位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2

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提出数学课堂要体现“四导教学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类比转化――诱导学生学;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导互帮学。“四导教学法”遵循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的原则,彻底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参加全国第五届“两岸同课异教”精品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我执教了一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一、课前思考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有关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原有的整数知识已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所不同。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

二、磨课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及思考,我最初按照人教版教材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次教学设计:

1.出示情境图,两人分一个月饼,每人得到半个月饼,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

2.根据学生表示出来的“一半”,进行■含义的教学,再用圆、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折出它们的■,以巩固学生对于■含义的理解。

3.组织学生拿出圆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学习方式,感知■的含义。

4.想一想:如何折出正方形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呢?”

5.拓展应用部分,让学生尝试写分数和为以后的分数比大小做好铺垫。

第一次试教后我发现:

这样的教学基本上能较好的落实我之前的预期目标: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在试讲的过程中,学生在表述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总是忘了说“平均分”,说明我的教学重、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得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1.我们该怎样预设课堂。

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我没有很好的利用。如:对于■这个数来说,已经是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了,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开课部分设计了“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半,” 引导学生画图,学生能表示出一个圆的一半,还能画出一个长方形的一半,可见学生对一半的理解不难,而老师也只是停留在“动手折出一半”上了,时间过长。第二次的设计就将问题改为“你能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一半呢?”。开门见山,又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重点内容■含义的理解处理得不够到位。

(1)学生对■含义的语言表达不够严谨,不够完整;

(2)在涂一涂时,不能正确地表示出该图形的■。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的仍然不够。

表现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题不具有挑战性,没能完成通过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于这样的分析和思考,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调整:

第二次教学设计:

1.在开课部分,我最初只是想着让学生模仿着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忽略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没有进行相关的教学组织。

2.在平均分的教学中,仅仅注重了学生能说出平均分物体比较公平,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没有真实的体会。后来改为提问:“怎样分比较公平?(平均分)”这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前提――平均分,为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认识■之后,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以文字的方式将活动的要求与提示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活动更加有效。教师就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创造几分之一之后,我把由原来的一个问题: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改成了三个问题,并以研究单的形式出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1)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

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他们的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而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每份都是正方形的■。

(2)相同的图形,为什么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呢?

这个问题的抛出,点击到分数概念的本质,学生在分析同一种图形中得到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基本原因中,经历了同中求异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几分之一。

(3)不同的图形,为什么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呢?

这一极具思维含量的问题,切中分数概念的要害,让学生在对“为什么在不同图形中得到相同的几分之一”这一异中求同的思维中,深化几分之一的认识。

带着这些问题和改进措施,我又进行了试教,这次的效果就比上次好得多,学生能很完整地表达几分之一的含义,并能正确的写出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第二次试教后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认识二分之一后,我组织学生分别涂出脸谱和正六边形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对平均分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为了使学生认识到“不是平均分的图形不能用分数表示”和“不是平均分成两份的图形也不能用■表示”,所以改成了一道判断题“哪个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它的■?”。

2.在最后的创造几分之一时,我抛出的“研究单”一下子把学生打懵了,这三个问题的同时出现,让学生有些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下手,在小组内也不知该从何说起,汇报的时候也是漫无目的。所以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

于是,我就在思考,给出的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了吗?)我想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什么?我该如何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观察、理解、深化?

在思考之后,我决定把这三个极具分量的问题分散开来,逐一突破。

于是,带着这些思考和改进措施,我最终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三、课堂实施

1.创设情境,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揭示课题。

2.操作交流、初步认识■的意义,并进行判断练习。

3.迁移学习■的意义,并折出正方形纸的■。然后思考并小组交流: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

4.实践操作、进一步感悟分数的意义,创造几分之一。

5.应用练习、提升认识。

四、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2.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百分数的认识;磨课;经历;反思

磨课是指在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下,对一堂课进行反复思考、设计、实践、研讨,进而最大限度地上出有效课、优质课、精品课。这个过程要经历种种“煎熬”,颇为艰辛,却恰恰能有效快速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这次县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与学校数学备课组老师一起深刻地经历了一回。

第一次教学――“仅仅是个扇形”

【经历】

结合活动要求,围绕概念教学,在初步解读教材后,我们备课组选《百分数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内容可挖掘的材料多,可挖掘的深度也多,只要找到不一样的切入口,课堂味道肯定也不一样,于是便定下这一课题。

1.研读教材。《百分数的认识》包含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两块内容,它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来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因此,它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弄明白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

2.研究学生。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大概意思,但对百分数的意义,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参阅材料。新课程下,名师是怎样达成教学目标呢?他们的课堂亮点在哪里?通过对名师相关材料的查阅,领悟到了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精确解读及处理方法,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教学实践时的困惑与问题的思路。

4.精心设计。基于以上过程,第一次形成了教学设计,确定了“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一目标定位。

【反思】

有了预设,随后进行课堂实践,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总结、验证”后,对百分数的意义有所理解和掌握。但在“选择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环节,对“差比”与“倍比”进行比较优化时花去了过多时间,虽然有成效,可是所花的时间与效果不成正比。这样一来,后面的“应用拓展”环节未能进行,课堂便戛然而止了,因此,第一次的教学仅仅只是画成了一个不大的扇形。有反思,才有新收获,带着课堂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第二次教学――“圆心角变大了”

【经历】

对于第二次教学的设计,我们备课组又进行了探讨交流,形成了一些共性认识:一是,本课是一节概念生成课,百分数概念来源于生活,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要想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先确定核心主线,遵循“直通始终、明确方向、整体连续”的注意点;二是,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所选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尽量不产生误导,进入主题要快;三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学情上,对于小组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需要做些前期的辅导工作;四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靠着预设进行教学,更要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教学。基于以上思考,带着二次教学设计,我们又走进了课堂。

【反思】

第二次教学,紧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点:一是,导入新课后,创设“汉字听写大赛”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接着展示各种想法,引发认识冲突,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运用“倍比”最合理。至此,教师抛出“现在应该选择谁去参赛呢?”使得学生意识到要通分,即统一分数单位,百分数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二是,知识应用环节,通过“辨一辨”“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第一次教学,本次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已是显而易见了,圆心角变大了,扇形面积增加了。当然,这次教学依然暴露出硬伤――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较为准确表述出来呢?在“选择谁去参赛”情境中初次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对于“电脑程序复制图”中的“14%”,学生准确地给出了表示的意思,接下来对“汽车销售数据图”中稍复杂的“120%”和“241%”,学生有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却有距离,因而没能准确表述出来。

第三次教学――“可惜未成圆形”

【经历】

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再次对课堂进行打磨,认识到:一是,了解清楚学情,有针对性设计好预习方案,调查分析学生预习后的成果状况,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分类、取舍和提升;二是,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素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相关知识要不要探索、探索什么、怎么样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备课组再次改进了教学设计,把“汽车销售数据图”改为“羽绒服含绒量数据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有了百分数能更便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让学生紧扣“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说出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接着再用一句话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较为轻松自然地实现百分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反思】

第三次教学,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过程推进自然,知识衔接顺畅,课堂效果提高了,只可惜现实依旧不是圆满。比如,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环节,虽然重视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对百分数意义的总结似乎姗姗来迟,教学稍显疲沓。又如“一条绳子长97/100米”这题,有学生认为“97/100可以改写成97%,因为97/100米是1米的97%”,教师处理稍欠火候,急于给出评价。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比较,阐述理由,并顺势提出“既然可以化成百分数,那它一定是表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你能说出97%和97/100米分别是谁和谁比吗?”自然引导学生达成共识:97/100米是个具体的量,不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改写成百分数。

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磨课,就是一次次研磨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教学,力求使课堂呈现出完美的圆的过程。好课总多磨,对于“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如何围绕百分数的意义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使百分数意义能梳理得更具结构性、层次性、深刻性呢?仍需好好去研磨去探寻。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4

小数的意义教学课件

【教学构想】: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小数意义的探究和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本节课开始便指导学生认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然后利用正方形、数轴、米尺、钱币等环节设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概括一位小数的意义,再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小数概念的体验过程,逐步对知识进行了自我构建。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认识我吗?(课件出示我的个人资料)

个人资料

姓名

xxx

性别

工作单位

杨汛桥镇中心小学紫薇校区

身高

1.6米

体重

49.5千克

兴趣爱好

每天用1.5小时看书,用0.5小时运动。

师: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师。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介绍,大家认识我了吗?大家可以叫我什么?刚才朱老师的个人资料中出现好些数字,大家认识吗?都是什么数?(小数)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学生感兴趣的有关老师的资料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小数的信息,介绍时顺便复习了旧知,了解了学生的起点。

师:我知道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对不对?观察我的个人资料中的四个小数,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小数点后面都只有一个数字)在数学上我们把小数点后只有一个数字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

师:谁能报一个和这些特别不一样的小数呢?(引导学生报出两位小数)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三位小数),当然还有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举例,我们已经把小数按数位分了类,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小数。

【设计意图】:开始便将小数按小数位数分类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学习各类小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学习一位小数的意义

(1)正方形中

师:今天我们从研究最小的一位小数0.1开始。(板书:0.1)看到0.1你想到什么数?(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呢?(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很好,我们学小数初步认识的时候知道(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0.1),他们的大小相等,那他们的意义相同吗?(?)

接下来动手画一画,假设练习纸上正方形的大小用“1”来表示,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画,用阴影表示出0.1。(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作品展示,分别分析)

师:为什么这几个同学画的阴影部分都可以来表示0.1呢?

师:太棒了!还有谁也能像她一样表达?

生:因为他们都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取了其中的一份画阴影,就是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0.1表示十分之一。

师:说得真好,0.1就表示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就是0.1,他们的大小相等,意义也相同。

师:那空白部分表示是多少——(0.9)

师:为什么能用0.9来表示空白部分。(0.9表示十分之九。)

师:谁还想说——(0.9表示十分之九。)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正方形分割为条这样的直观形式,数形结合,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0.1就是十分之一,初步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

(2)数轴中

师:老师这里有个图,谁上来指一下0.1在哪。(屏幕:一个有十个单位的数轴)

师:你说说理由为什么是这里?

师:谁告诉我0.9在哪里?你是怎么找到0.9的?0.9里面有几个0.1?

师:1里面有几个0.1。

师:数轴上还有其它的小数吗?(0.2、0.3、0.7、1.1、1.3 等等)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中重要的数轴,再深层次体会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

(3) 生活中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那0.1加一个单位名称米,0.1米表示多少?(老师拿出了一米的米尺)(就是把一米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0.1米也就是1分米。)指一指

师:所以0.1米就表示十分之一米。(板书:0.1米就表示十分之一米)

师:现在我把0.9也加一个单位名称元,0.9元的意思是?9角

师:对,就是一元的十分之九。现在再给你们出一道题,1.3元,你们会拿1.3元吗?(先拿一元,再拿三角。)

课件出示三幅图,找一找与1.3元相对应的图。(1,3两幅)

师:这个1元相当于第一幅图中的什么?3角相当于什么?

那第三幅图呢?

师:你们真厉害,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来研究一位小数,谁能告诉我一位小数表示什么?(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设计意图】:在一位小数后加上单位,将抽象的数学又添上生活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再次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一位小数学完了,接下来我们学习两位小数。学两位小数以前送给你们一句话。(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爱因斯坦)大家读一遍这句话。

师:看到了小数了吗?(看到了)看到的数是?(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

你们看到的是分数,看到小数了吗?(百分之一就是0.01,百分之九十九就是0.99)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的分数可以表示为。(屏幕:0.01 0.99)请你在这两张正方形里画0.01你会选择哪一张?(屏幕一个画了竖线的正方形,一个是画满格子的正方形)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张有一百个格子,就是说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一百份。表示起来方便,简单。

师:为什么不选第一幅呢?(它的格子没有一百,表示的是十分之几?)

师:好,我现在用红色的表示0.01,其它的用空白表示0.99。(屏幕:大正方形里一个红色的格子,九十九个空白的格子)这样表示你们同意吗?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灵感在哪一部分,努力又在哪一个部分。灵感是哪种颜色?努力又是哪种颜色?

师:从这里说明了努力很重要,那我们现在来努力一下。请你准备好课堂纸,快速准确地完成它。(1、先在()里任意写一个零点几几的两位小数,

(1)()米=()米 (2)选一张图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这个小数。

师:请你们自己给自己打分。我们刚才说一位数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屏幕:一数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数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板书: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师:那你们知道最小的两位小数是什么吗?(0.01)

【设计意图】:学习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后,明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利用方法类推,学生探究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会相对容易。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师:依此类推,你们知道三位小数表示什么吗?(板书: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几分就是千分之几。那么0.001就是——,说说刚才举例中的三位小数的意义。

小练习,口答。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了迁移。

4,学习小数计数单位的进率

师:最小的一位小数是0.1,两位小数是0.01,三位小数是0.001,四位小数是.....我们把0.1,0.01,0.001……叫做小数的计数单位,你能说清楚0.1,0.01,0.001之间的关系吗?

课件演示观察0.1,0.01,0.001之间的变化过程,沟通三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5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因此,创设情境必须考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新的数来表示事物的一半,使学生在自己学习生活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分数。

【片段】比较几分之一大小,提升经验

1.整理分数,作比较。

(1)比较■和■

观察学生的作品。

师:请你比较它们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大,因为我看着■斜线部分的面积比较大。

(2)比较■和■

生:■大。■在纸上的面积很小,我都有点看不到了。

师:通过比较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

生: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同样只取1份,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3)在黑板上分数里选2个,比比它们的大小,说给同桌听听。

反馈。选个别说理由,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它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1份反而就越小。

(4)师:对于这5个分数,你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吗?

生:■>■>■>■>■

2.分析: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虽然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很容易认为■比■大,只有在学生真正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的基础上,对于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模型才会有很正确的建构,本课的难点就会自然而解。

【反思】

对于本课《分数的初步认识》,本人试教了近10次,也尝试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最后通过用相关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发现采用本教学设计教学后,课前所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比较突出。全班约97%的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直观操作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而且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也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本人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合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建构新知

布卢姆和卡罗尔的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决定学生课堂吸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是要设计生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其他同学相互合作、从事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充分利用真实可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价值,促使学生参与到有用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进行有效学习。比如:对于如何用一个数表示物体的一半时,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同时,也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和经验相联。

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当的知识支架,促使学生顺利而迅速地建构新知

所谓“支架”,就是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的、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达到可能发展的水平。比如,把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引导性问题、背景故事作为学习的“支架”,通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交流汇报、资源共享,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网络化等,有效地把“可能发展的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三、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交流合作机会,促进学生在合作中一起建构新知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儿童自身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建构“可能达到的水平”,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即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引导合作学习过程,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6

【教学片段一】

在导入部分,教师先出示了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然后再出示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在得出结果后,老师出示分1个桃子和分4个桃子的情境图,提问: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这两个1/4有什么不同?还能发现什么?

片段解读:

这里的提问,教师让学生比较:例题的1/4与导入部分的1/4有什么区别,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引导学生观察两次参与分配的物体的总数发生了变化。“一个整体”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一个物体”发展到现在的“一些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整体”的含义,从而扩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这里组织学生比较也是初步让他们感悟分数的意义:不管是1个桃子,还是4个桃子,只要是分给4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的桃子都可以用1/4来表示。

【教学片段二】

在教学例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把4个桃子分给四个小猴的学习后,出示“试一试”:如果把这些桃子分给2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2/4和1/2两种结果。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究竟是用哪个分数表示比较合理。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用1/2表示比较合理后,又让学生比较:同样的4个桃子,为什么刚才用1/4表示,而这里用1/2来表示呢?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片段解读:

此环节的两次比较特别重要,是解决这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在此环节学生如果比较不充分,对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将会产生严重障碍。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2/4就是一个明显,而又正常的错误。如何通过充分比较2/4和1/2,让学生正确辨别用哪个分数比较合适,对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有着非常的价值。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把这些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接着出示分给4个小猴和分给2个小猴的情境图,让学生再次比较1/4和1/2的不同,又是一次发展学生对分数意义深入理解的过程。在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同样的4个桃子,分的份数不一样,表示的分数也就不一样。

【教学片段三】

一位老师在完成了想想做做的第1题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分蘑菇:3个蘑菇平均分给三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其中的几分之几?6个蘑菇呢?9个蘑菇呢?12个蘑菇呢?……在学生得出都是1/3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比较:蘑菇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3来表示呢?

片段解读:

此环节教学中,教师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不管有几个蘑菇,只要是分给三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的就是这堆蘑菇的1/3,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在第一环节初步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上一篇课程培训总结

下一篇自然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