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揠苗助长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1
一、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阻碍
如果对于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不得当,或者是过度依赖于这些教学媒体,这首先很可能会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构成阻碍。越来越多的语文课本中讲到的很多故事或者典故都被拍成了儿童电影,不少内容还被制作成了非常生动的视频影像。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就是简单的让大家观看这些内容,学生看完后再进行适当的分析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最大程度发挥教学素材的价值。教师如果能够生动的给学生们讲授这些故事,过程中引导大家积极参与进来,并且想象故事的发展模式,这将会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教师一旦简单的让学生们观看视频片段后,学生的这种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就随之消失了。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郑人买履》这部分内容时,这两个成语故事已经有专门的多媒体课件,而且制作得非常生动,有些教师就直接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了,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的环节就取消了。而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时,其实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个方法,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时,可以比划出一个动作,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段故事怎么表达更生动、怎么表达能更准确的表现出幽默感等。师生通过互动,学生能模仿教师讲故事、教师能引导学生表达,而多媒体课件虽然生动、直观,却没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
二、对于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制约
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让很多内容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并且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观看积极性,然而,这也会带给学生很强的依赖感,甚至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在没有播放视频片段前,学生可以任意想象故事可能的情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然而,看到故事后学生们通常就只能接受故事中呈现的那一种情节,学生的想象力也会极大的受到制约。例如,在学习《哪吒闹海》一课时,有些教师觉得当年我国拍摄的哪吒闹海的动画片非常生动,于是不必再讲,直接给学生看电影。而哪吒闹海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比如从李靖的角度、哪吒的看法、龙王的看法等来展开对于文本的剖析,不同的人物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故事。而电影却直接以哪吒为视角描述完成故事,学生把整部动画看完,最后不再进行深入思索,对于故事的想象空间也很大程度受到制约。这同样是知识教学中的一种阻碍,教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要杜绝对于教学媒体的过度依赖,这样才能够真正展开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构建。
三、对于学生情感交流能力培养的限制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数学 教学效率 双刃剑
多媒体技术因为其及时性、生动性和直观性受到教师的普遍喜爱,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其他教师也存在滥用的现象,导致学生在面对眼花缭乱的课件的同时抓不住学习重点,进而促使学习效率不断下降。
一、当前普遍高校数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1.教师过度重视课件水准,忽视和学生的契合关系
多媒体技术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载体容量大,直观性强。学生面对纷乱杂多的课件会出现茫然的感受,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直线下降,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更加严重,更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发现:多数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探讨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性,强调在课堂上呈现出科学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做法弊端极其明显,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遥远。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课堂密度显著增加,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吸收能力,从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高中数学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节奏下很难跟得上教师的步伐,从而逐步会对数学学科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做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2.教学技术上的先进和教学思想上的落后之间的冲突
多媒体技术具备化抽象为具体等直观的功能,这就为我们传统数学教学中很难用言语进行描述的相关概念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表述形式。但是部分教师并不能意识到先进的教学技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优势,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从而造成了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到了机器身上的现状。不仅让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还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迷茫。
3.过度解读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帮助,产生揠苗助长的现象
对于普遍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创造了一堂优秀的课程可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从而为自己谋一个更好的未来。因此,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十分在意课堂设计,努力将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设计到最优,自然会想到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自己的课堂增彩。较为极端者,会将原有的课程设计全部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出来,如果不能实现的,就舍弃这部分教学内容。这样做犯了舍本逐末的教学大忌,既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学生也不能够享受应有的教学质量。
二、在高中数学课堂具体高效采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率的做法
通过上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的探讨,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内容,并辅以多媒体技术对之进行润色。具体的使用方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技术
笔者认为,即使多媒体技术存在诸多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功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找寻适当的教学内容加以辅助,因为没有一门技术是全面的,总归有擅长和不能发挥功能的地方。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充分备课,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技术。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椭圆和球的相关特征以及公式的内容的时候,巧妙地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第我们的教学加以辅助。球和椭圆的公式和许多特征都十分类似,笔者在课堂上将圆进行适当的拉伸成为椭圆,并且在旁投影相关圆的公式和椭圆的公式,从而让学生逐步明白如何依据圆的公式推导出椭圆的相关公式。
2.明确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
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会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技术,相信多媒体技术是万能的,从备课到讲课到任务的布置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课本是能不用就选择忽视。这违背了我们的教学初衷,我们的教学需要源于课本,通过多媒体技术再高于课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的辅助作用。
例如,笔者进行数学例题的讲解过程中就充分意识到,使用多媒体技术并不能全面的表现学生的所有想法和困惑,如有关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相关例题,对于大家都明白的步骤,等比数列和等高数列的公式,笔者会采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来节约课堂时间。对于大家可能出现困惑的地方,两者之间的转化方式,则会使用传统的板书形式,一步一步的进行推导答疑,从而最大程度上的解答学生之间存在的疑惑,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辅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有效增加课堂密度,同时还能够完美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结语
多媒体技术对我们的教学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润色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会有其短板的存在,我们需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避免多媒体技术的劣势,将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最为成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从而全面的为我们的学生进行服务。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袁奇周. 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1(13).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3
在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之前,我先推荐学生积累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对这首诗进行了充分的诵读,了解了诗歌大体意思的基础上,再去读《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不但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而且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与诗歌相对应的白话文语句:“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时,我告诉同学们:能把古诗的意思用白话文语句表达出来,就意味着能进行文言文阅读了,而应对接下来的挑战,就绝对没问题了。学生信心满满,接受挑战———对照着白话文语段,你能推断出“故人”“西”“尽”“唯”这些字的意思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会了诗歌的翻译,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的翻译,尤其重要的是克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揭开了文言文神秘的面纱,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就会充满信心和期待。用这样的方式,我和孩子们不但轻松学完了课本上的所有古诗,还赏析了很多课外古诗,学生特别期待上古诗赏析课。
二、在积累成语时渗透,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技巧
成语的积累,我给学生讲这些成语的出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着去记忆。在对成语逐字解释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许多发现:千言万语,学生发现古时候的语言是没有量词的,都直接是数词加名词的形式;道听途说,学生发现“道”“途”都由名词变成了状语,表示“在路上”的意思;水滴石穿,学生又发现文言文中有时还省略“被”,石头被滴穿了;汗牛充栋,学生惊奇地发现“汗”竟然变成了“使……流汗”的意思……这些发现其实就是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发现,远比我们老师去灌输“词类活用的几种形式”要有成效得多。每一次学生的发现,我都会给予充分地肯定与鼓励,并及时拓展一两句此类词类活用的文言文语句,如《核舟记》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正是文言文语句中没有量词的证明,相信在这样的渗透之下,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习文言文要轻松很多。
三、在寓言故事中渗透,逆向训练文言文的翻译
比如在学完《揠苗助长》后,我将《孟子·公孙丑上》中这个故事的文言文原文课件呈现给学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学生对照课文,理解了“闵”“芒芒然”“谓”“病”“驱”“槁”的意思,并能用白话文把文言原文翻译了出来。我引导学生:寓言故事都是有寓意的,就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文言文中早就将这个道理讲出来了,你能看懂吗?“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学生兴致盎然地读着,译着,很快就将这段话翻译了出来。在后来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学习中,我都在最后将文言文原文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去理解重点字词,翻译句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文言字词,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增加文言文阅读量
每天的“书香下午茶”时间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我每周会利用一次“下午茶”时间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推荐与指导。以获得较多的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为主,不进行任何词法、句法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的大意;不进行深度探究,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阅读,以学会诵读、熟练背诵为目标,以指导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练习诵读为教学过程,鼓励背诵。这样的目标定位,从根本上保证了培养语感、激发兴趣、减轻负担等预定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检查以口头方式进行,不进行任何书面测试,也不要求学生做特别准备。平时学习以检查朗读、学生提问为主;一学期结束,进行一次综合考查。师生共同商定必背篇目,都能流利地诵读就算合格(照顾后进生);能够背诵的、熟练背诵的分别算作良好、优秀;随意抽查,当众背诵,高标准达到要求的就是超优。五年级期末检查,所有的学生都能流利地诵读30篇文言文,绝大部分学生能流利地背诵所学的全部文言文,只有两个学生有两篇较长的文言文没有背熟。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4
关键词:寓言故事 融入 哲学教学
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数千年来,哲学思想在不断地发展,可以说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教师在讲解哲学时可以利用好这些寓言故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所讲的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和效果。
一、充分认识寓言故事的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和沉淀了无数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守株待兔、亡羊补牢、龟兔赛跑、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体现。寓言故事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古老的中国与古印度、古希腊,并称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每一位论辩、游说之士几乎都有寓言创作,其数量之巨,足可“汗牛充栋”其艺术之美,堪称“姹紫嫣红”。此后,寓言创作历尽沧桑,绵延不绝,影响深远,直达当今!
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文字以前,人们便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即使在人类拥有了记载自己历史和文化的文字以后,寓言故事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影响,也并没有因此而逊色。
二、精用寓言,教学相长
高中学生在刚接触哲学知识时,既好奇又迷茫,不知道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不知道怎么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师可以引用”船夫与哲学家”的故事: 有个船夫在急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要渡河的哲学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对话。哲学家: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不懂。哲学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股巨浪扑来,击翻了小船,哲学家和船夫两人都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到:你会游泳吗?哲学家:不会。船夫: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老师运用这一寓言故事可以很清楚地让学生懂得学习哲学的目的与意义,通俗易懂,勿需多言.又比如在讲解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时就可引用"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可以让学生讲也可自己讲,因为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果教师能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刻舟求剑flas,那么则更加生动和具体,学生一目了然,觉得离开运动谈物质是错误的,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当然,寓言故事的运用切忌盲目追求数量不讲质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哲学观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思考怎么来讲,同类的故事一个就可,不可重复拖沓.在讲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时,教师可引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这个故事.从典故可以看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三层意思: 第一,三日后能被人刮目相看的必须是“士”,也就是有志气、有志向的人; 第二,士要被人刮目相看必须别“三日”,这里的三日当然不是指三天,而是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第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观点看待同一事物。分析完此故事后,让学生谈谈怎样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有的学生就谈到自己的成绩急剧下降,由此我就让他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并要求他找到解决的办法;还有的同学谈到了社会在变、人的思想在变、自然界在变等等,由此更加加深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理解。再比如在讲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时,教师可以引用“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这个古老的故事虽说平淡,但是可以让学生从这个具体的故事中懂得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死脑筋,自以为是。
三、注意继承和发扬,给寓言故事注入时代气息
在讲述规律是客观的时候,教材上引用的是"揠苗助长"这则故事,也许有的学生对这个故事已听厌烦了,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类似现象,以提高教学的时代气息,比如针对当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心理,把才几岁的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像英语班、音乐班、书法班等等,牺牲了孩子的休息时间,泯灭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揠苗”并没有使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没有‘‘助长’’反而使他们失去的更多。这就是不尊重规律的结果,还有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破坏自然规律,不惜破坏环境,到头来经济没增长多少,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得不偿失,所以说破坏规律必受惩罚。
针对现在很多中学生过分追求外表,跟随潮流而忽视思想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内在美的修饰趋势,教师可以引用寓言故事该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阳朱的人到宋国,投宿在一家客栈里。店主人热情地接待阳朱,并向他介绍自己的家人。阳朱发现主人有两位小妾,一位长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而另一位却相貌丑陋。偏偏令人不理解的是,店主宠爱丑陋而轻贱漂亮。阳朱怀着好奇心,想打听个究竟,便询问缘由。“那个漂亮的自恃美貌却轻视他人,傲气的不得了,我越看她,越觉得丑;这位看似丑陋的心地善良,待人谦和,知情达理,令我越看越觉漂亮,我一点也不认为她不漂亮。”说到这里,正好漂亮的那位小妾昂首挺胸地走过来。主人连看都不看她一眼,对阳朱说:“瞧这德性,这模样,实在叫人生厌,她哪里知道什么叫美,什么为丑!” 阳朱在店主人的一番启发下,很受教育。对美与丑从来有两条标准:追求外在美,是表面的肤浅的;崇尚内在美,是本质的富有内涵的。炫耀表面美,踞美自傲是浅薄的丑陋;自尊自爱谦逊待人是美的境界。表面美是暂时的,内在美才是永恒的。
总之,教师在讲述哲学生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精讲寓言故事。让学生从寓言中得到启发,从寓言中享受乐趣,从寓言中获得真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充满智慧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新汉.在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A],“哲学教育与现代世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2]任秀清.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方法探讨[N].中国改革报,2009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5
运用信息技术分析作文主题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在写作课堂中对教师所提出的作文主题不能很好地理解,经常会出现偏题的状况。故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分析主题,让学生理解作文的写作方向以便于学生在脑海中构思文章的整个架构,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一般是用说的形式,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说是一种教学效果很差的教学方式,教师把知识点说出来,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只能形成一个短期记忆,而不能长期记住。而且小学生记笔记的速度不快,还不能达到一个边听教师说边记笔记的地步。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提前根据教案制作一个PPT,在写作课中通过PPT放映让学生以一种边听边看的方式学习写作技巧。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作文主题时,也可以制作一个教学PPT,通过PPT课件辅助学生理解作文主题。
例如:教师在以“我的家人”为写作主题时,根据教案设计一个教学PPT,在课堂中通过放映PPT课件辅助教学,先为学生讲解应该如何写描述人物的作文,学生可以先描述人物的形象,然后在描述人物性格以及和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并且举一些作文实例,以便学生理解。然后便在PPT中为学生分析这一个作文主题。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课堂中的信息存储空间,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减少教师在课堂中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作文课堂中,许多学生对于写作文存在一种抵抗心理,在写作课时经常会出现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写作课前创设一些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中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一个视频或者放映一些照片或者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导出作文课的写作主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与写作主题相符合,并且情境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写作主题为“我最喜欢吃的______”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零食水果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学生讨论,接着引入写作主题。为了避免学生写成流水账,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可以范读一些类似的经典作文。
教师在讲解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写作主题时,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主题内容,通过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灵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写作主题“机器人”时,很多小学生对机器人不是非常了解,教师便可以通过放映一些与机器人有关的视频合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机器人,如学生很熟悉的机器猫哆啦A梦。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小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时间不多,对于素材的积累量很少,导致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写作素材不够的现象。对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有使用过摘抄、写日记等方法,但教学效果都不显著,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并不了解,并且摘抄量过大,学生不易消化。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素材,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写作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短片,让学生理解这一成语故事并理解其中含义,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结束语
揠苗助长课件范文6
吃透教材,挖掘科技因素,在学生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他们科学素养,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文本资源,渗透科学教育,放飞梦想。
打开语文书,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到物理、生物、化学、天文等科学领域。这些科学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体系。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技因素,将科技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1、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科学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产生热情和激情的源泉。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无不是从兴趣起步,步入科学的殿堂的。
语文教材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介绍新发明的《果园机器人》《电脑住宅》;介绍现代科技知识《人造发光植物》《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归纳起来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为语文教学进行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月球之谜》《电脑住宅》这类课文时,我有针对性的结合课文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广袤的宇宙、神秘的月球、新奇的建筑……把课本上静态的内容生动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挖掘文本,提升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有十几位,每位科学家的成长道路都是不断战胜挫折,不懈追求的奋斗之路,他们热爱科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辛勤耕耘,勇于献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伽利略在教会的压迫下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进行发明创造;《做风车的故事》中的牛顿面对嘲笑仍刻苦钻研;《一定要争气》中的童第周身处逆境却发奋学习;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编写《本草纲目》;地质学家李四光研究起石头常常忘记一切等等。教学这些文章时,我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科学家的精神实质和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让科学家们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偶像。
3、提炼教材,渗透科技知识,形成科学观念。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藏着科学道理:《画杨桃》中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蛇与庄稼》告诉人们面对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应仔细研究,把握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古诗《题西林壁》强调冷静客观地进行调查分析,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要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办糟等等。只要教师善于捕捉科技因素,提炼教材内容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二、利用语文活动资源,渗透科学教育,放飞梦想。
语文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语文竞赛多种多样,它不受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限制,它为开展科技教育创设了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以各类语文竞赛活动作为渗透科技教育的补充,也为学生的科技潜力提供了“冒尖”的机会和条件。
1、拓展课堂教学,开展小制作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我教学《一次科技活动》后,开展一次“有趣的小制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制作一件科技小作品,如航模、船模、风筝等,举办一次班级小制作比赛,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捕捉科技灵感,学写科技文章。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等,现在几乎都已成为现实。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科学非常需要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蝙蝠和雷达》时,我引导学生查阅人类在仿生学上取得的成就:人们从鱼得到启示发明了船;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指导写作文《我想发明……》,有的学生写想发明变温衣服,有的写要发明情绪控制仪……其中学生高豪的《智能垃圾箱》,黄行知的《情绪控制仪》参加建阳市第一届科学小论文比赛获一等奖,尽管有的学生设想显得可笑,却也闪耀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3、收集资料大比拼,争当科学小博士。
“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课标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教学《火烧云》这篇写景的散文,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火烧云的资料。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查找后学生对火烧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知道了火烧云又叫赤霞,也明白了火烧云形成的条件和变化的原因。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积累信息的方法,有效地渗透了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