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文摘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文摘抄范文1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天意阴霾,无边丝雨,细细密密,交织缠绵,在这初夏的天里,竟下起了密密小雨,天凉微寒,真像极了清秋。真是“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一把雨伞,一个人,一条雨巷,慢慢走,任雨水落地水花溅湿衣裳,竟升起些许惆怅,只怪这无边的丝雨,连绵不断正像极了细致入微、隐隐约约的思愁,我想是很久没下雨的缘故罢?一时阴雨袭来竟无端生出这些感情来。昔日这繁华,喧嚣的小巷只剩下了我一个路人--我喜欢在雨中漫步。巷口稀稀落落排列着几对行人,大都行迹匆匆,我便疑惑他们为什么那么匆忙?烟雨迷蒙,是怎样美好的意境啊。他们匆匆而过岂不错过了这美丽的景色?
思绪飘起,却被汽车鸣笛惊散,把我无情的从陶醉中拉出来,哎!汽车飞驰而过,高楼林立突兀…这现代化的产物与这美好的意境多么的格格不入。
我不禁羡慕起江南来。江南的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夏,“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江南的烟雨,“南朝死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想这烟雨算是江南标志了罢,山色空蒙,水汽氤氲,细雨如丝,晃若仙境。我喜欢江南,真恨不得自己是江南人了。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流水款款,小桥横立,再几处人家,炊烟袅袅……江南就是这样一幅水墨画,清新淡雅,无需绚丽颜色的铺陈,只消淡淡几笔,足以美不胜收了。江南的魅力绝不止这烟雨迷蒙罢了,“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对,还有江南的小楼,“宝帘闲挂小银钩”在我私下对江南的印象里江南的小楼都是这样的罢,楼台之上几扇窗,几处宝帘闲挂,窗外流水潺潺,杨柳依依,楼中伊人独倚,淡淡胭脂淡淡愁。楼旁雨巷深深,几把油纸伞几个未归人,青石板路连绵延伸,我想江南是见惯了雨的。烟雨中的江南才是最美的江南。
“春未老,风细雨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散文摘抄范文2
1、秋已经很深了,似乎随时都可能陨落,让冬给替代。那呼啸的北风或许正是冬的使者,匆忙而来,不想并未在这土地逗留片刻,就向南而去了。或许,它的目的地也是那遥远的北回归线只是,一切都不得而知了。远处的漓水,潇潇暮雨,一叶扁舟横在了烟雨朦胧处,若隐若现,似极了你的身影。只是,那一叶小小的扁舟,怎能载得动,载得动我如许多的愁?
2、如此冬夜,总喜欢把所有关于你的字眼都涂抹成白色,即便来不及看黎明的曙光,也依旧能诠释为何今生无悔。望穿天涯,洞彻灵魂,伸开双臂,做一个相拥的姿势,我能,真的能感觉到你清澈的瞳孔中泛出的温度。
3、如果没有那样的秋天,如果没有那样的秋夕,如果没有那样的相遇,谁会手里握着那一串久久不敢放开的往事,躲在无人的角落,偷偷地想念。
4、傻傻看你幸福地生活,这是我唯一的夙愿。可谁又知: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那朵洁白的莲,你究竟盛开在红尘中的哪一芬隅?
5、山若无棱,我愿为伊化身山角;天地若崩,我愿为伊劈天开地;沧海桑田,我愿为伊化身石桥,千年的风吹雨打又怎可奈何这缱绻的相思。
6、痛苦已在对你强烈的思念中泯灭。我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是血肉的凝结。只知道,我要马上冲破这层厚厚的宫墙,去追寻我们不能忘怀的爱。即使头破血流,也无怨无悔。
7、透过车窗看着窗外的风景滑过眼前,不知走过多少路程,我总是找不到属于我的站台,看着无数的大手与小手牵在一起,我只能握紧自己的手,期待的总是不会重来,时间不会倒转,爱也不能挽回,静静的听着鸣笛的车声,默默的注视匆忙的行人,一个人抓着那无人接听的手机发呆,那拨不出去的信号,那无法得到的答复,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
8、忘川之水,三世未泯,恍然见证了二十二个冬季的轮回;曼珠沙华,血红花蕊,涂抹过几个世纪的殷虹?也许,是我用前世的无数次擦肩而过,谱写了今生美丽的神话;也许,是你以来生的豆蔻年华,押注了今生苦涩的磨人相思。其实,思念早已不可收拾。只是未曾料到,会如此消魂刻骨。如果这是一场前世注定的相思缘,在这场臆念的爱恋中,我愿为此生,为此灭。
9、我沉寂于忘川之滨,静默凝望,等待千年后再次的轮回。石桥上飘荡的魂灵,都舍得了前尘旧梦,断前因后果,忘尽一世浮沉得失,一生爱恨情仇。而我,千年之后心念依旧不灭,只因前世今生,这一份无法抑止的痴恋,一份永远痴缠的思念,又岂是一生一世,一条忘川、一座石桥、一个神话所能诉说的?
10、你的笑容,始终在我儿边萦绕,你的明眸是那么深邃,即使远离你无数日子,我的眼神越依旧没有能够脱离其中。执子之手,往事既往不咎,()执子之手,只想感受让人陶醉的温柔。往事都成过往云烟,无须多问,无须追究,执子之手,我们注定天长地久。
11、沐浴在如愁的丝雨中,轻舞蝶翼,莲池中哪朵才是我思念的似梦轻花。寻觅的征程中,我误入藕花深处,亲吻了不是我梦中的洁白,错误地把银铃般的清脆当作前世的你的娇嘀。前世与我依偎在三生石畔的你,今生在哪里?
12、姆指和中指微扣、轻弹,烟头在空中优雅划过一道鲜红如血的弧线,触目惊心。黑沉夜幕,暗淡无丝毫的光亮。
13、命运的起点,以不同的角度选择。人生的方向,从不同的航线起锚。但或许,人生的旅程,只是地球一样的圆圈,绕完了生命的日子,时间的尽头,也就是最初的向往。绕完圈,又回到原点。再回去,那片记忆中的怅惘是否已布满历史风尘的青苔?
散文摘抄范文3
1、人生的优雅并非训练或装扮出来的,而是百千阅历后的坦然,饱受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是把尘事看轻些,生活沟壑纵横,学会舍得与放下,轻装才可疾行;是把人际看浅些,少些倾轧与争斗,最大的珍惜莫过珍惜易逝的时光;是把得失看淡些,宠辱不惊来去无意,如此心宁静,优雅随之。
2、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寂静安然。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有一天加倍偿还。这个雨季会在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3、古院随风闲阅卷小楼伴月漫推杯
4、一剑斩断尘世浪,两脚踏入忘我门。
5、静字中尚且还有一个“争”字,它是要在世界的绚烂和复杂中奋力争来的。——张定浩《既见君子》
6、人生很奇妙。前一秒,我还在世间最肮脏的地方。现在,却在这么干净的天空下……——李尽欢《天纵妖娆》
7、愿我与凡世浮尘繁华宁静无关风月
8、真正的噪音不是外界的喧闹,而是内心的波动。
9、风之谣,是轻风的呼唤,是细雨的期盼;是对宁静的向往,是对自由的信仰!
10、很多时候,会坐在窗边的木椅上,享受着阳光,任凭思绪穿过城市,追逐溪流,越过山川,到达梦中的那个地方。这样的生活,选择了,却早已爱上了!
11、种一份山水,让这一季开更多的花,我们坐在流年里,日子比门前的小路还要悠长。《哲思》
12、在永恒宁静的时光里,安放我恣意狂野的青春;生命在最深处,从未改变过她本来的样子。
13、每当宁静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触摸自己的心灵。
散文摘抄范文4
一、教材阅读: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过程:
1.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散文摘抄范文5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要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是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以境引趣
巧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如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快学生的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2.以事生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者轶文趣事或背景资料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教庄子的《逍遥游》,先介绍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庄子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对楚威王重金礼聘其为相断然拒绝。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学生了解庄子后,就有兴趣阅读课文,也更容易理解庄子所追求的“无所待”的最高境界了。
3.设疑激趣
语文阅读,离不开教师的问题的导引。精心地设计好每个问题,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思考问题,从而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力求新颖有深意。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有地位又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为什么走上反抗的道路呢?他的性格有什么变化呢?”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老师的问题阅读课文,并且课外阅读《水浒传》与之有关的情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和教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教读是基础,自读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求课堂学习方式由传授式学习向探索式学习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各单元教学中,精讲一两课,更多的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去品味,质疑,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这样平时长期训练,将课堂当考场,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提高。读书不只是吸收继承,更要发展超越,所以自读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独立思考,并且力求自己解决,比如查字典资料解疑。自读还要有敢于怀疑精神,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形成思考的习惯,还要与动笔习惯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动笔的重要性,“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文中优劣得失,随笔作些简要评注;摘抄优美句段,并进行背诵。读完文章之后写阅读心得体会,以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
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通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思想倾向,文章脉络,以便正确理解阅读题,避免理解偏差或歧义。要着眼于整个篇章,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把有关词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辨析,把握综合性大题与零碎小题之间的联系。
2.精读和评析
精读有关段落,重点段是设计问题的所在段落,认真分析思考,注意前后逻辑连续深刻理解,做到有的放矢。在学习中,根据阅读的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并能找机会解答。同时要学有所思,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评析是阅读中的鉴赏活动,是深层次精读,在理解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突出特点及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判断,并揭示文章的深层意义。
3.抓住文体特点阅读
语文书阅读文章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体特点来指导学生,让他们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后,再去进行阅读。如议论文,文章往往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阅读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白重点是抓住开头的句子;科技性文章,逻辑性严密,重在进行推理和分析,掌握主旨思想;对记叙文,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散文阅读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四、拓宽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的积累。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加快阅读速度,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呢?
1.指导学生订阅各种报纸、杂志
如《语文学习报》《青年文摘》《读者》等,增加阅读量;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查找资料;利用寒暑假课外阅读经典名著,如唐诗宋词、戏剧文学、名人传记、科技书籍、历史哲学等,并做好摘抄与读书笔记。这样可以接受更多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利用互联网增加阅读量
散文摘抄范文6
一、阅读方式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方式有许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消遣性阅读。刚入学的孩子不认识汉字,阅读就需要家长帮助完成。这样的阅读,其主要目的是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掌握一些字、词。教师可以指导、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篇目,经常为孩子范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要利用课内、课外的有利时机,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及收获,讲述名人、伟人读书成就的事例,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内驱力,激起对阅读的追求与渴望。
2.积累性阅读。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增加了,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积累。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会了积累,自然就会写文章。积累要随着年级有计划地进行:低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课文中字、词的积累;中、高年级学生要注重课文中精彩片段词汇、名言警句的积累,甚至摘录、笔记,或对重点、难点进行批注,对于经典文学中的经典部分进行背诵,丰富积累词汇,为写作奠定基础。
积累要随着年级的升高有计划地进行。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文章中精彩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应让学生背诵经典的文章进行积累。
3.研究性阅读。这是语文课中的阅读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自身的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引导、指导、辅导、诱导、疏导的作用,适时点拨与小结评价。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现有水平,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的范读、多媒体的播放,学生之间的赛读等方法,加强学生研究性阅读的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技巧与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行课外阅读,加强阅读的训练与词汇的积累。
二、写作训练
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作文训练。写作的训练我认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1.练笔性写作。在一定程度上,阅读是理论在写作上的耕耘,平常的练笔是实际上的努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练笔也是强化的过程。练笔的内容可以是很广泛的,写日记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平时要求学生随身携带一个日记本或记录卡片,把自己的突发奇想或阅读中随时随地产生的灵感记录下来,以积累写作素材。如著名小说家纳博科夫就随身带满了日记卡片,随时把自己的写作灵感记下了,终于完成了《洛丽塔》这部名著。日记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只要是真实感受,或对文章中事件、人物所产生的灵感,或他人谈话中一句精彩的话语,或对一段散文诗及一句歌词的领悟,就可以记录下来,成为写作素材,在练笔中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写作手法。
2.仿写训练。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很多名家的作品,了解到别人的作品文字是怎样运用的。长期阅读,文字运用也带上他们的影子。起初模仿名家,并不是说要与他们写得一模一样,主要是模仿他们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别样的写作手法,把模仿与自己的方法结合起来,并持之以恒,强化练习,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与特点。如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按照《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的写作结构、思路,自己构思,并仿写《校园的梧桐树》,先写它的生长位置,它的枝、叶的特点,梧桐树四季生长特点与给人带来的方便。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领着学生阅读本文后,也让学生分析了本文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本文仿写了《家乡的二龙山》。孩子们通过仿写,把家乡的二龙山描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