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的秋天作文200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的秋天作文200字范文1
秋天到了,一阵风吹过,路边落下了第一片树叶,它告诉我们,秋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啦。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看,群山是金黄的,大树是金黄的,田野是金黄的,就连草坪也变成了金黄的。哦!我找到了秋天的颜色,它是金黄的。
那么秋天的声音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听秋雨落在地上,这是秋天的欢快声,听农民伯伯收稻谷的声音,这是秋天的喜悦声,听孩子们嘻嘻哈哈,这是秋天的笑声,哦!我也找到了秋天的声音,秋天的声音是悦耳动听的。
美丽的秋天作文200字范文2
小学关于重阳节作文一:重阳节[200字]李金书
农历9月9日是传统节日——重阳节,是老人们的节日,老人们在这一天里都来庆祝自己的节日,有的在公园里表演节目,今天还有好多老人去游大唐芙蓉园。在24个节气中叫霜降,霜降的到来,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今天还是马奶奶的生日,我最喜欢马奶奶了,她也很喜欢我,她总是很关心我,不论从我的学习还是我的身体情况,下午写完作业我给马奶奶打电话祝她生日快乐,她非常高兴地说:“果果还记得奶奶的生日,奶奶真高兴!”妈妈告诉我,奶奶从小关心你,调整你的身体,把你的身体养的棒棒的,我们就要记住奶奶对我们的好,刚好今天重阳节又是马奶奶的生日,我们就要祝福马奶奶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我还要祝福我的奶奶爷爷、姥姥姥爷、老奶奶老爷爷天气变冷了,及时加衣服,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祝天下所有老人身体健康!
小学关于重阳节作文二:重阳节王嘉路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小学关于重阳节作文三:重阳节[200字]王士豪
我听书上记载重阳节是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要爬高、赏、喝酒等等。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家过重阳节。正好是九月初九。也是秋天。这个秋天我们迎来了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们家卖酒,赏。我们家这一天吃了饭。就开始过重阳节了。我们先赏。我们一次上的了中午。很美丽。很艳。到了中午。我们一家喝酒。
我很想让重阳节留下来。因为我想每天观。我爱这个节日。我喜欢这个节日。我不知道这个季节的由来。但是我知道它的诗。
小学关于重阳节作文四:重阳节的感想[200字]周雨桐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重阳节。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
这一天,爸爸妈妈有事,我们未能回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相聚。我的心里有些失落。我打通了爷爷奶奶家的电话,告诉她们:希望明年重阳节,我可以陪伴他们一起度过。我会一手扶着爷爷,一手扶着奶奶,与他们一起登山,一起观赏美丽的秋天景色。在路上,我还会为他们唱我最拿手的歌谣,讲好多好玩有趣的故事给他们听。爷爷奶奶在那边听了,高兴得发出哈哈笑的声音,连夸我长大了。
听到他们开心的笑声,我的心里也变得快乐起来了。爷爷奶奶,真心祝愿你们身体健康,每天都开开心心。
小学关于重阳节作文五:“重阳节”名字的来历[200字]雍嘉玮
美丽的秋天作文200字范文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分)
一、细心拼一拼,认真写一写。(6分)
dài yí pínɡ táo
穿迹 子 罐
kuān yù ɡǔ lì máo dùn xiōnɡ pǔ
二、 用“ “画出句子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1、假日里,我和弟弟玩游戏,弟弟假(jiǎ jià)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cháo zhāo)我脸上吹。
2、列文虎克待着没事,就一边看(kàn kān )门,一边磨(mò mó)起了镜片。
三、细心辨别,选出正确的字填在( )里。(3分)
1、闪、阅、闷: ( )读 纳( ) 躲( )
2、燥、躁、操: 急( ) 干( ) 做( )
四、照样子,先给下面的字加部首换成新的字,再组词(6分)
例: 高( 稿 )( 稿 纸 )
丁 ( )( ) 胡 ( )( )
舌 ( )( ) 竟 ( )( )
申 ( )( ) 奉 ( )( )
五、照样子进行词语接龙。(4分)
精神 神气 气功
旅行 ( ) ( )
肯定 ( ) ( )
六、先将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然后照样子各写一个词语。(6分)
( )近闻名 严严( ) 不知不( ) ( )溜溜
七、 先照样子连一连线,然后按要求写一写。(6+2分)
请写出一句你课外积累的名言或者谚语,也可以是对联哦。
八、 按课文的内容填空。(3+2分)
1、水光潋滟晴方好, 。欲把西湖比西子, 。
这首诗选自《 》,诗人 。
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 。 正像人们所说的,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 。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盘古开天地》片段,回答问题(14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南、西、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辽阔“的”辽“字用音序法应查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
“辽”字在字典表示(1)远;(2)朝代名。“辽阔”的“辽”应选 。(3分)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 “画出来。(2分)
3、细心读一读文段中的2、3句,然后按要求填写。(4+2分)
(1)按课文内容填空。
( )的雷声 ( )的花草树木
( )的江河 ( )的雨露
(2)请你先想一想文中”......“表示什么?然后根据课文省略的内容试着写
一写。
他的 变成了 。
5、同学们,喜欢盘古吗?请用一、两句话来夸夸他。(2分)
5、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相信你一定看了许多像《盘古开天地》这样有趣的故事,请把其中的两个故事名字或书名写下来。(1分)
《 》、《 》。
二、阅读《北京的香山》一文,回答问题(16分)
北京的香山有一片美丽的果树林。秋天,金色的梨果结得真多,一簇簇,数也数不清。满树的海棠,像开了一树金红的花 把绿叶挤得都看不见了 最惹人喜爱的是葡萄架下那一串串葡萄,深绿的、浅绿的、深紫的、淡紫的,还抹了一层淡淡的白霜。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1、请在” “上标上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2、请找出描写颜色的词写在括号里。(4分)
( ) ( ) ( ) ( )
3、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讨厌 ( ) 少 ( ) 深 --( ) 丑陋 --( )
4、短文写了 、 、 这几种果树。(3分)
5、我从文中”一簇簇 ““数也数不清”体会到 。(2分)
6、文中的句子写得很美,我能端正地摘抄一个喜欢的句子
(1分)
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
(2分)
第三部分:开开心心写作文(30分)
同学们,在你成长过程中,身边一定出现过不少令你印象深刻,让你喜欢的人;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上,也一定发生过一些新奇、有趣的事;节假日期间,你和家人又是如何度过的......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请你自由选择一个话题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吧。写的时候,注意要把你最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哦。
要求:1、写作之前为自己的习作定一个题目;
2、语句通顺,将内容写具体些,不少于200字;
3、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美丽的秋天作文200字范文4
昆虫为媒,花前月下的爱情与虫为伴
今年45岁的杨同杰原籍沂蒙山区沂水县柿子园村,门前山梁上草长莺飞、鸟鸣蝶舞,许多可爱的小生灵陪伴他度过了少年时代,让他深深地迷上了在别人眼里很不起眼的昆虫。
1979年,杨同杰高中毕业后在县中学当民办教师。他怀着对昆虫的痴迷,每天一下班就拎着自制的采捕网到附近农田里捉蝴蝶蜻蜓。尽管他教学成绩出色,辅导的学生作文多次获奖,但爱捉虫子的“怪癖”让他成了周围人眼中的怪物。眼看身边的年轻人都已结婚生子,他却连个女朋友都没有。1981年,经亲友介绍,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夏庆兰。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杨同杰的单身宿舍。夏庆兰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有十几平米的小屋到处摆放着不同的昆虫标本,蝴蝶、瓢虫、金龟子……美丽的花纹和色泽栩栩如生。夏庆兰比杨同杰小两岁,她对这些昆虫也非常熟悉。
两人一见钟情,一有时间就手牵着手到野外观察或采集标本。经过半年多的相恋,他们在那年的秋天举行了婚礼。两年后,儿子呱呱落地。
婚后的杨同杰好运不断。因教学成绩突出,他于1984年被转为公办教师,继而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调到县教委成人教育中心。夏庆兰也到沂水镇食品厂当上了工人。
1984年春节,杨同杰无意中得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昆虫记》,他对昆虫的热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法布尔描述的生动旖旎的昆虫生活使他生出了这样的想法:“我也可以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昆虫学家。”妻子听了他的想法,兴奋地说:“家里的事交给我,你去专心研究吧,早点写一本书,让我和孩子为你骄傲!”
对昆虫的痴情被杨同杰定为此生追求的理想。他用全家人省吃俭用的钱买回一大堆昆虫学资料,开始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尤其是昆虫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他发现,目前我国已发现并定名的昆虫仅5万多种,还有许多昆虫新种等待被发现和命名。杨同杰觉得自己要做的事将填补一个很大的空白。
杨同杰决定把家乡沂蒙山作为自己昆虫研究的第一站。1985年秋的一个周末,杨同杰一大早就带着水壶和干粮去爬几十里外的辛子山。刚刚走到半山腰,他就发现一只手掌大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是八斑蝶!”看到苦苦寻觅了几个月的珍稀蝴蝶品种,杨同杰兴奋地叫出了声,立即挥舞着手里的采捕网冲了过去。谁知脚下一滑,从山崖上摔了下去。虽然被山腰上的小树拦住,没有生命危险,但挂在白云缭绕的山腰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爬不上去,又没有办法与外面联系。杨同杰靠剩下的小半水壶凉水和一小包煎饼渣,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苦熬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被一个上山采草药的农民救了出来。
步履蹒跚地走回家,已是深夜。夏庆兰还在带着亲友和公安人员四处寻找,见到遍体鳞伤、衣衫褴褛的杨同杰,她又心疼又委屈,顾不得别人笑话,扑到他怀里大哭起来。
此后,夏庆兰再也不敢让他独自外出,只好将刚刚断奶的孩子托给婆婆照看,自己跟着他四处奔波。别看夏庆兰身材瘦小,但爬山越岭的功夫比丈夫毫不逊色,不仅不会拖累杨同杰,还帮着他分担行囊,整理标本,渐渐地成了杨同杰一刻都离不开的左膀右臂和精神支柱。
1996年5月的一天清晨,杨同杰和妻子到附近的山里采集昆虫。他们在一株紫穗槐上发现了一只从没见过的通体灰蓝色的甲壳虫。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在甲壳上,色彩斑斓。痴迷昆虫的杨同杰简直看傻了,低着头越靠越近,一不留神,那个气急败坏的小家伙飞起来在他脸上狠狠地咬了一口。杨同杰急忙躲闪,还是晚了,脸上一阵火辣辣地胀痛,没过几分钟整个脸肿了起来,像小脸盆一样。夏庆兰急忙给他敷上携带的药,扶着他下山去附近的医院治疗。
这种不知名的小虫到底有什么毒性连医生都不清楚,打针吃药非但没有消肿,杨同杰还开始感到头晕恶心,把夏庆兰急得团团转。多亏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她,山腰上有一种圆叶子的草药对这种毒虫叮咬特别见效,夏庆兰不顾杨同杰阻拦,拎着铁铲上了山。走在空无一人的大山里,夏庆兰也感到头皮一阵阵发紧,翻山越岭找了一天,总算挖到十来棵草药,立即煎好喂他喝下。第二天早晨,杨同杰脸上的水肿渐渐消退了。
20多年来,杨同杰夫妇几乎所有的假期和周末都是在野外度过的。他们背着水壶干粮走遍了沂蒙山区的1000多座山峰,500多条河流。常年的风餐露宿使他们看上去黑黑的,呈现出中原人少有的古铜色,身上脸上永远都带着被石块、荆棘划出的伤痕。
1999年,他们对沂蒙山区的考察已经基本完成,杨同杰写的科普作品《走进昆虫世界》也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我国第一本昆虫科普读物。它在生物研究领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杨同杰夫妇制作的10000多件昆虫标本,600多幅照片终于展示在了人们眼前。经中科院专家鉴定,他们采集的标本很多是国内尚未命名的,杨同杰针对沂蒙山区昆虫种类以及沂水区域昆虫的变化所作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
黄河作证:生死相随的爱人情谊感天
2000年初,杨同杰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大到黄河流域,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生态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他计划利用每年暑假的两个月进行考察。第一站从位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源头开始,每年20个考察点,这样在五年之内就可以到达黄河入海口。他把第一次动身的时间定在2000年7月。
夏庆兰很赞同丈夫的决定,但与书呆子气十足的丈夫不同的是,她首先想的是如何解决考察的费用问题。夏庆兰单位不景气,这几年几乎没有收入,一家人全靠杨同杰每月五六百元工资生活。沂蒙山区近在咫尺,全部考察完成用了二十多年,全家人一直节衣缩食,孩子长到20岁都没穿过几件新衣服。 要考察黄河流域,必然乘车住宿,这笔钱怎么筹?
外出考察两个多月需要一大笔活动经费,夏庆兰拿出全部的7000元积蓄,又向亲友借了几千元钱,最后考虑再三,从箱子底下将层层红布包裹着的五块银元拿了出来。握着带有妻子体温的银元,杨同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知道这是结婚时妻子带来的陪嫁,按照沂蒙山区的传统习惯,陪嫁钱一般是不允许动用的,因为这里面更多的寄托着对老人的牵挂和思念。“庆兰,这个可不能动啊!”“把它卖了吧,咱是为了研究昆虫,又不是乱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沂水县有关部门的重视,不仅为他们购买了一台掌中宝,还资助了2万元的考察经费。在大家的帮助下,2000年7月8日,杨同杰夫妇背着十几斤煎饼,乘车赶往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黄河源头玛多县。那里海拔4000多米,气温一下子降到了零下,把身穿短袖衬衫的杨同杰夫妇冻得瑟瑟发抖。更可怕的是从没经过高原适应训练的杨同杰夫妇,感到头晕耳鸣呼吸困难,相继因高原反应引发肺气肿。刚到招待所,杨同杰眼前一黑,就一头扎到了地下。在玛多县医院经过三天多的治疗,杨同杰的病情才有所缓解。此时,夏庆兰也多次晕倒,体力不支。
真正的黄河源头离县城还有100公里,那里海拔更高,是连当地人都不愿涉足的无人区。自己能坚持得住吗?杨同杰非常担心。
“房费一天70元,咱就这么几万块钱的考察经费,时间长了住不起。咱们千里迢迢到了这里,如果无功而返,连自己都交代不过去。明天我就动身,说什么也得把黄河源头的资料采回来。”杨同杰一边说话,一边呼呼喘着粗气。
“要去咱们一起去,要死咱们就一块儿死。”几天来的折磨让夏庆兰真正意识到了高原反应的可怕,她一把将丈夫拥在怀中,说什么也不肯放开。
“不行,你现在病得很厉害,还是我一个人上去吧。”杨同杰抚摸着妻子被憋得通红的脸颊心疼地说:“这些年你跟着我受了不少的苦,如果后天我不回来,你就别等了,更不要去找我。儿子还在家等着,咱俩人总得活着回去一个。”夏庆兰哽咽着把丈夫抱得更紧了。
为了避免分别时引起妻子的伤感,第二天凌晨4点半,杨同杰就带着两名藏族青年向导和两名司机悄悄出发了。由于过于颠簸,60公里的路程走了8个多小时,到达扎陵湖畔时,已经是中午12点30分。4500米的海拔高度,更加缺氧,杨同杰感觉脖子像是被一只大手卡住,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怎么也拖不动。好不容易爬到了纪念碑前,他举起摄像机刚想拍摄,一下子瘫了下去,一位向导急忙扶他伏在地面上。不一会儿他慢慢缓了过来,恢复了缓慢粗重的呼吸。他站不起身,就跪爬在泥泞的土地上,继续观察拍摄。
完成考察任务返回玛多县招待所,已经是半夜12点多钟,心急如焚的夏庆兰依旧等待在门外,严重的高原反应把她折磨得无法迈步,但丈夫生死不明,她说什么也躺不下。
高原自然条件恶劣,让他们受尽了磨难。随后的第二次外出考察,又让他们遇到了更大考验。
2001年7月,杨同杰夫妇从兰州出发,对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五省区进行了包括教育状况、环境保护、林草植被等方面的考察。为了节省费用,他们去山西一个考察点时搭乘了一辆过路的公共汽车,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原本和蔼热情的司机竟趁他们下车搬行李的机会,一踩油门扬长而去。
“把设备还给我们啊!”夫妻俩哭喊着追出好远,但汽车还是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之中。这次,他们几乎丢掉了全部的家当,摄像机、照相机、余下的8000元考察费和帐篷、衣物。站在异乡的街头,夫妻俩四目相对,抱头痛哭。
行程过半,考察不能半途而废,哭过之后,他们决定回山东筹钱继续下面的考察。可两个人搜遍了全身,仅仅凑了100多元,除了买一张返回山东的车票,只剩下15元钱。杨同杰拿出5元钱,把剩下的10元装在妻子的衣袋里。“帐篷没有了,我把钱都花掉了,你没钱住店怎么办?“夏庆兰禁不住再次落泪。“别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我就坐在马路边的这棵大树下等你回来。“
杨同杰连夜赶回山东,向亲友们借到凑了9000元钱。购买了一台摄像机和一台照相机之后,带着剩下的200多元返回了青海。后面的二十多天,他们只好天天露宿在田野上,顿顿靠白水馒头充饥。一天晚上,奔波了一天的他们在山下的一处空地刚刚入睡,忽然传来轰隆隆的雷声,倾盆大雨扯天扯地地下了起来。他们将仅有的一件雨衣裹到了装有昆虫资料和摄像机的书包上,夫妻俩只打着一把折叠伞。这样的大雨雨伞根本不起作用,冰凉的雨水很快就把他们浑身浇透了。大雨淋湿了所有的衣物,雨停之后身穿湿衣服的杨同杰、夏庆兰冻得瑟瑟发抖,只好紧紧依偎在一起,彼此用对方体温取暖。
尽管两次考察都充满了凶险,2002年,这对倔强的夫妻坚持第三次踏上了黄河流域生态考察之旅。
2002年8月11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杨同杰夫妇终于到达黄河入海口,圆满完成了考察工作。历时3个暑假,行程10万公里,实地考察了沿黄9省区、150多个县市,涉及整个黄河流域7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山峰河流湖泊,拍摄了上万幅图片资料,记录了50多万字的考察日记,采集了8000多件昆虫标本。 他们整理撰写的《黄河考察日记》,引起了国内专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我国西部开发中一份详实的生态研究资料”。
他考察研究的“暖冬危及天蚕蛾茧蛹”的课题,先于英国的利兹大学、杜兰大学等世界生物生态学研究工作者完成的同类课题研究,为此,获得了2002年“福特环保奖“,并被誉为“黄河流域生态考察第一人”。 杨同杰夫妇自费考察的壮举,对我国昆虫生态研究以及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走向长江:昆虫夫妻朴实的爱情在路上
考察黄河流域,杨同杰夫妇感受到的并不仅是胜利的喜悦,还有目睹生态遭到人为破坏后的痛心。严重退化的草场和随处可见的食草鼠洞、成群死去的牲畜留下累累白骨,就连圣洁的扎陵湖湖水也已受到严重污染,一些人不顾后果地撒农药捕鱼,大批鸟类死亡……
这不和谐的一幕幕,深深刺痛了杨同杰夫妇。他们竭尽全力 担当起环保志愿者的任务,一次次写报告,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往往是杳无音信,杨同杰常常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脆弱。
为唤醒更多人对环保的关注,2003年7月,杨同杰夫妇毅然踏上征程,开始对整个长江流域进行徒步生态考察。以自己的行动,向人们呼吁保护环境。他们计划在3至4年内完成,对长江流域11省、市、自治区,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的考察。为人们了解日渐恶化的生态状况,以及日后的治理、保护、改造生态环境提供一份翔实具体的资料。
2004年8月25日,杨同杰夏庆兰夫妇即将前往四川,第二次踏上长江流域考察的征途。由于常年风餐露宿,夏庆兰患上了关节疾病。杨同杰怕她病情加重,不让她跟着自己出征,可她说什么也不同意:“有我在身边至少互相有个照应,如果不让我去,我在家里还不得担心死。”
几十年的风雨同舟生死相伴,杨同杰和夏庆兰的一切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20年来,为了研究昆虫,夫妻俩一直节衣缩食,即使外出考察,也是顿顿以煎饼咸菜充饥,他们最新的衣服也至少穿了三五年了。8月20日,杨同杰趁出发前给妻子买了一件红色风雨衣。火红的衣服映红了夏庆兰的脸庞,她高兴地笑着,眼里涌出了泪花:“我穿这样的衣服成吗?我是不是太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