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范文1

【关键词】古诗;学生;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我觉得,教学古诗时,布置学生预习,他们往往把参考书上的答案全抄在语文书上,写得满满的,就代表预习了,这也给老师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干扰,上课时,学生就照着读读答案,完全缺少了自己的一种思考,所以实践下来,我觉得教学古诗时不妨别预习。

一、考验自学能力

初学古诗,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每一个学生的起点是一样的,当堂学习,可以检验学生谁的自学能力强一些,谁平时是根本不爱动脑的,预习只是抄抄答案。

我在新授一首古诗时,总是让学生先读几遍,把音读准,把诗读通,然后让学生默读古诗,看看哪些字词是可以理解的,如教学《绝句》一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浅显易懂的可以通过字面上来理解,可以采用换词法,诗中的“青天”就是我们所说的蓝天;也可以采用组词法,如“鸣”就是鸣叫,“飞”就是飞上,“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就是包含,“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泊”就是停泊,这些简单的字词都可以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来解决,那么其他地方呢?难以说得通的地方呢?

二、巧用“留调补”

古诗中有些词语不需要理解,一看就明白了,如“黄鹂、白鹭”是动物名,“西岭、东吴”是地名,还有像人名如“李白乘舟将欲行”中的“李白”,都可以保留,不作解释,这就是“留”;如果在理解古诗的时候,光从字面上理解,很难说得通,就需要把某些字词的顺序调一下,如“鸣翠柳”就是在翠柳上鸣,“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落九天”就是从九天落,这就是“调”;一首诗采用了“留调”的方法还说不通,那就需要适当的“补”了,这个“补”就是补充,在诗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一些过渡语,使之更具体更生动,让人更明白,这就是“补”。巧用“留调补”,让诗意更精彩。

三、抓住小细节

古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源于它用词精当。然而有一些字词与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如《滁州溪涧》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不是现在可怜的意思,而是爱的意思,“独怜”就是偏爱;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闻”不是一种嗅觉,而是一种听觉。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指引进动作的原因,相当于“因”,古今意思差异较大。古诗中还会出现一些数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三千尺”、“千秋雪”、“万里船”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而是一个虚指。“三千尺”是形容瀑布很高,“千秋雪”是说终年不化的积雪,“万里船”指很远地方来的船。抓住这些小细节,学生理解起来就不怎么困难了。

四、激发想象,适当留白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的语言精练传神。“挂”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却不“天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如理解三、四两行诗,重点抓住“银河”,激发想象,结合瀑布和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把瀑布比作银河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丽之景。在想象的基础上,可适当留白,这与庐山的云雾又有哪些联系呢?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正因为庐山云遮雾罩,才会让人产生错觉,感觉这又高又宽的瀑布像是九天的银河落到了人间一样。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感受这种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是如此精妙。

五、走出课堂,课外研讨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不仅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且含有丰富的医学和民俗知识。教学完毕后,学生提出“人们登高时为什么要插茱萸,而不插别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都带着浓浓的好奇心,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外去寻找答案。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学生了解到:这里的茱萸是指茴香科植物吴茱萸,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有暖胃燥湿的功效,为“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防治霍乱等传染病,根可以杀虫。戴上茱萸可以治寒驱毒,预防疾病感染。古人还认为插茱萸可以辟邪去灾。所以插茱萸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重要民俗。学生通过课堂激趣,到课外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