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戚作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莫怀戚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莫怀戚作品

莫怀戚作品范文1

一、 巴黎画派的时代背景

巴黎画派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巴黎。此时也是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时期。法国作为西方艺术活动的中心,在经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又经历过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洗礼。

20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福利,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以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都给整个社会的思潮带来很大的变动。与此同时继印象主义之后代表了现代主义的现代美术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初现端倪。巴黎画派画家来到巴黎,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他们接受过传统艺术的训练,并经历了现代艺术的熏陶,保留对传统绘画的借鉴,运用变形、夸张或写实的手法,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

二、 绘画风格的探索和独特艺术特色的表达

在夏加尔的作品里,反复出现的牛羊、教堂、建筑,与画家的故乡、宗教情结交织,带有象征的意味。作品《我和村庄》《向阿波利奈尔致敬》《我窗外的巴黎》中,可以看到夏加尔对立体主义的研究。现代绘画潮流野兽主义注重纯色的使用,用色域组织画面,笔法粗放,对当时的夏加尔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夏加尔不仅注重色彩明快丰富,更注重画面情节的叙述、内涵的表达,他的作品画面富有情诗性意味。夏加尔后来回到法国制作彩色玻璃时期,更是把对光和色彩的运用发挥到极致。

夏加尔生于俄国的维切布斯克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早年故乡的生活带给他很多深刻的回忆。即使后来定居法国,他也始终对儿时的故乡深怀热爱。儿时奇妙经历、犹太人的流浪孤独和的“万物之爱”烙印在他心里,成为了夏加尔思考的根源,也给予了夏加尔对世界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夏加尔曾这样形容他的第一任妻子贝拉“她常出现在我的作品里,她是启发我创作的最重要的灵感源泉”。夏加尔一直都在致力于对情感世界的赞叹。他的作品里常会出现不合逻辑的梦幻色彩。人和动物和谐的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爱人在空中飞翔。人物错位失重的摆放。有人认为这是梦境或者荒诞而他却说:“我的艺术绝非荒诞不经!恰恰相反,我是现实主义者,我热爱土地。”故乡、妻子都是他可以歌颂描绘的美好意象,我们看到的作品,正是他透过爱而感受到的世界。

莫迪里阿尼自幼就受到古典传统艺术的训练,他的作品多采取夸张和变形,并从非洲雕刻中吸取灵感,人物形象变形,带有形式感和神秘感。初到巴黎的苏丁很少参加展览,也很少有人看见他的作品,认识莫迪里阿尼以后,两人成了良师益友,经常在一起画画或讨论问题。苏丁喜欢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经验。他的静物作品体现了他对伦勃朗用光和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

生活中的莫迪里阿尼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对艺术怀有深深地热爱,又沉迷于女人、酒精和,脾气狂暴不安。他着迷于非洲原始雕刻,喜爱印象派画家和毕加索等法国新思潮前卫精神,又与传统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莫迪里阿尼早期人物作品比较接近传统美术,后来开始发展了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后期的肖像作品,采取流畅准确的线条,拉长了的几何化形体,人物形象经过变形后却不是激烈夸张的,画面依旧保持着一种沉静和谐的美感。莫迪里阿尼的人物肖像没有背景,或者把背景进行抽象化几何图像,没有人物衣着饰品等传达人物社会地位的因素,画家关注的是人突出画面肖像的本身。爱伦坡曾经这样评价莫迪里阿尼的人物――“备受迫害的柔弱和在劫难逃的厄运。”“一种悲戚的困惑表情,一种固定不变的厌世情绪。”他没有瞳仁的肖像人物画,正是画家内心矛盾和孤独的写照。

基斯林的人物作品也突出了人物为主体特征,通过眼神的处理表达模特的心理状态。他笔下的表情略显呆滞,体态也不如少女般美好,影射了画家颓丧的心境。

于特里约是一个画城市风景的画家。于特里约个性孤僻,又没有接受任何美术训练,从他的灰白色调的城市到后来的色彩丰富明快,他的绘画风格是他在对画画长期以来的坚持中组建探索出来的。于特里约一直坚持着他的城市主题,繁华的城市在他笔下变得宁静清新。

苏丁作品总是经过反复涂改,不满意就会毁掉,所以当时很少有人能看到他的作品。后来经莫迪里阿尼介绍,来到比利牛斯山脉的小镇塞莱居住作画三年,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风格成熟时期。苏丁用他率真稚拙的真诚,埋头探索和尝试。他的每次作画都似乎带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扭曲或夸张的笔触不受拘泥,且带有感性直觉的因素。苏丁的风景作品,建筑歪曲倾斜,树木仿佛在风中摇摆舞动,人物作品笔触直接,人物带有表情,经过变形扭曲呈现出与莫迪里阿尼所不同的充满张力的动态,甚至略带神经质。人物微张的手指,显示出画家内心的紧张、激动与不安。

三、结语

二十世纪初,是现代主义的开端。艺术家们对艺术的不断思考和实践,轰轰烈烈的思潮运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美术的发展。巴黎画派这种关注自我的精神,20世纪初美术运动此起彼伏,巴黎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无论是夏加尔梦幻荒诞的恋人和村庄,基斯林、莫迪里阿尼等突出人物主体,没有眼睛的肖像,还是苏丁或于特里约扭曲或寂静的房屋,都体现了画家对爱和人生的思考和诠释。

夏加尔在他的自传中曾说道:“无论大卫和安格尔的新古典主义、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还是塞尚的继承者和立体主义者所迷嗜的借助简单几何图形的立体结构,都不再使我感兴趣。我觉得,我们大家胆怯地爬行于世界的表面,不敢撕破和掀开这一表层进入原始的混沌。”

关于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从苏格拉底时代就已经开始探讨,无数艺术理论家对艺术做出了很多的解释。巴黎画派画家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也在不断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念。如果说艺术确实是一件与心灵相关的创造,那么从巴黎画派画家的作品里也充分展示了这种对自我的探索和诠释。

参考文献:

[1]王瑞廷 著 巴黎画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谢家棋 著 夏加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

[3] 何政广 著 世界名画家全集―夏加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莫怀戚作品范文2

散步,这是一个极普通的题目,也是一件极平凡的小事,但《散步》的作者却抓住了生活中这一件易为人们忽视的小事,开掘出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读后令人神驰遐想,余味不尽。

作品中散步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成员虽极简单,但安排却可谓匠心独运。散步时小家伙象发现新大陆似的一声喊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点出了这种安排的深刻寓意。妈妈和儿子,这是两代人。前面的两代人是老的一代和壮年的一代;后面的两代人是壮年的一代和幼小一代。他们在田野上散步,但也可以看做是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跋涉。老的一代,壮年的一代,幼小的一代,代代相承,连接起生命长河的链条。生命的长河是无限向前延伸的,但每一生命个体的存在又是有限的。“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轻轻地点出了这一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有些老人要死去,但春天还是照常来。“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散步》中主人公的感受,也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文中散步的三代人不也令人想到生命吗,三代人,这是生命所必然经历的三种不同存在的阶段。

三代人,年龄不同,境遇各异,思想不一,于是在散步中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喜欢平顺和追求有意思,这正是生活中老小两代人之间常见的分歧,这一情节的安排于平淡自然中见深刻,足见作者之功力。这一分歧的解决颇耐人寻味。因为“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着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所以在歧路前如何举步取决于“我”。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各得其所又不愿意,“我”在这种情况上决定委屈儿子,但这时母亲变了主意。小路不平顺,但毕竟有吸引人之处,那里有金黄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的改变主意,也许有疼孙儿的心理,但也许更主要是因为被小路绚丽的风光所吸引。一家人终于走在有意思但又不平顺的小路上,这是代表未来的儿子所选择的道路。散步中这一小小插曲可以令我们想到生活中无数类似的事件,这里展示的是一滴水珠,但它包含着世界上所有的水包含的一切元素。

莫怀戚作品范文3

关键词:写好作文;生活积累;文化知识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是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作文好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传给子孙了。”

上面是鲁迅先生的几句话,鲁迅先生的话可谓精辟到了极点,不由得使人深思,令人发省,他短短的几句话其实就提炼出了作文该如何去写才能写好这一问题。对此我对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也有几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要加强自己的生活积累。我们要时常“观察事物”,鲁迅先生曾说过“多留心各样的事情”,许多作家也都反复申说,要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别人看不出的特点来,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其神奇之处,这是积累生活的功夫。许多作品中作者都能生动地描绘出自己要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感情,这都是因为作者能从生活中挖掘出写作的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把这情、这景写活了的缘故。所以我们中学生要全面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领悟,把平淡无奇的生活写成跌宕起伏的故事。

第二是加强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生活是源,书本是流。大诗人朱熹曾说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碧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的“源头活水”是从“天光碧影”中不断得出来的。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多看”这一方面了。中学生只有多读、多看、多记,才能充实自己的头脑,肚子里才能有东西,而不是空有一副空皮囊。我们写作要“读万卷书”,生活要“走万里路”,只有经过了这样的打凿,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更何况读书其实就是与古今中外的哲人、诗人“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是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是深化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人格的一种途径,这是读书的功夫。读书的更深一层功夫就是要学以致用。韩愈曾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既然是耕耘就得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把积累的材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达到文思泉涌的境界。

第三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之后要不断练习。作文就是写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正是由于发现和感受到了家人的亲情,朱自清写了《背影》,莫怀戚写了《散步》;正是由于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安徒生写了《皇帝的新装》。可以说,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写不出好的作文,只有写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才能有真情涌动,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产生好的作文。但光有发现和思考也不行,我们还要提起笔来,不停地把我们的发现和思考落于纸上,不断地练笔。把每天的发现和思考写下来,就成了每天不断地日记,把不同的事和景写下来,就成了我们的随笔。作家茅盾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假如我们中学生平时真能这样去做,多记周记,多写片段,多练随笔,让自己的感情随时随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因此在平时,我们强调每位学生最好每天练笔一次,内容随意,大到对时政国事的看法,小到身边琐事。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笔头熟了,素材也就丰富了。有很多内容都能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的难度也自然减轻了。

莫怀戚作品范文4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对话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Dialogue Classes Building

XU Shenghua

(Jiande Shouchang Junior High School, Jiande, Zhejiang 311612)

Abstract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building is reality requires in curriculum reform, dialogue class building seizes several key elements as students, teachers, texts, life, highlight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Dialogue class building should implement learning readiness preview show expand and extend learning reflection and several other key processes, effectively promote teacher-student, life, born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lif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language,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Key words junior; Chinese; dialogue classes

0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传授式”课堂的弊端,它束缚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制约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语文课堂被动接受者,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参与欲不强。它需要我们加强初中语文课堂对话,“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①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伙伴”“促进者”。只有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效率与学生语文素养。

1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想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建以师生“平等、互相尊重”为基础,“而有效对话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②以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话题”,以对话为手段,调动学生已有学习或生活积累,在对话中产生心灵交流、思想碰撞等,“这种对文本的感知是读者在文本的召唤下,逐步凝聚成对文本的感觉、想象并进行新的整合,使感知对象呈现出一种创造性的开放姿态”③进而获得知识,提升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建要抓住几个关键要素:学生、教师、文本、生活。学生是对话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对话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文本是对话的载体与平台,生活是学生对话的源泉。在对话过程中,通过文本载体,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积累或学习积累,透过语言形式,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观念、价值观等,进而观照自我,观照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与质量,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分为五个阶段:学习准备预习展示文本解读拓展延伸学习反思等。学习准备阶段,以生本对话为主;预习展示,以师生、生生对话为主;文本解读阶段,主要包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拓展延伸、学习反思,以生生对话、学生与生活对话为主。

2 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建

我们要认识到上述五个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对话课堂。下面以人教版《散步》一文为例,谈一谈初中语文对话课堂的构建。

2.1 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期,迫切需要生命教育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莫怀戚的《散步》,构思精巧,遣词独特,内涵丰富,融景美、情美、意境美、哲思美等为一体,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的阅读意义。在学习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扫除文本解读障碍,完成对文本的整体初感知,并且在文本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要内容包括:

(1)基础部分:自主学习生字词,标注出文本中富有文采、内涵丰富、有哲理意味的句段;(2)相关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一般借助工具书、书籍资料、网络等),了解作者相关情况以及作品时代背景;(3)初步感知:主要对文章的思路、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形成初步感知;(4)质疑发问:初步感知文本后的困惑、疑问等。

鉴于以上构想,可以这样设计《散步》的“预习导引”: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阅读《散步》,与美文亲密接触,标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与小组内组员分享,相互测一测、练一练;(2)发挥你“神探”才华,解密“莫怀戚”以及作品其他你认为有价值的相关资料;(3)围绕文章题目,自主设计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对话文本,在你有疑惑的地方做一些标注。

学习准备阶段,主要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展开对话,在生本对话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锻炼学生自主动手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学中思、疑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加强目标导引,使生本对话紧扣课堂教学目标,确保生本对话目标朝向,导引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时间处理上,尽量向课前延伸,利用学生课前、课余、语文自习课等时间段,教师也可以采用专题型授课模式,设置专门的预习课,完成一定量或一个单元的预习任务。

2.2 预习展示(师生、生生对话)

对于学生学习准备阶段取得的成果,教师要充分关注,不能一带而过,这既是尊重学生生本对话成果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需要。这一实施过程主要以师生、生生对话为主,通过学生展示第一阶段对话成果,激发学生与学生间对文本解读的思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主要是为推动生生间对话服务,主要包括:

(1)形式:可以是黑板板书、口述、投影、测试等,不拘一格,展示形式要遵循两个原则:要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要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以便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文本解读,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2)内容:主要是学习准备阶段的“基础部分”“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质疑发问”,其中,突出“初步感知”与“质疑发问”部分,按照课堂自然生成,精心设计好对话话题,“话题设计是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对话教学成败的关键”④为第三阶段文本解读做铺垫,深入推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重对话。

《散步》的预习展示阶段,可以这样展开师生、生生间对话:

(1)小组竞相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互为补充,教师引导,突出重点(生生、师生对话);(2)以小组命题形式小组间互相考查字词掌握情况,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生生、师生对话);(3)自主设计问题展示与质疑发问。先在小组内选出最有价值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推动小组间生生对话),小组代表性问题展示(推动生生对话的大范围深入),根据语文课堂目标,教师灵活地选择“主问题”切入文本解读(师生对话)。笔者在一个学生展示自问自答后顺势进入文本解读。

生:这仅仅是一场散步吗?不,这是一场美的旅行!”

师:是啊,这是一场多美的旅行啊,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散步》中蕴含的美!

2.3 文本解读(师生、生生、生本对话)

文本解读是语文对话课堂构建实施成败的关键,是语文对话课堂构建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对话模式,淡化师生对话,深化生生、生本对话,主要内容包括文本思路、文本朗读、主题挖掘、语言价值、写作特色等。

围绕“寻美”, 《散步》一课文本解读主要突出文本的“景美”“人性美”“语言美”等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感受文本散发的艺术魅力。在景物描写中感受它对表现生命之美的作用,在择路分歧中感受人性的美,在美句朗读中感受语言美。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不断将生本对话推向纵深,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美”,再在小组“寻美”的基础上“绽放美”,使文章主题的凸显水到渠成。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能教条地引导学生一段一段、一层一层解读文本,要注意保护课堂的自然生成,不能一味地由老师牵引学生走,教师只要在整体上保持文本的整体性;另外,对于文本的解读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因为课堂的容量毕竟有限,有时抓住一个着力点往往更有震撼力,比如对于这篇文章我们挖掘“美”就是一个着力点。

2.4 拓展延伸、学习反思(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生活对话)

拓展延伸、学习反思是对对话课堂的升华,主要内容包括文本人文性挖掘、作品艺术构思品鉴等。我们要通过适时、适当的拓展延伸,激起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生活等多重对话,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最深层的艺术,走进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心弦;探求作者艺术构思,回味“语文味”;再通过学习反思,激起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最终完成从“自我文本自我”的对话,成就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

《散步》一课我们可以围绕两个方面进行适度拓展:(1)回忆家庭中经历的一个温馨场景或小故事与大家分享。(2)借鉴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

通过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与作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学生对生命、生活的思考,感受“以小见大”写法的艺术魅力;在对话中同时感受语文的深厚与凝重,感受语文学科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学习反思是帮助学生对对话课堂进行整合,缺乏整合的对话课堂是残缺的。

3 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一位语文教育者要始终秉持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初中语文对话课堂构建不是一个新话题,人们对对话课堂模式的探求从没有停止过。只要我们保持着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情,就一定能够将初中语文对话课堂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① 梁云.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J].新课程,2009(8):33-34.

② 吕日亮.语文课堂有效对话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153.

莫怀戚作品范文5

一、激发初中生积累基础知识的兴趣

1.教师自身注重积累

语文教师要注意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不断汲取新的信息,方能与时俱进。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生活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新的知识、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不断涌现,我们唯有加强进修和教研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上行下效,教师不断积累能带动学生一起积累。

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积累,以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出口成章,抑扬顿挫。有时娓娓道来似小溪潺潺,滋润学生心田;有时运用排比、夸张,铿锵有力,犹如排山倒海,振奋人心,引起强烈共鸣;有时运用比喻,深入浅出,化解学生的疑惑。古诗、成语、格言等张口就来,教育、引导学生引经据典,让学生受到感染而潜心积累。

2.让学生乐于接受所需积累的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传之千古的结晶。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然而,初中生掌握的词语很有限,对于这些经典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要把这些经典深入浅出地剖析给学生听,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以歌谣的形式让学生易于记忆。

3.让学生展示积累体会乐趣

课堂上教师固然要自我展示,但更多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让他们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回答教师的提问中、在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他们已经积累的基础知识;课外开展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让学生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讲出来,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手抄报、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积累基础知识的成果,锻炼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积累带来的乐趣,分享他们的知识积累。

二、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积累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形成自己的语言库,还要进行一些隐性积累,如思想、方法、情感、生活经验等。

1.课内学习

字词、词组、成语、歇后语、警句、格言等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材料,教学中首先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积累,必要时辅以检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的精华篇章和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性。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其中的精彩片段,积累词汇、写作方法和技巧,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帮助下,深刻理解文章所渗透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注意课文的延伸,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后,选择莫怀戚的《散步》、三毛的《背影》、肖复兴的《母亲》、李森祥的《台阶》几篇文章,让学生阅读,从中感悟父爱和母爱之大,体会白描的手法。

2.课外阅读

阅读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课内固然要组织阅读、反复体会那些经典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坚持阅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推荐优秀的课外书目,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教会学生对积累的语言、材料等进行梳理归类,建立与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新知识的构建;告诉学生阅读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的对话,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完一本感人至深的书,要掩卷沉思,细细体味,慢慢咀嚼作者那巧妙的布局、生动的描述以及独到的人生感受,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下读后感。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时进行适度的背诵。

3.关注生活

诗人艾青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的确,生活就是一本活书,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用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变化,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已有的经验,对所见所闻进行思考感悟。带领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锻炼学生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能力、分析能力,切实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

莫怀戚作品范文6

一、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从《背影》《挖荠菜》《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中感受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引导学生从《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课文中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真情,引导学生从《小麻雀》等课文中感悟到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的爱怜之情,通过对《春夜喜雨》《江南春绝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诗词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山川田园景致的美妙。让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炽热感情,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落花飘零在水上,芳醇学生的心房,如春风萌动江南,绽放在学生的心间,如春雷震响天地,回荡在学生的心头。引导学生体验作者,体验作品中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还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通过审美体验,体验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等)的关系,能够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

二、以“理性”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文中写了一家四口人散步时互相关爱的情景,很是感人。四个人都有美好的心灵,都各自承担着家庭的一份责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各自的形象特点,分析他们担负的家庭责任,说说自己喜爱文中的哪个角色。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同或角色超越:将来你是否愿意做这样的父亲,或是做这样的母亲,或是做这样的奶奶,将来你希望自己怎样教育小孩,教育出怎样的一个小孩――让学生设计未来之我的形象,感受个人在家庭、在集体、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真善美的看法和追求目标。还可以把“利”与“义”、“个人”与“集体”、“对人”与“对己”、“劳动”与“奉献”、“现实”与“理想”、“成功”与“失败”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情感震憾、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形成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掘作品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在培养目标上,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集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美之人”。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三、以“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富有个性的人格才充满魅力。鲁迅之所以难忘藤野先生,是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与行为横行的年代里,藤野先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追求科学、献身科学、毫无民族偏见、热情关心一个来自弱国的“低能儿”。同志的母亲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她不仅具有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社会处在大动荡的年代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坚韧的做法--深明大义,支持同志参加革命,并不给儿子和儿子的革命事业带去丝毫负担!歌白尼之所以为人所景仰,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坚持真理,宁死不渝。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就是因为我们被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让学生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等文学形式及文本中所体现的理念的暗示,伴随着情感震憾、审美体验,从课文中学习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模仿课文中歌颂与赞美的人物,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特级教师蒋澄清说:“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可见“创新”总是与“个性”相联系。因此,塑造个性也必然与锻造创新相辅承。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其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结合教学内容,如《怀疑与学问》等课文,采用渗透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深入思考而不随声附和的个性。

四、以“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