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救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救援范文1
1.1开设情况4月20日10:00,接到国家正式命令后,移动医院准备人员2h内集结完毕。12:12分从重庆出发。17:30到达雅安,24:00时到达芦山县城,行程超过500公里(其中,雅安至芦山段,因道路损毁、车辆拥堵,耗时较多)。4月21日凌晨1:40,经初步选址,移动医院在芦山县城四环路(体育馆附近)进行第1次开设,3:00时左右初步展开完毕。主要医疗方舱和车辆沿芦山县四环路一字排开(X线车因电力需要连结市电摆放路口除外),整体宽度约8m,长度约40m。4月21日晚,根据卫生指挥部指令,移动医院转移至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部门前进行第2次开设,4月22日2:00时展开完毕。展开场地基本呈长方形,宽度约20m(含花坛),长度约40m。4月29日,接国家指令,整体安全撤回重庆。
1.2人员组成移动医院设指挥组3人,联络组2人,信息组2人,医疗组55人,防疫组8人,后勤组20人。其中,医疗组包括分诊帐篷医师3人,护士2人;神经外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1人;心胸外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1人;骨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1人;普外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1人;内科门诊医师3人,护士1人;儿科门诊医师2人,护士2人;留察帐篷、急诊换药医师3人,护士9人;手术车医师4人,护士4人;特检车医师2人;药械车医师1人,护士2人;X线车医师1人,护士2人;血库医师2人;器械消毒1人。后勤组包括电工、炊事员、杂工、驾驶员等。
1.3主要装备组成卫星通讯指挥车1台,手术车2台,普通门诊车1台,专科门诊车1台,X线车1台,特检车1台,药械车2台,采供血车1台、消毒车1台。开设分诊帐篷1顶(面积12m2),儿科帐篷和留察帐篷各1顶(每顶面积40m2),含普通观察床位8张,监护床位2张。此外,另有油电车、净水车、宿营车、物资运输车、生活保障车、淋浴厕所车等7台后勤保障车辆。
1.4物资保障移动医院开设早期,主要立足自我保障,药品、器械、耗材由各组成单位携带,水、电、油依靠自身的后勤保障系统。移动医院开设后期,主要依靠芦山县城当地卫生指挥部统筹供应、地方支援和自我筹措保障,特别是消耗性药品、器材、油料均由当地卫生指挥部协调供应,保证了移动医院的正常运转。
1.5基本工作流程分诊组初步检查伤病员后,分到内科或外科门诊车进行救治,如需特殊检查,转入特检车或X线车进行特殊检查。经处理后,病情平稳转入留察帐篷住院治疗。如需长期治疗,转送至雅安或成都医院进一步治疗。
2开展的工作
2.1院内救治4月21日,因开设位置太偏,就诊伤病员较少。4月22日调整位置后,开始大量收治地震伤员,并同时为灾区群众和其他救援队伍提供医疗服务。截至4月28日,移动医院累计救治伤病员1760人次(其中,重症38人),开展各类手术71台次。
2.2医技支撑利用携带的特检车、X线车、采供血车、器械消毒车为移动医院周边的医疗救援队提供医技支持和保障。包括常规体液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血液以及器械保障。截至4月28日,移动医院累计开展生化检查382人次,X线检查230人次,B超检查19人次,并为抢救1名大出血产妇提供血液。
2.3卫生防疫4月21日起,利用携带的当时灾区惟一的卫生防疫消杀车对县城受灾区域、灾民安置点、垃圾堆放点进行消毒杀虫工作,承担了芦山县最大的居民安置点(体育场周边,安置灾民7000余人)的疾病监测、消毒杀虫等卫生防疫工作。4月22日,主动请缨开始承担芦山县最大垃圾场的环境消杀任务,有效控制垃圾场蚊蝇滋生。截至4月28日,累计开展环境消杀36.8万平方米,开展灾区群众症状监测3283人次,指导群众建立临时厕所16处。
2.4心理干预和健康体检4月21日,对伤病员救治的同时,积极开展对伤病员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4月24日起,抽调精神卫生医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截至4月28日,共心理辅导89人次,健康教育2308人次。4月27日,与志愿者机构对214名志愿者开展健康体检。2.5生活服务震后芦山县供水管道受损,自来水供应中断,生活饮水和洗澡困难。4月21日,救援队积极经与当地卫生部门联系,利用移动医院自我保障用的、当时芦山县城惟一的净水车、淋浴车,为周边灾区群众和救援队伍提供清洁的生活饮用水、淋浴场所,截至4月28日累计提供净水394吨,提供淋浴1400余人次。
3救援工作特点
3.1准备充分反应迅速此次救援,移动医院人员装备2h内集结完毕,成建制进行快速、远距离、大规模队伍机动,5.5h行进460余公里(到达雅安)。移动医院先后2次展开,每次所用时间均不超过2h。各项工作开展迅速,整体应急响应快速有力。
3.2组织管理科学有序移动医院建立了一个层次清晰、高效畅通的组织结构。建立了指挥组、医疗组、后勤组、联络组、宣传信息组,建立了临时党支部。确定了日常管理制度、定期会议制度,编制了工作方案、后勤保障方案、队伍轮换方案和队伍撤离方案。由于组织有力,整个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安全。
3.3任务准确定位清晰指挥组定期与芦山当地卫生指挥部、重庆市卫生局以及国家卫计委后方联系,沟通工作信息、主动请领任务。4月22日,发现普通日常伤病员明显增多后,及时将移动医院工作重心转变为灾区群众日常医疗保障,同时调整内部科室设置和人员配置,补充内科医师人数、调整儿科诊疗位置(单独设置儿科帐篷)、增加病房力量、规范管理留察帐篷,以适应新的需求。
3.4装备精良保障有力此次救援过程中,移动医院先进的装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移动医院各种特殊检查、紧急手术、伤病员留察、血液保障、器械消毒等功能的实现,使移动医院技术水平基本达到二级医院水平,是震中芦山装备规模最大、业务和保障系统最为齐备的移动医院,展现出的综合保障能力甚至强于同时期同地区军队野战医院。完整齐备的后勤保障系统为全体应急队员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保证其有充足的体力,全身心投入救援工作,也为周边其他应急队伍和群众提供了很多方便。
4讨论
4.1移动医院的救援任务需结合地震特点确定我国以往的野战医疗主要承担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重庆移动医院由于配套完善,任务范围明显拓展,可以持续为灾区提供日常医疗服务。汶川地震由于受灾面积大,伤病员多,交通困难,在地震发生1周左右救援工作重心才逐渐由地震伤员救治转为灾区医疗服务。芦山地震总体受灾情况较轻,伤亡人数较少,各受灾县交通在1~2d内相继恢复,地震伤员2d内基本已被转移至成都后方医院治疗。加之雅安地区多变的天气,震后第3天,群众的日常医疗需求就大量出现,移动医院的主要工作任务即转为代替当地受损医疗机构,为灾区群众提供日常医疗服务。移动医院需要根据不同的地震特点,确定不同阶段的任务重心,及时调整医疗力量配置,以满足灾区群众需求。
4.2移动医院的快速开设需要充分的应急准备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能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迅速集结队伍人员装备、大规模远距离拉动、有序开设移动医院,得益于重庆市多年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卫生应急工作,在预案、队伍、装备、培训、演练等方面充分做好各种应急准备。2012年,移动医院主要装备到位后,抓紧时间组织人员培训和装备训练,特别组织了一次针对地震的大型卫生应急综合演练,重点训练和演练了移动医院的开设,使队伍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装备,形成了战斗力,为此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移动医院的展开形式必须灵活多变四川地震灾区地形复杂,平地较少,不适宜移动医院的大面积展开。特别是大量救援队伍涌入后,更不易找到适合的开设场地。军队2代卫生装备在芦山抗震救灾医学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机动性能、野外适应性能和信息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改进。重庆移动医院核心医疗部分先后展开2次,第1次沿公路依次排开,第2次在一块面积较小的停车场(及花坛)内。2次展开的形式完全不同,所占面积均不大,但功能布局及医疗流程基本都能满足需要。侧面印证了重庆移动医院采取车载方舱为主、充气帐篷为辅的组建形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能够满足地震灾区救援工作的需要。
4.4移动医院内部管理需进一步规范细化地方移动医院的建设和管理还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此次首次执行跨省支援任务,也暴露出内部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与军队野战医院在管理上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地震前期的病房管理比较混乱,需要进一步改进、规范和细化[5]。此外,此次芦山地震发生时,重庆移动医院的内部信息化系统尚未建设完成,也对救援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在未来的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加强重大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医疗救援的信息资料电子化录入、自动化搜集整理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节约人力资源,实现应急医疗救援的迅速高效。
地震救援范文2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地震应急救援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之一,其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灾民生死存亡的机率;而决定应急救援能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平时应急准备基础性工作和各类救援措施的落实程度。为此,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主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法定责任,以为人民生命财产认真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并努力组织做好全社会的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相关部门尤其是地震部门的扎实工作,我市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提高较快,但在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及修订、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监测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社会应急物资储备统计掌控、地震系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等方面,与上级要求和日益发展的应急救援社会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必须下大力迎头赶上。为此,各单位领导及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认清形势、自我加压、找准不足、扎实工作、勇于创新、谋求发展,以促进我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明确主要工作任务
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各级各行各业,需要政府统领,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更需要各级地震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努力组织抓好落实。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2013年是省、市政府确定的应急预案编修年,要求务必完成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健全、修订、报备工作,这是本年度应急救援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以下简称各市区)地震部门,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为依据,学习借鉴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高标准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的经验做法,按照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的规定要求,协调督导本级政府管委及其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类要害部门单位、镇、办事处、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学校、幼儿园、医院、厂矿企业、宾馆、商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洗浴中心等各类人员密集场所单位编制报备统一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和预案操作手册,切实消除预案盲区。各市区地震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开展桌面演练和单项演练活动,并根据需要指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学校等组织开展综合演练,切实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确保本级年度地震应急预案编修、报备任务圆满完成。
(二)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
在2012年完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基础上,2013年重点完善市指挥中心的运行管理措施,确保操控使用熟练、系统运行良好、日常管理规范。继续督导推进市区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文登、乳山在去年已基本建成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强操作业务学习和管理运行的完善与规范,其他市区要将指挥中心建设列为年内应急救援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年底全部建成;同时,各市区要设立中心专管人员或兼职管理机构,健全落实运行管理制度和使用预案。
(三)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
在9种队伍已普遍建立基础上,重点扩充完善地震志愿者队伍、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社区及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地震部门内部的地震现场工作队和应急救援队。要按照省地震局的指示要求积极与团市委、区委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进一步明确志愿者队伍的工作职责,完善各种管理机制和保障制度,有效推进地震救援者队伍建设。要督导大型企业、社区、公司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队伍、志愿者队伍。要对原有的各种队伍进行人员信息更新,并按规定建立规范、完整的队伍花名册,地震志愿者要有确切的个人登记档案。2013年省地震局将组织开展市、县地震部门应急救援比武竞赛活动。各市区要按省地震局规定为内部现场工作队和应急救援队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和办公器材,并认真抓好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确保取得优异成绩。要继续加强各类地震工作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
(四)扎实推进应急疏散体系建设
2012年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取得较大突破。今年各市区要对已初步建成的避难场所实施进一步完善,要健全较为规范的标志,要健全各辖区内避难场所的统计资料档案,并督导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编修合理有效的避难场所使用预案。
(五)进一步推进社会应急物资储备和地震系统应急设备库建设
要从实际出发,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各类应急救灾物资、资金、设备、器材、粮食、食品等储备,在此基础上,收集编制本辖区各类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器材、粮食等储备情况掌控档案,并编制临时征调计划方案。
建成地震系统应急设备库是2013年度应急救援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各市区要依据省局下发的市、县地震应急设备库建设标准,加大投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充实完善全市地震系统的应急设备库,保障库房硬件设施、存储设备器材及管理制度措施达到标准要求。
(六)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和预警信息机制
一是完善地震系统内部联动制度。更新下发市、市区地震部门应急联络电话表;各市区要设立昼夜值班电话,并确保畅通、随时有人接听;遇有震情及时通报到市区地震部门,保证上下联动、同时展开应急。
二是建立完善部门横向联动机制。建立与本级民政、安监、人防、应急办等部门单位的横向联动机制,制定联动实施方案,互通工作、震情灾情信息,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三是建立完善预警信息机制。会同本级应急办、人防办、新闻媒体等部门单位,研究制定地震预警信息方案,完善信息渠道、手段、方式;确保国务院、省政府和本级政府(管委)按法律规定及程序的地震预警信息及地震通告能快速传达到全社会民众。
(七)加强培训和演练
本着层级负责、逐级培训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各类人员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履行职责的素质能力。各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辖区各级各类专兼职地震工作队伍人员实施应急救援业务技能培训,确保充分发挥作用。要协调各级各行业单位,结合实际,灵活开展模拟演练,尤其要会同教育等部门督导中小学年内完成避震逃生演练活动2次以上,地震部门内部年内要完成模拟演练活动2次以上。要继续做好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的管理运行工作,树立地震部门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落实保障措施
新形势下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涉及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宽泛、任务越来越繁重、社会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地震部门的责任压力越来越大。各级地震部门必须针对形势任务建立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工作扎实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区地震部门要明确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分管领导,确定具体管理工作人员,研究制定2013年度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实施计划,并于4月30日前以红头文形式报市地震局备案。要定期分析调度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二)强化内部业务学习和管理
各单位要针对实际,研究制定应急救援业务学习计划,尽快消除个别单位、个别人员还不清楚应急救援工作包括哪些业务内容的被动现象,自觉坚持岗位学习,积极参加上级业务培训、竞赛,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强化落实内部管理措施,严格应急值班制度,保障工作紧张有序,确保应急不误时、不误事。
地震救援范文3
地震灾难的人员死亡可分为震后立即的初始死亡与震后30d的最终死亡两部分。地震灾难的初始伤亡与地震时地质物理破坏强度,如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震型(主余震关系)、地震断裂带走向和发生时间等震情有关,也与震区地质构成、地形地貌、人口居住、建筑物结构、山体垮塌、道路损毁、房屋损毁等灾情密切相关。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组合构成了每次震情、灾情、初始人员伤亡和伤情构成的差异,形成了每次地震医疗救援面临的差异化内在规律。由于对大自然认识局限,迄今尚无法准确预报地震,难于大幅度有效降低地震初始伤亡。最及时、有效、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与抗震救灾时针对震情、灾情而预估初始伤亡人数制定的医疗救援方案,组织和实施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医疗资源合理调度、优化使用有关。医疗救援投入产出效益主要体现在合理、有效使用医疗资源情况下,缩小震后最终死亡与初始死亡人数的差值。近年来我国抗震救灾体系逐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大大增强,医疗救援能力得以提升,地震灾难医疗救援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提高。
2搜救黄金时间和医疗救援黄金时间
损伤机制以高处坠落、砸伤与跌伤多见,房屋破损所致的掩埋和挤压伤少。在伤情构成中颅脑躯干伤构成比例高,许多伤员需要损伤控制性急诊手术治疗,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黄金时间,搜救被掩埋者的黄金时间是震后72h,但颅脑躯干伤的医疗救援黄金时间应在震后24h以内。芦山地震山体道路毁损较轻,陆路交通迅速恢复,整合式分级医疗救治体系高效运作,使得现场救援与伤员分级转运也较为顺利,震后30d死亡率和伤残率明显降低。地震灾难发生后有线通讯与移动通讯极易受损中断,震区灾情难于及时了解。芦山地震后直升机与无人机及时升空航拍,了解震区山体滑坡、道路毁损和房屋倒塌等灾情,并预估初始伤亡情况,及时制定伤员快速转运、分级救治方案,使后方华西医院地震伤员住院30d死亡率由“512”汶川地震的1.69%(31/1856)降至0%(0/316)。
3地震伤员后方转运模式
头颅躯干受伤且伤后不能行走者需集中观察生命体征,随伤后时间推移,相当部分伤员因颅腔、胸腔、腹腔内进行性出血而需要损伤控制性急诊手术,应当优先转送到后方医院。山区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实践证明,依靠手术救护车、手术医疗方舱在现场实施损伤控制性紧急手术的作用极其有限,成本高昂且效益不佳。及时直升机转运或毁损公路段两端救护车接驳,毁损公路段人工转运伤员能达到及时救治的目的。“512”汶川地震能送达后方华西医院的颅脑胸腹伤员仅占住院伤员总数的14%,颅脑胸腹手术仅占地震伤员手术总数的4%;由于及时转运分级医疗,“420”芦山地震华西医院的颅脑胸腹伤员占37%,实施颅脑胸腹手术占9%,显著降低了颅脑胸腹损伤死亡。外地驰援地震现场的医疗队应以年青力壮的急诊、重症监护医护人员为主体,以伤情评估、分拣后送和现场急救处理为主要任务。专家和外科专业医师应主要在前方或后方医院进行危重伤员抢救损伤控制性手术、确定性专科手术和专科治疗。
4危重伤员分级管理
地震救援范文4
安顺位于东经105度13分至106度34分,北纬25度21分至26度38分。影响安顺的主要断层有南东向乐平断层(安顺轿子山至平坝乐平)、上田坝断层(安顺至平坝天龙)、平坝断层(安顺市双堡至平坝白云一线)和北东向火烘断层(镇宁沙子至紫云四大寨),受贵定6.0级潜在震区和普安-晴隆5.5级潜在震源区影响较大,区域内的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断裂上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环境。
二、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现状分析
2.1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
我市正式出台了《安顺市地震应急预案》。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以市、县(区)两级政府预案为核心,相关部门、企业预案为补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2.2地震监测台站的维护
一是继续加强对观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机房及周边观测环境的检查力度并不断扩大保护范围的检查,确保观测设备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督促学习;三是加大对台站周边居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2.3地震的预报速报
对全市九个县(区)的地震灾情速报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目前共288名,其中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4个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的地震灾情速报员设到每一个村,其余县(区)设到防震减灾管理部门。
2.4地震应急救援指挥
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文件 “关于做好近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作出安排部署,结合安顺实际,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2.5地震应急救援保障
(1)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加强应急救援通讯设备、运输车辆、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救援设施的登记管理工作。(2)加大应急设施采购力度,陆续购置无线通信设备、救援工具、应急帐篷等小型应急救援设备。(3)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顺市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通知》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县(区)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规划方案,设立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标识牌并逐步配套完善使用功能,制定应急避难场所日常和紧急使用管理办法。(4)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对依托安顺市消防支队组建的安顺市地震紧急救援队和依托安顺学院师生组建的安顺市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通过防震减灾演练,进一步锤炼业务素质,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逐步完善地震灾害救援人员及志愿者基本信息备案制度,建立安顺市应急救援队伍专家信息库。
2.6地震的培训与演练
在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期间,分别组织了不同程度的应急演练,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锤炼了一支意志坚强、协调有序、救援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
三、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思考与对策
3.1抓好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
制定好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可以临危不乱,最大可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地震应急预案结合当地实际,及时更新问责,并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市、县、乡政府部门必须牵头制定当地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二是已经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传达和学习贯彻,同时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三是各地地震应急预案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不定时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上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
3.2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专业技能的学习;二是建立地震灾情速报体系;三是争取建立自己的台网中心。至少再建设2个地震监测台站,根据3个台站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出地震三要素,更利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开展。
3.3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健全
一是加强地震应急通信系统建设,争取配备便携式卫星电话等先进的通信装备,保证应急通讯信息的及时传输,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平台软件、硬件的配备,按照应急实战特点和要求,建立完善指挥通信、应急协同、决策支持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平台体系,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综合协调功能;三要强化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建立地震应急系统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各个职能部门信息平台与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实现基础数据信息共享。
3.4地震应急救援保证体系建设
(1)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建设。落实地震应急储备专项资金,完善储备管理制度.有效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统筹规划应急所需物资;(2)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设。组建一支“ 一队多用、 一专多能”的市级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灾装备;(3)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地震公共事件的信息、决策咨询、专业救援、心理辅导、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4)加强地震应急难场所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适应社会公众应急避难需求,并挂牌标注提醒市民;(5)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志愿者队伍,为专业救援力量做补充,争取与我市共青团、红十字会联合成立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
3.5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
地震救援范文5
关键词地震灾害 ;手术室;紧急救援护理
地震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现象,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此次世界罕见的重大地质灾害中,绵阳市中心医院这座处在重灾区的一座三级甲等综和医院承担了举足轻重的医疗救援任务。手术室是进行诊疗及抢救的重要场所之一,5月12日3pm至5月14日在抗震救灾中与各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共完成485例灾民手术的配合。救治的灾民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91岁,对于此次抗震救灾中的手术室护理工作,现总结归纳如下:
1建立临时手术室
地震发生后,原有手术室遭到了较大破坏暂不能使用。在院部的统一领导下,在院前的广场地带搭建了空间较大的帐篷6座, 设立为临时手术区域,其中设手术间4间,物品洗涤处置间1间,物品消毒供应1间。并立即停排择期手术,24小时开放手术室。手术区域设在靠近急诊急救区域处,可以缩短受伤灾民的搬运时间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2手术用物
抗震救灾早期由于地震的原因,原有手术室遭到较大的破坏,院内大型洗涤、消毒灭菌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新建立的蓬区手术室需立即筹备手术用物,合理有效的应急性手术用物的管理对保证医疗救援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1手术器械的准备与灭菌
抢救的第一阶段,约90%伤员是骨科、脑外科大型清创缝合手术。原有手术器械运行模式已远远不够,立即组织人员拆散原有器械打包模式重新组合手术器械包,将原来的6个手术清创缝合包增加到47个。对于使用的特殊器械如:咬骨钳等均采用单独包装。截肢器械包简化成:两把扣可钳、两根线锯条组合成的包,单独包装灭菌。为了应对大量手术运行,原有的高压蒸汽灭菌系统器停止了使用为保持有效灭菌,将所有的快速灭菌器集中进行消毒以应对器械的使用。
2.2一次性消耗性物品
应对如此巨大的伤员群体传统的无菌敷料准备和打包已供应不及,在这个特殊时期一次性无菌手术巾、手术衣等一次性无菌敷料的使用在保证手术的无菌安全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次性无菌敷料的使用节约了物品的洗涤、打包、灭菌的时间,节约出的护理人员更好地配合伤员的手术工作。
2.3器械的洗涤、打包处理
器械的洗涤空间设置在有下水道处,洗涤区内放置4个容积较大的塑料储水槽。塑料储水槽内分别装入清水,浓度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含酶浸泡液、清水。手术用后的器械立即放入清水冲洗掉血迹污物等,再放在浓度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内进行浸泡30分钟,然后放入含酶液体内浸泡5分钟,最后放入清水内彻底洗涤干净,再擦净水分打包消毒灭菌。
3人员的管理
在本次特大地震灾害中,医疗救护呈现的是一个长期连续的作战状态。手术室工作需要24小时开放,且手术量超出日常工作量的几倍。手术室工作与日常工作相比无间歇。因此科室所有工作人员取消休假,并合理安排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实行有效分工为以后的抢救工作的高效率、有序的运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1 壮大护理队伍
手术室共有员工41人,其中护士40名,消毒员工1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超出日常手术量近5倍的工作量,由于体力透支,这些员工在恶劣的抢救工作环境中很难24小时持续的保持高效的工作质量,因此壮大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队伍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地震发生后立即由护理部统一协调,调配全院曾经在手术室工作过的护士和有手术室工作经验的护士共计8名,从供应室调2名洗涤消毒人员,共计10名护理人员到手术室,协助手术的抢救工作。
3.2合理排班与明确分工
本次地震属于特大地质灾害,外伤重病员非常多,救护车大约5分钟、10分钟一辆,有时是卡车运送来,一次送来的伤员约十几名左右,24小时持续进行,此现象持续到灾后5、6天。受伤灾民伤情多是压砸伤,伤口泥沙较多,清创处理繁锁,劳动量非常大。为保证医疗救援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实行三班倒,24小时连续工作。
救治灾民需要大量无菌手术器械等物品,本次特大地质灾害造成大型消毒灭菌系统严重损坏,物品的灭菌只能利用小型快速高压灭菌器进行消毒。因此在原有后勤人员的基础上增加器械洗涤、打包和消毒人员是非常关键的,设置2名污物收集人员到手术间收集清理垃圾,1名无菌物品准备人员、1名无菌物品传递人员,手术配合护士只在帐篷内配合手术。此项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有效工作效率,在抗震救灾的前48小时内,4个简易手术间成功完成了485例手术。
4术中配合
术中手术配合护士动作要准确、轻柔,全神贯注配合手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器械配合区及手术野周围敷料整洁干燥,避免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被污染,从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控制院内感染?。此次地震中前期手术的伤员90%是大清创手术,创口内泥沙、污垢非常多,需要大量的生理盐水。由于时间紧迫按常规边开启生理盐水的铝盖边冲洗会耽误后面的伤员的抢救时间。则需安排一名工人专门从事开启生理盐水的铝盖事项,并将开启铝盖的生理盐水送到每个手术间以供使用。
5院感管理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具,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1]。因此凡是清创缝合手术我科均在使用次性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具。清创不彻底易造成伤口感染,严格进行刷洗和清理创口内泥沙、污垢,用大量的双氧水、生理盐水彻底清洗伤口是预防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手术中和手术后特别加强对针头、刀片、空安瓿等用后的管理。注射针头严禁双手回套,直接装入防水耐刺的锐器盒内满3/4即密封焚烧处理。凡术中所用的一次性物品及废弃物品满3/4后均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运出交清洁公司焚毁处理[2]。
手术人员手的消毒:手术人员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正确的外科洗手是阻隔手术人员携带病原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3]。在帐篷区手术室内是无常规外科的用流动水、肥皂刷手的条件,我科室在我院院感办的指示下采用外科手消毒速干型消毒剂进行外科洗手消毒。消毒方法为:先用清水润湿双臂(肘上7cm),然后用原液5ml搓洗2-3分钟后洗净污沫,用无菌毛巾擦干,再用原液1-2ml均匀涂抹前臂形成保护层,待干后带无菌橡皮手套。
6小结
在抗震救灾初期中,人力资源不足,无菌物质的严重缺乏是整个救灾中最大的救援障碍。 如何把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到最大效率是整个医疗救援成功的关键。一次性无菌物质的充分准备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使用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以上应急性管理措施我科在篷区成功的进行了485例手术的配合,在手术配合中不仅要有快速的操作更要严格无菌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我科护理人员在救灾中严格执行上述工作原则在篷区进行的485例手术只出现了1例感染手术,不仅在工作效率上创造了历史性突破, 在如此恶劣环境下院感控制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宋峰、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54-255.
地震救援范文6
【关键词】 地震;创伤;感染;外固定
我科自2008年5月18日~5月26日收治汶川地震伤员共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13~80岁,平均45.1岁。致伤原因均为重物压砸。单一骨折2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多发伤12例。11例合并有不同部位的肢体骨折,骨盆骨折2例,脊柱骨折3例;合并胸腹等其它部位损伤6例,其中肋骨骨折并血气胸6例次,肺挫伤4例次,肺内血肿1例次,脾内血肿2例次,脾包膜下血肿1例次,肾挫伤和肾包膜下血肿各1例次。3例入院时仍有典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
2 治疗情况 18例均行感染创面的清创处理,2例细菌培养为梭状芽孢杆菌生长,因无典型临床症状,在隔离状况下给予甲硝唑和广谱抗生素治疗。1例转入前行截肢术后因残端感染予以部分敞开清创引流,3例行小腿骨筋膜室扩大切开减压及坏死组织清除、其中1例予以负压引流装置(VSD)封闭引流。2例因中到大量血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和穿刺抽吸,1例因脾包膜下血肿住院,2周后血肿继续扩大有极大破裂可能行脾切除术,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次,骨盆和肢体外固定支架治疗4例次。
3 结果 2例伤口创面感染者经隔离和常规治疗后痊愈,1例VSD封闭引流者,因感染高热而去除VSD并每日换药清除坏死组织,使创面痊愈。其余手术和非手术患者均顺利康复,其中1例脊柱减压内固定术后,下肢感觉和肌力明显恢复,现8例已痊愈出院。
讨 论
强烈地震所致损伤为高能量损伤,以多发伤多见[1],但现场因人员和技术条件所限往往有漏诊发生,故对地震伤员,后方医院在诊断中不可满足于现场急救人员对某单一部位损伤的诊断。本组18例中12例为多发伤,而入我院前多发伤诊断仅5例。
本组肢体和骨盆脊柱骨折居多,应与胸腹严重损伤多死于现场或救援到来之前有关,故对于大型灾害的后续救治,应以肢体骨折和创面感染为主, 后期头、胸、腹手术的机会已很小。本组仅1例因脾包膜下血肿住院2周后血肿继续扩大,极有破裂可能,不得已行脾切除术,其余胸腹部损伤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
多数同行均认可抢救-诊断-治疗的模式[2],对威胁生命较小的损伤有所忽视,而把抢救生命放在首位,从而造成后送伤员较多伤后并发症发生。本组所有伤员均发生创口感染即为一证。
对震后数十小时或数天才获救的患者,在肢体毁损而组织损伤界限不能明确判断的情况下,笔者主张开放性截肢,本组1例闭合截肢需部分敞开残端引流再缝合即为很好的说明。
文献报道外固定支架可显著减轻开放性骨折患者的疼痛、再出血,并有利于创面的清理,同时也为后期转运及之后的确定性手术提供方便,部分病例外固定支架还可作为最终的治疗[3]。本组仅1例于院前行外固定支架固定,可能与本组例数较少有关,但应引起重视。
我科对伤后来院较早的开放性损伤患者创面予以VSD治疗获得良好效果,但对经较长时间的压砸患者来说,组织坏死已形成,在需要不断清除大量坏死组织的情况下,这种需要5天左右才打开的装置,不但不利于坏死组织的及时清除,还可能为厌氧菌的生长提供条件。本组1例因使用VSD出现高热,于使用后3天撤除并反复清创引流而痊愈。
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物质之中,创伤时污染此菌的可能性极大,但感染的概率很小[4],许多创伤创面分泌物在特定厌氧环境下培养,阳性率并非少见。笔者认为,不应就此判断为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而应以临床表现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本组2例培养为梭状芽孢杆菌生长,但并无相应的临床症状,经常规治疗后痊愈。
参考文献
1]王正国,高劲谋,王爱民,等.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6-337.
[2]唐莆斌,浦金辉,张壁,等.地震伤员的处理原则[J].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