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墨守成规典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墨守成规典故范文1
一、了解命题特点 掌握命题套路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备考学生,都需要了解近几年来成语专题考查形式及命题特点。以2014年―2015年全新课标卷Ⅰ和卷Ⅱ为例,都是客观选择题型,要求考生选择出“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备选成语都是形近或义近成语。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①形相近而义不同。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中的“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这三个成语在读音和字形上相近,且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②形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的“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意思虽相近,但其适用对象不同,适用范围有差异;③词语意义相近,但轻重程度、褒贬感情、语体色彩、语法结构都有不同,从而造成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的“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到2016年,以全国新课标卷为例,命题重点又回归到“易误成语”的考查上来,如卷Ⅰ中的“举重若轻”、“光怪陆离”、“改换门庭”、“并行不悖”、“空谷足音”、“奉为圭臬”,卷Ⅱ中的“目不交睫”、“厝火积薪”、“筚路蓝缕”、“讳莫如深”、“安步当车”、“苦心孤诣”,卷Ⅲ中的“浩如烟海”、“刮目相看”、“一言九鼎”、“按图索骥”、“笔走龙蛇”、“涣然冰释”。这些成语多半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和使用,数量庞大,所以要想全都准确掌握含义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考复习效率就要“笨鸟先飞”,最好在高一高二时期就应该做好充分的积累准备。
二、关注教材 夯实基础
积累工作从何做起?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首先应关注教材,回归课本,夯实词语基础。课本是词语知识的聚宝盆,只要善于发现整理,就会有很多东西为高考所用,为高考服务。每位学生都需要准备成语积累本,但凡是课本上出现的成语或由课文内容引申而来的成语,一定要积累并总结。如“夙兴夜寐”(《氓》)、“终南捷径”(《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目无全牛”(《逍遥游》)等。
三、调动学生参与 交流分享经验
有些教师在备考成语专题时,采用的是填鸭式复习,到处搜集一些成语,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往往不好。学生的复习是被动的,效果自然不好。高考所考的成语是生活中常见却又容易用错的,所以应让高中生回归生活,关注那些常见而自己又拿捏不准的成语,主动积累。笔者就曾经发动学生在暑假里搜集生活中被错用的成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要找出至少50个。学生在电视节目、报纸及网络等媒体新闻报道上找到了很多被错用的例子。当然,光找还不行,开学后每周集中利用某节课进行全班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归纳辨识窍门并拿出来交流。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复习的面扩大了,自身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四、登台讲述故事 加深词语印象
成语辨识出现误用,多是因为对其中的某字理解有误造成的,从而对整个成语意义掌握出了大偏差,也就是所谓的“望文生义”。针对这点,笔者每节课前会安排“成语故事会”,按组别顺序各组安排同学介绍一个成语,以容易出现望文生义错误的成语为主,尤其是带有典故的。由各个小组筛选,必要时可请教师帮助斟酌定夺。除了要介绍这个成语的来历典故外,还须发表一下自己在积累这个成语时的心得。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上台与其他人分享交流,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踊跃参与。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可借助他人的提醒关注到了自己平时没太在意的词语,还积累了不少有意思的作文素材。例如 “一诺千金”“逢人说项”“墨守成规”等等,丰富了写作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五、练习竞答结合 点燃比赛激情
每隔一段时间,检验学生所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关注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积累的都是哪些成语,采用每周一练的考查方式检验一下他们对已经积累在册的成语是否已掌握其意义和用法。检测时间不宜隔得太久,应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成语熟悉的状态。另外,考查方式也可多样化。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时间一长毫无新意,学生势必会感到乏味甚至抵触。笔者会在每月或半月利用一节课举行“成语有奖对抗赛”。每次由两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对抗,教师出题,双方抢答,答对计分,答错不扣分。最后每组成员得分相加,得分高者获胜。有时也让学生自己命题, 每组推选一位成员参加挑战,一方出题一方回答。通过“自找自查”、“互问互比”,组内每个成员都搜肠刮肚,积极“献计献策”,以求难倒对方。参赛者“热血厮杀”,观赛者也心潮澎湃。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程度相对差的学生也可以查缺补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投入了进来,形成了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重视记忆规律 科学指导积累
大多数一线高三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带着高三学生复习时,成语辨析题大多都能做出来,可等高考结束再过了漫长的暑假后,很多往日熟悉的成语意义和用法早已忘记得差不多了。咱们教师尚且如此,学生能记住多少就更不为所知了。
墨守成规典故范文2
1.汉字识字教学概论
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识字教学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识字是儿童从口头语进入书面语的桥梁,是他们以后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必要准备。
2.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分析
错别字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困扰师生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错别字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2.1 教师方面的原因
2.1.1 教师重视程度的因素。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没有全面掌握字的音、形、义是他们写错字的根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但是,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识字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了识字的效果。
2.1.2 教师教学方法的因素。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错别字现象产生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没有对难认的字、易错的字进行指导,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字形差异点作比较分析,就容易出现错别字。
2.1.3 错别字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掌握构字规律,音形义结合不好,教学方式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就可能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2.2 学生的原因
2.2.1 学生的学习心理原因。小学生一般习惯于看个大概来认识事物,缺乏精细的分化能力,往往只能获得笼统、粗略的印象,而遗漏重要的细节。他们在识字过程中,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这就造成了对形近字和复杂字的错漏与混淆。
学生因为识记原因,不会写某字并且又不愿查字典,随便写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这是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进程就趋于缓慢。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如学习"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就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直"字的里面写成了两横。
写错字还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学生把"湖畔"的"畔"左部件错写成"三点水旁"了,原因是由于经验,误认为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把"蜡烛"的"烛"写成"虫"字旁,这是双音词中前一个字的偏旁对后一个字产生了定势影响。
2.2.2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原因⑴粗心大意,把字写错。有的小学生可能经常处于一些嘈杂的环境中,养成了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等不良习惯。他们写字时往往是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常常表现为减掉笔画,如学生将"下"字错写成"T",将"心"字少写一点等。
⑵只求速度,不求正确。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而且每科都有不同的作业,回到家,家长又会额外给学生增加一些学习内容,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休息或玩耍,为了更快地完成作业,大多学生把作业当成了应付,书写质量可想而知,错别字也就自然产生了。
⑶忽视笔顺,形成错字。 有些小学生书写汉字时,往往只在乎最后把字写对了,不注意笔顺的准确性,这就不能牢固地掌握字形。这样依样画葫芦的做法常常一不留神就会写出错字来。
⑷习惯懒惰,随意而为。有些学生不记字形,遇到不会的字不查字典,不问老师同学。一个字只写记住的那部分,余下的部分就不写了,或随意找一个同音字代替,结果成了错别字。如,"不可思议"错写成"不可思意(异)"。
⑸不明典故,造成错字。在现代汉语中许多词语都来自典故,如"墨守成规".许多学生会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这也是造成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之一。
2.3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走在街上,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店牌、标语牌,甚至电视屏幕广告不规范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同音字代替,并且不在别字上打双引号做警醒,如: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摩托车的"骑乐无穷";美容店的"我型我塑"等等。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这必然会给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小学生字的储备量是有限的,他无法很好的辨别一个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第一印象种下以后就很难改正了。因此,这样的语言环境也是造成学生错别字严重的一个原因。
墨守成规典故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告知班主任;德育工作;要点;策略
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即将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如果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意识、行为举止令人诟病,将难以在岗位中稳定立足。因此,班主任必须要优化德育工作,规范高职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导学生学会和谐的人际交流方式,培养出正确的岗位工作态度。在新时期阶段,想要完成这个德育教育目的,高职班主任首先要知道当前的德育工作有哪些亟须改正的不足之处,把握好落实德育工作的关键点,对症下药的实施德育措施,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一、在新时期教育环境下,高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改正的问题
(一)没有将学生放在主置上高职德育工作的落实对象是学生,班主任应当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人制宜,才能让德育工作有效开展。首先,大部分高职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太过注重自己的权威性,习惯用意志强行改变学生的言谈举止,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德育教育不应用命令的形式进行,而应该采用引导的方式[1]。否则,将难以得到高职学生的配合。其次,德育教育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来进行科学的调整,只是进行统一标准,让学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学习生活。这种机械性的做法很难激发高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二)教育方式太过单调高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不能只是拘泥于常式,在新时期,信息交流十分便利。高职学生会受到多元化的思想冲击,让自己的德育理念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所以,高职班主任也要积极推陈出现,丰富德育教育的方式,开展具有新意、创意的德育教育内容。但当前许多班主任并没有这种时代性的前沿意识,德育教育的方法仍旧墨守成规、枯燥乏味,大多以理论教导的形式进行。这也导致高职学生的德育学习应付了事,态度十分敷衍。此外,许多高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并没有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于高职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交际问题、生活问题方面的论述不足,学生很难从班主任处得到良好的答疑解惑。
(三)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不足高职班主任一般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虽然已经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德育教育的落实程度却远远不够。对于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班主任往往会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细致剖析,做好言传身教的职责,帮助学生吃透专业知识的内涵。但在德育教育方面,许多班主任却浅尝辄止,只是为学生讲解一些德育标准、生活案例,然后寄希望于学生的领悟能力、自觉能力[2]。对德育的关注度不足会造成严重的教育隐患,高职学生缺乏班主任的监督与指导,很容易阳奉阴违,让德育教育浮于表面。
(四)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相对较差由于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标准较低,生源大多来自高考落榜或学习基础较差,自知升学无望的学子。这一类的学生多数自律性较差,其中一大部分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学一门糊口的技能。所以除了专业课程以外,他们会对其他额外的学习内容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认为会浪费他们的时间。也有情况严重者,来高职学校单纯是为了厮混时间,成绩、品德的成长完全不在这些学生的考虑之内,所以他们具有贪玩、懒惰、不思进取的通病。而高职学生个人素质的不足,也为班主任落实德育教育增加了工作难度。
二、在新时期教育环境下,高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要点
(一)以身作则想要高效实施德育教育,高职班主任必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如果班主任言行不一,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标准,自己却不能严格执行,这样很难让学生产生信服的心理。高职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他们必须要身体力行做好行为表率,对学生规定什么要求,自己更要加倍的遵守。当学生看到班主任的认真示范,在无形之中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崇拜于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从而能真心实意地遵守班主任的教导,按照优秀的美德标准来砥砺自身、不断进步。
(二)以人为本德育教育并不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关系,高职班主任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用情感渗透,用真诚铺路。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相同信任,充分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3]。想要做到以人为本,班主任首先要从交流方面入手,以朋友的角度与学生谈心,让聊天的语气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全面关怀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难处,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班主任打开心扉。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比如成长中是否遇到过什么阴影,导致自己在德育的成长上出现了对应的缺陷。抓准问题,班主任才能针对性的书写药方,帮助学生填补不足,走出阴影,让德育教育焕发生机。
(三)一视同仁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德育方面的表现必然也会存在一些差异性。有的学生性格乖巧,愿意遵守班主任的要求,德育教育落实的十分顺利。也有的学生性格顽劣,叛逆心较重,不愿听从班主任的德育教导。有些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习惯对前者亲近,对顽劣分子则态度不佳,甚至不闻不问,这是德育教育工作的大忌。在新时期,班主任必须要用一视同仁的态度来面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保证教育的公正性、一致性、严格性。否则,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偏向、忽略、漠视等行为,很容易伤及高职学生的自尊心。轻则导致学生自暴自弃,重则产生激烈的师生冲突。
(四)知行合一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只通过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班主任在落实德育工作时,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既要注重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也要结合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4]。只进行理论学习,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懂得怎样去说,却不明白如何去做。若光关注实践,不注重理论指导。那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德育问题,也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正确面对。由此可见,理论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班主任需要教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学到的理论落实到行动上,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三、在新时期教育环境下,加强高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必须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才能做到为人师表。班主任想要成为高职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用高度的责任意识践行德育工作。让学生了解到,班主任并不是用敷衍的态度来面对德育教育。其次,要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加强学识积累。德育教育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当班主任的积累雄厚,才能做到引经据典,更好地应对各种教育突发事件。最后,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多学习成功的德育教育案例,了解怎样对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师魅力,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德育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网络途径建立德育教育平台如今的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网络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班主任与其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开展德育课程,不如将教学内容适当地迁移到网络当中,借助网络的普遍性、趣味性,来润物无声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5]。比如,通过微信群、公众号、个人网站的形式建立德育教育平台。通过公众平台,班主任可以随时在网上发送一些德育教育的小故事,方便学生随时阅读。此外,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积极谈心。这样高职学生更容易卸下包袱、打开心扉,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
(三)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数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沉淀了十分优秀的德育思想内涵。许多历史名人的事迹、成语和谚语的典故,都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班主任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带领高职学生参与其中,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体会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比如,在课堂上播放《国家遗产》《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观赏视频的同时体会这些文化的德育内涵。由此,以古人作为品德标杆,可以激发高职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
(四)构建家校合作关系高职班主任想要让德育教育满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人制宜。而班主任仅从学校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学情必定认知不足。因此,班主任需要与学生的家长积极联系,构建家校合作关系。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全面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学习表现、兴趣爱好等重要信息。当发现学生的缺陷,就与家长共同合力,帮助学生改进。当发现学生的长处,就落实激励式教育,发扬学生的闪光点。由此,用扬长避短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充分绽放学生的光彩。
墨守成规典故范文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素质培养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而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思德品德》课是否感兴趣,将直接影响其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创设一个崇尚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富有情趣的讲解、准确漂亮的板书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思维的灵感,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2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教学情景有形象情景、问题情景、故事情景等。
2.1 形象情景教学。形象情景就是教师利用音像、漫画、小品等形象手段,把学生引进科学知识的殿堂。通过创始形象情景,激起学习欲望,渲染课堂气氛,开拓学生视野,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高之目的。
2.2 问题情景教学。问题情景就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问题情景的设置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兴趣,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使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
2.3 故事情景教学。故事情景就是教师选用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历史典故、新闻背景消化为情景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去接受事物的本质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 开展思维训练,锤炼学生创新能力
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又称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没有“求异发散”,也就没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鼓励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求异思维。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
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发问,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也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要善于发现他们思维的浪花,更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在教学中,还可以进行诸如突破定势思考法、大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创造性思维训练。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威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奇思妙计,有如泉涌,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4 重视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墨守成规典故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政治教学;自身素养;兴趣;课堂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继承性、时代性、发展性的课程,同样,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不能墨守成规。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力图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倾向,突出了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了学科理论体系,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努力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中学政治课教师只有全面把握课标的精神实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才能迎接新的挑战。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思品课的重要地位,思品课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的徐胜三教授就把人才分为了精品、次品、废品和危险品几类,精品就是德才兼备;次品就是德才可以,但略有差距;废品就是对社会几乎没什么贡献;危险品就是才高德差。可见良好品德对人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想上好思品课,我们的第一步就是要重视自己所教学科,明白本学科的重要性。下面我就谈谈在学习课程标准后的教学尝试和教学反思。
一、政治教师要用心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用心研究课程标准。如果我们对课程标准不熟悉,甚至是从未“谋面”过,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教材的把握,不能真正、全面、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把握重难点。如果手中没有课程标准,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查询,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等文章的学习,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新课程。
2.用心研究教材,教材是知识的直接体现,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工具书,因此,必须在研究教材上下大气力,要了解每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框架,重要考点,教材中辅助材料与正文之间的关系等。
3.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4.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二、教学课堂应该充满生活气息
教育来源于生活实际,当教育脱离了生活,我们的教育就空洞化、教条化了,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更谈不上什么智慧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八年级教学当中,有一课内容涉及了民族融合,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方式传入了内地,并成为我们汉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介绍了胡床、方凳的传入,这些本是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用品,因为用起来方便、实用并且健康,所以我们汉族人民也开始使用了。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我们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的(播放三国演义当中有一段视频《三顾茅庐》,其中有席地而坐的镜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去看看自己家里的家具式样。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材上许多知识点解释得很清楚,但知识点的衔接、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不清楚。因此,要求教师进行讲解的时候,必须能够讲清关系,设疑的问题不但要合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思考。比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问学生三个作用的顺序能否颠倒,没讲之前学生都说可以。我就采用启发的方法,一步步设疑。“要创办一个企业,先要有什么?”——“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一个企业,会不会永远固定不变”——“既然不是永远不变的,那受什么影响会增加或是减少呢?”——“企业准备好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后,要赚钱该怎么办呢?”——“拿到市场上去卖商品,是不是都赚钱?结果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懂得了三个作用的顺序不能颠倒,对三个作用的内容也有了了解。
四、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课堂语言是书面语的加工,口头语的提炼。政治课教师的语言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因此,对政治课教师的语言要求更高。教师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幽默生动的小故事、成语、谚语、典故以及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等,这样会使政治课堂处处生辉,兴趣盎然。
总之,要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的政治课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树立素质教育观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更要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不仅获得真知,而且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追求的信念,最终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周小山、严先元,《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 四川大学出版社
墨守成规典故范文6
[关键词]英语诗歌;意象;韵律;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38-2,5
一、把握诗歌主题意义
主题是诗歌的核心部分,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凝结。了解一首诗的主题才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传统英语诗歌的主题主要包含对自然青春美的赞美,对生命死亡时间的感悟以及对爱恨情仇各种情感的表达。例如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总是向我们展示出自然的美和他对自然的热爱,浪漫主义诗人彭斯的诗则时刻散发出浓烈的爱情气息,而感伤主义者托马斯・格雷却通过诗来感叹生命和死亡。现代英语诗歌的主题与传统英语诗歌的主题略有不同。现代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反映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失落感、挫败感和孤独感,或对现存价值观念的怀疑,比如,20世纪英国诗人缪亚创作的《马》被称为“原子时代伟大而可怕的诗篇”。诗人假想在一场核战的浩劫过后,生活回到了朴素的农耕时代。此时出现了一群神秘的马,这些在机器时代已经被淘汰不用的马的到来象征着一种古老友伴关系的重新恢复。诗人通过马的重新回归表明在经历了残酷的现代战争之后,人们也许可以从返朴归真中得到希望,重新开始。全诗体现出作者对现代文明所造成的负面作用的担忧。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诗人或同一时期具有不同背景的诗人对诗歌主题的选择各不相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时,既要考虑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又要考虑诗人本人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总而言之,把握主题是诗歌赏析的第一要素。
二、体会英语诗歌的音乐性
由诗歌的起源可知,诗歌最初是一种用以吟唱的口头文学形式。那么,音乐性必是其本然属性。正如英国文学家毛姆所言:“词有其音、其形、其力,惟有考虑这些才能写出醒目悦耳之句。”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是通过韵律的使用来实现的。韵律是指英语中声韵的节奏和格律。声韵即相同或相似声音在诗行中的重复,它又可细分为尾韵(行末声音重复)、头韵(一个诗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开头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同辅音(相同或相似的辅音重复出现)、同元音(相同或相似的元音重复出现)和行间韵。以济慈的《秋颂》为例:“Season of mistsand meHow fruitfulness,/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sun;/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With fruit the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aves run;/……/For summer haso’er-brimmed their clammy eeHs,”第一行诗中的m是头韵的用法,第一、第三行诗结尾处押尾韵s,第二、第四行诗结尾处押尾韵n,而最后一节诗中则是同辅音的用法,[m]重复使用了三次,一方面它形象地表达出蜜蜂在花丛中嗡嗡飞舞的音响效果,另一方面又给人一种暖洋洋粘糊糊的感觉。这种表现手法与诗行的内容相互配合,增强了诗行的音乐美。
“节奏”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流动。诗中轻重音的搭配形成自然的流动谓之节奏。重音多,节奏缓慢;轻音多,则节奏轻快。如托马斯・格雷《墓园哀歌》的第一行:“The curfewtoH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中重音多且多为长元音,再加上辅音叫的配合,读起来悠扬缓慢,与当时迟暮的景色极为相称。节奏不仅取决于轻重音的安排,而且与行末和行间有无停顿有关,分为:行末停顿end-stopped、行间停顿internal pause、续行run on line。传统韵律学认为音节的多少决定了诗行的长短,meter这个本意为测量仪表的词被用到韵律学中来描述诗行的长度。一音步称作monometer,以此类推,二音步dimeter,三音步trimeter,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etameter。其中三音步与五音步在英语诗歌中最常见。依照每一音步中重读音节(扬)和非重读音节(抑)的排列方式,可以把音步分成不同类别,我们将这些不同类别的排列称为格律。常见的英语诗歌格律有以下四种:抑扬格iamb、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est、扬抑抑格dactyl。将音步的数目与格律结合起来,我们又可以将英语诗歌分成许多小类,如扬抑格四音步、抑抑扬格三音步、抑扬格五音步等,其中五步抑扬格是英语诗歌中最常见的格律。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和弥尔顿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等,都是用抑扬格五音步写成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诗人不断从词语中发展或发现了新的音响效果和节奏模式。譬如,现代诗人常常采用不押韵的声音模式来体现对墨守成规的押韵诗的反叛。一些成功的例子表明这也能体现诗歌之美。如20世纪英国诗人奥登(Auden)的《安眠曲》一诗开头的几行:Lay your sleepinghead,my love,/Human on my faithless arm;/Time and feversburn away;/Individual beauty from;/Thoughtful children,andthe grave,/Prove the child ephemeral,诗中没有一个真正的韵脚,仅仅使用了几组半韵(1nve/arm;away/grave),但整个诗行舒展自如,相同的元音和辅音组成低回往复、缠绵不尽、富有极大的韵律美。
三、注意英语诗歌语言的运用
诗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人类语言本身是一套神奇的符号系统,而诗歌又是语言最微妙的运用,是人类心灵最丰富的交流。诗的语言远比日常语言富于表现力,当然也较难把握。诗人们在创作中会采用各种基本的语言技巧,如:表义与涵义、意象与象征、修辞手法等。所以,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意旨与含义,了解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意象是诗人常用的一种语言表现手段,用于描述人类感觉经验的语言,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体验,对读者的感官起作用,使其“感同身受”。英语诗歌中的意象很多,有听觉意象、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动觉意象以及抽象意象等。读者在意象的指引下迅速进入诗的意境,沉醉在诗情画意之中。英国诗人济慈的长诗《圣亚尼节前夕》的第一段就出现了好几种意象:
圣亚尼节前夕――啊,彻骨的凛冽!
猫头鹰披着厚羽也周身寒冷;
野兔颤抖着拐过冰冻的草叶,
羊群拥挤在羊栏里,寂静无声
寥寥几句诗行包含了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听觉意象,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寒冷冬夜的寂静、孤独和凄凉。而故事发生的这一背景与之后恋人激情的会面、私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生与死、爱与恨的对立。
倘若一种意象与某种意义相关联并被反复运用,就构成了象征。象征也是诗歌常用的手法。它是“诗人自己创造景物,并在景物的具体细节上建立情感联系。这种情感与景物牢牢融为一体,目的是在读者身上唤起一种思绪和情愫,留给他们既清晰又神秘的感觉。”正如在济慈的诗中,冬天与黑夜象征着死亡与仇恨,而年轻的恋人们则象征着爱与生命。再比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诗《没有选择的路》,诗中以林中两条小路的意象来象征人生所面临的种种选择,充满了深刻的哲理。
修辞是英诗中常用的另一种语言手段。它是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内容。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metaphor)、拟人(personification)、夸张(hyperbole)、双关语(pun)、借代(metonymy)、呼语(apostrophe)、通感(synaes-thesia)、似非而是(paradox)、用典(allusion)等。在一首诗中经常会使用多个修辞手法,如:
狂放的西风啊,你是秋天的浩气
你并不露面。把死叶横扫个满天空
像鬼魂在法师面前纷纷逃避
这短短几句里就使用了呼语、隐喻、明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诗歌的语言是复杂而精巧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敏锐注意诗人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来的巧智和变化性、力度和微妙之处,这样才能够提高对英语诗歌的欣赏能力。
四、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渊源,英国的传统文化渊源当然应追溯到历史久远、灿烂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进现代的西方语言,就像一个外国人撇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去学习汉语,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剥。因为诗歌语言极为精炼,所以品读英语诗歌更是如此,只有深谙其中的典故才能品出味道,读出精神。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的名诗《尤利西斯》(Ulysses)就是很好的例子。尤利西斯是爱萨卡岛的国王,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希腊名为奥德赛(Odyssey)。他是荷马(Honer)所著《奥德赛》(Odyssey)中的主要人物,又作为一个次要人物出现在但丁(Dante)的《神曲》(DivineComedy)中。在但丁的《神曲》中,奥德赛在特洛伊城(Troy)陷落之后再也没有返回自己的家乡,而是说服他的追随者一直向西,开始新的探索。丁尼生依照荷马的叙述在但丁《神曲》的基础上加以改动写成了这首《尤利西斯》。丁尼生把这个希腊神话诠释为人类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愿望与勇气。其中的一句:“It may be we shall touch the Happy Isles,/And seethe great Achilles,whom we knew”中的“阿喀琉斯”(Achilles)一词也是有典故的,他是古希腊的王子,爱萨卡岛上无往不胜的英雄,但是由于他有一处致命的弱点:脚跟(英语习语中也有“Achilles’heel”一词,意为“致命的弱点”),最终在特洛伊战争中牺牲。传说他死后居住在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去的极乐岛上。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再结合整首诗歌的意思与作者当时写作的心境,就能领悟到诗人丁尼生在痛失好友之后仍然激励自己应该像尤利西斯一样不畏艰险,努力向前,勇于搏击,并不断探索新世界,学习新知识。
五、关注语言本身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