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之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之星范文1
王鲁炎:“新刻度小组”的前身是“解析”,“解析”之前是“触觉艺术”。“新刻度小组”的理性艺术方向,与当时的非理性潮流相悖,是一个十分独立的艺术现象。“新刻度小组”的工作方法是通过合作制定规则和严格执行规则,小组的所有决定都需要通过讨论。
王静:“触觉小组”、“解析小组”和“新刻度小组”,这三个不同名称的小组,在方法上互相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王鲁炎:它们在观念上是彼此独立的,在方法论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触觉小组”成立于1988年,由我和顾德新组成,“触觉艺术”是以非感官触觉方式的观念方式的“触觉艺术”。“解析小组”成立于1989年,由我和顾德新、陈少平、曹友廉、李强、吴讯六位艺术家组成,对数学意义的“点”进行测量,是“解析”作品的观念与方法。“新刻度小组”从“解析小组”开始(1989年),于1995年解散,其艺术观念与方法是取消艺术家的个性。
王静:艺术的内容和方法具体包括什么?
王鲁炎: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或者情感内容需要与其适应的艺术载体,在艺术家都有话要讲的情况下,用什么语言以及如何讲构成了艺术的交流意义。艺术交流的过程,可以使我们知道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艺术家运用语言的方法。所谓的艺术性,既是观念意义的更是语言意义的。艺术家欲要表达的内容通常需要艺术语言的转换。
王静:您刚才多次提到交流,我看到以前的一些资料。在“解析”艺术,包括之前的“触觉艺术”阶段。你们比较多的强调规则化的创作方式,要去掉艺术家的个性。在“新刻度小组”看来,艺术个性与艺术作品的关系是什么?
王鲁炎:艺术交流一直遵循着一个铁的法则,那就是相异而不是相同。艺术家作品的内容与方法须是排他和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和博物馆的存在,即是告知艺术家无权再重复艺术史与博物馆中已有的东西。众所周知,艺术是从个性出发的。“新刻度小组”试图通过取消艺术家赖以存在的根本—个性,达到在个性之外的艺术思考与实践,使区别更为接近本质。艺术的个性须是彼此不同的,“新刻度小组”的艺术个性,即是取消个性的个性。这一点与从个性出发的艺术不同。
王静:那作品的最终呈现方式可能比较注重规则,强调理性的线,会使用一些测量仪器。这种对规则的共识好像是一个推演的过程,需要放弃很多既有经验。
王鲁炎:对,这是一个逻辑递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选择与推演与我们的个人好恶无关。原因在于“新刻度小组”作品的逻辑起点是取消艺术家的个性,所有负载个性的因素都是取消的对象,而所有能够取消个性的方法,则是“新刻度小组”选择的对象。这一理性方法的过程,使艺术家原有的艺术经验失效,是对艺术家个人的任意性选择与自由的否定。这也是“新刻度小组”从最初的六个人变成了四个人,又从四个人变成了最终三个人的原因。
王静:你们在艺术上的进展,或者在艺术观念上的理性思考和信念,四个人时期的你们是否已经比较坚定?
王鲁炎:相对坚定,但是四个人时期的“解析”小组,存在艺术价值观念的分歧。我们选择了已有艺术经验之外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已有艺术经验不仅失效,我们的艺术观念与方法还会因此存在“这还是艺术吗?”的质疑。我和陈少平、顾德新发现,“新刻度小组”的艺术方向从一开始就已经既定了,它的最终价值指向是彻底取消艺术家的个性。这是“新刻度小组”艺术实践意义的最大值,其他的都是附加值。而就在这一点确立之后,“新刻度小组”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其中跟随“新刻度小组”时间最久的艺术家曹友廉,坚决反对取消艺术家的个性。他强调个性不仅不应取消,反而应该加强。并认为任何艺术的表达都是一种个性,取消个性是不可能的。个性是艺术家赖以存在的最为根本的东西。
王静:他是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意识到小组的未来可能指向的方向,与他个人的艺术观相左,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王鲁炎:友廉离开的主要原因,在于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艺术观念,超越了他的艺术价值观念底线。每一位艺术家的内心深处,都会存在不可超越的艺术价值观的底线。我和顾德新、成少平通过“新刻度小组”的艺术实践,不断超越各自的艺术价值观念的底线。“新刻度小组”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我们艺术价值观念底线的极限。
王静:陌生的艺术领域也是您非常希望到达的地方。
王鲁炎:在熟悉的领域里,不会有陌生领域中的探索与发现。因此,在共识性经验中,艺术家没有理由有太多的自信。艺术家自己无法认知和判断的东西,属于超验的东西。艺术家的探索,如果使自己进入到陌生、孤独、不解和充满敌意的处境是好事。艺术家长期处于已有经验和熟悉的领域之中是危险的,这意味着你已经停止了探索的脚步。实验与探索性的艺术如果马上被普遍接受,很可能说明该艺术尚在已有经验之中,属于走的不远的东西。真正实验与探索性的艺术的初始阶段,经常会在不解与敌意之中。
王静:最后留下来的三位小组成员,对于“新刻度小组”的艺术观念与方法是坚定的,这种自信来自于什么?当时批评界、策展人们怎么看?
王鲁炎:1990年,我们“新刻度小组”与批评家高明潞、范迪安、孔长安、殷双喜、周彦、侯翰如等人,在“新刻度小组”工作室举行了作品观摩和讨论。“新刻度小组”的理性艺术观念与方法,走了与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主流方向完全不同的路,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我们当时的自信程度,已经强大到不在乎外界的否定或认同。事实上,“新刻度小组”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艺术观念,与极端理性的艺术方法难以令人接受。常有西方策展人在听取我们陈述艺术观念与方法的时候打哈欠看手表,十分不耐烦。我们经常面对各种质疑与挑战,而这是我最为自信和兴奋的时期。因为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艺术观念,与极端理性近似于数学的乏味枯燥的艺术方法,已经超越了许多人的艺术价值观的底线,甚至令许多“专业人士”不解和厌恶。直到1994年至1995年,“新刻度小组”的展览机会不断增多,我的兴奋才逐渐减弱。
王静:当时“新刻度小组”的日常讨论和创作,艺术家可以发挥的空间是什么?就是在一张纸上,到底是用尺子还是用圆规,制定的是什么规则?
王鲁炎:参与“新刻度小组”艺术创作的每位艺术家必须通过合作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其作品呈现方式、创作工具、纸材和尺寸都是被规则严格规定的,没有艺术家个人意义的任何发挥空间与自由。
王静:所有环节都是规则化的。
王鲁炎:对,“新刻度小组”是规则化的,甚至制定规则的方法也是有规则严格规定的。因为,取消个性的前提,要求取消个性的规则从一开始就是非个性的。如果规则存在着个性的漏洞,执行规则之后发生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王静:创作下一件作品的时候,你们可能会重新制订一个新的规则,产生不同的方法。
王鲁炎:“新刻度小组”历时近8年,完成了“新刻度小组”作品1—5。“新刻度小组”的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规则域方法,但结果都是取消艺术家的个性。“新刻度小组”取消个性的方法,一直处于对“严格”、“有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中。“新刻度小组”作品—5的规则,是最为严格有效的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规则。“新刻度小组”作品—5的完成,意味着“新刻度小组”艺术观念与方法论的实现,也使得“新刻度小组”从此面对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
王静:您说“新刻度小组”作品方法论中始终使用数量关系指的是什么?
王鲁炎:由数字、表格组成的载体系统我们称之为“数量关系”。我们发现“数量关系”是一种极为抽象、纯净的载体,它不负载任何人文热情、情感表达以及美学意义。因此,“数量关系”被“新刻度小组”作为取消艺术家个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王静:在方法论上,“新刻度小组”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和贡献。
王鲁炎:“新刻度小组”的特点在于历时8年共同完成同一个作品观念与方法,呈现了小组艺术的不可替代性。“新刻度小组”不仅提出取消艺术家个性的艺术观念,更注重探索取消艺术家个性的有效方法。在表达艺术观念的同时,呈现艺术方法的价值与意义。“新刻度小组”的艺术方法论,通过执行规则时的表格记录与对表格的“校对”,涉及到了作品的“对”与“错”问题。“新刻度小组”作品从墙上转入书中,使作品只有通过阅读方可呈现,从而取消了作品的原作概念。“新刻度小组”将合作上升为核心艺术观念,同过合作制定的规则不再是个人制定的个性化规则,使取消艺术家的个性成为可能。以上都是“新刻度小组”艺术方法论的特点。
王静:“新刻度小组”在上世纪90年代,坚守前卫艺术的精神性与纯粹性。因此才会有“新刻度小组”的解散。现在回看“新刻度小组”的历史,您怎么看那个时期的艺术探索?意义是什么?对今天的当代艺术是否仍然存在参照的价值?
王鲁炎:“新刻度小组”从制定规则到执行规则,始终遵循着艺术自身的理由,不会做任何策略性的妥协或让步。所以,在“新刻度小组”完成了其艺术观念与方法之后,解散的决定不会因为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到来而改变。决定销毁历时8年累积的大量手稿,也不会因为市场的机会而保留。“新刻度小组”精神性与纯粹性的存在方式,是取消艺术家个性即是取消艺术家个人权利的逻辑所决定的,也许这种绝对性仅适用于“新刻度小组”。
王静:在当下的创作语境中,理性的创作观念仍很稀缺。
王鲁炎:从艺术史层面上看,感性艺术的世界辉煌灿烂,而理性艺术的世界却还是一片黑暗。更多的艺术家存在于丰富的感性艺术世界里,在感性艺术世界里不差我一个。对我来说艺术是大脑而不仅仅属于感官,艺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通过视觉达到的精确思维方式,我的兴趣在于艺术中的理性。
王静:“新刻度小组”所触及的理性方法和可能性,在您个人的艺术道路上又有了哪些变化?
王鲁炎:我个人的艺术承袭了“新刻度小组”的理性精神。我的艺术世界观是:论证的视觉。
将事物关系中不可视的悖论,转译为可视的悖论视觉形态,使视觉成为思辨与论证的视觉思维方式。我的艺术方法论是:刻度化的手工。使用度量工具创作的“手工”已经被工具刻度化,刻度化的“手工”是悖论意义的非手工的“手工”。
王静:您现在的作品把齿轮、表、注射器这类具有理性规则的物品视觉化,仍是理性艺术或规则艺术系统的延续?这个系统自“新刻度小组”时期开始,当您把这种逻辑思维转化成不同媒介作品的时候,一动手似乎就是有针对性的?
王鲁炎:我的作品是关于视觉论证的,显然属于理性艺术。我在“W腕表”、“W注射器”、“W自行车”、“W枪械”等系列作品中,表达了日常话语、社会学以及政治、军事等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我表达这些内容的方法是“艺术”方式而非哲学或社会学方式的。我借用腕表中的齿轮逻辑,表达了国家之间政治军事的关系,即齿轮逻辑你动我即动的联动关系。我用四颗“W注射器”,分别负载了四种社会关系—等价交换关系、不等价交换关系、抚慰何双重标准关系等,我所设计的“W枪械”,通过正反装弹,双向同时发射,揭示了杀戮的逻辑不是杀戮与被杀戮的关系,而是杀戮与杀戮的关系。我的“W自行车”向前骑时向后走,只能去往你不想去或者相反的地方。我借用不同的媒介负载不同的内容,揭示事物的相同关系—悖论,呈现艺术视觉方法论的价值与意义。
王静:从您个人的艺术线索看,您在“新刻度小组”时期关注的艺术方向与现在相比,加入了很多对社会性问题的立场和思考?
王鲁炎:我对社会性问题的思考兴趣是视觉方面的。我试图将思想的深刻性转换为视觉的深刻性,这是艺术家与思想家的区别和各自存在的理由。
王静: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地接近作品价值的所有可能性,包括艺术家本人在内。
王鲁炎:对,开放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就解读而言具有N种可能。所以“错度”是艺术交流中的普遍存在。也正因如此,艺术家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才会有阐释和拒绝阐释的区别。
王静:您是否阐释作品?
王鲁炎:经验之内且普遍共识的感性艺术易于理解,通常不需要过多的阐释。而思辩、论证且关系转换的理性艺术晦涩难懂,需要必要的理论阐释。我的作品属于后一种,因此不得不对作品进行阐释。阐释作品与不阐释作品,都各自具有学术性的艺术理由,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
美丽之星范文2
近日,随着局机关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对《赢在执行》光盘讲座的学习,全局围绕执行力展开了讨论,我科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思考。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余世维博士通过丰富的案例、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演示、精辟的讲解对“执行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绎,使我感受颇深,也让我深刻的理解到:执行力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团队文化,是不折不扣、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执行力是一种态度。因为在问题面前态度决定一切,我觉得执行力正是我们对待工作应持的态度。在工作中或许都会遇到一些没有预想到的困难,有些人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有些人会轻描淡写,敷衍了事;还有些人畏首畏尾,不敢去做,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克服困难,而是做不好会怎么样。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执行”一词在此大打折扣,或根本没有作为!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态度,导致工作没有按质按量完成,甚至被延误,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在工作中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更加高效、主动的工作,才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娴熟的业务水平为百姓提供一流的服务。
执行力是一种责任。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工作做得好坏,是否偏离标准,出现的难点问题与我们没有直接责任,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很多客观条件来进行辩解,有些人把工作目的看作是一个过程,而实际上工作目的应当是实现目标,过程只不过是通过努力来实现目标的方式而已。以前我只想把本职工作做完,通过学习使我懂得,做完本职工作只是一个基本要求,一定要经过努力把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才行。而正是这种努力,使我感觉到工作的成功与快乐,这种责任感使我对工作产生了更大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余世维教授讲到人的九个品质,其中提到自动自发和为人诚信,这正是责任的体现。作为一名民政战线上的工作人员,时刻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的工作目标。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这正是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任劳任怨、积极努力,定能用生命打造出事业的辉煌。
执行力是一种团队文化,是能够指导我们共同实现各项工作战略目标的行为规范。团队全体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这好比链条与齿轮,环环相接,扣扣相连,如果哪一环脱节了,那么整个机器就不能运转,也就不会发挥其效果。执行力就象是一条主线,为达到同一目标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团队将在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下成为压不垮、打不败永褒青春的一支生力军!民政局就是一个团队,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否最终得到贯彻落实,关键在于每位民政人是否做到强而有力的执行,如果大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统一协调,就会使落实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执行力贯穿到本职工作中。这样的团队才是一个竞争的团队,一个学习的团队,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
美丽之星范文3
关键词 组织形象 价值定位 传媒组织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组织形象是公众对组织的整体认知与评价。良好的组织形象代表着公众对组织有着和谐一致的正面认知与评价,从根本上意味着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代表着公众,包括内部员工和社会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任何性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都有创建和维护自身良好形象的必要,传媒也不例外。
一、传媒组织形象管理的必要性
围绕传媒组织整体而展开的形象管理活动,不仅有助于传媒组织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也直接关系到内部成员对传媒组织的归属感、责任心和信任度。同时,针对中国传媒同质化竞争的现状,传媒组织形象成为“公众对传媒的最为直观的认知结构同时又是媒体在市场中借以彰显内在品质的最直接手段,也是突出与其他媒体差异的最重要标志。”并且,“保持传媒注意力的动力机制是建立在‘预期报偿’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受众对传媒组织的选择是建立在其对传媒能够提供多少价值的预期上,而构成预期的基础正是受众对传媒组织已有的认知与评价,即传媒组织的形象。所以,围绕传媒组织整体而展开的形象塑造活动,有助于传媒组织吸纳社会注意力并扩大注意力的规模,这也直接决定了受众、媒体广告客户的数量与质量。
长期以文化和事业单位定位的我国传媒组织对自身形象的重视起步较晚。许多传媒组织没有形象管理的职能部门。经营者往往认为传媒内容的传播就是传媒形象传播的全部;即使有了承担形象管理责任的部门,例如品牌部、公关部、营销部,但主要还是以媒体消费者为单一的公众对象、以传媒产品的营销为主要目的,缺少以高层管理者为主导、以现代企业形象管理理论为指导的系统的形象发展战略。在理论研究领域,我国传媒组织形象管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形象获取方式,特别是具体业务手段。停留于对活动实践的总结,缺乏系统理论上的支持。
二、传媒形象管理基础――现代企业形象管理理论
根据迈尔斯和戴维斯(Miles&Davies)1997年对于欧洲和美国14家公司关于企业形象管理的调查显示:现代企业形象管理者期待着形象管理从专注于外部传播发展到企业内外传播的协同。从整合传播的角度考虑企业内外部公众对企业形成统一的认知和评价;并且,许多公司的形象管理已经开始由高层管理者来负责,从战略的高度管理企业形象。在学术研究领域,企业形象管理理论在二十一世纪里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着眼于建立能另内外公众都满意的企业形象,实现公众对企业和谐一致的正面评价,提出从“价值定位”出发管理企业形象,而其中以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管理研究生院的营销学教授格瑞汉,道宁(Dowling,Grahame)和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企业形象研究机构主任加里・戴维斯(Davies,Gary)的著述为代表。
1 现代企业形象管理的核心――“价值定位”
根据道宁的观点,如果公众关于对企业的信念和感觉符合他们对“一个企业行为合适与否”的价值判断,那么企业的良好形象就会形成:良好企业形象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公众对企业的整体评价与公众价值体系之间的紧密和谐”。戴维斯也有又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形象就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持有看法的整合,包括外部形象(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顾客对于企业持有的看法)和内部形象(内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员工对于企业持有的看法)。”企业形象管理要集中考虑的是创造能同时另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感到满意事物和体验,构建他们对企业“和谐一致的感情联系”。对于“和谐一致的感情联系”的认识,他提出“一个公司要提升和发展的原则就是要让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企业的看法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谐一致”。
综合以上两者的分析,创建良好企业形象的核心是在企业形象和公众的价值取向之间建立和谐联系,笔者将它表述为选择能让内外公众都感到满意的“价值”作为定位企业目标形象的基本根据,称之为企业形象的“价值定位”。同时,笔者认为还需补充的一点是,这个“价值”必须同时联系企业的发展目标、自身资源与能力与竞争对手情况。由此。企业形象管理的关键在于选择符合公众需求、符合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有能力能提供的、富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价值”定位企业目标形象。
2 从价值定位出发的企业形象管理实践
要确定企业形象合理的“价值定位”,必须在深入了解内外公众对企业需求和期待、了解企业自身发展和竞争对手情况的基础上,所以“价值定位”的前提是科学的调研。而“价值定位”确定后,下一步工作是目标形象的落实和传播,因为形象的价值取决于公众的认知,只有在公众心中关于形象的内容得以确认,形象才有价值。
对于企业形象的落实和传播,道宁认为必须从企业的最顶层开始,由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建立企业的愿景、战略,整合企业的文化,为员工如何创造让公众感到有价值的企业形象提供领导力和方向。戴维斯也认为影响外部公众对企业看法的最重要渠道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程度和他们的行为,所以企业形象管理必须先从内部出发创造统一的形象目标,以其来统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创造良好的内部形象),然后再以员工的言行向外部公众传递公司的价值和承诺(创造良好的外部形象)。
因此,围绕着“价值定位”这个核心,企业形象管理的实践应由三个主要步骤,并构成一个系统的工程:第一,企业形象调查。根据对企业影响程度和重要性高低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后,设计合适的调研方法调查他们对企业的看法以及他们理想中的企业形象。由此找出能让其满意的“价值”。第二,目标形象的价值定位。在企业形象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现有形象与理想形象的对比识别缩小差距的关键因素,同时联系企业自身资源能力与发展目标,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选择能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带来满意的、符合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有能力能提供的、富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价值”进行目标形象定位。第三,目标形象的落实与传播。其包含形象内部建设和外部传播两个部分,内部建设主要是让企业全体员工在了解和认同企业目标形象意图的基础上,在理念、认识和行为上与目标形象达成高度一致,形成企业管理运作的良好状态;而外部传播主要是采取积极主动的传播手段向企业以外的公众解释和传递企业目标形象的宗旨。传达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做出的努力,产品,服务的提供、广告、公关活动、CI设计是常用的对外传播方式。其中,企业形象的内部建设对企业形象的外部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从价值定位出发管理传媒组织形象
根据上文关于企业形象管理“价值定位”理论与实践的论述,传媒组织形象管理的内涵就是根据传媒组织关键利
益相关者对组织的需求和期待,联系传媒组织自身资源能力与发展目标以及竞争优势,选择能为传媒组织关键利益相关者带来满意的“价值”为传媒组织进行目标形象定位,然后再通过内部建设和外部传播的方式落实目标形象,以此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树立对传媒组织和谐一致的正面认知和评价。而联系传媒组织的特殊性与我国传媒组织的独有特征,在传媒组织形象管理中须着重考虑以下四点:
1 关键利益相关者除内部员工和受众外,还包括广告客户、政府
传媒组织形象调查的第一步是要明确关键利益相关者。传媒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两个大部分:一是传媒组织的内部人员,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普通的员工;二是与传媒组织有关的外部人员,包括受众、广告客户、投资人、政府、金融界、供应商、经销商、社区等等。其中,传媒组织的关键利益相关者除了内部员工和传媒受众以外,还包括广告客户、政府,必须同时考虑他们的期待与需求。这是因为:
(1)传媒“二次销售”的盈利方式
传媒组织最独特、最突出的产业特征就是二次销售的盈利方式。传媒组织第一次销售是把信息产品出售给受众,从而获得受众数量以及他们的消费时间,由此形成“传播效能”。传媒组织的第二次销售是把传播效能出售给广告商,从而获得广告费用,形成利润收入。传媒组织这种二次销售的盈利方式,决定了传媒组织的顾客是双重的,不仅包括传媒受众,还包括广告客户,两者都对传媒组织的盈利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到,第二次销售以第一次销售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传媒组织应以第一次销售――出售信息产品,为核心业务。传媒的“第一顾客”还是受众。
(2)政府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传媒组织的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政府管理政策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影响至关重要,并且决定着我国传媒行业的结构状态。
2 “价值定位”中必须融入公益性因素和差异化原则
在对传媒组织进行目标形象定位的时候,在运用企业形象管理理论的同时,必须注意到不同产业所对应的“价值”因素是不同的。
(1)传媒组织的文化性、公益性
英国新闻学者托斯塔尔将报社的目标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效益目标和非经济收益目标”。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此外大众传媒的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两类目标的同时承担,要求传媒组织在社会活动中必须扮演双重角色,传媒组织的以上特殊性决定了它形象内容和层次均与一般企业形象不同,更注重文化性和公益性,注重承担社会责任。
(2)注意差异化原则
在传媒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寻求能体现传媒组织特色和优势的形象“价值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任何一家传媒组织都不可能以满足所有公众需要为自己的价值定位,传媒组织必须专注于为利=会提供自己所擅长的,比其他传播竞争者更有优势的“价值”,确保自己在竞争中以不可替代的特色而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传媒组织的形象管理者来说,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看法的调查和组织内部的评估,寻找能为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又能体现“个性”的目标形象,才能在他们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而独特的位置。
3 形象落实与传播高度依赖于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传媒产品的质量
传媒组织的本质是大众传播机构,掌握了传播渠道、传播工具和传播资源,以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为主要职能。“传媒组织这种以传播为职能特征致使它的业务都将处于社会和公众视线当中,成为形象传播的一部分”。优质的传媒产品是公众认知和评价传媒组织的最直观和直接的工具。而传媒产品的采集和加工过程又与传媒产品制作者密不可分。所以,在传媒组织形象管理中,就要着力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传媒组织的发展只有取得内部成员的认同和支持、通过他们的实践才能使目标形象真实化;而在形象传播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传媒产品质量和传媒从业人员言行对形象传递的重要影响,通过产品“质”的提升和员工行为为顾客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积极的体验。
除此之外,传媒组织还必须学会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手段来培育和推广自己的形象,通过形象广告、公关活动、CI设计来推广组织形象的价值理念。
(1)广告
在类别上,传媒组织的广告同样包括产品广告和形象广告两大类。由于传媒产品随时更新、并时刻处于公众视线中,本身就是展示“产品”的最好媒介,所以传媒广告通常以宣传组织价值理念为目的的形象广告为主体。
(2)CI设计
CI设计的主要职能就是用视觉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设计符号将传媒组织形象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传达给社会公众,使他们对媒体的价值和形象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传媒组织的形象标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理念标识和视觉标识:1)理念标识:传媒组织的形象广告口号是现有最常见的传媒理念标识,如《南方周末》的“深入成就深度”,《经济观察报》的“理性、建设性”,《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新闻创造价值”等等,形象广告口号通常是以一句意义较为完整的话来传递组织的价值理念等,目的是方便公众的认知,使其能迅速识别传媒组织的价值理念。2)视觉标识:强调创造一个与形象概念有关联的独具匠心的个性化视觉形象,持久运用并推而广之,将会很快地在公众心目中与竞争对手区隔开来。例如:报头、报徽、主要字体、台标、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形、吉祥物、形象代言人等。
美丽之星范文4
构建“和美教育”理念体系
我们认为:和美教育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能力,塑造善良正直、求真尚美的品格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美”即以“和”为“美”,以“和”至“美”,追求以和为贵,以真为美;也就是通过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轻松、愉悦、适宜的教育环境与氛围,让师生在快乐学习和共同成长中创造美、体验美。
对我们学校而言,和美教育不是一个外在的标签,它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发展的旗帜。和美教育理念的关键词是“正心至和,励行尚美”,即要求师生端正心性,滋养心灵;勉励而行,求真尚美,以逐步形成“和颜悦色,美教精艺”的教风、“和乐共进,美人美己”的学风以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校风。
为了把“和美教育”的目标细化、落实,我们提出了12字的校训:“和和美美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前者是要求师生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以平和的心态处世待人、接物解事,追求自身与周围万物之“和”,崇尚德、言、行之美和周遭万物之美。后者则是要求师生内心淡定,笃守“和美”的做人信条,敢于承担,甘于奉献,乐于分享。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和美教育得到了众多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十多年来,我们先后获得了成都市九年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四川省红旗大队、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实验教学示范校、校风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和美教育网”,也得到了许多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引吸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工作者的目光,如今总点击率已接近140万人次。
探索和美之道
理念只有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才能在学校办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如何让“和美教育”入脑、人心?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开展和美愿景大讨论,建立和美工作室。
为了推动和美教育的发展,我于2008年来到中和小学担任校长后,多次以和美教育为题进行专题讲座,以此激发师生投身和美教育的激情。学校还先后开展了三次“和美愿景大讨论”,组织教师开展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活动,与专家秉烛夜谈,让教师和学生家长多次进行思维碰撞,营造浓郁的和美探究氛围。
同时,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和美教育发展工作室。该工作室有机整合和美教育资源,发展和提升“和美治校”理论,为学校的管理决策寻依据、理思路、出点子,帮助将决策转化为执行力。
二、开设“和美论坛”凝聚师生智慧,形成和衷共济的团队文化。
“和美论坛”是一个开放的研讨论坛。在这个论坛里,有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导,有名优教师的丰富经验,有家长的倾情感悟,有校外辅导员的热情洋溢,更有学生无瑕的童真。像五年级学生王语嫣做了《如何当好和美图书管理员》的讲座,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在讲座里,她不仅讲了自己的经历,也讲到了自己对和美教育的理解:“作为和美学子,就是要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和同学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会彼此尊重与欣赏。时时刻刻用和美做人、踏实做事来要求自己,用一言一行来践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美论坛”用一个个鲜明的主题与鲜活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对和美教育进行了探索,和美理念得到了不断升华。
三、实施“走动式管理”,构建和美治校模式。
为实践探索“和美治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我们提出了“实施走动式管理,实践高效教育,构建和美校园”的发展思路。实施走动式的和谐校园管理,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者直接深入课堂教学,与教师一起教,同学生一起学,随时了解教情学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走“进”课堂教学。实践和美高效教学。
课堂是构建和美校园的主阵地。我们提倡“走动式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者深入课堂,引领、协助和督促教师构建“以学生为本,具有民主、文明、和乐性质”的和谐课堂。
通过走动式教学管理,我们努力追求着“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的境界。学校行政干部通过随机巡视、推门看课及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活动进行深入的检查和调研,有效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和薄弱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保障了“和美高效课堂”的建设。
在和美教育的探索中,“和美高效课堂”初见成效。一是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它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共同体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和美的人际交往中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是分科进行“和美高效课堂”的研究。语文学科组深入开展了“语文学科基本素养自主成长研究”活动;数学低段开展了“小学生数感建立方法探索”研究活动,数学高段开展了“生活化数学问题应用与实践”研究活动;艺体学科开展了“感美——悟美——创美”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和美的艺术世界里充分欣赏美,快乐感悟美,积极创造美。
在实践探索中,老师们把“学习共同体”与“和美高效课堂”巧妙地融合起来,鼓励共同体成员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争论和对话,以期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获得对同一主题不同视角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课堂文化。
美丽之星范文5
就教学活动来说,课堂是我们培养素养完成目标的主阵地。因此,本文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以《生活与哲学》中《实现人生价值》一课为例,探索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具体做法,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哲学之美。
一、以理性精神为目标,营造哲学之美
理性精神是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体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哲学课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的理性和深刻。哲学课以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为目标,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用的基本观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并最终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教学目标的转变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内核和课堂品质。以理性精神为目标的哲学课为感悟哲学之美营造了氛围。改变以往对知识过多的讲、记和练的枯燥学习过程,而是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对知识的运用上,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培养学生具备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实现人生价值》一课为例,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即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途径有哪些等问题上,而是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人生价值的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塑造学生的品格。基于此,本节课以规划职业生涯为活动主线,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职业来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实?F人生价值。本节课设置了四个学习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自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性格透视”来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兴趣能力伴成长”活动来思考“我的兴趣、能力是什么?”通过“价值拍卖会”活动来思考“我的价值观是什么?”;第二个学习环节是“了解环境”。通过职业现状调查活动来探究“外界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三个学习环节是“智慧选择,实现价值”,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描绘职业蓝图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如何达成我的愿望?”;第四个学习环节是“职场体验”,这个环节通过学生采访行业导师,制作电视节目来体验主持人、记者、编导等职业。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暗含了知识线,还给学生提供了理性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平凡的职业来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规划人生。
二、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创设哲学之美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真实的情境,需要真实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哲学课堂应充满质疑、激辩和洞察。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哲学之美,引导学生通向理性思维的大道。
(一)学会洞察、理性判断
请同学们描述自己的性格并根据自己的性格匹配职业。请同学们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来思考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是什么?并思考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相符合吗?最后通过“我最看重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组调查、职业问卷、整理资料和课堂展示来完成。)
通过这几个问题层层剖析,引导学生真实表达自我、理性分析自我。因为只有在理性且全面地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和课堂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做出理性且全面的反思和权衡,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规划力。
(二)学会鉴别、理性分析
请同学们在网站jobsoso上搜索相关职业,并对所选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相关行业现状进行讨论,全面深刻地剖析社会给我们提供的客观条件,了解真实的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如何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
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选择职业不能仅仅考虑自身,还要考虑社会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现实中体验真正的职业现状,理解工作的艰辛,理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学会质疑、理性选择
请同学们“描绘梦想蓝图”并进行真实的“职场体验”。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先描绘再体验,让学生敢于质疑自己,并通过实践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梦想蓝图。
学生了解了自我、分析了社会并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学会分析,学会辨别,学会质疑,学会选择与放弃,努力拼搏,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三、以对话来碰撞情感,感悟哲学之美
思维和情感通常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应传递真情感、表达正能量。以培养理性精神为目标的哲学可能包含质疑和批判,但这与真情实感并不排斥。有魅力的哲学课应将理性与情感融合,寓情于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对话碰撞情感,感悟哲学之美,启迪美好人生。
寓情于理的对话,应当将正确的价值观寓于其中,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将自我感悟的生活智慧,体验的人生意义表达出来。
美丽之星范文6
导演:南尼・莫莱蒂
主演:南尼・莫莱蒂/米歇尔・皮寇利/马吉莉塔・贝/Jerzy Stuhr
上帝乘风而至,人类便有了力量,宗教的神力无不令人敬畏。西斯廷教堂里装潢盛大,仪仗威严,红衣主教们鱼贯而出,故事拉开了序幕。新上任的教皇须在圣彼得阳台上,向等候在此的数万信徒挥手致意,赐下祝福并发表演讲。影片中的教皇是个富态憨实、笑容可掬的老头儿,在面对这一殊荣及随之而来的巨大责任和压力时,他选择了逃避,并坦陈自己的失败。
《教皇诞生》褪去教皇一贯的华服与权杖,描绘一个内心怯弱、忠于自己内心的老头儿。当新教皇冲出人群、独自在选举大厅伏案哭泣的时候,人性显得如此真实。诚实是近人情的,到底要比神力更打动我们。
――――――――――――――――――――――
S2:对自由的执著与坚守――《布鲁娜・瑟非斯丁》
导演:Marcus Baldini
主演:黛博拉.赛科 / Cássio Gabus Mendes / Drica Moraes
17岁的布鲁娜・瑟非斯丁和家人吵架并离家出走,随后她选择了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她将这项“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写博客、拍写真、成立“工作室”、给自己做宣传、撰写文章供世人欣赏……在经历了3年喜怒哀乐后,她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并出版畅销书,成为巴西最有名的。
布鲁娜・瑟非斯丁以出卖身体来换取经济独立,聪明的她坚守美好,最终走向了思想的自由。她将自己浓缩在一本拥有25万册销量、15种语言的书籍中――她真正自由了!
――――――――――――――――――――――
S3:幽默总不会错――《六楼的女人》
导演:菲利普・李・古伊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桑德琳娜・基贝兰/娜塔丽娅・沃拜克/卡门・毛拉
有时候法国的喜剧片欢乐得没有底线,就连婚外情和出轨一类,都能拍得纯情如初恋。厉害之处就在于,这种描绘还有些许优雅,比无病的所谓纯情好得多。让・卢贝尔是一个古板的证券经纪人,这位中产阶级一脸正义的表相下,有孩童一般的猎奇和狂野,这些“潜质”随着女仆玛丽亚的到来,喷发出了浓郁的黑色幽默。
影片是开放式的结尾:重聚的两个人眼神交汇、笑容淡然。他们会在西班牙生活还是回巴黎?会回去那所充满记忆的旧宅吗?不管怎么样,都是喜剧;不管生活多难,都得笑出来。不是吗?
――――――――――――――――――――
S4:人人都热爱正义!――《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杰米・贝尔 / 安迪・瑟金斯 / 丹尼尔・克雷格 / 西蒙・佩吉 / 尼克・弗罗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