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格的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述性格的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述性格的词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1

【关键词】牛津初中英语教材 英语模仿写作训练 写作技巧 写作评价

一、牛津英语教材每单元各课时之间的关系

牛津英语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路编排,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在9A Unit 1 Star signs中,通过Comic Strips,学生初步了解12星座的图形,引出本单元的话题。通过Reading,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有关星座的信息,初步学习星座与人的性格和品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和了解与性格有关的词汇并用形容词描述某人的性格。而Vocabulary和Grammar则让学生进一步运用形容词(注意好褒义和贬义)和“It is +adj. +of …+(not)to do sth.”的句型来描述人的性格和品质。Integrated Skills则是了解中国的12生肖及根据个人的性格品质讨论学生会主席的人选。最后Main task的中心任务是列举与性格相关的形容词并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最终以性格为依据写一封推荐信。

二、英语写作模仿训练过程

(一)写作准备阶段

呈现一张该班班长的照片,让学生猜测:

What's his / her star sign?

What's he/she like?

Do you think he/she is a good monitor? Why(not)?

If he/she is not a good monitor, who will be a good monitor? Why?

从学生身边的人物着手,让学生进行猜测,有一定的真实性,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在黑板上列出描述性格及品质的形容词及具体的事例,为后面的写作进行了词汇、短语、句型的铺垫:

Adjective

things he/she does

Confident

never afraid of making a speech to people

Generous

buy friends nice gifts

……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对描述人的性格和品质的形容词已有所掌握,可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运用相关的形容词、短语对班上同学的描述,进一步学以致用,并突出主要句型“It is +adj. +of …+(not)to do sth.”为后面完成写推荐信的流程图奠定了词汇、短语和句型的基础。

(二)写作阶段

阅读范文,了解推荐信开头和结尾的写法: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出推荐信的开头和结尾句,并要求学生提出更多的表达方法。例如:开头:We would like to recommend David to be the new chairperson of the Students' Union. 结尾:All of us think that David is qualified to be a good chairperson. 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除了让学生模仿推荐信的开头和结尾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说出段落的主题,呈现文章的布局。同时提醒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分段,教授学生布局谋篇的技巧。学生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整理好思路、组织好素材、搭好框架,列出提纲,明确每一段所要写的内容,做到层次分明。

Part 1: Purpose of the recommendation

Part 2: Reasons of the recommendation

Part 3: Conclus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

在写作前的充分讨论及由词到句的板书、再到文章的谋篇布局,为学生的模仿写作扫清了障碍。

(三)写作修改阶段

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给出作文评分标准,让学生仔细检查,注意写作的要点是否齐全、段落是否清晰、词汇、过渡是否自然、句型、时态是否运用得当、语法、拼写、标点是否有错等,让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进行自我修改。然后,教师可以一份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按照评价标准当场给分,然后让学生互批。学生互批的过程其实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也是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最后挑一、两名学生上来呈现评价结果及理由。让学生上台展示评价结果。在自我修改的基础上,与同伴互评作文,帮助对方分析优缺点,提高对他人英语作文评价的能力。从中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让学生明确、掌握标准。

最后在修改的基础上誊写作文,做到卷面整洁、书写规范认真,标点准确。

结 语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版块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话题写作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版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最后的模仿写作铺垫好素材、词汇、语法、句法、段落等,教授学生相关写作技巧,运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体会模仿写作的成功感,培养学生话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2

【关键词】女性 领导力

一、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

在(schein,1973)和(schein,1975)的男女性格特征调查中显示,一些被认为是中层经理的性格特征里,大多与一般男性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因而,相比于我们对女性的行为期望而言,我们对男性行为期望更类似于我们对领导者的行为期望。

女性角色与人们对领导认知之间的矛盾带来描述性和说明性偏见(burgess和borgida,1999,eagly和karau,2002;heilman,2001):描述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角色与领导力模式之间缺乏匹配,由此推导出,女性不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去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说明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运用了男性化的领导力模式,违背了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而eagly和karau(2002)提出“角色一致”理论,详细解释女性的性别角色与领导力角色之间的矛盾。认为男性特征更多表现性格,女性则表现为社团性格。

scott和brown(2006)研究发现当女性领导者展现角色,而男性领导者展现社团角色时,参与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这说明了参与者不希望出现性别角色不一致的现象。

在国内,宇长春(2006)以政府部门为例,通过实证的方式,解释两性领导风格存在差异的观点。屠立霞(2003)也发现男性企业家更偏向任务导向型,自主、独立、竞争;而女性更偏向社会导向型,注重人际交流、相互依存、合作共事等。

对两性领导风格和行为的差异性问题,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如epstein、mats alvesson等,他们认为用性别差异来解释领导风格的差异是缺少理论依据的。所以,对两性领导风格的差异性是否存在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或许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或者是不同的行业组织中得出的结果可能也是不同的。

二、女性领导的优势研究

早在1990年,helgesen就提出了女性领导风格学说,认为女性领导关注沟通、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的成功。judy b. rosener在这之后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支持了helgesen的观点。她提出男性多采用交易式的领导模式,并且倾向于使用组织所赋予的职位权力。而女性则更多采用变革式的领导方式。她更喜欢为组织设计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的目标,让下属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

通常人们也认为女性倾向于柔性、民主的领导方式。亨利·明茨伯格在《关于管理的十个冥想》中提到:“组织需要培育,需要照顾和关爱,需要持续稳定的关怀。关爱是一种更女性化的管理方式,虽然我看到很多优秀的男性ceo正在逐步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女性还是有优势。”

eagly和johnson(1990)认为,女性的领导者更为倾向于采用民主型或参与型的风格,而非采用专制型或者指导型风格。他们鼓励参与,共享权力和信息,并努力提高下属的自我价值。他们通过包括进行领导,并依赖其领导魅力、专业知识和人际关系技能来影响他人,善于将下属的自身利益转化为组织目标而激励他人。eagly和wood(1991)认为,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具有社会技能,因而更适宜于担任中层管理者的角色。

在国内,童兆颖(2004)认为女性领导力的基本元素包括核心专业技术能力、敏锐性、进取心、组织力和创造环境的能力等。屠立霞(2004)对女干部的行政领导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女性领导在很多方面呈现优秀的领导能力,如有能力推进远景规划、不惧怕革新陈规、全身贯注于事业、在高科技时代采用友情感召的工作方式、将挑战转为契机、关注顾客的偏好等。陈方(2005)认为,女性领导能力包括形成组织远景的能力,定义宗旨的能力,制定战略和目标的能力,建立组织文化的能力,建立制度和系统的能力等。

三、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研究

在少量的研究性别与领导力模式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中发现,相对于男性领导者,女性领导者展示出任务导向的领导力模式比关系导向的领导力模式更为有效(forsyth, heiney和wright,1997)。

胡剑影、蒋勤峰、王重鸣(2008)对中国背景下的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分析,得出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主要包括:人本型领导模式、变革型领导模式、转换型领导模式、和谐型领导模式和交易型领导模式。

四、研究方向

国内学者已经对女性领导的压力、优劣势、领导能力等问题做了一些研究,但仍然停留在两性差异,女性领导能力等阶段。无法得出一个达成共识的女性领导力的模型。使得学者们对女性领导力研究的无法立足于普遍被接受的理论模型。

尽管有少量论文开始研究女性领导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且有总结出女性的5种领导模式。但尚未将权变的因素纳入女性领导力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内外部的环境对女性领导力发挥的影响。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很缺乏。

可以把影响女性力发挥的各种因素多层次化。探索个人、组织、组织-人匹配等各方面因素对女性领导力发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剑影,蒋勤峰,王重鸣.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6):70-74.

[2]任小飞.中国现代女性领导发展状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3]刘桂花.女性领导者的领导魅力和领导风格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4-16.

[4]屠立霞.女干部行政领导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4.

[5]袁海荣.女性领导者成长障碍与对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国关学院,2004:11-24.

[6]宇长春.中国女性职业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2006:48-49.

[7]陈方.也谈女性领导能力建设[n].中国妇女报,2005-4-6.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3

关键词:中学美术 美术欣赏 美术文化 传播 审美评价

一、培养审美评价能力,提高理论修养

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关于模块A“美术鉴赏”的表述为“‘美术鉴赏’是普通中学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其成就标准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不难看出,新《课标》对培养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有这样的经历,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学生只能惊叹一声“哇!”然后就不能再评价什么了,或者只能简单的表明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某件作品,是一种偏好式的说法,但美术教育的追逐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取感觉与理解力,使他们在美学意义下经历视觉形体……愿意终止喜好直到做了视觉分析为止。”。也就是说,学生的偏好式的判断,只能是作为审美评价的原始线索,我们要从学生的视觉感觉入手,引导学生对作品做出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阐述。以下我们引用艾斯纳的观点,分析审美评价的层次和内容。

艾斯纳在《儿童的视觉与知觉的发展》中,将阐述分为描述、诊释与评价三类。描述,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表象的注意,是艺术形体的“字面”意义。例如“这幅画在构成上不对称……主色调是黄色底上的朱红色……三个人坐着蜷在一起,在画布的下半部分形成了一个圆圈……”这些都是描述性的阐述,是学生从基本的艺术语言入手,对艺术作品做的真实的描述。这种描述阐述只是学生进行审美评价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审美评价的基础。

第二种超越了视觉形体的描述性,叫做诊释性描述。艾斯纳在书中引用一段美国某著名评论家对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波那德作品的评论,来对让释性描述做出解释,“评论家运用了富有创造力的明喻与暗喻来诗话波那德画中的感情与意想质量,‘充满了细缝和色块一一金粉红色被淡蓝紫色滤过,’等等。这些语言的努力以使读者超越文字、视觉,经验其作品的表现意味.”在这种阐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诊释、类比与暗示。这种阐述先以批评者的能力为基础,找到诗意的类比,将这些类比组合起来,通过阅读这段组合,可以使读者更深切地体验美术作品的丰富内涵,这种阐述即是创造性诊释。

最后,对视觉形体的阐述是评判型,这种阐述是对形体价值或意义的评判。

艾斯纳详细地说明了在艺术批评领域里评论性的语言文字的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说明了学生对一件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所表现出来的评价能力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方面,教师传播的美术文化能发挥出较为明显的作用,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准确深刻地阐述美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并做出独特的评判。

在描述阐述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美术语言如“构图”、“明暗”、“色彩气“题材”、“材质”等,并且从这些方面真实地描述眼前所见美术作品,这是较为表象的描述,但是是不可缺少的审美评价的基础,是我们传播美术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简单的目的。

在诊释阐述阶段,对于视觉形体的各个方面都有多个不同的阐述,包括经验的、形体的、材料的、主题的和背景的。这一阶段的阐述,除了与作品本身的关系非常切之外,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知识。将作品置于环境之中,包括时代,作品与当时艺术潮流的关系,创作者自己的性格和意图,甚至是地理环境等。“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一样,不会凭空出现。”艺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总是会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文学,宗教,哲学,科学发展,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看到的美术作品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形成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注重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得学生在讨论一件美术作品时,能够将作品放在背景之中评价,此时得出的结论将是较为合理和公正的。比如,我们在本文第二章中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创作的社会背景作了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解了中世纪时期的“神学观”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就能理解乔托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改变,理解现实主义的发展趋势。了解了16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状况,以及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就能理解文艺复兴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出现。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习兴趣;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148-01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力,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己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做到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而总是带着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试着去探究、去改变。因此,初中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比如在我们英语八年级下册“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一课中,我们可以问学生:你知道新加坡吗?新加坡的情况怎样?它的风土习俗、生活习惯、天气或人口怎样?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学生就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了解新加坡,课堂上知道了解得越多的学生就受到表扬。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二是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主动求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摆脱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这个阶段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交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在英语九年级对人的性格的描述这一单元中,因为七年级已经学过对外貌的描述“What do you look like?”,因此通过旧知识引导学生如何询问一个人的性格,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What are you like?”是对性格的提问,同时引导他们回忆并查找可以用哪些形容词来描述性格,从而进行一次Brainstorm(头脑风暴).

三是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在英语七年级上册四单元Where’s my backpack?一课中,我就设置了一项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听录音,根据录音,在纸上画出各个物品的位置,学生画完后再看着自己的画自我展示,描述各个物品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训练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理解和加强性的记忆,而且也提高了听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或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四是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同样举英语七年级上册四单元Where’s my backpack?一课为例,我就把作业设置为:设计你自己的理想的卧室,并在课堂上描述你的卧室。通过前面对单词、句型以及表达能力、绘画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这一步完成得非常的漂亮,甚至一些学生在课本中没学到的物品的单词,通过在家的资料的查找,第二天课堂上非常流利的表达了出来,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自主的去探寻学习,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量,让学生不知不觉打破了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培养了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5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径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产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释义去理解词语,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其实,文章中的词语应区别对待,有的只要意会,有的需要简单说明,而有的能揭示特点,具有语感作用,则需仔细揣摩,透彻分析,准确把握。例如《繁星》中能显示海上繁星特点的词“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身处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出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陆地上虽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闪一闪的,但海的上空气流流动大,星光有时被遮住,所以一暗一明、一明一暗闪动得分外明显。学生认识到这点,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也就有了感知。

对有些词语,不仅要从个体上去分析,还要从语句、语段上整体把握,找到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如《老水牛爷爷》中的一段外貌描写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的,显得分外传神。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古铜色”,更要理解到这是一种健康的肤色,是老水牛爷爷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的结果。“声音像洪钟”不仅告诉我们他嗓门很大,更要认中体会到他的直爽与开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写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壮爽朗的北方老汉的形象。学生理解深刻了,读的时候,这一形象便会浮现于脑海之中,自然读出语感来。

二、以激感来引发语感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要充分发挥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得到认识上的升华,美学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引发学生的语感。如《春蚕》结尾的教学,我这样设计:①“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不说“又添了一些白发”?②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学生理解:银丝是美的,把白发比作银丝是一种赞美,饱含着敬重。一个孩子竟能发现母亲比过去多了一些银丝,看得这么细,表现出对母亲的由衷的敬爱。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将写作背景与文尾的俗语、谚语结合起来,揭示出丰收在望,人们将能过上好日子,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关切国家、人民前途的喜悦之情。学生了解了这一点,读起来特别起劲。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样在认识的同时产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发出语感的。

三、从美感中挖掘语感有些课文写得特别美,怎样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由美感来增进语感呢?可以运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我就“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作了描述:细雨如丝,雨蒙蒙,树蒙蒙,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它正在兴旺地生长,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绵绵的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嘬母亲的奶汁一样,吸得多欢呢!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图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产生语感。

从语感中体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语感。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我抓住“变化极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过众多描写颜色变化的词语展示万里长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壮丽图景,极力使学生从语感中体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语感,保持课文美的基调。同时我还运用了幻灯,在云彩的基础上依次出现马、狗和狮子的形状,进行配乐朗读。通过这些辅助。强化视听形象,加强美的感受,增进语感。

四、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朗读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文字的鉴赏力。那些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往往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出文中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话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语言直觉。如《第一场雪》中的“银条儿、雪球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跟老师反复读,仔细玩味,要求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去掉“儿”读,通过前后对比,感到前者读得轻柔,读出了美的意境。

描述性格的词范文6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79-01

《红楼梦》中曹雪芹匠心独运,使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无一不为人物而生。同时曹雪芹惯用诗词来影射人物命运结局,一些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人物从一开始就被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这种象征、暗示意义往往比较晦涩,就像“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字里行间,隐隐约约,使《红楼梦》中的诗词染上谶语色彩,这在黛玉的人物形象与她的悲剧命运上体现地格外明显。

一、诗词展现人物性格

黛玉心思极其敏感细腻,见落花,闻秋雨,观花色皆能触动其心底的伤情,由春景的短暂和风雨的凄楚再到花色的鲜艳都能让她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悲苦。黛玉善用歌行来睹物思情,让黛玉的悲情如浓墨洇染般层层厚重。如果说《葬花吟》是黛玉积郁幽怨的第一次集中倾泻,那么《秋窗风雨夕》则颤动着生离死别的怅惘,而《桃花行》进裂出了泪尽人逝的亡音,可谓悲到了极致。林黛玉她幼失护恃寄人篱下,聪敏、才学高,但又敏感、多疑、善感、爱使小性。这种思想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如《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再如她的《咏菊诗》: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曾“魁夺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一一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另一方面,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与嘲弄,这点在她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花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的自挽词,是她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诗,“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沽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品格。

二、诗词隐喻悲剧命运

在《葬花吟》中,黛玉诉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去。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在《秋窗风雨夕中》黛玉叹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在《桃花行》中,黛玉吟道”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黛玉的一生就是与泪水永伴的一生,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是浸透着黛玉悲伤的泪珠儿的。这既为了完成绛珠仙草向神瑛侍者还泪的誓言,似乎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爱而不得的悲剧演绎。

黛玉的悲剧似乎是《红楼梦》中最让人揪心的一处了。正如曲子《枉凝眉》中所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上一篇文章与人品

下一篇假如我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