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范文1

一、好的导入就好像京剧演员的第一次亮相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深深懂得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就能够吸引学生进一步钻研课文,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对课文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备课阶段,很多老师都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就像京剧演出,演员的第一次亮相,尤为重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66岁时在北京公园为老百姓演出,他的第一次亮相就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良好效果。文章是这样描写的:“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二、好的导入要充满激情,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说明课堂导入必须要充满激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我自己的实践来看,导入环节的语句多为感叹句、疑问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三上第11课《秋天的雨》的导入:“同学们,经过夏季炎炎烈日的熏烤,我们多么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呀!随着阵阵的秋风萧瑟,一场场秋雨随之而来。人们对秋雨有很多美好的比喻。像一把钥匙;像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雨中藏着很多好闻的气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秋天的脚步,一起走进那个秋雨绵绵的季节吧!”

好的导入要给学生留有悬念,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书的欲望。只有这样的导入,效果才能好。

三、常见的导入形式

1.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这种导入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也很容易以问题引路,尽快走近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也是教师设“疑”的最重要环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四上第29课《呼风唤雨世纪》的导入:“同学们,有人说20世纪人类的发明与创造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可以说20世纪真正是一个人类可以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你想知道有哪些重大的发明与创造吗?”导入之后,学生正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急切地到课文中去寻求答案的。随着对课文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不断地受到课文内容的冲击,不停地发出感叹:人类真了不起!这时候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齐读:“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2.歌曲导入,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在导入环节,有时候用歌曲导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在一次市级的小学语文赛课上,一名教师讲《妈妈的账单》一课,就用《感恩的心》歌曲导入,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文情景。从小彼得向妈妈索要酬金的事情上领悟到孩子的天真无知,也能从小彼得能够知错就改的行为中学到了要学会感恩父母,受到了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的良好教育。

3.动漫作品导入,形象逼真效果好。用动漫作品导入能够起到语言、故事达不到的神奇效果。因为它是集音乐、美术于一体,融视听觉于一身的艺术形式,顺从了孩子们都喜欢动画片的心理。比如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五下第21课《猴王出世》的导入,就可以用动画片《西游记》的片段。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修订大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单纯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由过去单纯的讲授,变为授导、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都离不开个人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建构。于是,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以探究式教学为着力点,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发现,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讲解的一切内容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学生往往用不着再进行思考”,“把学生的脑力劳动减轻到极限”,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不惜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糊糊。心理学表明好奇心是孩子特有的心里的特点,它可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探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而探究的前提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因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也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入口,为此我们要把好这一关。如在《搭石》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就这样做的:师:今天络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板书:21搭石)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看到这个陌生的石,你的脑海里产生哪些疑?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于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了许多疑问:1、搭石是什么?2、搭石是怎样搭的?3、搭石是谁搭的?4、搭石搭在哪里?5、为什么要搭?6、搭的作用是什么?……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气氛,也为本课找到的学习目标让师生共同走进探究的过程。

二、质疑解答,提供探究机会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是对传统教学的反判,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本上改变了师生的关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学生充分的探究提供了机会。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学会质疑,还要教会他们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在探究中得到乐趣。成功的教师,往往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激起学生脑海的波澜”,把一系列问题带进课堂,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如我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针对本段提问,学生马上提出: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有哪些科学成果?学生很容易就抓住了重点问题,我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是课文里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要解答这一问题。除了课文中的答案学生还把自己课外了解的一些知识搬进了课堂:1、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2、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就是身为老师的我也自叹不如,试想如果这个问题由我提出让学生来解答,那结果我想是完全不同的。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说明文 个性 语文味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学科本色

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脉动,从而使他们领略到文字本身的魅力,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提升语感,享受到品读之乐趣。

(一)在品读中理解语言的“意味”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法,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只有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使学生“烂熟于胸”,他们才会悟得快、悟得多。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虽然语言朴素,却经得起细细品鉴。教师可让学生细细品读文中引用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千”“万”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变化之大,通过“一夜”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这样做,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20世纪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激发其强烈的自豪感。

(二)在赏读中体验语言的“趣味”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若只围绕该课的说明方法做文章,必然枯燥无味,情趣全无。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去关注生动有趣的描写,细细赏读,这样定会使学生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如人教版五年级课文《奇异的琥珀》,文中对小苍蝇的描写与众不同:“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作者笔下的小苍蝇可谓娇柔可爱,能让人读后产生怜爱。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平时对苍蝇的印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谈谈文中小苍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这一对比,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笔下远古时代小苍蝇的可爱、有趣,进而对它的命运产生了隐隐的担忧。

(三)在演读中品尝语言的“美味”

说明文中打比方、拟人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易于理解。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语句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去感受和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如《花钟》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花的时间不同,我们除了引领学生欣赏“左右”“陆续”等词的适切性之外,还可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花开了”这一意思的丰富表达形式,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四)在细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语言相当准确。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对比词语,从而使他们充分感受用词之艺术。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第三自然段中关于昔日景观的那段说明性文字,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具。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表达得淋漓尽致:“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大与小对比,“热闹街市――山乡村野”是闹与静对比,“平湖秋月――蓬莱仙境”是实与虚对比,“民族建筑――西洋景观”是中外对比。这样的文字,只有静心品读,才能感受到其韵味。

(五)在比读中体会语言的“情味”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比赏读,细细揣摩、品味,既能丰富他们的语言,又能提高其鉴赏能力。《花钟》全文可用一个字概括:美。花儿美、花钟美、插图美、语言更美。尤其是第一自然段,用不同形式描写了一天之内不同时间段、不同种类的鲜花开放时的美好姿态,表达丰富、有序、有趣,堪称语言典范,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读:

原文: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对比文: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七点左右开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二、关注文本内容的表达,体会语言特色

“文本的准确解读――内容的合理确定――目标的具体设计”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充分关注作者的思路、遣词造句的方法,分析课文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从而制定教学目标,确定训练重点。

(一)品布局谋篇之中的“神味”

说明文布局谋篇很丰富:《恐龙的灭绝》是按总分总顺序写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来写;《电脑住宅》按照“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顺序把电脑住宅介绍得一清二楚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可以帮助学生较快理清文章脉络。如《秦兵马俑》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学生就能较快理清课文是分两部分来写的。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品文体内容之中的“风味”

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文体相同,表达也会有侧重。通过品析不同文体或相同文体的不同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的认识更加清晰。

说明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品遣词造句与布局谋局外,还要让学生多进行对比赏读。可以是同题材说明文的品读。像品读《百科全书》中的《鲸》与教材中的《鲸》,让学生在品中感受写法的多样性。也可以是对同题材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品读。如将《太阳》与《海上日出》进行品悟:《太阳》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而《海上日出》则是按时间顺序(即太阳升起的)来描述的,从而使学生在品析中初步建立了文体意识。另外,不同题材的说明文也可以进行品悟。

下面以《松鼠》例谈对比赏读。

1.横向对比

布封笔下的描述: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描述:

狭义的松鼠体形细长,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千克。毛色有灰色型和蓝灰色型。白天活动,清晨最为活跃,善于在树上攀爬和跳跃,行动敏捷……

布封的“松鼠”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叙述有很大不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表达形式的角度来对比赏读:布封笔下的“松鼠”面容“清秀”,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描写的松鼠,只是介绍有关知识,全面、客观准确,不带任何感彩。

2.纵向对比

从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来看,《松鼠》一课还可以和《鲸》做比较,《鲸》侧重于介绍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侧重于介绍外貌、性格和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来看,《鲸》语言精炼平实,而《松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见附表1)

(三)品遣词造句之中的“香味”

除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之外,还可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有两组词: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程控电话、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读通相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词都是四字,第一组动词加名词,是发现;第二组名词,是发明。这样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清楚表达的有序性,也使他们明白了20世纪有哪些发现和发明。在理解基础上朗读,并用书上的一句诗来赞美,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世界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变化之多。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发现和发明,在交流基础上进行仿写。这样把课文的理解、诗的理解、生活积累三方面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精妙。

(四)品标点符号之中的“鲜味”

标点的巧妙应用可谓锦上添花,体会特殊标点的作用更是对作者情感的一种有效揣摩。教学中教师要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去品味、思考,体会作者思维的缜密。如五年级《新型玻璃》一课,我引导学生关注“隐身人”一词双引号含义。“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通过朗读,学生知道了噪音像隐身人那样总是到处游荡,来无踪去无影,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了隐身人,既形象又有趣。因此,“隐身人”三个字要加上双引号。

三、关注言语能力的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实现“语文味”最重要的途径,是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而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

(一)感悟中鉴赏――“耐人寻味”

说明文可从两方面进行语言鉴赏:一是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赏析“一支”“漫长”“最终”这些词语,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并不是所有恐龙的演变过程都十分漫长,从而激起了学生阅读期待与探索原由的欲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准确、严密表达的关注。二是说明文的趣味性。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假设的语言来介绍天然的指南针,教师应引导学生推敲、揣摩、品味语言的趣味性,让静止的语言变得灵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自然奥秘、情智共生的乐园。

(二)迁移中提升――“饶有兴味”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说明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说明文教学的迁移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补白。利用文本空白点,合理进行内容相关的填充补白。《月球之谜》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它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无穷尽,月球之谜还有很多,月球也因此更显得神秘。另外,省略号也使结尾具有了开放性,为师生提供了交流拓展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用“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我们来交流一下搜集的资料,看看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之类的语言提问,把资料交流和深入理解结合起来。资料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试着根据所交流的材料提出问题,以充分了解月球情况,进一步感受月球的神秘,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

改编。即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人称改编或改变叙述方式的写话练习。如让学生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松鼠》,以精练平实的语言(要求摒弃原文中感彩浓厚的语言),从松鼠的大小、外形、活动、吃食、住处(选址、搭窝、居住)与生育等几个方面,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介绍松鼠。又如学习了《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介绍:以第一人称《我不是鱼》来介绍,以海洋馆解说词来介绍,以须鲸或齿鲸来自我介绍。而这要求学生从自己选择的角度出发,灵活转换人称,合理重组信息,准确运用语言。

迁移。说明文学习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迁移运用。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治理黄河”一段,要求学生通过默读用“一是……二是……”来汇报学习情况,这既是对内容把握的检测,又是前一段(黄河变化的原因)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其语言质量。又如《新型的玻璃》的课后题:“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说明方法,模仿课文写作顺序,按“名称”“特点”和“用途”,介绍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文本,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就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说明文教学中练出语文味。

制作。说明文教学单调,学生缺乏热情、兴趣不高,若能变换形式改编文本让学生学习,不单能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发展思维,还可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把所学内容制作成名片,就是一种很好的变换形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可将说明文内容分类制作成各种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卡片内容来学习。这样做学生兴趣很高,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阅读中浸润――“津津有味”

说明文单元,教材安排了“课外书屋”: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安排的是《森林报》《细菌世界历险记》《穿过地平线》《昆虫记》《地球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学习本单元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这样既能反馈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也在上课时给予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提高了其阅读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适时推荐相应课外书目:学完《松鼠》推荐《昆虫记》,学完《假如没有灰尘后》推荐《十万个为什》等。学生在边学边读中了解了科学知识,激起了阅读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做到了与课内、课外阅读紧密结合。

(四)积累中丰厚――“回味无穷”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范文4

索尼10月22日宣布停止Walkman卡带机的销售,最后一批货生产于今年4月份,并且不再继续出货。

1979年,索尼首款卡带机Walkman,而后迅速风靡全球,销售量高达2亿多台。此后的31年。Walkman经历过热销挣扎,终于在今年10月谢幕。

今天的Walkman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呼风唤雨的Walkman了,今天的索尼也不再是当年的那个能够力挽狂澜的索尼了。Walkman最尴尬的境地莫过于,在人人都在仰慕、崇拜苹果的iPod时,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索尼的Walkman才是移动音频随身听的缔造者。

Walkman的辉煌

时光荏苒,虽然索尼公司已经华丽转身,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娱乐集团公司,T系列数码相机、VAIO笔记本电脑、PSP戏机等众多产品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委角色,但其全球最大随身听制造商的地位,在三十年间却始终无人撼动。1979年,索尼让世人记住了一个名字“Walkman”,从此,这个名字传遍全世界,传进千家万户。形成了索尼的独特文化。也成就了索尼的今天。

《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的作者斯图尔特・霍尔在书中如此写道:“随身听进入了我们的文化,代表着高科技、现代化、典型的‘日本化’。”

在Walkman问世之前,人们只能在家里或在汽车中用立体声录音机欣赏音乐。而事实上,磁带式播放器并非是索尼的专利。世界上第一台磁带播放器出现在1963年,当时是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为秘书和记者研发了这一产品。

随后。索尼照葫芦画瓢,在1978年推出了一台名为TC-D5的机器。尽管易于操作,音质也不错,但它太沉了,而且竟然要卖到1000美元左右。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井深大无法忍受这个缺陷。

“我又要出差了,但是我不打算再使用笨重的TC-D5,可不可以在Pressman上放入立体声电路?”1978的某一天Sony公司的名誉会长井深大对副社长大贺说的一句话被大贺传达给了录放机事业部长大曾根幸三,而大贺万万没有料到正是这句无意间说出的话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竟然改变了全世界人对待音乐的看法。

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先例,这是一个创造历史的过程。接到命令的工程师信利一边想象一边一笔一画的绘制出了Sony的第一款便携式磁带机。几十年后,当信利在退休后接受采访回忆起这段历史的时候说:“我会闭上眼睛想象我们的产品,想象慢跑的人带着Walkman时产品的接口怎么活动,想象怎么让产品融入人们的生活。”

第一款索尼磁带随身听在1979年7月1日问世。当时索尼给它取了一个并不响亮的名字,叫做TPS-L2。和我们现在所想象的不一样,这个银白相间的小家伙并不是一上市就大受欢迎,而是正好相反,一开始大多数人对这个没有录音功能的磁带机并不看好。人们觉得这样一个不具备录音功能的磁带机相对于市场上的其他功能强劲的磁带机并不具有竞争力。

但几个月后,人们渐渐的发现了TPS-L2的优点:这个仅重390g,与小词典一样大的磁带机能让人们在散步和做有氧运动的时候很方便的携带。相比那些笨拙的老式录音机,TP2-L2更能满足希望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人。这正应验了TPS-L2上市前当时的会长盛田昭夫说的一句话:“这个产品,可以满足一整天都喜欢听音乐的年轻人。而且可将音乐带出门。不需有录音功能,只要做成附耳机的播放专用机种就足以畅销了!”

索尼的时代

后来,正如当时世界流行的Superman一样,walkman也由岛国日本开始流传到全世界,并且在今天walkman的理念也还在影响着街上每一个戴着耳塞的年青人。

1986年,“Walkman”出现在了牛津英语辞典中,演变成了一个正式的英文单词。

东京的店面终于出现了Walkman,随即被一抢而空――索尼公司预计一个月内可以卖出5000台,但事实上,头两个月就卖出了5万台。这种被疯狂抢购的情况,现在也许只能在苹果的iphone 4上觅得踪迹。

从那以后,人们与音乐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当时,磁带更符合流行音乐的方向:可以任意使用,并且可以自我破坏。毫不夸张的说,整个20世纪80年代都是索尼Walkman的年代,尽管爱华、松下、东芝一直在其身后紧追不舍。

《时代》周刊报道,1987~1997年的十年间,因训练和运动购买索尼随身听的人数增加了30%。年过60的索尼曾被当代著名管理专家吉姆・科林斯誉为基业长青公司的典范。

索尼不断改善自己的随身听产品,例如加入调频功能。甚至还推出了依靠太阳能运行的随身听。

但所有这一切,都无法阻挡数字时代山雨欲来的趋势。人们正像当初追随索尼随身听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被超越的索尼

索尼曾经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它研发和生产的Walkman创造了总销量2.5亿台的奇迹。早在苹果创立iPod+1Tunes模式之前20年,它已成功地把自己的产品线从硬件(消费电子)向内容(音像和游戏)延伸;早在三星正式提出数字化融合之前10年,它就已清楚地意识到设备和内容从模拟向数字转化的必然趋势,并研发出比MP3播放设备性能更好的MD。

1995年,索尼甚至考虑过收购苹果,当时如果它愿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苹果收归旗下。

然而,在进入数字音乐时代之后,索尼在发展理念和技术转型方面的传统和保守影响了此后的市场发展。

“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推出像随身听那样的商品?”为索尼效力40多年的索尼中国前董事长高筱静雄曾经充满期待,这也恰恰暗示了索尼缺少符合期望值的产品现状。

如今,索尼在过去称雄的领域里举步维艰,苹果公司的iPod和lPhoe打败了Walkman随身听和索爱手机,微软和任天堂则分别夺走了游戏机市场不小的份额,韩国的三星和LG更是后来居上。索尼在2006年率先推出了电子阅读器,亚马逊(Amazon)却在两年后携Kindle电子书不期而至,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它有一种索尼阅读器所不具备的功能:可下载书籍、报纸和杂志的无线链接,更别提苹果公司最新的iPad。那个曾经不断推出革命性产品,备受消费者追捧的索尼在人们心目中消失了。

2001年10月,苹果推出第一代iPod,旋即掀起一场新视听革命。就像当年的索尼,苹果迅速成为全球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市场的领导者。索尼沦为配角。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一则坊间趣闻。当年乔布斯和斯考利(苹果前CEO)去日本拜会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之时,对方送他们一人一个Walkman,乔布斯对此爱不释手,对索尼公司也兴趣盎然。“那时的索尼是乔布斯的参照。他确实想成为另一个索尼,不是IBM,不是微软!”斯考利回忆说。

正如索尼如日中天之时人们探寻“谁是下一个索尼”一样,现在一个被反复问询的问题是“谁将成为下一个苹果公司”?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范文5

一.愈演愈烈的代际冲突

(一)父母子女地位的本末倒置从以往父母家庭主导地位,到今天子女“一言九鼎”的180度大转变,父母地位弱化的事实愈演愈烈,成为21世纪代际关系的一大特色。在小说《破茧》中,一个中国的家长丘先生,为儿子尽心尽力,所以要什么就付出什么说一不二。文中这样写道:“丘家的儿子养尊处优,净与阿凯迪亚高中的富家子弟比阔,名牌衣裤、名牌鞋、最贵的游戏机。还把父亲的在家中的奔驰车开出去兜风。”[4]孩子成为家庭的主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还有反过来训斥父母的,在小说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中主人公易遥直接对她的母亲说“你装什么苦情戏啊?你演给谁看啊你!”“我爸是够倒霉的啊,要不然怎么会遇见你”,“‘我要钱。给我钱。’这样的话在家里就等于是宣战一样的口号。”[5]在杂文《老爹喊我回家吃饭》中,通过时间的变迁,父亲形象不断弱化,从曾经对子女的呼风唤雨到如今真切近似可怜的请求,希望儿子能够回家。“那个戴口罩,哑嗓子,用调虎离山计偷我车的人就是我爹。目的只有一个,让我回家过年。”[6]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地位不断弱化,子女间或是凭借着自己的个性主义的膨胀,间或是凭着对时代的把握,凭着学时,父母已经追不及子女的步伐,不少家庭以子女为中心,一言九鼎,或者凡是遵循孩子的意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子女不断成为家庭的核心,从“小祖宗”“小皇帝”变成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然而,父母毕竟是家庭的主心,从而带来双方力量的角逐,代际冲突油然而生。

(二)高标准高竞争严要求与追求自我与个性解放展现父母亲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的作品数不胜数,在郭敬明的小说《三重门》中,林父为了儿子取得好成绩,给儿子买益智药品,给儿子大量补课。在现家教热的事实“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7]家教补习带来的沉重负担无疑给代际关系带来了压力,也成为代际关系的隐患,爆发即是时间问题。在小说《破茧》中,欣宇对女儿严格要求,然而,精心培养下的安妮塔却追求自己的世界,产生正面冲突。女儿开始反抗父亲,认为父亲一切的要求都是为了他的面子。“父亲欣宇终于忍不住心头的怒火,不欢而散。当后来欣宇得知女儿交了小男友,更是悲痛不已,采取了很多手段,以至于安妮塔绝望地认为父亲眼里只有分数。从原本相亲相爱的家人到变成泪眼相对的仇人,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期待与个性自由矛盾下的代际冲突,在新的时代显得尤为突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天下父母心,在人才济济之时,出人头地岂是易事?高期待和高竞争必然带来高压力,而21世纪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顺从和个性本不相容,产生代际冲突,乃是当然。对于此,我们该做的是沟通与交流还有关注,从影视作品《家有儿女》中,可以看出父母与孩子的许多沟通技巧和交流方法,代际关系是可以被改善的。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二.渐行渐远———代际隔阂

(一)距离产生隔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批量的农民工进城,是广大农村呈现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种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而空巢老人不仅出现在农村,也出现在广大的城市。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家人分离,使代际关系产生极大的膈膜,呈现一种冷漠的姿态。这种事实也被我们的作者捕捉到文学作品中,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在毕飞宇的代表作《哺乳期的女人》的主人公旺旺就是一个留守儿童,他因母亲不在身边出于本能吸同村惠嫂的母乳事件发人深省。缺乏沟通,缺乏呵护,留守儿童与父母产生距离隔阂,旺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补偿,这是物质所无法弥补的,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与此同时。这个主题在重庆作家雪燃在《离殇》中有着活灵活现的呈现。这是一部关注中国农村现状类似报告文学现实题材的小说,通过讲述何谷子、黄冬冬、穆青月等几个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同遭遇。揭示了留守儿童因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少父母关爱,导致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的社会现象。这种因为距离而产生的代际隔阂更使得孩子的成长问题重重,这才是代际不和谐的深层隐。除了留守儿童,还有一个隔阂就是空巢老人。除了留守儿童,还有一个隔阂就是空巢老人。在中篇小说《漫水》中男主人公余公公无疑是一个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余公公多年没有养猪了,年底就买百把斤肉,熏得蜡黄的等儿女们回来,可儿女们难得回漫水过年,他家的腊肉老吃不完,每年过了立夏节,就把腊肉送人。”[8]这种距离上的距离,是代际关系缺乏培养的土壤,感情不知不觉中都在淡,只有个有名无实的家,而人却很少聚在一起。当今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数不甚数,甚至出现空城。更有甚者,以外出为名,拒绝回家赡养父母。自古《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而今,子女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农村里农民工进城,城市里市民或是出国深造或是一线城市深造,都是离家越来越远的方向,代际关系,在迁移中,越来越淡了。

(二)心灵隔阂———爱的尴尬距离的隔阂,或许是可以加近距离来推进的,可是心的隔阂,即使彼此就在眼前,却只能感受爱的尴尬。在杂文《别苛求母亲完美》中,讲述一对卖水果的母女,母亲因为自己的形象搞砸了女儿的相亲懊悔不已,女儿更是责备不已:“都跟你说多少次了,别用那脏兮兮的抹布擦盘边,你偏不听,这回好了,人跑了,你舒服了?”[9]当母亲成为绊脚石,当母亲从自己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产生在心理的是对母亲的些许责备,更是不想亲近,拉开彼此心的距离。不是个例,在杂文《艾薇儿的丑母亲》中,艾薇儿因为母亲的丑给自己丢脸的时候无情向母亲坦白:“不,妈妈,我并不是怕你麻烦,只是,我不想让我的那些朋友们笑话我,如果你不再抹那么难闻的香水,不再穿那样艳俗的衣服,也许我就不会那么丢人!”。[10]这种爱的尴尬,无疑是生活的再现。青年一代是时代的弄潮儿,走在时代的前沿,无论是时尚,还是让父辈接受较慢的网络,信息,科技,我们比父母优秀的多,由此生来的优越感,也生来了嫌弃感,于是子女主动的想离开父母的心,而是新时代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父母,子女的有意背离,使之怯弱,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看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子女。心理渐渐滋生的隔阂,使代际关系的疏离越来越强烈。

三.代际差异———当代青年前所未有的孤独

被称为“少年沈从文”的青春文学作家李傻傻的《红X》中,以内聚焦的视角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向我们全方位的展示一个高中生成长的心路历程。主人公沈生铁这个形象,无论是从外部生活世界还是内部精神世界,他都是一个孤独的缩影。这种无法消逝的孤独感一直笼罩着整个人物形象。他的孤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这种社会根源造就了孤独存在的普遍价值,李傻傻作为80后青春文学作家的代表,他的成长小说所呈现的成长问题正是当下青年的成长困惑。让我们看到80后90后的成长困惑———孤独,前所未有的孤独感,这个时代的发展,往往是我们感觉到内心的孤独感,感觉成为零余人的形象,在作品中沈生铁的内心独白,看出我们当代青年的内心孤寂。这与韩寒的《后会无期》有着共同的时代呼唤,我们是孤独的,所以人生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正是这种愈深的孤独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写照,才使得代际之间的差异愈发的大,从而产生代际隔阂甚至冲突。代际差异产生代际冲突和代际隔阂,代际隔阂是代际冲突的隐患,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代际差异就是代际在成长环境中因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时代的等等给各方面的不同,使之在成长中带来行为思想价值的差异,从内部来说,代际关系的呈现集中于21世纪人的时代特征。其实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发现,当代青年呈现出的这种孤独感是前所未有,因为孤独,从而产生距离,因为孤独,从而带来冷漠。从外部来说,与往常相比,信息时代的突飞猛进对当今代际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一个科学时代,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这是一个新人类时代,因此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作为人父,落后于时代潮流,必然就落后于子女的世界,无法读懂子女的世界,只有适应时代潮流,才能沟通常新。作为父母应该时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总结

呼风唤雨的世纪提出的问题范文6

我平时喜欢读一些中外管理学著作,目前市场上有两本非常叫好的管理学著作,一本是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德斯著的《管理的革命》,另一本是台湾管理学者石滋宜博士著的《世纪变革与学习革命》。汤姆・彼德斯将我们所处的时代描述为"疯狂的时代",石滋宜则称之为 "爆炸性变动时代",汤姆・彼德斯断言:(企业)现在只有两条路---变革或灭亡;石滋宜认为:改变的话,在未来有成功的希望;不改变,就注定失败。

不管管理学者把我们的时代描述为"疯狂"或是"爆炸性",我认为有一点却是不容质疑的,企业面临的基本态势是变化,变革是所有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变,在什么时候变?我想企业的应变态度大概可归纳为三种情况: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最消极的;以变应变,也是消极的,"亡羊补牢",慢了半拍;以变制变,"制"和"应"不一样,"应"意味着消极、被动,"制"蕴含着积极、主动,在变化尚未到来时就开始启动自我变革,这相当于在狂风巨浪还没有到来时,先在海滩上把船修好,这样你才有乘风破浪的资格。不难想象,当海浪滔天席卷而来时你才开始修船,其结果只能是还未感受到航海的滋味,便已是船毁人亡。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我们美菱始终坚持"以变制变"。1997年下半年,美菱首创保鲜冰箱,在当时低迷的冰箱市场中形成强烈的"保鲜冲击波",打破了传统冰箱"以冷为佳"的思维定势,使冰箱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保质走向保鲜。农村市场开发的重要性久为人知,但人们往往只把农村市场当作城市市场的简单延伸,其实农民购买工业品是受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时机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在当前农村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农村电网改造逐步推进的情况下,美菱在去年夏天推出了适用于农村的"喜临门"、"福临门"经济型冰箱,这种冰箱一是省电,二是比同容积冰箱便宜几百元。保鲜冰箱和经济型冰箱已成为我们公司拓展市场的新增长点。

观念变革是企业变革的灵魂

如果把企业变革比喻为一棵树的话,观念变革就是树的根须,通过观念的变革,企业之树能从市场的土壤里不断吸收养分得以壮大。美国企业家协会曾就美国优秀企业家的能力结构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观念能力占47%,人文能力占35%,技术能力占18%,观念变革的能力成为企业家的主要能力。在美菱,我们有一个提法,"观念更新,万两黄金"。在血与火的市场拼杀中,往往是观念领先者得天下,首先领悟和接受诸如市场、营销、品牌、广告、企业形象、公关等观念的许多中国企业在80~90年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太阳神"、"万宝"、"康巴斯"等企业都曾因观念领先而辉煌一时,后因观念滞后而在市场上走向衰退。环顾四周,当下如日中天的企业无一不是观念领先者,北京四通利方公司在互联网业务上一枝独秀得益于其不仅有"融资"(指吸纳海外风险资金)而且有"融智"(指从美国网景等公司吸纳高级网络人才)的超前观念,北京科利华公司以量子思维的观念经营软件凯歌频奏……

观念变革是企业变革的灵魂,灵魂的革命需要极大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可以说,在今天中国企业人的意识世界里,怕批判、怕担风险、怕掉乌纱帽的思想仍较为浓烈,要么就是走向另一个思想极端,即冒进、好大喜功、陷在往日的辉煌里不能自拔。1983年我刚到美菱(当时是濒临倒闭的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就提出要上冰箱项目,几乎所有人都反对,认为做冰箱肯定卖不掉(当时一般消费者的月收入只有几十元,而一台冰箱要卖1000多元)。我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想法,"资本家享受的无产者也要享受",在我的观念深处有一个支撑点,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消费者的购买力一定会得以提高,更何况,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提高生产力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的坚持和美菱人的努力使我们在冰箱市场上不断成功地开疆拓土。美菱10 年前有一个主导产品叫"185",曾经获得过国家银质奖,这在当时无疑是个殊荣,按理,有了这块银牌,"185"应该成为美菱的宝贝疙瘩,不会轻言放弃。然而我们用市场的观念审视这块银牌,觉得它并无多少实际价值,于是就在获奖的几个月后,开发出适合国内消费习惯的大冷冻室"181"冰箱,美菱也以此为契机进入了大规模发展的新阶段。"181"对"185"的否定,实质上是新的价值观念对旧的价值观念的否定。

人们都看到内地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常常检讨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总会列举诸如区位、市场、技术等客观因素。但是应当坦率地说,根本原因还在于观念上的差距,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搞了多年,可有的企业却还是恪守传统观念,遇到问题就晓得找市长,而不是找市场。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长又能帮助你解决多少问题呢?

让顾客满意与让顾客感动

几年前我读了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的名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在书中杜拉克给企业(企业家)精神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企业(企业家)精神,实质上是企业、企业家为顾客寻找、设计、生产、制造,给出一份价值、一份享受、一份幸福的精神。企业说到底是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济组织,它体现着"顾客本位(导向)"的精神。中国企业的发展大概要经历产品导向、市场导向和顾客导向三个阶段,产品导向和市场导向实质是"企业本位",具体表现在90年代以来,许多企业以为有了好产品、好广告、好策划就能一劳永逸,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大造名气,风风火火地到处请策划大师,殚精竭虑地扩大市场占有,呼风唤雨的结果是企业做大了、市场占有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上去了,但企业美誉度、顾客忠诚度下降了,利润下降了。分析其原因,关键是许多企业没有摆正自己的角色,从一开始就错了,企业创立之初,要么就是为了图个名,要么就是想乘着转轨时期大赚一把,急功近利的心理导致企业总是从自身角度对市场观颜察色,置顾客的价值于不顾,甚至欺骗顾客。在卖方市场和顾客消费心理尚未成熟时,"企业本位"或许能造就几个名噪一时的企业明星,但是现在,在国内买方市场业已形成、消费者不断成熟的前提下,"企业本位"的经营观念就再也难找到市场了。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重温管理大师的真知灼见,用"顾客导向"的观念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所谓"顾客导向"就是企业要从顾客的角度思考、检验自己提供的产品及服务是不是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了做到"顾客导向",我觉得企业必须弄清三个问题:1、知道谁是我们的顾客;2、倾听顾客的真正需求;3、问问自己,我要如何设计、提供及超越顾客真正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以便使得顾客满意。我有一次去农村调查市场,一位农民朋友对我说,冰箱的漂亮在外面,里面要那么豪华干什么,能放东西不就行?!这话对我启发很大,回到美菱后组织技术部门研制出了令农民朋友很满意的经济型冰箱。国外有管理学者提出,企业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获胜,令顾客满意现在看来还不够,企业还得进一步让顾客感动。美菱的冰箱用户在冰箱需要维修时,我们的维修人员总会把一台新冰箱送到用户家里供其使用,直到把维修好的冰箱送回来。此举就不仅令顾客满意,甚至令顾客感动。

用战略的观念创造长盛不衰的企业

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家是极富智慧的,这表现在许多企业家能够以极少的资源、极巧妙的手段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大事来。秦池能够"开一辆夏利车进入中央电视台,换出一辆奔驰";三株能够靠一个据说从梦中得到的配方在三四年间红遍大江南北,创造87亿元人民币的年营业收入;科利华用五六千万元人民币的先期投入在疯狂销售一本书的同时使自己准备入主的股票价格成倍攀升。智慧的中国企业家非常信奉策划,因为策划刚好迎合了他们追求"四两拨千斤"的心理。但是,中国企业家缺乏西方企业家的严谨,严谨的企业家相信战略:对市场的容量仔细度量;对竞争对手要严格分析;对产品要严格定位;对自己的资源要严格规划;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要严格论证。美国辉瑞公司投入在"伟哥"上的研究开发费用为15亿美元,在严谨地论证了其正副作用后才敢把它一步一步地推向市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国内的一些公司听到风就是雨,在基本上没有任何产品开发做铺垫的情况下,纷纷抢注中文版"伟哥",借着媒体对 "伟哥"的炒作,有的公司在极短的时间里移花接木似地推出所谓的 "伟哥",结果被有关部门查封。

美菱近两年来推出了颇具成效的成本战略管理。这一管理是在对市场进行客观分析后提出的。目前国内冰箱生产能力已经超过2500万台,而市场每年需求量仅800万台左右,需求与供给之比由3年前的 1∶2演变为1∶3。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竞相降价促销,冰箱行业平均利润也由1994年以前10%以上,降到现在的4%左右,进入了微利时代。我们觉得,在市场约束如此强化的新形势下,冰箱企业已经不可能向消费者要利润,只有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