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时政新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时政新闻范文1
2012年,中央电视台为了扩大时政新闻报道影响力,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对电视时政报道进行了革新,而央视时政新闻的改革也为我国电视时政新闻的突围之路做了良好铺垫。所以,在当前电视时政新闻改革、创新中,应结合中央电视台时政新闻改革案例,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充分体现新闻权威价值。同时,实现新闻民主化的报道,吸引受众关注,让受众通过对电视时政新闻的观看,实时掌握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
一、电视时政报道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少评论
即我国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很少涉及到新闻评论的传播。例如,某电视台在为期4天的时政报道中,仅有消息报道,未涉及到任何一个评论。所以,在“时政+特写+花絮”固定报道模式下,使得受众无法通过“评论”参与到新闻传播环节中,影响了时政新闻影响力度。
第二,报道形式单一
即部分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缺少与网络媒体间的互动,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应用,缺乏移动客户端、电视社交网络等平台使用意识,就此禁锢了受众间的互动效果。反观中央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改革之路,其官方微博“央视新闻”粉丝高达4854万人,发帖量是81137条,内容基本是实时更新。例如,在“世界首例芒果太空育种细胞培育成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对事件进行报道,这种报道形式与受众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第三,缺少民主化特色
即因时政新闻受宣传纪律的约束,所以,其报道内容较为古板,报道口径也较为单一,缺少普通群众服务意识,最终影响了电视时政新闻受欢迎程度。
二、电视时政新闻突围之路
1.发挥新媒体力量
基于电视社会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我国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可尝试与新媒体间进行互动,并在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时,开发一系列的新媒体研发、运作、管理、协调等组织。同时,借助知名网站、热门事件、热点活动等等,提高时政新闻传播力度。
例如,某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改革期间,为了打造台网一体化运作平台,为120名时政新闻报道工作者配备了iPhone6s手机,便于记者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可以最快速度多层次时政新闻内容。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扩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内容,达到最佳的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此外,由于微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较大,所以,在电视时政新闻与新媒体联动机制构建中,可将“微博”作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信息源和放大器,与受众之间构建联系,并为受众提供评论区,允许受众在观看时政新闻后,随意发表自身见解,提高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
2.创新新闻报道形式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为了增强电视时政新闻影响力,应注重创新原有单一的新闻报道形式。例如,《新闻联播》在时政新闻改革中,即开始追求“新”和“变”。如,在2015年的除夕夜《新闻联播》报道中,未在片头直接切入演播室,而是先展示了广州迎春花市、香港维多利亚港等多地的除夕夜直播信号,然后,在2分40秒时,将画面转回到演播室,以对谈、交流方式,对当日的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此种报道形式,突破了常规的正襟危坐报道方法,让受众感觉到一种亲切感,且在主持人柔和的语速、语调中,深切地体会到过年氛围,吸引受众关注。
此外,在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创新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应注重在电视时政新闻片尾播放时,插入一些开放式报尾。
例如,在2013年正月初一的《新闻联播》播放中,为了加强新闻播报内容与受众日常生活的贴近性,即将上海豫园的实时直播画面作为《新闻联播》的片尾,增强了时政新闻报道的温情感,提高了整体新闻报道效果。另外,由于传统单一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受众需求,所以,在电视时政新闻改革中,可尝试将手机拍摄的画面作为新闻片,增强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多元化。
例如,央视新闻频道在报道形式改革中,即抓住了媒体融合时代特点,提出了“百姓自拍”改革方案。即鼓励百姓利用手机拍下日常生活中的时政资讯,放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中播出,提高新闻报道效果。同时,借助移动通信工具、微信等自拍功能,让时政新闻变得更为生动、丰富,达到最佳的新闻报道状态。
3.充分体现新闻权威价值
在时政新闻改革期间,为了扩大其在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方面的竞争力,应注重扩大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特点。
第一,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时政新闻的观看人群主要集中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其中,中老年人群中高中以上学历占据60%。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扩大电视时政新闻的影响,必须正确认识时政新闻是党的“耳目喉舌”。同时,认真贯彻“三贴近”和“执政为民”的报道原则,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定位时政新闻报道,发挥时政新闻监督作用。例如,《长春新闻》在报道中,即借助自身舆论监督职能,报道了不文明的时政现象,解决了老百姓生活难题,就此吸引了老百姓对时政新闻的关注。
第二,在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中,为了兼顾政府和老百姓要求,得到双方认可,必须适当调整电视时政新闻报道视角和分寸、方式等等,为老百姓反映切身问题。同时,帮助政府机构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就此通过二者关系的平衡,逐步提高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收视率。
4.实现新闻民主化
在电视时政新闻改革期间,注重体现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民主化特色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为了强化群众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权威性的认识,必须在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从关注群众生活态度入手,加强时政新闻与民众间的紧密联系,就此让时政新闻立足于民众中,吸引民众的关注。而从时政新闻报道语言角度来看,由于官话和套话会使时政新闻变得枯燥、乏味,所以,为了让受众更为深层次地解读时政新闻报道信息,与新闻报道进行互动,应在新闻报道时,使用较为浅白的语言,反映百姓生活,最终就此突出时政新闻的有用性和服务性,让更多的人对时政新闻进行关注。
其次,在电视时政新闻改革中,应注重借助具体的时政新闻突出国家对群众的关心,并以服务群众为指导思想,宣传党政纲要和时事,继而基于保证时政新闻权威价值的基础上,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让时政新闻深入到群众生活中。
结论
综上可知,我国电视时政新闻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弊端。如,以消息为主,缺少评论或者新闻报道形式单一、缺少民主化新闻报道特色等等。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社会影响力,且提高时政新闻报道收视率,应不断推进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之路。同时,在时政新闻改革期间,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改革思想,使时政新闻趋于鲜活化,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胡婧.如何提升地方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亲和力[J].新闻传播,2016,12(09):77+79;
[2]万晓红,王文晶.电视时政新闻亲民化与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3(06):50-52;
[3]刘俊.技术赋权与社会赋权的回响: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时政新闻改革――基于对近年来央视《新闻联播》春节期间创新的分析[J].新闻界,2015,14(09):30-37;
时政新闻范文2
在报纸的版面安排中,时政新闻往往会被放在最靠前的版面。党报自不必说,就是各种综合类报纸亦是如此。《北方新报》在2012年之前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内蒙古·综合》版。一版报道重要的时政新闻,二版为一版的延续,报道的范围和内容更广更细。在2013年改版后,一版为半封面版,除了导读、图片新闻和首席话题外,不再刊发其他新闻,而二版则囊括了此前一、二版的内容。改版后的二版分量更重,本地时政新闻报道全部在二版呈现。
在当前各种新媒体日益崛起的新媒介环境下,读者有了更多获知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鉴于时政新闻固有的政策性特点,要想弱化其生硬面孔,就必须在采编环节下功夫,尽量找出新闻爆发点和点睛之笔,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正是基于此,都市报作为大众化报纸,报道时政新闻更应该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特点,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报道新闻,让“硬”新闻变“软”。
当前社会处于快节奏时代,走马观花成为大多数人的读报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北方新报》从创刊时起便确立了大信息量的原则,即时政新闻不刊发冗长的消息,一律以短小精悍的“干货”见报。当前《北方新报》的《内蒙古·综合》版在没广告的情况下至少刊发10—12条稿件,加上三四条一句话新闻,一个版最多能刊发十五六条信息,而通常情况下最长的稿件也只是五六百字,短的则一二百字。这就对时政新闻编辑的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把关上,还要看选稿编稿能力。时政新闻编辑每天会接收大量的稿件,必须对稿件的新闻价值进行甄别判断,哪篇稿件价值更大应该突出处理,哪篇稿件新闻点未挖掘出来需要继续加工,都是时政新闻编辑每天要做的工作。
都市报时政新闻篇幅短小,标题要求尽可能简洁、准确、生动。“看报看题”,读者浏览新闻首先是看标题,标题有了吸引力才会继续看下去。标题最重要的是对新闻点的提炼和概括,要把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做到标题上。举例子来说明,《北方新报》2013年10月23日报道,内蒙古决定从2013年至2017年每年为低收入农牧民免费供应冬季取暖用煤。这个好消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怀,应该加以突出报道。 在制作标题时,根据《北方新报》的特点和内容的突出点,我们最后制作标题为《每户免费供应1吨煤 我区让低收入农牧户温暖过冬》,标题包含了受益对象、政府目的、供应数量等,信息含量较大。再如,《北方新报》2013年10月30日报道,内蒙古于10月21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盟市及时调整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调整后的失业保险金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有变,对于失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该新闻一是传达了政府政策的变化,二是具有很强的服务性,根据当天的稿件情况,该稿被放在头条位置刊发,标题为《我区调整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最高每月1080元》。此外,如我区首次制定高寒高温岗位津贴支付标准、我区最高补助300万鼓励羊绒自主品牌走出国门、呼和浩特新建盛乐国际机场:可起降空客A380、我区今年预计粮食产量可达525亿斤、内蒙古有望成为中国新棉区等近期的重要时政新闻,《北方新报》都进行了重点报道。
时政新闻范文3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信息化要求会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的获取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人们生活在社会,就要了解国内、国际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而大学生就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为此,调查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很有必要。另外,获取时政新闻的途径非常多,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川北医学院大学生最常用的获取途径,进而希望以此发展信息传播途径,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需要的相关信息。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是以我校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中不同系别的1200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自己团队设计的问卷来作为调查媒介。此问卷包括32道题,其中31道单项(不定项)选择,1道开放式问题。1200份问卷,三个年级各400份,由团队队友分工合作分发到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手中,并及时收回。总计收回1122份,回收率为93.5%。符合统计学标准。统计用SPSS 17?0软件整理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
2 调查内容与数据分析
2.1 我校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情况
对1122位同学的调查中,非常喜欢关注时政新闻的同学所占比例不高,不到1/5。非常了解新闻的同学所占比例更低。反映了现在对时政新闻非常关注的同学很少,需要提高现在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重视度。
由表1显示:虽然会关注时政新闻的同学占很大比例,但是就关注时间而言,形式严峻。周边同学关注时政新闻的也非常少。家人关注时政新闻的情况也会影响其子女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就对比得知,不关注新闻的父母其子女也不喜欢关注时政新闻。
2.2 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喜欢程度对比
由表2得知: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喜欢程度不同,其中党员对时政新闻的喜欢度明显高于团员和群众。由此可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很重要,提高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意识迫在眉睫。
2.3 我校学生关注及不关注时政原因
由表3可知,学生们关注新闻的原因很多,且各种原因所占的比例都较高。对于不关注,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也可以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该拿出时间着力培养孩子的兴趣,无论是哪方面都应如此。
2.4 我校学生获知时政新闻的不同途径
由图1可知:获取时政新闻来源的途径,最多的是还是网络,其次就是电视和广播。这个现象也和现在电脑的普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的网络也越来越畅行,通过网络获知信息,也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实用划算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关注。但是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获取方式太单一。如此会使广播、报纸等丧失用武之地,同时也滞后了相应产业的发展。另外,一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更需要多元化,所以希望媒体、报社等机构能够想出好的新颖的方案,扩大时政新闻的传播途径。
2.5 我校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反应
我校学生关注时政新闻之后有88.1%的同学就仅仅是看看,片面的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事情,不会深入。并且86.3%的同学都不会和他人谈及、讨论时政新闻,如此不利于新闻的扩散。
对于时政新闻主观问题,新闻的被信任度不高,79.5%不太信任时政新闻。由此造成了学生不喜欢关注。另外,不被信任的原因是认为现在时政新闻太官方,不真实。通过这个结果,有助于相关部门就这些原因做出改进,增加大众对时政新闻的信任度,进而加大大众的关注度。
2.6 时政新闻对您的影响
由图2可知:仅仅只有56.9%的同学认为关注时政新闻有助于“了解形势,与时俱进”,再一次反映了现在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重要性了解度不够,所以需要督促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时政新闻,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帮助自己对各个领域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发展自己,服务社会。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时政新闻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媒体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时政新闻收视率提高有利于提高一个民族的爱国情怀。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现在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一些问题。
3.1 当代大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在时政新闻的关注上
(1)没有兴趣:当代大学生会很关注娱乐、经济新闻是因为大家对他们很感兴趣,对时政新闻却并不感兴趣,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在时政新闻上。兴趣不是天生的,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尽可能多的培养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兴趣,也以此增加新一代接班人的爱国情怀。
(2)没有必须关注时政新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不同,家庭和学校等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一定要关注时政新闻,心中没有压力、没有意识,就不会把这一点放在心上,而忽略了关注时政新闻的必要。
3.2 当代大学生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处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应当如此解说:明白时政新闻的重要性,但是却不会以实际行动来关注实事。有太多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里和行为,比如:网络游戏、游戏厅、酒吧等。社会越是发展、复杂,人们内心越是要淡定、简单,不要受太多外界的影响,跟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多为自己充电,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
3.3 时政新闻本身的因素
时政新闻的良好播报应贴近人民大众,反映其现实利益。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突出民主,将报道重点至于保护与实现大众根本利益的层面。[3]在这一方面在时政新闻的制作方面应该适当地给予修正。
4 对于时政新闻关注度改变的可行性建议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王韦代表党和国家队重大问题的观点、主张、方针和政策。[4]为了增加国人的综合素质,就针对川北医学院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自己队员的集思广益得出以下一些具体的可行性建议。
4.1 提高同学们对于时政新闻重要性的认知
知其重要,而后行之。为大学生们灌输时政新闻重要性很重要。具体措施可以如下:
(1)开展一个讲座,有请专家和大学毕业不久的师兄师姐们为大家讲解他们的经历和看法。就专家而言,他们了解的更多,给学生们的分析也更加透彻,至少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权威的。对于师兄师姐们,有过相同经历并且年龄相差不大的人之间的交流可信度更高,也使同学们更能够体会和采纳。
(2)学校安排院学生会的干部们多收集网上有关讲解关注时政新闻重要性的视频,最好是一些具体的事例,制作成视频,再发给各个系,以此方式宣传时政新闻的重要性。
总之,目的就一个,加大学生对时政新闻重要性的认知。
4.2 找到更多途径让同学们接触时政新闻
(1)进行广播。每天在广播播放时政新闻的相关内容,并且无论学生所处何处,他们都可以听到,这是一个接收时政新闻的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2)在食堂安放电视。在饭点,食堂的人流量很大,且不少同学会留在食堂餐桌上就餐,鉴于此种情况,学校可以在食堂安放电视机,每天在饭点都播放当天相关的新闻,这样大家在闲暇时间也了解了相关的信息,一举多得。
(3)报亭的管理。不少学校都设立有报亭,报亭也是学生了解时政新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很多学校虽然有设立报亭,但是却没有很快更新,如此起不到报亭该有的作用。所以学校设立了报亭,也应该设立一个部门专门来负责报纸的更新工作。让学校资源真正的发挥到实质。
4.3 对学生了解时政新闻的情况进行一个考核
时政新闻范文4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的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发生着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为媒介融合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而媒介融合的发展也分为不同的阶段,现阶段,时政新闻的传播观念应如何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相匹配,值得相关媒体工作人员进一步思考。
1 媒介融合背景的相关理论简述
“媒介融合”,也称“媒体融合”,这一看法最先由美国一教授提出,它的本意是各类媒介的功效的结合,即在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之后也有媒介研究人员将“媒介融合”定义为“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联盟”媒介融合背景众多,并且其广泛而深刻,总的来说媒介融合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众所周知,最开始的媒介融合是组织的融合,但是其更多的是依靠外界的力量,比如政治方面,然后通过这些外在的力量使媒体逐渐结合成一个共同体,虽然这使得各类媒体结合成一类集团,但是他们仍然是各自为阵,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犹如一盘散沙,这种名义上的媒介融合并没有对其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阶段的媒介融合逐渐露出萌芽,这一阶段的媒介融合涉及到媒介之间的收购和合并,在市场发展中具有更大优势的媒介集团收购了其他媒介,而一些不甘落后的媒介集团或组织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合并使得自身得以发展,于是在市场无形的干预之下,第二阶段的媒介融合相对第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三阶段的媒介融合又不同于之前的各个阶段,其主要实现的是媒介的传播手段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技术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取代了传统的媒介,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并且现实状况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使得各类媒介的传播手段得以整合,这促进了各类媒介之间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这种由多媒体统一策划,并将收集到的材料再分配到媒介集团旗下的方式进一步表现了媒介融合的发展。
媒介形态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阶段,当今新兴媒介的发展总是在改变过去的传媒方式,在不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这种新的媒介形态将集更多的优势于一身。不可否定的是,未来很有可能出现一种媒介方式拥有甚至所有媒体的优点。
2 时政新闻的传播观念概论
2.1 主流媒体需要注重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
在媒介融合普遍而深入的布景下时政新闻一直是我国媒体传播的首要消息范例。众所周知,时政新闻的传播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有其重大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党媒传播而言,时政新闻始终贯穿着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等,反映着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总的来说,任何性质的传媒都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时政新闻的传播,对于广义的时政新闻而言,时政新闻又超越了意识形态领域,譬如政府的全部传播行动都可以看做是时政新闻的传播。时政新闻的传播以传媒作为中介,具有“诉说”和“解释”两个重要环节,通过了解传播什么、怎样传播,来考量一个媒体的专业水平。长期以来,至少对于我国的主流媒体而言,始终是把政治宣传等同于时政新闻的传播,态度严肃,始终追求宏大的叙述观念和语态,这种明显的刻板印象受到不少群众的排斥。因此,若想实现时政新闻传播承载的重要功能,首先要保持时政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地位和权威地位,其次要保证时政新闻在人民群众中的有效传播。这样才能表现时政新闻传播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于此同时,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时政新闻是其主要的媒介职能。就如全国的“”等重要的政治活动,主流媒体相对来说会承担更加重大的时政新闻传播任务。事实上,对于时政新闻的传播,应该更加注重其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而很多以往的媒体总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报道数目和规模上下工夫,并没有从群众的角度考虑这种问题。换句话说,缺少理想的传播效果,过多的传播机会只是在浪费机会。
2.2网络化共建为时政新闻的传播奠定了新的优势
在当代世界时局下,我国的社会经济仍在不断向上、向前发展,由此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呈现出新的美好前景。在媒介融合此背景下,新闻的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发生着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为媒介融合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在此根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做简要概述。众所周知,视频是电视传播各种信息的主要方式,这种先天的优势也使得通过电视传播新闻始终在各种媒介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此同时,电视新闻的传播还包含了音频、图像和文字,这种各方面媒介手段相结合、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闻传播方式更有利于大众的接受,也有着更加明显的传播效果。当媒介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种媒体组织开始拥有更为有序的明确分工、合作,时政新闻的有效传播也更为显著。在时政新闻传播之前,又涉及到了时政新闻的制作。无论哪一年,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会时常有重大的新闻或者历史事件涌现出来,奥运会、世博会、世界经济危机等,从这些新闻报道来看,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些许相似的特点:网络媒介推动着这些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并且看似星星点点的非官方的媒体在网络消息的采集等方面都提供着重大的线索,他们丰富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手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充分可行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优势,进而搜集正确的报道角度、挑选合理的素材、选择简单有效的报道方式,通过网络中网民对报道主题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时政新闻更具有趣味性、丰富性,更能够贴近民众,也有利于报道往更加全面,更加真实,更具有代表性的方向发展。然而,时政新闻的制作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拿来主义”,尽管在当今媒介日趋融合的背景下,仍然有网络、广播等同质化的问题,但是这完全可以看做是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发轫期,因为这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所必经的阶段。当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发展趋势日益激烈,网络化共建的优势也将逐渐表现出来。如此一来,时政新闻制作的内容的说服力将大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也会更加乐意接受这种传播方式。
2.3时政新闻的传播要求媒体多向度并行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时政新闻的传播内容 和方式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化的不断影响,我国时政新闻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是向大众文化转变,从意识形态方面影响受众的日常生活。这种大众文化极大的降低了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趣味性,严重影响着时政新闻的传播,其消极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法,由此,传播礼仪的作用逐渐彰显出来。首先,从传播礼仪的角度来看,若想抵御大众文化对时政新闻的消极影响以下两个重要途径缺一不可。1)时政新闻的源头;2)传播时政新闻的机构。对于第一个方面来讲,政府机构若想保证其自身的权威,就必须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在政务礼仪方面严格的要求自己,以免更深层次的造成致命的硬伤。而另一个方面,时政新闻机构在传播新闻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不能够以讹传讹,同时也有义务甄别来自网络上的不实的言论,以提高网络上新闻的真实性。否则由此源头衍生出的时政新闻就没有过多的权威性、神圣性可言了。注重传播礼仪的另一个优点有关于人际关系的传播,即在收集有关时政新闻的材料和传播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应该与受访者进行融洽的交流,这不仅能够更大限度的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新闻材料,还能够传播时政新闻在受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得传播的效果更佳理想。时政新闻的传播观念不仅要注重传播礼仪方面,还要考虑时政新闻传播的多向度并行,在时政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最反感的就是其内容的枯燥无味,传播方式的古板老套。而时政新闻传播的多向度并行就是建立在时政新闻制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满足各类受众对时政新闻的接受习惯和条件。其指向性和普及性使得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大大提升。、
3 结论
客观而言,媒介之间经过长期的组织和联盟逐渐发展成一个共同体,即“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对于新闻界业务来说是其统一和发展的源头,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时政新闻传播就如同一项综合型的系统工程,经过长期而复杂的不断发展,逐渐向集所有媒介优势于一身的多媒体形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时政新闻的传播从语态到形态,从理念到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往更具有影响力。尽管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着“媒介融合”,使媒介传播时出现了许多创新的元素,但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的传播仍然存在许多弊端,这就需要注重时政新闻的传播礼仪和多向度并行,从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上下功夫,尊重并认同新闻的传播规律,使时政新闻传播的观念得以回归。
参考文献
[1]陈佳玉.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传播观念新论[J].中国新闻产业报,2012,4(20):190-191.
时政新闻范文5
一. 报道理念
时政新闻更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受众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实进行报道,我们要创新和拓展时政报道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事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体制变革带来的各种矛盾,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法制与人权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冲撞与突破,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新成就、新问题,市民、百姓生活的新形态、新要求等等引发的事件的报道,都是时政新闻。
二. 报道内容
时政新闻往往因为严肃而显沉闷,但我们并非要一味压缩或减少会议等时政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创新内容,使政治性与可看性相融,使内容丰富生动起来。
时政新闻中,会议报道和各个阶段政治任务的宣传报道占《新闻节目》内容的60%以上。如何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计宣传贯彻落实到位,无疑需要拥有广大的观众,不然这一舆论引导作用将大加折扣。时政新闻中最难报道的莫过于会议方面的新闻,所以对会议报道内容的创新,将会提高整个时政新闻的可视性,在报道中应紧紧抓住观众“应知、想知”的内容作为有效的信息切入,切忌面面俱到。
首先,截取某一侧面。会议作为一个整体,报道时可以采取局部切入法,先抓住一个点,或具体的一个侧面进行报道,即截取与广大观众工作、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新信息作为报道的重点。例如,我们在报道政府召开的拆迁会议的消息时,没有按常规套路说各职能部门具体承担的工作,而是从政府将要进行大面积棚户区改造入手,为低收入百姓解决住房为切入点进行了报道,这样就增加了这条消息的亲和力。
其次,拓展广阔空间。它不是正面地去报道那些能够显示中心、支配整个会议的核心内容,而是运用与核心内容有关的其他事情的背景、缘由的材料来突出报道的主题。这样的报道,摆脱了镜头摇来摇去均是台上或台下的状况,而是以丰富的场景,挖掘会议背后的真实。程式化的电视会议报道,场面往往庄严、肃穆而缺乏生机活力,但观众最感兴趣的还是鲜活的画面、现实的说法。因此,应把镜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对于围绕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政治会议,如果一味地模式化报道,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记者要善于抓住“闪光点”,尤其是观众“应知”的“点”。同时要注重会议新闻价值的深化,让会议新闻实现增值。时政报道要善于做“加法”,用足会议透露出的各种信息,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记者的细心观察和平时的素材积累,对会议的相关事件进行深化和链接,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内涵。
三. 报道方式
首先是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面对来自不同渠道的重要信息,尤其是与地方社会经济起重大作用的信息,人们不仅仅想了解其动态,更想知道其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作为电视新闻这一影响力较大的媒体理应承担起这种功能,为观众“释疑、解惑”。如在重要新闻报道时配合开辟《新闻背景》、《新闻链接》等栏目来满足观众的这一特殊需求。
其次在报道角度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追求大众视角。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工业项目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宏观政策,其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都产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时政新闻报道时,要把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从一些小的地方入手,大题小做,以小见大,拉近时政报道与观众的距离。
在表现形式上,多运用现场报道手法,穿插同期声,增加观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时政新闻范文6
新闻摄影作品的获奖规模
从第17届至第24届中国新闻奖所有的获奖作品来看,8年间每年奖项的规模基本保持在250-300件之间。其中,新闻摄影作品每年的获奖率不高,通常为3%左右。而根据之前有研究者对第1届至第1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统计,平均每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获奖比率约为16.6%。对比可见,新闻摄影作品在官方评奖中处于边缘化位置。
不同级别媒体获奖的机会差距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国新闻奖时指出,受新闻单位行政级别和奖项名额配给制的影响,评奖讲求一定的平衡性。就具体的摄影类获奖作品而言,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之间是否也存在着较大的机会差距呢?由于中国新闻奖的特别奖历年来没有把新闻摄影纳入评选范围,因此笔者仪仅考察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的获奖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从最近连续8届的获奖情况来看,省级都市报获得一等奖的概率(57.14%)远远人于中央级新闻媒体(28.57%),而所有地方新闻媒体获得的“新闻摄影”奖所占比例(57.14%)略多于中央级新闻媒体(42.86%)。
不同地区获奖作品的机会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标准,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把我国划分为东、中、两部和东北四个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湖南等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陕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地区则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获奖作品的地域属性由获奖作品的首发媒体来判断。从第17届至第24届连续8届中国新闻奖摄影类获奖作品来看,7个一等奖中有6个来自东部地区,1个来自中部地区;26个‘等奖只有3个位于西部地区,并且都出自陕西一个省份,剩下23个二等奖被东部地区全部包揽。由此观之,东部地区无疑是大赢家。
获奖作品的类型分布
多年参加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奖初评和复评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盛希贵教授介绍,新闻摄影作品的题材主要分为“非突发重大新闻”、“突发新闻”、“经济科技”、“人物”、“体育”、“文化教育”、“自然环保”、“日常生活”、“军事与法制”、“国际传播”十大类。之前的学者研究发现,作为整体的中国新闻奖,在评选中存在偏重政治时事类题材,经济、文化、体育、法制、科技报道略显不足的情况。获奖的新闻摄影作品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呢?
从数量上看,新闻摄影作品获奖比例最高的题材是“非突发重大新闻”(18.57%),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时事政治类题材。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科技”和“突发新闻”的获奖比例也不低,分别占到了17.14%和l5.71%;从质量卜看,在连续8届获奖作品中,突发新闻与非突发重大新闻一样,都获得了3次一等奖。
另外,我国的新闻报道一直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舆论导向,新闻摄影作品是否也是“弘扬主旋律”的正面报道占主流呢?在对连续8届获奖摄影作品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在总共70件获奖新闻摄影作品中,严格意义上的批评报道很少,典型的批评性新闻摄影作品有获得第1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如此开会――人人乘凉,孩子遭罪》等,其余儿则作品主要反映食品安全、环保领域的问题,所获的奖项人多为三等奖。由此可见,“新闻摄影”奖同样遵循正面报道为主的评选要求。
结论
作为新闻报道中一个独立“兵种”的新闻摄影,其地位不容乐观。一方面,每年获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在数量上占比极低,质量上也参差不齐。许多作品在层层筛选中被淘汰出局,难入终审评委的法眼,以至于出现了8届中有2届新闻摄影一等奖空缺的尴尬局面。
在获奖机会上,都市报和地力‘党报的获奖数量和质量均高丁中央新闻媒体。有学者分析认为,中央媒体因为版面及题材限制,报道内容多集中在严肃传统的时政新闻等硬新闻方面,不像都市类报纸可以用充分的版面刊登图片新闻或专题摄影。这说明,中央新闻媒体要尽快转变观念,调整报道思路,将摄影报道的可读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贴近生活,满足受众的多方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