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1
作者认为,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持续性,主要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工作中。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养成质疑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长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当中,不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长期有效发展。
二、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的关键,同时,新课标也明确的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要求。我们知道,能否“创新”的关键和基础在于有没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基础前提又是需要对事物产生质疑,所以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保障课堂教学持续性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长期有效发展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对某个问题、某个观点产生质疑,便会自主的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从开始质疑,到自主探究,最后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当中,不但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充实与丰富,其自主自学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这么理解,“质疑”能被当做是一种宏观的学习方法,在质疑精神的指导下,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能够被最大限度发挥出效用,使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得到延长
(三)能够强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
要想真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持续性,主要是要从学生方面来做工作,必须要将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质疑”这种能力的本身就是最为主观的一种心理与思维活动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能够强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完全迎合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标准要求,也满足了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的基本条件。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
前面已经说到,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基础、又是关键,所以培养与提升学生质疑能力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质疑。站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学习的过程并非是学习者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进行自身知识构建。也就是说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视作知识“构建者”,不能使其被动接收,因为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不能被其他角色所替代。这就要求老师转变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与“唯一性”。如果老师能够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便不会再存在惧怕批评的负面心理,而将天生的“质疑”能力发挥出来。老师要适当的处理好学生的质疑,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提升学习成绩,首先就要学会提出质疑,只有产生了质疑,才能使自身知识结构更加丰富。这样的话学生的质疑能力便会被潜移默化的增强。
第二,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性,这就会使得课堂气氛拘谨、沉闷,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而不敢“质疑”。在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下,老师要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氛围,要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推心置腹,使学生可以对老师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各种体验、质疑真切的表达出来。要使课堂气氛能够符合时代下的教学要求,能够更具自由行、开放性与情感性,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的沟通、交流途径。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知道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会得到老师的尊重,便会积极的提出质疑。
第三,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质疑。
虽然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质疑能力,但在挖掘与培养的过程当中,老师也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建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他们对事物产生质疑。如实体情境,展现实物、标本、组织学生游览参观,以激发思考质疑;再如模象情境,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有问可提,以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第一,明确质疑的标准与要求。建立了开放、平等的课堂次序后,学生便会积极的质疑,但要让学生明白一点,不能因为“质疑”而去“质疑”,也就是说不能为了迎合老师提出的质疑要求,而刻意的对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产生质疑,这种应付了事的行为对真正质疑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在一个就是一旦产生了“质疑”,就立即向老师、想同学寻求帮助,首先要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分析,来尝试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其自主探究等综合素质能力也同样能够得到增强。
第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方法。质疑并非一个宏观的概念,它也包含有一些细节性的方法,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比如比较质疑、逆向质疑、追根质疑、拓展质疑以及自由质疑,这些质疑方法都具有自身特点,可以被运用于各种学习场合,如果学生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特征,来选用适当的质疑方法,其质疑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三,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学生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从中得到锻炼,释疑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喜悦的。释疑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更多的质疑做准备。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质疑,却从来不去释疑,那么问题永远都只是问题,停留于现状。只有一个质疑得到了答案,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质疑。所以,要引导学生释疑,教会他们不盲目的被权威所束缚,另外老师也要把握好时机予以答案,以免学生长时间质疑一个问题而淡化了自身的质疑积极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2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师发展
科学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教师和教育科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师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评课的内容、方法、技巧以及应达到的功效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是告诉我们,科学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即评课)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课改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最后的落脚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建立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并从多渠道获取信息,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教师来实施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好的评价体系来“催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才不是“一潭死水”。所以,要狠抓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评价,切实做到让学生“减负”,优化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特级教师徐世贵老师认为:“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能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较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评课是教研员指导服务教学必不可少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应该评些什么内容,怎样评,评课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评课后又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功效呢?
1 评课的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既是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所产生作用的分析和评价。一是评价教师是否认真研究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教学内容;二是评价教师授课内容是否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不偏不倚,不过易不过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评价教师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实现预期目标;四是评价时我们还应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时也应该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学习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2 评课的艺术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课堂教学评价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都必须坚持科学、坚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评课应该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挑刺”、找问题。然而,在现实的评课中,却存在不少的弊端,没有发挥评课应有的功效,如:有的听后不评;有的评得很随意,不痛不痒,让人听后觉得毫无意义;有的评得却抓不住关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的评课者充当老好人,净说好话,使听评双方都没有受益:有的则是追赶时髦,流行什么教育理论就用什么时髦的话题和理论去套,并没带给大家多少收益。
其实,评课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评课的科学性和实用技术性,这就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以理服人,实话实说。评课最忌“就课论人”“评课评人”。评课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现象,既要关注细小的细节,更要关注教育观,并且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提供给执教者与其他听课者学习借鉴的机会,评课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创设心理零距离。评课时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评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评课者要站在执教者与帮助促进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给执教者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诚恳地提出该课的改进之处,让执教者感觉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在一种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从而容易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激励为主,共同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励执教者(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成为课堂教学直至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评价一堂不够成功或不够完美的课,一定不能对教师的执教能力下定性结论,否则会让执教者丧失进取的信心,评课者要挖掘出执教者的优点,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这样,执教者才会痛有所悟、喜有所获,想方设法提高执教水平。这样才能激励听评双方共同提高。
――因人而异,重点突出。评课要根据执教的不同情况、课堂教学的不同形式而有所侧重,而且要有一定的区别和特色。对骨干教师的要求就要提高一些,抓个性特点,挖教学特长,激发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评课也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重点部分详细谈,理论联系实际,哪里需要改进,那里很有特色,哪个环节很有新意,都要评清楚,要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方法多样化、艺术化。评课的方法和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要讲究艺术,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谈话”的策略,注意评价的尺度,从帮助、教育、促进的角度去考虑方法的多样性,可从评价方式上、内容上尽量将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与领导评价、学生评价结合起来,以提高评课的准确性。做到六个关注:关注课型、关注教学思路、关注学习方式、关注学习成效、关注教学风格和关注评价方式,尤其要从学生的“学”反观教师的“教”,从学生学的状态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成败,但评议时也要为自己的观点留有余地,评课也是一种交流、探讨,不能说谁的观点就是百分之百正确。
3 评课应达到的功效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论教”。教师要认真的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主动发展与创新,让学生体会到和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带来的乐趣,并在其中体现探究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3
1.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利益和兴趣,而初一、初二的学生往往无法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对其将来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故利益对他们而言是很渺茫的东西,兴趣则是他们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生物学习有趣,他们就愿意学习,反之则排斥。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动植物,小学科学课也提及一些生物学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已有生物学知识,花心思设置课堂学习情景,利用直观教具(挂图、模型、标本等)和教学媒体(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激发学习热情,激起学生“我要学”知识的内驱力,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在学习“鸟”这节的内容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关于鸟的感性认识,但形态结构学生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上课时让学生想想他们见过的鸟,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鸟飞翔的图片,再用本节导言“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情景:人缚上翅膀为什么不能像鸟一样飞?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提出的是学生的兴趣在初中与其对教师的认可相联系,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导致他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因此,教学行为的情感性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行为能将情感与理性结合,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将“苦学”变成“乐学”。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习事半功倍,使教学行为行之有效。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不同,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典型的生物学习过程是:泛读(预习)———精读(理解消化)———复习。泛读即指课前的预习,把要学习的内容粗读一遍,大概知道要学些什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精读即理解消化过程,是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疑,将知识融会贯通。复习分为课后复习和阶段复习,课后复习是每节课的学习后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阶段复习是将一单元或几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有序的系统,再学习已学过的知识。生物学习这几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消化”过程,只有认真完成这个过程,知识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过程时要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学习生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时,安排实验,出示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学习生理过程时,用录像、多媒体等将生理过程再现,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总结概括整个过程;学习生物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生态系统时,可让学生亲临现场,感悟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如:对视觉学习者,引导他们多看教材内容,为他们提供直观教具(挂图、图片)和参考书,让他们在主要内容处勾勾划划;对于动觉学习者,则为他们创造动手的机会(实验、参与教师制作教具、课外活动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听觉学习者,为他们创造听的机会(如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描述主要内容等)。教师要在学生日常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摸索学习方法,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特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科学的、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二、授“业”,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生物
课堂教学是教学行为的主阵地,具体到每一堂生物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设置合理的教学行为目标,讲清重、难点,驾驭课堂,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学习。
1.设置合理的教学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学目标不仅让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也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就有了中心。初中生物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而定。目标应具全面性,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完成,不宜过多过杂。
2.讲清重、难点
讲清重、难点是使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重要手段。重、难点是每节生物课的核心内容,生物教师要抓住初中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具(实物、挂图、模型、标本等)和教学媒体(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更易使学生理解知识。如讲到以结构为重点内容的“花的结构”,教师可以带学生解剖花,或展示花的模型、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掌握这个内容,又如讲到以生理过程为重、难点的“果实和种子形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植物的受精过程和果实种子形成过程用动画效果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生理过程完成的全过程,也随着动画画面理解近乎枯燥的双受精的概念以及花各部分结构在果实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变化。这样的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学习和获取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学习内容,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值得提出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展示教学目标、讲授知识点,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教师讲的时间不宜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内化知识,合作交流,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3.重视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有效教学行为的重要环节。每节生物课中各知识点间有一定联系,通过小结,可以将这些点“串”起来,一节课就有了系统性,同样生物学新旧知识之间也存在必然联系,在总结中可以承前启教研之窗后,为下一节新课埋下伏笔。课堂教学结束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实验、实践、主动学习、合作、交流、讨论等)进行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经过努力达成目标的成功感,新知识更有效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
4.驾驭课堂
教师有效驾驭课堂,使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保障。试想一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讨论或交流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忽视课堂纪律,教师无法驾驭的教学行为能有效吗?要有效驾驭课堂,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能吸引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生活常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思考,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和提出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适时点拨让学生敢问、善问,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学习成果,体会学习的快乐。其次要灵活地处理课堂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如课堂上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闲聊、睡觉、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教师要及时纠正和制止;教室内外突发的异常事件干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说服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回教学中……教师处理突发事件要遵循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原则,妥善处理,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解“惑”,让学生真正学会
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4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 语言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139-01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见解是十分深刻的,他说:“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他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国外教育家们也是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
1 生动有趣的语言是引领学生走进学学习语文的第一步
雨果曾经说过:“语言就是力量”。生动的教学口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为了能达到语言的生动性,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节奏,利用声调的高低、升降、快慢以及长短的变化,形成抑扬顿挫的音效,使之符合学生的听觉的需要;教师还必须讲究遣词造句,讲究语言表达的修辞,讲究多种句式的变换,增强语言的效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堂课,它的导入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那我就先来谈谈课堂导入的语言艺术。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教《这儿真好》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唉!我是一只可怜的熊,我住在这座荒岛上一个朋友也没有,谁能帮我找到朋友吗?”……借着这股东风,我继续引导:“我们文中也有一只小熊,他也没有朋友,看看是谁帮他找朋友,他有没有找到朋友呢?我们一起去读读吧!”学生的兴趣一下又转向课文了,接下来听到的便是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2 教师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乐学,就要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兴趣,教师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成为其中的一员走进文本,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记得在练习中学用字词句环节,引导学生学完第一部分后,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动物叫声,我并不急着直接去让学生说,而是创设了语境:“我们今天去动物园,我们看到的是一只小鸡,它――(生:叽叽叽地叫),小花猫也跑过来了,它――(生:喵喵喵地叫),小青蛙在荷叶上,它――(生:呱呱呱地叫),那动物园还有哪些动物呢?他们是怎样欢迎我们的呢?”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有老虎,嗷嗷嗷。有鸭子,嘎嘎嘎。有小狗,汪汪汪……有的同学是声情并茂,学狼叫还不忘加上动作,其他同学看得也是津津有味,课堂教学进入了。
3 教师的教学语言力求简练、准确,做到言简意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中《司马光》一课时,因学生对司马光一点儿都不了解,课前我向学生介绍司马光,由此引入课文,去学习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而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加以精心设计。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突出重点,切记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以证明,教师讲授的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的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做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兴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4 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语言是对学生参与的肯定,从而有效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5
案例1:笔者执教《四季》一课时,在学生读完四个季节的内容后,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有的学生说喜欢春天;有的学生说喜欢夏天;有的学生说喜欢秋天。这时,一个平时表现不突出的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不仅可以看到白白的雪花,还可以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笔者听了后给予这样评价:“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个学生激动得红着脸坐下去了。一节课下来,他两眼发光,举手的次数也明显比平时多了。
[反思]:教师的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的进程,决定着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笔者有针对性的评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其他学生都来学习这种表达方式,既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树立自信心,又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学生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即使是“平庸”的学生也会变得鲜活起来。
案例2: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笔者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自然段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和读后自评。这时学生们都想参与其中,朗读后的自评方式也各种各样。
生1:我觉得我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没有加字、漏字的现象,我感到满意。
生2:我觉得我朗读时做到了正确、流利,特别是在感情上,我读“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和“你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时,读出了激动与自豪的感情。
生3:听了其他同学的朗读,我找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不能把句子读破,不然就把句子的意思表达错了,让人听不明白。老师,我现在想再读一遍,好吗?
生4:与别人相比,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如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方面没处理好,回家后我要再好好读一读,争取明天再读给大家听,希望能满足我的要求。
[反思]: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适时地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评价,它能让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很好的自我反省的作用。也能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更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增添学习兴趣,产生再次尝试的欲望。
案例3:“十一”前夕,班上开展了一次“办小报,迎国庆”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有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看法的能力,在学生办完报后,笔者又开展了评报活动,要求评价时首先看到同学的优点和进步,对同学要抱团结友爱的态度。下面是几位学生的评报。
学生1:刘振宇同学的主刊头是三个红灯笼,给人喜气的感觉。灯笼上的庆国庆三个黄色的大字十分醒目。小报的内容也符合这次办报的要求。
学生2:张雨同学的小报字迹非常端正,做到了图文并茂,这是我所不能及的。如能将字再写大一点,效果会更好!
学生3:我喜欢叶志同学办的小报,版面设计得新颖合理,错落有致,内容都是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些伟大的成就。
学生4:我认为曾宪珂同学办的小报比《小学生学习报》设计得还要好,不仅有精美的剪贴画,还有摘抄的歌颂祖国的散文,更重要的是还有她亲手写的赞美祖国的诗歌呢!
学生5:我很欣赏李梦迪同学办的小报的报名――《幸福花朵》,既活泼又亮丽。版面设计美观大方,书写也十分工整。
学生6:我觉得马列同学办的报不成功,字写得大小不一,尽是些大红大绿的东西,长文、短文的搭配也不协调。
师:每个人的审美观点都不同,这个同学的小报不会一无是处吧,你再找找,看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6:哦,他办的小报没有一个错别字。名儿起得有特点《金色的小鱼》。
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6
【关键词】教师 课堂决策 因素 建构主义
一、课堂决策理论依据
教师教学决策研究是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学决策(teacher decision making)是有效教学的纽带,是教师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教育领域一种微观层面的决策。有效教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和认知―决策研究范式的发展阶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效教学研究的重心从教师外显的教学行为转向教师内隐的教学思维。 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教师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已拥有某种程度的理解价值观。因此,当介绍新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时,他们大多对那些与先前观点相符的部分比较能接受,但当原有的观点受到新观点冲击时,则会表现得十分不安。
二、课堂决策能力构成
英语教师知识结构除了包括常识性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外,还应包括大学教师职业特点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合格外语教师知识结构应涵盖以下四个方面:先进理念、科研方法、语言理论以及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认识
1.先进理念。外语教育的理念培养从教师的责任和意识培养开始。转变学生的教育理念,不能靠课堂的说教和灌输,而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行为、态度和信仰来渗透,一个教师的理念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需要从理念转变开始。英语教师要善于吸纳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并善于把这些新理念、新知识、新信息合理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2.科研方法。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文化知识,具备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对教育实践的反思是英语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也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英语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科研指导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3.语言理论。外语教师对其所教语言的充分、自如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的基本条件。对复杂的外语教学过程简单化认识和技术化处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外语教学作为一种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的复杂教学活动过程,还需要教师突破单一的学科理论指导,具有比较宽泛的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知识作为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基础。
4.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认识。教师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认识是外语教师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外语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以自身语言学习经历作为教学的蓝本,却缺乏对外语学习的实质及习得过程的理论指导,缺乏对有效的外语学习方式和活动实践的总结,从而造成了外语教师学科能力的缺失。所以英语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过程。
三、课堂教学决策的三个阶段
完整的课堂决策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授课这一时段,而应该向课前、课后合理地延伸,优秀的决策水平同时决定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有效实施和课后的认真总结。因此课堂决策应大致分为计划性决策、互动性决策、评估性决策三个阶段。计划性决策是教师为完成某一特定教学目的所做出的教学规划,是教师对课堂设置、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学生背景等教学要素全面理解之后所做出的具体的教学部署,它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完成的。计划性决策是教师决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每位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互动性决策指的是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决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力情况和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估计教学进展,判断是否按原计划继续教学或随时修改教学计划以适应新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体在不断演化、发展,学生的个体接受情况与学生群体状况相比时而超前、时而滞后,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要求就更加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