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结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薛宝钗结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薛宝钗结局

薛宝钗结局范文1

曾不止一次不明白曹公为何要把《红楼梦》写的如此凄凉,使黛玉宝钗这两位世间奇女子尝尽了世间的苦果,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曾不止一次叹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薛宝钗孤苦守空闺……

我不满黛玉之死,玉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而谁可曾知晓玉儿寄人篱下的那份痛苦,看,只有她的泪珠儿了却她的心事。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所以黛玉常是自泪不干的。总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黛玉死去了,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她的宝哥哥,但她死的无怨无悔!因为黛玉遵守了她的诺言,用一生来报答宝玉……

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仔细想想,这样的结局的确适合他,他已淡薄名利,功名利禄对他来说不值一文,他已看破红尘,而这荣国府没人明白他,他只有出家为僧,与青灯共度余生,这样的结局对宝玉来说已是最好的了。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公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她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另一个就是很会做人。在贾府这个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明哲保身;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的关系。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尊薛抑林,可我却非常看不惯她的阿谀奉承,她的这些明哲保身无不体现了她的虚伪自私,这也注定了她要独守空闺,不过宝钗处事周到,体贴人,帮助人,也让人同情这位美丽的少女。

有人评价<红楼梦>,它突破了“花园幽会,私定终生,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大团圆”陈套。通过《红楼梦》批判了那些让千万人受苦的封建礼教,讲述了一幕幕悲剧,甚至连元春晋封贵妃又何尝不是一幕悲剧的开始?而曹公历经十载,呕心沥血,可惜尚未完稿,他便病故了,这《红楼梦》正是他对现实封建社会的黑暗的批判!而我们作为读者,更应该好好的欣赏这部凄凉的文学巨着。

薛宝钗结局范文2

轻轻翻开那满纸茶叶香的老书,柔柔的淡黄光线细致的描绘出每个小字的模样,泛黄纸张上的每个小字似乎都在舒展着腰身。我不禁恍惚,那个眉眼如画的姑娘,已有多久未曾入我梦中?我似乎找不到那个孤傲标红标世的姑娘了。

那清瘦的身影,辗转于沉长的字里行间。泛黄的纸张记载了时光的流逝,昭示着横亘在身前的巨大时空隔阂。而我想,那个姑娘,我似乎是认识的。越过了几世的时光,那样一位才情绝绝,傲然孤立而又细小慎微的姑娘,我想,我是喜欢她的。

潇湘馆的青竹,如它的主人般清冷傲然却又孤寂。她常常独自一个人对着透过窗格映进来的寥寥竹影,偶尔会红泪暗洒。竹随风动,影随竹动,光影交错间,朱唇微启便蕴开了一世微凉。夕阳微淡,她掩上重门。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冷被未温,孤灯挑尽未成眠。思索悄然,几许沉浮。她默然等待第一缕阳光停驻在她的小窗前。一念花开,一念花落,人世繁华,花堆似锦。

她一个人的悲欢,一个人看尽,蓦然白头。念因谁起,泪为谁垂? 我时常看见年幼丧母的她远离家乡,我看见她的不安,她的惶恐。可她一直隐藏的很深,她隐藏的那么好。寄人篱下,她的一切全靠那个所谓外祖母的疼爱。那个年代啊,是主是客分的那么清明,宗室的亲疏如此重要。

她的尖酸,她的刻薄,又有什么错呢 一个几岁的小女孩,是本该依偎在母亲怀里数星星的,可她却尽早学会了步步小心,时时在意。要说错,她便错在更多的为自己而活。相较于薛宝钗,她活得舒心,活的自由。她可以随时随地和贾宝玉打闹,她可以在众姐妹开诗社时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而薛宝钗不可以。薛宝钗从不愿得罪人,连一向刻薄的赵姨娘都曾夸赞过她。薛宝钗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因此她深得贾家众人的心,她更符合那个所谓的封建礼教。薛宝钗一面在和她相处好后装作毫不在意调楷她与贾宝玉间的关系,一面却不时逮到机会提起她自己与贾宝玉间的金玉良缘。不得不说,薛宝钗更懂得如何在贾府生存。而她却孤僻冷漠,或者说,她就是一个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的孩子。是啊,她就只是一个深陷在隔世经年的梦中的孩子啊,她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梦寐。而这,却早早为剧本铺展了一个悲凉或说是已注定的结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而那个世界的挑花,似乎桃花歌尽 ,只剩下过早盛开的悲凉。海棠花开的正好的时候,又是一年冬去春来。园中姹紫嫣红,却最终都不过付与断井颓垣。她始终似一弯圆月,静静流淌着铅华洗尽的温润光华。似仙人般遗世独立,风吹衣袂飘飘举。她的身影俞显消瘦,花瓣如细雨般悠悠飘落,铺满了一院的花香。满眼的粉红,她看见他一身红袍静坐在树下垂首翻着古卷,眉眼满是岁月静好的模样。花瓣落了他满身,也落了她满身。

倘若,她是来还他一世眼泪的。那么,直到她的眼泪流尽,他与她的故事是否便到了尽头?上天注定的命运,没有人能改变,来的最终还是要来临。她不断地向前行走,走到城阙倾颓。

那一夜,荣府中灯火通明。红绸红烛软香帐。他一身灼眼红袍。三拜天地。远远传来礼成的凄厉叫声,划破了那一袭华美的袍。是谁,揭开了那鲜血淋淋的伤疤?是谁,将一场无声的闹剧悄悄落幕?在丝竹喧闹的宴会上,他娶了深得人心的薛宝钗。

那一夜,潇湘馆中了无人声。她气息奄奄的看着窗外的清冷月色。病榻上的柔弱身 影再也经不起时光斑驳。她闭起了干涸的双眼,将凝固的月光剪断。她将他与她的一切都存放在凄厉的火光中。寂静的夜,她似乎还能听到窗外细小的虫鸣,却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

传说,忘川河畔有一块三生石,相爱的两人若用真心在三生石上刻下两人的名字,便可缘定三生,获得三世的姻缘。可忘河忘川,即是要忘,又何苦生生相缠,至死方休?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是贾宝玉在日后思念她之叹。他对她的思念也就仅止于几场梦眠,一场泪洒相思地 。不日后,他便和薛宝钗笑一团,将爱慕她之心稍移至薛宝钗身上。或许,这就是现实?那些倾国之恋,只是小说之中的恶俗桥段。

空对山中晶莹雪,不忘世外寂寞林。薛宝钗处心积虑得到了贾家少奶奶之位。却输掉了毕生的幸福。最终大好年华,却独守空闺。或许与她来说,这就是她的命运,令我无限可叹的命运。

薛宝钗结局范文3

关键词:红楼三钗 女性形象 女性观 现代淑女

一、“红楼三钗”与贾宝玉的关系及其形象特质的区别

“红楼三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树立的三个重要的年轻女性形象,按照出场顺序依次为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为了了解和分析三钗,不得不谈到贾宝玉,尤其是三钗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关系。抓住这条主线,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红楼中代表女性青年背后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社会烙印。

首先,红楼三钗的才情不同。三人中最具备诗情的是林黛玉,在林黛玉的世界里,诗才能达情,只有在诗的意境中黛玉才能怒放其生命。著名的《葬花辞》是其一部经典的伤感之作,用落花无情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坚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悲观、痛苦的感情无处释放,用花的命运寄托自我的哀怨。薛宝钗博学多才,琴棋书画各方面精通,其知识涉猎面较广,可谓是多才多艺的旧时青年,但是她的才气带有夫子气。史湘云在红楼中被称作诗疯子,她的诗情与黛玉不同,才情豪放横溢不羁,展示了史湘云对自由、豪迈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三钗在个人价值观上存在本质性差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两人对未来之路的选择不同。薛宝钗起初的梦想是通过宫廷选才人,将其选入宫中,享受达官显贵的地位与荣华,而黛玉对宝玉的爱情让她初进贾府时就表达了嫁给宝玉的决心,黛玉追求自由和率真,对宝玉执着专一,宝钗希望走的是康庄大道,两个人在价值观取向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薛宝钗看来,黛玉追求的是儿女私情,而其所向往的是仕途之路。

另外,黛玉与史湘云的不同在于对世间万事万物所持的态度不同。黛玉心生悲观,对人世间的事和物抱着残缺与悲悯之心,总是将自己放于贾府的寄人篱下之意,难免事事悲观丧气,难为自己。而史湘云则不然,从她的诗中不难看出其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会自寻烦恼,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做最真实的自己。但是,由于史湘云真正地体会过作为下等人所受的苦,因此,她主张宝玉求取功名,这点与薛宝钗有些相似,但同时,史湘云把名与利看得很淡。在我看来,史湘云是处于薛宝钗和林黛玉中间的调剂人物,在《红楼梦》中是难得的一个人物形象。

最后,三钗在红楼梦中的命运不同。三钗无论才情如何横溢,青春如此照人,但最终都不能逃脱香消玉焚的命运。在当时男权时代,女性的命运完全无法实现自主,只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薛宝钗作为大家闺秀,身负家族的众望,希望有朝一日凭借美貌和才情选入宫中,光宗耀祖。因此,宝钗与黛玉和史湘云相比,更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后来变得不再是她自我心甘情愿。虽然最终被迫与宝玉结为夫妻,在与黛玉的斗争中貌似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有谁能读懂其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尤其是宝玉将自己的爱情和心灵都交给了林黛玉,只留给宝钗一尊躯体。两个人的悲惨命运在封建社会礼教思想中是那么的悲惨、凄凉。林黛玉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自我,代表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思想。尽管黛玉最后得知宝玉的婚事之后,灵魂被抽走,但是她那颗倔强的心仍支撑着她的身体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相信自己的爱情,呼唤自己心爱的人,谱写了千古遗恨的篇章。宣泄出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悲情。才与情兼具的林黛玉的短暂一生值得我们当前女性用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而史湘云最后的命运更为凄惨,这与史湘云的性格不无关系。湘云对于婚姻听从了叔婶安排,婚后努力迎合家庭妇女的要求,在性格和思想上已不再是史湘云。其丈夫死后,年轻的史湘云被迫守寡,在红楼中消失。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史湘云花一般的年纪就从一而终,再也不能嫁作他人妇,这是我国女性在封建时代的一大悲剧。

二、红楼三钗的形象树立

林黛玉在红楼中被曹雪芹称作潇湘妃子,其前生是绛珠草。所谓绛珠草,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血泪,寓意黛玉好哭的性格和其悲惨的命运结局。林黛玉的爱情是用诗情和悲戚的眼泪共同孕育的,执着地追求爱情和真实表达自我的愿望,是黛玉生命中的旋律。同时,黛玉的才女形象,在《红楼梦》中也得以完美展现。其艺术形象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在对当时封建社会主张“女人无才便是德”的最大暗讽。整部红楼著作,以主人翁贾宝玉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不同的女性对宝玉的情感和关系网络共同编织出红楼这部巨著。三位年轻女性对宝玉的态度,表达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女性对男性的态度,从他们各自的不同结局,抒发了旧时期女性的悲哀和痛苦,进而向世人表达了发展中的中国女性观。

在封建社会,评价女人的标准与现代不同。女人主要依靠容貌和品德取胜。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反传统的手法将书中女生的形象阐释为德才兼备的新女性形象,并且在书中将三位女性有意无意地与男主人公进行比较,在各项才能上都比贾宝玉更胜一筹,这对当时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一种无形的批判。

以积极的角度去看红楼巨著,是一部歌颂伟大女性,呼唤女性解放的一部史诗。几千年历史过程积淀下来的封建思想深深地烙在时代中每个人心里,尤其作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牺牲了自我解放、自我实现的机会,成为历史的悲剧。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研究红楼艺术,人的出生与入世作为当时社会文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三、“红楼三钗”形象的特殊意义与现代启示

曹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内心充满了对民主思想的向往与追求,在男权当政的时代背景中,仍然不能抹杀掉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对于爱情,作为每个女性的信仰和追求,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找到自我,通过对男性的霸权的批判和藐视,将爱情和婚姻作为他笔下三钗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女性的内心思想和对自我解放的渴望来映射封建女性的凄凉。当时文人对女性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人性关怀。期盼冲破封建黑暗思想的曹公,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投入到红楼巨著的写作中,成功地书写了一部历史巨著,并且被后人专门研究和学习。林黛玉的死,贾府的败,所有物质下的东西被层层挖掘出来,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通过悲剧人物的凄惨命运看到背后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人类心中引起共鸣和反思,因此,红楼引起了巨大的悲剧效应,同时构成对整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控诉。

虽然红楼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自红楼产生后带给整个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红楼的研究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热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诸如黛玉、宝钗的女性人物,甚至存在众多模仿人物,足以说明红楼对当前女性在形象和思想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薛宝钗,我个人认为其身上拥有的众多的美德是当前女性所缺失的,她身上的很多特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谦和温柔是女人的利器,是家庭和生活中必备的美德,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薛宝钗的大家风范,在大是大非面前稳重、识大体的从容和坦诚,灵活处理人生的态度是女性学习的主要优点。

黛玉是曹公刻画最精致的人物形象,也是全文最受宠爱的角色,刻画得如仙子降临世间,不受世事的污染和沉淀,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爱情世界里,对自由和爱情拥有一份坚定而伟大甚至让人悲戚的执着,敢爱敢恨的大爱面前不去委曲求全,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最后的血和泪哀悼自己凄惨的命运和孤独的灵魂。将她和宝玉的爱情随着生命的逝去而随风飘荡,憾入每个人的心中,谱出一曲悲歌传唱世间。

史湘云的自由、豪放是其最大的优点,犹如新女性中的开心果形象,在哪个角落都能发光发亮,永远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带给周围的人欢乐和开心,同时给自己的人生带去多彩的生活阅历。同时,她的感恩之心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宝贵品质,对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都保持感恩的平常心,用知恩图报去感受生命赐予的每种生活经历,用平常心面对挫折,看淡生活的得与失、名与利。

现代女性从林黛玉身上应该领悟到对爱情的执着和自主,拥有一份自己为之追求的勇气,为自己挣得一份美满的爱情,但无论在面对人生的晴天还是阴天的时候,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争取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像薛宝钗那样为自己做好积极的准备,努力为自己寻找机会,更要从史湘云身上学会用感恩来报答生活,用自己的快乐感染生活中的每个人。三钗每个人都有让新时代女性学习的优点,每个人各有优缺点,不存在完美的人,只有不断进步和努力的魅力女性,才能在各个阶段感悟不同的生命历程。

新时代的女性拥有的新思想和其内外兼修的优秀品质,在柔美的性格下拥有坚强的心,最可贵的品质是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不断追求自我正当权益的意识,在当前职业化分工如此细微的时代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在事业和家庭中不断感悟生活,品读人生的四季变化,在多彩的人生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拥有智慧而快乐的人生经历。现代女性应该是用知识打造的淑女,可以笑对人生的跌宕起伏,用灿烂的微笑面对人生的每个季节,能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绽放不同的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艳梅.从性别视角论《红楼梦》女性文化的“痴情”生命境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2]张青云.从“红楼三钗”到现代女性形象之塑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薛宝钗结局范文4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一拿到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情节吸引住了。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全文。

   故事讲述的是母亲病逝后,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这本来是一段很美好的姻缘,但是因为凤姐的从中作坏,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富有,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他的。他很疼爱宝玉,我不是很喜欢宝玉这个人,作为男人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可他轻佻,顽劣,屡教不改,最后是黛玉的离开才使他醒悟过来。林妹妹是一个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女子。我觉得她生在那个封建社会真是不幸。也许是接触的人太少了,她的面前只有一宝玉,宝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她的神经。

   我也曾经看过红楼梦的电视,我觉得里面的有此片段真的是很有想象力,黛玉在一片桃花树下,提着一个小蓝子和一个小锄头,纤纤弱弱的葬花。还有一个画面是宝玉和宝钗结婚,这里是高朋满坐,热热闹闹。那里是黛玉一个人躺在床上,流着眼泪,思念宝玉,最后悲愤吐血而亡。

   这个家因为有了贵妃而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最后也是因贵妃的去世,而使家中落魄,最后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这里面祥细的讲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

   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周末,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优秀著作,是我国文坛上一颗闪亮耀眼的恒星。它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文章主要写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和薛宝钗之间的生活故事,细致的说出了他们之间美好感人的经历,同时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兴衰。

   我认为最感人的一段是黛玉葬花那一节,故事情节悲伤,凄美,让人落泪。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结局很悲惨,黛玉死在了贾府,而宝玉则是出家当了和尚。《红楼梦》表面上的意思是这样,实际上却痛苦的向我们讲述了当时那段封建心酸的历史啊!

   我很喜欢林黛玉,我觉得她温柔贤惠,聪明美丽,柔柔弱弱,却时刻都在牵挂别人,哪怕死前最后一分钟。除了她,书中还描述了宽容温和的薛宝钗,慈祥善良的贾母,泼辣认真的王熙凤,俊美勇敢的贾宝玉……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书——《红楼梦》听了我的讲述,你是否已经动心?那么,就去书店买一本吧!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暑假过了大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终于读玩了。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四大奇书之首,我读了感慨万千,觉得十分有趣,但最令我伤感的是书中人物生命的脆弱,里面的太太小姐公子们都是娇生惯养,稍微受点风寒就会大病不起,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生命。

   显示落魄公子贾瑞,见了王熙凤起了色心,却不识王熙凤不是好惹的,结果受了王熙凤的教训,大冬天半夜受了凉,得了风寒,加上自己相思成疾,最后居然幻想致死。然后是秦钟,也是受了风寒,加上心理打击,没几天就没了命,可惜他一表人才,正处花样年华。

薛宝钗结局范文5

关键词:红楼梦 宝黛诗词 女性意识

洋洋百万言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群山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山。鲁迅评价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型小说。《红楼梦》中,诗词曲赋、楹联、灯谜、酒令等应有尽有。特别是诗词,不但数量多,而且精妙绝伦。据相关统计,《红楼梦》共有诗词曲赋类的文章223篇。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作者为故事发展而创作的诗词歌赋外,他为小说中人物代拟的男性诗词仅有43篇,其余全部为代拟女性诗词。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女性和女性活动的巨作。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她们的诗词是内心真实的独白,是真善美和着心血泪水开放的绚烂花朵,是作者和泪写成的诗篇。若要研究小说中曹雪芹代拟的女性诗词,就不能不从她俩的诗词读起。

一、林黛玉诗词――女性意识的强烈爆发

林黛玉一生与诗书为伴,与笔墨结亲,写下的诗词都与她的身世、处境及性格特点有关系。据笔者统计,她大约有16首吟咏诗词作品,她的诗词中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说到底就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她认为:女性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爱情。所以她的诗词多如疾风骤雨般直抒胸臆,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女性内心强势的一面。

(一)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

在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封建时代里,能够站在女性立场上以男女平等的观念赞美爱情,不为封建礼教所左右而勇敢抗争的女性并不多见,林黛玉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红楼梦》第六十四回黛玉被自己抽到的“愁”签说芙蓉花高洁、清愁、自嗟所触动,再加上签上的诗句是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从而引起了许多感慨和愁思,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五美吟》。我们读这五首诗,从五位女子不同的身世遭遇和结局中,感受到黛玉强烈而热切的感慨。对于西施这类有才色的女子,黛玉在诗中给予深切的同情,她看到了西施因美得祸,丑女却因丑得福,使她不胜唏嘘。昭君一直是悲剧的形象,黛玉揭示了“和亲政策”之外的又一个悲剧根源“红颜薄命”,联想到了“红颜薄命古今同”,为自己的爱情担忧。对于绿珠,黛玉看到的是石崇倚仗财势占有绿珠,绿珠爱他忠于他其实是愚蠢的。对于虞姬、红拂这类有才略的女子,黛玉另有一番感慨。她感动于虞姬对项王的深情,在项王穷途末路的时候仍旧不离弃;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封建权势和礼教的束缚,同寒士李靖私奔,大胆追求自由幸福。她们两位惊世骇俗的行为得到黛玉的共鸣,她的女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题帕三绝》更是不加掩饰地表露了黛玉内心的真实情感,它们是一个少女最直露、大胆的爱情告白,是一个少女勇敢炽烈追求爱情的文字见证。

(二)抗争社会命运的不公

倔强、反叛是黛玉的性格使然,这种性格有时也会浸润在她的诗作中。她悲叹处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没有人身自由,于是她奋起反抗。如《葬花吟》。这首诗分为悲春、悲己、哭花、哭己、谁葬五个层次,作者用上了自己坎坷命运积累的血泪,更用上了自己骨子里、血液中对于遭受封建专制制度“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广大女子的关爱和同情,调动了许多艺术创作手段。如比喻、想象、拟人等,写尽了黛玉的身世命运、现实处境;写尽了她追求美好爱情、自由生活的愿望;写尽了她性格倔强、反叛抗争的志向。最后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更是直接表明对当时腐朽没落社会的强烈反抗:生来纯洁无暇,归去也要干净清白,绝不能让自己陷在社会这个烂泥沟渠之中。她的《唐多令》描写春将柳絮嫁给了东风,柳絮的命运归宿由不得自己而造成其悲剧结局。这样描写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春和东风代表了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揭示了封建女性随波逐流般地受男性左右的命运。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黛玉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这股势力,于是将其暴露并反抗,表现自己对不公平社会制度、不公平的人生遭遇的抗争。

(三)呼吁女性精神的独立

自古以来,女性一直作为男权的附属品,精神上、思想上不得自由。黛玉通过自己的诗词呼吁女性要有精神的独立,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极力的反抗。前面提到《五美吟》的《西施》,黛玉认为西施虽有绝色,但却沦为男权政治的牺牲品,西施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不自由,还不如其貌不扬的村女过得平凡幸福。而红拂原本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侍妾,但她却有着杰出的才华和见识,识英雄李靖于穷困潦倒时。更可贵的是她有与封建势力势不两立的气魄,具有冲破它,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胆量。“女丈夫”红拂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以独立的人格行走于人世间。黛玉通过西施和红拂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她诗词的主题:呼吁女性要精神独立,绝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二、薛宝钗诗词――女性意识的含蓄表达

相较于黛玉,宝钗的诗词在数量上少得多。据统计:宝钗诗词大约14首,比起黛玉的强烈情感,宝钗的表情达意是给人一种蓄情于内、欲说还休的感觉。这与她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的性格有直接关联。同时,她又并非是一个冷冰冰的封建卫道士。女性特有的细密心思、敏感情绪与礼教思想相交织,造就了她性格中的复杂和矛盾。

(一)立志高远的人生追求

《红楼梦》第四回薛宝钗出场,“回头诗”就是她写的:“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1]。这首“回头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寓有深刻的思想。它像《西江月二首》创新巧妙地塑造了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雕像一样,也创新巧妙地塑造了薛宝钗的雕像,她内心的秘密以及她的性格、气质、为人处世等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宝钗虽然是个女儿身,但是也有着报答皇恩的思想。从小立下宏大的志向:候选入宫。这在其他诗作中也有表现:如元妃省亲第一次大观园诗会上宝钗作的《凝晖钟瑞》,十分符合宝钗的身份和思想性格。宝钗的志向是候选进宫,当她设身处地体验元妃省亲的尊贵荣耀和奢华排场时,自然会触景生情,潜意识使她强烈地心向往之,所以她的诗第一句就联想到帝城皇宫。整首诗对元妃的艳羡之情表露无遗,诗的最后一句其实不是谦虚,而是艳羡之后的无奈。在整部作品中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宝钗高远的人生追求,她与大观园里其他的女子并不一样,她其实也有着黛玉那样的女性意识。只不过由于自身性格等原因,表露得不如黛玉直接强烈。

(二)似隐若现的反叛特质

《螃蟹咏》是一首笔锋犀利的讽喻诗,此诗一反宝钗庄重宽厚的性格特点。蟹之“横行”用来嘲讽那些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的人,蟹之“皮里春秋”用来嘲讽那些道貌岸然心术不正的人。纵然是恪守礼教的宝钗,也不能容忍封建男权社会中俯拾皆是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之人。只是她把观点见地、愤世嫉俗都深埋于心,为人处事依循封建礼教,维护其大家闺秀的温良形象。此外,当众人皆为柳絮作贬词时,只有宝钗别具一格,逆向思维,为柳絮作“翻案”的颂词。她的这首《临江仙》历来是各家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争议最大。有学者认为宝钗“野心勃勃”,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宝钗为了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不管初衷如何,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诗词中看出宝钗些许的反叛特征。但不能否认的是,宝钗这种女性情绪的表达始终如“戴着镣铐跳舞”般步履艰难。所以她的女性意识的表达并不是那么明显,用“似隐若现”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三)礼教压迫下的被动妥协

宝钗被封建礼教束缚得太紧,于是她的女性意识只是情致高时“偶尔露峥嵘”罢了,更多的时候她是将其悄悄藏在心底的。在《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时:黛玉无意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此处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暗示宝钗其实也看过《西厢记》和《牡丹亭》。这样一个温良贤德的封建淑女竟也看过此等“禁书”,让人大吃一惊。这不能不说明宝钗其实是一个内心有抗争之念,外表却只有遵从之实的矛盾统一体。宝钗本有着远大的人生追求,只不过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和残酷社会现实的压制下,她成了牺牲品。她并不是没有挣扎,如《咏白海棠诗》便将鲜活生动的薛宝钗展现在我们面前,她端庄贤淑、淡雅素净、志高气傲、虽壮志未酬,但仍心存期待,她与林黛玉的风格不一样。她也写白海棠泪痕,“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这是经过努力,经过抗争的,最终愁多于泪,显然是无奈之举。

三、造成两种风格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不同

宝黛二人的家庭环境并不相同。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时刻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和礼法低头。即使是对待真心爱她的宝玉,她也不会贬低自己从而迁就、顺从、博取对方的欢心。对方如若冒犯她的人格尊严,那更是不行的。黛玉虽寄人篱下,但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大环境,更没有为了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既体现出她人格尊严,又表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宝钗与之相比,家庭环境优越得多。《红楼梦》曾提到过“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也就肯定了薛家的地位――与贾、史、王三姓齐名的“金陵一霸”。薛家曾经是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换言之,就是一个支用国库而营商的大官兼资本家。因此,薛宝钗家世的第一种特质,即是商业气质重。第二,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姐妹,王熙凤的亲姑母,她们在贾府有外戚的优势;同时薛家虽住在荣府,却并非经济上依赖别人;进退分合,是留有余裕的,因此,她们在贾府占有优越的地位。

(二)性格特点的不同

黛玉有着恣情任性、多愁善感、忧郁哀怨的性格,所以她的诗词创作倾向于情感类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今葬侬知是谁。待到红颜老死时,花落人亡两不知”[2]是悲痛和哀愁;“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十休,已教泪洒窗纱湿”[3]。是苦闷和消沉;“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类。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4]。是哀伤和悲愤。这三首诗一首比一首伤感,一首比一首哀怨。而宝钗的个性理智贞静,所以其诗词属于理智类型。宝钗认为:女子应该以贞静为主,女工居次,读书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宝钗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的名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5]前句既是对白海棠的赞许,也流露出宝钗自我欣赏的情调。句首的“淡”指色调之淡与物欲之淡。这一句正显示了“冷美人”的矜持和自许,也显示了她能节制欲念和情感的理智。后句“愁多焉得玉无痕”是宝钗对黛玉和宝玉的讥讽。此外宝钗又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一方面,她具有过人的才性和学识,也不乏女性特有的意识。另一方面,她一味地遵循封建礼教,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当她自己写诗时,被她视为金科玉律的传统观念就不知不觉地渗入其诗的字里行间,从而阻碍了她女性意识的流露。

(三)价值追求的不同

黛玉才思敏捷,机灵可人,追求自由浪漫,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是大观园第一个从诗中觅得生存力量的姑娘,也是唯一一个将诗当作“正经事”做的姑娘。她全身充满了诗的灵性,诗是她青春、生命、爱情的象征。和其他女性相比,黛玉似乎更具备诗人的秉性,她更狂热,更善于冷静,憎恨得更深,爱得更固执。在前八十回中,黛玉独作的诗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人可比。虽然宝钗博采众长,也富有才学,可是与黛玉相比,就稍逊一筹了。宝钗做学问,是为了待选入宫,不免多了世俗的气息。宝钗身上透露的是端庄、稳重、矜持、贤淑。她是“德”的化身,是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典型。为维护封建贵族典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宝钗平时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换句话说,她是有着功利思想的女性,与黛玉追求的率性自由并不同。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成功塑造出的两位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直接强烈,还是委婉含蓄,都表达出了处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复杂的女性意识。她们追求人性的自然本质,追求社会性别差异的最小化,追求人格的平等和自由的思想,这些都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对后世女性意识的蓬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1]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2]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3]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4]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页。

[5]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参考文献:

[1]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1,(2).

[2]张杰.宝黛诗词命意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李萍.试析《红楼梦》酒令语言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时代文学,2003,(5).

[4]仲跻和,徐兆熊.诗如其人,各显其性――《红楼梦》宝黛钗诗词个性风格比较[J].红楼文苑,2005,(1).

[5]张翼.《红楼梦》女性意识范畴建构之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高娓娓.试析《红楼梦》女性主义观念的确立与消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7]闫春宇.从黛钗诗词看《红楼梦》的文化蕴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肖婧婧.《红楼梦》女性意识浅析[J].安徽文学,2009,(6).

[9]文迪义.《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之丰碑――兼与《西厢记》《牡丹亭》比较[J].文本解析,2013,(11).

[10]王文俊,南潮.从诗词创作角度探视“潇湘妃子”女性意识的潜流[J].语文学刊,2014,(2).

[11]陶泱霖.《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2]郑金凤,周晓璐.浅谈《红楼梦》的女性意识[J].文学批评,2015,(9).

[1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5]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

薛宝钗结局范文6

论文关键词:人物形象,相似性,同中有异,命运,悲剧意识

 

红楼梦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是成功地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不朽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引人注目的一类是相似性人物形象。对于这类人物形象,本文在这里做一些初步的分析探究。下面具体来谈:

一,相似性人物形象的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相似性人物的形象据相似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原初性主、客观条件相似的。可分为两种模式:

⑴ “镜子”式。镜子照物,如实呈现。这类人物关系,就如同照镜子一样,从对方身上可以看见完全一样的自己。出身相似,性格也相似、选择的路也相同。如:贾元春和薛宝钗,赵姨娘和花袭人,王熙凤和贾探春等。以贾元春和薛宝钗为例,他们同是出身很高,非富即贵;品格上同是聪慧贤淑,才华横溢;选择走的路也一样: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而当初薛宝钗上京也是为了要参加选妃。如果不是出了些差错,薛几年之后就是另一个“贾妃”。

⑵ “影子”式。影子和主人的关系有两个特点:①影子和主人,一个是真,一个是幻。②影子和主人原本是一模一样的,影子是主人的完全的类仿。但是由于外界的光线不同,影子会被拉长或者缩短,就和主人有了出入,有了不同。这一类人物关系就是如此。如:妙玉和黛玉,甄宝玉和贾宝玉。他们原初性的出身一样同中有异,地位一样,性情也一样。他们也是真与幻的对立。甄宝玉是真,贾宝玉是幻;妙玉是真,林黛玉是幻。为什么说甄宝玉是真贾宝玉是假?这个问题,学界已有定论,在此不复赘述。至于妙玉和黛玉,笔者要说一点个人看法。学界有说法是:妙玉是黛玉的“影子”。非也!相反,黛玉乃是妙玉影子。为何?众所周知,《红楼梦》普遍运用谐音,那么我们来看,黛玉,黛者,贷也;贷者,借也;黛玉者,借玉也!借的哪个玉?妙玉。为什么说是妙玉?《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黛玉自言自由体弱,三岁时来了个癞头和尚要化其出家。妙玉境况也是这样。不同处在于:妙玉父母允其出家带发修行,而黛玉父母未从。其实,当初把黛玉“舍了”就是妙玉,妙玉就是出了家的黛玉。真是情况是:到贾府的黛玉是幻,修行的妙玉才是真身。

2,主观条件相似,但客观条件不同的。即性格相貌都很相似,但是出身、地位,都不相同的。如黛玉和晴雯,宝钗和袭人等。

以林黛玉和晴雯为例来说。有下人和晴雯有隙,在王夫人面前挑唆说,晴雯仗着自己娇俏“有几分像林妹妹的样儿”,通过下人之口说出晴雯和黛玉相像的事实。晴雯和黛玉相像处很多:性格也烈,嘴巴也利,也有才气——黛玉之才在诗书,晴雯之才在针线。“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节,宝玉看他病着不忍让他受累,却也只得由他补去,因为,除了晴雯,“别人也补不得”。若说黛玉是写诗的魁首,那么晴雯就是女红的班头。就连死,两人都是一样的死法:凄凉病死核心期刊。相像至此。写晴雯是为了正衬黛玉。

3,原初性客观条件相似的。即出身相似、地位相似,但是主观条件不同,即性格不同的。如:林黛玉和史湘云,花袭人和晴雯,薛宝钗和夏金桂。这一类的,一般更注重其相异处,而不是其相似处。其实同中有异,他们的相似之处很值得重视,其相异之处就是在相似之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出身,地位,家庭背景都很相似,性格却大相径庭,这是由于其个性朝不同的方向发展所致。其实他们本质上初始是一样的。这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来看,她们一个把本我压抑了,以求达到超我;一个是释放本我,不加压制,任性发展。这样导致不同的性格显现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里说的只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此外相似的人物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写这些相似性人物的时候,不仅注意描写他们的相似处,更注重写其相异处,同中有异,而且是突出“异”,在不同处大力着笔,突出不同,突出个性。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把每一个都写“活”,是独特的“这一个”。读者看了,绝不至混淆,且印象深刻。

二,作者曹雪芹创设这些相似性人物的意图

作者曹雪芹创设这些相似性人物的意图何在,他为什么要创设这么一大批相似性人物形象?

1,完善人物形象。写一个总觉单调,不能尽兴,索性再写几个相似的,一来可以完成一个“类”的支撑,二来可以补充、丰富人物形象,是人物形象更丰满、完善。

2,增强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并寄予作者自己的态度。有相似,才有对比。相似中的对比,比不同类的对比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在对比中,寄予这一类形象更多的象征与蕴涵。也更能突出他的褒贬,表现他的态度。像他创设的这样几组相似性对比形象就显现出他的煞费苦心:甄宝玉—贾宝玉,宝钗—黛玉,袭人麝月—晴雯司棋。这样一组形象,横线前的都是中规中矩的,横线后的都是叛逆的、“不守规矩”的、勇敢的追求自由的。某种程度上说,为了表现后者他创设了前者。

三,相似性人物的创设对《红楼梦》文本的作用

相似性人物的创设对《红楼梦》文本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1,对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完善人物形象;给主要人物形象找到类的支撑;增强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增加人物形象表现的张力和韧度;给主要人物创设几种可能的人生、命运和结局。

2,对情节发展方面:增加了故事情节,并为一些故事提供了线索和串联,推动了主要故事的发展同中有异,丰富了文本。

3,对主题表达方面:同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主题服务。不管是类仿者、被仿者或是互仿者;不管是身在主子阶层的、奴仆阶层的、还是“五行外”的(“槛外人”妙玉等出家者),不管是主观条件相似、客观条件相似、还是主客观条件都相似的;不管是选择了循规蹈矩积极向上的、叛逆不驯消极厌世的、还是“跳出三界外”的,最终殊途同归,通通都不得好下场。死的死,丧的丧,出家的出家,下嫁的下嫁,流落他乡的流落他乡。最后,“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正是作者悲剧意识的流露。

四,相似性人物的创设从文学史研究角度说有何意义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创设的相似性人物形象系列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1,相似性形象的塑造,可以给主要人物创设构造一个“类”的支撑。而且还可补充、丰富人物形象,使之更丰满、完善、立体化。曹雪芹创设的这些相似性人物形象,形象生动,艺术高超,价值不朽。他把文学形象塑造中的对比手法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集大成的表现。

2,在不同的阶层中创设相似性人物,就赋予其更多的深刻含义:相当于把一个人物放到不同的位置上去表现,相当于给一个人物,给他她另一张脸,另外不同的人生,展现其种种可能的命运。这就增加了人物形象意义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可谓曹雪芹先生的匠心独运、千古独步。

参考文献:《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