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1

论文摘 要:王国维被人们称作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但丁。《人间词话》终结了传统文论,而《红楼梦评论》又开启了现代文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以“真”为审美标准,以自李白至近代词人的著名词作、词论为依托,将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国维著作《人间词话》中包含了他对词论、词品、词人、词史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四者交错,而以“句”品词,就“格”论人,复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窥文体之兴替盛衰。《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而以“真”为审美标准,提出了“隔”与“不隔”等美学观点,这些既是王国维评价古今诗文成就,判别文学真伪的基本准绳,也是他以“境界”说建立其理论体系,超越于前人“兴趣”“神韵”等论说的美学基石,可以说“境界”既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思想的归宿。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引用了自唐代至清代的著名词人的近百首词句及众多词论著作中的名言名句,来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或批评或褒奖,通过自己对美学独特的观点对这些词作进行逐字逐句的品评,大到时代的文学创作审美倾向,小到具体作家具体作品的具体字句,都有自己独到的标准和观点。 

一、词论:“词以境界为最上” 

《人间词话》开篇名义,将境界视为核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不仅是词之“上”,而且是词之“本”。“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 ,有境界之词是时代之绝唱,词中之翘楚。其著名范例“‘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通过北宋词人宋祁的《玉楼春》以及张先的《天仙子》中独特的用字用词,分别将沉郁和活泼的境界全盘托出。 

“境界说”继承了古代传统文论的审美标准,同时又有所突破,王国维在提出“境界说”以后,不仅把境界当成艺术创作的根本,还当作判断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 

此外,王国维对于“境界”,有其独创的观点“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2] 。“三境界”曾被王国维写入《文学小言》,分别引晏殊、柳永、辛弃疾词中的名句构成。这是借此论学,或者说是以词中名句喻为学之志,是从诗词、艺术的意境来通至人生、生命的境界。王国维的诗词鉴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活动、审美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命与人生的存在方式。 

王国维的“境界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美学观点,就是“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朱光潜在《诗论》中评价王国维的“有我”和“无我”的分别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但“所用的名词似待商酌”,而且“优美”和“壮美”是叔本华所提出的美学概念,在文学艺术创造中,意志摆脱了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所创作的作品是优美的;相反,作家、艺术家受意志的困扰,不能摆脱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所创作的作品就是壮美的。 

二、词品:“词之雅郑,在神不再貌” 

由此,王国维得出一个超卓的美学结论:“词之雅郑,在神不再貌”,我们评价诗人的高雅与浅俗,不是只看它外在的形式,更主要是看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真”作为衡量标准,王国维将自己对词人的喜好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在形式与内韵的关系上,王国维更重视后者,他所谈的“忧生”“忧世”“雅量高致”“赤子之心”等,都是对一个词人内在性情境界的鉴赏,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标举的一种重要的人生美学情致。 

以陶渊明的诗歌为例,如李泽厚所说,“他创造了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艺术境界。”在他看来,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人生正确的道路。所以只有陶渊明,才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和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的爱恋中得到安息。 

三、词人:“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必有高尚伟大之人格” 

《人间词话》中,对词人的评价很中肯,然而,作者喜爱的词人显而易见,从对他们的评价中,作者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必有高尚伟大之人格”的观点。 

王国维对李后主李煜的推崇,他按照“一代又一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观,认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为验证,旨在说明李煜的词“以血书者也”,突出“神秀”,因为李煜的词写真性情、真感慨,写出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心声,超出了宫廷,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去,写恨言愁,意、境两浑,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在《文学小言》里提出文学有二元质,即“景”和“情”,所谓境界,就是情感与景物的融合,而李煜之所以受到他如此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李煜在抒感时的境界,没有失去赤子之心,保持了一颗真挚的童心。 

还有一位五代词人为王国维所喜爱,就是被王国维称为“开北宋一代风气”的冯延巳,他的词虽然也写男女之间的离愁别恨,但是摆脱了“花间派”词人对女性容貌服饰的表面性的过度描绘,着重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含蓄婉约,情深笔细,清新流丽。 

同样受王国维推崇的,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评价“少游词境,最为凄婉。陶渊明和纳兰容若也是王国维眼中“真”的代表,尤其以纳兰容若为例,王国维对他的评价相当高,“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源于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总之,《人间词话》不仅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艺术的本体、精神、创作手法,还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人生的精神境界,把艺术、审美与人生实践结合起来论述,形成了一种表达模式,这无疑是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一大创新[3] 。 

而他所提出的“境界说”和依据“理想”和“写实”区分,构成“境界说”的“有我”“无我”“造境”“写境”“观我”“观物”“主观之诗人”“客观之诗人”等文学审美标准,开启了“一代之文学”的新理论,而王国维也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文学理论的先驱,是近代中国放眼“宇宙人生”,把传统的文学艺术,包括抒情的诗词和叙事的戏曲、小说,在理论上从封闭推向开放,从守旧引向创新,从古典转为近代的第一人。 

 

参考文献: 

[1]陈鸿祥编著.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2

 一曰“吞读”。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 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所学的知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书本知识已转化为自己知识和能力。这第三境界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最高境界是博学和精读基础上的升华,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交谈。豁然贯通的人生浮躁除尽,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性情的乐事。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不可不用脑思考,否则读多少书也无益。不动脑,不思考,你就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读书的境界,这样你就得不到悟性,而没有悟性是没有什么收获的,所以读书必须象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进入这三种境界,或悟出做人的道理,或悟出疑惑的释然,或悟出对词句的理解,或悟出对写作的灵感,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师 宋词 文人雅词 三种境界 诗化人生

说到无怨无悔的奉献牺牲这一类的话题,学生大都会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应答,而说到句子作者、出处,就是高中语文教师也未必能够随口道来。如果进一步谈到以宋代三位大词人的三首词中的句子分别表达人生的理想奋斗和成功这三种境界,也许知者就不那么多了。如果再进一步,将这三首词背诵下来,将其精妙意趣解读出来,恐怕就更是寥寥了。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将自己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呈现给诸位同仁,也许能够抛砖引玉,而不仅仅是感动了自己。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静安)曾分别摘录三首宋词中的句子,以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耆卿),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也……

我们不妨将这三种境界理解为人生的历程,那就是立志(寻找确立目标)、奋斗(拼搏历程)和成功(金石终为精诚而开)。

下面是对构成“三种境界”之词句所属三首词的赏析。

蝶恋花(晏殊)

?摇?摇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是北宋早期的著名词人,词风典雅和婉。

本篇是晏殊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上片重在写景,写庭院及室内景物;下片重在抒情,写词人登楼望远时的所见所感。作者精心地描绘了秋天的景物来烘托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其中菊“愁”兰“泣”是正面烘托心之愁苦,燕子“双飞”是反面映衬心之孤寂。登高望远,极目天涯,难觅离人踪迹。纵有千言万语,不知该把书信投向何方……深切的思念后是强烈的失望。这首词意象开阔,笔力雄浑。写秋意但不凄苦,抒离情愁而不哀,颇有唐朝温庭筠《忆江南》旨趣,较南唐的离愁别恨之作都有新意。词中还隐约含蓄地表示有难言之意,给读者留出想象的余地。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一境”。意为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尽管作者也许原本并无此意,但作品能使人感动进而有所感悟,引起读者关于人生的思考,足见其深婉含蓄,内蕴丰厚。

凤栖梧(柳永)

?摇?摇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有《乐章集》传世。

此词是一首抒写念远怀人充满相思之痛的“情歌”。其多情、缠绵和愁苦一如柳永其他作品。这首词把飘泊异乡的落泊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起来。上片写境——春日登楼引起的愁思。春风习习,极目远望,忧伤的春愁从天际而生,眼前是落日余晖中的草色烟波,独自无语凭栏,谁能理解我的思念。下片抒情——直抒胸臆,情真意深。写“春愁”的执着缠绵,无可排遣,并点明了“春愁”的具体内容。我也想狂放不羁,一醉方休,可对酒当歌强颜欢乐又有什么趣味。为了心中思念的人,哪怕消瘦憔悴衣带宽,我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生动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和专一,其无怨无悔的意志和情感,更加突现了思恋的真情。全词写得激情回荡,执着诚笃,这正如韦庄“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真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马蹄踏倒鲜花,鲜花依旧抱住马蹄狂吻”。爱情坚贞到虔诚,就只有全部永远地奉献和付出了,不求丝毫和片刻的索取回报,对爱情的执着,真可谓痴心不改。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静安)曾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之第二境。足见其意蕴之丰富,譬喻之精当。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摇?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少年时率众参加抗金义军后南归,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时被免职,晚年一度被起用过。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作品内容深厚,题材广阔,词风以慷慨豪放为主,亦有婉约柔媚佳作。

此词极力渲染了元宵佳节观灯的盛况——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花灯、满街游人、通宵歌舞游赏的欢乐热闹的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娥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欣赏追求的恰恰是一个不爱繁华、站在冷落地方的美人。结尾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用语绮丽,笔调婉约,意象优美,余味不尽。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此词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种境界,这已是讲的苦寻后的顿悟与豁然贯通。

三首词中三句话,在王国维先生笔下,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所指,而又表达得是那样贴切。三首词无愧于“文人雅词”之称号。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4

刘豆豆

吉林松原油田第十二中学(138000)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一场场的风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阳,美的像画一般的词句,随着时光的流逝,仿佛停滞了百年,依然存留着最初的那抹惊艳。这便是宋词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几乎所有烦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词细腻真切地变数出来了,我们沉浸在宋词的天地里,细听风声雨声,静看花开花落。品位爱断情伤,尽历狼烟沙场。我们在宋词里品位这人生百味。宋词里囊括了世间种种的情绪:“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万般惆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难以言表的无尽悲愁跃然纸上; “高树鹊街巢,斜月明寒草” ,看似写景的白描,却蕴藏着深深的忧思。诗词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词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心情,你读到的是舒畅,他读到的或许就是忧伤。

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5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理。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

一个人的生命也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活得完整。我们的生命应该从简单开始,进入复杂,然后再回归到更高层次的简单。童年时期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父母帮我们遮挡外界的风雨,因此再清贫的生活也显得温馨,生命充满了童真和欢乐,心灵充满着探索世界的渴望,生命中没有任何争权夺利的阴影;后来我们进入了复杂的社会,生命和思想一下子无所适从,变得无助而困惑。社会的黑暗使我们心寒,生存的竞争使我们计较,利益的争夺使我们阴险,别人的伤害使我们恶毒。童年的欢乐变成了童话,生命之路越走越窄。很多人在这一层次再也没法自拔,灵魂越来越平庸,心灵越来越封闭,对金钱和权力的贪欲使大多数人丧失了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能力。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获得幸福,要看这个人能否走出第二层次进入第三层次,那就是回归简单的生活。此时的简单已经不再是童年时的简单,而是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豁然开朗,就像雨后的晴空,生命一碧如洗,境界高远开阔。陶渊明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坡通过学禅,以为自己达到了生命的第三种境界,世俗的感情和繁杂已经不能再动摇他。所以就给佛印禅师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的“八风吹不动”,就是人世间的得失谤毁等已经对他没有影响。写完诗后,坡让来人把诗歌拿到长江对面交给佛印禅师,佛印在诗上批了“放屁”两字,又让来人带回给了坡。坡一看气急败坏,渡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论。船到岸边,佛印早就在那里等候,对坡说:“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放屁’两个字就把你吹过江来了呢?”坡已经是一个悟透人世沧桑的高人,依然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可见我们要达到生命豁然开朗的境界,还需要很多的修炼。

生命永远像童年一样简单,是浅薄;生命陷入世俗的纷争,是庸俗;生命从纷争中得到解放,是觉悟。觉悟后才能进入王国维所描述的第三种境界。

(作者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范文6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程人,自小生活在金人占领区,但却时时心系大宋朝廷,期盼收复中原失地。曾说:“他(辛弃疾)和南宋的大文人大诗人都往来很密切的。他的天分最高,才气很发扬,读书也很多,故他的词无论长调小令,都能放恣自由,淋漓痛快,确然可算是南宋的第一大家”1,高度赞扬辛弃疾高超的文学才能与艺术天分,不无道理。但是,从辛弃疾曾经上奏过的《美芹十论》和《九议》来看,其政治与军事上的智勇超群和深谋远虑似乎更值得人称赞。正如邓广铭先生所言“我一向认为,辛稼轩是一个兼具文才武略的英雄豪杰人物,如果只把他当做一个杰出的爱国词人看待,那是不够全面的”2。

一、《青玉案?元夕》鉴赏

《青玉案?元夕》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辛弃疾时年三十二,这是一首节序词,描写的是元宵佳节灯会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上元节夜晚的天空中,灯火璀璨,火树银花,烟火消散后,又纷纷垂落,恰似雨点般的星火。而在地上看夜景的人如何呢?“宝马雕车香满路”,装饰华丽的马匹和车辆拥塞在街道上,热闹非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箫声迭起,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花灯交相辉映,整个夜晚都是华丽的彩灯在街上流动。上阕从时空纵横的角度描写了灯会的盛况,绚烂非凡,热闹不已。

到了下阕,则开始写众人之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各阶层的妇女纷纷佩戴着元宵节的首饰,在大街上观赏花灯,音容欣愉,好不热闹。但是,在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锋一转,从刚刚的热闹喧哗的氛围突然转到一种凄清与冷静。喧哗与热闹不属于我,我不断寻找着我心中的伊人,突然回首,才发现,你在淡泊宁静、人烟稀少的地方默默站立着,可谓神来之笔,有深刻的意蕴在其中。此诗也于此戛然即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令人遐想连篇。

二、《人间词话》的活用

近代以来,对此词的解读向来不一,“或以为这是说不与世俗合流、独来独往之品格问题,或以为这是说,实在是一首地地道道的艳词”3。而王国维先生对此词却另有看法,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4。王国维认为此词最后一句是古往今来成就一番大事的人的最后一个境界。在历经重重磨难,“独上高楼”,“为伊憔悴”后,豁然开朗,终有所得。王国维对此句话剖析深刻,也活用得十分灵活。虽然这样的解释有生搬硬套之嫌,较为牵强,连王国维自己在后面也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5,但王国维这番阐释对于此词意境的开拓无疑是有很大贡献的。

王国维又曾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6诚然,就此句而言,一个人脱离纷纷闹闹,去找清净的地方,不断地追寻寻求,最后突然回首,在一个凄清幽暗的地方找到了“他”,显得多么势单力薄,形单影只。就此句传统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等寄托而言,单单只是把它看作是一首儿女情长的小词,未免有失偏颇。其中蕴含的深远寄托、英雄性情和豁然开朗的境界,需要细细品味方可得之。

三、儒家思想的解读